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传播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手机自1973年诞生以来的发展情况,用历史的观点分别从移动通信基本历程和传播学的视角梳理了手机媒体的发展情况,探讨了手机媒体发展的基本轨迹、传播特征以及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试图在对手机媒体过去的梳理、现在的判断基础上把握规律,探讨加快手机媒体的应用进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手机媒体传播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手机媒体传播论文 篇1:

手机媒体传播视域下体育信息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信息;大学生;体育活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大学生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是所有网名类群众所占比例最高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对新事物拥有更强的好奇心、喜欢把玩各种新鲜的事物,因此,新媒体的应用大学生自然首当其冲。手机媒体具有即时性和移动性,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因此,受到大学生的热情追捧。在老爷爷都有手机的时代,手机媒体的群众基础不言而喻,并且相对于传统媒体,手机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当前手机媒体与体育信息的融合,加速了大学生接收体育信息的速度,也拓展了渠道,为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育传播媒介正在形成行业共识,但是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其优势所在,即使认识到也没有将具体措施出台,在宣传和教育的制定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强体育教育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之间的认识,发挥手机媒体功效,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创建一片新的天地,这也是信息时代各个行业都要面临的问题。如何发挥手机媒体的独特优势,利用体育信息去影响体育教育,这正是文章的研究所在。

1 影响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因素分析

手机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手机本身的功能之外还有很多的个人因素掺杂在其中,主要表现在:获取信息的渴望、对时尚个性的追求、从众心理、情感转移与延续等。当大学生走入大学校园,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只能通过电话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还有很多的情侣需要情感的交流,朋友间需要问候,大学生无论是在教室、宿舍、食堂,还是在图书馆都会发短信、打电话,逢年过节还会发送祝福短信,增强情感的交流,这是手机普及的最主要原因。随着手机附加功能的增多,微博、微信、支付宝、社交网站、自媒体等兴起,手机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打电话和发短信,俨然变成了一个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发送平台,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生活的日常,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2 手机媒体与体育信息融合现状分析

起初是社会的客观因素促进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电话和短信,而是变成了一个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平台。大学生处于获取知识的阶段,对手机的依赖性非常强,调查表明,大学生出门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就是手机。但是这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上课玩游戏、发短信、聊微信等,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但是我们要分清利弊,发掘手机媒体与体育教育的融合点,走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众所周知,体育信息具有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有准确而及时的内容报道,手机媒体正好拥有着信息传播时效性和便捷性,虽然电脑上对信息的时效性已经足够好,但是在便捷性上相比手机还存在差距。很多热爱体育赛事的大学生,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媒介接受体育信息,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接受的信息还不全面。从传播形式来看,体育对抗与竞争依赖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而手机媒体可以通过网上视频直播、网上交流促进本身与体育赛事的互动,更加富有激情,这在传统媒介中是无法做到的。

从体育信息受众方面来看,第一,体育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大学生对体育信息的偏好也是各有不同,对体育信息的索取也是各有偏好,这就需要将手机体育信息进行区分,给大学生更多的自主化选择空间。第二,当前,体育赛事的相关产业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层面,赛事评论、赛事讲解在互联网的带动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使得体育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也逐渐加强。这就使得手机体育媒体要从用户的体验出发,建立服务至上的观念,开发出更符合市场的信息交流模式,真正使体育信息与观众联系起来,参与到其中来。利用手机便携性、即时性的特点,完善RSS自主信息定制与BBS互动讨论的模式,将计算机交流方式与手机端对接,使体育赛事与信息的定制、互动参与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创造更加贴合市场的传播交流方式。

3 手机媒体传播视域下体育信息对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影响因素

当前,利用手机获取信息咨询,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观看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手机媒体具有信息海量、及时、互动性强等优点,给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电视、报纸、杂志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当前手机功能能早已超出短信、电话之外,变成了集视频、音频于一体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大学生处于接受新知识、价值观塑造时期,追求潮流的、时尚的新闻资讯,这就使得传统的报纸期刊、新闻媒介难以满足大学生越来越丰富的文化追求,手机媒体的多样性与即时性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追求的愿望,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前,大学生自建网站、自建社区、通过DV自行拍摄电影已經成为普遍现象,他们利用手机媒体的自主性、即时性来满足自身的爱好,自身的追求,丰富自身的日常生活。但是,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受到手机媒体正面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大量垃圾的信息咨询,如何把控信息传播,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和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利用手机媒体体育信息传播改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途径

4.1 加强学校手机媒体平台建设

加大投入,加强校园自身手机媒体平台建设,建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利用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方式上可以将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传播与宣传手段。比如可以将校园报纸、影视题材、黑板报、网站、宣传册、手机微信、微博等渠道打通,将高校宣传通过这些平台宣传;其二,利用手机媒体自身的多元化传播方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高度融合,图像、文字、音乐、视频等多种方式都可以成为手机媒体传播的手段,这为高校的体育信息学传播方式增加了多种选择。

4.2 以新思维对待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不是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也不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如何利用手机媒体是高校管理者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做法就是进行强制的体育课教育,时间短、学生也不愿意听,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人人都是记者,这种方式给传统的体育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能不能更新思想,创新思路,将体育教育与手机媒体的体育信息传递相结合,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要任务。

手机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未来更是大有作为,我们应该认识到发展的趋势,把握当下的信息传播特征和规律,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使得老旧的宣传手段不断变革创新,探索出新旧媒体相融合的传播方式,拓展宣传阵地。利用已有的宣传平台我们创新管理,推进建设体育教育宣传网站、网络报刊、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大互联网的传播力度,利用网络宣传全面覆盖特点,及时、准确发布体育重大新闻引领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

5 小结

总之面对当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与需求。而手机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形式,除了具备传统的语音、短信功能外,在移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更具备了信息传播的功能,为大众体育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为更好的实现手机媒体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价值的发挥,我们就必须住对两者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做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来努力探索利用手机媒体体育信息传播改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艳春.手机媒体体育信息传播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J].科技信息,2011(34).

[2]钟璞,李明慧.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传播发展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3(06).

[3]杨韵.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与体育传媒的融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03).

[4]张龙,黄霞,耿建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作者:许朝洲

手机媒体传播论文 篇2:

手机媒体传播特征探析

[摘 要] 文章简要回顾了手机自1973年诞生以来的发展情况,用历史的观点分别从移动通信基本历程和传播学的视角梳理了手机媒体的发展情况,探讨了手机媒体发展的基本轨迹、传播特征以及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试图在对手机媒体过去的梳理、现在的判断基础上把握规律,探讨加快手机媒体的应用进程。

[关键词] 手机; 手机媒体; 传播特征; 移动信息处理小型计算机

[作者简介] 李天龙(1980—),男,甘肃武威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手机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手机媒体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经济学家看到的是产业链中生产、分配、消费、流通的全过程;传播学家看到的是手机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融合了传统媒体,丰富和发展了传播学理论;教育家则看到的是它对学习的有效帮助,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要。本文简要从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和传播学两个视角梳理了手机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探讨了手机媒体发展的基本轨迹、传播特征以及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试图通过对手机媒体过去的梳理、现在的判断,把握规律,展望未来,探讨加快手机作为一种教育媒体的应用进程。

一、从基本历程看手机媒体的发展

(一)手机终端的发展

便携式电话即手机的概念最初是美国新泽西州朗讯技术公司贝尔实验室于1947年提出的。第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手机Dyna TAC是在1973年4月3日由美国IT巨头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及其团队发明。马丁·库帕发明手机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固定电话电话线带来的烦恼,仅仅是为了人们在移动中能够进行语音通信。Dyna TAC手机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无线通信时代的开始。经过10年实验改进,到1983年6月,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走向商用的手机——摩托罗拉Dyna TAC 8000X问世,此款手机仅有拨打和接听电话两种基本功能。

手机终端的发展是技术演进的结果,经过表1一系列的手机终端标志性事件的考察,从1983年第一台商用手机以来,手机终端产品经历了30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语音通信工具演变为一台安装有操作系统的移动信息处理小型计算机。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从手机的发明到现在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简称1G),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AMPS系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和后来改进型系统TACS(全向入网通信系统)以及NMT、NTT等。主要任务就是语音通信。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简称2G),主要包括GSM和CDMA。GSM系统是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所使用的标准。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业务仍然是语音业务,但可以承担语音和低速数据业务。随着数据业务需求的增大,出现了以GPRS为代表的2.5G版本,是2G向3G的过渡产品,主要任务是在语音通信的基础上,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多媒体移动通信的需要。

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典型系统包括由中国制定的TD-SCDMA、欧洲制定的WCDMA、美国制定的CDMA2000三大标准。与第二代系统相比,3G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提供高速移动性多媒体数据通信服务,并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好的语音通信质量。

第四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简称4G),2012年1月正式将LTE-Advanced和WirelessMAN-Advanced(802.16m)技术规范确立为IMT-Advanced(俗称“4G”)国际标准。目前世界多国正在开始商用或预商用4G网络标准。4G相比前几代通信系统的特征是保证人类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的沟通从技术的角度而言不存在任何障碍。4G手机就是一台移动信息处理小型计算机。

(三)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自1987年开通第一个模拟通信网以来,经历了26年的发展历史(见表2)。2000年以前,手机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少部分人使用,主要以语音通信为主;2000年以来,随着手机终端价格的下跌和手机资费的下调,手机走近了普通工薪阶层,以语音通信和手机短信应用为主;2007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规模问世,手机逐渐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工具之一,变成了移动信息处理小型计算机,通过手机上网进行即时聊天、手机支付、手机购物、手机新闻、手机阅读等多项数据业务应用。至此,手机媒体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手机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回顾历史,不得不感叹科技惊人的发展速度。短短40年时间里,手机从简单的移动语音通话设备发展成为了像计算机一样的个人移动信息处理小型计算机。这一切都起源于人类最朴素的一个愿望:突破时空限制,及时信息交流。

毫无疑问,手机终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关系密切。它们的发展共同决定着手机作为媒体的传播特性。纵观技术的发展,手机从语音通信发展到以语音通信为主和低速数据通信为辅,再到以语音通信和相对高速的数据通信并重,发展到了现在以高速多媒体数据通信和语音通信为核心任务的个人移动信息处理小型计算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是手机作为媒介进行数据从低速到高速发展的历程。我们应该加强从人类传播的角度来审视手机媒体,特别是手机作为全媒体的一种形式来研究,掌握手机新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的融合,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

二、从传播学视角解读手机媒体的发展

在讨论手机与手机媒体时,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媒体的认识。著名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5] 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认为,媒介就是信息承载和传播的物质实体,是传播信息所使用的工具,而媒体是一种媒介组织,指的是拥有、使用并经营媒介的机构。[6] 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7]

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手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信息沟通工具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人们冠以手机媒体是更多地从传播学角度来解读手机这种新兴传播工具。在手机短信息或手机报诞生以前,人类主要用手机进行语音通信服务,没有看到手机的媒体特征,但不代表手机就不是媒介。著名学者闵大洪认为,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8]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则认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9]

不少学者认为手机作为通信工具的时候不具备媒体特性。笔者认为,手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媒介,是人际传播的媒介,不是大众传播媒介。以手机可以接收手机报为标志,手机由人际传播媒介演变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了大众传播的特性。

列宁曾经说过:“在社会科学领域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虑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么产生,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么的。”[10] 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是本文的基本立场。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手机终端的发展而发展。本文依据手机媒体功能的增加将我国手机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标志性事件是1987年11月18号中国在广东地区开通移动电话通信网,称为手机媒体的语音通信阶段;第二阶段标志性事件是从1997年手机短信的开通,称为手机媒体语音与短信通信阶段;第三阶段标志性事件是2001年10月GPRS技术的开通,特别是3G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称为手机媒体多媒体通信阶段。本文将从以上三个阶段来讨论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

(一)手机媒体的语音通信阶段传播特征

移动性。手机媒介就是为移动而生,因此其首要特征就是其移动性。保罗·莱文森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而两种最基本的功能除了人本身以外,没有任何媒介可以完成,只有手机的诞生彻底解决了两种交流方式的同步。手机传播的逻辑起点是在移动中通话唯一诉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便携性。首先使电话能够在移动中通话是第一需要,科学家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将是方便携带。世界上提出移动电话概念的贝尔实验室于1947年的时候提出了移动电话的概念,虽然他们设计制造出了无线通信工具,但终究由于体积大,不能方便携带,而不能称之为手机。

私密性。人们使用手机进行人际传播是一种利用手机作为工具的交流,具有通信的不公开性,除非是用户双方愿意公开传播信息。

强迫性。手机来电的时候,用户就要放下手中的任务查看手机并快速作出决定。保罗·莱文森将手机称为“挡不住的诱惑”。 [11]手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二)手机语音与短信通信阶段传播特征

廉价性。手机短信被发明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解决手机语音通信资费问题,是一种传输文本信息的传播服务方式。短信的发明加速了手机的普及化程度,更加速了人类使用通信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进程。因此这一阶段的手机传播具有廉价性。

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电话等媒介工具相比,手机短信的转发功能导致了手机信息传播者的隐蔽性。不确定性是指手机信息经过多次转发以后,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传播范围,传播的范围、效果等均呈现出未知情况。手机信息一旦经过大面积转发,传播者或者传播组织就无法控制传播的局面,导致了不确定性的存在。

即时性和异步性的结合。传统的报纸、信件等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一个基本的传递过程,需要时间,而手机短信的传播具有即时性特征。传统报纸、信件传播的时间性受制于许多因素。手机的传播采用无线电方式,速度极快,而手机的随身携带性使得手机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更加突出。手机短信传播的异步性指用户收到信息后可以选择即时回复,也可以选择不回复,具有异步性的特征。

(三)手机媒体多媒体通信阶段

交互性。交互性是手机多媒体通信阶段的首要特征。从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和便携性来看,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了解信息,更重要的是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媒介与传播者进行交流沟通实现互动。手机媒体交互性不仅体现在传受双方交流的增强,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12]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交互性是此阶段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媒介的第一特征。

多样性。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以用户需要为中心不断创新,出现了手机媒体的应用产品,为手机用户提供了多种服务,如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支付、手机微博、手机即时信息、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邮件等多种手机媒体应用,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

统一性。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来看,多媒体通信时代的手机传播具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统一性,传播者和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众组织,还可以是大众传播组织。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特定的人可能是传播者,但在另外的传播活动中就是受传者,因此从整体的传播过程来看没有特定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划分,人人都是麦克风,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分众性。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受众往往很难区分,呈现出了受众的复杂性,而手机媒体的诞生可以将信息服务做到个性化,为部分需要某类信息的人进行定制,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众传播。根据当前最新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推送信息”的服务,用户根据需要输入信息需求,手机媒体根据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智能搜索,给用户提供真正的分众信息,这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最新特征。

融合性。手机媒体的传播形式完全整合了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类型,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所有传播类型高度融合,体现出了强大的融合性。

广泛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7月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3.80亿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城乡结构等多个侧面来看,手机的网民结构越来越与整个社会的结构具有了无限的接近性,呈现出了广泛性的基本特征。

三、目前我国手机媒体传播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手机的语音通信服务到数据通信服务的普及,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手机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手机与互联网的接轨以及智能手机的问世,手机媒体快速普及。截至2012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95亿。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手机媒体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手机媒体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目前,我国手机媒体发展传播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手机资费高、网速慢

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地区和国家相比,我国的手机无论是话费还是数据业务费都普遍高于其他国家,且网络传输速度较慢。根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协会)近日公布的报告,截至2010年,中国平均连接速度仅为50 kpbs。而日本和韩国,平均速度已达1400 kbps。[13] 这是影响手机媒体传播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国内手机资费高和手机网速慢对数据流量较大的手机视频等新业务影响最大,从而影响了手机媒体的发展。

(二)手机媒体缺乏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

手机媒体是个综合性的媒体,它融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媒体,涉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内容。一方面手机媒体的发展需要靠其他媒体提供内容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专业的手机媒体从业人员,另一方面,需要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入手,开发生产出更多适合手机媒体运营的服务与内容。手机行业缺乏专业的媒体人员必然会影响手机媒体的普及速度和用户的满意度。

(三)手机用户结构复杂

截至2012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95亿。移动电话用户中,3G用户达到2.12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7.5亿。[14] 截至2012年6月,我国的手机网民达到了3.88亿。[15]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中,研究人员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城乡结构等六个方面分析了网民的属性,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结构性特征。同时,研究表明,网民的结构逐渐接近于社会的结构。

(四)手机传播中存在虚假、诈骗、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

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体,手机深受用户喜爱,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手机媒体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虚假信息、诈骗信息、色情信息、暴力信息泛滥的问题。我国手机用户结构复杂,具有与社会人群结构的相似性,再加上当前国内社会矛盾的突出,部分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媒介制造有害信息。因此加强手机传播的法制化进程,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督,提高手机用户的媒介素养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手段。

四、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手机媒体的出现,拓宽了人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人类传播效率。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应用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的共同努力下,手机媒体方兴未艾,手机产业经济链正在形成,手机应用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具备了大众传播媒体的所有功能。通过前面几方面的分析,结合现阶段手机媒体的发展情况,可以预测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将呈现五种趋势。

(一)手机媒体是未来传播学重点研究领域

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工具演变为大众传播工具。人们除了通过手机媒体进行通话,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数据信息传播。手机使人类的信息传播随时随地发生,这就给传统的大众传播学研究带来了挑战。手机在传播过程中,用户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传者和受传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必然会给传播学研究带来挑战。通过手机等新媒体的研究来丰富和发展传播学理论,关注手机媒体将是未来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要想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适时地借助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实行深度融合。传统媒体意识到手机媒体的良好前景和潜在市场规模,纷纷以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方式进入手机媒体领域,但是囿于观念、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成效不大。[16] 传统媒体要想真正与手机媒体融合,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为手机媒体提供适合手机媒体应用的内容,进行新旧媒体间的深度融合。媒体的融合不仅仅是内容、网络与手机终端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人际和文化层面的融合,即实现系统的深度融合。

(三)手机媒体必将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

随着3G、4G移动通信技术和手机媒体软硬件的深入发展以及手机资费的进一步下调,手机媒体将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速社会信息化进程。手机作为媒体的一种载体形式,其传播能力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在利用手机进行各方面的信息传递与交流。[17]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而手机是一个流动的家园,它满足人类边移动边交流的双重需求,使人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18]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需求的出现,特别是手机媒体深入应用到文化产业、工业、农业、教育等领域,手机媒体必将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

(四)手机将成为移动信息处理小型计算机

2011年,智能手机的革命性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手机应用的广泛深入。智能手机问世以来,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完善,软硬件性能越来越强大。根据现在手机硬件与软件发展趋势来看,智能手机性能可接近普通PC计算机,帮助用户在手机上实现PC计算机上能够完成的所有任务,使智能手机成为移动信息处理小型计算机。手机软硬件的发展促进手机能够完成更多的信息处理任务。目前手机媒体还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未来很有可能手机就是计算机,手机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深度整合起来。

(五)手机媒体的发展需要内容提供商、手机制造商、应用服务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以及手机用户的合力才能快速发展

未来手机的发展要靠内容提供商(CP)、应用服务提供商(SP)、手机制造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的通力合作。电信运营商提供稳定、可靠、高速的语音和数据通信服务,而手机内容提供商则完成内容的创作,包括传统媒体的内容和专门服务于手机信息的内容,只有网络中有足够的内容,手机媒体的广阔前景才能够展现出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行业,未来将是一个以内容为王的时代。手机制造商则为手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软硬件保障,使得信息的传播能够快速完成。手机媒体的内容除了前述两部分,还有部分提供者,那就是手机个人用户为他人提供信息内容。随着Web2.0理念的深入应用,人人参与内容创作将成为未来手机媒体发展的主流内容创作方式。

五、结 语

中国手机媒体从引入到现在26年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是中国传媒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反映出了整个传媒行业变迁的历程,同样也是整个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在现代科技的大力推动下,手机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通过手机既可以发送信息,也可以接受信息,完成看新闻、听广播、看电视、查阅资料、玩游戏、手机支付、即时聊天、收发邮件等众多任务。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媒体的演变,手机将发展成为移动信息处理小型计算机,未来手机媒体将逐渐整合于网络媒体之中。

作者:李天龙

手机媒体传播论文 篇3:

手机媒体传播特点及发展“瓶颈”分析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手机成为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媒介。由于其交互性、按需推送、受众广泛、传递的及时性及传播内容丰富等特点,使得手机媒体成为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开放性的传播方式使手机媒体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和路径,令手机媒体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尽管如此,其发展过程仍遭遇一定的“瓶颈”制约,只有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才能使手机媒体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在智能手机未出现以前,手机只是以一种简单的通讯手段。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手机已不仅仅是一款单纯的通信设备,而成为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媒介。手机功能范围也扩大到娱乐、阅读、在线等多种功能,以3G技术为开端的智能手机市场不断崛起。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浏览网站,这就使得手机具有了媒体的特性,即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这一通讯工具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功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手机来寻找、获得以及传播信息。

众所周知,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电视这四大传统媒体对于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但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媒体单向、强制性的传播模式,而倾向于交互的、可选择的传播模式。手机媒体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成为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手机媒体的技术革新,而且其技术革新的速度还很快,人们对于手机媒体功能的运用也越来越多。随着手机用户的持续增加,手机媒体的特殊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一、手机媒体的特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终端设备不断改进,手机媒体飞速发展。广大学者们对于手机媒体的研究观点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目前仍处于手机媒体发展的过度形态,未来应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为方向的;也有的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阅读应是主导形态,但也有学者指出,商务、娱乐才是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虽然学者们对于手机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看法不同,但能够肯定的是人们已经越来越依赖于手机媒体,究其原因,主要是手机媒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手机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征。所谓交互性是指人们与信息本身以及信息发布者之间以互动的形式进行参与。手机媒体互动性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这种传统的单向传播信息的形式不能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即用户不能参与到信息的反馈和交流中来。当今社会,随着网络交互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媒介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已经不能满足传统媒体的强制性传播方式。而具有极强交互性的手机媒体正好弥补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信息的内容,并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对该信息的反馈,而信息发布者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了解用户的喜好,并不断调整发送信息的内容,实现双向交互功能。

第二,手机媒体可以实现按需推送信息。由于手机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使得信息的发布者能够和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沟通,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性获取信息,而发布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教育程度等,并根据使用者的喜好推送与目标用户相匹配的信息内容。手机媒体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手机未来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第三,手机媒体受众广泛。相比于传统媒体,手机媒体的受众范围更大,更重要的是,不受年龄等因素的限制。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用户数超过9亿,达到9.3亿,年增长率为8.1%,手机用户稳步上升。中国市场手机用户存量数据中,功能手机的用户规模从2008年的6亿增长到2010年的7.2亿。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以及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最终成就了广泛的手机媒体用户群体。

第四,传递的即时性。新媒体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互联网领域,特别是微博的应用中,信息的产生和发布是同时进行的,这种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对于载体的便携性要求更加突出。手机可随身携带,只要有通信信号的地方都可以传播信息。因此,手机媒体传播信息摆脱了时空限制,使得信息交流更自由,也更受用户掌控。

第五,内容的丰富性。由于3G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文字的形式,而变成可以综合处理多种多媒体信息。手机媒体可以实现诸如手机电视、手机上网、视频下载、多媒体短消息业务(MMS)、手机支付、可视电话、手机游戏、无线搜索、移动商务、位置服务等多项增值服务。

二、手机媒体传播方式

手机传播模式是开放性的,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决定了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就媒体的不同类别而言,不管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都有着它们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优势。传播不仅仅是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信息的单向过程,而是具有信息交流的双向性质,传播者、受传者总是处在互动之中。手机媒体由于其即时性、交互性,实现了对媒体传播方式的重构。

手机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及时、有效,并且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这些特征增强了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竞争力,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因为缺乏信息传播的这种突出的有效性和互动性,其传播的效果则明显逊色于手机媒体。手机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互动作为与客户的主要沟通方式,并从而根据这种互动,能够更准确定位受众群体。手机媒体利用自身的突出优势,并融合各类传播方式的特点,形成了手机媒体独有的传播方式。

手机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手机媒体不仅可以提供线性方式传播,而且可以提供非线性方式的点播和下载。人们通过手机可以了解不同时段的新闻发布情况,既包括正在发布的新闻,也包括已经发布的新闻。相比之下,手机获取信息的时间差更小,基本做到即时发布、即时接收。此外,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手机媒体因其便携性,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接收新闻,而不需要像电视等必须在固定地点接收信息,此外,由于手机通讯信号的覆盖面积非常之广,手机媒体彻底打破媒介的地域性和疆域性,只要没有超出手机信号覆盖的面积,用户就都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实现超越空间的沟通。

手机媒体模糊了各传播形态的界限,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目前,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小小的手机已经具备了通话、上网、看视频、听广播等强大的媒体融合能力。以苹果手机为例,目前,苹果手机已经具备了各种媒体的功能,可实现观看在线直播、收听音频、上网浏览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可见,手机科技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手机媒体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传播形式逐步走向全媒体化。

不仅如此,手机媒体的互动性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路径,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向互动性传播转变。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可以接受到信息,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选择接受哪类信息,并参与该信息的反馈,将反馈内容传达给发布者。与此相对应,信息发布者则根据使用者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传播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修改和补充,从而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三、手机媒体面临的发展“瓶颈”

手机媒体的众多传播优势使其具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毋庸置疑的是,手机媒体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制约着手机媒体更长远的发展。例如手机屏幕尺寸、存储能量有限,处理能力低以及耗电较快等。此外手机媒体是在数字化的进程中诞生的,必定会受制于移动互联网自身的瓶颈。

手机作为手机媒体的承载平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载速度不够快,屏幕尺寸有限,流量费用相对较高等,这些因素必将影响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手机媒体虽然可以支持视频观看,但使用手机载体浏览视频通常要花费较多的流量,费用昂贵,且需下载视频终端、播放格式各异、手机待机时间短等因素都影响了视频的观看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昂贵的费用和复杂的观看流程,往往使部分年龄较大的及不能承受高费用的受众望而却步。

同时,有研究者提出手机媒体发展还受制于行业壁垒、标准之争、手机产业规范尚不成熟的困扰。当前我国国内对于手机这一新兴媒体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监管机制,缺乏相关的管理细则,使得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大量传播。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功能,加之手机媒体的传播速度较快,若不加以制止,则会危害大众。同时,手机扩展功能的逐步开发,其利弊共存、垃圾信息和黄色信息的泛滥、个人隐私屡屡被侵犯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逐步被认知。究其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有被社会赋予的角色,因此言语和行为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而一旦处于隐蔽状态,约束和监管的缺位必将导致个性与欲望的升级,造成信息难以控制,加速不良庸俗信息的泛滥。

除了手机自身的因素限制其发展,互联网络行业的不足也束缚着手机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部分地区都实现了网络的覆盖,互联网在家庭的普及率也逐步提高,这为手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尽管3G时代带来了高速上网,并且运营商纷纷下调手机上网资费,但资费价格仍然相对较高,高收费仍令人望而生畏,高昂的上网费用和流量费用仍是制约手机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手机媒体行业仍缺乏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和标准的行业规范。手机媒体作为综合性的媒体,涵盖了信息、视频、音频等多种类的内容,因此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但目前,手机媒体行业十分缺乏对手机媒体具有深入认识和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大多数从业人员均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也缺乏长时间的手机媒体领域的工作经验,这为手机媒体真正发挥其功能增加了难度。同时,标准的行业规范的缺失,也令手机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垃圾信息等困扰,因此加强行业监管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运营商以及内容提供商来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考虑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手机网站审查监督。

针对以上发展瓶颈,手机媒体要得到更长远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要大力发展智能手机技术,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能够极大地推动手机媒体的发展;相应的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出台更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建立起完善的手机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手机媒体自己的采编系统和运作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朱海松.第五媒体[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2] 李育林,刘维.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J].新闻爱

好者(下半月),2010,(18).

[3] 钟博.小议手机媒体对现代传媒业的影响[J].

商情,2009,(50).

[4]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2007.

[5] 石大东.瞻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J].新闻爱好

者,2010,(10).

[6]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6.

[7] http://www.ccidcom.com/html/xingyebaogao/mi-

anfeibaogao/201111/07-160487.html

[8] 陈德年.手机媒介与新闻传播[J].中国记者,

2008,(10).

[9] 魏丽宏.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

[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6).

作者简介:薛树巍(1978-),男,辽宁盖州人,助理记者,从事新闻采访研究;于晓辉(1980-),女,辽宁盖州人,助理编辑,从事新闻采编研究;程丹(1978-),女,辽宁盖州人,中级编辑,从事新闻研究。

(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广播电视台;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薛树巍 于晓辉 程丹

上一篇:科学课生活化论文下一篇:事业单位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