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文章系统总结了四川文理学院从2004年至2012年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做法与经验,并对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论文 篇1:

现代农业与教育公平

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是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头号大事,也是中央政府制定宏观政策的风向标。在今年的“两会”上,从温家宝总理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把握到中国政治经济的哪些重要脉动?

笔者以为,“三农问题”和“教育公平”,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点睛之笔。

温家宝总理提到,“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了稳定发展农村生产、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外,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村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谈到教育时,温总理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显然,利用信息化保障教育公平,是社信息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今年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让所有孩子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对于幅员辽阔、东西部和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的中国来说,“农业现代化”和“教育公平”是在发展中建构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只有如此,才能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到国民经济的成长,保证这个庞大的国家稳健地驰骋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一点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消除信息鸿沟!

回到我们置身于此的数字电视产业,无论是广电“村村通”建设的深入,还是电信运营商“村村通宽带”的努力,还有家电厂商再度密切关注农村市场的动向,都映射出产业发展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节奏共鸣。

把最有用的信息在第一时间提供给最需要的人,是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本质。在广大的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生产力的矿藏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能不能真正踏下心来、俯下身去,通过天地一体的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普及数字电视和IPTV,利用电视机和计算机,把商业信息和现代教育真正普及开来,决定着数字电视大产业的发展走向。

这一进程,考验着信息提供者和运营者的综合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一定会分出上下优劣,下一波产业竞争的分野与主动权的把握,很可能就发生在未来几年中。

告别“十一五”开局之年,进入五年规划的关键实施期,我们期待数字电视产业的大发展,更期待产业的进步能惠及更多的农民、更多的孩童。

历史责任感,虽然沉甸甸的,但很快乐。

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论文 篇2:

认清形势把握政策

摘要:文章系统总结了四川文理学院从2004年至2012年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做法与经验,并对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 教育

党的十七大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笔者所在的四川文理学院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四川文理学院对大学生的形势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高校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搞好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维护稳定大局,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通知》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二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教育;三是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四是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二、精心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理论课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其他各门课程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都统一编写了教材,而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只发布了国际国内形势的讲授要点,无统编教材,这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造成了困难。我校根据中央和省委“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资源库”的要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每学期组织校内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的讲授要点和学校实际,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着手建立四川文理学院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2004年—2005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讲: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及重大意义;二是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四是国际形势与展望:2005年的世界;五是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前两讲主要给学生讲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年—2006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学习新《规定》,践行新《规定》。主要给学生讲解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二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主要讲授当时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背景、内容及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五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讲授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措施。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七是2005年—2006年国际形势综述。

2005年—2006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主要讲授“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等。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讲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主要分析“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四是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主要讲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驳斥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五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六是为了这片热土的呼唤——与时俱进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讲授我校近30年的创业历程和学校在“扩校升本”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2006年—2007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先进性常在,生命力永存。主要讲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精神。二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介绍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讲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形势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五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六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6年—2007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主要给学生介绍我校升本后如何把学校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与思路。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主要讲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三是当前的国际形势问题。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关于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现状与展望。

2008年—2009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二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三是弘扬奥运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五是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形势;六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明创建;七是国际形势及我国台湾问题。

2008年—2009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及川东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与出路;二是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三是我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经济形势展望;五是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的国际形势。

2009年—2010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二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三是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是深刻认识邪教“门徒会”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六是我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述;七是国际形势与我国台湾问题。

2009年—2010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办好世博会,展示新形象;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纲领性文献;四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五是国际形势问题;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2010年—2011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伟大的历程,光辉的成就;二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四是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特征;六是当前国际形势问题。

2011年—2012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三大事件”彪炳史册,“三大成就”继往开来;二是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解读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四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科学重建,伟大壮举;六是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2011年—2012年下学期,我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九讲:一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二是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三是吹响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四是新时期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五是探寻伟大的李林森精神;六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七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九是其他地区问题。

从综上内容可以看出,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一是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就业形势与政策、社会形势与政策以及地区问题。二是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中国与各大国、各地区联盟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世界热点问题概述以及我国对外交往政策。三是爱校教育。主要涉及学校艰辛创业历程、扩校升本和创建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政策措施。从目前我校建立的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中,可以清晰看出最近几年国际、国内和我校发展的脉络,为我们讲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整合学校形势政策教育资源。为讲好《形势与政策》提供时间、地点、师资保证

在以往组织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我们深感形势政策教学组织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时间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三年或四年,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没有的;二是涉及学生广。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形势与政策》课,全校性与全员性是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只有《形势与政策》课才具有如此的广泛性,涉及全校各年级的每一个同学。上述这两个特点,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使《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难度大。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是万人以上大学,如果采取听报告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几场报告,固然可以解决师资问题,但每场报告学生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偶尔一、两次还可以,但时间长了这种报告方式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分班教学,则需要上百个形势与政策教师,师资无法保证;二是上课地点和时间不好安排。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时间长和涉及学生广,无论采取固定时间、地点和临时时间、地点,都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形势与政策》的上述特点与困难,我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采取领导形势报告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办法。领导形势报告就是请市委领导和学校领导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期给新、老校区学生在学术报告厅作一场形势报告,由党委宣传部贴海报,分配各系名额由各系组织学生参加;考虑到《形势与政策》在教师、时间、地点安排上的难度,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加一节作为《形势与政策》上课时间,这就解决了教师、时间、地点问题,当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四,由于毕业班课程本身就少,就安排兼职教师兼任。

四、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大范围”与“小范围”相结合的集体备课制度。所谓“大范围”,就是每学期开学前,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学校全体《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本学期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所谓“小范围”,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和各系为单位,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专题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讲起课来就得心应手。

2.教学要与大学生实际利益与发展紧密联系,促进其对课程兴趣的增长。《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影响和关系世界及国家发展的所谓“大事”,似乎与个人利益没多大关系。但是,每个人都具“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因此对大学生而言,与自身利益和发展有某种关联的事情常常会非常关心也很感兴趣,而对与自身利益及发展无关的事情不会十分关心。因此,如果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对这些“大事”的讲解脱离大学生实际,而不与其利益及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则他们会认为这些“大事”距离自己太遥远,对于课程的兴趣就会减弱。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真正讲清楚国际国内大事对国家、对社会意义何在,对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学生真正认清形势、把握政策。

3.在教学中重视对分析问题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了之后感到有用。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当成一般“新闻”,将课堂教学变成“传播新闻”,无疑会使大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除了尽可能地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分析外,还应重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讲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问题的一些常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这一热点产生的背景、来龙去脉,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为什么坚持这一态度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感到这一课程对他有用。

4.在教学中重视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传媒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国际、国内大事;我们每年都要购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形势》影视资料,定期在学校录像厅给学生放映,增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密的组织纪律,而且对学历和职称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80%以上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

总之,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精神,把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努力推动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四川达州635000)

(责编:芝荣)

作者:王晶

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论文 篇3: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摘 要: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二五”期间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文章阐述了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要注意处理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 特征 对策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从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四个阶段。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形态,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的发达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的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原动力,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2.市场化。传统农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现代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源泉。

3.产业化。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生产,仅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现代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产业脱节的局限性,走出了生产、加工、销售和社会服务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了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在现代农业中,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4.集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现代农业注重各类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有效整合资源、适度集中土地和实施科学管理等,以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来取代以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生态化。传统农业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农业的发展,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现代农业则以高度重视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和谐、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6.多样化。传统农业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给功能,现代农业则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外,现代农业还具有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承担着创造和传承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发挥着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满足人们领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园生活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现代农业不但是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而且还是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二、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统筹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其它产业现代化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关系。要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统筹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农业结构。

二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我国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约条件。要在坚持和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不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把科技进步作为首要推动力。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只有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现代农业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以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为核心,通过劳动力集约和技术集约,走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导。纵观世界不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力节约型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节老节地复合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区间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不能以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侵蚀为代价,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充分释放和凸显农业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

一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产品提升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企业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开放工作,拓宽眼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进资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努力引进上下游关联项目,发展关联产品,主动引进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关键就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培养一批踏实能干,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工业化要求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以及现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工业化经营管理、产业化链条延伸。加快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训;要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定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要推进农科教有效结合与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深入基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专用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要以资源节约为目标,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要加快农业生物质产业的开发,推广沼气,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要抓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系统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其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销售、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和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新体系,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统筹,加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培育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和流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要推进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在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转让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要完善支农体制改革,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综合运用税收、贴息、担保等经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信用担保机制,拓宽农村担保品范围,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光玲.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2)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N].人民日报,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张俊峰,蔡平.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8(3)

4.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鹤壁 458030)

(责编:贾伟)

作者:付月红

上一篇:日本特色比较教育学论文下一篇:工科实验室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