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为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生研讨课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的重视。开设新生研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学变革和教研结合。目前我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存在师生积极性不够高、缺少新生研讨课教师培训、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不强且课程延续性较差等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 篇1:

美国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与启示

摘要: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出发点,通过系统周密地安排,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美国的大学非常看重新生入学阶段,他们往往采用多种形式,动员全校人员参加对新生的入学教育,这其中有很多值得国内教育界学习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美国高校;入学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崔蜜蜜(1980-),女,山东烟台人,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助理研究员。(湖北 武汉 430070)

万事开头难,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入学教育是他们了解大学、规划大学生涯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高校,都把入学教育作为迎接新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描述美国入学教育的一般情况,并总结其特点和优势,以期为国内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美国入学教育的浅析

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也是学校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入学教育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多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入学教育时间跨度长

(1)时间安排的超前性。美国的高校,在学生正式开学之前,都会安排一个“ORIENTATION”,主要针对新生本人和其家庭成员。被录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参加学校的入学前教育,也就是他们的“FRESHMAN ORIENTATION”。最近几年,美国学生、家长、社会、学校也越来越看重这个机会。学生家长普遍认为,通过参与此项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软件、硬件以及办学环境,还可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少家庭开着房车,带着一家老少来到学校,让学生实现从家庭到学校生活的顺利转变。对于学校来说,此举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也使有些事务性的工作提前完成了,避免了学生集中报到时可能出现的拥挤情况。另外,此举还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声誉。

(2)入学教育时间较长。在美国,很多高校推出“新生头年计划”。这个计划将入学教育贯穿于新生入学第一年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适应、理解、规划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大学生活。学校还在课程设置方面,给予一年级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也就是在通识教育阶段,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广泛涉猎各科课程。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调整自己的专业,也有利于其更好地规划大学未来的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

2.实施入学教育主体多元化

“FRESHMAN ORIENTATION”是由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完成的。学生事务处、国际合作处、安全保卫处、健康教育中心、学生食堂、宿舍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车辆管理等多个单位联合起来,为学生打造了全方位的教育内容。后勤服务的介绍最具特色,由于在美国高校餐厅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为了更好地推荐自己的美食,餐厅往往会派出大厨代表来向学生以及家长推荐他们的特色和专长。就连工作在餐厅一线的大厨师傅都会参与到这样的一个活动之中,可见全校对入学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学校还充分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的作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舞台剧的形式,向新生介绍他们四年的大学生活。同时还会请优秀学生与新生交流学习方法,探讨如何实现角色转变等问题。

3.入学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入学教育包括介绍学校的校史校情、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安全保卫、健康保健、国际合作、住宿社区、伙食餐饮、未来规划等多个方面。美国一些州的法律规定,饮酒的年龄限制为21岁,所以酒驾以及饮酒教育成为入学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些活动主要采用集中讲解,观看动画、电影短片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作相关宣传。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教育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美国是一个热衷于美式足球运动的国家,在大学,他们的校园文化都围绕着足球而发展。比如以足球队的名字命名校园卡,以球队的衣服装扮校园,成为他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新生到任何一个学校,首先关注的就是他们的球队。另外,学校还设计了印有学校名称和学校文化元素的各种纪念品,供学生家长和学生选购。

4.鼓励参与式管理,增强责任感

美国高校还会邀请家长现场体验学校餐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对餐厅的发展建议。餐厅还鼓励学生家长参与餐厅的经营和管理,有的学校组织“菜品家长推荐”活动,定期邀请家长带上自己的拿手菜到学校参加比赛,获得第一名的菜品将会成为学生餐厅的日常菜。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一方面,餐厅的菜品处于不断地更新调整中;另一方面,此举也促进了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当然,家长还可以到学生社区参观体验。美国的学生社区除了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之外,日常管理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的,美国高校管理者也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收集家长的信息,建立庞大的学生家庭信息数据库,定期向家长发送学校信息,让家长了解学校正在从事的工作以及学生的情况。

二、现行国内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

1.校园文化认同教育

学校通过报告的形式,向所有新生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以及当前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校情校训等内容,还会带领学生参观校园。通过这样的一些教育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学校,尤其是要了解学校的校园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喜爱自己的学校。

2.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请专业的领军人物或者学院院长来作报告,让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了解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等,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心里健康与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都有专业的班子对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开学之初,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导他们要学会释放压力、学会发现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心理健康的问题、学会向心理咨询中心求救等。当然,学校还会定期举办一些安全知识的讲座,尤其注重向学生传授人身安全防护知识。

4.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未来,笔者认为,这种教育似乎不太适合拿到新生入学教育中来,毕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孩子,对所谓的职业生涯还没有过多的考虑,一味地去灌输似乎不合时宜。古人曾经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斯风下矣。”因此,教育要择其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启示

1.科学规划安排,系统全面地开展入学教育

时间上科学规划,内容上认真考究。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就是一个和谐的问题,应该在合适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到适合他们接受的内容。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心里所想,适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入学前开展教育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考虑到路途遥远和家庭经济条件等现实问题,入学前教育可以在部分省属高校先对本省的学生进行试点,再逐步展开。入学教育也是一个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环节,不应该只在开学之初进行,而应该贯穿于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在合适的时期开展相应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放在一年级学习结束之后进行。

2.全校行动,推进新生入学教育实施主体多元化

动员全校各相关部门,参与新生入学教育,也是贯彻全员育人工作方针的具体举措。入学教育不能单纯地被看成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毕竟他们对于其它的工作不是特别熟悉。各部门可以指派业务好、口才佳、热爱此工作的人员组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组,一起探讨并制订出详细的日程表,按照部门职能,科学规划时间,认真组织内容,打造精品新生入学教育。

除了部门参与以外,也要鼓励学生团体、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主动地参加新生的入学教育。高年级的学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曾经的大一生活、曾经的迷茫和困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交流比较有效。当然,参加交流的高年级学生要经过严格地筛选,以能起到榜样的作用为标准。

3.运用现代科技,创新入学教育形式

如今大学生主体是“90后”的年轻人,这一代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中成长,因而,要通过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全方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有些安全教育可以制作成动画片的形式,达到简短而又形象地介绍学生日常生活应该注意的事项的目的。

大学的彼岸是美好的,但是在到达彼岸的旅途中,这些学子们要各显神通,在一定的规程下航行。新生的入学教育也正是在他们追逐理想的起航点给予他们的助力,可以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大学生活,用辩证的方式去思考人生,高等教育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曲云进,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11):80-85.

[2]盖丽娜,等.大学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探微[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71-72.

[3]夏昆,等.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1):1-4.

(责任编辑:沈清)

作者:崔蜜蜜

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 篇2:

关于开设高校新生研讨课的现状与建议

摘 要: 为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生研讨课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的重视。开设新生研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学变革和教研结合。目前我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存在师生积极性不够高、缺少新生研讨课教师培训、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不强且课程延续性较差等问题。高校应积极推进新生研讨课对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高校 新生研讨课 现状 建议

为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生研讨课受到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的重视。2003年11月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31门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随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新生研讨课。

一、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概况

1.课程性质。国内高校大多将新生研讨课定位为面向大一新生的选修课,一般不限定选课学生的院系和专业,以教授引导小组研讨学习为特点,总学时一般为17或34,学分为1或2。

2.课程目标。国内高校将新生研讨课定位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型研讨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能力为目标,引导新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帮助新生完成学术性转变。清华大学教务处2012年编写的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手册中提到开设新生研讨课是为了建设一条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创造一个新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课程强调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让大学新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激发研究和探索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2009—2010学年新生研讨课手册中写到新生研讨课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浙江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目的在于转变新生原来高中的学习方法、模式和习惯,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增加新生与知名教授的接触,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以后的自主性、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奠定基础[1]。北京化工大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风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评和探索精神,激发新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开设了新生研讨课[2]。

3.课程内容。国内高校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内容不固定,由开课教授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并结合自己特长或兴趣选择,往往会涉及众多领域和多学科。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根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南京大学2009—2010学年内开设70门新生研讨课,分为学科导引式、前沿专题式、实践探索式和跨学科式四种类型。目前南京大学共建设新生研讨课149门,课程内容是能够激励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专题。上海交通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共开设23门次的课程,可供530多人选修,课程多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依托经典,追踪前沿,少有固定教材。

4.课程形式。国内大学新生研讨课多采用小班制讨论课的形式,也有个别高校采取比较特别的形式。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都采取小班专题讨论课的形式,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限制在8—30人以内,学生不分专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门课程。参加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学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授课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主,强调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仅是信息的传递。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师-生、生-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教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别开生面首次从全校遴选了179名学术修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为新生导师,面向全校3000名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由学生自主选修。学校给每名开设新生研讨课的老师发2万元,这2万元并不是报酬,而是让教师请学生喝咖啡、吃饭、参观博物馆,在互动过程中交流学术、沟通思想。中国人民大学这种师生“吃饭”式的新生研讨课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研讨课形式。

5.授课队伍。国内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主讲教师是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任课教师由热爱本科教学、各学科的知名教授担任,2003年11月首批开出的31门新生研讨课的32名教师全部为正教授,其中31名是博士生导师。2003—2004年度,共有70多位教授开设了70门新生研讨课,2700余名新生申请选课,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南京大学所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中,95%的课程主讲人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6.考核方式。国内高校新生研讨课考核方式一般由任课教师确定,大多为考查课。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作业、小组工作、课堂表现、口头或书面报告等,对选修研讨课的学生以书面形式作出“优秀、通过、不通过”的考核评价。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一般不采用书面考试方式,代之以多样化的综合考试方式。

二、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价值

1.对学生来说,新生研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具备学习能力的学习型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针和现实选择,而新生研讨课正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蔡颖蔚通过访谈法分析了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一学年后的效果,发现新生研讨课能帮助新生明确学习旨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术自信心、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合作学习习惯[3]。

新生研讨课通过各种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重视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表达交流技巧和小组合作能力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讨论环节中,通过对别人观点的理解和剖析,多角度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学生养成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学会学习和科学研究,引导学生走入学术之门。在研讨课中,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就某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辩论,师生相互启发,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新生研讨课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加之课程人数较少,学生间深入接触的机会较多,有利于新生建立一种稳固且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2.对老师来说,有利于促进教学变革和教研结合。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研究偏重于“教”和“教改”,对“学”和“学改”重视不够。教学不仅要有“教”的创新,更要有“学”的创新,要确立学习改革与创新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新生研讨课在各大高校的开设将有利于推进大学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学改革。

开设新生研讨课有利于高校推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有效促进教研结合。在重视科研的高校大环境中,大多数教师将教学和科研视为一对矛盾,很难有效兼顾二者,而新生研讨课则可以有效地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促进“教”、“研”相长的重要途径,而新生研讨课则是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4]。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一位教师曾说:“学生的思维往往能激起我思维深处的创新点,学生的表现也在提醒我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提升。”[5]

三、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师生参与研讨课的积极性不够高。由于知名教授和专家往往承担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开设新生研讨课需要耗费教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高校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也使教师对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够高。对于学生而言,早已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新生研讨课的不适应,课堂讨论环节表现不够积极,有些学生甚至不敢发言。我国高校应从制度的层面激发教师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动力,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并从教学方式改革的层面提高学生对新生研讨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2.缺少对新生研讨课教师培训。在我国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新生研讨课教师的培训。高校普遍认为新生研讨课的开课教师大多都是知名教授和专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没有专门培训的必要,因此往往以研讨课教师座谈会的形式代替制度化的教师培训。其实,学术水平不等同于教学水平,新生研讨课也具有其自身特点,我国高校应学习美国高校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新生研讨课教师培训机制,努力提升新生研讨课教师水平。

3.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我国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于其实效性的评价,评价方式也大多以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我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应建立一套专门的针对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指标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4.新生研讨课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不高,且课程延续性较差。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大多是基于教授或专家就自己所专长的某方面知识选择一个研讨题目,教师的自主性较强,因此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高。以探究式的学习为特点的新生研讨课结束后,学生再次回归到传统的课堂中,难以将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我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内容的设置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将研讨课和新生入学教育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专门针对新生设置一些研讨话题,并尝试在研讨课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所修课程与专业之间建立承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本科皆论类课程修读暂行办法[EB/OL].www.

ch.zju.edu.cn/Editor/web up file 20060829103206327.doc.2008-06-10.

[2]北京化工大学关于开设新生研讨课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jiaowu.buct.edu.cn.newssys/Upfiles/200633

58577.pdf.2008-06-l0.

[3][5]蔡颖蔚.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初步成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16-19.

[4]余秀兰.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J].江苏高教,2008(05):60-63.

本文为2013年西华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新生研讨课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成果。

作者:吕雪梅

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论文 篇3: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理性思考

摘 要: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新生入校后学校的第一堂课。从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涵着手,阐述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基础性意义,指出它不但是新生适应新环境的必经阶段,而且也是新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从环境、心理、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切入,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做得扎实有效,从而使学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成长;高素质人才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这项工作做得扎实与否,不但关系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顺利与否,而且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有效与否。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从而保证大学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新生刚刚迈入大学校门,对大学校园里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都不很适应,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入学之初这个“转折过渡期”。适应性本身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指的是生物体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所谓大学生的适应性,就是指大学生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能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则是指大学的管理者为了实现大学生尽快适应高校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包括很多内容,笼统来说,它包括环境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学习适应教育和人际关系适应教育等内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视这项工作,能使大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新环境

大多数大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可以说都是从入学那一天开始的,对于他们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新的,这会使他们萌发强烈的好奇感,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陌生感。媒体上也总会报道一些关于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的例子。自主、自律、自理等大学生活的独立性,不但是由大学生活的特定条件决定的,也是高等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真正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独立生活时,许多新生都会表现出明显的自立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些问题,对走进新环境有可能碰到的问题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从而可以尽快投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國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随之推进。高等院校办学模式和投资渠道等的多样化,使得毕业生面临着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我国以往的教育制度和办学理念、就业观念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让新生了解我国的教育制度、教育背景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等,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使大学新生更好地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绝大多数学生都很有热情,斗志昂扬,对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因为他们有着青年人特有的激情,所以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也都充满了期待。管理者应该充分抓住新生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开展相关入学教育,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刚进入大学时,所有的大学新生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大学四年毕业后,每个人的收获都截然不同。这一点也恰恰从侧面印证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入学教育这门课,给大学新生以正确的引导。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是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引导工作不仅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通过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少走弯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环境适应教育

进入大学校园后,新生首先面临的是陌生的校园环境,只有迅速了解和熟悉了校园环境,才能在这个环境中自如地学习生活。告别了原先熟悉的环境,很多大学新生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需要自己处理生活、学习上的一切事务,面对全新的环境和老师,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在新生入校后,安排高年级学生或学生干部带领新生熟悉校园,通常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课。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给新生解决最实际的生活问题,比如吃饭、洗澡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与高年级同学的交流,又可以间接获得一些信息,从而能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与此同时,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学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更多地还在于学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因此,在新生教育中教育学生如何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掌握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同样是一门“必修课”。

(二)心理适应教育

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可能会出现想家、怀念高中生活及朋友等心理失衡的现象,面对身边陌生的环境和人容易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失落感”,还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常从而选择了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看着昔日与自己差不多的同学进入了更好的学校,选择了更好的专业,这些同学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感,由此产生厌学、弃学等念头。与此同时,在高中之前,很多同学都是班级的佼佼者,被老师青睐,被同学羡慕,在某种程度上会使自己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但是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大学中的普通一员,再也没有了以往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无形中也会产生一些失落感。另外,进入大学,大家不再需要只是埋头苦读,他们有了更多的平台来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才猛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原来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差距。尤其是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在拥有众多才艺的城市学生面前,容易出现自卑等负性情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等对新生来说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进入大学之后,新生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新生首先在心理上做到身份的认可,善用心理调节手段,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正视自己,也正视他人。由此可见,入学之初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三)学习适应教育

在高中阶段,教育模式是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在学习名次上的竞争比较激烈。但進入大学后,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上课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基本上是“节节换教室,堂堂换老师”,与此同时,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差异,学生们逐步形成了“大学习”观念。学生逐渐了解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教育大学新生学会主动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会在学习方式上迅速融入大学环境。

有一部分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当初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甚至背道而驰,于是便产生学习心理上的障碍,开始有厌学、惧学等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新生进行专业方向的教育就变得必不可少,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而积极的专业理念,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四)人际关系适应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极易导致其自理能力、自立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因而在新生刚入学之际,对其开展相应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学生性格各有不同,生活阅历也不尽相同,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仅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同时还会对集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对新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促进良好舍风、班风的形成,确保班集体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而言之,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这门科学,争取利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度过转折期,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咏梅.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4):43—47.

[2]高萍,张娜.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浅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20—121,128.

[3]邱荣斌,彭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特点及其对策探讨[J].高教研究,2006,(1):64—66.

[4]田洪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88—89.

[5]黄强,邹洋,许妮,邓元熙.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之我见[J].高教高职研究,2007,(4):72—73.

[6]赵磊.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9):188.

[7]黄海涛.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76—78.

[8]赵跃.试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药学教育,2007,(4):1—4.

(责任编辑:陈雅莉)

作者:张宏伟 张宏新

上一篇:高校办学职能经济效益论文下一篇: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