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6

作者简介:丁海洁(1980-)女,汉族,陕西绥德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摘要: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外贸企业身处形式多变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承受着错综复杂的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篇1: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风险分析

【摘 要】 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市场的冲击和危害较为严重。企业风险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制约与阻滞企业经济正常运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外贸企业 风险形式 管理控制

作为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推动作用。金融危机属于金融市场业务在普遍范围内发生的不良或恶化现象,对经济市场形成剧烈冲击和影响,导致企业将会面临诸多风险要素。随着经济环境一体化、经济市场国际化,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发展迅速,加强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对于优化对外贸易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1. 金融危机的内涵特征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数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业务指标在金融市场上发生的急剧、快速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由金融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无法如期偿还而引发相关金融业务状况急剧恶化的不良现象;通常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次贷危机和银行危机等类型。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快速扩散性等明显的特征,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 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和危害

外贸企业是指在国家法律政策宏观调控范围内从事对外进出口合法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主体。外贸企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享有独立经营与核算,自负盈亏并获利的特权及法人权重。

金融危机通常多由经济泡沫而引发,对于外贸企业影响重大。对外贸易活动必须由进口和出口国家和地区经济主体的双向合作来共同实施,金融危机环境下,贸易顺差导致贸易双方出现经济活动滞涩,全球经济市场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下滑,市场消费需求锐减,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造成外贸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购买力下滑,导致贸易活动大量减少,进出口贸易环境严重恶化。金融危机导致的成本上涨转嫁行为,致使贸易企业面临着空前的财务资金压力,造成很多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严重恶化直至大规模倒闭。在出口商品结构中,金融危机将会造成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订单转移,其产品出口市场将会严重萎缩或丧失。另外,金融危机下,货币汇率的变化还会造成国际市场物价的大幅度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口行业的生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迅速增长和蔓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贸易摩擦日趋增加,国际不稳定局势更加严峻。

3. 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形式

相对于美国次贷危机对各国整体经济市场的影响来说,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带来了诸多巨大财务风险形式:

3.1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由于货币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造成货币供给量及货币汇率发生大幅度剧烈波动、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引起整个波及区域内的货币币值大幅贬值,资本市场震荡激烈,企业外币汇兑业务及货币性会计报表折算时,由于市场汇率变动未能被事先预测或因交易发生日与结算日汇率不一致,致使贸易企业有可能遭受损失。

3.2利率风险:金融危机造成货币贷款利率频繁变动,使外贸企业的成本收益出现实际与预计发生严重背离,其实际成本和收益比预期相比相应弱化造成的损失可能性,影响了产品报告收益及其投资融资行为和境外股权收购事宜。

3.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源自交易中的履约风险,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双方因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贸易活动中不能按合同规定履行自身义务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在金融危机后明显增加。

3.4坏账风险: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外贸企业出口规模萎缩,企业出口贸易形成的相关应收账款账目坏账死账现象大量增加,形成坏账损失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5流动性风险: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外贸企业经营或财务运转问题凸显,融资渠道萎缩,金融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企业成本资金的盈利水平大大降低,甚至面临资不抵债的危机而遭受可能性损失。

4. 防范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蔓延速度尤为快速,新形势下,加强外贸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探究,尤为必要:

4.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立足于市场,遵守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强化涉外企业规避金融风险意识,完善風险防范预警机制,关注金融市场的动向分析,采用科学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和监控,及时预测和发现财务风险。

4.2 加强汇率动态监测,优化风险规避措施

外贸企业应建立财务分析体系合理预测汇率走势,密切关注货币汇率波动情况,运用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和套期交易等衍生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合理选择贸易计价货币,利用风险转嫁方式或货币保值合同条款规避外汇风险。通过匹配收支,提前收款和滞后付款、净额结算等方法管理外汇风险。

4.3加强流动资金内控,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充备的资金或现金流是外贸企业立足于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应坚持稳健性财务管理原则,根据市场竞争形势趋向,深化企业改革,优化筹资渠道,强化内部控制,明确资产负债并调整流动资金集中管理,依靠科技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应收账款催收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保障资金安全。

4.4强化企业授信管理,预防企业坏账风险

外贸活动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明显,授信是国际贸易活动的前提,金融危机环境下,外贸企业应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实施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赊销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降低应收账款的企业资本比例。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快速运行,金融危机对经济市场的冲击尤为严重。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风险预警监管机制,优化避险方式,有益于增强对外贸易活动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胡荣芳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消费导刊 2009.

[2] 陈文芳 国际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与对策分析 会计师 2009.

(作者单位:黑龙江鑫城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徐琦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当前我国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丁海洁(1980-)女,汉族,陕西绥德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外贸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外贸企业身处形式多变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承受着错综复杂的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所面临的几种风险,然后指出了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对策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外贸企业身处形式多变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承受的风险错综复杂,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着艰巨的考验。

一、当前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1、信用风险

外贸企业进行外贸活动时,由于贸易国国家政治动荡、政策变化,或者客户方因为资金的紧张、信用等级差、倒闭等各方面的原因,虽然企业给贸易方提供了商业信用,但是仍不能收回货款,这就是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很大一部分信用风险是商业欺诈的结果。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外贸企业采用最多的贸易结算方式就是信用证结算方式,因此企业的信用风险形式严峻。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外贸企业在进行国际金融交易、经济来往和国际贸易时,由于贸易国的汇率的涨跌,使得企业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发生了增加和减少,对预期收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有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等三种形式。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没有汇率风险的概念,不致倒如何去主动规避汇率风险,又没有汇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不能及时防范由于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没有一整套外汇风险管理制度。

3、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是指在办理结算时,债权方因为某些因素造成了资产的损失。当前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结算风险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商业风险防范的意识缺乏,对外贸易时,企业在没有掌握客户的基本资料的情况下,没有采用谨慎结算的方式,从而增加了结算的风险;二是外贸企业为了增加竞争优势盲目采用信用证的方式结算,如果银行方面出现了问题,则信用证就等同于没有,形成了结算风险;三是外贸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销售业绩,在不完全掌握贸易方基本资料的情况下,盲目采用商业信用结算方法,从而形成结算风险,造成损失;四是没有结合贸易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支付方式,从而形成企业结算风险。

4、现金流风险

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在现金流管理上主要存在下面三个问题:一是企业缺乏现金流意识,没有认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二是外贸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对现金流的管理缺乏有效监控,使得现金流的风险加大;三是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把关不严,没有严格遵循财务的规章制度,对市场情况不能准确把握,使得现金的使用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缺乏计划,造成了企业周转资金缺少,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二、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是指利用相关的财务手段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测,并在必要的时候发出警示。具体到企业业务上来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营销计划、现金流动情况、合同风险评估等,从接洽客户、谈判、资信调查、签约、发货、收款到出口退税整个业务流程,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整体的评价、分析和监控,一旦发现企业的经营中有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就将专业的财务指标报告管理层,提到警告作用,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使企业能快速科学的规避财务风险。

2、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外贸企业如何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制度,外贸企业必须把信用管理纳入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信用风险决策机构。该机构负责对信用的管理实行全程控制管理,包括搜集,整理贸易方的基本信息,对贸易方的信用进行监控等,建立起贸易方的信用档案,审查销售部门的销售合同等。市场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作为信用风险决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执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各项规定,支持配合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及时主动的反馈信息,对于一些新的客户以及来自经济、政治不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的客户,尤其要进行严格的客户管理,以便主动为企业规避信用风险。

3、加强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的防范

进入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有点惊人。受到经济放缓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改前几年的单边升值,呈现了有升有贬的双向浮动,这给外贸企业带来眼前利好的同时,也让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长期困扰和风险。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汇率中间价,2014年3月13日1美元对人民币6.1320元。而3月14日为1美元对人民币6.1346元,可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前一天下跌26个基点。而到了下一个交易日3月17日,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1321元,这说明相比3月14日,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涨了25个基点。3天内,同时出现了贬值和升值的情况,双向浮动明显。但总体来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趋向贬值。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创下了历史以来最高2.6%的季度贬幅,这将去年一年以来的涨幅几乎打回原形。正是因为有着不确定性,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做好汇率风险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的大事。建立完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实时监控汇率的变化。当前在汇率趋向贬值的情况下,一是要缩短合同报价有效期,避免签订过长期限的进出口合同;二是企业也可以用出口押汇、进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贸易融资工具避险,或用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避险;三是在合同中加列保护性条款,选择有利的合同货币。

4、加强外贸企业结算风险的防范

目前常用的外贸结算方式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不同的结算方式有不同的信用风险:汇付方式风险极大,不宜采用,即使必须要使用,也得注意与其它措施并用,在托收方式上要采用D/P(托收的付款交单,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即期避免采用D/A(托收的承兑交单,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方式,信用证方式下企业要对开证行的资信情况、经营情况和信用证的条款进行审核,确保安全及时收汇。总体来说,一是要强化结算风险的意识,认真研究贸易方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方案细化到结算方式中的每一个细节;二是要做好应收帐款的管理工作,盯住每个合同订单,尽可能的提高预收帐款比例,降低预付货款的比例;三是要做好应收帐款的催收工作,应收帐款做到应收尽收,提高应收款周转速度;四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个案制定科学合理的贸易方式及结算方式,防止坏帐呆账发生。

5、加强外贸企业现金流风险的防范

企业要想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稳定的现金流作为保障,所以企业要提高现金流的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现金流的预警制度,有效分析识别现金流的风险,并及时规避。一是强化现金流的管理意识,提高对现金流管理,要树立现金第一的财务管理理念;二是建立健全现金流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现金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现金流的实时监控,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平台,对现金流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现金使用率;四是积极加强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并充分利用相关的外贸优惠政策,有效地降低政策性风险,增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总之,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实践过程中,要结合本企业自身特征和经营管理现状不断总结经验,找准财务风险控制点,吸取教训,建立一套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作者单位:西安西电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何乃飞.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2010

[2]庄筱琼.论金融危机中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2014

作者:丁海洁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篇3:

探析我国上市企业信用评级模式

【摘要】2011年国际金融形势跌宕起伏,同时伴随着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这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助推世界经济形势,扰乱世界金融秩序的新闻爆出,企业信用评级再次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希望通过企业信用评级内涵与方法的分析和思考,并构建上市企业评级指标模式,为投资者提供防范企业信用风险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企业信用 信用评级 上市企业 信用评级模式

一、我国企业信用评级产生及内涵

(一)我国企业信用评级产生和发展

企业信用评级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起源于1837年,路易斯·塔班在纽约建立了以企业为评级对象的最早的信用评级机构,1909年约翰·穆迪在美国第一次对铁路债券进行了信用评估,随后创建了世界第一家企业信用评估机构。我国自古对于信用就有记载,最早的结绳记事就表现出价值交换滞后产生的赊销活动,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外贸易的发展迅猛,现代企业资信调查业始于1986年的外经贸部的计算中心,1987年外经贸部计算中心与美国邓白氏商业资料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双方相互提供商业资信调查服务,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家资信调查机构产生。1992年和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两家独立的评级机构,到了1997年增加到了9家,之后的几十年,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信用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企业信用评级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知名的资信评级机构分别为大公国际,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上海远东资信,上海新世纪评级等。

(二)企业信用评级内涵

关于企业信用评级的概念,至目前为止没有统一说法,但内涵大致相同,企业信用评级是指信用评估机构对征集到的企业信用信息,依据一定指标和方法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目的是揭示受评企业违约风险。信用评级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包括6个方面内容:信用评级的要素、信用评级的指标、信用评级的等级、信用评级的标准、信用评级的方法和信用评级权重。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信用评级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展,具体特征表现为:第一,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对象多元化。除了评估对象外,还包括金融工具投资者;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承销机构;社会公众与大众媒体;与受评对象有经济往来的商业客户;金融监管机构。第二,企业信用评级范围逐步扩大化。评级范围覆盖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外贸企业、建筑安装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旅游企业和金融企业等。第三,企业信用评级内容规范化和系统化。企业信用评级是对企业资信状况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价,分别从借款企业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和营利性等作出客观的判断和全面的分析。第四,企业信用评级模式和方法多样化。通用的企业信用评级的方法有波士特4C要素分析法、爱德华5C和6C要素分析法、5P要素分析法、5W要素分析法、德里克4F法要素分析法、10M分析法、CAMPARI法、LAPP法、骆驼评估体系,这些分析法他们的共同之处都以“3F”和“6C”为基础,将道德品质、还款能力、资本实力、经营环境条件、借款用途、还款期限、担保物、获利能力、管理能力、财务状况及如何还款等要素逐一进行评分。企业信用评级采用的方法包括:加权评分法、隶属函数评估法、功效系数法、多变量信用风险二维判断分析评级法。

(三)国内企业信用评级研究成果述评

针对关于企业信用评级文献进行分析,国内研究现状总结如下:第一,针对产品市场中的诚信对市场交易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企业及消费者之间商品交易的诚信分析;市场上诚信构建的博弈分析等。第二,针对我国企业失信行为的社会环境分析,集中表现在市场经济初期,存在失信的社会环境;旧的道德规范不适合新的社会环境;法制不健全等。第三,从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角度研究我国企业的信用和评级状况,强调随着国有银行向商业银的转化,对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效益性的要求日高,资信评级对银行信贷的重要性也将日趋明显。第四,从诚信角度研究具体表现为:诚信责任与证券市场发展;客户关系管理中企业营销道德问题研究。第五,关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体系,集中表现在:骆驼评级体系、工商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与旅游企业信用评级方法、证券信用评级的技术与方法、企业债券评级制度与方法、金融企业信用评级方法等。第六,关于解决企业信用评级问题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强化信用意识,发展信用经济;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信用监控体系,强化制度环境的约束力;建立完善的信用行业管理制度;加强道德建设强化道德环境对企业失信行为的约束;建立切合实际企业家道德行为规范;银行制度的完整;规范证券市场运行;促进市场竞争,建立资信服务体系;加强产权改革,完善治理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行业信用环境等。

二、上市企业信用评级模式的思考

对于国内企业信用评级研究归纳呈现出两大特征:第一,中国经济开始从原有计划经济的观念和旧的习惯过渡到市场经济,国内企业逐步认可和接受资本市场存在的价值和作用,企业迫切要求自己的经营状况得到合理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价,以利于银行和社会公众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经营管理水乎和信用状况给予资金支持,并通过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己的资信级别,降低筹贷成本,最大限度地享受相应的权益。第二,企业信用评级需关注上市企业的信用评级问题的同时还需关注中小投资者利益问题。因为随着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各类型企业纷纷上市满足企业自身资金融通的问题,各类有价证券发行日益增多,金融工具不仅是企业解决资金余缺渠道,也成为广大投资者的理财工具,广大投资者迫切需要了解发行主体的信息情况,以优化投资选择,实现投资安全性,取得可靠收益,这就要求企业信用评级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公正、客观和及时的信息,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所以本文特别从我国上市企业信用评级模式选用指标的角度进行讨论,为上市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防范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思考路径。

通常意义上的企业信用评级分别是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进行评估。定量的指标包括行业风险评估和业务风险评估,具体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行业的生命周期、行业的竞争力分析、公司发展能力的分析;定性指标依据企业财务报表进行评估包括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充足性、资产流动性、杜邦分析等,特别是杜邦分析法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用来评价公司赢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方法。

目前融资成为是实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行为,按此行为可以把企业分为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上市企业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企业是指其股票没有上市和没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金融工具成为家庭和个人的理财产品的背景,当下企业信用评级模式(表1)特别是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除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析之外,还应该增加资本市场对有价证券的技术分析指标,所谓技术分析是以预测市场价格变化的未来趋势为目的,通过分析历史图表对市场价格的运动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增加了技术分析方法可以把企业定性和定量的数据动态的与市场连接在一起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负债能力、违约风险,特别是上市企业对中小股东的违约风险,从而保障中小股东的投资投资权益。

表1 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三、关于上市企业信用评级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上市企业信用评级模式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上市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落后发达国家。而一个缺乏信用体系的市场,其运行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或者优良的经济主体退出市场或者放弃追求信用评级优良结果的目标,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道德风险,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2.上市企业信用评级关注静态数据忽略了市场的检测,企业信用评级和金融产品评级脱钩。随着资本市场完善,企业信用风险不仅是只针对债务人的违约,同时也针对中小投资者投资风险,而目前对于上市公司金融工具的评级主要是股票评级和债券评级等,这仅针对发行公司的财务潜力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对有升值可能的金融工具给予高的评级,这就造成上市企业信用评级与金融工具评级各自相对独立,评级结果对利益相关者的指导性和安全性效用没有达到最优的作用。

3.企业信用评级信息存在不对称性。第一,上市企业财务信息对证券市场利害枚关,是投资者的决策和交易的依据。但客观上财务信息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这种特性妨碍了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客观评级同时影响了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决策行为。第二,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信息不对称,随着中科创业、亿安科技、银广夏、蓝田股份、麦科特等造假事件的频频爆出,逐步的揭示中小股东获取信息的弱势地位。

4.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管理的法律依据不足、监管主体不明确,使得我国国内企业信用评级机构缺乏话语权。我国评级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国企业评级机构业务能力不够强,面对过渡开放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弱,企业信用评级行业被外资迅速垄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散失了必要的话语权。同时企业信用评级国际行业管理与业务规则基本空白,法律责任条款尚未完善,目前可以查到的法规有《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证券法》、《公司法》、《贷款通则》,信用评级的业务规则、从业人员的资质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都都尚未纳入立法范围;并且我国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受到证监会、中央银行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多方监管,监管主体太多,权责不明确。

5.企业信用评级中介机构自身素质不高,品牌纷乱,缺乏专业性人才。我国企业信用评级机构数量较多,但是建立了完整的评级方法体系和内容管理制度的、有一定业务规模和影响力的评级机构所占比例不多,市场品牌纷乱,并且我国企业机构的能力层次不齐,自律性更差,存在道德风险和违约风险。

(二)解决上市企业信用评级问题的思考路径

第一,政府应以完备的信用制度体系和发达的信用工具来建立稳定可靠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保障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有效运行,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以信用为基础,让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经济活动都建立在稳定的信用关系基础上,最终保护所有参与者的利益,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

第二,政府应该深化企业信用评级的内涵。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企业信用的认识和内涵需不断深化,上市企业信用评级需要企业从静态的财务数据分析衍生出动态的市场检测,使得上市企业信用评级和有价证券评级相结合,使得企业信用评级既可以发掘企业价值,又可以保障受评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第三,政府首先应监督企业严格执行企业会计政策和客观披露企业财务信息,控制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导致企业信用评级失真的风险。其次,政府通过建立和健全信用体系建设,保证信用数据信息的顺利采集与及时披露,有效地消除各种行政和非行政壁垒,保证信用采集的正当及客观。再次,政府因该保护中小投资者知情权,向他们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使投资者有充分的依据对上市企业的风险进行判断和选择。

第四,政府还需继续完善企业信用评级的立法、执法和监督的法律和法规,明确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主体,从而有效保证对企业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与此同时,政府应尽快建立信用评级业外资准入制度,严格限制外资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持股比例,防范外资主导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培育国内企业信用评级的核心机构,提高国内评级行业的竞争力。

第五,政府应建立资信评估师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成立自律性信用评级行业协会,根据市场选择整合现有评级机构,打造企业信用评级权威,培养企业信用评级品牌。同时我国政府还应该鼓励高校设置相关企业信用评级课程,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性人才,提高评级机构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信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朱荣恩,徐建新著.《现代企业信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

[3]喻敬明著.《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韩家平,普小蕾著.《国际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指南》.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5]吴晓求著.《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6]林森,吴云峰,高峰.信用组合风险度量研究.运筹与管理2008(5).

[7]吴晓求著.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6).

[8]付刚.引入信用风险变量的企业财务预警模型构建.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9]程建,朱晓明.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力的验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基金项目:本文受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科研教研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郭雪莲(1981-),女,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助教。

作者:郭雪莲

上一篇:地基设计沉降计算管理论文下一篇:产妇胎膜早破产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