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噪声治理探讨论文

2022-04-25

摘要:城市声环境的好坏,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文章基于城市声环境影响因素,从城市的噪声控制等角度探讨了改善居住声环境的基本途径,探讨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市交通噪声治理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市交通噪声治理探讨论文 篇1:

城市噪声污染的控制研究

摘要: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物流、人流、信息流的运输,方便人们的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等,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也成为城市环境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改善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同时,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弊端,比如城市大气环境、声环境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般意义上,我们研究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是由城市交通、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娱乐活动、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噪声。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影响,发现城市噪声已经严重影响了都市人的生活,必须对城市噪声污染进行有效控制,给人们的生活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关键词: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控制

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物流、人流、信息流的运输,方便人们的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等,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也成为城市环境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在改善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同时,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弊端,比如城市大气环境、声环境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城市噪声污染已经成为滋扰城市的第三大污染源,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于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产生重大的威胁。消除城市噪声污染,创造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噪声污染的概况

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发现,全国范围内,重点环保城市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的只有74.6%,处于环境质量好和较好水平的城市占76.1%。在这些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昼间噪声达标率为87.1%,夜间噪声达标率为71.3%[1]。

1、城市环境噪声的现状

文章根据追踪调查监测发现,在334所城市中,城市环境质量好的只有5.9%,68.7%的城市属于环境质量比较好的,24.3%的城市受噪声影响属于轻度污染,1.1%的城市属于中度噪声污染。该数据与上年同期相比,质量好的城市出现下滑趋势,下降比例为3%,环境质量比好的城市有所提升,涨幅为4.2%;环境质量轻度污染的城市也有所下降,降幅3%;环境质量中度污染的城市是提升的,涨幅为1%[2]。

全国334个城市中,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属于好的城市占67.1%,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属于较好的占27.5%,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属于轻度污染的占4.2%,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属于中度污染的占0.9%,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属于重度污染的占0.3%,与上年相比,有良好的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城市,其环境质量上升1.8%,属于较好层次的城市上涨0.4%,轻度污染的城市与上年同期略为减少,下降了2.0%,重度污染下降了0.2%[3]。

在63.0-71.6dB(A)之间的等级,是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好的占57.5%,39.0%的属于较好水平。轻度污染的占3.5%。监测244个城市的噪声功能区,各城市功能区昼间达标监测点次全年7288点,占昼间监测的87.1%;夜间达标点次5968点,占夜间点次的71.3%。各城市的功能区呈现出昼间比夜间达标率高的现象,主要的三个功能区比其他类型的功能区要好的趋势。全国环保重点城市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86.3%,夜间达标率为67.3%[3],达标率偏低。

2、城市噪声污染的来源

城市生活中主要噪声是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其中,对城市生活影响最大的噪声是交通噪声。

①交通噪声

交通噪声主要包是火车、汽车、飞机等噪声,这些噪声是流动性的,也比较大,影响非常广泛。城市生活的喧嚣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机动车在城市范围内产生的噪声。

近年来,城市和高速公路、高架桥的建设发展相当快,机动车辆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车辆带来的噪声问题日益严重。尤其现在的民航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坐航班的也越来越多,飞机噪声问题也日益突出。

②工业、建筑噪声

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是占城市噪音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机械噪声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比率占整个城市噪声的约27%。工业噪声中,一般的电子工业和轻工业的噪声在90dB(A)以下,凿岩机、大型球磨机达120dB(A),机械工业噪声为80dB(A)-120dB(A),纺织厂噪声为100dB(A)-106dB(A),风铲、风搞、大型鼓风机在130dB(A)以上[4]。

在很多生产类企业中,大部分员工容易患有职业性失聪以及脱发秃顶,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噪声。控制和降低工业噪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是比较重视的。另外市政建筑施工和城市面貌的改造,也产生了很多的噪声,这是我国大多数城市一直有的通病,现在城市改造对居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并且一般情况下,改造时间延续数年之久,甚至几十年。特别是在夏季的夜间施工,打桩机的声功率级达110dB(A)-116dB(A),混凝土搅拌机的声功率级为86aB(A)-100aB(A),重型车辆往返不断的运输、装卸活动噪声达80dB(A)以上,这些都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③社会生活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们在生活和社会活动(娱乐、商业)中产生的噪声。一般情况下,生活噪声的占比是在40%以上,且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例如,街道、市场、商场、娱乐场所、建筑装潢等,都会产生噪声。

二、噪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分析

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能否科学合理的规划,已经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确保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优质生活的保障[5]。

1、交通噪声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的大城市中,居民人口一般都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以北京市为例,人们日出行量为3099万余次,其中城市六环内机动车辆承担的日出行量为40%;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31.7万辆。

城市轨道交通与普通铁路建设相比,是不同于一般铁路线的建设,这些交通设施一般选择在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是城市的主要出行道路,特别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为了运送更多的人,缓解机动车交通拥堵的问题[6]。例如在运营过程中的城市交通设施,火车车轮和铁轨会产生冲击振动,通过隧道或桥梁基础、路基、传递到地面,从而产生周边地区的振动,然后传递给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物。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环境影响比较大。

城市交通有轨道交通和地面公路交通两种方式,以轨道交通系统的行驶模式为例,车轮声和轨道摩擦、敲击、刹车噪声等为主要的噪声来源。因为大多数在市中心的交通拥挤路段,沿线地区都有密集的建筑物,对噪声源比较敏感。城市噪声情况比较复杂,噪声发源处较多,噪声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大,城市中存在多处噪声敏感点等等,所有的这些噪声情况都对城市的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就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来说,文章举例地铁交通噪声,地铁主要是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影响,地铁建立在城市的地下环境中,需要挖掘地下隧道长条形地形,地铁产生的噪声也是在圆柱体内传递、折射、吸附、衰减,影响的范围群体也主要产生在地下环境中,主要影响地铁周遭的环境;而地上轻轨是地面式和高架式线路,对城市环境噪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这类设施主要建于地面,影响的范围和群体相对较多。地面列车运行噪声最小辐射角为22%-26%;高架线路噪声大于地面列车,因为它辐射面较地面线路更大。城市轨道交通噪声影响的主要是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影响范围是风亭周围40m以内的区域;对地面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而言,其受影响最大的是临街第一排楼房以内的区域[7]。

2、建筑施工噪声的影响

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规模庞大,公共基础设施与居民住宅及商业广场等均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为此建筑施工对城市居民的噪声影响也极为明显,在噪声投诉中占比中呈上升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会对现有的道路产生交通拥堵,干扰、影响市民出行,也使得其他车辆绕行,造成交通阻塞,机动车鸣笛频次显著加大,一段时期内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合理的施工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架空线对噪声环境的影响更为直接,接地线对环境影响主要为噪声和振动等等。这种振动干扰沿线学校、医院、住宅等,并且可能会导致建筑物一定程度的损伤,有时甚至会破坏沿线的基础建筑物[8]。

另外,在城市桥梁、建筑物、轨道交通等的施工过程中,操作机械等设施,会产生振动,影响周围的建筑对象,甚至会对原有的建筑产生破坏。工程机械尾气、粉尘、灰尘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都会影响环境质量,从而影响附近地区的居民的生活质量。

3、工业噪声的影响

随着多年来城市工业集中区的规划与实施,工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已经大大减低,但这个问题在局部依然存在,仍需我们的管理部门和工业企业加以重视,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查处,严格依法行事,积极处理居民的信访投诉。对工业型企业而言,要做到噪声达标排放,对居民产生噪声影响的设施要积极整改,配合管理部门处理相关问题,也为自己的企业树立诚信的形象。

4、社会生活噪声的影响

在这类噪声中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属娱乐场所、商住楼下商业场所和集市场产生的噪声,对前两者,要从规划和技术两方面着手,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关,对某些可能会产生噪声扰民的行业依法禁止准入,技术上要采取可靠措施,做到企业达标排放,居民满意。对后者,要加强管理与政策引导,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农副产品购买消费场所。

三、防治城市噪声污染设计的环保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同目标。城市噪声控制是一项比较艰巨复杂的工程,可从规划调整、声源降噪和传播途径降噪及受声点保护等几方面考虑,实施控制和防治。

1、合理规划城市交通

合理地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减少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将噪声环境因素系统地纳入城市规划决策,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城市规划和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问题[9]。

重视与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和协调性,是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出发点。在规划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的相容性,也是需要必须考虑在内的;从城市的角度定位城市环境和承载能力的限制,合理地规划城市交通整体布局及所采用的运输方式,同时兼顾交通路线的时序功能。

2、控制城市噪声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噪声控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基本都在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修建,建设周期长,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地下线路施工容易导致噪声等问题,扰乱人们的日常生活。噪声防治首先应从降低噪声源着手。

①尽可能降低列车动力系统噪声

首先,在车辆构造设计方面,设计工程师应该着重在加强防振、吸声方面下功夫,加设防声裙等。

其次,在道路设计时,把大部分力度放在轨道及桥梁结构方面,采取减振降噪措施。有很多设计师在施工时采用超长无缝钢轨,这样比原来的钢管就可以做到减少车轮对钢轨的冲击,减少由此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对地面道路的新改扩建,采用新型降噪沥青路面亦能减轻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

②尽可能降低交通施工噪声

对于地面交通设施的施工亦须合理安排施工周期,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同时采取确当的防噪措施以减轻道路施工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对此,管理部门要对施工单位严格管理,限定其施工时间段,监督其使用先进的施工方法,采取适当的防噪措施,特殊工期要要对施工方的行为进行公告,并在特定时期限制某些工段的施工。

比如地铁是大城市交通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使用了更先进的、主要是屏蔽市区密集的地下建筑的建设规律。盾构法工方法多用于井下作业,对地面上的交通以及对附近居民的噪声影响都可以降到最低。从这方面来讲,盾构法工方法的确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对城市声环境能够做到一定程度地保护[9]。

3、保护敏感受声区域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对沿线环境敏感点的受声区域进行特殊的保护,可利用沿线土堤、路堑和其他建筑物作声屏障,控制声透射和声绕射。如城市中的高架道路,如果在居民区中穿行,就要加噪声防护网或隔声屏障,减少交通噪声的传播;在隧道、车内及声屏障靠近声源的一侧采用吸音材料。

针对离城市轨道交通较近的设施,进行噪声保护,包括拆迁、改变敏感点的使用功能、设置通风隔声窗等方式[10]。

根据噪声防护距离这个理论,城市的规划部门要合理规划轨道交通沿线,尽可能地减少噪声敏感点,避免出现新的噪声敏感点的出现。

4、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鼓励人们使用公交这种低碳出行方式,减轻地面交通压力,同时选用低噪声的公交车辆,均能有效的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提倡文明生活,减少生活噪声对他人的影响,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构建一个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结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的,城市环境的发展也一样,城市的发展难以避免出现噪声和振动问题,以及其它较大的环境问题,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噪声污染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市噪声在一定时间内仍将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一直以来,这些都是城市居民投诉的热点,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恢复城市安静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噪声的产生与传播加以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程利兵.浅谈城市噪声的危害及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5.

[2] 赵林华.现代城市噪声污染分析及治理措施[J].低碳世界,2014,02.

[3] 杨歌.浅谈城市噪声的污染与治理策略[J].绿色科技,2012,10.

[4] 郑细妹.中国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J].能源与节能,2011,(09).

[5] 马立霞.对城市噪声污染的反思及防治策略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9.

[6] 樵地英.中国城市噪声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技术的探讨[J].能源与节能,2013,(04).

[7] 刘芳.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浅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3,(02).

[8] 齐雪莹.浅谈城市噪声的影响与治理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5.

[9] 我邹飞.国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控对策探讨[J].北方环境,2011,02.

[10] 郑建中.城市噪声监测优化布点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1,02.

作者:陆加琪

城市交通噪声治理探讨论文 篇2:

城市声环境影响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声环境的好坏,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文章基于城市声环境影响因素,从城市的噪声控制等角度探讨了改善居住声环境的基本途径,探讨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环境噪声;声环境;降噪设计;交通设施;控制策略;城市环境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车流量在城镇主要交通路线明显增加,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同时居住区噪声污染问题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城市噪声主要表现在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工厂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噪声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城市环境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历来非常重视环境的污染治理问题,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部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噪声对城市居民的污染问题,于2010年发布了《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快城市设施合理规划,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 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目前,中国主要城市声环境设计中,对环境噪声污染控制的依据主要为《声环境质量标准》。该标准规定:凡是在人们学习工作以及休息时“不需要的不受欢迎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噪声是我国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之一,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1.1 道路交通噪声

城市环境噪声的30%以上来自道路交通噪声。它是指机动车辆如飞机、火车、汽车在市内交通干线上飞行和行驶时所产生的噪声。这些噪声源影响面非常广泛,噪声的等效A声级可达65~75dB,在汽车较多的地方可达80dB以上。随着城市交通干线的发展以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汽车噪声的主要来源是排气和进气系统、冷却风扇、发动机等运转时所产生的噪声和刹车及车轮滚动时所形成的噪声。飞机噪声的主要来源是起飞和降落时的噪声,而火车噪声的主要来源是鸣笛或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其主要发生在城市铁路沿线周围,对铁路两侧居民的干扰较为严重,尤其在夜间使人难以睡眠和休息。交通与生活噪声干扰面较广,并具有流动性,随着时间的起伏发生变化,瞬间就会提升,瞬间也可能消失。

1.2 工业生产噪声

工业生产噪声来自生产和施工过程由于撞击摩擦、机械振动和搬运等产生的声音。工业噪声在25~120dB之间,且波动幅度较大,如:锅炉排气放空时的噪声,发电厂、钢铁厂等大型工厂的排气放空噪声,约占我国城市噪声源的27%。工业生产噪声持续时间较长,噪声类型复杂,直接影响到工厂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1.3 建筑施工噪声

建筑施工噪声主要在城市内建筑施工现场如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推土机、运料车等在施工生产时所产生的噪声。有些施工现场紧邻居民小区,因为建筑施工多为露天作业,噪声传播范围广,干扰了居民的正常学习生活。建筑施工虽然是暂时性的,一两年即可完工,但对于整个城市环境的污染是经常性的。

1.4 生活噪声

生活噪声主要产生在繁华的人口密度高的城区,包括家用电器使用、文娱宣传活动、鞭炮鸣放等所产生的噪声。虽然噪声产生的声级不高,但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一些文体宣传、商业推广、酒店开业等活动使用的扩声设备,随着活动的高潮

产生变化,对城市居民造成的环境污染就更为严重。

2 城市环境噪声的特点和对居民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性污染,其特点为具有突发性和即时性。当声源停止振动时,噪声不会在环境中造成污染的积累,而是立即消失,不利于掌握其噪声发生的规律;噪声污染对人生理、心理上的影响虽然是缓慢的、间接的、非致命的,但其长久的危害不可低估;噪声污染具有多发性和局部性,在环境中,因噪声声源分布广泛多变,集中治理有一定难度。

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及生活。长期生活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会使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浑身无力、头痛头晕、失眠、耳聋、精神压抑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内分泌紊乱等。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调查报告,北京市区的平均噪声达到75dB,道路两旁的居民区、学校、办公楼因噪声干扰而难以工作和休息。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噪声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因此声环境污染的治理是急迫而必要的。

3 城市环境噪声的治理及控制对策

3.1 通过合理设置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加强交通管理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设置城市交通设备、道路设施,尤其是交通主干线上通过合理设置和完善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隔离设施,减少机非混行,从而减少由于车辆频繁停车、加速、制动等所产生的噪声。另外,可以实行最佳通过时间的交通信号控制,尽量减少平面交叉路口,减少机动车的起动加速频率,以保证车辆尽量匀速行驶,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

通过采取限行措施,控制城市交通干线车流密度或在大中城市通过建设立交桥等城市环线道路,对居民区、学校、医院附近一些大中型载重车辆进行分时段限行驶,疏通车流密度,减少穿越市中心的车辆数量,来减轻交通噪声对居住区环境的影响。因此,应加快环城公路以及立交桥的建设,合理规划道路交通设施。还可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具,提倡以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汽车,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绿色环保意识,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

3.2 通过合理的降噪设计,尽量减少噪声源

城市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公共汽车及载重汽车等重型车辆,因此对重型车辆进行低噪声设计是有效降低噪声强度的方法之一。在对重型车辆进行低噪声设计时,应考虑排气消声器、发动机隔声器、传动件、冷却风扇和轮胎噪声等的控制措施,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阻尼隔震、消声等噪声控制技术,使整车噪声降低。另外还应设计和开发如磁浮式、电动式等各类型低噪声车辆。

3.3 控制城市噪声的传播途径

3.3.1 通过种植绿化带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在居住区周围或道路两侧种植树木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而且还有利于降低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据有关研究,当绿化带宽度大于10m时,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噪声4~5dB。

3.3.2 在城市建筑声屏障。为了避免和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干扰,可以通过设置声屏障建筑物或利用沿街的建筑物作为声屏障,达到降噪的效果。也可在噪声较大的一侧采取声屏障建筑物“堵”的措施,在噪声传播途径中进行噪声隔离。

3.4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控制新的污染源出现

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城市建设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建设和规划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评估,是实现预防为主,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城市建设工程进行优化的选择,可以控制新的污染源

出现。

4 结语

宁静舒适、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美好境界。居住区声环境的好坏与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紧密相关,而居住区声环境质量的评价除了应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标准外,还要考虑居民的主观感受,进行全方位的环境评估,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1993)[S].

[2] 李耀中.噪声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发布会.http://www.sina.com.cn.2011-08-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http://www.zhb.gov.cn/.2010.

作者简介:陈红,女,供职于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环境评估、环境保护。

(责任编辑:刘 晶)

作者:陈红

城市交通噪声治理探讨论文 篇3:

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研究评述

摘 要: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交通拥堵形成背景等方面对近年来学者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炼,探寻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問题,并认为只有将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理论研究提升到文化层面,研究文化对交通行为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文化理念;治理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交通拥堵日益蔓延,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社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城市交通部门为解决拥堵问题制定诸多措施,但成效不显著,未能阻止交通拥堵在城市中的蔓延。众多学者也关注和研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从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交通拥堵影响、形成的根源和治理技术与对策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交通拥堵形成的背景研究

研究交通拥堵问题,首先需要摸清交通拥堵形成的历史脉络。城市交通拥堵的前身是交通拥挤,总体表现为交通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1]。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交通拥挤的形成有了新的解读。日本共同社专门为刊发《中国也存在着交通战争的苦恼》的报道,描绘北京汽车剧增、潮水般的自行车和步行者所带来的交通混杂与混乱。1977年的人民日报也以《关心群众生活,改进城市的交通工作》为题关注交通拥挤问题[2]。交通拥挤问题转变为交通拥堵问题并引起社会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的扩张、汽车产业政策转变带来的邻里社会向机动车社会转型、改革开放渐趋深入促进我国城市的国际化和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背景[3]。根据所搜集到的文献,专门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和文献较少,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学者研究更多的是就事论事,忽视了事件背后;其次是部分学者将事件的背景当成事件产生的原因,混淆了事件的因果关系。交通拥堵形成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分析可以辅助研究者理清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变化的历史规律与演进方向等宏观性问题。本课题研究首先对我国交通拥堵形成的背景,尤其是历史、文化、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剖析,理出交通拥堵的历史文化脉络。

二、交通拥堵引发的问题研究

交通拥堵给城市带来诸多问题。从交通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分析,在绝对拥堵的环境下,交通法规无法发挥作用,而参与其中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也存在阶层感的对立,路权分配的不公平加剧了车、路、人之间的矛盾[4]。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分析,认为交通拥堵破坏城市风貌和传统街道舒适的尺度,切割了邻里环境的步行联系,影响行人出行便利和安全[5]。从交通拥堵的外部性角度分析,交通拥堵造成许多负面问题,如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与工作安排,浪费人们的宝贵时间;造成大量资源消耗,致使燃油消耗增加50%;增加因拓宽道路导致的土地使用,造成生活面积减小;增加交通管理成本;加重环境污染,影响生活质量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一半以上是交通拥堵造成的,汽车产生的噪声易于引起驾车人及乘客的烦躁[6]。

交通拥堵引发的问题之中,我们更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文化层面的问题。交通拥堵治理对策的不当,实质上是在强化社会不公,是在扩大资源浪费,更是在延续和发扬文化的糟粕!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三、交通拥堵成因研究

城市交通拥堵成因研究是制定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因此,研究学者非常注重成因分析。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交通供给不足和需求过于旺盛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里的交通供给不足包含交通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因素,需求旺盛的典型表现就是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长[7],但学者对交通供给不足多停留在定性描述,缺少定量分析。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城市功能布局结构失衡、静态交通不足是导致交通聚集的重要因素[8],但交通供给是绝对量不足还是相对量不足,是局部不足还是全面不足,是时段不足还是全天候不足,交通供需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相关研究成果不能准确表达。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对立观点。东京和首尔两个城市无论从人口数量还是机动车保有量都高于、人均道路面积大大低于我国城市,但交通拥堵现象除上下班高峰和周末等特定时间,道路畅通快捷[9],交通状况大大好于我国城市。这对交通供需矛盾造成交通拥堵的观点形成冲击。

于是,学者视角转向交通管理,转向公共交通,转向人们的交通意识,认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手段落后[10],公共交通发展滞后[11],交通意识淡薄[12]等是交通拥堵成因。应该看到,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法律法规日趋健全和严厉,《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和各城市出台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则》等法规为交通执法提供法律保障,雷达超速监测仪、公交车超速检测仪和无处不在的抓拍摄像头为交通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市民对交通畅通的渴望为交通管理提供了舆论保障,就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现状而言,管理手段落后已不能成为交通拥堵的主要成因。

公共交通发展相对于我国城市化的速度相对滞后,公共交通发展滞后表现在投入不足[13]、公交优先战略落实不到位、科技水平低[14]、基础设施不足[15]等方面。然而,又是什么因素致使上述不足或不到位现象的存在呢,学者没有给出答案。交通意识淡薄是交通拥堵成因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反映出我国国情。同样的,是什么因素导致市民交通意识淡薄,没有学者深入研究。

四、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之上,学者提出治理交通拥堵的对策,为交通拥堵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理论基础。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确保公交优先[16]成为众多策略中的首选。在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上,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应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多系统城市综合交通体系[17],在大城市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地铁,削减地面公共交通[18]。在技术层面,进行交通拥堵动态疏导[19],运用神经网络判别交通拥堵状态[20],加强交通拥堵理论和实践研究[21]和采用智能交通系统ITS[22]也为学者视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政策层面,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公交站点建设[23],确保大众绿色出行优先[24],确保公交优先路权[25]等措施是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交通拥堵的首要措施。2005年11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暨公交站场建设经验交流会”通过的《郑州宣言》达成了“公交优先”的共识,这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公交企业的共识,也是我国公交在城市交通中发展的方向。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出指示。2012年底,公交都市建设在全国15城市进行试点。方向有了,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也逐步得到落实,北京公交票价甚至只需几毛钱,公交出行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但小汽车出行所占比重也在提高,只有非机动车出行和步行所占比例降低了,这一现象的成因也值得探讨。

学者认为,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相对应,加强需求引导也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有效对策。早在19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就提出交通拥堵的经济学理论。以经济杠桿调节小汽车使用频率进行交通需求引导成为“提高小汽车购置税,征收城市道路拥挤税、环保税,大幅提高停车费” [26]和“提高燃油税”[27]等政策出台的理论依据。单纯从理论看,以经济杠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此方法如同鲧治水一样,采取“堵”的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还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单纯依靠扩大交通投资规模无助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公共交通作为优先发展的交通方式必须与交通管理手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理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体制,使交通管理以交通法规为准绳,以交通技术为支撑,以交通管理人员为主体,建立高效交通管理系统[28],加大交通违法监管处罚力度[29],加强城市道路监管力度[30]和加强绿色出行宣传、强化市民交通安全意识[31],交通管理才能见到成效,交通拥堵才能得到缓解。

五、研究发展趋势

众多学者在研究交通拥堵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我们一直以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主要靠向交通本身寻求答案,然而许多过度拥堵问题并不是交通本身造成的[32]。中国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之间存在“两层皮”的问题,而两层皮问题只有在上层建筑层面得到真正体现,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成效[33]。交通拥堵的出现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人口、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等诸多因素都紧密相关,单纯依靠增加交通设施供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需要跳出交通本身,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寻找答案,包括交通拥堵形成的背景,与交通相关联的制度理念、政策设计,交通工具的消费、居民的出行习惯以及整个城市交通环境的营造等等。

总的来看,目前学者研究交通拥堵问题,更多是在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探究成因和对策,较少涉及意识形态和文化层面的因素。根据我国治理交通拥堵十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实践,我们认为,交通拥堵问题研究必须更进一步。这就是以现有学者研究为基础,分析研究交通拥堵问题的文化根源,为交通拥堵治理劈出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世飞.建国以来北京几次交通拥堵的解决及启示[J].北京社会科学.2006,(2):015.

[2]杨浪.北京什么时候开始交通拥堵?[J].地图.2009,(5).

[3]何玉宏.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路径选择[J].改革与开放.2011,(15).

[4]余南平.交通拥堵映射中国社会问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5]郑实.治表还是治本?——缓解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思考[J]. 北京观察.2010,(12).

[6]樊晓珂.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1).

[7]戴东昌.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J].求是.2004,(23).

[8]郭万超.北京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3).

[9]王中亮.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思考——以上海为例[J]. 上海经济研究.2006,(4).

[10]蔡乾博.西安市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J]. 城市公用事业.2002,(4).

[11]陈燕凌.北京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思路和初步行动[J].城市交通.2004,(2).

[12]李鹏昊.中山市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与对策[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3,(3).

[13]仇保兴.加强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J]. 城市交通.2006,(1).

[14]仇保兴.加强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J]. 城市交通.2006,(1).

[15]刘志.中央政府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J].城市交通.2010,(5).

[16]戴东昌. 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J].求是.2004,(23).

[17]刘峰.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J]. 山西建筑.2008,(10).

[18]余南平.交通拥堵映射中国社会问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

[19]于妍霞.城市交通拥挤的动态组合疏导策略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报.2009,(1).

[20] 王建华.浅谈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应对方案[J].西藏科技.2006,(2).

[21]王德章.论城市车流交通拥堵的机理及其评价[J].北京社会科学.2010,(6).

[22]殷秋敏.基于ITS的可变车道缓堵技术研究[J]. 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

[23]孙彦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初探与分析[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3).

[24]郑实.治表还是治本?——缓解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思考[J]. 北京观察.2010,(12).

[25]杨向前.民生视域下我国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12,(1).

[26]韩小亮.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计算经济学解决途径示[J].“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2006.

[27]杨春蕾.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经济学解析[J].商业研究.2012,(3).

[28]刘峰.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J]. 山西建筑.2008,(10).

[29]杨向前.民生视域下我国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12,(1).

[30]孙彦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初探与分析[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3).

[31]孙彦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初探与分析[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3).

[32]董国良.构建畅通城市新模式——谈城市土地问题解决之道[J].中国土地.2005,(8).

[33]郭继孚. 交通指数和北京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评估[J].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ume 5)——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1).2011.

作者:尹义尚

上一篇: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企业论文下一篇:语言教师专业社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