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国际思考论文

2022-04-18

摘要:为了提高医学留学生神经外科学临床教学质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严格筛选带教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探索创新型带教模式,针对留学生制订个体化的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从中凝练出有益的教学启发与经验,并为今后留学生神经外科学临床带教工作提出了改进的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医学教育国际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教育国际思考论文 篇1:

广西高等医学院校临床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 要】东盟合作交流背景及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促使广西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的以应试为导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师资不足、教材不适用等制约临床英语教育发展的因素势必成为教育改革的对象。为此,我们提出改进策略:设置临床英语实习课;向学生强调“学生为主,教授为辅”的教学理念;提高临床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做教材的主人。

【关键词】临床英语教学 制约因素 对策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北部湾经济圈的桥头堡,自2004年与东盟十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越来越多来自东盟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的学生进入广西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这一趋势要求广西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速,持续提升在校医学生即未来医务人员的双语交流能力,尤其是英语的沟通能力。然而“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仍然长期、普遍存在于现今的医学生中,这说明当前的外语教学模式与时代要求脱节,不能满足中国医学教育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要求。

一 制约因素

1.陈旧的教学模式

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应用使学校的外语课程改革、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变得本末倒置,导致外语教学的改革在数年中没有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体系,造成语言学习和运用断裂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医学生临床英语综合能力不强,这与当今医生需随时查阅英文文献从中循证指导工作或能及时与国外同行进行专业交流的要求脱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医生的对外交流与诊疗水平的综合提升。

由于医学院校至今仍沿用考试通过率作为评判英语教学水平的依据,对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以通过公共英语四、六级的方式衡量,而这种测试方式是不包含口语内容的,与当前普通高校英语教学大纲里专门指出的“目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不一致。此外,大纲里在教学

目标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明确提出培养语言技能目标的顺序是听、说、读、写、译。这说明听说能力的培养应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但陈旧的教学模式致使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会不自觉地偏重公共英语应考内容和方法的讲授,缺乏对临床医学英语尤其是临床口语的关注,这使得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更倾向于公共英语教学、忽略临床英语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而忽略临床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口语能力的培养。

2.积弊深厚的传统教学思维

应试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喂养式”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学阶段的学生已适应并习惯该模式,导致学生普遍自学能力较差,在外语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不讲方法,依赖老师;缺乏自觉,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课堂上注重记录,缺乏独立思考,气氛沉闷。由于存在提高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中学英语教学更侧重于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的灌输,口语教学常常被忽略。这些都造成当今医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前几乎没接受过规范的英语口语训练。

2012年4月至12月,笔者对广西医科大学三个不同专业共10个教学班的268人做了针对英语口语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三个不同专业分别是:口腔系(58人),公共卫生管理系(64人),临床医疗系(146人)。调查结果如下:

表1 业余时间口语练习统计

练习情况 每周3次以上 每周一次 偶尔练习 从不练习

人数 15 63 141 49

百分比 5.60% 23.51% 52.61% 18.28%

由表1可看出,不同专业的医学生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觉进行规律的口语练习的仅占总人数的5.60%;绝大多数人(76.12%)显示出对外语口语没兴趣,仅偶尔或每周练习一次;而从不进行课外练习的学生竟然达18.28%。这说明在当今的医学院校,虽然经历多年的教育改革尝试,但依然没有激发广大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和加深对外语在医学学习中重要性的认识。多数学生课外几乎不开口讲英语,也从不自觉进行口语练习的事实,使当前外语教育改革陷入尴尬境地。这个问题除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外,医学院校目前所能提供的外语学习环境匮乏也是个重要的客观原因。

表2 医学生临床口语课堂表现

练习情况 主动配合 配合 消极配合 拒绝练习

人数 64 175 29 0

百分比 23.88% 65.30% 10.82% 0

表2的统计分析显示出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实习课中学生课堂表现的真实情况。结果表明89.18%的学生能按教学进度和内容、符合教学要求进行英语问答,其中积极主动的学生有23.88%;但课堂上态度消极被要求完成英语对话的竟达10.82%之多。分析其原因正如前面介绍,多数学生或因长期缺乏外语口语练习,词汇量不够,发音不标准,担心出错在课堂上被耻笑而选择沉默。有的学生虽然英语综合能力较好,但不善于或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而选择“低调”。这种情况造就了课堂沉闷的尴尬局面,最终教师不得不“强迫”学生问答,这就形成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敢开口,基础好的学生缺乏开口积极性的不良循环。从表2中看到消极配合的学生占10.82%之多,这反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推广及普及会遇到重重困难。

3.缺乏合格的临床专业外语教师

当前,医学院校缺乏合格的临床专业外语教师,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多年来的扩招,作为以外语教学为特点、临床教育为主导的临床医学英语课程所面对的学生过多,班级、班型过大,平均一个班至少50人。班型过大,使授课教师对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难以在短短40分钟内全面拓展。临床实习课是以提高学生的医学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它需要有合格的临床口语老师。然而,在当前医学院校从事英语临床教学的教师大部分为非英语专业毕业,多为高学历如博士或曾有留学经验的医师兼任,自身不具备专业语言类教师所具有的语言教学的专业特长,当授课内容涉及语法、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等语言学相关知识时,解答内容就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满足医学生对临床医学理论和临床英语工作技能的双重要求。而专业英语教师由于临床医学知识缺乏且自身的临床口语水平有待提高,也无法完全胜任临床教学。同时,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老师的进修和出国交流机会很少,多数教师没有与从英语国家来的患者沟通的经历,更没有机会以医生的角色在国外参与临床诊治的经验,这给临床医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制约。

4.教材不适用

目前,中国医学教育向国际化迈进的趋势正在加速,各医学高等院校都抓住契机,对原有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远没达到满意的效果,尤其突出表现在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整体上仍然较弱,无法满足临床实际工作需要。这一现象凸显出英语口语教材的重要性,医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要求未来的医生能具有较好的阅读及沟通能力,教材的内容应随医学发展而不断更新。然而,目前市面上能真正满足有效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目的尤其是临床医学口语教学的教材却不多,符合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特色和临床医学生特点的口语教材尤其是以东盟合作交流为背景面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临床医学英语口语教材几乎无法寻觅。当前我们选用的教材内容显得陈旧、缺乏时代感,不能满足东盟合作交流背景下中国医学发展的要求。

二 对策

1.设置临床医学英语实习课、加试口头表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指导下,开始重视外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但一方面由于缺乏合格的临床外语教师,口语教学无法完全贯穿到临床教学中;另一方面由于客观存在的不利于口语教学的诸多因素,如学生过多、班型过大和受课时限制等,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而逐渐丧失对外语的学习兴趣,最终造成学生的临床外语沟通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要提高医学生的会话能力,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临床医学英语实习课,每个学期有1/3或1/4的英语课时用于临床口语教学是必须的,否则加强医学生外语会话能力的培养也就流于形式。

目前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外语能力的检测采用PRETCO(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的模式,该测试体系更着重语言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运用,突出实效性和实用性,然而PRETCO测试体系在题型设计上存在没有针对口语能力直接进行考核题型的缺点,主要表现为以书面形式对会话能力进行间接的考核,这不是语言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运用且违背了外语教学大纲里对“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培养目标顺序,没有突出口语教学实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故建议增加口试内容。要想完全杜绝外语实习课老师唱“独角戏”的尴尬教学局面,就必须在考试内容上增设针对医学生会话能力的测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尽管口语测试在具体实施中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2.强调“学生为主,教授为辅”的教学理念,丰富第二课堂内容

调查表明,目前影响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因素有:(1)学生因素。由于中学阶段应试教学模式的长期约束下,许多学生在大学阶段仍保持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习惯,完全依赖老师的督促和课堂氛围,课外自主学习意识较差,主动练习口语的机会很少。(2)缺乏学习环境。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所能提供的英语口语练习环境匮乏,母语的语言环境极大制约了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口语能力的提高。(3)缺乏鼓励机制让学生丧失主动性以及对外语的兴趣。

综合上述,由于缺乏地道的语言环境和口语练习机会,在教学中难以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好习惯。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如基本的语音、语调、语言的逻辑联系(包括遣词造句等),都很难达到理想水平。要从根本上改变旧模式所带来的被动局面,就应向学生反复强调“学生为主,教授为辅”的大学教学理念,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科学地开发第二课堂,优化课外活动设计,将有限的课堂训练与无限的课外活动合理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活泼氛围和语言环境,才能确保学生的口语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开设形式多样的医学英语主题讲座、演讲赛、辩论会和英语角,邀请有多年留学经验、外语能力强的临床医师或各基础专业教师充当主持人;邀请外国留学生定期参加,并组织学生在讲座、课堂或QQ群上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讨论和发表学习感想。利用网络优势在医学院校建立有特色的医学英语网络平台也是个可行的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有用的临床学习资料,学生可直接提取感兴趣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网上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克服因内向、害怕出错而羞于在公众面前开口的情感障碍,逐渐提高口语水平和增强信心。此外,积极鼓励学生逐渐拓展语言交流层面,与国外的医学同行共同搭建起医学交流的桥梁,通过逼真的情景交流,在最大限度上弥补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匮乏这一不足,同时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兴趣和欲望。

3.提高临床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医学院校以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原则,要求临床英语老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英语老师的英语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综合技能,如妇科肿瘤英语老师不但要经过一定的英语教学的专业培训,还要有足够的妇科肿瘤的专业知识及掌握诸如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同步放化疗等与妇科肿瘤诊断治疗有关的专业词汇,并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掌握、更新有关知识和词汇。这一要求促使临床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医学院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加大对临床英语师资队伍和人才梯队建设的支撑力度;放宽教师进修学习的范围;鼓励临床英语教师在更高层次的院校深造,在临床教学实践中积累第一手经验和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更有目的性。此外,督促临床英语教师要努力成长为自觉学习型教师,要密切关注所授专业的发展趋势。

4.成为教材的主人

以“培养实用型高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医学院校临床英语教学,决定了临床英语口语教材的选用要具有专业性、时代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要求老师及时补充。临床医学英语教学复合性强、临床实践性强,单一的普通英语会话教材或纯粹的临床英语会话教材,都不能完全满足东盟背景下临床医学英语课教学的需求,必须把两个内容的教材进行综合取舍,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这要求临床英语老师平时注意临床医学知识的拓展,还要注意收集东盟各国不同的人文背景、经济发展及历史传承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作为口语交际材料,弥补单一教材缺乏实时性、趣味性的局限。

三 结束语

随着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经济文化合作的发展,对以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英语教师应不断拓展专业领域知识和积累语言教学经验,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运用适宜、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成效,打破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同时,还需掌握所教授专业中的相关复合知识,从而促进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英语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蒂丝、方定志.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双语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5(5):347~350

[2]彭伟莲、唐晓鸿.关于医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51~152

[3]李淑蓉、高全胜、邓学才等.医学本科生双语教学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2)

[4]徐春宏、李涛、王亮.综合性大学医学双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30

[5]杨明山、顾璜.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莫凌昭 宋红林 韦长元

医学教育国际思考论文 篇2:

提高留学生神经外科学临床教学质量的探索

摘 要:为了提高医学留学生神经外科学临床教学质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严格筛选带教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探索创新型带教模式,针对留学生制订个体化的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从中凝练出有益的教学启发与经验,并为今后留学生神经外科学临床带教工作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神经外科学;临床带教

Key words:Foreign medical students;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Clinical teaching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长足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持续扩大,成为留学生教育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华留学生医学学历教育持续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苏州大学医学院从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在留学生医学学历教育中,以全英文授课为主。课程设置方面,根据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教学内容与进度与我校临床专业本科教学基本相同,但全部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而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因多数国内临床医生的英语水平停留在四、六级阶段,出国深造的机会有限,特别是临床示教,需结合医学英语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成为广大临床医生(特别是年龄较长教师)的一大难题。尽管英语是大多数留学生的官方语言,但他们的语言具有较重的地方口音,在临床带教中,交流障碍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神经外科学专业性强,留学生在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相对较少,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并且本科留学生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时间较短(2至3周),如何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提高临床带教工作质量,使广大本科留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值得临床带教教师探索。我科承担神经外科留学生教学工作已多年,现将我科留学生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下一步的改进方案进行总结,以期推动神经外科学临床教学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为广大留学生服务。

一、师资力量的严格选拔及培养

较高的师资水平是决定留学生全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自身的外语水平可以直接影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效果。我校把有留学经历的优秀教师作为首选,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在相关人才培养和建设上,加大投入,逐年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和力度,旨在建设医德高尚、学风严谨、学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每年从科室中选拔1~2名教师外派到英语国家参加1个月至半年不等的业务交流培训,以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专业外语水平。学成归国的教师,被纳入带教师资队伍后备人选。科室内参与留学生实习带教工作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历,有语言优势,年龄多在30岁左右,富有工作热情,但在带教经验上略显不足。科内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交流带教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我们观摩兄弟单位的临床带教工作,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探讨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创新性的带教模式

我们尝试采用“教师+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生”模式,由一名临床带教教师负责指导一名留学生,留学生和英语基础较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结成学习伙伴,在接诊病人、采集病史、书写病例、临床操作过程中,以带教教师指导为主,研究生学生辅导为辅,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这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进一步掌握专业英文,锻炼英语交流沟通能力,也可以使研究生从留学生身上学到一些思维方式,共同提高他们的临床综合能力。留学生可以从这些具备一定临床基础的研究生身上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巩固其专业基础课程所学到的内容,其中文水平也会有所长进,并且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有助于加深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友谊。临床带教教师在此过程中教学相长,临床教学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此外,利用QQ群、微信等新型的通讯手段,带教教师能及时得到广大留学生的反馈意见,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也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三、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

留学生对医学的职业认同度高,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求知欲旺盛,他们思维开放,善于表达,热衷参与各项医疗活动和公益活动,但中文水平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使他们在临床实习中获得更大收获,如何使他们成为达到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本科毕业生,成为我国临床医学留学生教育需要探索的课题。

我院根据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根据留学生在临床理论课程中所学习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为留学生量身定做了培养方案。要求留学生在神经外科实习的2~3星期内,在研究生的协助下管理1~2个病床,负责新病人的接诊、病史的采集、日常病历的书写,掌握包括腰椎穿刺、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基本操作技能,观摩1至2台神经外科手术,培养其无菌观念及基本外科操作技能,调动广大留学生学习神经外科的热情。

四、展望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科对留学生的神经外科学临床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广大留学生的好评。但有许多地方需进一步完善。我们对将来工作的规划是: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量化其学习成果,以此来督促广大留学生的学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广大临床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广泛阅读国外文献,紧跟神经外科国际发展的前沿,成为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临床教师;建立留学生毕业后随访机制,尤其是毕业后从事神经外科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的跟踪随访,了解其对临床实践课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在国外工作单位的临床工作情况,以不断提高我科临床教学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袁宝强,张鸣,陆召军,刘慎军,郑葵阳.留学生临床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57-960.

[2]李金茹,梁玉,洪伟.留学生全英文组织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4):382-383.

[3]谭戈,袁冬莉,朱丹,刘博文.医学留学生神经内科临床教学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6).

[4]常朝霞.医学英语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686-689.

[5]危少华,李伟.临床留学生互动式教学的应用策略探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6):98-99.

[6]黄清音,吴小南,陈江.提高留学生全英语授课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3(1).

[7]童旭辉,董淑英,蒋志文.留学生药理学教学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86-388.

作者:刘国栋 朱卿 毛锦宁

医学教育国际思考论文 篇3:

漫谈医学教育的完整性

我对医学教育完整性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心路历程,在有关领导的鼓励下驱笔成文,将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作为我国与意大利政府签订文化交流协议后的第一批访问学者,我有幸在1986年至1987年赴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意大利的帕维亚大学进行儿科学的研究学习。帕维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有650多年的历史。该大学位于米兰市附近的帕维亚小镇,整个小镇几乎所有的功能就是为大学服务,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医学院及其附属的圣马蒂尔医院也位于其中。徜徉在透着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学院楼群间,陶醉在充满咖啡和鲜花芬芳的石板路小巷中,突然觉得综合性大学的环境氛围真好,犹如孤独的行者遇到了久别的兄弟姐妹们。那个时候国内的医学院校都是单独成校,没有在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院。回顾自己从临床医学本科直到研究生学习的经历,充实但单调,似乎缺失了一种重要的东西,使得这种学习过程犹如修道士的生活。1990年至1992年我有机会再次出国学习,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行儿科学的博士后学习,医学院位于水牛城,邻近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学习期间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壮观雄伟的大瀑布,而是综合性大学中多学科交叉融合汇成的知识海洋。当时国内的个人电脑还很少见,而我已经可以通过纽约州立大学的图书馆网络系统,检索所有专业杂志、会议报告和著作上的信息,并且通过管理员便捷获取原文。我也可以申请选修或者旁听各种相关学科的课程,或者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我觉得自己可以自由翱翔在广阔的学术天空,体会到多元化学科环境的优越性。然而,我在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学子,没有对其中的医学教育理念有更多的思考,只是在感觉上认同多学科的学术环境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1世纪初,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经历了一场重要的改革,一批原来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开启了医学教育在多学科的学术环境中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新局面。当时我已经担任原上海医科大学的常务副校长,面对这种历史变革,心绪喜忧参半。喜的是医学教育植入多学科环境后应该结出丰硕成果的愿景,忧的是对于如何在综合性大学中办好医学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理念和规定,“好心办坏事”的隐忧令我感到压力巨大,常常寝食难安。在探索如何在综合性大学中办好医学教育的漫长道路上,我领悟到应该理清和明确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仅借用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可能难以说明医学教育的需要和诉求;同时也必须深刻了解和熟悉综合性大学的情况,由此发现医学教育具有的特点。原上海医科大学和原复旦大学两校合并后,在新的复旦大学中的工作经历给了我潜心研究这些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尤其是在担任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四年期间,我得以详细学习和掌握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等各个领域的教育管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及相关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了解了我们学校的教育管理基本规律和模式,并且将其与医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对照研究。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感受到在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中,属于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相关教学单位,无论是文科、理科或者工科等,其教育的知识体系都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各个院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可以各自制订,无须诸如“文学院”“理学院”或者“工学院”这样的机构来统筹协调。我的体会是医学教育应该阐明其具有的重要特点——完整性,因此说明其存在的意义和适当的形式。

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医学教育的过程必须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如“间接性规律、发展性规律”以及“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然而,医学教育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源自其学习和研究的医学所具有的特殊性。

医学属于科学的范畴,一般认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人们通常将医学列入自然科学的门类,这种划分并不科学,因为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本身,影响人类疾病或者健康的因素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紧密联系到社会和人文科学等领域,所以医学是一门横跨所有领域的科学,将其划归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势必造成医学发展的严重缺损,导致医学教育在内容和方向上的迷失。医学教育应该拥有更宽泛的学习和研究领域,并且遵循与此相关的自身规律和原则,维持其应有的完整性。

医学的知识体系铸就了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两大基石学科的发展后,医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逐渐分化成长为现代医学的知识大树。要了解和攀登这座庞大而复杂的学术宝塔,需要设置合理的教育架构和教学计划。历史延续着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医学教育的教学机构和课程逐步衍生分化,形成了相应的结构划分,包括生物医学、临床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个方面,每个方面进而形成相应的学院、学系和教研室,承担各自的教学任务。与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的教育不同,医学教育的教育结构是卯榫关系,各个院系虽然各有任务分工,但是在知识体系上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的教育机构在功能和责任上的分离都可能破坏医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影响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

医学教育的过程需要完整性。医学教育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探索的过程,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历临床实践学习技能和经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医学从业的岗位胜任能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理解和掌握。按照认识论的规律,医学教育必然从学习生物医学(或者称为基础医学)开始,通过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的学习,熟悉和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完结,理性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必须记住,医学研究和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解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与此相应,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卓越医学人才。医学教育的后续阶段必然是安排医学生按照专业目标,分别进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护理学等更接近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领域,学习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与头颈外科学、皮肤性病学、口腔科学等临床课程,以及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全球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妇幼与儿少卫生学、社会医学、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等公共卫生课程。经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培养医学生对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也必须贯穿始终。显然,医学教育的过程是依照医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设定的,在培养方案中任何一个环节和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医学的知识宝塔是由各个学科及其相关课程的砖块搭建而成的,每一块砖都有其必要的价值,但是每一块砖都不可能单独形成宝塔。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门课程的内容不过是医学知识宝塔的一块砖,只有在所有的砖块都到位后宝塔才能真正落成。然而,学习和掌握医学的知识体系还不是医学教育的终结,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医疗卫生工作的实践,领悟解决具体的健康或者疾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具备岗位胜任能力才是医学教育的目标,也是医学教育完整性的诉求起源。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及“临床思维能力”“整合式教学”的要求,都是出自醫学教育完整性的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的结构需要完整性。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由于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决定的,医学院校必须有附属医院和教学基地承担临床医学教育的任务,保证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在教育结构上,附属医院应该是医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临床医学教育的场所在医院,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在医院,教授临床医学的师资在医院,支撑临床医学教育的设备在医院等原因。将附属医院从医学院校的建制中剥离出去,将严重破坏医学教育架构的完整性,进而导致医学教育在执行实施计划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扭曲和顿挫。附属医院的属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承擔医学教育和科研任务,属于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属于医疗卫生事业,涉及医政管理、资产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等,因为负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所以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医学院校中设置附属医院完全是出于医学教育的需要,附属医院与其他医院的区别也在于其具有医学教育的属性。这种医学教育的属性是通过承担医学生在临床教育和实习的全过程教育体现的,包括医学人文素养、职业操守和医德医风的养成。显然,这个阶段的医学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并且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院校教育培养方案,是维护医学教育完整性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将临床医学教育的实施和管理与基础医学教育割裂开来,在管理体制上分而治之,在教育实施上各自制订教学计划、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改革方案等做法,必将有损医学教育的完整性,严重影响医学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对于附属医院的管理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尤其是医学教育方面,这种责任是相当繁重和艰巨的,绝不是挂一块牌子那么简单。

医学的目标和任务不只是解决人类的疾病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医学教育的范畴除了临床医学之外,还包括公共卫生、护理和药学等方面,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应该体现在以临床医学为核心的更广泛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架构方面。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甚至药学专业应该相互兼顾、整合融通,应当允许和鼓励教师和医学生跨界合作和选修。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应该遵循“大医口”的理念,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包括附属医院)、公共卫生和护理学等院系置于统一的管理机构之下,呈隶属关系,以利于统筹协调教育管理,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对深化医教协同、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该《意见》明确指出,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并且要求“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承担医学相关院系和附属医院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职能”。这个文件是为当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起草的,我有幸参加了文件的起草准备工作,并且在研讨会议上提出了医学教育完整性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们的认同。

医学和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医学的任何一次革命性的突破,都来自与相邻学科发展成果的交叉结合,医学的不断发展依靠培养既有坚实医学知识和技能,又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等相关领域理论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医学的完整性应该得以延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如长学制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医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先进领域,为医学的创新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在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以后,维护和完善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医学教育与多元的相关学科结合的探索和实践,举措得当势必将促进医学教育和科研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杨裕南]

作者:王卫平

上一篇:法律道德边缘管理论文下一篇:刑事立案监督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