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职能经济效益论文

2022-04-23

[摘要]当前,高校印刷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的现状。在此形势下,高校印刷企业应当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实施以下对策:发挥自身背靠高校的优势,努力开拓、巩固校内市场;把为高校服务的理念放在首位,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服务营销为手段,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及时更新换代生产设备;建立高校印刷企业文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办学职能经济效益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办学职能经济效益论文 篇1: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构建却明显滞后,特别是继续教育管理和办学职能相互杂揉、自主办学的责任和义务尚未明确、监管评价体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依法治校,管办评分离”,就体制与机制改革而言,依法治校就是要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落实和规范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格局。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实际,提出应从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协同体制、监管机制四个方面改革创新,增强继续教育办学活力与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一、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内涵

“体制”是制度外在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通常以权力配置为中心,以结构、功能、运行为主体,由各种硬件和相应的规范所构成。“机制”通常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工作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体制和机制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共同作用于某一事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体制可被理解为国家和地方为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所制定的用以确定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的制度,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继续教育机制是指继续教育体系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是继续教育系统内外各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发展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

二、高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表述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制度和能力两个层面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就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决定》指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等。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表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方面,强调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依法治校,管办评分离”。就体制与机制改革而言,依法治校就是要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落实和规范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格局。具体来说,就是建立起制度体系、决策程序体系、信息公开体系、监督体系、自主办学体系和社会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子体系,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管办评分离就是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要从靠行政化管理转向依法治理,学校层面的教育管理要从行政化管理旧体制向依法办学转换,社会层面的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教育评价要独立为专业化评价机构。具体来说,就是明晰教育管理、自主办学、专业化评价三者之间的责权利法律关系。

三、高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管理和办学职能相互杂揉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和办学职能相互杂揉,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有待分离,以保证管理和办学主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就国家层面,管办评的主体是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专业评价机构。其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监管主体,学校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组织主体,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评价机构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主体。就学校层面,管办的主体是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院系,评价主体是学生。其中,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代表学校对校内所有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体单位依法依规管理;各实体单位在国家和学校的法律法规框架内自主办学,平等地接受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学生对继续教育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校内、校外评价机制反馈意见,促进继续教育的改革与提升。目前,我国众多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和办学职能有待进一步厘清界定,由同一校内主体同时承担继续教育的管理和办学职能的情况比较普遍,造成体制机制僵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等问题。

(二)自主办学的责任和义务尚未明确

高校继续教育自主办学的责任和义务尚未明确,继续教育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待进一步发挥。赋予继续办学主体自主权并不意味着自主权走向绝对化,而是要让办学主体在法定监管范围内根据法律法规赋予的办学权力和义务合法地从事教育组织实施活动和教育改革活动。具体到学校层面,就是教学院系依法依规落实办学责任和义务,依法依规组织建设继续教育课程、依法依规管理教学科研、依法依规聘用和管理教师、依法依规开展校外合作等等,教学院系如果做出了有违国家法律和学校规章明令禁止的事情,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则要依法依规进行问责,追究其责任,进行相应的处罚。目前国家对高校继续教育自主办学的责任和义务尚未进行明确界定,相应的学校层面对办学院系开展继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也缺乏明确界定,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办学院系常常面临摸着石头过河的境遇,例如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价问题、教师课酬与课时转换问题、继续教育社会合作机制等问题。

(三)继续教育监管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还缺乏有效监管,继续教育办学的监督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准入与退出机制远未形成。从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客观需要看,在理顺教育监管、自主办学和社会评价三大主体责权利关系的前提下,必须把教育监管水平和自主办学的水平评价职能分离开来;必须改变自己办学、自己监管、自己评价的陈旧方式,主动构建专业评价体系和机构,真实吸纳受教育者意见,客观有效开展继续教育的评价与监管。当前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就整体而言,高校继续教育监管制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教学标准层次不齐,教学质量高低不一,特别是部分非学历继续教育收费标准、教学质量、服务水平差异严重,缺乏有效监管,使得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在质量和社会认同度上存在明显的差距。

四、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实践

北京大学历来注重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自2013开始着力推动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工作。

(一)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变继续教育管办合一、自我办学、自我管理的现状,建立由继续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各办学单位分工协作、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现代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1.健全继续教育领导体制

针对继续教育办学易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等实际情况,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建立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由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参加的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构建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领导体制。继续教育协调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校内的继续教育工作,统筹规划继续教育发展,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研究和制定推进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等。2005年,北京大学设立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由北大分管继续教育领导担任。作为北大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咨询、议事和决策机构,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包括:宏观把握北大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开展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在解决继续教育发展难题等方面发挥指导、咨询和决策作用;兼顾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保证学校继续教育顺利发展。

2.专门机构统筹继续教育日常管理

对继续教育的日常运行实施统筹性的专门化管理需要组建专门机构。高等学校应明确职责、整合职能、建立机构、理顺管理,在校内设立继续教育部(处),负责校内继续教育的宏观管理和事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制定、办学机构设置、教学质量评估等管理工作。1999年,北京大学成立继续教育部,统管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兼有管理职能和办学职能;2013年,北京大学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充分酝酿,顺利完成了“一部一院,管办分离”的重大机构改革,以保障继续教育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地健康发展,加强品牌形象、管理服务、质量标准的一体化建设,以及促进学科优势、教学模式、市场渠道、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后,继续教育部作为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对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原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合并成立继续教育学院,与其他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一同接受继续教育部的管理和监督。

3.建立继续教育协调机制

继续教育工作涉及到学校的众多行政管理部门、教学院系和广大师生,与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发展紧密相关,应当把继续教育纳入全校发展的统筹规划安排中,明确划分校级领导、行政主管部门、教学院系的继续教育职责,制定有利于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继续教育多方协调机制,形成学校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各教学院系分工合作、师生广泛参与的新机制。北京大学在推进办学体制的综合改革中,注重加强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战略发展研究、指导与协调作用,坚持继续教育部在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强化专业教学院系在提高办学质量、优化继续教育品牌的建设作用,发挥继续教育学院的重要基地作用,通过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畅通管理、办学、学习三方渠道,促进继续教育有序、规范、稳定运行。

(二)继续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

1.引导继续教育专门办学机构与学校专业教学院系协同发展

高校应鼓励建立继续教育专门办学机构统筹开办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鼓励继续教育专门办学机构与学校专业教学院系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开办继续教育新模式。专职继续教育机构开展多类型综合性继续教育,归口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其他院系适当开展专业继续教育。2013年1月,继续教育部及原直属实体完成了“管办分离、一部一院”的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将继续教育部原直属的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和培训中心进行整合,同时其他32个院系同时开办各类专业性的继续教育项目,形成了统分结合,良性发展的格局。

2.鼓励继续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继续教育面向市场,特色和品牌是在激烈竞争博弈中胜出的关键。北京大学重视继续教育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理念,坚持继续教育项目应该从长远利益和推进研究的角度出发,开办具有长期教育和培训价值的项目。各办学单位积极进取,多个培训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品牌与经济效益,实现人文、社科、理工、综合多个培训领域的健康发展。例如,继续教育学院连续5年开展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项目,与中央部委建立畅通沟通机制,保障干部培训质量效率,树立委培项目工作典范;光华管理学院开发适应客户需要的定制课程项目,通过行动学习将管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优化决策;哲学系凭借学术纯正、导师一流的优势,依托“乾元国学教室”品牌在国学、西学培训领域打下扎实基础,赢得良好口碑。

3.建立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高等学校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构建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机制,一是建立以资源库为支撑的数字化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开发、整合、汇集,提供公益性的继续教育教学资源;二是开展区域内横向联合、纵向延伸,避免重复建设,注重资源质量,推出优秀精品。北京大学积极牵头,联合国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103所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起来协作性组织,以“联合协作、共享知识、开放资源、服务社会”为宗旨,建设“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以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特色和优势,促进普通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开放与共享,推动普通高校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

(三)继续教育协同体制的创新

1.建立校内多种教育形式的联动发展机制

高校继续教育学科与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院系的支持,发展继续教育不能挤占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同时要对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有促进作用,实现协调发展;继续教育要以教学科研力量为支撑,突出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优势与特色,把继续教育与院系的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继续教育促进教学进步和科研深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坚持“三不”的基本原则,即不损害北京大学的学校声誉,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挤占学校紧缺的设施资源。同时,任何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办学行为都将得到学校的政策支持,即有利于扩大北京大学的社会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有利于支持学校的整体发展(包括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教师发展、资金支持、软硬件设施配套等)。继续教育部依照“三不”原则与“三个有利于”标准审批管理继续教育项目,严厉查处违反“三不”原则的办学行为,优先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教育项目,积极为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增光添彩,时刻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保持良性互动,主动为学校的设施与资源“添砖加瓦”。

2.建立校外对口支援与合作机制

教育培训合作是国内合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形式,高校继续教育需要积极在省校合作、市校合作、开发区合作的框架下开展教育培训合作,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支持各院系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教育培训合作关系,对北大对口支援地区和单位加大教育培训扶持力度,既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能力奠定基础。2014年,北京大学稳步推进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持续、高效、稳定运行,全年累计承办各级、各类干部委托培训项目376期,学员总数19827人次,覆盖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参训学员既有厅局级干部、处级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有来自乡镇、社区管理一线的基层公务员。

(四)继续教育监管机制的创新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自我监管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声誉、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日益规范的法制环境,高校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才能保证本校的继续教育办学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获取最大的办学自主权与市场竞争力。

1.推动继续教育依法监管

在国家和地方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高校应当加强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建设,保障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依法依规运行,为继续教育监管提供制度依据,如继续教育合作机构准入与管理办法、教育经费管理与使用办法、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办法等。2003年7月18日,北京大学通过《北京大学开办成人、继续教育管理条例》(校发〔2003〕157号),明确规定了继续教育的定位、主体、办学、审批等事宜;2013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印发了《北京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校发〔2013〕225号)文件,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管机构和办学主体、项目申报、招生宣传、合作办班、收费、办学质量、结业发证、违规处理等事宜进行了明确规定;2014年10月20日,北京大学纪委、财务部、审计室、继续教育部联合发布《<北京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财务专项实施细则(2014)》,进一步明确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预算决算制度、教师课酬标准、学费分配制度、第三方单位支付制度、招生宣传制度、相关工作人员聘用制度等内容,防范超收超支学费、合作机构未获委托即获学费分成、校内与校外单位互聘人员等风险。

2.强化继续教育联合监管

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一般涉及审批、财务、法务等部门,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高校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严防违规隐患,杜绝办学漏洞。北京大学纪委、督查室、财务部、法律顾问办公室、审计室与继续教育部多部门密切配合,组建继续教育清理整顿工作小组,完善联合调查与清理整治工作机制,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行为的监管,力争将违法、违规、违纪事态扼杀在萌芽状态。针对纪检、信访举报案件,加强调查研究,不轻信轻疑,注重事实证据;对暴露出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明确纪律要求,及时予以通报,防止事态扩大;对已查明立案案件,依法、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对严重违规的办学行为,将追究办学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切实维护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声誉。

3.突出继续教育监察的重点

高校应该定期开展继续教育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发现新问题,解决老问题,攻克难问题。继续教育的监察重点,一是围绕办学经费的使用进行审计监察;二是社会合作机构的招生、宣传行文进行重点监察;三是对办学单位的教学、发证等关键环节进行监察,防止和及时纠正继续教育办学中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学校的办学声誉,确保学习者的合法权益。北京大学在2014年继续教育监察中重点关注经费使用、人员聘用、学科相关性等方面的规范建设。通过严格执行校发〔2003〕157号、校发〔2014〕225号、继教部字〔2014〕第008号和继教部字〔2014〕第009号文件要求,全面实现全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逐班预算、决算管理;停止审批与教学院系学科不相关的培训项目;禁止将合作单位人员聘为院系职工;禁止合作单位人员以院系工作人员名义开展活动;停止审批20万/人及以上的高收费培训项目,对5万/人以上培训项目进行收支评估,严格管理。

当前我国正在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化行政、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高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需要依照“依法治校,管办评分离”的总体原则稳步推进,探索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监督体制,适应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北京大学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为国家的人才战略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 education.news.cn/2010-07/29/c_12389320.htm,2010,07.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2013,11.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2014-10/28/c_1113015330.htm,2014,10.

作者:杨学祥 张魁元 侯建军

高校办学职能经济效益论文 篇2:

提高高校印刷企业效益刍议

[摘要] 当前,高校印刷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的现状。在此形势下,高校印刷企业应当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实施以下对策:发挥自身背靠高校的优势,努力开拓、巩固校内市场;把为高校服务的理念放在首位,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服务营销为手段,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及时更新换代生产设备;建立高校印刷企业文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

[关键词] 高校印刷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策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中国高校印刷企业也同国内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高校的印刷企业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其与社会上一般的印刷企业不同,中国高校的印刷企业特别强调企业的服务功能(尤其是对所在高校的服务功能)和经济功能(创造经济效益),也就是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的印刷企业争先恐后地进军高校印刷市场,从而使高校的印刷企业的校内市场逐步被挤占。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下,大多数高校印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下降,从而既严重影响高校印刷企业的发展,也对所在高校的一些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此形势下,提高高校印刷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意义,为此,笔者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国高校印刷企业的前世今生

2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高校逐渐开办了印刷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些高校为了满足教学工作对教材讲义、考试试卷、学校文件等印刷品的需求,纷纷成立了如今高校印刷企业的前身——服务性的校办印刷部门。这些印刷部门有的叫油印股,有的叫印刷科,有的挂靠在教务处,有的挂靠在后勤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高校的印刷部门大都采用蜡纸钢板刻字油印技术,少数有条件的高校采用了铅印技术。这些高校的印刷部门在当时的条件下,通过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为所在高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0年代的后期,为了提高高校教材的印刷质量,国家教委从1987年4月至1989年1月,曾3次召开教材改革会议。会议要求全国重点大学在1990年以前应全部淘汰油印教材,改用铅印和胶印印刷,以提高中国高校教材的印刷质量。[1]高校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积极落实会议精神,对本校印刷部门的厂房、设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改造,不少高校还引进了激光照排和胶印技术,印刷部门的生产、办公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材和其他印刷品的印刷质量逐步提高,各高校的油印教材也逐步被胶印教材所替代,各高校因此纷纷成立了印刷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是各高校印刷厂辉煌的发展时期。为促进高校印刷厂的协调发展,各省高校印刷协会和中国高校印刷协会在此期间成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印刷厂的人员工资、设备是由学校负担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是它们的主要职能。[2]高校印刷厂对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和解决高校内部人员的就业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后,为了适应高等院校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弥补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很多重点高校在具备出版物印刷资质的印刷厂的基础上,纷纷申请创建高校的出版社。由此逐步形成了高校印刷厂与本校出版社发展同步的局面,各高校的印刷厂承接了所在高校出版社相应的出版物印装任务。截止到2000年,高校共出版图书21514种,比1995年增长了23%,销售码洋45.98亿元,比1995年增长1.86倍。[3]在此过程中,高校印刷厂对所在高校出版社和高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高校外的一些印刷企业纷纷成立并进军高校印刷市场,导致了印刷市场的竞争更加剧烈。除此之外,在高校大力推行后勤社会化,以及高校校办企业改制(许多高校的印刷厂改为高校印刷企业)的进程中,由于部分人过分强调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致使高校的印刷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困难。据2005年6月中国高校印协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全国加入高校印协的300多家会员单位中,约10%的高校印刷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约40%的高校印刷企业可勉强维持运转;约50%的高校印刷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4]近日,笔者从全国高校印协顾问董永生先生(前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处了解到:当前,高校印协的会员已经少了近一半,在现存的150多家会员中,不到30家能够可持续发展,90家左右勉强维持运转,其余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由此可见,全国高校印刷企业面临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当前如何提高高校印刷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当引起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高校印刷企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曾经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高校印刷企业近年出现经营困境的原因,除了因外部同类企业的竞争挤占校内市场外,主要的还是部分人员对它的职能定位不正确,以及内部经营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理清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提高高校印刷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一)忽视高校印刷企业的高校色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在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后,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认为校办企业也应同社会上其他的企业一样,应当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高校印刷企业迫于生存发展的压力,也要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从而忽视了高校印刷企业保障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等服务职能。其主要表现是高校中一些人主张减少对高校印刷企业的支持力度,学校中有些业务可以让校外的印刷企业来承担,以致一些地方出现了考试试卷泄密的事件;而高校印刷企业也对校内利润低的业务不愿接。这显然与高校印刷企业的职能定位相违背。事实证明,高校印刷企业必须保持高校色彩,只有把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这一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5],才有存在的可能与价值。

(二)服务意识和能力弱化,没有充分争取到校内的业务

许多高校印刷企业由于设备老化、成本较高,加之缺乏积极的联系与协调,以及校外印刷企业的竞争,致使校内的一些业务流失较多,尤其是没有将所在高校出版社的业务充分争取到手。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当校外的印刷企业进入高校市场后,其经营方式和竞争手段往往比具有国有企业性质的高校印刷企业更具有灵活性和竞争优势。此外,由于高校印刷企业服务所在高校出版社的能力没有跟上,在高校出版社要求交货时间紧、短版印件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就造成了所在高校出版社有业务也不愿给本校印刷企业的局面。

(三)人工成本较高

当前,高校印刷企业的人工成本较高。许多高校印刷厂改为独立经营的校办印刷企业后,原来因承担为学校引进人才、安排富余人员而形成的学校事业编制职工的人数较多。这些事业编制职工的工资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这部分事业编制的职工曾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过较大的贡献,加之这些职工的配偶也大都是学校的教职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将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随着学校其他部门职工工资的增加,这部分职工的工资也要不断增加,这就出现了高校印刷企业职工工资高于校外印刷企业职工工资的现状,高校印刷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因此而居高不下。

(四)设备老化,技术人才短缺

高校印刷企业成为独立经营的校办印刷企业后,面临着设备老化陈旧的问题。由于高校印刷企业原来没有资本积累,如今有的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加上融资渠道非常狭窄,所以,在没有学校支持的前提下,面对着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新印刷设备只能望洋兴叹。设备老化必然影响其生产经营能力。同时,高校印刷企业还面临着人员老化、技术人员短缺的困境。老员工大都是学校引进人才、安排富余人员而加入企业的,他们进入企业前大都没有进行过职业技术培训,面对日新月异的印刷技术,他们就很难适应。而从社会上聘请的重要的技术人员,一旦他们的收益小于期望值就会离开企业,企业就会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

(五)经营能力不强

由于高校印刷企业大部分干部和职工是学校的事业编制人员,这就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主经营意识与能力欠缺;二是高校印刷企业的职工与高校其他岗位的教职工同处一个高校环境中,从个人收益和作息时间上很容易产生攀比思想,这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此外,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印刷企业的服务学校的能力也欠缺。如高校实行学分制改革培养方案后,注重了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从而就会对多层次、多版本、短板教材的需求大幅增加。高校印刷企业若用老办法加工,费用必然高,时效也较差,为此,必须采用短版印刷即数字印刷设备,才能提高企业服务学校的能力。

三、提高高校印刷企业效益的对策建议

高校印刷企业同高校其他校办企业的共同使命之一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因此,高校印刷企业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为所在高校发展服务的能力。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印刷企业也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校印刷企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

高校印刷企业是以高校为投资主体创办、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企业,离开高校的支持是难以发展的。为此,高校印刷企业依托所在高校、能够不断得到所在高校的支持是其独有的优势。因此,高校印刷企业在谋求提高效益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如下措施,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1.利用校办企业的身份,积极争取所在高校的政策支持

由于高校印刷企业是学校的校办企业,历史上曾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其职工与学校各部门的教职工关系密切,时下又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任务,因而,只要积极为学校服务,就有可能得到学校多方面的支持。如笔者所在学校就为其印刷企业在人员工资等方面提供了支持。

2.利用企业与高校各单位的密切联系,努力开拓校内市场

首先,高校印刷企业必须大力争取本校出版社的支持,在努力为其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承担起本校出版社的印装业务。其次,应尽最大的努力,搞好学校试卷和教辅材料的印刷业务,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利用本企业职工同学校其他单位的教职工的密切关系,积极争取学校其他单位的大力支持,使这些单位的印装业务不外流。最后,高校印刷企业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为学校有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与机会,以拓宽为学校服务的渠道,争取学校更大的支持。

3.利用高校印刷企业的信誉优势,努力开拓校外市场

由于高校印刷企业背靠高校,加之其可信度一直比较好,因而,客户有难度较大的印件需要印刷时,他们往往首选高校印刷企业;材料供应商也愿意和高校印刷企业打交道,因为他们感到即使高校印刷企业一时资金周转困难,但有高校的支持,他们的材料款项也不会成为死账或呆账。除此之外,由于受传统文化或心理学上讲的“自己人效应”的影响,从高校印刷企业所在学校毕业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会比较认同自己的母校,这对高校印刷企业开拓校外市场也比较有利。为此,高校印刷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努力开拓校外的市场,以获取更好的效益。

(二)把为高校服务的理念放在首位,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高校印刷企业是以高校为投资主体创办的企业,其职能首选是承担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任务,保证学校师生所用的教辅教材和试卷的印刷,最大限度地提高为学校服务的社会效益。

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出版社所属印刷厂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校办印刷厂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本校和出版社的各项印制任务,要把印制教材的任务放在首位。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首先为学校服务,其次要在为学校服务的同时才能兼顾校外市场。高校印刷企业只有把为高校服务的理念放在首位,才能有别于社会上的印刷企业,也才能以微利保本经营,在价格、服务态度、质量、印刷周期等方面,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为了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高校印刷企业必须把服务渗透到设计、排版、制版、印刷、印后加工和送货上门的各个环节中,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

(三)以服务营销为手段,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高校印刷企业改制后,虽然其既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单位,也不是市场上完全社会化的经济实体,而是具有育人功能兼有社会属性的服务型微利企业。作为企业,高校印刷企业必须在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面向市场搞好经营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国家(学校)的资产保值增值。为此,就必须以服务营销为手段,在搞好为学校服务的前提下,积极争取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高校印刷企业应当增强全员服务经营的意识,调动每个职工服务营销的积极性,使他们与本校其他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以便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学校的零活、散活尽最大可能不外流。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借鉴中央财经大学印刷厂的经验,实行校园印刷市场准入制度。在稳定校内市场的同时,还应利用高校的人脉优势,积极开发政府机关、厂矿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社会市场,努力寻找社会市场的空白点。在经营行为上处处维护好企业的声誉和学校的形象。对联系到业务的职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争取到较大的校外市场份额,从而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及时更新换代生产设备

高校印刷企业要针对校内外市场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所在高校的支持,以便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也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筹措企业发展资金。应适当购置或租赁生产设备特别是印后加工设备,使生产设备能够及时更新换代。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为本校最大的客户——出版社业务要求相匹配的生产能力;同时,还应提高进行短版印刷的能力,这样才能解决好旺季时高校印刷企业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五)建立高校印刷企业文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高校印刷企业要想创造企业的良好效益,就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创建高校印刷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使全体员工进一步加强为学校服务的意识,同时,要将“人际和谐、凝聚力、正直诚信、发展意识、文化认同”5个方面的内容融入企业文化之中[6],以便使企业文化有效地引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为创造良好的效益,高校印刷企业必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人才招聘、录用制度,吸收高素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来企业工作。要建立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制度,使员工接触到最新的印刷技术,在工作岗位上做到一专多能。要减少冗员,使庸才出、人才进、人才留,从而达到降低用工成本的目的。

四、结语

提高高校印刷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高校印刷企业认真查找高校印刷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为所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正确方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高校印刷企业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为所在高校发展服务的能力。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印刷企业也必须提高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使国家(学校)的资产保值增值,为促进所在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玉岭.高等院校印刷厂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发展方向[J].教育与现代化,1989(12):81.

[2] 黄传常.论高校校办印刷企业向服务转型[J].价值工程,2012(5):124.

[3] 袁贵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新世纪高校出版社工作的新局面——在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大学出版,2001(4):5.

[4] 董永生.高校印刷厂的现状与改制中的几种模式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8):64.

[5] 陈晓明.高校校办企业经营管理[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8.

[6] 刘明明,肖洪钧,张健东.企业文化要素如何影响绩效——来自国内建筑企业的实证分析[J]. 管理评论,2012(11):130.

[责任编辑:张岩林]

作者:黄传常

高校办学职能经济效益论文 篇3:

对高校产业规范管理及提升效益的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在高校产业发展进程中又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规范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章分析了高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高校产业的职能及定位,并从明晰产权关系,理顺校办产业管理体制,对高校产业进行优化整合、重组改制,推进规范化建设,充分挖掘企业资源,营造核心竞争力,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产业运行机制,以实行预算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提高效益,理顺高校产业人事劳动关系,营造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产业规范管理、提升效益的方略。

[关键词]高校产业 规范管理 提升效益

[作者简介]朱云(1964- ),女,江苏江都人,南京师范大学审计处副处长、南京师范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总监,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会计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9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国家税收和促进社会就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在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提高科研综合水平、稳定科研队伍、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以及补充学校经费不足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高校产业发展进程中还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诸多问题,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有效规避经济和法律风险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进一步规范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使高校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规范管理呼唤高校产业体制改革

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职能不断扩大,从最初的精英教育单一职能逐渐派生出科学研究职能,并进一步派生出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形成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高校产业承载着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使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高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又暴露出决策机制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晰,责权利不清晰,产业资金链紧张,财务监管不到位,产业整体运营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加以解决。

1.高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高校产业多数是以学校事业单位法人身份直接创办和管理的,由于学校对这些企业承担着无限责任,因而企业的经营风险会直接转嫁给学校,即出现所谓的“企业生病,学校吃药”现象,给学校的事业稳定和发展带来影响。其次,高校产业存在着校内多头管理的体制,财务监管不到位。学校、学院、产业、后勤均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独资企业,且这些企业规模小、效益低、风险大、产权结构不合理、权责不明、各自为政、事企不分。同时,校内多家企业从事相同主业,形成学校内企业在校外争项目,在校内争资源的局面,在行业分布上过宽,主业不突出,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再次,高校产业缺乏科技、经营、管理人才。受高校产业运营机制和高校人事管理条块分割的制约,校内的科技人才优势难以为高校产业所依托;在任的高校产业经营者往往创新意识不强,对产业政策把握不够,对行业动态信息了解不及时;高校产业内原高校事业编制人员多,随着事企薪酬差距的加大,企业人心不稳,矛盾突出,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带来一定影响。最后,高校产业资金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动力。资金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血液。我国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高校无法满足校办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反而需要校办产业向学校“输血”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这在客观上加剧了高校产业的资金匮乏。虽然有些企业的账面资产较大,但由于资产不实,产权关系不清晰,无法进行投、融资和资本运作。

2.高校产业三级管理体制的“防火墙”为历史使然。为了规范、有效地管理与经营高校产业的资产,规避高校产业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亟须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股权管理为核心,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制度设计,即成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建立学校—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通过理顺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完善校办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在高校和高校企业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推进校办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校办企业成为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依法保护高校合法权益,规避校办企业经营风险,从而达到“校企分治、产权清晰、规避风险、管理到位”的目的,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高校产业的职能及定位

1.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者的职能关系。高校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其主要职能包括:向资产经营公司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与资产经营公司签订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审定涉及经营性国有资产变动的重大事项,对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活动、执行国家关于国有资产与财务的管理规定情况进行监督,依据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状况,组织设置资产经营公司的薪酬体系,决定资产经营公司薪酬分配方案。资产经营公司的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资产处置、重大人事安排和大额资金调度提交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策。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持有对投资企业的股权,作为学校的唯一出资人代表,资产经营公司经学校授权,行使出资人权利,负责对学校投资企业所形成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进行经营、监督和管理,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校办企业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组织和指导下,理顺资产和管理关系,以资本为纽带,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2.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任务和定位。一般来说,资产经营直接以资产控制资产,达到规模扩大的目的。资产经营的手段主要包括控股兼并、收购兼并、联营、托管、重组、融资经营、投资经营等方式。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任务及定位是:管理学校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创办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学校科技产业化工作。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通过向所投资企业派出股东代表,委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义务。

三、高校产业规范管理、提升效益的发展方略

1.明晰产权关系,理顺校办产业管理体制。高校产业根据国家、地方政府及学校的产业政策,进一步规范管理,理顺产权关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高校内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学校—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在管理体制上切实加强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管,通过制订相关的全资、控股企业管理方案,明确所派出的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的选派程序、授权范围等重大问题的议事、行事规则,要求控股企业规范投资决策程序和授权审批,实行责任追究制,真正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最大限度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高校产业进行优化整合、重组改制,推进规范化建设。针对高校产业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风险大、产权结构不够合理的状况,在对学校企业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本着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进行改制,发挥高校科技、文化、教育产业优势,采取兼并、租赁、承包、出售、注销等形式,一企一策地提出改制方案。如对多年经营不善,无利润空间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或向社会直接出售;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改制后进行资源重组,走投资主体多元化道路。企业改制方案须经过多方论证,条件成熟并经法定程序批准后付诸实施。

3.充分挖掘企业资源,营造核心竞争力。企业资源是指企业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的集合。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资源为基础,囊括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

高校有着强大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且每年的科技成果、专利发明较多。因此,高校产业应凭借其独特的高校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推广中领先发展、创造效益,在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方式等方面追求进步,引领企业不断健康发展。

4.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产业运行机制。激励约束,即激励约束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高校产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责权利对等的激励约束机制,能更有效地调动和释放出企业管理者改善经营、提升效益的内在动力,更有利于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维护学校权益。与此同时,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应进行具体分析,可采用薪酬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民主激励等方式实现激励兼容,有效地选择约束方式,并与所有者利益目标相一致,将激励与约束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采取年度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作为企业经营决策、制定年薪制和工资分配等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奖惩、任免的主要依据。企业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以由财务绩效指标、管理和服务对象指标、内部经营管理指标和战略发展指标四部分组成,确定指标时要考虑经济效益、经营目标完成情况及对学校的贡献等因素。

5.以实行预算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提高效益。高校产业以实行预算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壮大与成功需要有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是对其所投资企业加强财务监管、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目标激励、过程控制及有效奖惩起着重要作用。资产经营公司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整体经营目标为基础,在公司各层级、各企业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尤其是规范财务预算在编制、执行、评价等环节的程序,建立完善内部预算监控体系,加强成本费用管理,维护资产安全完整,防范财务风险,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6.理顺高校产业人事劳动关系,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产品开发的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队伍。可采用高薪水、高福利、期权股等措施引进社会上的一流人才到产业工作,并为人才的能力施展和成长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高校产业可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稳妥处理高校产业的人事关系。一方面企业招聘、调入的新进人员属企业编制,完全实行劳动合同制,按企业有关规定进行社会化管理;另一方面高校亦可向企业委派一批技术、管理骨干,保留他们的事业编制,在学校事业与产业之间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产业改革改制指南[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文浩.高级财务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吉成.高校校办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市场论坛,2006(2).

[4]沈永祥.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性质和定位[J].现代管理科学,2007(12).

[5]金祝年.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7(18).

作者:朱 云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与政治伦理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