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质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提高初中学生作文素质的全程性教学研究”是我校创设并为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的“广东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课题的定义、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作文素质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作文素质发展论文 篇1:

作文评语与学生素质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作文写评语是与学生心灵直接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评语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敬,关系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成绩。可以说,语文教师往往是通过这些评语实现其育才的目标的。本文把作文评语与学生素质发展联系起来论述,以供大家探讨。

一、身为人师,热情对生

作为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有用之才。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育才的任务。“教书育人”是两位一体的,教师必须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善待他们每一点滴的进步。

有时候,教师对后进生所写的作文感到头痛,认为这些文理不通的作文。有无从下笔之意,因而产生怕麻烦、不愿意教的思想,往往写了“不通”、“重做”、“你在说些什么呀”等等评语。这是一种绝对错误的做法。这样既有失于“诲人不倦”之宗旨,又有损于学生人格,甚至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孔子有句名言,叫做“有教无类。”这就是说不管学生如何无知、愚昧,只要他能学习,就要认真教育。

二、评语中肯,思想第一

写作文评语,思想性是第一条原则。因此,我们对学生要采取肯定的态度,不论学生写作情况及平时表现如何,我们都要找到他们积极向上、有益于个性发展及有利于社会前进的一方面。有的老师,在思想上带有“怨气”。以为这几个差生,拖了整个班级的后腿,就有意无意地写出不很得体的评语。这样做不仅大大地挫伤学生的上进心,甚至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是不妥当的。

例如,一年级有个学生开始用拼音与查字典的方法写了一则日记。那是她的第一则日记,她写道:“我已经当了一学期的一年级小学生了,今天在学校里参加了休学式,休学式开始了,仪式一项一项地进行着。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最后得一张奖状,心里乐开了花。说真的,我认为自己的表现还不够好。我在下学期一定要更加努力,争取得到最好成绩。这是我的一些小想法,也算是我的第一则日记吧!”我看了这之后,写下了几句中肯的评语:你能写日记了,而且没有错别字,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你的一点小想法很好,只要你继续努力。你的“想法”会实现的。

类似这样的评语,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幼小的心灵,他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茁壮成长。总之,中肯的评语贯穿着思想性,对学生的进步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因人而异,掌握特点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人才,并能结合实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人才。因此,一个好的老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作文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评语写作,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然后按照统一的教材施加不同的引导。

例如,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这样写雪景:

下雪了,大树和小树都穿上了一件银装;

下雪了,小草和禾苗都盖上了一层棉被;

下雪了,小朋友们可高兴啦!跳呀、玩呀,个个都满脸通红。雪花姐姐,我要给你留一封信:希望你下次再陪我玩。

我写下这样的评语:下雪是最好玩的了,相信你的“希望”准能实现。你不仅爱在雪天玩,而且还列举出了“雪”的特点,说“小草和禾苗都盖上了一层棉被”,真是富有创造性,这是你观察得来的,希望继续保持这个特点。

总之,因人而评,即使同一题材的写作,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写评语,这对培养个性、发挥创造力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善于观察、区别对待

为了更好地写评语,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动态,了解他们的一些特点、爱好、主要的优缺点,同时还要分析这些特点产生及形成的原因,所以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譬如一个学生以《学校》为题,写了篇简单的日记.他只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爱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因为这是一个一年级的学生,他能这样写、这样说,实在属于不简单的了,因而我为他打了一个“√”。表示了肯定,再加上一句批语:“你真有爱心。”后来这个学生十分努力,日记大有进步。

区别对待学生的作文,十分重要。我们不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养成“为成绩”而学习的观念,应通过不同评语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通过评语,沟通心灵

学生是天真的,所以教师的评语也应该是恳切真诚的。真正面向学生的评语,无论是语气还是行为都应该使学生意识到,评语是老师对自己的评语,是为自己而写的评语。

例如,有个学生在一篇题为《春天来了吗》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春天来了吗?你看大树上的小鸟欢快地唱着歌,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小青蛙在田里捉虫忙。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吗?你看大树、小树都抽出了绿绿的小芽。小草伸出了小脑袋,给大地穿上了绿衣裳。春天来了。”在这篇日记后,我的评语是:题目妙极了,明明是个“疑问”,然而经过你的笔,用两个事例(一个动物、一个植物)回答了“来了”;而且你还能用形象化的说法说“穿了绿衣裳”,真是好样的,老师佩服你。这个评语。震动孩子的心,她回家对父母说:“老师佩服我呢!”

的确,只有通过评语,沟通师生双方心灵,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上所述,教师只有耐心诱导,运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从一点一滴的具体事情开始,逐渐地在提高语文知识的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陈夏君

作文素质发展论文 篇2:

“提高初中学生作文素质的全程性教学研究”初论

摘要:“提高初中学生作文素质的全程性教学研究”是我校创设并为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的“广东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课题的定义、基本内容、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学生 作文素质 全程性教学

“提高初中学生作文素质的全程性教学研究”是我校创设并为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的“广东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农村向城市过渡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优质化问题研究》的子课题。该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

基本方针:整体要求?摇阶段落实?摇全程跟踪

教学措施:挖掘潜能?摇激发兴趣?摇鼓励成功

教学目标:初一入门?摇初二达标?摇初三超越

一、“提高初中学生作文素质的全程性教学研究”定义

1.作文素质定义:叶圣陶:“作文是各学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实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有过详尽的论述。儿童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天生就具有观察事物并予以思想以及渴望表现等素质。那么,所谓作文素质就是指学生本身固有并能够用以作文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现欲等综合本质。

学生天生就具有作文素质,但并不等于就能作文。这正如有生命内因的种子,要想让它发芽,还必须有阳光、雨水、土壤等外因的滋养。儿童也是这样,要想把潜在的作文素质转化为作文能力,就必须有知识的积累、生活的体验和正确的引导。

2.全程性教学研究的定义。全程性教学研究包含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

时间概念上的全程性是指从初一到初三,以及每一学年的每一时间单位中,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将作文素质转化为作文能力的全过程。空间概念上的全程性是指在每一个时间单位里引导学生如何积累知识,如何体验生活,如何掌握写作技巧等全方位的把作文素质转化为作文能力的全过程。

全程性教学研究是多元的、立体的教学体系,它彻底改变了以往那些随意性、间断性、无序性等不科学的作文教学。

二、提高初中学生作文素质的全程性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基本方针:“整体要求、阶段落实、全程跟踪”。“整体要求”:是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广东沿海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现状尤其是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完善的初中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包括:

(1)学会普通话,运用普通话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尽量减少乃至杜绝白话在作文里的表达。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用应用文等。

(6)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7)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运用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

(9)作文每年一般不少于16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阶段落实”:是指初一、初二、初三的每一学年落实教学目标,即初一入门,初二达标,初三超越,而初一、初二、初三的每一个教学时段也都要确立小目标,并加以落实。譬如初一第一学期的一至三周,要求引导学生能初步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初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初步认识班集体和学校,并能够运用比较通顺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经过反复训练,反复跟踪,让95%以上的学生达到这一教学小目标。

“全程跟踪”:是指包括前文所述的“全程性教学研究”定义的跟踪,也包括对每一个学生自始至终的全程跟踪,建立学生作文档案。

2.教学措施:“挖掘潜能,激发兴趣,鼓励成功”。“挖掘潜能”也就是对学生自然天性的挖掘。要求老师要点拨、顺应并且鼓励学生天性的发展,而不是压抑。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陌生的事物都充满解谜的渴望。可是,因为家长或老师不经意间厌烦他们的问这问那,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久而久之,这种好奇心就慢慢收敛了,君不见,许多中学生已经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漠不关心了吗?所幸的是,大多数刚上初中的学生还童心未泯,他们还有成千上万个“为什么”要问,做老师的不一定每一个问题都能给予正确的答案,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也要有一颗童心,鼓励学生自己去思索,并提出更多的“为什么”来。千万不能像私塾老先生那样对“怪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好奇满不高兴,还冷冰冰地回答“不知道”。

儿童天生就具有观察事物并予以思想的本性。而且儿童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往往与我们成年人不同。有位老者坐在椅子上悠闲自得地吃着糕点,旁边一小孩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良顷,老者以为小孩嘴馋。问:“你是不是想吃呀?”小孩说:“不是,我见您吃糕点时嘴巴一张一张的,胡子一翘一翘的,很好玩!”天哪,我肃然起敬,为儿童独有的观察视觉而震撼。倘若以我们成年人的心态去衡量小孩的观察角度和思想角度,你会老气横秋地斥之为幼稚可笑,可是,那正是对自然童真的扼杀。真希望我们做老师的多回忆回忆自己的童年。

挖掘潜能是一项细致而要有耐心的工作,既要求教师具有机智敏锐的睿智,也要求教师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

儿童本来就天生具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但众所周知,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居然会越来越讨厌作文,不愿意作文了。什么原因呢?就因为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让学生完全按老师的要求作文,而不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运用语言表现自己,他们又怎么会有兴趣呢?因此,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依从他们的自然天性,写他们想写的,说他们愿意说的。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作品,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创造感到满意,期待认同甚至表扬。可是,我们传统的作文评估总是以成人的价值取向作为标准来衡量孩子们的创作。符合老师要求的就及格、优良、优秀,不符合老师要求的就不及格。最糟糕的是评出分数,而大部分老师又都像老板发奖金一般的吝啬。80分以上的评分见不到几个,60分以下的却红红的一片,讲评时还美其名曰“严格要求”。不知道给爱因斯坦评定板凳制作的那位老师现在如果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幸运的是爱因斯坦天可怜见,没有夭折,但谁又能否定,古往今来,多少天才神童不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板凳制作”的评定中萎靡不振的呢?

因此,该到了要给学生创作进行鼓励的时候了!

“全程性教学研究”要求老师给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文都予以充分的肯定。“鼓励成功”既是我们的教学措施,也是我们的教学口号。

3.教学目标:“初一入门?摇初二达标?摇初三超越”。所谓入门,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初一学生能初步养成观察自然、社会、人生的习惯,养成积累各科知识建立自己的写作题材库的习惯,养成运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习惯,并初步掌握写作的基本常识: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饰、评改、交流等写作过程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在训练形式上,以自由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主。

在此基础上,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初二学生能够达到前文所论的“整体要求”,即“初二达标”,并重点落实“整体要求”中的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条的具体要求。在训练形式上以自由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

如果说初一、初二的训练是为了“量的积累”,那么,初三的训练则更是为了“质的飞跃”。因此,我们提出“初三超越”的作文教学理念。重点落实“整体要求”中的第二条、第三条要求。在训练形式上以自由作文和话题作文为主。能让大部分学生创作出情文并茂的佳作,让师生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提高初中学生作文素质的全程性教学研究的光明前景

为研究提高初中学生作文素质的全程性教学,我校组建了一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教学理论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并聘请了广东省教科所梁永丰教授担任顾问。计划通过两个轮回共六年的教学实践来研究这一课题。

该课题秉着“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完全依从学生的自然规律,以转化“作文素质”为“作文能力”为突破口,力求创设出一个崭新而又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

目前,我们对该课题的研究已进行了一个学年,虽然还只是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却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今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我们初二语文达到甚至超过了市平均分;我校参加市即席作文竞赛也取得了佳绩。究其原因,是我们改革了作文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浓了,学习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课题组同仁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课题将会越来越展示出作文教学艺术的魅力,为素质教育增添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4.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申宏谋

作文素质发展论文 篇3: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在整个语文素养的构建中,作文素质是基础性与实践性极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既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重点,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点。为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作文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切实有效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得到落实。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知识结构,以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不断实践着、探索着。以下就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路,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认识观的培养是作文素质形成的基础

作文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动认识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众多文论家的共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要立足生活,以写实作文为起点,夯实写作基础。而写实作文的一个关键涉及到学生认识观的问题,即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现象有没有客观的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作文素质的提高程度和发展方向。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只局限于表象,认识能力也是肤浅的。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写人记事要求学生抓住“有意义”的内容,从这一选材方向看,初涉作文的小学生是很难做好的,往往容易偏离。在一次以《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题的作文训练中,一个学生写自己看过的电影《小兵张嘎》后,立志要学习少年英雄张嘎,做一个勇敢的好少年。一天,同班的一位同学欺负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便挺身而出,以一勇敢者的身份给欺负小朋友的同学一阵拳打脚踢。从常理上看,帮助弱小是人皆称颂的,但由于认识观的不成熟,这位学生竟误把对同学的“痛打”当成了英雄举动,写进作文中。

为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要把学生认识观的培养纳入教学议程,设专题讲座,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修养和认识观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分辨社会上的假、恶、丑,使学生在系统的教育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高思想认识,为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让学生有分辨是非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观。

二、思维品质的形成是学生作文素质的核心

一篇文章的完成,无论是大作家还是小学生,都必须经过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语言表达等环节,恰好这些环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思维活动。可以说,思维是作文的核心,没有积极活跃的思维过程,各种智能和技能根本发挥不出来。因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思维能力,是拓展写作思路,培养作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在作文素质的训练中,我总是把学生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首先,系统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基础的思维方式,如“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辐射性思维”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科学地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氛围,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生活中,借助具体事例,紧扣生活教育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尽情展示思维活力,以运用促发展,以训练促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脑子变“活”了,作文思路也就开阔了,并且时常会在作文中闪现出活跃的思维光芒。

三、培养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关键

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基础是作文的选材空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要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

记得一次作文课,命题为《我的妈妈》。命题的原意是为了训练学生怎样在文章中表现人物特点。不料命题一出,便出现了“我天天与妈妈生活在一起,太熟悉了,总觉得妈妈同别人的妈妈差不多,没有特别之处,也没有值得写的事情……”一堂写法指导课只好变成选材训练课了。事后,我不仅想到,作为母亲,为我们的生活、学习费尽心血,而一位纯真的小学生,却觉得自己的妈妈“没有值得写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局限所导致的结果。从那以后,我把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为作文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的又一重点,常常给学生创造观察契机,在指导观察的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不仅要用眼细看,用耳聆听,用鼻子嗅,用手触摸,还要会用脑子去思考,用心灵去体味,以情感去体验。要求学生经常留心周围的人、事、现象,并能对观察对象做出及时的思维反应。会评价生活,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善于捕捉生活热点,发现人物特点。在生活观察中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为作文素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并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今天我有新发现”、“与众不同的他(她)”、“我们班的新鲜事”等说写竞赛活动。

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得到激发,而且形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也很快提高,作文中材料选择也常常呈现百花争妍的良好势头。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要培养他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做个有心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积累素材,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四、理论指导是学生作文素质形成的阶梯

古人常说:“文无定法。”但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面对写作的入门者——小学生“也须有法”。当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世纪作文教学中,我们不能给学生一个模式框。但可以给学生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先扶一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陌生感和畏惧情绪,才可能引发学生内在的潜质,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形成写作技巧。使学生从一个点拓展开来,沿着一条线去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针对这一发展原则,我借助有关的写作理论书籍,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进行浅显的写作理论指导。如文章体裁特点、审题立意方法、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及语言表达方法等。有的立专题讲座,有的在语文阅读课中穿插完成,有的在作文课中做写前指导或写后点拨。建立一个完整而切合教学实践的方法训练体系,使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写作理论,掌握方法,同时又以方法指导写作实践,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作文能力,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拓展写作空间。

作者:金孙满

上一篇:视觉文化传播论文下一篇:建筑审美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