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论文

2022-04-15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和《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加强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与《共产党员》编辑部合作开设“党员教育”专栏,紧紧围绕提高党员教育工作质量、开创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新局面,持续刊发系列学习研究文章,助力基层党组织抓实抓好党员教育工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党员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员教育论文 篇1:

山东东平县:成立乡镇党员教育中心实现党员教育有人抓经常抓

去年以来,东平县成立了14个乡镇党员教育中心,从师资、阵地、制度等入手,大力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有效破解了党员教育不规范、不经常等难题。截至目前,共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713人、“两委”干部3050人、普通党员2.2万余人,提高了农村党员教育水平。

建立专兼职师资队伍,解决有人教、谁来讲问题。重点是建强工作人员队伍和专兼职教师队伍。每个乡镇党员教育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2-3名,由乡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等担任;工作人员至少2名,由成教中心工作人员或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乡镇离退休人员担任。建立开放式师资库,选聘党校、成教中心教师为专职教师,离退休干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書记”、大学生村官、农技人员等为兼职教师,人员定期调整。建立县委党校教师联系乡镇制度,组织党校教师会同县委兼职组织员对乡镇党员教育中心进行业务指导,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上好示范党课。

建立乡村培训阵地,解决有场所教、有地方讲问题。依托乡镇会议室、远程教育站点、成教中心等,开辟专门的乡镇党员教育场所,悬挂“党员教育中心”牌子,悬挂党徽,配备教学设备,将入党誓词、党员权利和义务等内容上墙,实现乡镇党员教育阵地规范化。划设片区,选取基础设施较好的中心村远程教育活动场所或村委办公场所,作为片区内各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鼓励偏远村、有条件的村建立村级党员教学点,形成了“镇+片区+偏远村”三级培训点。

建立在线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流动党员集中学习难问题。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建立网上在线视频会议系统,由各乡镇党员教育中心负责维护管理,定期召开流动党员视频会议、发布教育信息,组织党员在线交流、共享学习资料,使身在外地的流动党员能与在家党员同步接受教育。部分村还建立了村级视频会议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集体学习,惠及党员2000余人。

建立登记备案制度,解决学与不学一个样问题。由乡镇对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情况进行备案,连续3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和集体学习的,纳入不合格党员管理。注意用好考勤表、成绩表、补课表“三张表”,强化党员接受教育培训的义务。一是考勤表,对党员参加培训实行“一期一考勤”,考勤结果纳入党员积分管理评价指标;二是成绩表,每期培训结束后组织开卷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参加补课;三是补课表,对缺席或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党员,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及时补课。

党员教育论文 篇2:

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辨析及启示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和《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加强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与《共产党员》编辑部合作开设“党员教育”专栏,紧紧围绕提高党员教育工作质量、开创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新局面,持续刊发系列学习研究文章,助力基层党组织抓实抓好党员教育工作。

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都是我们党有组织地对特定对象开展的系统性教育培养工作,是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建党初期,党员、干部数量较少,大多数党员是干部,当时的干部教育与党员教育并无明显区分。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根据形势任务变化和工作需要,逐步将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两项重要工程部署推进。应当说,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因党而生、同根同源,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

教育对象: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

党员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党员。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其中,工人(工勤技能人员)644.5万名,农牧渔民2556.1万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1440.3万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管理人员1010.4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67.8万名,学生196.0万名,其他职业人员710.4万名,离退休人员1866.1万名。为精准施教、分类指导,增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一般按照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对党员教育对象进行细分,比如,农村党员、街道社区党员、机关党员、事业单位党员、国有企业党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社会组织党员,基层党组织书记、青年党员、老年党员、流动党员,等等。

干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职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包括700余万党政干部、5500余万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对干部教育对象进行细分。

由此可知,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的对象既相对独立又有所交叉。党员教育对象既有在职党员又有离退休党员,包含了所有的党员干部。干部教育对象都是在职干部,既有党员又有非党员。其中,党员干部既是党员教育对象,也是干部教育对象。

目标任务:同向同力又各有侧重

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都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引导教育对象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两者都致力于教育引导教育对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强化宗旨意识、提升能力素质、严明纪律作风,都要求建立具有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教育培训体系。

但是,两者的目标任务又各有侧重。党员教育更加侧重于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教育更加侧重于培养造就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教育内容:同源同质又有所区别

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都将政治理论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作为核心教育内容。比如,《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提出,党员教育培训主要内容聚焦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等7个方面。《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学习培训、党规党纪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党的宗旨和作风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强调“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70%”。

但是,兩者的教育内容又有所区别。党员教育的内容主要聚焦坚定政治信仰、加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强化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等。干部教育的内容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专业化能力培训、知识培训等。比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把“以德为先,注重能力”作为干部教育工作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提出坚持以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行教育培训为重点,并注重业务知识、科学人文素养等方面教育培训,要求“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把“专业化能力培训”和“知识培训”列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引导和帮助干部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锤炼专业作风、培育专业精神”,要求干部“做到既懂经济又懂政治、既懂业务又懂党务、既懂专业又懂管理”,“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

方式方法:各成体系又相通互鉴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和《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规定,党员教育主要坚持集中培训、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和组织生活、实践锻炼等组织形式,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模拟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同时采取典型教育、参观红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等方式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干部教育培训以脱产培训、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网络培训、在职自学等方式进行”。由此可知,党员教育和干部教育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体系,且有很多不同点。比如,干部教育主要采取集中培训、集体学习和自学的形式来开展,既实行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学校等院校式教育,也实行函授、业余、社会培训机构、自学考试等开放式、社会化的教育。党员教育除了采取集中培训、集体学习和自学的形式外,还广泛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以及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鼓励和引导党员参与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实践锻炼形式。同时,两者在方式方法上有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在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模拟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训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两者在实践中经常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主要启示:既要精准发力

又要协同推进

一方面,突出特质侧重,坚持精准发力。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有很多共同点,但两者的特质和侧重点有诸多不同,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简单地“合二为一”,两者都必须坚持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党员教育要牢牢把握坚定政治信仰、加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强化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定位,坚持把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始终,把“三会一课”、集中轮训、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落实到位,在建设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上下功夫。干部教育要在加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大背景下,始终坚持和更加突出干部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干部德才素质和履职能力。党员教育和干部教育只有牢牢坚持自身特质,突出工作侧重点,才能做到方向更准、思路更精、措施更实、效果更好。

另一方面,加强结合整合,推动共建共享。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在多个方面的共性,要求两者必须互动互促、共建共享。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大教育”理念和“一盘棋”意识,将党员教育与干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盘谋划推进,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协同推进。要探索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材开发、师资聘用、阵地建设等方面打破“界限”,在顶层设计、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合作交流等方面破除“藩篱”,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工作效率最大化,强化党员教育工作者和干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体意识,形成合作发展、一体推进的新格局,推动新时代党员教育和干部教育工作展现新作为、实现新飞跃。  (执笔:宋翔)

作者:党教文

党员教育论文 篇3:

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协同创新研究

摘 要: 师范生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的协同是高校师范生党建工作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客观要求。在分析二者协同创新的必要性的同时,根据其协同的现状,从自组织、序参量、协同效应、涨落原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协同策略,有利于提升师范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

关键词: 师范生党员教育 师德教育 协同创新

师范生党员作为高校大学生党员的特殊群体,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其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师范生党员兼具师范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师德的内化和养成,为从事教师职业奠定思想基础。

一、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一)协同创新是推进师范生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新形势下,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201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占24.8%[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师范生党建工作必须贴近师范生的思想实际,依托现代化网络载体,运用师范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党员教育,比如开展“微党课”、“微总结”、“微团结”、“微榜样”、“微公益”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师范生党建工作载体建设,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师范生党建工作。

(二)协同创新是师范生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师范生党建工作存在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发展质量和数量难以兼顾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提高师范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应“坚持协同联动”。积极调动高校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师范生党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三)协同创新是增强师范生党员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求。

师范生党员一般都是“95后”,他们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思维活跃,个性较为突出,但年龄小,入世不深,入党时间较短,缺乏党性锻炼,这个时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热衷于网络学习,心态开放包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师范生党员一般男女比例差别较大,以女生居多。与其他专业学生相较而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但党员教育活动创新性不足。因此,结合师范生特点,与师德教育相协同,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四)协同创新是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一些师范生对于“教师是谁”,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缺乏足够的认识。某些师范生从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理想不够坚定,缺乏教育情怀。师范生党员虽然是师范生中的少数群体,但其示范引领作用不容忽视。在师德养成教育中,这些“关键少数”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师范生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教师职业精神,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协同现状

首先,协同创新的观念认知不足。师范生党员教育活动的开展共性较强,个性不足。统筹安排活动时,往往党员教育是党员教育,师德养成是师德养成,二者往往是分离状态。其次,协同创新的实践活动不多。师范生开展活动一般有“讲课比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但与党员教育结合的实践活动不多,关于“师德培养”的活动更少。再次,协同创新的方法不新。关于师范生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的协同,有“研讨会”,有“党课”,但開展活动时往往注重灌输,缺少启发和体验。

三、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协同创新的策略

(一)基于自组织原理,整合教育目标与内容。

自组织是指系统自身在不需要外部系统指令和能量或者指系统在外部输入的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等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按照自身内部某种规则,通过自身的变动而使自身不断优化的组织,具有内生性的特点[2]。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的协同应提高其自组织能力,实现协同的自发到自觉。

首先,应整合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的目标。优高校开展相关活动时,应明确未来优秀教师党员的培养应是师范生党员的终极目标,师范生党员必须起到引领作用。其次,应整合师范生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的内容。师范生应学习党章党规党风党纪,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重要思想教育,还应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二)基于序参量原理,形成教育合力。

协同学的支配原理决定了系统内部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与子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就能起到序参量的作用,从而主导系统的发展方向[3]。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协同创新中,注重序参量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应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专职”、“兼职”、“聘请”教师的协同。师范生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应建立一支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主要由“两课”教师、学院党委等组成。“两课”教师主要负责专题系统地讲授党的理论知识,学院党委应负责师范生党员教育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党员组成。聘请的教师队伍可由资深专家教授、校友、一线优秀教师党员、离退休教师党员组成,以加强师范生党员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

其次,师范生与师范生的协同。师范生党员应注重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促进自身师德的养成。师范生党员应经常自查、自纠、自省、自励,不仅要浸润在学习活动中,还要反思—体验—内化。在师德养成过程中,发挥“模范性”,在党员教育中保持“先进性”。

再次,师生的协同与互动。关于党性教育与师德养成教育的学习,师范生应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应引起、维持、促进师范生的学习,师生之间应得到有效沟通和情感共鸣,教师和师范生的协同才能从浅层协同走向深度协同。

(三)基于协同效应原理,创新管理组织、制度和评价。

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内的子系统,既独立运行又相互关联。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子系统间相互协同作用,使系统内部形成有序结构,达到1+1>2的效果,即是协同效应。

1.教育管理组织的协同。师范生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的组织应明确各自责任,齐抓共管才能创立良性机制和长效机制。首先,应加强“校党委(领导下的组织部、学工部)——院党委(或党总支)——学生党支部(指有师范生的党支部)——师范生党小组”四级垂直型师范生党员管理机构的协同。校党委进行统筹安排,院党委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党支部考虑如何促进其党性修养的提升和师德的养成,党小组则根据班级师范生党员的学习实际展开理论学习、互帮互助等活动。其次,可加强“学生工作部(处)—园区—学院党总支”师范生党员教育横向管理机构的协同。最后,加强“两课”教学部门(社科部)与院党委、校党委的师范生专业教育机构的协同和师范生培训机构的协同。

2.教育管理制度的协同。进一步从管理制度上为师范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和师德养成提供保障。比如师范生党员积分制度怎样与民主评议制度相结合,做到评分、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合理;师范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和“三会一课”怎样协同,既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升党性修养,又提高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等。进一步健全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和实效性。针对师范生党员学习任务较重,理论学习不扎实,应该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实施“微党课”,树立“微典型”,组织生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点到为止,要深入剖析,不流于形式,要扎实有效,进一步实施民主评议,实行定期考评。

3.教育评价体系的协同。首先,进行评价参考指标的协同:党性观念、理论修养、学业成绩、实践活动和日常表现[4]。师范生党员的评价参考指标中党性观念可以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理论修养部分不只是关于“两课”、党章党规、时事政策,师范生党员还应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学业成绩则是通过班级同学评价、考试和证书来计算。实践活动也是通过综合评价和参加活动统计,但师范生党员尤其应该与讲课比赛、说课比赛、PPT设计大赛、朗诵比赛、黑板报比赛、三笔字训练、三支一扶、三下乡、特岗支教等活动相联系。日常表现要班级同学、辅导员、党支部、党小组的评价相协同。其次,进行评价主体的协同。根据党性观念、理论修养、学业成绩、实践活动和日常表现五维的参考指标,评价的主体应是师范生党员自己、他人(包括辅导员、任课教师、班级同学等)、党支部(师范生所在的基层党支部)。再次,进行评价方式的协同。既关注师范生党员在参与活动中的责任感、使命感、服务意识、教育情怀等,又关注师范生党员所获取的理论知识与修养、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意。共时评价和历时评价应相结合。

(四)基于涨落原理,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

协同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有微涨落和巨涨落,“有一些涨落会得到要素或者子系统的响应,从而不断地发展化大,其影响從局部发展到全局,这种涨落称之为巨涨落”[5]。师范生党员教育和师德教育的协同,我们必须关注巨涨落点,比如社会的转型、互联网的发展、师范生个性特点的变化等,才能走向协同。

首先,应贴近师范生思想实际,实现传统形式手段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协同。不仅让师范生听报告会、看录像、开座谈会,还满足师范生热衷网络学习、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借助QQ群、微信、微博、论坛、专题网站等网络载体,让他们及时获取党建知识、时事政策、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手段深度融合。不仅让师范生党员在课堂内学习理论知识,还根据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和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开展“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支教”、助力留守儿童成长等志愿服务活动,建构师范生党员教育的“立体课堂”。

其次,注重讲授式、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协同。让师范生感受到、体验到十九大的精神、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师德养成的规律,启发师范生去思考,去感悟,去反思。不仅应注重师范生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应与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不仅让师范生真实体验校风、校训,还让师范生进行网络虚拟体验,创造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2017.08.04.

[2]胡朝,叶忠明.协同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05.

[3][5]杨睿.基于协同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40,37.

[4]陈实,柏维春.建立大学生党员考评系统的研究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28.

本文系红河学院科研基金党建专项“信息时代师范生党员教育与师德教育融合研究”(XJ17DJ10)的阶段性成果区。

作者:曹红丽

上一篇:新闻摄影论文下一篇:廉政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