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林规范化管理论文

2022-04-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两山”理念提出15年来,一项重大的林业工程——公益林建设,铸就了浙江林业生态建设“两山”之路的新辉煌。公益林是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体功能,依据生态区位重要性划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是国土生态最重要的绿色屏障。199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试点,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益林规范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益林规范化管理论文 篇1:

提高我国营林生产管理的措施

[摘 要]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今天,实施林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营林生产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提出了几点改进的意见,希望对今后营林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我国营林 生产管理 措施

营林是林业的基础,林业生产必须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营林上不去,山上增资源就是一句空话,必然制约山下增效益。实践还将表明,没有持续发展的营林,就没有持续发展的林业。营林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营林,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营林,营林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消弱。为加强营林基础工作,使之落到实处,必须赋予“以营林为基础”更为实际的时代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有力推进,造林更新已成为维持林业简单再生产的主要条件,提高造林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是林业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林地是营林基础的基础,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林地被随意挪作他用,每年“蚕食”不少,因此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保证营林规划的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经济规律管理营林生产

1.1营林生产要以林木生长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因为林木生长量才是构成产品产量的因子(森林的间接效益也是如此),一切生产技术措施的效应完全反映在林木生长量上。目前营林生产只是把造林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国家投资也是按照造林面积计算,完成多少造林而积就领取多少国家投资。至于能否成林,生长如何或能生产多少术材和其他产品就已经不和国家投资发生关系了,甚至连主管部门统计数字也只是每年完成造林面积多少,而不去统计成活率、保存率或林木生长量等更能说明营林成效的数据。这是造成造林保存面积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1.2要以省或地区(主要考虑自然区划)为单位,把宜林荒山(包括采伐迹地)划分为不同的营林类型,根据不同的营林类型确定相应的林木生长量指标。划分营林类型的依据是宜林程度和森林产品规格(例如用材林有大、中、小径材),比如说,在南方杉木产区,把宜林荒山划分为若干个营林类型,分别确定林木生长量指标。一个地区造林树种很多,可以用几个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作为林木生长量指标的基数(南方可用杉木、马尾松等),其他各种树种可以根据其生长速度和经济价值定出和该几个树种中的其中一个相比的指数。这样,国家对林场的营林任务就可以下达造林面积、林木生长量、木材产量及规格、投资等经济指标。全面完成这些经济指标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营林成效。在此基础上,制定超额完成经济指标和没有完成规定指标的奖罚制度。在不超过投资的前提下,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所得的经济利益可以全部由林场或个人所得。这和工业生产不同,因为国家虽然没得到超额部分森林的直接产品,但在森林间接效益方面仍然可以得利不少。

二、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的审批人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没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没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审批抚育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禁伐区,以卫生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提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林农、林果、林药、林蛙等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进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重点公益林区实施必要的森林经营措施,从而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发挥各种林分应有的功能。加大低质(效)林的改造力度,对于低质(效)林改造工作,本着宦采则采,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宦抚则抚的原则,统一规划,集中实施综合经营措施。

三、采取有利措施不断提高更新造林质量

几年来,造林质量稳步提高。在强化管理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狠抓了造林质量,成活率、保存率大幅提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质量、效益上,一是转变思想,加强领导,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造林工作在林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分清责任,党政工青齐抓共管,奖惩分明。三是制定措施、求真务实、保质保量完成造林生产任务。四是开展绿化植树活动,美化家园,为职工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整套管理体系。

四、改革营林投入机制,提高投资标准

每亩造林投资标准应提高到红松300元以上。同时发挥投资的导向作用,对营造阔叶树和针阔混交林的给予追加投资。规范管理的,联营分利的建成一片,收松木250元。根据物价变动,日前,对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采取集约化管理措施。对造林苗木采取集约经营措施仅仅是单纯的施肥或修枝而己,虽然集约经营林的面积很多,但林木的生长未达到丰产林的标准。要想获取最大的林木生长量,应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根据林木的长势进行定期施肥、打药和适时的抚育,直到林木收获为止。此外,对现有的抚育规程和采伐强度应进行适当的调整,森工企业可以根据山场实际情况,适当加大间伐强度,以达到成林抚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经济规律管理营林生产的办法,是可以改变目前营林生产成效不高的状况的。当然,要这样做,开始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划分营林类型的工作量大;标准制定也很复杂,确定生长量指标也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生长量的测定怎么进行;惩罚制度的制定等都涉及很多问题。但是,搞好营林生产、加强营林管理势在必行。另外,我们有三十多年来营林生产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有一支相当规模的林业科学技术队伍,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而且,这是属于技术上的基本建设工作,一次制定,逐步完善,一时难以全面铺开,可以先在部分地区、部分林场试验,积累经验,然后逐步推广。

参 考 文 献

[1]奉安臣,白顺江,封新国.森林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建国,余建辉.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郑小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程朝阳.国营林场营林生产技术管理探讨[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9(1):36—39.

[5]粱星权.森林分类经营[S].北京:中国林业出版杜.2001.

作者:牟善梅

公益林规范化管理论文 篇2:

公益林建设绿了青山惠了林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两山”理念提出15年来,一项重大的林业工程——公益林建设,铸就了浙江林业生态建设“两山”之路的新辉煌。公益林是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体功能,依据生态区位重要性划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是国土生态最重要的绿色屏障。199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森林分类经营试点,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2001年,全面启动生态公益林建设,目前全省公益林建设规模4548.6万亩,占全省面积的29.1%,林地面积的45.2%,累计发放补偿资金168亿元。公益林建设成为浙江林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惠农最广、生态功能最全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优化布局保生态

本着“因害设防,生态优先”的原则,以生态区位重要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为主要指标,着力优化完善公益林整体布局。逐步扩面优化。通过2009、2012、2015、2019年的新增扩面,全省公益林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有效保护了钱塘江、瓯江等八大水系源头及其两岸,国铁、国道、高速公路两侧以及大中型水库周围、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国防军事禁区等一大批生态区位重要地区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森林资源,为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公益林在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净化大气、减轻灾害、森林游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改善了浙江省生态环境。2018年浙江省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总值达到4630亿元,建设投入产出比超1∶231以上。

提高标准惠民生

浙江省自2004年实施公益林补偿以来,财政投入逐年加大,惠民政策逐一落实。提高补偿标准。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从2004年的8元/亩提高到目前的33元/亩,其中源头县、加快发展县及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公益林补偿标准达到40元/亩。资金惠及林农330万户1300余万人,单户年补偿资金超过1万元的农户超1900户。2019年,全省有7.51亿元直接补偿到1.8万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力促进了农村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医疗、养老等公益事业的推广。规范资金发放。建立“直拨制”,实行“公示制”,强化“阳光公开”监督。林业和财政部门按照“事项全公开、过程全规范、结果全透明、监督全方位”的“四全”要求,根据发放清册通过银行或农信社直接打到老百姓卡里,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将公益林面积分布、资金分配实行网上公示和实地公示相结合,在政府网站和乡镇、村公示栏进行公示,做到家喻户晓,接受群众监督。对资金发放从清册编制、核对、公示各环节和发放时间、形式、流程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并对发放进度和数量实行定期通报,做到到户资金准确无误,确保补偿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强化抚育提质量

在全面封育管护的基础上,加强公益林的科学经营,着力提高公益林林分质量,努力追求公益林建设成效最优化。森林类型逐步优化。完善公益林抚育政策,加大阔叶化改造、珍贵树种补植力度,生态效益更优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森林类型得到进一步优化,比重从建设初期的30%增长到55%。森林景观大大提升。通过抚育、更新、低效林改造等多种措施,努力打造春有繁花似锦、夏有绿树成荫、秋有红叶飘霜的特色森林景观,目前全省依托公益林建立了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8个,其中国家级42个。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通过实施“新植1亿株珍贵树”等行动,公益林区珍贵树种比例明显提高,群落结构复杂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生态保护功能强大的公益林体系逐步建成,公益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综合提升。

多措并举促监管

通过多年的努力,浙江省公益林建设的管护网络和宣传体系基本建成,管护模式和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开展公益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公益林地籍小班管理为核心,统一管理流程和数据标准,实现日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组建管护专业队伍。全省共划分1.26万个管护责任区,配备2.1万名护林员,并建立护林员野外巡查GPS考勤系统,实现对护林员的实时监管、轨迹回放、考核统计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类媒体渠道,广泛宣传公益林法律法规、管理政策、建设意义等的宣传,并在交通要道、村莊周边和其他人为活动频繁区域设立宣传牌、告示牌和公示牌,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和支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

公益林规范化管理论文 篇3:

肇庆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创新实践

[摘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2018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从机制体制改革入手,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广东省肇庆市围绕全市丰富的林业资源,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生态补偿”有效机制,在机制上有效破解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融资在权属证明、质押登记、价值评估、账户监管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推动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年末,肇庆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金额超过600万元,走出了一条运用绿色金融手段完善市场化林业生态补偿的新路子。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贷款

1当前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面临的困难当前生态公益林经营主体受到收入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缺乏抵押物等因素的影响,融资需求受限,生态公益林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的释放。为此,肇庆市着眼于拓宽生态公益林经营主体融资途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目的,主动加强与地方林业部门沟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未来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作为质押物实现融资,是一种环境权益融资产品。当前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抵押贷款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困难。

一是生态公益林收益权属证明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由于林业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林业部门虽已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了确权并记录在册,但确权信息尚未公示,金融机构难以掌握生态公益林和补偿款实际收益人的权属情况。生态公益林权属证明难限制了金融机构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

二是生态公益林收益权价值评估难。根据《广东省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专项資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生态公益林补偿专项资金由基础性补偿资金和激励性补助资金基础性补偿资金是对全省生态公益林进行普惠性补偿;激励性补助资金是对生态区位重要、补偿资金落实到位、整体森林质量较高、管护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奖励性补助。两部分组成。可见,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属于未来收益,如何对其进行价值评估,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授信模式对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是补偿资金开户银行和贷款银行不一致而带来的资金监管难问题。从高要区情况来看,有意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银行为邮储银行,而高要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款资金开户行为高要农商行,这样邮储银行将难以实现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账户进行有效监控,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贷款意愿不强。

2肇庆市创新推动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的实践做法为有效破解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融资在权属证明、价值评估、账户监管等方面遇到的难题,肇庆市人民银行、林业局、财政局、商业银行、林场经营主体等按照“试点破题、建章立制、全面推广”的思路,创新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选取高要试点破题,及时总结经验建章立制。

2.1试点破题,成功发放全省首笔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肇庆选取高要试点破题,明确林业部门、商业银行和生态公益林经营主体各方职责,厘清贷款业务流程,成功指导肇庆邮储银行于2018年4月在高要成功发放全省首笔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金额7.3万元(具体贷款流程如图1所示)。

该笔贷款具有五个方面的创新和优点。

图1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发放流程

(1)贷款对象:经林业部门证明认定的具有生态公益林收益权的组织或个人。生态公益林质押贷款对象不仅要符合一般贷款规定的条件,而且必须是获得林业部门核发的、享有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的实际收益人。根据《广东省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高要区林业局对2017年符合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对象进行了确认,其中高要区林农吴某承包了1368亩生态公益林,高要区林业局向其核发了《高要区独立经营公益林补偿收益证明》。

(2)贷款额度确定:科学合理地放大贷款金额。根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助林贷”贷款业务操作规程》,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授信额度由上一财政年度补贴款额度、质押率、近5年补贴款平均增速和贷款期限四个因素决定,授信额度=上一年财政年度补贴款额度×质押率(90%)×近5年补贴款平均增速(1.55)×贷款期限,授信额度最高可放大至7倍。邮储银行高要支行按照操作规程的授信额度测算要求,综合考虑借款人的收入还贷、经营状况等情况,最终确定该笔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金额7.3万元,为该借款人2017年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3.08万元的2.4倍。

(3)贷款利率:实行优惠贷款利率。邮储银行高要支行对高要林农吴某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约定用途为抚育林木并发展林下经济,综合考虑资金用途、贷款期限、信用程度以及客户综合评价等因素,最终确定该笔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的利率为6.175%,低于同期林业贷款平均加权利率0.21个百分点。

(4)风险防控:实行三方账户监管机制。目前,高要区公益林经营主体补偿款账户统一开立在高要农商行,为解决账户资金监管和保障资金安全的问题,高要邮储银行、高要农商行和借款人签署了三方账户资金协议,约定高要农商行将借款人公益林补偿资金直接划至借款人在高要邮储银行的账户,实现高要邮储银行对借款人补偿资金账户的有效监控。

(5)还款方式:灵活便捷的还款方式。邮储银行高要支行对林农吴某发放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额度期限为2年,还款方式包括一次性还本付息、等额还本付息、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法等多种还款方式,高度契合了林业生产周期和特点。

2.2建章立制,健全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融资工作机制针对全省首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在肇庆的成功破题,肇庆及时总结试点实践经验,于2018年5月出台《关于推进肇庆市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试点过程中的有益做法和创新举措形成市级层面的标准化、规范化业务指引,从机制体制上明确各方主体的职责,从而破解生态公益林融资面临的难题,有力激发了全辖各县市、各金融机构开展生态公益林融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为全辖复制、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随后,辖区高要、四会等地也先后制定了当地生态公益林融资实施细则,肇庆邮储银行、四会农商行、四会泰隆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陆续制定生态公益林融资业务管理办法。

2.3全面推广,推动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实现增量扩面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肇庆市鼓励各县市、各金融机构大力推广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取得了增量扩面的良好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投放地域实现辖区县域全覆盖。截至2018年年末,全辖6个县市均实现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投放。二是承贷主体实现林场经营主体类型全覆盖。截至2018年年末,全辖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的主体已由个体承包经营户林场拓展到集体公益林场、国有公益林场,实现林场经营主体类型全覆盖。三是贷款模式不断丰富。除纯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外,辖区有关县市陆续推出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应收账款+信用担保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质押+个人信用担保”“公益林补偿收益质押+房产抵押”“公益林+林权抵押+金融扶贫”等模式,有效扩大了贷款受惠廣度和力度,单笔最大贷款金额达到100万元。四是放贷金融机构不断增多。截至2018年年末,全辖包括6家县市区邮储银行、四会农商行、广宁农信、四会泰隆村镇银行等8家银行业机构办理此项业务。

3取得的成效

3.1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生态公益林补偿款通过财政部门发放到林农手中,金融机构把林农未来若干年可预期财政补偿收入转化为眼前的资金收入,通过科学的测算授信额度,发挥倍数放大效应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支持农村集体林权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截至2017年年末,肇庆市林地面积达到1582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481万亩,占比30.4%,生态公益林年度补偿资金超过1亿元,按照贷款额度放大倍数进行初步测算,肇庆市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规模最大可达到7亿元。

3.2有效盘活了绿色资产,拓宽了林农的融资渠道公益林砍伐受限,山林经营权人除每年拿到一定数额的补偿金外,不能流转、抵押融资,极大限制了生态林业的发展。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的创新推出,既满足了借款人抚育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等林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经营方面的资金需求,拓宽林农融资渠道,又盘活了“沉睡”的绿色资产,通过“绿色+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双赢”。截至2018年年末,全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金额达到606万元。

3.3发挥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集体林权和金融改革的作用金融机构通过与林业部门的深度合作,将农村集体林权改革与金融创新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绿色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推出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支持农村集体林权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从而真正实现绿色金融、林业经济、生态保护“三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权典. 我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法律制度构造及实施机制创新——兼析广东省相关政策与立法实践 [C].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 2004.

[2]杨笛. 云南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相关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9(3):139-144.

作者:莫锋

上一篇:复杂结构隐喻美学论文下一篇:人才培养信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