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和茶文化关联论文

2022-04-20

摘要:茶叶市场营销学是茶学专业的必修课,对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茶学和茶文化关联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茶学和茶文化关联论文 篇1:

茶学语言的规范化初探

摘要:任何语言从产生到应用,都是为人们表达思想而做服务的。但在茶学领略里,这种语言时常会超越大众日常用语的范围,有生硬强加个体思想的词组,有还原历史消逝的词汇。还有一些音义都无法呈现或根本无法解读的词素,被广大茶界从业人员想当然地并入茶学交流中,这导致众多专业教育工作者,在其教学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限制,使茶学语言的表达经常性地产生错误的判断。对于当前的茶学语言,在校学员或从业者,需要分清这个行业的基本理论,从历史、地理、人文、社科四个方面去掌握标准的茶学用语。要处理好茶学语言应用,需要茶学工作者不停地沟通、交流和学习,掌握茶学语言的基本常识,以备各种行业突发交流出现难度。

摘要:茶学语言 规范用法 专业常识

一、茶学语言概述

茶学,指茶的学术、常识、科学以及应用。茶学语言表达,首先取决于自己掌握的茶学知识和茶学术语的多少。要很好地表达茶学语言,是各种茶学工作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对茶学学科的负责和对自己的负责。良好的茶语言,是一个茶业人员或与茶相关行业的人员,长期潜心刻苦学习和训练,并不断总结、发挥的结果。掌握好一门茶学语言学科的特点,是所有从事茶叶学科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二、统一规范类型茶学语言

我国已经统一了的茶学规范语言很多,现已大面积使用在我国汉文学和各大学科的文章中,总共被规范的词条为2633条,包括了种植、土壤、管理、细胞元素、生产制造和销售等16门学科。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引用茶学术语,发挥着茶学课题的第三方术语创新,如茶几、茶色、茶钱、茶匙、茶镜等。各学者在创作、编著、编纂、汇校和利用茶学语言时已成为一种典籍式的方法。在各种语言汇聚的交流中,茶学语言多为使用,如茶话会、茶会、茶余饭后等。

我国文字学者早在清代康熙时期,就致力于茶学语言的规范和统一,我们现在的国家,更是特别重视茶学语言的规范化的工作,与我国国学、文学、材料学、公共学、医学、动物学一样,茶学语言为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学科,被列入食物学科第一位。凡从事茶学活动,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专业语系,大都自觉地进行茶学语言的学习和规范使用。所谓规范,是指被我们文字专业工作者确定为汉语应用词汇,并收录进专业工具书,供广大读者使用,标注或查勘。

三、常用普及未规范类型

在常用茶学语言中,有近1300种词条还有待规范,这些词条分为区域性词条、共用性词条或通用性词条。如茶文化、茶道、茶歌、茶舞、茶谱、茶德、茶妖、茶律等,这些茶学语言现已大量出现在我国汉字通俗读物里,有的研究类和学术类作品中,有时也能发现使用未被规范的茶学词条。作为茶学成员,在处理茶学语言表达方式上,分清和掌握规范和不规范语言尤为重要。不是说未被规范的词条就是错误的词条,而是说在应用语中着重于使用,专业学术型类的,尽量使用规范化的词条,这样的学术价值,首先在语言用法上获得了高分值。在一般通读物上,除了可以使用未规范词条外,还可以进行文句意境所需要的新词条组合创新。如世界公认的商标词条组合,这些词在组合时不会被列入规范词条中去,但一旦达到著名或驰名时,该词条并被确认为规范化词条。如宝马、奔驰、五粮液、竹叶青、龙井茶等。

四、新增推广未规范类型

汉语和汉语词条的规范是我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大学科,并设有专门的语言管理机构,对普通话、地方方言、文字字句、汉语词条等语言学长期进行考评、考证、研究、分析和调研。这个机构里云集了我国各个时期最具权威的文字专家和各行各业专业学者,他们是确认我国文字及词条的权威。

对于新增的词条和正在推广应用中的术语,我国语言权威机构都不作干涉。而是由其它相关机构出面处理,如商标新词条是否注册商标;论文新词条是否有论点论据论证;标准化书的新词条是否有标准化管理处的审批备案等等。

我国茶学新增词条多为商标词条,其次是新产品词条,第三是日常生活和地区性茶叶词条。如燕露春茶、妙品茶、老白芽茶、天山露茶、茶纸、茶埂、茶柱子、茶树姑、绿茶粉、茶当当、茶沟沟、茶雨、茶公、茶司令等等。新增词条并不一定是好事,有的新增词会自然变成常用普及型词条,然后慢慢被收入规范化词条。而有的新增词条是没有遵循通用语言规范的标准而创立,这种词条通常是永久不被承认。

用规范词条进行学习的创作,是各行业一再强调的基本要求。否则,难以全面掌握和正确运用规范的汉字、词条、文句等,这会造成学术的混乱和阅读的困难。如曾经发生过的新词条:真男人、亚男、女春处、板死、公霄、功倒,等等。这些词条在一定的时期出现,同样又会在特定的时期内消亡。我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新词条,有的还入选进了规范词条中。在1983至2002年期间,我国语言管理工作小组一共删去了2000多条在各个时期出现的新增不实用词条和过时词条。这说明新增词条对于各学科语言的表达应十分重视,通常情况下,使用和学习规范语言是为表达思想最有利的方法。对一些关联解释也不至于出现讲不清道不明的境况,面对新增词条,可以开明,但可以拒绝。

五、茶学语言的应用错误和修正

一名茶学语言表达高手,其立场需要客观公正,但无需保守颜面和担心犯错。一名优秀的茶学创作者,在创作茶学著作时,首先做到每个章节文章都是自己原创,不属于自己原创的,都一一作出标示或引注。当然,再优秀的人,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观点上错误,只有不担心自己犯错,才有勇气在茶学语言上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凡是错了的,以后修正错误,这也是提升学习的质量。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员在接受茶学专业学习教育时,若对茶学语言失去掌控能力,则基本无法确立正确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从而使得毕业后参加相关工作时也跟着误导世人。

因此,学员学习茶学语言时,在表达方式上尽量突出有效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在一些无法确定的用语上,尽最大努力地采取多种形式将其解读出来,这符合语言分类解读学的要求。

茶学语言的表达,是建立在茶学常识的基础上。如果语言常识都不能掌握的人,在表达方式上必然是前言不搭后语。有人说,语言表达是通过口才训练出来的,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茶学语言表达,应该是先集结专业知识,再集结专业知识的辅助学科知识,两相结合再进行消化,消化之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有了观点才可以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对发音轻重和发音速度还要進行深入分析。在讨论或争论过程中,更应注意语感的力度和深度,对于演讲类学员来说,茶学专业语言是门高度独立的磁场细胞,它可以直接感染在场的所有听众,这时的立场是具惟一性的。

参考文献:

[1]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4]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国家标准.

作者:金刚石

茶学和茶文化关联论文 篇2:

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茶叶市场营销学是茶学专业的必修课,对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从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出发,重点阐述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分别从师资队伍、课内教学、课外实践三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和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应茶叶行业需求的高素质营销人才。

关键词:茶叶市场营销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5.090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茶叶行业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茶叶企业对既懂专业又擅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为顺应市场需要,全国各大开设茶学专业的高校都陆续开设《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作为茶学专业的必修课,《茶叶市场营销学》立足于茶叶行业,把市场营销的核心理论运用于茶产业发展,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从性质上看,《茶叶市场营销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较强的应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茶学专业学科面相对较窄,同时受我国茶产业发展起步晚因素的影响,目前各高校的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学内容滞后、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更不能满足现代茶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营销管理人员的需求。本文针对目前《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建议,对于培养茶叶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 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行业实践脱节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选用的教材有很大关联性。现今众多茶学兄弟院校的教学用书比较单一(安徽农业大学姜含春主编),教材内容理论色彩较浓、茶叶行业经典案例分析少,且因教材版本较旧(最新版本2010年版),与目前市场实际现状有很大脱节。没有一本相对经典和统一的教材,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启发力以及对课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茶叶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设置主要是参考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架构,涉及市场营销的全模块,如营销的基本理论、营销常用策略等,教学内容稍显固化,然而茶叶企业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环境变化而创新的营销策略没有体现在教材中,尤其是在“互联网+茶叶”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客户体验营销、新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茶叶金融、茶叶拍卖交易所等方面的不足尤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企业对高校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已有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已然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和实际工作的需求。

1.2 教学方法固化,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目前许多高等农林院校的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是茶学、茶文化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高,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尽管已经采用多媒体授课,但教学方法固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只注重教,学生被动学,互动少、实践少,学生感受与教学效果无法顾及,无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现状;二是教师授课方法、水平有待提升,不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大多数教师依旧沿用“理论+案例”模式,虽然有些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采用了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但这不足于在短期内改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主观学习意愿;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育和引导,采用任务驱动,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只是疲于形式,积极响应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依旧很冷淡;四是最前沿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技巧在茶叶行业的应用难以植入课堂,这是因为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考试等都相对固定;五是任课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内实践经验,这样造成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茶叶企业营销专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难以聘任,这些问题不改善,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 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2.1 建设“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引领实践应用

目前讲授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市场营销实践经验,而对于实际教学,却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从改善师资队伍现状的层面,可以在两方面做出尝试:一是专业教师“造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茶叶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寻找和接受行业基层等单位指导实践,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养活动,如校企联合培训班、短期进修班、标杆企业考察参观等;支持并提供机会、平台为青年教师独自或合作进行茶叶产业创业活动。二是建立实践学习“微”课堂,定期邀请有实践经验的茶叶行业协会专家、优秀茶叶行业企业家、营销高管等开“堂”讲学,并聘请优秀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并给学生开讲座、做专题报告、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或实践指导会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应用。

2.2 课内教学,提高实践认知

2.2.1 丰富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时刻关注国内外学科学术与茶叶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把全新的学科观点与茶叶行业“突出”事件引入课程,并加以深化应用,做到重前沿知识的宣贯与行业实战应用,便于确保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快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另外,不局限在只参考目前的教材,要求教学中不断收集和关注新思维、新观点、新政策,不断关注茶叶行业的发展变化,专业及时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保证理论与实战的强强联合。

2.2.2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一方面,建立学习“文化圈平台”,定期为学生提供茶叶市场营销学的杂志、书刊、专业网站等优质资源,便于学生量阅读茶叶企业的具体操作案例和企业营销中常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开设互动的平台接口,给予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并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论学习的热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成为自己的导师”模式引入,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收集素材,并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和老师一起分享,如在讲授茶叶市场营销学的营销策略中,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做整理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分析把关,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变化对茶叶企业营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并基于SWOT分析如何有效采取营销方案;第三,对于疑问和不同观点,可组织学生采取头脑风暴法,引导其积极表达个人意见,激发其发散性思维,最后教师做总结性点评。

2.2.3 以项目为导向组建学习和实践小组,开展自主的实践探索

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和实践小组,组织4-6人团队进行共同学习,并由组长统一协调开展自主的实践探索。例如,通过给学生布置“超市渠道茶叶产品营销策略”的任务,使学生开展自主理论知识学习和市场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目标管理能力。最终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通过主讲课件和报告的形式体现,并且和学生的学期课程考核直接关联。

2.2.4 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课堂,拉近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以优秀毕业生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应用的现实模板,拉近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树立信心、增加耐心、更加细心。如每月可以邀请近年优秀毕业生回到课堂,以沙龙研讨的形式介绍自己在茶叶企业营销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进一步投射到如何更好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积极与往届毕业生进行交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成学以致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并将互动讨论的结果形成教学案例手册,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2.5 采用情景模拟法,真人实景进行销售演练

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幻灯片等对案例作情景描述,另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茶叶产品销售活动、制作实际工作的情景片段,小组内部各成员担任企业内部不同角色,其他小组进行评审,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评价。

2.3 课外训练,提升实践能力

2.3.1 参与茶文化节、茶叶展销会活动

大型茶叶展会、茶文化节活动(如每年4月举办的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为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优质的专业平台,可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参观、有效配合茶叶企业做参展准备工作、获取兼职进入到茶叶企业的实际营销中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对茶叶市场环境、茶叶企业的认识,近距离接触茶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了解各种类型茶叶展会如何有效组织,如何进行宣传策划,同时使学生的茶叶市场营销沟通能力、魅力表达能力和一线营销能力快速提升。

2.3.2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在开展优秀茶叶企业的参观活动时,讲授茶叶企业内部实践课程,同时,与茶叶企业相关部门积极联络,鼓励学生参与茶叶企业的线上线下营销策划活动,为企业定制实操性较强的营销活动方案,为学生的知识水平转化成企业营销的现实业绩提供平台,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茶叶企业找到新的营销路径。

3 结论

茶叶市场营销学是高校茶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不仅重知识,更重应用,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着重强化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因此,从师资队伍素质提升、丰富课内教学、夯实课外实践三方面进行《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信心,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改善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的闭环机制得以建立。

参考文献

[1]陈英梅,刘晓伟.基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91-93.

[2]郑世艳,魏秀芬.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种子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4,(2):79-82.

[3]陈金先.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2011,(7):139.

[4]黄金红,刘丽萍.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现代商贸工业,2015,(1):137-138.

[5]徐化娟.任务导向的《汽车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

作者:张洁

茶学和茶文化关联论文 篇3: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之新探索

【摘 要】 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之《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外语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顺应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坚持产出导向法的指导思想,同时兼顾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是研究英汉对比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术资料,也是目前国内英汉语言教学领域颇具思想性、内涵性、权威性和多媒体性的优质实用教材。

【关 键 词】产出导向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英语专业教学

【作者单位】张晴,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張璐,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教育部制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先进的交通和通信技术使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科技、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我国大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有效地接收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学习和认知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可以大力弘扬传播中华文化,有效提高国家软实力。

束定芳主编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年)系“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之特色主题教程。该书紧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目标和发展趋势,以产出导向法为基础,实现了当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建设和国际互通交流的新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扩展并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效促进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一本具有思想性、权威性和关联性,兼顾扩展性和多媒体性的优质教材。

一、教材概况

“新目标大学英语”之《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具体包含三大教学目标。第一,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要求规定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蓝图;第二,新一轮的高校教育和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规定的多元化、自主化和个性化的新方略;第三,各高校根据教育部分层和分级特色教学管理要求而修订的契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外语教学的新导向[1]。该教材通过前期多方考察和调研一线师生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充分考量当今时代发展变革和新时期大学生的特征,在教学性质上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整合。一方面,该教材遵循大学通用英语阶段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规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以众多中国经典文化为核心主题筛选了多模态、多视角和多维度的英文阅读资料,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帮助学生在认知外部世界和发现内心自我的进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和统一。教材兼顾实用性,紧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题新增考察范围“中国传统文化”考点,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文化基本概况和基本文化术语,由表及里地理解中国文化,并能用英文加以正确表达。该教材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16大主题——神话故事和传说、名胜古迹介绍、趣谈饮食文化、茶文化品鉴、传统中医药学和西医对比、年历生肖和传统节气等。每个主题精选三篇文章,进行主题介绍和导入,回顾反思经典,引发读者反思。

二、教材编写与出版理念

1.遵循我国高校外语的教育信息化主题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该教材编写的指导理念、选材资源、体例设计和载体表征均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的新特点。比如,该教材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和培养人才为导向,学以致用,满足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新需求;兼顾个体学习者的多层次、多元化学习目的,以用促学。其中,教育信息化显得尤为突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育教学设计应积极运用互联网飞速进步和多媒体信息化普及应用的良机,采取新型混合型教学模式改进过去单一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一言堂’,全力促进和引导外语教学活动面向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学习、积极主动探究式自主学习和不受时空限制的混合式学习的新方向前进。”新模式应能凸显语言教学的工具性、文化性、可联系性、实用性、现实可操作性、多程互动性和人文趣味性有机融合的原则,全面调动师生勇于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应保证学生教学过程中牢固的主体地位[2]。

2.全新英语教育理念产出导向法贯穿始终

该教材的编写、推广和应用进一步体现了全新的英语教育理念,彰显英语教育改革中产出导向法的众多特征。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认为,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动因,又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产出较输入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产生好的学习成效。学生一旦厘清了产出任务的深意和个体的缺项后,便会积极全力地开展广泛输入性学习,查缺补漏,顺利完成产出任务。

该教材的理论基础可追溯为文秋芳及其团队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该理论起初是输出驱动假设,旨在推进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后又全面拓展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更名为“产出导向法”。教学整体流程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三大阶段,其核心要求教师应在每一步都能够合适地发挥中介作用和主导作用,进行正向的干涉行为。产出导向法理论在过去十多年来始终进步发展,就当前而言,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关键能力说”和“文化交流说”。教学假设由“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以评为学”四大环节构成。教学理念决定教学假设,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共同推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环节遵循“教师主导+师生共建”的有机融合原则,逐步开展“驱动—促成—评价”的内部小循环,步步推导,直至外部N循环。产出导向法目前已进化至第五代,其在理念上突出强调关键能力教育说和文化交流说[3]。

三、教材特征与应用

1.强调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创新教材编写特色

基于产出导向法设计和编写的该教程,首先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弊端。

教材采取多样的教学和练习设计,鼓励学生拓展学习内容,方便教师灵活引导,激励学生全程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助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教材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程题材和体裁丰富多元化,设置的练习注重效度与人文思辨性。教材注重研究型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材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教研结合的新思路。教材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语言文化,从英汉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民族心理的角度展开教育教学研究。教师的科研探索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科研心得和成果,为课堂增添了教师专业个性特征和学术吸引力。

教材有助于大外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教学的资源共享和互相促进。教材的文章选材精良,编写严谨,选文来自海外著名汉学家的文章和著作,权威学术刊物、主流媒体的报道和采访内容及文学名著名家英译本等,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底蕴。教材既适合英语专业学生深入学习,也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和相关考试备考,还可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最后,该教材的推广和应用为未来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思路。

传统应试教育产物下的教材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常强调术业有专攻,导致学生在学习材料分辨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部分教材过于倚重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却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师在教授作为非母语的语言教学课程和教材时,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一方面,语言课程上的技能培养固然不可缺少,另一方面,外语课程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思辨能力,引领学生掌握多种文化的重要平台。因此,编者认为既要培养学生的思辨品质,又要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该教材主编束定芳等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本族语文化至少扮演两个重要角色:其一,作为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的手段和工具,能够更透彻地反衬出外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和本质,同时深化对本族语文化本质特征的领悟;其二,通过本族语文化心理的调适,学生更易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产生正向积极的心理。学生不断加强对母语文化的认知,能培养他们客观评价和分析不同文化的洞察力,有益于更加透彻全面地理解母语和目标语文化[4]。

该教材重视“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学生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国际视野。教材开篇布局强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旨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编者匠心独运,用英文语篇讲好中国故事,在全书中构建客观、全面和生动的中国观,善于将“中国”和“故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塑造世界的中国观。为此,该教材在每一章均设计了传统文化知识小百科Mini-pedia专题讲解,扩展该单元主题的相关词汇、短语、句型和英汉互译表达等输入性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产出,全面系统地积累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在各单元总结环节,该教材补充罗列了主题词汇表Useful Expression,以英汉对照的方式提供了该主题较规范的词汇、短语等表达方法,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与该主题相关内容的能力和技巧。

2.充分运用外语多样性教学方法,兼顾大外语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教学方法具有相对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师要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设置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促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强调教学目标向关注学习需求转变,构建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新常态[5]。于是,结合大外语和专业英语不同课型的要求和学界的理论进展,该教材设计实施了基于POA的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对比研究型课程体系模型,其包含两个层次的课程设计方案,即主题交际活动和背景介绍及主题研究。

第一,主题交际活动。方案如下:(1)学生参与备课,设计与课本主题相关的交际活动。学生设计的活动新颖活泼,包括课本原文双结局小说续写、英汉嫁接文本改编及剧本创作与表演等多种形式。(2)课堂完成交际性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虚拟与主题相关的语境进行语言练习。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学生通过英语解决问题,提高人际交往和语言学习的能力。(3)课后,教师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比如,微信、QQ、雨课堂、微博和扇贝单词等社交平台和英语自主学习平台,进行高效的管理、反馈、答疑和点评。

第二,背景介绍和主题研究。背景介绍以课文背景事件介绍和场景词汇、语法总结为主,而主题研究的范围就深化为与课文相关的社会时事热点话题或者深入的专题研究, 研究色彩更浓厚,允许学生选取课文中感兴趣的部分展开主题研究。具体步骤如下:(1)形成学习小组进行准备。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2)小组成员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课堂上分别介绍、讲解和展示所编辑的文化背景知识或专题内容。(3)课后教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申报各级科研创新计划,并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上活动由易到难,教师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课程要求在各个阶段进行灵活调整。

教师可以在使用教材时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更大成效,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够有效对接,实现输入和输出一体化循环。因此,该教材同时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同步进行基于英汉对比的教学改革实践,开展以主题为依托的内容型教学模式,在课前、课堂和课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英汉对比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推动大外语和英语专业课程的优化升级。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的编写和出版是多位英语教育专家和一线资深教师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借鉴了包括产出导向法等国内外英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教材体系的建构凸显思辨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练习设置丰富多样,有效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资源立体多元化,促进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发展;教学与科研兼顾,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正做到师生教学相长。综上,该教材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等层面,力求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潜能、创新创优能力、人文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安琳,王蓓蕾. 新要求 新视角 新体验——“新目标大学英语”阅读系列教材编写理念与特色[J]. 外语界,2016 (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 世界汉语教学,2018 (3).

[4]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守仁.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 外语界,2016 (3).

作者:张晴 张璐

上一篇:软土地基公路工程论文下一篇:材料管理公路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