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

2022-04-22

[摘要]文章以梧州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外语(英、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化+国际化”为培养目标,实施相关的教育改革项目和进行课程设置建设,并结合校内、校外(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来培养具有地方性特色、集应用型和复合型于一体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 篇1:

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根据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留学中国计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国家[1]。本文主要对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的发展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并从语言政策的角度分析影响变化的因素。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语言政策 汉语推广

1.引言

语言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提升我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实力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不可言喻的作用[2]。甚至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足,这个国家的语言就一定要走向世界,一个成为强者的国家,其语言必须是“强势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汉语对外传播的主要渠道,研究其语言政策的发展路径对于我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借助语言政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使用文献综述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政策做一个历时性综述。笔者认为,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可以清晰地认识过往政策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引起這些变化原因。

以往的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政策的历时性研究不多,大多研究集中在对于汉语推广政策研究与外国语言政策推广研究的对比上,用别国的语言推广政策对比汉语的推广政策,通过汲取其他国家的语言推广政策的有益之处,来提升汉语的推广实力。例如:

(樊荣,彭爽2009)通过新加坡本土的华文教育政策中的“文化融合”的角度,提出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是如何体现“文化融合”的,以及提出汉语国际教育在“文化融合”上的几点策略[3]。

(刘洪东,2014)通过对法国语言推广政策的研究,从语言政策制定的背景及语言推广政策的内容和实施,揭示法语推广的特点,以及对于汉语推广的启示[4]。

(马思梦,宋紫薇,张豫2016)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日两国在语言推广政策方面的共同之处及差异,提倡学习借鉴日本的语言推广政策,有效推进汉语国际化进程,以便能使汉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5]。

诸如此类,介绍其他国家的语言推广政策的内容与特点,望借此来启发汉语推广政策的创新与发展。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政策本体研究有所缺失,对其发展路径,演变过程没有详细的研究。

2.语言政策与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

2.1语言政策

关于语言政策的界定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指对该国语言问题所持有的根本态度。曾担任国家语委的副主任陈章太先生认为,“语言政策是国家和政府关于语言地位、语言作用、语言权利、语际关系、语言发展、语言文字使用与规范等的重要规定和措施,是政府对语言问题的态度的具体体现[6]。”Bugarski则认为语言政策是一个社会在语言交际领域中的所制定的政策,语言沟通的地位还有原则及决策反映了社区与语言沟通潜力之间的关系[7]。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语言政策的概念为:“语言政策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所抱有的态度从而制定的相关的法规、法律等。”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现状不尽相同,语言政策的定义也必将会受其影响。

2.2汉语国教育语言政策

2.2.1开创期: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教学机构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50年的清华大学的“东欧班”,“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开学,标志着中国第一所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成立[8]。1962年7月,国务院外事办,拟定了外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工作的两个试行条例草案。1963年8月,高教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外国留学生工作试行条例(草案)》的制定和第一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召开,使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以及有关院校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任务、方针、政策更加明确,开始步入有章可循的规范化轨道[9]。1965年1月,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在办学规模、模式,以及办学层次上都把对外汉语教学提到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1956年,成立了以外国驻华机构为服务对象的专门机构-外交人员服务处,使针对外国驻华使团人员的汉语教学成为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2.2.2发展期: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多次召开各种会议指导各类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铺平了道路:(1)成立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专门负责和协调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2)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1984年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HSK),1991年中国向海内外推广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该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3)建立了对外汉语学科。中国教育部把对外汉语教学提升为二级学科,即在汉语言文学项下设一个“国际汉语教学”二级学科。保证了对外汉语在理论研究上和教师供给上的科学发展[10]。1999年12月,第二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作了《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增强紧迫感,大力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主题报告。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任务与目标最明确的一次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会议,为新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是这项事业深入发展的全新的、强大的动力[11]。会后,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和实施五年工作计划的请示》,这为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保证了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由国家语委参与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其中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2.2.3深化期:(1)确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未来发展方向。200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同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改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教育领导小组”,其下设的国家汉办将一系列政策统筹与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大目标下。制定《对外汉语教学事业2003年至2007年发展计划,及“汉语桥工程”》。(2)孔子学院的建立。中国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于2002年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2004年3月,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将中国设在海外的非营利性汉语推广机构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她指出: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12]。2004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举行协议签字仪式。这是第一所签订合作协议的孔子学院。2004年11月,韩国首尔孔子学院挂牌成立,它是全世界首家正式挂牌成立的孔子学院。2005年7月,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在北京召开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汉语国际传播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国家政策开始全面实施。(3)汉语国际教育成为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具2011年以来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提速的时期,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进一步增强[13]。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了具体要求,文化中心自此加速了建设步伐[14]。

3.用语言政策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政策的因素

Spolsky在语言政策一文中提出,影响语言政策的因素可以从社会语言状况、国家语言意识形态或语言信仰、语言权利几个方面来分析(Bernard Spolsky 2005)[15]。而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的转变也可以由此为基础来分析,并且可以对未来的政策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

3.1社会语言状况。社会语言状况是最客观最基础影响语言政策的因素。语言政策的制定必须根植于社会最基本的语言状况,一个政策的制定必须首先考虑最现实的语言状况。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政策转变也受社会语言状况的改变而改变。首先,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出台,以及我国普通话政策的推广和普及,这就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制定了规范教学的依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英语作为普遍学校初级教育的第二语言,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才和双语人才被发掘,这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儲备提供了资源。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的制定正是基于国内一系列语言政策的改变而变化。

而最基本影响社会语言状况的因素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起步阶段,正是因为政治上需要,才促成了这一学科的建立,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需要通过交换留学生来宣传新中国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新中国要谋求生存空间的同时还要缩短与世界的距离,而交换留学生很好的承担起了这个任务。这正是这个时期语言政策的最基本社会环境。而到了“发展期”,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不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国际地位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就直接影响了语言政策需要更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而此时政治因素不在是决定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制定的唯一的基本因素,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作用乃至全球化的进程都是影响政策制定的最基本因素。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攀升,政治基础的不断稳固,国际化的大国形象深入人心,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政策会紧随国家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3.2国家语言意识和语言信仰。Spolsky就指出“语言是一种选择”(Bernard Spolsky),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意识形态直接决定了对本国语言和使用该语言的信念。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的制定其中重要的一点,我们并不是“文化输出”,也不是“文化渗透”。这就涉及到语言信仰,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信仰,进行汉语推广和建议孔子学院的国家大多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国家意识形态与我国截然不同,所采用的国内语言政策也很不相同,采取分国别的汉语推广政策也是汉语国际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应强调受众者对于汉语的态度,这包含了对汉语本身声誉和形象的评价,也包含了对于推广者的方式方法的评价,建立或改善汉语在受众者心中的形象,这就是一种对于汉语的“声誉规划”(Haarmann 1990)[16]。这样的政策多集中于民间,例如,江苏大学与奥地利合作的孔子学院,推出一种“汉语老爷车”的汉语推广方式,即在城中开通一条“汉语专线”,每个上车的市民可以学习几句的简单汉语,并在行程途中介绍中国的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内容。在下车时候颁发“掌握基础汉语使用”证书,市民凭此证书可到孔子学院免费试听不同种类的课程。这就使得汉语在基层得到很好的推广,这就有助于达到“汉语成为外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的目的。

3.3语言权利。语言作为公民或者说是人类共同的权利,在许多国家已经被写入宪法当中。还有少数国家特别设立了专项语言法。可以说我国语言法的成熟和完善,也为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奠定了基础,只有当母语为汉语的公民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权利得到保障,才有可能将汉语发展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我国关于语言权利的法案集中呈现于《宪法》:1,1954年《宪法》为标志的语言权利初步确立。2,1982《宪法》和2004《宪法修正案》为标志的语言权利的增强和全面保障期。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国家语言政策的一部分,已被纳入我国法律体系当中。其标志性的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是我国原政策和语言规划的重要依据,该法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成文法律。而此时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进入发展期,教授规范化的汉语是我们事业的一贯宗旨,而《语言文字法》的确立,让我们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当然,我国关于语言权利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例如:关于海外华侨语言权利的法律法规就很欠缺,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海外华人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得到海外华人的帮助,使得本土教师迅速融入当地生活,这仅凭借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怀”是不够的,我们首先要保障他们使用汉语的权利,在交流时使用汉语不会被本土民众藐视,在使用汉语时有获得翻译的权利,当然这不仅仅涉及语言权利,也同样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海外华人的使用汉语的语言权利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后盾作为支持。

4.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政策的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学界大多关注语言本体的研究和语言自身的结构,而我们认为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语言,而应该兼顾言语,提倡把语言本体之外的社会因素联系起来来研究语言,研究语言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能是如何使用的。而在语言推广过程中,各个国家语言和各个国家的关系同样十分重要。想要处理好汉语和国家本土语言的关系,仅凭借语言学知识是不够的。汉语国家教育语言政策与我国的国家政策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的研究内容应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国家等多方面内容。我们认为在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中有几点问题需要解决:

4.1.1有关法律法规缺失,相关政策制定和更新不及时。现阶段我国明文规定的有关语言的法律,除宪法外。只有一部2000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学法》,其中关于关于汉语推广只有一点:“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先关法律的缺失不仅会影响政策制定的权威性,其约束性也会大大减弱。我国关于汉语海外推广的立法工作,设立汉语海外推广机构的门槛设定,监管福利优惠政策的制定、机制的监督,相关的法律是严重缺失的。且相关机构的规范化运行、人员活动的权限、汉语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等尚没有规范化的政策。同样,面对风雨突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和各个国家的关系也会产生微妙的改变,无论是政治上的关联,还是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些都会影响汉语在该国的“热度”,而相关语言政策没有及时跟进,就会导致在该国的语言推广的失败。

4.1.2国内的汉语教育收到“冷遇”,国民汉语能力下降。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语言政策和语言推广政策的重要基础。而在我国语言和教育政策过分强调外语教育,忽略的汉语母语教育。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外语(主要是英语)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外汉语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汉语语言教育政策也很不具体,语文的教学方法也缺少突破和创新。这样的现状会直接导致优秀汉语教师资源的稀缺。这也会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书匠”的人才匮乏,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利的影响。

4.1.3孔子学院“一枝独秀”,缺少多样性机构以及机构角色单一。在如今迅猛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汉语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其更承担了传播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而汉语推广实施的机构(孔子学院)却显得功能单一,使得汉语推广渠道少,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存的实施机构,如“孔子学院”,缺少模式的创新和范围的扩展,缺少相应的细化机构。教学系统和管理系统仍然不够完善。缺乏不同职能的组织机构协调分担各项工作,只是统筹发展,细化分工的语言推广系统缺失,使得汉语推广的效率低下,落实程度较低。

4.1.4缺少国别和不同地区研究。辩证唯物主义之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一个平面,应该多层次、全方位、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又要满足多方需求,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地开展。“在这个更高的境界里,我们不仅要有汉语的眼光,还要有印欧语的眼光,非洲土著语言的眼光,美洲印第安语的眼光”(沈家煊 2009)。在全球范围内的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也需要不同的“眼光”。目前我国对于重点国家重点地区的汉语推广政策研究并不深刻。由于文化、政治、意识形态。民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国家和我国的历史渊源和国家关系不尽相同,对于不同国家缺乏汉语历史和现实政策的考察,这对汉语国际的推广产生巨大阻碍。

4.2汉语对外传播政策构想与建议

4.2.1政府应对汉语对外传播高度重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周边国家的接触和往来的机会增多,语言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机会,这就要求汉语成为其中关键要素。国家的战略政策应该包含汉语推广。我国主张四个自信,其中做主要的就是“文化自信”、“走出去”战略,这都为汉语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对外汉语的传播要成为我国强国战略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应该与国家外交政策紧密相连。我国也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提高汉语国际地位”的战略,为此我国需要全面调整汉语传播策略,学习其他国家对外语言传播模式。目前汉语的国际传播需要完善政策主要有:成立汉语国际传播的相关职能机构;确定汉语国际传播的总方针;汉语国家考试系统的完善等。

4.2.2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汉语教师水平。汉语推广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与之相反的却是汉语教师的稀缺。海外汉语学习者与汉语教师数量完全不成比例,从事汉语教学者的所学专业不同,导致汉语教学质量下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但据调查分析,毕业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大都从事了与汉语国际教育不相关的职业,在培养模式上也过于单一,重视汉语基础,即语言本体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训练缺失,注重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但缺少学生走上课堂的机会,缺少课堂实践注定无法一毕业就能担任传播汉语的任务。因此改变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首先应改变学科设置,多利用学校本身的留学生资源作为训练的对象,在教授汉语基础、中国文化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其在汉语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我们需要的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汉语言功底,并且要有熟练地跨文化交际能力。各高校可以考虑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经性改革,丰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此外,应该借鉴别国关于外语教师的评价政策,不断修订《汉语国际教师标准》。

4.2.3面对有着不同语言意识形态的国家采用不同的语言传播形式。汉语推广要想取得成功,应该因地制宜,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传播政策,其中国家语言意识形态应该重点考虑。由于地缘特点和文化具有传承和一致性,亚洲地区的汉语传播明显要优于其他地区和国家,同时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是促进汉语传播的重要因素。美国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同时美国华裔人数众多,使得汉语的传播工作在美国能够顺利进行。在一些欧洲国家,由于本国语言政策的保护意识以及国家语言意识形态迥异,使得汉语推广陷入困境。对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要经行详细的调查,了解该国民对汉语和汉文化所持有的态度,研究和分析民众对汉语的需求程度和和对汉文化的包容程度,從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汉语推广政策。应该具有全球视野,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根据当地民俗做好汉语融合工作。目前,这方面的汉语政策研究和实施已经展开,但仍需要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探索。

4.2.4最大限度的满足和保障海外华人使用汉语的权利语言权利,包括个人和群体两种语言权利,涉及公民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保护人民语言权利的目的是保障权利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语言,立法可以起到保护语言权利的作用,而政府的发展举措,宣传、培训、教育教学、相关机构的设立都对语言权利的保障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境外同胞的母语掌握程度是影响一个国家语言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国家(例如俄罗斯)语言境外传播政策很大一部分作用是为了满足境外同胞对语言的需求,成为联系境外同胞和国家文化之间的纽带。在我国,海外华侨和华人承担起连接国内和国外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制定对外汉语传播政策和实施时要将海外同胞作为传播的重要对象,我国汉语传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华侨华人的语言权利,致力维护境外同胞的利益,要加强和他们的联系。国家的语言文字信息应保持畅通,保障海外同胞通过汉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权利,帮助海外同胞方便的学习和使用汉语等等,最大程度满足他们的语言需求,以全面促进汉语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Bernard Spolsky.语言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7

[2]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2

[3]程裕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Ranko Bugarski; Celia Hawkesworth. Language Planning in Yugoslavia[M]. Slavica Publishers, Inc, 1992: 15

[5]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展望[J].载《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5期:3

[6]许嘉璐.继往开来,迎接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阶段[J].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8-19

[7]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第二期

[8]唐蕾.越南育才学校(南宁)汉语教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

[9]张治国.关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学科中四个术语的辨析[J].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4:25

[10]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34

[11]崔颖.俄罗斯对外语言传播政策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D].2016:2-3;22-24

注 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原网址: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 iness/htmlfiles/moe/s6811/201209/141518 .html

[2]任君,赵雪爱.外来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及对汉语的影响[M].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

[3]樊荣;彭爽.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融合问题”—以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为例[M].东北师大学报,2009

[4]刘洪东.当代法国语言政策推广及启示[M].东岳论丛,2014

[5]马思梦;宋紫薇;张豫.日本对外语言推广政策及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启示[M].科教导刊,2016

[6]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2

[7]Ranko Bugarski; Celia Hawkesworth. Language Planning in Yugoslavia[M]. Slavica Publishers, Inc, 1992:15

[8]程裕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9]程裕祯.国际汉语教学动态研究[J].2006

[10]曾海云.中国的汉语推广政策[M].金田,2013:13-15

[11]杨秀华.深化时期的对外汉语教育政策与课程设置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2:6-15

[12]陈觉万;吴端阳,海外孔子學院发展历程、动因及特点评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15

[1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

[14]王祖嫘;吴应辉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1-2014)[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0

[15]Spolsky. Language Policy (Key Topics in Sociolinguis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87

[16]赵守辉.语言规划研究新进展—以非主流语言教学为例[M].当代语言学,200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作者:徐行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 篇2:

地方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文章以梧州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外语(英、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化+国际化”为培养目标,实施相关的教育改革项目和进行课程设置建设,并结合校内、校外(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来培养具有地方性特色、集应用型和复合型于一体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12年,我国教育部将原来的“对外汉语(050103*)”“中国语言文化(050106W)”“中国学(050108S)”等专业实行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050103)”本科专业。国内许多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杨吉春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探讨了“知—行—研”(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了该模式的实施基础、实施情况、实施效果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该模式适合于招生人数少、录取分数高、学习环境好的高校[1]。黄大周探讨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研究型”培养模式和“2+3”实践模式,以就业为目标,凸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2]。王艳荣提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根据地方实际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弹性设置教学内容,拓宽实习实践渠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3]。周艳芳从国别化、多层次、联合培养、衔接性、本土化等5个方面探讨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4]。易丹提出了以东盟为“出口”导向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5]。彭建玲提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追求个性化、本土化、特色化,以建立中國特色或本校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发展趋势中重点考虑的问题[6]。何李指出省内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结合本地人文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明确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制定具有一定亮点或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张芳提出基于专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双向发展”,构建“金字塔式”的国际化创新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8]。刘雍探索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3+1”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9]。王丽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为主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10]。钱玉莲探索了兼具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特点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11]。黄革提出了面向泰国,实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2+1+1”的人才培养模式[12]。

从以上近5年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既要注重学生的复合型、综合型能力的培养,也要突出该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同意梧州学院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教高教〔2016〕5号)文件,梧州学院被列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梧州学院将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未来的发展目标。

二、梧州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

梧州学院(升本前原名广西大学梧州分校)于2002年开设了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并于2006年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对外汉语方向。梧州学院在2017年成功申报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原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方向)10年的发展历程当中,梧州学院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初步探索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环节设定等3方面来探讨梧州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建设与尝试。

(一)设立“外语(英、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化+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双语(中英、中泰)基础应用技能,能掌握和熟练运用汉语国际教育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及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教学能力,能在国内外外事部门、各类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教学、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该培养目标不仅注重学生汉语言文学基本功的培养,也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结合国际环境的需要和梧州学院作为广西地方高校与东盟国家相邻的地域特点,把通用性外语(英语)和东南亚国家语言(泰语)作为学生需掌握的两门外语;同时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语言文化的相关知识,能掌握和熟练运用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兼具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能用双语(中英、中泰)进行沟通交流,并出色地完成中国语言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工作。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为了实现“外语(英、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化+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梧州学院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

课程除了按照传统的课程性质(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划分,还依据上述培养目标要求就课程体系的模块进行了探究,可分为“外语(英语类)课程模块”“外语(泰语类)课程模块”“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模块”“教育类课程模块”“跨文化类课程模块”(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表

在课程建设方面,梧州学院开设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双语类课程,已开设的中英双语类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双语)、中西语言文化比较(双语)、跨文化交际概论(双语)等。

(三)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环节的设定

在教学研究方面,梧州学院积极申报区级和国家级的教改项目,已经获批的相关广西区级(一般项目A类)项目1项:地方高校体验式外语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该项目已经被应用于梧州学院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该项目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紧密结合起来,采用“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方式(教师考核、学生组评、学生自评),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升教学效果。该项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关注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综合培养,把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该教改项目的实施,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将相关汉语言文化知识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均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梧州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相关教改项目的探索和实施,更加需要与本专业相配套的、能形成互动式发展的校内和校外(海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梧州学院结合本校丰富的留学生资源(泰国交换生、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班、“一带一路”留学生班),设立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让该专业的学生指导校内的留学生学习汉语。通过一些区内外的汉语比赛项目(比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让本专业学生指导本校的留学生参加此类比赛。此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本专业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比赛项目指导活动当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应用型能力。与此同时,该专业学生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到课本外的跨文化知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以开阔,跨文化意识得以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技能得以提升。这极大地符合该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也是实现“外语(英、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化+国际化”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梧州学院也积极开拓和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海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相关教育部门机构合作,在泰国设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于2017年成功派遣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方向)6位学生赴泰进行为期10个月的海外实习实训。

三、进一步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课程教学环节方面

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处理梧州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外语类课程、中文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分配问题。以课程改革和建设为中心,大胆尝试和探索能提升本专业学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科学探索课程教学当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衔接问题及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问题。既要借鉴国内高校在此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为重点,循序渐进,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革新和发展。

(二)师资培养环节方面

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跟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结合校内和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来开展该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该专业教师获得国际汉语教师方面的资质,派遣该专业教师进驻校内实习实训点,指导该专业学生开展相关的留学生教学实践工作。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派遣该专业教师随同本专业毕业生进驻海外实习实训点,提升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水平,并积极发挥他们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革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人才考核环节方面

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调整并丰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考核模式。尝试多种多样的课程考核形式,把课程的课内考核与课外实践考核联系起来。结合校内实习实训点中该专业学生开展的留学生教学实践工作,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与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由原来的“学术型”论文导向,朝“学术型”与“应用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论文导向发展。

(四)信息反馈环节方面

注重该专业毕业生信息和相关信息的反馈,尤其要重视该专业从海外实习实训基地所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大力发展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导师制度,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导师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邀请校外及海外实习实训点的导师与本校该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和调整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该专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探索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梧州学院作为广西的一所地方性高校,肩负着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任务和责任。这也是该校新设立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梧州学院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方向)10年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结合转型发展需要,以“外语(英、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化+国际化”为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方面的建设,积极进行相关教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教育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和外语(英、泰)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校内和校外(海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今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建议,供业内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吉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知—行—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5(1).

[2]黄大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

[3]王艳荣,陈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4]周艳芳.“一带一路”战略下“以需求为导向”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5]易丹.东盟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4).

[6]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何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分析——以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4(4).

[8]張芳,肖任飞.国际化创新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6).

[9]刘雍,陈春梅.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6(6).

[10]王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语文建设,2013(11).

[11]钱玉莲.“三型一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6).

[12]黄革.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例[J].传承,2015(11).

[作者简介]蒋樟健(1980—),男,广西永福人,梧州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戏曲翻译、文化对外传播。

[责任编辑 孔文静]

作者:蒋樟健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 篇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汉语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是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对已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进行整合后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综合了语言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传播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型二级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能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为“北外”)2005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之一,2006年起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学术型),2009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迄今,该专业已毕业学生232人,目前在校中外学生238人。本文拟以北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为例,在介绍分析其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管理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探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语种国别化的汉语师资”培养理念

北外是国内历史最长、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目前开设67种外语课程,与世界上88个国家和地区的281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承办有21所孔子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办学优势,北外把“多语种国别化汉语师资”培养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核心理念。

多语种国别化,主要体现在生源掌握语种的多样化上。在北外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非通用语种学生占40%左右,语种遍布亚、非、欧各大洲,有日语、韩语、马来语、柬埔寨语、泰语、越南语、豪萨语、斯瓦西里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俄语、冰岛语、罗马尼亚语、瑞典语、荷兰语等20余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实现生源的多语种化,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支既懂目的语国家语言文化,又能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外向型专业人才队伍,也才能使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各国得到相对均衡发展。

“汉语师资”则是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能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并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独具北外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良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课程设置。下面我们将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说明。

(一)多元化的国际师资队伍

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特点,以培养单位中文学院的师资为主,同时充分整合全校资源,以及北外的国际化资源,努力建设一支多元化、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首先,利用我校孔子学院和校际交流的有利资源,聘请海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及部分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为我校客座教授,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开设过的课程包括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内田庆市的《欧洲近代汉语教学研究》、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沈国威教授的《日本的汉语词汇教学》、美国伯明翰大学教授Sheri Spaine Long的《汉语教学:美国的视角》、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国际汉语教学语法》、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Cordula Hunold的《德国汉语教学》等。

其次,建立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特点,我们建立起了一支区别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该师资队伍的构成梯队合理,核心课程的配备基本上都是“教授/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团队模式;学科配置全面,既有语言学的教授、博士,也有文学文化的教授、博士,且全部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教学经历。

可以看出,在北外的师资团队中,无论是海外的客座教授,还是国内一线教师,他们都拥有丰富的汉语国际推广与跨文化交流经验,这些都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扎实的专业和教学基础。

(二)“实践性”“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北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框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立足于培养海外汉语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学、生活和管理技能),突出“实践性”和“国际化”,以增强学生的海外教学实践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研修课程与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课程设置注重结构的全面合理,课程安排与实施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以汉语语言学导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能研究等五门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五大板块,包括教学类、语言类、方法类、文化类和相关学科类。此外,还开设京剧、书法、绘画、民族舞蹈及武术、太极拳等才艺类课程和外语类(含非通用语)课程。定期开设“汉语国际推广专题讲座”“海外专家讲座系列”等课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学方法上勇于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广泛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学生试讲、互相评课等有效的教学方式。

另外,还把一些实践性选修课作为必选课程,从而打造了一批北外的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如基于KSC 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汉语教学技能训练课”①,基于汉语国际传播及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的“海外专家系列讲座”“汉语国际推广专题”“国外语言推广政策研究”,以及展示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文化技能”等课程。

(三)多渠道教育实习模式

北外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尤其注重教学实践,将教学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努力构建多渠道教育实习模式。

首先,充分利用北外孔子学院及国际交流资源,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目前北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主要是由北外承办的21所孔子学院。这些孔子学院遍布在欧、美、亚三大洲。

此外,还可参加汉办志愿者项目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小学汉语教学项目,亦可赴校际交流学校如泰国清迈皇家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学校实习。随着海外实习渠道的增加,北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赴海外实习的学生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几年来,赴海外实习的人数已占学生总人数的85%左右。

对于海外实习学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为了及时掌握在海外实习学生的教学实习情况及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学习,我们除了要求学生要定期通过电子邮件向主管实习的领导和教师提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外,还专门为该专业的学生创建了网上互动平台“斑斓时光——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海内外交流平台”,要求正在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海外实习的学生定期投稿,介绍自己的教学实习和生活情况,交流经验。

其次,加强了与北京市高校、特色国际化中小学的联系,建立国内实习基地。目前与北外签约、建立联系的学校有:北方工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汇文中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同时,还利用校内资源为该专业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安排学生在北外中文学院留学生的常规班、假期班和特殊项目部实习。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海内外实习学生的专业学习都能得以延续,并且实现了教学实践反哺于课程学习、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切实有效的保障体系

有序的管理体系,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为此,北外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实现有力监督指导

为了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北外建立了三级管理体系:由主管副校长担任组长、研究生院院长与中文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有关专家担任成员的校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由中文学院主管副院长担任组长的院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教学环节、导师配置、毕业论文等实施指导和监督,并组织相关专家对本专业教学大纲及所编教材进行审定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中文学院还专门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管理部”,由有对外汉语教学与管理经验的教师具体负责该专业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实习工作。将国家学位办、国家汉办及学校、学院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管理文件汇编成册,并发给任课教师,实现了多层次的责任制管理。

(二)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环节

我校定期组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安排等进行教学评估,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学位点专家评审制度。聘请校内外相关学科资深专家2-3名,定期对本学位点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能力测评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意见。

(三)建立科研保障体系,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为了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可持续发展,北外高度重视与该专业相关的科研建设。目前中文学院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人文丛刊》两个刊物,为该专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有效的科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各级科研项目,同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时间支持,并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反思与建议

北外自2006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迄今已近十年。在这十年中,从最初简单的“理论+实践”,过渡到了现如今的“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反哺理论”。但因为专业硕士,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前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学校课程设置不一,学制不一,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国内外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应该是定位为“研究型”“应用型”还是“实践型”的争论上。与蓬勃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相比,与英语国家多层次、多样化的TESOL教师培养模式相比,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而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只有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才可以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人才的发展,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据此,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性”“国际化”外向型培养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广泛调查了解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调查其海外实习学生在文化适应、心理压力、中国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能力、外交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分析汉语国际教育在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通过对相关孔子学院、海外汉语教学单位管理层和学生的访谈、调研,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者在工作方面的优缺点,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的欠缺点。通过海外实习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其在知识储备、跨文化适应性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机构,在此实习的学生能否借助这一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时下各界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孔子学院管理层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就是衡量这些跨文化人才是否符合时代需求的一个重要标杆。

第三,探索国际汉语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创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查研究,对照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研究国际汉语教学和教育管理中跨文化教育测评的质量指标、编制方法及其统计结果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根据测量与评价结果,同时借鉴国际上培养本国语言文化传播人才的成功经验和培养模式,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院系自主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ZW052)

「注释」

①该课程是专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开设的技能训练课程,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即“知识→技能→能力”模式(简称为KSC模式),即以教学能力和反思意识的形成为目的,以知识管理为理论基础,以实践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做中学”为核心理念。该课程的实际操作步骤为:“理论建构→案例分析→微格教学→模拟课堂”。

作者:高育花

上一篇:物理模型建构高中生物论文下一篇: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