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公司财产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难度大、复杂性强,保险业存在着的外在骗保风险与内在的管理风险,影响着公司的效益和投保人的利益及国家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银保监局“治理销售乱象打击非法经营”、“深化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等工作的开展,完善内控体系构建、提高自身内控水平是众多保险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财产保险公司财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财产保险公司财产管理论文 篇1:

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管理探究

摘 要:近几年,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呈現出裹挟之势,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经营体系和实际市场效果。如何强化经营风险管理水平,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机构经营管理的问题分析入手,对其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相关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 分支机构 经营风险 问题 对策

一、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风险控制基础工作不足。在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常规化运营过程中,由于自身基础工作效果不足,会导致整体工作漏洞频繁出现。其中,尽管承保管理机制和承保业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有效的建立,但是,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其一,基本文件和保险材料管理问题,包括投保单要素不全、费率管理失效、低价攀比、无原则费率折扣、批单不规范以及随意开具特约补单等。整个基础工作模型中,相关工作无法实现规范性和标准性。也就导致相关管理结构存在了严重的缺失。第二,核保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风险控制方面,核保人的素质不足加之文化层次的问题,有些风险评估项目甚至只是依靠主观印象和主观判断。并且,由于粗放经营的理念,导致一部分分支机构只重视业务水平,确忽略了业务的实际质量,风险控制模型和核保结构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2.运营管理水平不足。运营管理水平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收费管理结构和相关运行维度存在缺失,就导致现金流管理模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一,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管理模型较为松散,直到年底才开始进行盈余核算,就导致一部分分支结构出现赔款完成但是保费没有收齐的问题,加之营销服务部和代理部分银行账户结算的差异后者是时间前后,就会使得财务管理效果不佳。其二,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由于退费和手续费管理模型处在漏洞,就导致整体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型失去实际效果。其三,银行未达账管理也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其中,为营销服务部和代理点开立的银行账户若是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调控,就会出现账务不符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银行对账单或对账单不全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需要结合数据参数和管理维度没有得到细化处理,未达账清理不及时等也导致整体运行维度和管控结构失去实效性。

3.风险管理环节模糊。在风险管理环节建立时,相关监管部门的建立模型和应用价值存在一定的缺失,不仅仅是法律体系还是经营管理维度,都不能完全贴合其实际需求,使得管理力度处在严重的落后状态,也会导致整体管理环节模糊,且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相继出现。另外,风险管理环节中信息化管理模型也存在不足,相关控制模型和控制维度之间缺乏实际管理效果,信息化处理机制不能完全贴合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

二、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1.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在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把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放在各项经营活动的首位,要积极践行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提升风险管控机制和风险分散体系的运行维度,积极践行广泛性以及负债性管理模型,确保经营管理体系的完整度。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践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控制维度,切实维护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之间的稳定性,并积极深化管控体系的综合价值,确保管理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之间的契合性。由于财产保险公司还担着承保项目的和自身经营双重风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需求和管理模型,积极落实保险公司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从而实现持续经营,把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实际管理机制中,践行可调控、可承受的管理行为以及风险控制维度,才是全部经营活动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此,新时期财产保险公司分析分支机构要积极践行高效控制模型,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健康发展,只有真正提升整体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的实际价值,才能达到业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协调增长,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产业管理良性循环。

2.提升全员经营管理水平。管理体系要将管理水平优化作为重要参数,也是整体管理效果升级的重要路径。在常规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应用过程中,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常规化经营风险存在隐蔽性和滞后性特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系统化分析,提升整体管理维护过程的实际效果,并且深度贯彻落实有效的处理措施和管理机制。因此,就要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实际管理措施和管理范围建立时,确保经营风险管理的全员性和全过程化,从多元化角度分析,对不同项目进行区分处理和综合管控,真正将防范、化解以及控制措施落实到不同岗位的不同负责人身上。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要结合外部经营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运行体系,对相关维度进行细化处理和更新后,集中研究落实有效的处理措施,确保能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经营主动权,落实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3.优化风险管理环节。其一,要积极防范承保风险,在实际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建立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业务的理性选择,结合其实际情况建构有效的管理条款和规范要求,并且深度强化对招投标的风险预测。将相关预测名目进行细化分析,进一步积极强化核保队伍的综合水平,提高核保技术的落实体系。其二,相关管理人员要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规范理赔管理项目的同时,有效填补相关项目设计中出现的各种漏洞。管理人员只有从根本上升级和优化防欺诈工作水平,才能更加系统化的升级管理维度,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实际管理效果。其三,部门控制人员要重视防灾防损服务的综合质量,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控制维度和处理机制,确保分保技术得以有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风险管理来说,要着重提防巨灾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其四,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要健全内控机制的具体要求和管理维度,切实维护管控体制,借助有效的处理措施和管控模型,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只有综合提升整体管理模型,才能升级经营风险管理项目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管理效果,就要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高度管控,确保管理维度和管理模型的系统化升级和项目优化,提高管理效能的同时,强化业务水平以及业务经营项目的综合水平。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技术,规范经营活动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价值,提高财产管理效果的严密性和科学价值,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洪川,杨培.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未决赔款准备金区域市场监管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22(11):82-86.

[2]刘凯.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交强险经营亏损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3]董淑珍,赵雅馨.在津中小财产保险分公司发展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5,12(03):47-49.

[4]梅雪松.保险公司新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华安财产保险股份公司连锁营销门店创新实践[J].中国城市经济,2016,11(11):72-74.

[5]稳抓改革机遇实现跨越发展——记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J].西部财会,2015,28(04):78-80.

[6]刘亚杰.财产险公司个人代理人激励问题研究——以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13.

作者:程海彦

财产保险公司财产管理论文 篇2: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难度大、复杂性强,保险业存在着的外在骗保风险与内在的管理风险,影响着公司的效益和投保人的利益及国家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银保监局“治理销售乱象打击非法经营”、“深化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等工作的开展,完善内控体系构建、提高自身内控水平是众多保险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阐释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企业战略

一、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一)保险公司的特点

保险公司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专门从事销售保险合约、提供风险保障的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保险公司有以下的特点:

1. 充当保险基金的管理者和中介人。保险的基本原理是风险分担,收取保费,由大家共同承担意外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利润来源于三差:死差(发生率差)、利差(投资回报与保费定价差)、费差(预定费用与实际费用差),保险公司在获取自身利润的同时,实现保险功能。

2. 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产品。产品交换的不同步性,保险服务的获得与费用支付不同步,费用支付在先,理赔服务在后。投保与理赔的不对等性,多数人投保后并不获得理赔服务,只有少部份遇到风险损失的人才会获得理赔。

(二)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内容和特点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预防和控制公司运行中的风险,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过程。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由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其特点主要包括:

1. 社会性。保险公司的发展与经营情况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保险公司要考虑投保人的利益,要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负责并提供应有的保障与服务。

2. 多样性。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众多的风险,因此其要求内控重点也呈现多样性,不仅要对公司财务管理进行控制,还要对业务管理、资金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

3. 高额性。保险公司的自身性质使其对内部控制的要求较高,内控体系要求完善,具体到公司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内控体系的建设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

(三)保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保险公司作为金融行业要加强内控管理,这是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保险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很多保险公司都是上市公司,保险公司不仅要维护员工利益、同时要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也要确保投保人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和谐。保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保证资金、资产的安全,财务信息的真实可信,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成为投保人放心的、信任的保险公司。

二、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销售环节人员管理问题

保险公司部分业务人员与公司订立的不是劳动合同,而是劳务合同,业务员与公司之间属于委托代理关系,经过保险公司的培训、委托,对外办理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给付佣金。这种关系导致公司对业务员的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初期,问题并不突出,涉及面也小,现在保险业从业人员发展到百万大军,问题和矛盾此起彼伏。部份业务员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理解接受能力弱,无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有的业务员为了利益对保险责任进行夸大甚至虚假宣传、利用微信微博进行产品停售炒作、将保险片面与存单比较,各种销售误导、欺诈引发客户的不满、投诉、诉讼,给行业带来了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引发监管处罚的风险。

(二)承保、理赔环节的骗保问题

保险风险防范的功能为广大人民在灾难面前撑起了一片蓝天,但也让不法份子有了可乘之机,有的在生病后想从保险公司得到赔付而带病投保,一些财产保险公司理赔人员串通客户骗取理赔金,有人为谋取非法钱财为亲人投保大额意外保险,制造意外事故骗取保险理赔金。例如辽宁省丹东纵火烧生母骗取保险金案,这种为谋取保险金而杀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不仅扰乱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更严重的是破坏了人们之间的公序良俗。

(三)财务管理环节的管理人员违规问题

由于市場原因,上级对下级公司的考核激励政策以业务增长率为标准、公司各部门约束力较弱等导致财务管控不力。个别新公司采用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给业务员高佣金的方式快速占领行业份额。部分公司为了增加保费业绩不惜大力投入成本,所有部门均为前端销售服务,财务控制未能充分发挥监督、审核的作用。财务管理制度对内控管理精细化要求不够,内部控制实施和管理总以业务高增长一页翻过,业务部门很多内控缺陷最终都集中反映在财务数据上。尤其表现在虚列费用、预算外资金频发、资产流失、提供虚假材料等方面。

(四)制度与执行环节的偏差问题

如今大多数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均已健全,但内控的管理存在两个极端的问题。一是内控管理普遍缺乏有效执行。由于公司在经济责任考核时,存在重保费、轻内控,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规则、考核权重等偏向业绩,故公司管理层为了短期业务指标常会牺牲长期稳健内控指标,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二是存在不管则乱,一管则死的问题。总机构在制定制度时未对分支机构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有些制度并不适应分支机构,使分支机构对制度难以执行。另外,公司审计、监察部门人员配置不足,不少是其他部门人员兼职,对内控管理不专业,导致典型违规问题重复发生,多次检查仍旧整改不到位。网络在线销售、微信投保、微信保全、微信理赔等新产品新服务潜存的内控风险面临挑战,也缺乏对应的有效内控管理措施。

三、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路

1. 重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构建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设置控制目标和内容,逐级对下级实施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权责分配、授权审批、流程管理、财产管理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2. 切实执行内控制度。将内部控制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严格岗位分工、定职定责、对重要岗位员工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执行与审批、监管三分离,不相容职务分离,岗位间相互牵制。内审部门定期审计与不定期检查结合,对内控缺陷形成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功能。

3. 全面风险评估监控。成立风险管理部门,针对风险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系统与公司业务、财务自动对接,对保险公司潜在的风险进行动态的识别、预测和评估,建立风险报告体系,对公司的风险进行全面统一防范和控制。

(二)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对策

1. 加强业务人员管理

从招聘业务员抓起,提高准入门槛,确保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培训通关,加强管理,对业务员进行艰难的再改变,确保业务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建立处罚体系,对违规业务员及上级主管、部经理层层处罚约束。将恶意虚假宣传、销售误导、欺诈进保险系统黑名单,纳入社会佂信体系。与业务员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员工制管理。对保险公司互相挖角问题:建立各层级业务人员荣誉体系,增强归属感,建立业务员业绩沉淀积累。

2. 防范承保、理赔环节的骗保

加强对业务员、公司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源上抑制业务员或理赔人员与客户串通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从销售业务端控制,将有骗保前科人员纳入保险系统黒名单,保险公司从中提取数据,此类人员投保即触动系统报警设置。从社会责任控制,将销售误导业务员、骗保客户纳入社会佂信体系,加入黑名单,加大违法成本。

3. 加重财务管理违规处罚

首先,加强财务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使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确保业财数据一致。

其次,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规范财务管理、严格费用支出审批,设立审批权限,实行逐级授权审批制度,实施“三重一大”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要敢于说不,对不合理不合规的收入成本费用列支要坚决拒绝,加强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

最后,保险公司在科学的指导下确立目标以及挖掘实现目标的合规、合法路径,避免粗放式扩张。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合规问责制,对违规问责决不手软,实行违规与绩效挂勾,严重违规问题领导任职一票否决制。

4. 缩小制度与执行环节的偏差

打造全方位的保险内控管理有机生态体系,在内控制度与运营效率之間寻找平衡点,加强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成长性、持续性建设。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应分层次设置管控目标,通过对考核进行调整,提高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还需要广泛宣传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企业文化,培养合规理念,在各层级培训中加入合规内容,让人人学习合规、认识合规、主动在自己岗位做到合规,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制定风险合规应急预案,建立内控评价与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纪检监督部门的作用,至少每年一次对风险管理效果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及时提交领导班子,与全员绩效考核挂勾。

参考文献:

[1]邓科.人寿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措施[J].财会学习,2107(12).

[2]徐雅宁.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25).

[3]张丽杰.关于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8(03).

作者:杜延芬

财产保险公司财产管理论文 篇3:

我国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外资保险公司的大量涌入,保险企业退出市场尤其是被宣告破产,将成为我国保险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由于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及其经营的特殊性,为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应加强对我国保险企业市场退出保障机制的研究,完善保险公司整顿、接管、破产等的法律规定以及保险合同制度和保险保障基金等制度。

关键词:保险企业;破产;保险保障基金;法律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主要是指运用保险市场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的保险市场主体,以适当的方式退出保险市场系统的过程及规则[1]。与普通的工商业相比,保险业的经营风险更大,这主要是由保险经营对象的风险性、保险成本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保险责任的连续性等特点决定的。根据标准—普尔公司的统计,2000年和2001年,美国分别有56家和35家保险公司破产[2],日本也发生过多起保险公司破产的案例。尽管目前我国保险业还没有破产的先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保险业不存在风险。尤其是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保险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由于保险具有社会保障功能,保险业经营不善、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所带来的财富损失、恐慌和信心危机等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保险公司的破产不仅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也将使大量的保单持有人面临失去保障的威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因保险公司经营失败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是保险经营及监管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原因分析

(一)保险经营风险的影响

现代保险业的经营对象本身就是风险,风险既有客观性又有普遍性。而且保险公司在承保各类危险后,还将面临着获得收益或发生损失的经营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危险的存在也必然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此外,我国保险市场中存在的资本充足率低、不确定的政策性风险以及监管的透明度不足等,都会对保险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以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为例,保监会于2005年11月22日发布的《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规定需经监管部门实施行政审批的险种已被缩减为四类。此举在进一步激发保险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对保险企业应对市场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保险业所面临的政策性风险最突出的就是货币政策的变化给寿险业带来的“利差损”风险。按照保监会的估计,如果每年保险资产的获利能力为5%,到2008年中国寿险业的利差损将达到1623亿元[3],更何况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到2004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分别是4.3%、3.14%、2.68%和2.4%,这给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从监管政策来看,以前我国保险监管执行的是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方针,随着2003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的颁布,我国保险监管正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理念转变,并要求各保险企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但根据一般的保险公司破产概率模型,保险公司的破产概率,或者说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危机与保险的期望收益呈负相关。换言之,保险产品创新在提高保险公司期望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保险经营风险[4]。尤其是当创新型产品的风险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其管理和控制比传统型产品的风险更为复杂。

(二)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

竞争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有商品经济就有竞争。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社会分工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独立,他们不承认任何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也是保险市场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保险竞争是指不同的保险经济实体,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在保险市场上相互争胜的一种活动[6]。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也是形成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重要基础。2003年年初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保险法》已经明确了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既适应了加入WTO后保险业开放和竞争的新形势,也为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提供了法律保障。统计表明,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保险集团公司90余家,多种保险机构并存、中外资保险公司竞争的保险市场竞争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瑞士再保险公司2004年10月份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内地在未来将成为新兴市场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有前途的地区之一,势必会吸引众多的保险主体入市,加剧市场竞争。

世界保险市场的发展同样表现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新的保险需求不断产生,新的险种大量涌现并且发展很快。另一方面,保险机构的规模日趋庞大,竞争白热化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通过竞争促使保险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然而,目前我国保险业防范、化解风险的手段和措施还不够完善,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理念在实践中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监管部门也要逐步转变“保驾护航”式的监管方式,推动市场竞争。因此,政府在不断完善市场准人制度的同时,还要健全和完善保险公司的合并、分立和市场退出机制,保证竞争过程的透明化。

(三)加入WTO所面临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除了对保险监管提出新的要求外,同时也使国内保险市场竞争加剧。我国保险业20多年来的发展虽然很快,但基本上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组织形式单一。按照目前《保险法》的规定,我国的保险公司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这两种组织形式。虽然大家认识到保险企业经营机制必须转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由于保护既得利益的考虑,经营机制的转换很难成功。加人世贸组织则意味着我国保险市场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中国保险企业必须更为注重保险资本的社会化问题,并增强市场的可竞争性。保险市场对外扩大开放,外资保险公司大量涌人,中资保险公司如不转换经营机制,就会被淘汰出局。这也迫使保险业必须面向市场,按市场规则开展经营活动,同时也要受到市场机制的约束。另外,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竞争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融合经营成为必然,这一趋势加剧了各种资本之间的购并和融合,从而对我国保险业乃至国家金融安全提出了挑战。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中国保监会在2004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在完善保险市场准入机制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这

些因素都推动着对我国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研究和探索。

二、保险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当保险公司因各种原因而解散时,保险监管机构通常会介入保险组织的破产、清算等过程,从而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稳定社会秩序。为保障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各国和地区通常从立法上规定了保险公司解散的原因,并在进入解散程序的各个阶段作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一)规定保险组织解散的原因

如日本《保险业法》第152条规定,保险公司由于下列原因,得解散之:(1)存立期限届满或发生章程规定的原因;(2)股东大会或职工大会的决议;(3)公司合并;(4)保险契约全部转移;(5)公司破产;(6)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被吊销;(7)解散的判定。英国《保险公司法》则规定,当发现保险公司无法履行义务时,政府贸工大臣有权要求公司采取该大臣认为适当的一切措施,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政府贸工大臣还有权要求法院勒令有欺诈行为的保险公司停业。

(二)规定对被保险人的保护

保险组织解散后,一般都要成立被保险人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1)帮助有困难的保险人;(2)保证破产清算的保险组织完全履行强制保险的责任,并保证在非强制保险方面,被保险人将收到一定数额的赔偿金,对于未到期人寿保险则要保证保险的继续。此外,在保险公司出现经营危机时,保险监管机构还有权采取其他措施。在美国,当各州保险监管机构认为保险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时,会干预保险公司的业务活动以维护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根据保险公司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监管人员可以对保险公司进行整顿或采取积极的监控措施。如果这些措施无效,监管人员可对保险公司实施兼并或拍卖。保险公司在破产时受到州破产法的制约,往往是投保人比一般非投保的债权人有优先受偿权,投保人得到部分补偿后,不足额部分将根据有关的保障法规从保证基金中获得弥补[7]

(三)规定保险组织的清算程序

在美国,保险公司的破产与一般公司破产程序并不完全相同。美国破产法有关强制清算条款规定,所有无权提出自愿清算申请的债务人都不能被强制清算,这些债务人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市政府和铁路公司等。如此规定的目的是因为这些债务人的性质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需要按特殊的条例进行清算”。一般来说,保险组织的清算可分为普通清算和特别清算两种。普通清算是指法院或债权人不直接干预保险组织的清算,仅是在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下,由保险组织自己进行的清算。普通清算不一定经过司法程序,但是如果清算中发现保险组织有破产原因的,应立即提出破产申请,转为破产清算程序。而特别清算则是指由法院和债权人直接介入的清算。特别清算必需按照破产法的规定进行,剩余财产用于偿还债务。

(四)建立完善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存在,使保险业可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风险自救机制,提高依靠行业自身力量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从而保证在保险企业经营失败后妥善处置危机,切实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维护保险市场稳定。在我国台湾地区,保险保障基金被称为安定基金。台湾地区“保险法”规定,为保障被保险人的权益,并维护金融的安定,财产保险业及人身保险业应分别提取资金,设置安定基金。该法第一百四十三条之三规定:“安定基金的动用,以下列各款为限:(1)对经营困难保险业的贷款;(2)保险业因承受经营不善同业的有效契约,或因合并或变更组织,致遭受损失时,得请求安定基金予以补助或低利抵押贷款;(3)保险业的业务或财务状况显著恶化不能支付其债务,主管机关依法律规定派员接管、勒令停业,派员清理或命令解散时,安定基金应依主管机关规定的范围及限额,代该保险业垫付要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依有效契约所得为之请求,并就其垫付金额代位取得该要保人、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对该保险业的请求权;(4)其他为保障被保险人的权益,经主管机关核定的用途。”

美国各州均通过法律规定了本州保险保障基金的保障范围,州与州之间的规定大致相同。保障范围一般为:直接的人寿保险保单,健康保险保单,年金合同以及这些保单的附属合同。在英国和美国(除纽约州外),通常采取事后征收保障基金的做法,即在保险公司无偿付能力事件发生后,才按保险保障基金的需求量,在保险公司中收集[9]。日本保险业也于1996年引入基于“保单持有人保障基金”的保单持有人保护系统,并逐步改革为“保单持有人保护公司”。该系统会协助破产公司的保单持有人将其合同转签到其他运作良好的保险公司,在转签期间发生的索赔,将由保护公司对单个的保单持有人进行100%的赔偿。

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保险企业通过解散、破产等方式退出市场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无法回避。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保障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来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动荡。

三、建立并完善我国保险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并不健全,这也是制约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一个制度障碍。结合我国保险业的现实状况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市场退出保障机制,以使这种破产成本在社会承受能力的范围内得到化解。通过退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地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从而确保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保险市场退出机制是一个综合体系,应包括退出标准、退出方式、操作规程、保障机制等组成要素,监管机关应加强对这一过程的管理,并完善相关立法。

(一)加强对经营困难保险公司的管理

在规范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同时,要注意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对经营出现问题的保险公司,应首先立足于整顿、重组、合理救助。保险监管机关应及时调研新情况、新问题,在时机成熟时,发布相应的规章,明确规定对陷人困境的保险机构的管理问题,确保监管机关拥有足够的权力有针对性地处理相关问题,如确认保险机构无力偿还债务的标准、通过重组恢复偿债能力的条件以及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等,从而通过采取整改措施,帮助其摆脱经营困境,恢复正常的经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保监会依法对所有保险企业进行全面监管,而且有利于从维护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保险公司破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10]。例如,保监会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指出,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30%的公司,中国保监会可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对保险公司进行接管。实践中,监管机关可指定某一接管机构接管有问题的保险企业,对于救助效果明显的,可暂不进行关闭,井由接管机构进行后续处理。

(二)加强对保险公司破产过程的监管

保险企业退出市场的行为必须在监管部门的直接监管控制下依法公开进行。保监会应当积极同有关机关协调和沟通,争取保险监管机关适度介入保险企业的破产程序。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由监管机关作为金融机构的破产申请人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司法机关审理后也要征得监管机关的同意,宣告该机构的破产。这样有利于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以及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另外,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应加强保险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保险企业的退出行为必须有足够的透明度,要依法向社会公布企业退出的原因、方式和相关的制度安排。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保险章程中规定,准备撤销的保险公司必须提出撤销申请,且必须公布申请撤销的通知,保险公司要将其保单项下的主要责任分保或由其他许可营业的保险公司接管其业务。

(三)完善相关立法和配套措施

保险公司破产原则上不适用《破产法》的规定。因此,保监会应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工作,根据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符合保险业实际需要的破产规则。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仅在第三十三条第三款中规定:“保险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依法组织清算组。”同时《保险法》第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分立、合并外,不得解散。”但都没有明确解散、破产的具体规则和程序。对此,可借鉴日本《保险业法》的规定,首先对保险组织解散、破产的原因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根据我国《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破产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会同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就保险公司破产中的具体问题如诉讼程序、税收处置、国有资产保全等协商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通过保险监管机关对破产保险公司的适当介入和管理,使符合法定破产条件的保险公司能够有秩序地退出市场,尽可能减少保险公司破产对社会造成的冲击。

此外,还要逐步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规定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具体办法,规定破产保险公司未满期保险合同的处理程序,规定保险合同的转移、业务转让及委托财产管理,规定对经营失败保险公司进行清理及清算的具体程序、措施等。以保险合同法律制度为例,我国《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仅要求在保险公司解散、依法被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时,应将保险合同转让方案报保监会批准,而在《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中则进一步指出,人寿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必须转让给其他人寿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人寿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中国保监会指定人寿保险公司接收。《保险法》第八十八条也做了类似的规定,显然为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国家对寿险业起了信用担保的作用。虽然上述法规正在逐步规范保险企业破产过程中的合同问题,但都过于原则,还应当增强可操作性,例如对于如何移交合同、是否要对保单的净值予以折扣等都要做出规定。

(四)发挥保险保障基金的作用

我国《保险法》第九十七条规定:“为了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支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提存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应当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保险保障基金管理使用的具体办法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但实际上当时对保障基金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仍然归属于各保险公司,基金的安全性无法保障。2004年12月30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规定该基金由保监会集中管理,才改变了过去保险保障基金的保障面过窄、保障功能发挥不尽充分等情况。该《管理办法》还充分考虑到了不同援助对象的差异性,分别设立财产保险公司保障基金和人寿保险公司保障基金,规定保险保障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应遵循公开、合理和有效的原则,井对基金的缴纳、管理和使用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为我国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风险构建了一道重要防线。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保险保障基金的建立使得保险企业破产的成本由整个保险行业而不是特定的投保人和权利要求人来承担,同时,保险保障基金与银行存款保险的区别在于,最终的担保人是保险企业而不是政府。这一制度的运行对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是有利的。因此,保险监管机关应当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积极借鉴保险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对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更好地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

责任编辑 韩成军

参考文献:

[1]陈宁.论建立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J].保险研究,2004,(9):30-31.

[2]罗韵轩.从西方保险公司破产反思我国保险市场迟出保障机制的建设[J]上海保险,2003,(5):29-30.

[3]魏华林,李开斌.中国保险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叶华明.保险产品创新背景下的保险监管效率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42--4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魏华林,王丈祥.保险业的世贸规则及国际惯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

[8]潘琪.美国破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9]许莉.英美对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保护比较[J].上海保险,2003,(11):46-47.

[10]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张洪涛 张俊岩

上一篇:无线射频电路设计分析论文下一篇:农村信息技术德育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