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媒体传播论文

2022-04-16

【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对于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传播体系具有战略性作用。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县级融媒体中心正在逐步由浅层意义上的媒体相加,向更深层意义的相融纵深推进。本文以武城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对县级融媒体传播体系构建进行探讨,以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媒体传播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媒体传播论文 篇1:

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及实现途径

摘 要: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自媒体;传播;公共性;途径

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途径[1]。具体如博客、微博、Qzone、人人网、播客等。自媒体传播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发布信息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它对人们的观念和日常行为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改变了人们互动交往方式,将人们的交流互动空间扩展到网络空间,推动网络公共空间的兴起。同时自媒体不仅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单向化、中心化的特点,还极大增强了公众的话语权,公众不仅能自由表达观点、看法,而且他们的观点能够让很多人看见、听见,甚至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2010年宜黄拆迁事件中,钟如九通过微博发布了该事件的详细信息,引起众多网民围观和讨论,在网络公共舆论的推动下,相关负责人被立案调查,该事件得到有效的解决。2011年的“ 7·23”动车追尾事故,网友通过新浪微博第一时间发布了事故信息,微博成为发布该信息最快的媒体,并引发了对事故处理过程的关注和对相关问题的激烈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自媒体传播在公共事件处理中的积极作为。未来,自媒体传播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的社会管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自媒体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

当前,我国学界关于自媒体公共性的讨论存在两个重要分歧:一是认为自媒体是否能够实现公共性取决于体制与制度;二是公共性是媒介的天然属性[2]。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如果把公共等同于政府,就限制了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共意味着所有的人们为了公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个人的或者家庭的目的才走到一起来[3]。自媒体传播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参与,并在自媒体传播形成公共舆论,具有影响公共管理的能力。因此,自媒体具有公共属性和实现公共性的能力。当前,公共性成为政府行政的自觉追求目标,政府行政的公共性不仅体现为所提供的公共物品,还在于为社会提供实现公共性的体制与制度。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公共性必然为自媒体传播中的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并且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自媒体参与主体看,人具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其中社交、尊重、自我价值实现更多需要在公共空间中实现。而且,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具有回归公共空间的内在本性和需求。因此,人自身就存在一种公共性的自觉,自媒体传播为这种自觉的公共性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来说,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媒体传播是公共的和公开的, 对所有想使用自媒体的人不存在排他性,参与主体多,言论自由,信息公开;且传播的内容是公开的,每个用户都可以看见和参与讨论。二是自媒体传播主体必然要有一种对公共问题、公共事务的关注,形成公共舆论,成为公众意见的表达机制。三是在自媒体传播中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公众参与公共问题讨论以及公共舆论对公共权力机关的批判和监督等不是为了实现个人或集团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四是自媒体传播在公民的参政议政、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公共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即产生公共利益。

二、自媒体传播中公共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自媒体的兴起,让公众进入了“每个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言论自由时代,并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强大的公共輿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生长具有充分的可能性。但是,自媒体传播中的各种公共性缺失现象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及原因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媒体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米歇尔·鲍曼指出在匿名社会关系中伪装者的成本及风险很小,而且缺乏声誉机制的基础,而这时,他们的行为将类似机会主义者的选择行为,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4]。自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匿名性,网民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并且受到较少的限制,而这些信息真假难辨,既存在大量真实有用的信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的行为;也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只为满足信息传播者的效用和个人利益,却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危害公共利益。大量的虚假信息不仅扰乱了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秩序和人们的交往秩序,更难以为公共性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秩序。第二,自媒体传播中的话题更多集中在娱乐、体育、生活等方面,对公共问题、公共事务的关注与讨论不够,以及对公共权力机关的有效监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哈贝马斯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的视角下,公共领域中的公众是批判的公众。当前,聚集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空间里的公众具有文化消费公众和批判公众两种身份,即公众一方面享受着自媒体传播所带来的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各种文化消费品;另一方面,部分公众积极关注公共事务,监督和批判公共权力机关,扮演着批判公众的角色。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个愈来愈明显的趋势是自媒体传播中的娱乐、体育新闻更受欢迎。这类新闻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带来娱乐的效果,迎合了当前人们休闲时间碎片化和压力大的生活特点。此外,在自媒体传播中人们热衷于将个人私事或者明星的隐私公开化、传播和讨论,忽略了本应关注、讨论的与公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件,造成了私人生活公共化和公共生活被隐蔽化的现象。因此,自媒体传播并没有在广范围内形成一个巨大的公共舆论池,除了一些名人自媒体用户会受到广泛的关注外,大部分草根自媒体用户往往还是局限在一个熟悉的圈子内,他们关注的、讨论的更多是关于圈内的信息,缺乏关注公共性问题的自觉性。第三,自媒体传播中的行为缺乏理性特征。 具体体现在:首先,由于人们的从众心理,人们在浏览、传播信息时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而不是进行理性地判断再做行为选择;其次,人们在自媒体传播中情绪化表达较多,自媒体更多成为人们宣泄和吐槽的场所,对事件或问题的理性思考较少;最后,部分自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也对自媒体中的理性的讨论提出了挑战。有140字的表达字数限制的微博,其呈现出来的是碎片化的信息,部分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容易导致信息被扭曲,也容易造成认知的碎片化和思维的碎片化,反过来,造成人们在自媒体传播中的行为缺乏理性特征。同时,缺乏理性的公共对话及公共舆论,使得自媒体传播容易被民粹主义绑架,更多的社会不公现象、负面新闻在自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甚至被扭曲,被放大,以至于自媒体传播在舆论表达中容易出现:对主流媒体舆论表达的解构、民间形成了某种“合法性”与现实合法性成对立之势、社会阶层离心化及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动员工具等倾向[5]。第四,自媒体传播中的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 部分自媒体平台上所提供的信息更多是基于经济考量而不是社会责任,更不会去引导网民关注公共性问题。当自媒体传播过多地用于商业营销,网民的注意力会被各种各样的商品信息、商业活动信息所占据,关于公共事件、公共问题的信息以及公共舆论在自媒体传播中所占的空间不断地被压缩。同时,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不是参与公共事务,不是践行公共责任,而是以追求消费来表征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三、自媒体传播中公共性的实现途径

1.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首先,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政府、学校和社区等各方面通过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公众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公众在公共空间中规范行为的自觉意识。同时,让公众明确在自媒体传播中表达就意味着责任,提高公众在网络空间中行为的责任意识,以提高自媒体的自净化能力。其次,引导网民正确认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区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在自媒体传播的公共空间中实现“以语言行为为基础,以交往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协调为基本机制,以达到交往共同体各主体之间公共认可的合理目标为目的”[6],培育公众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理性。最后,自媒体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应自觉担起培养公众理性精神的责任;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关注和公众自身密切相关的公共利益。

2.完善法律法规,为自媒体公共性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自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人们在自媒体传播中的行为的社会影响范围广,任何个体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都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才能保证正常的公共空间生活。人们在自媒体传播中的行为除了社会道德的约束,更重要的是政府要针对自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和禁止在自媒体使用中发布、传播不良、不实信息,并根据具体违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提高自媒体平台的自律水平。自媒体平台的经营者应认识到,如果虚假信息泛滥于自媒体平台,将直接导致平台的公信力危机,进而遭到用户的淘汰。因此,自媒体平台应设立信息甄别、虚假信息处置的办法,在自媒体的后台,通过专门的信息监察小组和技术手段,有效甄别信息、及时删除虚假和不良信息。建立自媒体用户的信誉机制,对虚假和不良信息的发布者给予一定的惩罚,以减少自媒体传播中的虚假信息给公共性生长带来的危害。

4.建立公共權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如果人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及人们经过公共讨论得出来的意见得不到公共权力机关的有效回应。那么人们关注公共事件、参与公共问题的讨论的积极性会受到压抑,也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近年来,在两会召开之前,政府通过网络问政于民,这种互动方式为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思路。未来,一方面,自媒体场域的公众要积极关注、参与公共事务的处理,充分发挥对公共权力机关的批判、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公共权力机关要积极关注自媒体场域中的公共舆论、回应公众的讨论。此外,可以将自媒体的力量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等社会力量结合一起,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比如 2011 年受到广泛关注的微博打拐事件,微博用户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人大代表等一起发动打拐行动,成功解救了多名被拐儿童,充分说明了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传播的有效互动能极大地促进公共性的生长。

参考文献:

[1] 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2011(6).

[2] 进华,张寿强.论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线[J].江海学刊,2012(6).

[3]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德)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陈建.社会化媒体舆论表达的民粹主义隐忧——以微博客的舆论表达为例[J].东南传播,2010(11).

[6] 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学思想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作者:陈丽香,孙炜姗

社区媒体传播论文 篇2:

县级融媒体传播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对于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传播体系具有战略性作用。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县级融媒体中心正在逐步由浅层意义上的媒体相加,向更深层意义的相融纵深推进。本文以武城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对县级融媒体传播体系构建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武城县融媒体;融媒体传播;传播体系;融媒体;探析

《县级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和《省级县级媒体中心技术平台规范》的实施,推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步入规范化与系统化的发展轨道。目前,全国大部分区县都开展了融媒体中心建设,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媒体传播矩阵。2019年1月,武城县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中心以整合全媒体数据资源,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为目标,在内容、终端、管理、技术、运营、人员等进行了全方位融合。按照移动优先战略,统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了集融媒数据库、融媒运营与分析监测、山东省级技术平台、第三方传播合作平台等平台、媒介为主体的传播体系,并以“四全”媒体为方向,逐步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1. 正确理解“四全”媒体

正确认识“四全媒体”对媒体融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全媒体”不能片面理解为完整的媒体类型和形式,而是信息传播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代表特征。

“全程媒体”是指传播的全过程,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即从事件发生到事件结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播放和存储,让观众从全过程、全链、全角度了解事件。这就是时空维度。

“全息媒体”是指在信息呈现形式多元,信息呈现形态立体,而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支持下,各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越来越全息。这属于信息技术维度。

“全员媒体”是指社会主体之间通过网络这一渠道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种媒体,并通过社交网络重新构建自己的传播渠道,使普通大众参与社会事务成为可能。这就是社会维度。

“全效媒体”是指各种服务功能的集成。互联网媒体的平台化趋势明显,各种应用基于同一平台,其功能空前丰富这属于媒体功能维度,侧重更好的效益、更全的服务和更美的体验。

“四全媒体”深刻阐释了媒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种媒体形式、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一体化的信息生产、信息传播的整体体系。

2. 融媒体传播平台建设

“四全”媒体的深刻内涵,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体系架构,以及向媒体融合纵深推进,具有深刻的战略指导意义。武城县融媒体中心在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对传播平台进行了搭建,通过两种维度的构建,传播体系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科学化的发展格局。

横向的传播体系构建,一是将县级自有媒体进行整合,二是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或入驻。通过横向的媒体资源整合、生产流程再造、平台优化,搭建起初步的媒体矩阵平台。2019年1月,武城县媒体中心成立。在武城广播电视台的基础上,将武城县宣传部的《武城时报》、手机报、“武城宣传”微信公众号分离出来,交由武城媒体中心负责。

纵向的传播体系构建,则依托省级技术平台构建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快速共享平台资源,进入内容生产和服务环节。山东省广播电视台根据国家要求和相应标准,自主研发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综合性云服务平台,该技术平台集“策、拍、编、审、发、评”为一体,实现了全省统一建设、统一调度、融合、共享;还提供山东广播电视台、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渠道;县级融媒体中心用户可以通过媒体内容资源库实现新闻与信息的互联互通;平台为商业门户和主流新闻客户端提供渠道;技术平台还提供党建、商务、政务等综合服务的接入,实现“媒体+党建+商务+政务”服务;通过本地数据接口访问城市运营数据,可以实现城市的智能管理和运营。

2019年7月,在省级技术平台的支持下,武城县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投入运营,实现了线索汇集、选题报题、移动生产编辑、设备统一管理、审核播发、绩效考核等工作流程环节的链路联通。打破了传播媒体间的资源共享的壁垒,开创了“一次采集、多代、全屏发布、整合发布”的内容生产模式,形成了“声、屏、报、网、端、微”的矩阵传播格局。2020年疫情期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与省级电视台的互联互通,并在省级电视公共频道《新闻午班车》和《闪电新闻》的客户端上推出了直播连接,全程直播了企业支持抗击疫情的生产现场。同时,在央视新闻+闪电号、百度APP等平台进行了近30分钟的全网直播。依托省技术平台上线的本地爱武城APP注册人数超过10万,占全县人口总数(全县总人口40万)的四分之一多,平均日活量在近2万人左右。通过探索“媒体+政务+服务+商务”的服务模式,逐步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功能融合发展。

3. 县级全媒体传播渠道构架

“四全”媒体的整体工作体系,以多种表现形式、媒体形式和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集成化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决定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3.1 传统广播覆盖

在传统广播业务的基础上,提高音频传输效果和音频质量,扩大频率的受众。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传统广播带来了活力。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广播的“用户体验”,也提高了用户的黏性。武城电台FM105.5通过几次改版打造了十几个直播栏目,并通过武城廣播电视台FM105.5微信官方账号实现了视频直播,改变了以往观众对电台节目只能听不能看的认知。

3.2 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覆盖

武城融媒体中心根据国家部署要求,积极全面推动了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的覆盖工程。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的公益性成为传播体系在城乡结合部和乡村广播电视覆盖的有益补充。

3.3 广电有线电视网络

有线电视网络作为传统的传播渠道,经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其传输效果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目前,武城融媒体中心两套高清电视节目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播出,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广电网络端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社区服务与互动功能。

3.4 通信行业的IPTV

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为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服务的技术,在媒介融合的发展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武城融媒体中心率先接入省级IPTV综合播出控制平台,率先实现联通、移动、电信用户同时收看地方融媒体全部电视节目。

3.5 出版物

报纸,在传播市场上具有相当的受众群。《武城时报》作为武城融媒体中心传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原有的网络电子版传播拓展到《武城文苑》公众号,如此既增加了渠道,又增强了互动性。

3.6 移动端全媒体传播

武城县融媒体中心以“爱武城”客户端为主阵地,打造“爱武城”微信公众号、“武城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爱武城”抖音号、“爱武城”快手号、“武城县融媒体中心”头条号、“武城融媒体中心”微博及央视新闻客户端等众多新媒体平台。目前,覆盖100多万受众的新媒体矩阵已经形成。伴随着媒体融合纵深推进力求实现传播效果的全方位、立体化和最大化。

4. 把握发展趋势,助力媒体融合纵深推进

传统媒体所考虑的全媒体,一般意义上就是内容形式上的“多模式”,传播渠道上的“多渠道”,媒体形式上的“多形式”。然而,这只是“四种全媒体”中“全息媒体”表现得一小部分。如果媒介融合就此止步,那么媒介融合将难以深入推进。只有把握总体发展趋势,充分理解全域主义的深刻内涵,才能进一步推进媒介融合。

4.1 全媒体传播体系“服务人民”的功能创新

全媒体传播系统的三大功能:一是主流舆论阵地;二是综合服务平台;第三,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界定社区信息枢纽。全媒体传播系统的功能创新应紧紧围绕“服务人民,服务群众”的根本方向进行。全媒体服务不同于传统媒体,全媒体传播系统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整合各种垂直应用,为人们提供实质性的垂直服务。如果全媒体传播系统仅仅依靠以内容制作和信息传输为重点的传统媒体技术,很难满足当今全媒体传播系统的功能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对媒体功能的原有理解,以创新的视角看待全媒体传播系统的功能,创新性地运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技术,推动全媒体传播系统的建设。

4.2 全媒体传播体系“全方位协同”的结构创新

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结构特征:一是表现在传播体系上,即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地方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自上而下的互联互通。中央要求全国媒体特别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部搭建全国性的平台架构,同时要求省级技术和運营平台支持县级金融媒体中心运营;二是表现为横向开放,即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三大功能串联社会治理体系和基本社会运行体系,形成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支撑下的全媒体传播平台,有效从信息传播到社会治理和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服务于本地区。这样的平台才能真正拥用户,才能真正在社会运营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4.3 全媒体的技术逻辑及其解决方案:从数字化到数据化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个内在技术逻辑,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数字化向数据化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数据级应用至关重要,场景和算法、大数据库在未来媒体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拥有数据便拥有未来发展。

目前,传统媒体人在认识上的存在误区,认为生产好的内容就会有受众,有用户,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并非是这样一个关系。如今日头条其实就是靠聚合、分发,传统媒体人自信拥有的内容生产力,而忽视分发,忽视传播,最终成为廉价的优质内容供应商。抖音、快手不仅推荐信息,还通过数据分析,推荐用户,构建关系网络。要想建立真正建好全媒体传播系统,用好全媒体传播网络,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做好数据化建设至关重要。

县级融媒体建设是全国性媒体融合工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由浅层的相加到深层相融,传统媒体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全媒体传播体系功能结构创新、结构创新、技术逻辑,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全媒体传播体系会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宋建武.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涵与媒体融合趋势[J],青年记者.2020(27):12-13.

[2]段鹏.试论我国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内容、框架与模式[J],现代出版.2020(03):11-18.

[3]宋建武乔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功能、结构与技术支撑:内容、框架与模式[J],传媒.2020(21):16-18.

作者:牟永文

社区媒体传播论文 篇3:

疾走在创新路上 多维视角下的工业互联网发展

作为赛迪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的一个创新机制,赛迪晓庆工作室以赛迪工业互联网首席研究员袁晓庆博士为核心,整合赛迪研究院的工业互联网智库研究、平台监测、方案集成、媒体传播资源,聚焦工业互联网,致力于工业互联网的政府支撑、产业分析、课题研究、专业服务。

本期特策主要围绕赛迪晓庆工作室的年度研究报告,从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平台评价指標体系、区块链应用、工业微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5G+工业互联网、开发者社区、企业上云成熟度、案例应用等多维度分析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

上一篇:环保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造林林业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