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传播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手机媒体对社会教育、文化、科学发展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它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建立健全手机媒体管理的行政干预体系,加强手机媒体经营管理中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意识,提高手机媒体传播人员的素质。承担良好的社会责任能够促进手机媒体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机媒体传播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手机媒体传播管理论文 篇1:

我国手机媒体安全管理的优化路径

摘 要:当下国内3G业务逐步推进,手机媒体日益成熟,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频频发生,有效的安全管理变得日益紧迫。在系统梳理当下手机媒体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技术漏洞、内容失范、利益诱惑是手机媒体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并提出技术养廉、多级把关、监管独立和优化组合的管理优化路径。

关键词:手机媒体;安全威胁;优化管理

一、我国手机媒体安全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涉及手机媒体安全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三种:

其一,立法管理。当前,政府出台的具有管理作用的、涉及手机媒体管理的条例及政策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电信建设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信息产业部关于针对社会反映热点问题加强信息服务业务市场重点整治的通知》,《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整治手机“吸费”问题的通知》等等。综观这些政府管理条例及政策,其规制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层面的,市场准入和经营业务范围规制;内容层面的,违法内容管制。目前,直接针对手机媒体的管理规章很少,而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更是少之又少。2005年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上报道说,近期将正式出台的我国首部短信法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1],到2008年时还有媒体报道说正在报批中,而今天我们也无从查找到其下文。2009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国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信法》将是工信部下一步立法工作的重点。此外,工信部根据目前形势,还将出台其他法律法规,包括出台《手机媒体服务管理条例》[2]。可见,目前针对手机媒体的立法管理工作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甚至是将来时。而立法工作不完善,会直接带来行政管理的低效甚至无效,2010年9月1日以来正式出台的手机实名制遭遇执行难就是典型的说明。可见,管理立法工作的进度显然无法跟上手机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

其二,技术控制。在我国强调自主创新的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的宏观指导下,依靠市场规律和产业自觉,手机媒体安全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Frost & Sullivan发布的2009年《中国手机安全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从2005年手机安全产品在中国出现起,到2009年中国手机安全市场逐步成形,国内手机安全产品从手机杀毒、抵御病毒侵害的简单功能,拓展到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的手机防骚扰、手机隐私保护等全方位安全应用,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其他国家,领跑和推动手机安全则是一家完全依靠自主技术研发的民族企业——北京网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此外,其他安全厂商也同样纷纷推出了手机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比如卡巴斯基的手机安全软件8.0;联信摩贝公司的摩贝密使、摩贝密盾、摩贝丢不了等安全软件;ESET公司的NOD32手机防病毒软件;360的手机卫士等。除了这些安全商,电信运营商、手机终端生产商等也都对手机媒体安全问题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思路,并在积极地加入到手机安全产业的队伍中来,比如2009年3月,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推出“信息管家”,用来防控垃圾短信骚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国内的手机安全产业格局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本土企业的实力和规模并不强大,都还处于成长期,而外来企业对我们本土的市场热情高涨,产业竞争势必很激烈;其次,运营商、终端生产商和安全软件开发商之间还未形成真正的合纵连横,“各自为政”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三,行业自律。2007年12月,在人民网的倡议下,18家媒体签订了《手机媒体自律公约》,强调树立手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依法对用户在手机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清除有害信息。2009年2月10日,经民政部正式批准,由人民日报手机报等多家手机媒体联办组成的全国性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日前在京成立,其职责主要是,探讨手机媒体移动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手机媒体和新闻传播事业在新兴移动领域的科学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信息时代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移动化、随身化的要求,服务于满足现代人随时随地对新闻信息的“掌握”需求。另外,电信运营商也以区域为单位逐步推行着业内自律,但是这些自律还仅限于个别地区的自觉自愿,未形成一种整体的、规范的行业自律机制,而管理好电信运营商是管理好手机媒体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手机媒体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性安全威胁。目前,三网融合的趋势强劲,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手机的应用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电脑的应用,传统互联网上存在着的各种信息安全问题逐渐延伸到手机媒体领域,对个人隐私、财务信息、企业商业机密甚至国家安全构成威胁。2009年底德国计算机高手卡斯滕•诺尔宣布,他与一些密码破译行家联手破解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加密算法,破解代码已经上传至文件共享网站供下载。英国《金融时报》说,这一破解举动可能对全球80%移动电话通信构成安全隐患,令30多亿移动电话用户置身语音通话遭窃听的风险中。另外,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大陆手机病毒全年预计超过1700种,累计截获病毒2357个(2009年共截获手机病毒416个)。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和手机支付等应用的普及,手机病毒制造的利益链将形成,手机安全面临的威胁将更严峻。

(二)内容性安全威胁。就现有的手机媒体安全问题来看,突出地表现为不良的、非法的内容信息泛滥,诸如,垃圾短信充斥,手机涉黄问题泛滥,短信欺诈屡禁不止等等,从而给手机用户带来物质和非物质上的侵害,甚至波及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随着政府抵制境外有害信息侵扰的技术力量不断成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不良信息已得到有效遏制,但违法犯罪分子转而将大批非法网站改头换面成专门针对手机的WAP格式,并将服务器限定为只允许手机用户通过移动梦网访问,使国家网络监管部门无法通过电脑进行监控,从而将一些有害信息推送给年龄偏小、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的手机上网用户,这种潜在的危害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

(三)利益性安全威胁。随着3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推广,移动通信的创收潜能将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各种唯利是图的破坏性行为就会频繁发生,所以用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来规范行业行为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在现有的制度和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既是“监管者”又是“被监管者”,这种模式让电信运营商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就可以违背道德与规范去追逐暴利,加之各内容生产商和WAP网站对利益的渴望,簇拥着电信运营商铤而走险,对不法行为放任自流甚至沆瀣一气。如果不从内部解决这个问题,实行利益剥离和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那么这种利益的巨大诱惑会从内往外腐蚀手机媒体,使得其安全问题非常顽固。

三、优化我国手机媒体安全管理的路径

当下,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对手机媒体安全问题的管理:

(一)技术养廉,大力发展手机安全产业。新媒体都带有强烈的技术依赖性,相应地对新媒体的管理也应首当其冲地依赖于技术,对手机媒体的安全管理亦然。而且国内的手机安全市场上升的速度和空间都看好,据CNNIC和CNCERT的《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底仅有7.4%的手机网民(约1724.2万)使用安全防护软件,而Enfodesk易观智库近期发布的《2010年第1季度中国手机安全市场季度监测》研究表明,2010年第1季度中国手机安全市场累计账户数已经突破3600万,达到3643万户,可见整体行业发展十分为迅速。在市场潜质良好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资本的进入,努力培育手机安全生产企业,让手机安全产业的利润形成与移动通信产业的利润相抗衡的一支力量,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去规范和净化手机媒体的环境。

(二)多级把关,建立手机媒体内容的层层过滤机制。通常我们会习惯在源头上对内容进行把关,大部分的人力和物力都投入到对推送环节的内容把关上,这种把关无疑会有疏漏,尤其是面对技术含量高且更新换代频繁的手机媒体传播,因此,应该建立一个从内容生产、到内容推送、再到内容接收全方位的内容过滤机制。对内容生产商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并将其资质和传播效果挂钩,一旦出现违规、违法的内容就限制甚至取消其生产资质。推送环节除去必要的技术过滤,还要架设独立于电信运营商的第三方网关实现对不良内容的过滤。接收环节,鼓励广大用户举报不良内容和非法服务,设立覆盖全国的、独立的受理中心,与相关的管理部门配合形成对生产和推送环节的有效监督与制衡。

(三)监管独立,设立专门的、独立的管理与协调机构。目前的手机媒体管理建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涉及的部门综合起来可以多达几十个,就最近的打击手机色情信息来看,此项举措的涉及部门就有中央外宣办、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九个部门。这种多个部门参与的格局,必然会带来重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而由于手机媒体传播涉及的领域和行业确实非常广泛,多部门的卷入又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能否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立,实现日常管理工作的横向联合,而不仅仅是在专项活动中才临时统一行动。为此,可以设立专门的、独立的管理与协调机构,实现跨部门协同管理的常规化,并且可以实现利益剥离,从而对相关的行业与部门形成有力的监督与制衡力量。此举可以借鉴英国设立的互联网监视基金会(IWF),既独立于政府和业界,又与其紧密合作[4]。

(四)优化组合,因时协调各种管理手段。现有的手机媒体安全管理的三种主要策略各有利弊:立法管理理论上是最规范、最有力的手段,让各种行为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毕竟人们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针对正在发展状态中的手机媒体,法制的缺失和不健全是在所难免的,这就使得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开展法律之外的保障行为;技术控制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但是由于反技术手法的不断升级,所以使得技术手段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会出现失效的情况;行业自律,通过舆论和道德的力量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是主动的、自觉的行为,但是当面对各种巨大的诱惑时,又显得特别的脆弱。所以应该综合几种手段的利弊,在特定的时空有选择地突出运用,实现优势互补。就当下来讲,立法管理相较薄弱的情况下,强化技术控制,并依靠舆论和各方面的监督强化行业自律则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 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O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2005-09-24.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大力推动《电信法》立法[OL].中国新闻网,2009-03-24.

[3] 潘天翠.净化手机网络环境 治标还是治本[J].网络传播,2010(1).

[4] 杨斌艳.手机上的“黄”怎么“扫”[J].网络传播,2010(1).

作者:李亚玲

手机媒体传播管理论文 篇2:

论手机媒体的社会责任

摘 要:手机媒体对社会教育、文化、科学发展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它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建立健全手机媒体管理的行政干预体系,加强手机媒体经营管理中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意识,提高手机媒体传播人员的素质。承担良好的社会责任能够促进手机媒体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手机媒体;社会责任;影响因素

手机最初只是移动通讯终端,全部功用就是拨打和接收电话。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进化和裂变之后,以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对社会教育、文化、科学发展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生活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它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手机媒体的出现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其中不良信息、定购陷阱、价格欺诈、垃圾短信等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损害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即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Inductive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er即互联网信息服务范围)行业的整体形象。其一,传播中存在大量垃圾与欺诈信息。在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中,无法对信息提供商的信息质量进行质量把关,缺少相应的监测机制,使得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的行为日趋增多,并且诈骗的手段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其二,传播中存在不健康信息。由于手机媒体传播的超时空性和超强的互动性,所以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主客观的影响因素。一些ISP为了赢得更多手机用户的转发,提供的文本短信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走私、色情等不良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正常的生活造成了影响。①其三,信息订购过程存在不明确性和不可选择性。随着手机上网功能越来越便捷,一些不法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在为手机用户提供服务时收费项目模糊化,不公示具体的收费标准,而是通过移动通信运营商来对客户进行收费,这样短信服务提供商、移动通信服务商和手机用户之间形成了利益相关体,从而产生非法暴利。

一、手机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意义

目前,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不但与手机媒体的生存、繁荣和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新闻行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

1.手机媒体社会责任的含义

(1)手机媒体社会责任包括经济、道德、法律等三方面的责任:法律责任是遵守所有法律和政府法;道德责任是遵循利益关系人评判的可接受行为标准,还含有回报社会的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最大化利益关系人的财富和价值。②而手机媒体的经济效益是在社会责任约束条件下通过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的,手机媒体必须对它的生产和传播行为尽到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受众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在社会责任落实的条件下,实现媒介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手机媒体具有政治属性。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

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媒介产品都被认为具有政治属性,是一种被用来作为舆论宣传的工具,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要求媒介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手机媒体由于其特殊性,也必然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3)媒体社会效益第一原则是媒体功能所决定的。在西方当代新闻理念中,对大众传播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性有着不同的看法,大体可概括为:一是基于自由报刊理念,强调媒体传递社会信息、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认为媒体是社会的传感器,只应该客观中立的报道。二是站在报刊社会责任理念的立场,强调媒体的选择、守望和诠释功能,认为媒体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器,应积极主动地传达出社会不同阶层的声音,协调社会各方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手机媒体的社会效益应放在第一位,否则,媒介低俗化、虚假广告、有偿新闻等问题将会日益突出,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2.手机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1)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强手机媒体的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媒体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超出了自身的边界而向外部“溢出”。外部性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当手机媒体把本来应该由自己承担的成本向外部转嫁的时候,就产生了负的外部性,比如大家都很反感的垃圾短信问题。当然手机媒体的健康发展、传播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就业,贡献税收,而且会带动相关系列经济区域的发展,这是企业为社会带来的效益,是正的外部性。手机媒体要消除媒介产品的负外部性,或者变负外部性为正外部性,就得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媒介产品的负外部性无人承担,它就成为社会成本影响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媒介产品有政治属性,具有舆论导向的作用,生产者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就有可能形成巨大的负外部性。③

(2)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推动经济效益的发展。增强手机媒体经营管理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好感,可以带动其他行业自觉履行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可以更好地树立我国政府、手机媒体运营商以及其他信息服务商的良好形象。良好的形象效益是无形而巨大的,对经济效益的推动是也显而易见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手机媒体,应跳出传统的“独善其身”思维定势的束缚,以自己的爱心来“兼济天下”,回报社会。这是一种于己于人都有利的激励相容行为,可以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

二、影响手机媒体承担社会责任感的因素

影响手机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环境、经济制度、消费者等,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消费者、运营商以及政府行为等。

1.消费者因素

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实和潜在的受众。目前,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居世界第一,今后无疑还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从世界范围看,由于世界各国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技术标准已经统一,网络漫游业务基本实现,手机增值业务可以跨国界实现,所以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对手机媒体产生着巨大而直接的影响。消费者认可度、消费者接受信息的习惯、消费者的主体意识等,都要求手机媒体必须重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

2.运营商因素

运营商是手机媒体承担社会责任链条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运营商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要考虑以下问题。

(1)信誉管理。成功的媒体增值业务不仅注重顾客关系,而且还依靠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当增进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每个利益相关群体对手机媒体战略目标的再支持就提高了,通过这种关系,便创造了价值。为了使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有效传递给利益相关者,许多手机媒体相关运营企业提供了有关环境、社会和伦理等方面良好的传播沟通,这些行为能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度和观念,增进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建立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为手机媒体带来良好的声誉,提高其市场价值。

(2)风险管理。任何经营都有风险,风险管理对手机媒体的长期市场价值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手机媒体对风险给予了更宽泛的定义,即包括整体考虑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范围更宽、时间更长的风险,手机媒体把风险或机遇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运用于内部的风险评估和战略实施,这样能有效地管理风险,有助于发现市场机遇。

3.政府行为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手机媒体产业性质的确定,手机媒体经营链条中的利益相关者追求经济效益的意识日渐增强,手机媒体的增值业务存在着通俗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作为宏观管理与控制的政府监管部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有效管理。

(1)道德与法制约束。西方国家更多的是运用伦理道德规则对媒体行为进行软约束。日本新闻协会就明确指出,媒体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时候,只有靠道德的约束承担社会责任。加强我国手机媒体的伦理与思想道德建设,也是确保我国手机媒体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十分重要的非正式的制度保证。我国媒体的伦理与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衔接。

(2)管理体制创新。传媒产业的管理体制是指有关传媒系统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它包括传媒领导体制、传媒组织和运行当中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手机媒体要讲经济效益,就必须扬弃传统的媒介体制,变革为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

(3)政府管理效力。政府管理效力在整个传媒产业系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的传媒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能立足于当今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必须改变旧的阻碍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对手机媒体各方的管理效力。

三、提高手机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手机媒体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关注手机媒体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维护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建立健全手机媒体管理的行政干预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已颁布的有关网络传播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办法》、《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手机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新闻管理法规,对大众传媒过度商业化的限制就陷入缺乏可操作性的尴尬境地。这种过度依赖行政干预手段的干预有时是十分粗暴和违背新闻规律的。手机传播要行使有效的社会责任,需要吸取以往其他传播媒体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首先,必须明确政府的角色。政府需要施以足够的压力,需要积极参与和帮助业界实施自律,检查、监督其自律执行情况和自律标准的合理性。同时对违规者,需要依靠某些权力机构进行有效的惩罚,以维护自律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的是,政府不是自律的主体,而是自律的辅助者。自律的主体是手机媒体自己。本末倒置将使自律失去弹性和灵活性,从而丧失自律的意义。

2.加强手机媒体经营管理中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意识

手机媒体必须尽到它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受众身心健康应尽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不能允许手机媒体有半点不尽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的行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提倡媒体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实现媒介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考虑手机媒体效益的时候,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受众身心健康不受损害的条件下,通过优化配置媒介资源,实现媒介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在媒介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把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受众身心健康等目标同媒介产品的经济效益一块进行优化,实现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受众身心健康和媒介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多目标优化方案,或者说是一个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方案。媒介产品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二者双赢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兼顾的关系。因此,必须通过媒介体制的变革,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媒介产品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制度安排。

3.提高手机媒体传播人员的素质

(1)要有人文关怀意识。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手机媒体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宣传途径和最常见的文化载体,应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因此,手机媒体传播人员一要提高自身觉悟,在其行业范围内形成一种内心信念,使人文关怀成为其职业道德之一;二要将人文关怀纳入新闻法规,把人文关怀也作为考评手机媒体传播者的标准。当然,由于手机媒体的传播者众多,需要全社会的监督以及自律意识的逐渐增强。

(2)接受他律和自律。他律是接受法律、资本、权力、受众的约束;自律是指要受社会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的约束。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新闻媒体不可能实现资本控制模式,它实行的实际上是政治权利的控制模式,同时要受受众监督,更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传递信息、服务群众等社会责任。而手机媒体拥有众多的不同的传播者,受众广泛,甚至传播者与受众互为主体,传播现象及原因非常复杂,手机用户可以即时对信息进行编辑、修改或者发表评论并进行多次转发。因此,必须在他律的同时,加强自律,有时在他律达不到的方面,自律更为重要。

(3)树立良好形象。形象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一个组织生存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形象,要想继续发展,将会举步维艰。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政府组织和主流媒体已开始在手机媒体平台施展拳脚。2007年2月24日,人民网推出的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信息网——“两会”无线信息网,首次实现了手机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的历史性突破。政府组织和主流媒体的这种角色转变大大促进了政府与百姓的沟通,获得了社会赞扬与欢迎,树立了手机媒体全新的形象。

注释

①郝香:《手机短信——“第五媒体”的传播潜力与发展问题》,《东南传播》2006年第1期。

②杨占营:《社会责任与企业宪章》,《管理科学》2005年第1期。

③林毅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http://bj.hsw.cn/2008-02/03/content_6807659_2.htm.

责任编辑:沐 紫

作者:于建华 程 倩

手机媒体传播管理论文 篇3:

自媒体传播理性化发展的伦理视点

【内容提要】自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新型传播形态,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弊端,使普通民众能够自由地表达。由于它存在着非理性、道德缺失等诸多问题和局限性,所以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让自媒体传播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伦理的引导和规约必不可少,对自媒体传播进行伦理省思,使其在道德规范与制度引导下保持理性,在自由与自律中对普通民众进行道德约束。

【关键词】自媒体传播 秩序 伦理

自媒体作为一种“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新型传播形态,它以平民化、自主化、互动性等独特优势为普通民众话语权的回归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中国自媒体传播的出现及迅速普及激发了空前的民主热潮,在社会正义表达、民众权利诉求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舆论功能。但是,在自媒体传播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使人们面对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风险和文明忧患。自媒体传播的规范化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亟需必要的反思、审视和治理,才能使其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一、自媒体传播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自媒体(We Media)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国外。2003年7月,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联合提出“We Media”,其涵义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①自媒体的出现掀起了一场媒体传播革命,使普通民众自由传播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提升。在自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民众以手机、微博、微信、论坛等为基本沟通渠道,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在改变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对现阶段媒体进行有效地补充,成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

第一,普通民众自由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自媒体传播从话语方式到传播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介,以自由、开放、匿名、便捷等特征为一体,实现了对新闻传播、娱乐游戏、信息服务等功能地不断增加,激发了普通民众的自由传播热情。尽管大家阅历各异,身份多元,但是均可以通过手机、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生活,随时随地传播信息。自媒体传播提升了民众传播的能力和影响力,使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形成新的交流环境,改变了现有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影响着媒介生态。

第二,普通民众深度参与。在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中,公众由于受文化水平和权利结构的影响,没有参与互动的权利,大多是由政府和精英主导自上而下的、单向的传播,普通民众只是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自媒体的出现给公众发表信息带来方便,呈现出平等性和互动性,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传播模式可能一去不复返。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对热点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发表意见及评价,并以开放、双向、平等的参与方式使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实现了普通民众间的互动,体现了传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从而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弊端。

第三,普通民众情绪表达更加便利。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时空间隔造成民众很难进行大范围的横向联系,种种信息传输受到限制,民众对选择发布最符合自身观点信息的控制力较为薄弱。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普通民众通过自媒体这个全新的自由开放的言论平台和思想平台,发布信息、发表意见表达的自由度空前增强,人们并不强求发布信息的真实性,社会公众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当下的情绪表达出来并进行广泛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參与信息交流。因此,自媒体传播极易成为个人宣泄情感的工具,变成个人意见表达最便利的平台。

二、自媒体传播背后的道德忧思

自媒体传播的兴起与发展使媒介传播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新闻传播、娱乐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自媒体传播在推动社会媒体发展进程的同时,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信息污染、人身攻击等非理性化、道德缺失等倾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渐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道德忧思,自媒体传播亟待规范的诉求日益彰显。

(一)道德合理性预设下的非理性倾向

自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控制结构,民众可以在线收看新闻、电影、电视、音乐等多媒体信息,甚至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人,个人从过去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信息发布者。自媒体传播可以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做出快速的反映,其及时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是置身事外的其他媒体所不能企及的。民众对信息的渴望和对自由传播的追求得到空前满足,对自媒体给与了太多的期望和使命并产生绝对化的心理认同,使其作为推动媒体重要渠道而赋予绝对的价值认同和道德合理性预设。在这种情境下,社会对普通民众自由传播的态度往往是赞扬的、肯定的,其合理性得到过度肯定,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在自媒体传播中的活跃程度。他们在自媒体搭建的这个平台上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引发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突破理性的限度,甚至丧失公平、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诉求。道德合理性预设下的自媒体传播常常偏离社会主流伦理价值,出现非理性的极端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自媒体传播的长远发展,而且给社会公共生活的稳定带来消极影响。

(二)制度缺失背景下的道德失序

作为新媒体的建设性力量,自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延续了网络媒体的许多特性(包括不足),需要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为前提以避免其沦为无序的媒介。普通民众在自媒体中的自由传播需要仰赖制度的规约和主流舆论的引导。令人忧思的问题是,在中国尽管网络立法的势头十分迅猛,但与快速发展的自媒体相比,仍然不完善,有关自媒体平台的法律制度相对滞后,这对形成规范、合法的民众自由传播极为不利。自媒体传播由于缺乏制度规约和主流舆论引导,民众的自由传播行为没有法律的监督,导致传播中的道德失范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约。缺失道德秩序的自媒体难以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最终成为媒体生态的破坏性力量。

(三)道德建设滞后导致的自律匮乏

自媒体传播的合理发展既需要制度规约,还需要伦理道德的引导和规范。自媒体传播以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普通民众极易由于伦理道德约束力的弱化而丧失责任和义务。道德的真正力量来自主体内在的“自律”情感,当道德义务与责任变成普通民众主体自身的道德自律,自媒体传播的良性运行才有最深刻最可靠的伦理基础和内在动力。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媒体伦理观念和规范在中国的自媒体传播实践中尚未形成,媒体道德建设相对滞后,以至于在自媒体传播中出现的一些不道德现象,没有合理的、有效的媒体伦理道德理念和规范,自媒体传播的品格和实践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概言之,自媒体呈现出非理性化发展的态势,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力量,媒体伦理道德的效力大打折扣。因此,没有规范化和理性化发展的自媒体传播,就不能与现实媒体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中国的媒体伦理的健康发展。

三、伦理视域下自媒体传播的优选之路

自媒体传播不加任何管制的自由发展并不是明智之举,可以从技术入手,加强对信息技术产品的监控与管理,对信息内容进行甄别,将引起法律纠纷的内容、破坏社会稳定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自媒体的传播如果仅仅依赖技术的控制是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规治的,还必须着眼于合理的社会调控,提供伦理道德的支持、保障和规范,才能有效促进自媒体传播健康发展。

(一)认同与反思前提下的伦理省思

借助于自媒体信息技术而进行的公众自由传播,它在根本上是一种工具性存在,需要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和伦理考量。在分析普通民众自由传播实践中的不足时,应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保持反思和批判的态度,以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对自媒体传播进行匡正和规导,以及必要的伦理警惕。因此,应该遵循媒介伦理的要求进行适度、合理的调控、引导和监督,使其在合理性与规范性之间取得平衡;自觉遵守自媒体的伦理道德规范,在网络实践中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从而使自媒体传播形成文明、健康的发展状态。

(二)道德规范与制度引导下的理性限度

普通民众通过自媒体传播自由限度的保持需要规范和制度作为根本保障。一方面,必须建立符合自媒体传播理性发展规律的伦理规范体系。就伦理规范而言,传统的伦理道德不能完全胜任新媒体社会价值的评价,通过自媒体进行自由传播对传统伦理道德形成巨大冲击。在发展网络技术的同时,应当针对已经出现的伦理问题,以责任伦理观念为指导,建立起强调公平与正义、契约化的伦理底线。②在普通民众通过自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培养理性意识,有意识地增强信息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从法律层面来对自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管理,紧跟自媒体发展步伐完善网络立法,形成系统、有序的民众自由传播的法律制度体系。我国互联网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规范自媒体信息传播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这对于形成合法、规范的自媒体传播秩序极为不利。自媒体传播“不能实现规范化和理性化,也就不能进一步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制度的支撑,最终也不能使自身成为真正的普通民众自由传播的有效媒介平台”③。

(三)自由與自律张力中的道德约束

为了促进自由传播活动的合理发展,普通民众在自媒体传播中的自律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导致普通民众传播中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出现的原因,是高涨的普通民众自由传播热情遭遇到道德素养不足的束缚,这样就阻碍了自媒体传播的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民众自由传播的素质和水平,就必须在制度化他律约束的基础上,对社会民众进行社会责任感等相关方面的道德教育,加强公众参与主体的道德自律,开展有效的自媒体道德评价,制定自媒体传播规范的道德准则,确立公平、正义的道德精神,将道德价值内化为普通民众的内在规范和行为准则,是防止自媒体传播失范行为发生的基本前提。另外还要在全社会提倡个人自律,开展媒体伦理的研究与教育,确立媒体道德,并大力促进新的自媒体伦理观念的确立。只有当道德义务与责任变成参与主体自身的道德自律,自媒体传播的良性运行才有最深刻最可靠的伦理基础和内在动力,也才能使自媒体传播文明、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自媒体传播的出现和应用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对于促进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存在的一些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色情信息等非理性态势使自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伦理道德缺失等问题,对自媒体传播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引起必要的伦理警惕和价值反思,净化自媒体伦理环境,促进和提升自媒体传播的伦理道德和规范,使其走上合理发展的轨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动画伦理与高校学生道德引领的路径研究”(编号:2019-ZDJH-20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136-140.

②刘大椿.网络伦理的若干视点[J].教学与研究,2003(7):20-26.

③薛贵波.网络参与理性化发展的伦理视点[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5-8.

作者简介:张丽平,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思政教研室讲师,哲学博士

编辑:王洪越

作者:张丽平

上一篇:商业保险社会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