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教学探讨论文

2022-04-17

摘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让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性教学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增强可操作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研究教学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数学研究教学探讨论文 篇1: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摘 要:新工科的提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等数学教师,我们应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认真分析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作用,并探讨一些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措施,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工科;研究性教学;高等数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5.001

一、背景概论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十分迅猛,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切实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的强大和人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目前,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工科的提出正是在这特定历史时期对新变革、新挑战、新机遇作出的积极回应。众所周知,实现科技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因素。如何培养出能够胜任新形势下科技发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工科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某一学科专业,而且对其他学科也要有一定了解,做到具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的能力。与传统的工科相比,新工科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数学是工科基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高等数学作为工科类专业必学的基本课,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后续工科专业所必需的基础数学知识,而且要着重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点本身,而更多的是学习技能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满足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所需的基本素质。研究性教学倡导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是以研究、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高等数学由于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性质更需要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的改革。笔者探讨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一些方法。

二、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教师需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当然,教师是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需要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师,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当做一种研究的过程,在研究中获得知识。

教师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问题,分清楚哪些内容适合运用研究性教学,哪些不适合研究性教学。好的研究性问题的提出是研究性教學成功的关键。在选择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太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如果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那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例如,在高等数学下册多元函数的微分这一节,让学生自己尝试定义多元函数的微分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性教学的问题。因为学生在上册学过一元函数微分的定义,对一元函数微分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把某类定义或者性质从一元推广到二元,再到多元,这是很好的一个研究性问题,也是数学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我曾在课堂上实践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元函数的微分的本质是用切线逼近曲线,那么二元函数的微分实际就是以切平面逼近曲面。通过这样的引导,班上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给出自己的多元函数微分的定义,当然仅有五位学生给出的定义正确。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完全参与到数学的研究当中,对这一部分内容印象非常深刻,不仅学习到了知识点,而且提高了自己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大力开展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数学建模的一些题目的解决需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一些知识,而且这些题目又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加深对高等数学的知识点的掌握。

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教师自己个人的科学研究是研究性问题的源泉。把教师个人科学研究和高等数学的研究性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新的教学素材和灵感,而学生可以提前领略到科学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例如,我的研究方向为微分方程数值解,那么在讲授微分方程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下微分方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用计算机近似求解微分方程。在讲授泰勒展式的时候,教师可以介绍它在数值逼近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推导一些基本的差分格式。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点,而且可以增长见识。

高校需要尝试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在研究性教学中,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方式不再适应研究性教学的要求。传统的考试反映的是学生解题的能力,而这可以通过机械刷题得到,没有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水平,更不能反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可以尝试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表现纳入总评成绩的范畴,改变传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的模式。通过改变学生总评成绩的构成方式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为推进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

三、结语

新工科的提出更加强调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高等数学是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传授学生基本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都起到关键作用。通过采用研究性教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成为符合新工科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纪海峰

数学研究教学探讨论文 篇2:

工科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探讨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让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性教学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增强可操作性。

关键词: 工科数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改革

一、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高等数学是工科高校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不仅能提供数学知识解决各个专业面对的数学问题,还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要求高校各专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反过来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目前对于高等数学教育,还有很多人认识比较片面,局限于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和各专业发展需求。结果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及后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性教学是当前国内高等数学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数学知识学习,并围绕共同内容和问题相互交流、合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

如何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长期以来摆在高校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高等数学中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问题,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训练。

教师要探索研究性教学中“教”的问题。在高等数学中,有很多问题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训练。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洞察问题的敏锐能力,快速抓住事物本质,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对于数学问题来说,一道题往往有多种不同求解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提高学生驾驭数学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水平。比如求函数极限的方法有很多种:四则运算法则、无穷小的性质、两个重要极限、等价无穷小、函数的连续性、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等,有时一个极限问题用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求解。在解答此类型题目时,教师要注意使用启发式或引导式教学,在讲解题目之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对各种方法进行点评、总结,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高对知识的熟练程度。

教师要探索学生研究性“学”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合作探究为特点,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时候习惯以教师为主体,依赖教师的监督被动学习,不善于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只会用套路解题,不能灵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求知欲。

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矩阵方法是一种很重要的常用方法,与整门课程的知识点都有密切联系。如方阵和行列式之间的关系,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和系数矩阵与增广矩阵之间的关系,矩阵和向量组之间的关系,而二次型更是与对称矩阵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在讲解上述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类比、总结这些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水平。

(二)教师要把研究性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

教师不仅要探究课堂上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还要把这项工作延伸到课堂以外,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改革学生作业形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主要通过做题也就是对知识点的反复练习实现的,传统练习模式就是教师布置课后习题或者课外习题册上的题目,这些题目大部分只需按照书本上例题的套路解决即可,缺乏创新性。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新作业模式,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如可以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以补充高层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或者设计开放式思考题,提供给学生课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多种答案中集思广益寻找最优解题方法,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三、结语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形式,既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又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转变学生学习思想观念和传统学习方式,探索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是数学教师面临的比较新的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冯锐,张君瑞.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73-77.

[2]李金田,范桂林,李海濤.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孝感学院学报,2009(29):118-120.

作者:巴娜

数学研究教学探讨论文 篇3:

主体性教育视角下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案例构建研究

摘  要:主体教育思想是自改革开发以来在我国教育界形成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想,该教育理论在研究生教育政策文件中得到体现。通过教学案例探讨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科研在教学内容上的应用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达到师生的和谐发展。在主体性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来构建教学案例,探索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教师、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案例、培养目标的自洽,以教学案例构建及教学的实施来论述师生的协调发展。教学案例的构建及实施期望达到与研究生教育特征相匹配的教师职业提升与研究生培养,为优质课程建设中教学案例的构建提供参与示范。

关键词:主体教育;工科专业;教学案例构建

主体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界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历程与经验的反思,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产生并逐渐被大众接受的一种教育思想[1-3]。顾明远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课题,又是教育的主体”的理论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许多学者针对主体教育理论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该教育理念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并逐渐认识和接收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5],其内涵的认识拓展到学习主体应当具备的功能特性和素质结构[6],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性和学生的主体性[7]。更进一步地對教育中教师主体性因素缺失以及建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内容梳理[8],这些探索和发展为以后主体教育在实践中的实施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增强主体教育研究的生命力,有的学者指出今后的研究中亟需加强跨学科交流,形成主体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加强实证研究,把握时代发展脉搏[2]。鉴于此,基于主体性教育思想理论指引下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来构建教学案例,期望达到与研究生教育特征相匹配的新时代研究生培养。

一、主体教育理论及研究生教育政策文本

(一)主体教育理论中师生和谐发展

教师生命意义的关注应该是教师职业专门化探讨中的一个重要话题[9],传统教师观认为师生主体是分离,工具性和制度化的[10]。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除了是一种职业之外,还具有更高的生命价值,学生的成功与否与其自身的价值紧密相连。教师将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与真、善、美完美结合的生活主体[9]。教育是人类参与的重要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始终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体性可以从课程改革着手[8],通过新的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实现双主体的和谐发展。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11],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自己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不可替代的力量[12]。

学生的主体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理工科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13-14],彰显了人的主体性[15]。鉴于此,提出双主体教育下师生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双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和谐发展与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 [2014]5号)一致。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促进被动接受教育转向主动思考与学习。案例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研究生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相关政策及文本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脱变,早日成为创新强国,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加速推进提供了参考,其中在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中四个“更加”来突出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和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其中优质课程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课程建设方面,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 [2014]5号)中再次强调课程内容和学习质量问题,其落实也就在于双主体的两个方面。那么学生就要重视课程学习,教师就要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进而提高课程质量,并通过案例教学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教师而言,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充分条件是从事科学研究,结合跟踪前沿,并引入课程教学,可以及时将业界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引入教学活动,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学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那么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会更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案例的自洽

(一)教学案例特征

案例具有真实典型性、科学完整性和积极教育性等原则[16]。案例教学以事实为依据,已经成功应用在管理学的案例教学之中,并形成了管理原理;在工科教学中,可将工商管理、医、法、教育等专业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引入工科教学[17],但要因地制宜,对于多数工科来说,可以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案例教学[18-19],这将打破以单个知识点为核心的被动教学模式,将变成一个融合各个知识点的系统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模式。那么要求工科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对经典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前提假设条件充分理解,这样得出的创新认识才有理有据,其次要引导学生突破假设条件的限制,提出自己的见解,动手实施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认识,该过程可以直接实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科教学案例的目的与教育部指导意见中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一致,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更好地顺应企业人才需求。通过以科研攻关,形成课程案例,不仅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案例教学过程不仅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思辨能力为科研创新奠定了基础,从长远角度来看,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重要的一环,不仅缩减了适应企业需求的时间,更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高层次的人才。

(二)硕士研究的培养目标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全面融合了学生和教师双主体的协同发展,那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达成包括学生和教师。抽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完成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相关规定即可授予硕士学位,而针对工科研究生而言,其相关规定可以更加具体,即能解决基础理论和进行理论创新应用的相关问题作为规定来考察研究生的学术水平。

主体视角下的案例教学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线,可以较好地将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统一,是进行课程建设的关键途径,体现了培养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案例设计问题具体目标可拓展性强,要求学生和教师具备较宽地知识面,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建设,避免单纯因人设课。因此,案例教学不仅实现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的统一,也实现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和教师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案例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每项研究都要确立自己的范围,明列事实,目的在于发现规律,教学研究也不例外[20],其中在数学案例教学研究中,有构建学者提出数学任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推动力,是构建学生学习数学有利环境的基础[21],该研究表明案例教学实施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在教学案例与培养目标之间各自应有的作用,并达到两者的自洽[22]。案例知识结构错综复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交融,可以充分拓展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充分体现学生和教师的思辨能力。以学科中的关键问题为导向,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自由织网,且不迷失方向,最终形成一个闭环,实现了教师科研、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的高度融合,具体表现在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实现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双主体约束下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案例与培养目标协同一致,其主要目的是教育素质的保证,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与教师专业性的提升息息相关[23],那么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24]。

三、工科案例构建及教育价值

主体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师生共同作为主体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是双赢,并且是相得益彰的,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也可以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展现出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一)课堂案例教学构建及意义

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的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的主体性、过程的动态性和结果的多元性等特点[25],是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外活动结合为教学特点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26]。教学案例就是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构建适合于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的教学案例。该案例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问题选取、素材选择、案例制作等完成教学案例,考虑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4个应用场境[27-29],其目的是让学生融入教学案例之中,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目前,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专题涉及到的内容及要求,形成了适合不同层次和各具专业特色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模式[30-32],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3],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案例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新工科背景下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两者的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更新自身知识结构[34],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情境案例分析之中,探索案例的各种可能性的结果,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媒介。案例教学法选取的典型案例和实际紧密结合,有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育研究生正直诚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品质,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具有示范作用。

(二)课堂案例教学及有效性评估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要熟练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35]。教师不仅要有教学创新,更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的教学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学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36]。教学成效的评估通常以教学质量衡量,该指标是指为满足学生一定需要而规定的教学标准及其实施效果的总和[37]。鉴于此,案例教学的应用效果与评价也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师生和谐发展,案例课堂的教育才能双赢,对落实教育部的政策就是主动实施,而不是被动按照要求完成。工科教学案例来源于生产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是提高工科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举措[38],也是研究生教育中加强课程建设,建立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构建符合工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探索不同问题的案例教学范式,并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规范,可为案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供典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双主体教育模式下勘探地球物理教学案例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案例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编写的,工科案例的构建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强这一特点,以问题为导向,以课程教学目标为着眼点来完成案例问题的选取、过程的推理、结果的评价,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培养,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体性教育视角下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案例构建研究旨在落实教育部的两个文件,为进一步推动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的教育提供示范,对地方高校而言,结合勘探地球物理学硕士生课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课程教学案例实践,提出问题导向、职业定位、创新驱动三阶段的课程教学模式,其目的和意义在于:

1. 以工程实践问题为导向,建设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的教学案例,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的案例库,可以更好地融合知识点,以及理解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局限性,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以职业定位为目标,为工科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提供示范。

3. 以创新为驱动,通过不同地区的案例库建设、案例库资源信息化处理和案例库教学应用,实现工程教学案例库的全过程建设,从而开拓工程案例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婷,徐继存,王爱菊.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课堂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学报,2018,14(1):27-34.

[2]岳伟,许元元.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知识图谱及文献可視化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1):38-45.

[3]吴亚林,王学.主体教育思想评述及重建的一种可能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4):1-8.

[4]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2):69-73.

[5]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13-18.

[6]常攀攀,陈佑清.责权利相统一的主体:对学习主体内涵的新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6):51-57.

[7]滕珺.教师的专业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顾明远“现代学校师生关系”思想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5):4-9.

[8]贺慧敏.教师主体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19,31(1):107-112.

[9]覃兵.论教师主体生命意义的消解与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05(3):40-44.

[10]王鉴.论教师主体与研究型教师[J].教育学报,2003(5):11-16.

[11]王珏人,黄亚萍,汪益民.教师主体性: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48-50.

[12]刘长龙.高校学生管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J].理论月刊,2002(5):64-65.

[13]吴晗清.学生主体性目标在理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39-40.

[14]于振涛,杨玉.爱因斯坦教育思想对理工科学生培养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1(8):204-207.

[15]王建军,王永斌.从人的主体性看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6):78-79.

[16]经柏龙.论案例教学在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2006(5):41-44.

[17]谢志江,孙红岩,蒋和生,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75-77.

[18]王永生.工程案例教学:让科研走进本科生课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94-96.

[19]安蓉,王梅.基于问题解决的工程案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33-135.

[20]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1(3):2-6.

[21]王琳,潘亦宁.高认知水平数学任务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启示——以“斐波那契数列”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17(4):7-9.

[22]肖希明,田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iSchools实践教学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13-19.

[23]操太圣,卢乃桂.论教师专业性的提升[J].高等教育研究,2005(1):56-60.

[24]江峰.教师专业性问题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3,15(1):31-37.

[25]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51-53+65.

[26]蒋利群,蒋敏.论创造性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特点及共教育价值[J].卫生职业教育,2010(3):20-22.

[27]张勇,苏静茹.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02(12):57-58.

[28]陈效兰.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5-36.

[29]曾继耘.论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发展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6(9):42-44.

[30]谢志江,孙红岩,蒋和生,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75-77.

[31]唐红艳.大学工科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8):108-109.

[32]王宇.基于案例分析的阶段式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24):24-28.

[33]葛明荣.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师培养中应用研究——以“小学班主任工作”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2(1):76-79.

[34]李瑾,张宁,云霄.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生自主學习力的深度构建——以X大学“现代密码学”SPOC翻转课堂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72(5):77-83.

[35]李为民.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哈佛大学商学院琳达教授对新教师利用案例教学的几点忠告[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39-41.

[36]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73-77.

[37]房保俊,陈敏.工科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6):78-83.

[38]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课题组,陈敏,房保俊,等.工科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报告——三校学生满意度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71-81.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2019年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为例”(编号:YJY2019010);长江大学2020年研究生优质课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编号:YYZ202002);长江大学2020年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黑箱式学习模式下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实践”(编号:YCG202004)

作者简介:许辉群(1978-),男,汉族,湖北大悟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勘探教学及科研。

作者:许辉群 杨梦琼 李敏 王泽峰 赵桠松

上一篇: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局限性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