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担保管理论文

2022-04-19

一、文献回顾担保行业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是相生相伴的,其行业风险高,影响面广,这些使得对其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就我国担保行业实际运用来看,其服务对象多为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差,资产规模小,风险大,商业银行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这就造成了担保行业发展受阻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两头困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信用担保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信用担保管理论文 篇1: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一个国际公认的高风险的行业,在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运作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多种风险。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歷史还不长,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与协作银行的利益共事、风险共担机制也不够到位,省级再担保机构还没有普遍组建,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宏观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担保业潜在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分析

(一)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

经营者素质和竞争力风险。很多的中小企业实行家族管理模式,在经营决策上往往集权力于一个人,缺乏长远打算和扩张能力,更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有的中小企业甚至依靠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维持生存,低下的经营者素质往往导致中小企业脆弱的竞争力,使企业面临的竞争力风险和经营风险加大。

市场风险。中小企业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不仅中小企业之间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而且大企业也随时关注着中小企业市场的变化,一有机会或一旦发现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大企业便会利用自己的资金与技术优势介入中小企业的竞争。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市场风险是不可忽视的,有时可能是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

信用风险。良好的信用秩序是信用担保机构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石。我国的经济运行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社会信用严重缺失,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正常的信用关系被扭曲。一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报表账册不全,内部控制不严,财务信息严重失真,这无疑会给信用担保机构进行信用担保带来更大的风险。

技术风险。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缺乏,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即使具有某方面的技术,也往往由于后劲不足而无法形成长远的技术优势,技术风险对于中小企业也很突出。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协作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分散信用风险的共同体。担保机构的实质是为银行服务,分散银行风险。但目前我国协作银行还缺乏共担风险的意识和机制,协作银行往往只要求权利而不愿承担义务,造成银保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协作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在信用担保活动进行之前,如果协作银行不愿或不及时把受担保的中小企业以前的信用状况提供给信用担保机构,这样就会使信用担保机构不能够对中小企业的资信做出准确的评估。另一方面,在信用担保活动过程中,如果协作银行不把中小企业的日常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等及时反馈给信用担保机构,就会使担保机构不能很好地监管受担保的中小企业。

(三)来自信用担保机构本身的风险

资金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较单一。目前大多数担保机构的资金几乎完全来源于政府拨款,其它渠道的资金来源很少。二是自我积累少,消化风险能力不强。

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运作体系。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担保过程中,对担保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不平等现象,如存在人情担保、领导担保的现象;信用保证费的征收上不统一收取;不重视受保企业的信用调查等;担保机构的财务处理不规范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影响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持续性。

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各种风险并没有因担保机构的建立而消失,只是这种风险由银行向担保机构转移,因此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应想方设法防范这种风险。担保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预防机制。在内部控制机制上,许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在风险预警机制方面普遍缺乏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对受保企业的资信调查主要借助于简单的财务报告和走马观花式的询问,缺乏真实准确的评判。在风险预防机制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存在体制定位不清,风险文化的制度建设不完善、组织框架交叠冗杂等问题。

未建立有效的风险化解机制。担保风险的化解机制包括风险转移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在风险转移机制上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专业担保人,有效转移风险的反担保和再担保机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建立。在风险分散机制上,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没有在担保机构与银行合理地分散,从而导致了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过高的现象。在风险补偿机制上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无力提取足够的风险准备金,各级政府的基金补偿制度又没有建立起来。

(四)来自政府部门的风险

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的不稳定性。要使信用担保机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又离不开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特别是财力上的支持,而这种财力支持力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的稳定性。

政府部门的不适当干预。由于担保机构大多在政府支持下成立,政府作为审批人、出资人,其行为明显地影响着担保机构的运作,通常会以行政名义指定担保等各种形式和途径直接干预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活动,这些无疑加大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

信用担保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担保业相关法律建设滞后于担保行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还没有出台相应法律用以规范和保护担保行业,致使担保行业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法律定位,尚未建立准入制度和规范的运行机制,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控制和分散机制和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措施。

三、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构内部控制度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完善落实制度,规范操作。其次是要强化自身的经营管理。一方面要注重市场分析和研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资产和负债的管理,定期分析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保证公司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最后要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担保部门进行稽查审核。

(二)加强项目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的研究

为了有效控制担保风险和科学、客观地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进行评审,有必要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建立起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信用担保风险评价体系。

(三)不断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增强其风险承受能力。其次,要加强担保机构人员队伍建设。

(四)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信用担保业的监管,为中小担保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降低其运行的外部风险

应进一步明确规定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限额与高级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等准入条件,明确担保机构的行业定位及职能,就担保机构的担保实施方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及资本金来源、补偿机制、税收优惠等方面做出规定,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和运作有法可依。政府也需依法明确自己的功能和地位,限定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直接操作担保业务,真正做到政府性资金的市场化操作和企业化管理。

(五)建立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来合理分担风险和分散风险

担保机构的建立实际上也分散了银行风险,因此双方应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原则。

(六)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观念

开展信用担保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而非为企业违约提供保障。信用担保是建立在企业信用基础之上的,只有企业按时还款,担保基金才能越做越大,担保机构才能降低成本,从而支持更多的企业,发挥更大的功能。因此要将各种与企业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制约和惩罚企业失信行为。

(七)建立和完善反担保制度和风险保证金制度等,降低企业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

一方面,对担保额较大或时间较长的被担保企业,要求提供反担保,就是要求提供反担保人或担保品,特别要注意对反担保抵押物的评估。另一方面,风险保证金比例由担保机构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按照贷款担保期限和风险等级等因素与被担保企业协商约定。当合同履行完毕,风险保证金全额退还,如果违约,则履行担保合同时先以风险保证金抵偿银行贷款。

(八)建立再担保系统

所谓再担保,是指对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的担保,是对信用担保的担保。担保机构在承担担保责任的同时,将已承担的风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再次担保,然后由再担保机构承担该部分风险,即当担保机构发生赔付时,由再担保机构按照与担保机构约定的方式和承担再保险的比例予以赔付。

(王会林,1968年生,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融资、财务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会林

企业信用担保管理论文 篇2: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研究

一、文献回顾

担保行业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是相生相伴的,其行业风险高,影响面广,这些使得对其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就我国担保行业实际运用来看,其服务对象多为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差,资产规模小,风险大,商业银行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这就造成了担保行业发展受阻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两头困境”。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学者基本上是在非对称信息理论下研究信用担保风险的。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和韦斯(A·Weiss)直接从信贷配给的分析中提出了信贷市场逆向选择理论。他们认为:担保以及其他非价格的配给制度不可能消除信贷的配给,提高担保要求会降低借款人的风险,但是随着风险的下降,变相增加了银行的回报。但是由于不同贷款者有着各自不用的信贷情况,因此需要考虑担保要求会对不同的贷款申请者产生不同影响。特别是那些富有的借款者当中将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风险爱好者,或者说是不太具有风险厌恶的特征,他们愿意提供大量的担保。在这种情况下,高额担保所带来的负面的逆向选择将支配正面的激励效果,结果贷款者会发现,把他们的担保要求提高到超过某些临界点以后,风险上升了,回报反而少了。

杨胜刚、胡海波 (2006)认为在非对称信息下信用担保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建立模型作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担保机构担保比例的增加与信用担保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具有如下关系:当中小企业提供的反担保价值大于贷款本息时,担保机构担保比例增加有利于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中小企业不提供反担保或反担保金额不足时,担保机构为贷款提供较高比例的担保会加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缺陷是形成信用担保风险的主观原因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素质相对于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较差,这形成了在担保过程中信用担保机构的主要风险来源。考虑到中小企业资产抵押能力差,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商业银行会通过担保把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利用担保机构的专业化的服务来分散和化解风险。而由于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我国信用评估的专业机构难以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贷风险作出准确和全面的评估;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受到利益驱使,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成为在具体担保项目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从而形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二)信用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之间配合的利益博弈 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成本相对较高的小额贷款缺乏积极性,其在选择信贷投放对象时一般选择大行业、大客户和基础产业。因此,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普遍存在慎贷、惜贷的状态。此外,绝大多数信用担保机构在与协作银行的关系上往往存在不对等现象,协作银行处于自身利益和贷款安全性的考虑,利用合作中的优势地位往往要求担保机构对贷款提供全额担保,而不愿意承担合理的风险分担损失。这便形成了信用担保结构的“被转移”风险。

(三)不完善的信用担保风险防范机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信用担保风险防范上具有多种职能,这种专业担保人能够对分散、转移担保风险进行有效的反担保和再担保。信用担保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很多种,同时也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主要体现在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转移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以及风险预警机制等。由于无法提取充足的风险准备金以及针对各级政府并未建立有效的基金补偿制度,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并不完善。那么,相对于风险转移机制来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反担保、再担保机制也不完善。这便形成了信用担保结构的“技术性”风险。

基于对担保风险来源的分析,可以制定出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的策略,如前文所述,可以从不够完善的信用担保风险防范机制入手,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转移机制、确定合理的担保参数来形成对于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然而这些应对策略并非是“治本之策”。要从根本上来解决担保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必须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入手。从实际担保过程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理论出发,来寻求解决策略。

三、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中小企业担保联盟构建

(一)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交易活动中,人们对于相关信息的知晓程度是有限的,并且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种情况被称为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那些对信息知晓程度较高的一方相较于那些信息匮乏者,具有有利优势。因此,在常见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卖方往往处于有利地位,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关于交易商品的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处于不利地位或者说是掌握较少信息的买方为了交易公平或者有利可图就会尽力弥补自己的劣势地位,向信息多的一方获取信息。可见,利润的来源也不仅仅局限在交易的商品,信息的流通与传递同样能够使信息主宰者,即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有利可图。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基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两者之间的,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显然,在这里中小型企业属于信息知晓程度高的一方,而银行则恰恰相反,尤其是当借贷者规模小,资本少或者是企业刚刚起步,因资信度较低导致银行往往带有“有色眼镜”,致使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信贷配给原则,比如中小企业的财产抵押或者担保要求严格;在贷款时,“惜贷”、“择贷”、甚至一票否决干脆“不贷”;一方面,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及贷款成本的增加,导致一些有需要求发展的并且诚意还款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破坏信贷市场稳定发展的那些信誉低下的企业,并不在意银行的高额贷款利息,反而获得了贷款来源。这就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柠檬效应”。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决策略—企业担保联盟 那么,如何来弥补银行与中小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一困局的根本性策略是构建企业担保联盟机构,来形成对于中小企业担保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掌握较多的信息,由于在利率提高到恢复信贷市场出清之前,可能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信贷配给的产生,也就出现了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惜贷”、“择贷”、甚至一票否决干脆“不贷”。因此,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要从解决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构建企业担保联盟。中小企业在受保后,出现道德风险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为了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向担保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利用担保贷款进行风险较高的项目,而企业联盟担保机构就是解决这一受保后控制力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联盟担保机构。国外研究也纷纷证明了同种类型的企业能够自觉汇聚成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企业之间熟悉、信任、互相存在着业务往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劣质企业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规避。同时,联盟担保机构对企业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由此可见,企业联盟担保机构存在着信息收集的优势以及较强的控制力。

(1)企业联盟担保机构的建立以及信息收集优势。企业联盟的建立主要就体现在四方关系者之间的关系架构上,包括企业、银行、联盟组织、民间资本投资人。首先,建立企业联盟的出资人,或者说企业联盟的载体就是联盟内的各个企业成员,他们之间共有一个联盟账号,并将账号设立在开户行;联盟反过来作用于联盟内各个企业,这种作用包括风投、中小企业信贷、贷款担保,甚至包括年末评估;然后,通过民间资本投资人向企业联盟注资,联盟内的各个企业则作为中转企业,号召民间资本投资人对联盟进行债权性或者权益性类型的投资,并由各个企业对投资人进行还本付息,利润分红。

建立联盟,设立银行账号。企业联盟可以按照企业所处地域或者企业间业务关系来出资建立,并将这一联盟账户设立在银行。账户内按照企业联盟的职能包含有三个分账户。这个企业联盟账户的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它可以起到一个与保证金相似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可以独立向个别企业进行小额贷款,起到类似中小信贷机构的作用。

企业联盟是一个并不设立固定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虚拟组织。通过召开年度、季度法人代表大会,及临时性会议,进行年末对于各个联盟企业的评估,或者处理临时性突发事务。对于增加新成员,保留原有成员,制裁联盟内企业和终止企业间业务往来,是按照超过股份半数决定的。

强大联盟的实力或者是增强个别企业在联盟业务决策中的权力的途径可以通过呼吁联盟内外的个人向联盟账户进行注资,要求以联盟内企业的名义。这种投资可以分为债权投资和权益投资两种,以书面同意方式方能生效。债权投资与权益投资两者之间存在区别,在债权投资形式下,投资人直接向中转企业要求还本付息,然后由号召投资人投资的中转企业向联盟进行申请,补偿这一笔资金。而在权益投资形式下,投资人可以针对分红的方式作出选择,一是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投资项目的分红,二是根据联盟总利润进行股份分红,分红步骤与前者相同。在企业联盟年度会议结束后,联盟企业将得到自己的股份分红,投资人同样也从中转企业中获取分红。

企业联盟中的其他事务的决策均是由企业联盟中的股份决定,包括账户中资金的调整,个别企业退出联盟等等,必须形成书面文件形式才能具有法律效力。企业担保联盟信息收集的优势就在于联盟内的企业是因为地域及业务往来的原因汇聚成为一个联盟,并且联盟对于各个企业的运作存在约束机制,所以企业之间互相熟悉、知晓,以及通过各方面正规的、非正规手段获取的并没有反应在财务报表上的真实信息,包括经营者道德问题,真实的财务数据等,因此,企业联盟在获取各个企业借贷信息上存在成本优势。

(2)信用联盟担保机构对贷款后企业的控制。企业联盟的职能之一就是起到类似中小信贷机构的功能,向单个企业发放中小额贷款,无需抵押,较银行贷款利息略高。很多企业都存在对资金短暂性或者季节性的要求,向银行贷款就存在着时效性上面的缺陷,而企业担保联盟这种缓冲性功能就能够及时迅速地解决企业流动性资产的需求。信用联盟担保机构对于贷款后企业的约束机制就在于,一旦发生某个企业恶意违约情况时,企业信用联盟将通知企业联盟的开户行和违约企业的开户行,对于违约企业的强制性赔偿通知,这时联盟协议生效,违约企业开户行必须将损失补偿到联盟银行开户行的账户中。

如果出现特殊情况,这时则应该召开联盟临时会议,决定是否可以延期。一旦出现恶意违约情形,那么联盟应尽早在第一季度召开会议,根据表决结果,形成对于该违约企业成员的制裁方案,可以取消成员资格,甚至终止其与其他联盟企业成员,甚至整个区域内企业间的业务沟通往来。一旦企业失去在该地区供应链的依托,企业将无法立足,如此高的信用成本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难以承受。因此,联盟内企业不会铤而走险,企业会采取相对积极有效的方法规避道德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获得担保贷款后的种种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问题。而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解决方案,本文集中通过构建企业担保联盟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其实,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是不会存在这一问题的。因此,所有的解决策略都应该围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来进行展开。而政府作为最有可能掌握“最全面”信息的主体,则应该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注意政府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的研究来解决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效率损失。

参考文献:

[1]何祖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木志荣:《私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仁》,《中国经济问题》2009年第2期。

[3]张玉明:《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及其化解途径》,《山东经济》2011年第7期。

(编辑 向玉章)

作者:李良

企业信用担保管理论文 篇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析和管理

福建省自1999年成立第一家担保公司以来,经过几年的运行暴露了诸多问题。由于担保机构对信用不足的补全使其本身承担代偿风险,由于资金倍数放大作用,使得风险进一步放大。担保风险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导致产生担保风险的因素有多方面,如担保机构决策和运作失误,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政府和银行不当获益等。以下就信用担保风险分析和管理提几点看法。

一、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析

(一)信用担保机构本身产生的风险

信用担保机构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及从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等方面的不完善性都可能引起担保风险。

1、 担保机构体系规划能力低导致的风险。表现为:担保能力低,不能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失去凝聚力;效益与成本无法均衡,过高的企业费用率,使担保机构刚成立时,就面临倒闭风险;担保机构对担保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低,增加了代偿损失可能。

2、 操作失误产生的风险。表现为业务人员对担保业务不熟练或经验不足,造成操作不当,或对担保对象判断不准,担保条件把握不严或违规操作造成担保资金损失。另外业务人员故意违规操作或暗箱操作导致出现代偿损失。

3、 犯罪风险。表现为:内部犯罪,如内部人员贪污,侵占挪用担保资金、收受贿赂、以权谋私、以保谋私、使信用担保机构蒙受损失;贷款银行骗保,造成担保损失;担保从业人员与受保企业、贷款银行相互勾结套取贷款或担保、使担保资金受损。

(二)来自中小企业的风险

中小企业的风险是指受保企业违约所引起的风险。

1、 信用风险。我国的经济运行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社会信用严重缺失,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正常的信用关系被扭曲。“债务人是老爷”,“欠债有理”等现象在社会经济活动比比皆是。由于整个社会信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严格的惩罚制度,信用问题和道德风险呈日益恶化的趋势,不少企业没有还款意愿,有的企业即使还得起债务,也拖欠不还,甚至千方百计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逃、废、甩、赖”债务。许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报表账册不全,内控制度不严,甚至一厂多套账目,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另外合同关系中不诚信行为、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等也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商誉。不良的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环境,给信用担保带来了潜在风险。

2、 经营者素质和竞争力风险。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多文化层次低、经营素质不良,表现为管理上独断专行,项目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由于经营者素质低,企业整体实力差,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脆弱使企业发展难以为继,其所面临的竞争力风险与经营风险明显增大。

3、技术和市场风险。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小企业人均固定资产装备为204万元,仅为大企业的24%,其结果是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后劲不足,无长远的技术优势,技术风险突出。另外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能力与大企业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加大了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

4、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和信用担保谈判中有明显的信息优势。隐瞒经营信息或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使信用担保风险进一步增大。

(三)来自政府部门的风险

1、政府部门的不适当干预。由于担保机构大多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政府作为审批人、出资人,其行为明显地影响着担保机构的运作,通常会以行政命令指定担保形式,直接干预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活动,将信用担保资金变为中小企业的救济金或第二财政,严重影响了资本金的安全。

2、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的不稳定性。财政资金的投入是担保机构实力扩张和补偿资金的重要来源。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地县(区)级担保机构成立的财政承诺资金大多不能到位,导致担保机构无法继续运作。另外政府无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也会使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摇摆不定。

(四)来自贷款银行的风险

贷款银行对象选择是否正确,贷款操作是否规范,也直接影响着信用担保资金的安全。如果贷款银行出于转移贷款风险的动机而有意放宽贷款条件,或放松对企业的资信调查,贷款审查与审批,使本来不应获得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进入信贷行列,势必给信用担保机构留下巨大的风险隐患。同样,如果贷款银行将贷款安全性寄托在信用保证上,不如实履行信用担保关系中的义务与责任,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随意放贷,或者以贷谋私,违规操作,甚至银行与企业相互串通,提供虚假信息,共同骗取担保,则担保机构同样会遭受巨大风险。另外担保机构承担100%的连带责任,也使得来自银行的风险加大。

(五)来自法律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风险

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政策,银行的服务对象,大额贷款也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加上证券、债务市场基本上没有对中小企业开放,使得中小企业,特别占绝对多数的民营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不规范的社会环境中奋力抗争。虽然200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并鼓励开展信用担保业务,但《促进法》中并没有就担保业务的具体环节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1995年出台的《担保法》虽然对保证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实际运作中,担保机构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对担保人的权益保护也过于笼统。除此之外,部门出台的法规也主要针对国有集体企业,难以对我国所有中小企业提供规范的有约束力的法规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我国担保业的健康发展。

(六)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健全、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保前判断、解决中小企业风险与存在问题的基础。没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支撑,中小企业难以健康发展,信用担保机构也就难以实现良性运作。因为,通过一些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撑、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能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与决策水平,帮助其对症下药,摆脱困境,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我国,除了10个试点城市,大多数地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残缺不全,还不能适应中小企业的需要,同时,又影响了信用担保机构资金的安全。

二、建立健全信用担保风险管理机制

担保机构销售的是信用、经营的是风险,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是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得以持续经营的关键。信用担保风险管理机制可分为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内控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补偿机制四个方面。

(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保前风险预警管理。即然担保机构销售的是信用,经营的是风险,风险主要来自受保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道德风险等。其对风险管理应延伸至保前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并作为信用担保控制风险的重要环节。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支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而引起财务支出困难,也是信用担保出现的典型风险形式。由于中小企业方面的原因,银行与担保机构一般不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作为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依据。担保机构可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①资本金。由于银行贷款对单个企业信用担保贷款的年度规模控制在资本金的10%以内,因此评价分析受保企业的资本金实力具有现实意义。②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长期投资和流动资产是企业经营实力的体现,也是判断企业信用能力的重要依据。③负债。合理的负债是企业得以扩张经营的重要保证。重点关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及行业或同类企业平均值、或有负债的规模。④收益风险控制。近二年企业收益应不低于同类企业的平均值,同时关注企业近二年的费用变化是否有异常及可能的原因。⑤现金流量。企业稳定、长期充足的现金流量是其还款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首先必须核实企业具有在贷款期限内产生足以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量。⑥其他因素。同业商会、同类企业、消费者对受保企业的了解、评价是保前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同类企业通过同业商会或与受保企业日常交往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如经营者的社会信用、行业中的威望、企业近几年业务增长情况、企业和经营者违纪记录等。如发现经营者有故意逃债记录或赌博陋习,应坚持放弃提供信用担保。

2、保中风险预警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担保机构对保中贷款风险预警还没有引起重视。据笔者走访几家商业银行和一家担保机构后发现,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对保中贷款风险预警管理几乎是空白,导致这种现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银行方面。客观上担保机构承担100%连带责任,即使出现代偿,银行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损失,主观上银行认为保中贷款风险预警管理太烦琐,又花费人力物力,即使出现财务风险,也缺乏运作手段。因此,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规范贷款担保和贷款合同条款,发挥各自在不同方面获取信息的优势,及时交流信息,可防患于未然。如果信贷企业擅自改变用途,把贷款用于还旧债,或用于其它投机活动,或反担保人要求解除担保责任时,银行、担保机构都应及时通知信贷企业提前归还贷款,另外,从保中风险预警管理中反映出企业在财务、人事、经营管理、银行账户上的不良信号,也可为银行、担保机构对该企业的下一轮贷款是否给予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建立风险内控机制

内控机制是信用担保机构为确保担保业务正确且有效实施,对组织与人的相互有效协调、制约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与方法。

1、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提升组织机构的控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转,加强董事会、监事会对总经理工作的指导与监督;跨部门设立评估组、加强对贷款担保项目的保前管理;设立审查组,(审查组成员由部门、股东代表等相关专业人士组成),即建立评估组——审查组——总经理的贷款担保三级管理制度。

2、 建立审、保、偿分离制。如深圳市中小信用担保中心的做法,项目审核实行A、B角制,审核过程分初审和终审二次上会制、限额审批制和定期核查制、评审委员会核准制和专家会审制;保后跟踪管理上,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后检查措施,要求项目经理定期到被担保企业调查和了解情况,按时填写保后检查记录,一旦出现不良信号,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完善相关制度的设立。如担保限额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业务报告制度、离职审计制度、反担保制度、目标预警制度等。

(三)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风险分散机制对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是非常有效。通过担保债务的风险分散,使得每笔担保的金额减少,从而降低担保债务发生代偿损失的概率。风险分散的办法主要有:一是增加股东、担保金的户数,扩大受保面。二是控制对单个企业担保债务比例,即单个企业的年度担保债务,不能超过担保资本金的10%,单个企业担保贷款放大倍数控制在3-5范围。三是切实落实有效的反担保措施,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合法有效流动性强的资产以抵押、质押等方式作为反担保,如提供信用连保,还应和法人代表无限责任反担保相结合。银行与担保机构共担风险,按受保企业的信用等级,银行承担20%-30%的责任,担保机构承担70%-80%。

(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以合股形式组建的担保机构出现代偿时,根本无法得到财政的补偿,其代偿损失主要用机构运作过程中所提取的风险准备金冲抵。根据深圳市信用担保中心和福安市恒实担保公司的做法,担保机构所实现的盈利全部提取准备金,不再从年末担保责任余额中提取准备金。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工商联)

作者:朱 惠

上一篇:防治煤矿地质灾害论文下一篇: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