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也是艺术选修课的一种,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素质人才。本文针对高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论文 篇1:

论新时代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浸染积淀的过程,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与高等音乐课程各成体系,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衔接,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有序培养和提升。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联系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之间的脱节现象以及两者衔接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对策,以期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公共音乐教育;衔接对策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与审美情趣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国音乐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但大多是围绕某一教学阶段所进行的研究,而对于音乐教育在不同学龄阶段的连贯性与衔接性缺乏必要关注,这就使得中小学与大学音乐课程设置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安排,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积极研究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对策,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联系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音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学生音乐素养能力、音乐审美趣味以及音乐价值观的培养也需要经历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几个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连续变化过程。正与人的成长过程具有整体性一样,音乐教育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中小学音乐教育与高等音乐教育虽然分属音乐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但音乐教育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中间不应出现人为的割裂和断层。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现象分析

(一)教育内容脱节

根据新课程标准有关要求,音乐教育要在坚持学科综合性的基础上,将弘扬民族音乐艺术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高对多元艺术文化的理解能力,长大后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贡献应有的力量。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虽然只是基础音乐教育,但内容体系比较丰富,基本涵盖了音乐、社会、民族、历史民俗等与音乐相关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理解多元艺术文化”这一要求。但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结构却比较单一,尤其是缺少人文社科相关的内容,导致大学生难以形成多元化的音乐素养,可以说,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是有一定脱节的。

(二)教育理念脱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吸引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打好基础。同时,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创造机会挖掘学生的潜力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甚至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与此同时,高校的音乐教育却体现出教育理念不清晰、教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仍旧在沿用老旧的知识理论,不重视对学生音乐技能,尤其是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再次,高校音乐教学非常重视增加多元文化,但却对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有所忽视,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有所不足。

(三)课程体系脱节

在中小学中,音乐教育课一般是以小班为单位开展的,在中小学升学压力较小时,尚可保障充足的授课学时,但在高中阶段,音乐课的学时往往得不到保障,学校、师生对音乐课的重视也有所不足,音乐课沦为对主要科目的补充。在大学阶段,相当一部分院系的音乐课程是以大公共课程的形式存在的,学生个体的参与性不强,教育效果也不够理想。可以说,在课程安排、学时设定上,从小学、初中再到大学,音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稳固、高效的教育链条。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衔接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自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变革,从初三开始,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个人就在全力备战高考,而音乐对于非艺术生而言是一门“次要”学科,普遍不受重视,甚至在高中期间,部分地区的音乐教育变成了“真空”。而到了大学阶段,虽然学生们普遍又有了足够的学习时间,但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却难以转变,音乐的育人职能也就得不到重视。

事实上,音乐影响的是人类的五感之一,人闻之则起性情,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非常突出的,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整套音乐育人体系,能够对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产生影响。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新时代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把握教学起点

如上文所述,高等音乐教育未能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因此,高校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摸清音乐教育的起点,进而实现衔接。音乐教师在开课前,应先熟悉中学音乐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然后設计一套全面的音乐水平摸底考卷,对大学生的音乐基础进行考核,了解学生整体知识、技能水平,再针对性查缺补漏,逐步实现从中学音乐教育到大学音乐教育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控制课程进展速度,既不能过度呈现太多知识,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领悟课堂内容,逐步适应高等音乐教育。

(二)合理设定教学内容

当前的大学生普遍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强,知识面更广,人文知识普遍非常扎实,对此,音乐教师需要更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重新审视教材,重视提升学生的互动性、参与性,减少专业性过强的知识,让大学生通过音乐课产生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达成教育目的。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改变气氛沉闷、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的现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完善教学环节。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音乐文化品质的渗透,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的音乐进行全面了解,讲解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史、美学史等方面的内容,借助艺术实践、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注意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教学,以及对音乐作品的赏析,结合时代特征理解世界音乐,传承民族音乐。

(三)健全教学评估方式

教学评估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估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衔接,高校音乐教育考核评估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重视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考查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把课上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学生日常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等也可以作为考核的指标。其次,学生个人的音乐作品、论文发表,甚至举办个人音乐会等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再次,教学评价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评价内容与方法要符合音乐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二是评价要能够真正考察出学生的音乐水平,三是评价要能够区分出不同音乐水平的学生。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音乐教育的落实者,教师个人的能力以及初-中-高三级教师队伍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的效果。对此,一方面,要构建起一整套初-中-高三级音乐教师队伍,各自明确分工,深刻理解音乐教育体系的构成与意义,在体系框架内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教育水平,尤其是要提升高校音樂教师的水平,高校音乐教育已经脱离了基础教育的范畴,是对更高级知识的传授,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技能水平,为高等音乐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其关系到我国音乐教学的多个方面,这也必须引起大、中学音乐教师的共同重视,更要求国家相关部门、音乐教材编订者、音乐教学大纲制定者的关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一个覆盖大、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体系,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持之以恒的影响,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如何体现教育价值[J].大舞台,2014(01).

[2]阮潇静,郭声健.国民音乐教育不应以审美为核心吗?——与杜亚雄先生商榷[J].艺术百家,2012(03).

[3]资利萍.中国传统乐教的特质、局限及其当代超越——基于音乐教育学视角的思考[J].音乐研究,2012(01).

[4]代百生.听赏的理论与教学——当代德国音乐教育观念与教学法研究之一[J].音乐探索,2012(02).

[5]康瑞军,敖菲.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现状、范畴与方法——从近30年来(1980—2010年)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谈起[J].音乐探索,2012(02).

[6]沈贺.建立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 促进中国音乐教育与时俱进[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4).

作者简介:李花(1985—),湖南人,上海理工大学音乐堂,讲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作者:李花

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论文 篇2:

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探讨

【摘 要】 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也是艺术选修课的一种,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素质人才。本文针对高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学;探讨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很多高校大都开设音乐课程,这主要因为音乐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很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却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

一、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产生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市、学生自身音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甚至有的学生对于乐谱还不能认识。然而,在实际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接受音乐知识的效率不高。通常情况下,传统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和跟唱法两种教学模式。对于讲授法而言,教师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针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作品的从属流派等一一向学生进行讲解分析。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法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被灌输知识不良现象产生,尽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全面系统的讲授知识,但与现代教学的初衷相违背,从而使学生对于公共音乐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效率得不到明显提高。对于跟唱法而言,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作品的旋律,通过教师教唱,让学生跟着模仿,这种教学方法更容易形成一种固有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尽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创新和审美能力,但这种教学方式必须在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一味让学生跟唱,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多少丝毫没有任何效果,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对音乐没有任何兴趣可言。因此,将跟唱法运用到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中,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尤其对于音乐底子较差的学生而言,跟唱法音乐教学过于简单,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甚至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

(二)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没有足够丰富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而言,高校学生应该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及外国音乐的欣赏等多项内容。然而,在实际的公共音乐选修课中,缺乏足够丰富的教学内容甚至有的学校对于音乐选修课程的设计不太合理,比如有的高校所开设的音乐选修课主要以音乐欣赏为主,而音乐欣赏主要是以国外音乐作品居多,对我国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戏曲等很少涉及,因此,在音乐选修课上,不少学生上课不认真,甚至玩手机等,缺乏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此外,由于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在进行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时,往往会先向学生讲授一些中小学所学的基础知识,这种简单化的内容让高校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进而很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较低

由于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不少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却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公共音乐选修课的学习,进而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创新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一)创新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公共音乐学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讲授法和跟唱法等,没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很难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在一起,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问法、比较法等,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音乐,这样才能积极探索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些生疏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然后针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详细地解答,最后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对于大家都熟知的作品来说,教师可全权交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分析,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利用提问法进行学习音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探索音乐知识,进而达到学生音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另外,教师应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基础设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音乐欣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演唱比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丰富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如何丰富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将音乐必修课和音乐选修课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从不同方位进行音乐的学习。由于音乐必修课要求较为严格,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多,而选修课则是开设多种课程,进而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知识面,因此,将音乐必修课和音乐选修课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的音乐课程的设计更为合理化。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于音乐技巧的掌握,高校学生如果能够进行音乐技能的培训,从而有效掌握音乐技巧,这种音乐技巧不仅包括对声音的训练,还包括对乐器的演奏技巧,学生只有全面掌握音乐技巧,才能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要讲求全面统筹的策略,不仅让学生了解国内的民族音乐,还要有效了解西方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国内的音乐和国外的音乐的不同之处,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而对于流行音乐,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区分作品的好坏,进而提高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三)加强建设公共音乐选修课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进行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师资力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因此,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效果要想得到显著提高,首先学校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引进高职称的教师,进而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另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培训教师进行学习,或者到国外进行研修等,这样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改变教学技巧,补充自己的不足,拓宽教学的思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审美情趣。由于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各个院校对于艺术教师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这就需要各个院校加强对于艺术教师的培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音乐教师,进而满足院校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高校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就需要各个院校的音乐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学习音乐的接受程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机制,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进而推动公共音乐选修课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加强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师的考核和培训工作,在全力培养优秀教师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实现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①王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67~68

②王序.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6):186~187

③崔保亚.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22):255

④李坤霞.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青春岁月.2013(6):224

[作者简介]曾岚(1987.7—),女,汉族,湖南湘潭人,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音乐类公共选修课。

作者:曾岚

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论文 篇3:

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 : 本文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就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为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观点,值得同行参考。

关键词 : 公共音乐;教学模式; 高校音乐;

我国目前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办学层次、教学内容和师资配备都有待进一步改善。现在,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我国教育界已普遍达成共识: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普通高校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气氛凝重、单调,导致学生学习态度的被动和消极,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思维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一)缺乏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基础

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理论的指导,音乐教育观念错误,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还停留在自发的音乐活动这一层面上,并没有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它还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音乐教育。

(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除了在形式上呈现出单调的弊端,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够完善,素质教育课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兴趣小组。而素质教育本身强调的一些鉴赏课程则开设较少,或者因为授课的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老师根本不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内涵理解狭隘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内涵误解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内涵理解狭隘,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肢解为或是片面强调音乐知识教育的文化课程,导致音乐教育实践的盲目与非理性。

(四)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够完全发挥

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受专业院校教学的影响,除了知识或技能,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等的培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更不重视音乐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培养,从而使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够完全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出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几方面。

(一)知识复制导向

传统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受其它学科的影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模仿和复制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也往往过度追求静态知识量的增长和死记硬背能力的提高。学生与老师在这种模式中往往无所作为,极大地约束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教师主宰倾向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中心”论。这种认识直接指导了当时和现在的教育实践,导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着教学过程的一切,甚至主宰着本应由学生自己掌控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丧失殆尽。

(三)忽视多元与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普通高校共公音乐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对所有大学生均执行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机械、呆板,忽视了大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追求—个性化多元智能的培养。

三、新型公共音乐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教学目标由“知识传递”转向“创造性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创造性教育也就是研究性学习,强调发现学习,看重学习的过程,其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追求、发现未知的世界。这种过程不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从而增强自我力量的意识和创造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创造。在学习动机方面要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使他们对任务本身—学习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对完成任务后的结果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思维习惯和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设计由追求“结论获得”转向“过程参与”

传统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是以教定学,即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不愿学也不会学。新型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中能够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主动自觉地做好角色转换,教师由“教”转向“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发挥作用的形式由“传授知识”转向“指导与设计”

建立“从教到学的转变”和“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本,组织有结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调动学生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作用于特定的音乐环境中,主动去感受、理解、创造和表现,启迪学生的音乐灵感,让学生们在自我调节中实现对音乐知识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达到有层次的构建音乐知识体系的目的。这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的完美和谐的统一。

(四)教学目的由追求“统一标准”转向“个性化多元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文化。普通高校公共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它的多元性。这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的教学目标中有明确表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理解认识、提高审美的鉴赏力,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音乐欣赏开拓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背景,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使他们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中立足点更高;这个教学目的是新世纪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廖夏林,杨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及教学模式[J].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03.

作者:汪蓉

上一篇:数控技术发展趋势论文下一篇:实验教学化学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