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从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状况入手,对继续教育国际化内涵和实施意义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开展继续教育、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重点交流探讨了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国际化输出的几种形式,旨在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继续教育中的国际教育输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化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化继续教育论文 篇1:

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摘 要】 文章从会计服务资本市场发展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的基础作用等角度提出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的迫切性,同时就云南“桥头堡”战略下推进区域性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工程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会计继续教育; 国际化; 中国-东盟贸易区; “桥头堡”战略; 人才培养规划

一、中国—东盟贸易区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

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到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历了:历史性突破(1992年),建立持续趋同机制(2005年),实质性趋同(2006年),全面趋同(2011年)的不平凡历程,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持续全面趋同,表明我国会计行业已逐步迈向国际舞台,会计服务市场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在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博弈中具有抗衡实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表现的是跨国贸易和投资额不断增大,跨国资本流动加速,各国之间经济交流和依存度日益增加,这将使会计信息运用范围扩大,对会计信息通用性程度要求不断提高。会计国际化在协调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以及优化市场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云南省处于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2009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就作出了把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指示,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标志着“桥头堡”战略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云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机遇,对于进一步提升云南区域经济发展层次,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培养善于管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已成为我国会计教育和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云南省注册在岗会计人员总数已达20多万人,如何使这支队伍尽快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发挥会计行业在服务资本市场发展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是解决问题的及时和关键。会计继续教育是保持和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手段,面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会计人才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把会计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作为一项迫切任务来完成。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进行人才培养规划设计之前,对云南全省注册在岗会计人员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截至2011年7月,调查结果如表1。

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专业技术结构严重失衡,高级会计人才凤毛麟角,中级、初级会计人才也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职称人数占据半壁以上江山,主要原因是云南省职称资格考试合格率偏低,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说明会计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评聘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学历结构表明会计人员的教育背景,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这一结构水平有提高的趋势,但要达到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提出的目标,即会计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10年内将达到80%,还需要努力。此外据统计,截至2011年7月,全省会计从业资格持证人员39 2076人,注册从事会计工作人员230 548人,占从业资格持证人员的比例为58.8%。数据表明,会计从业资格准入有待提高。

二、云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划构想

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要把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工程放在战略高度来考虑。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11)》,在上述两个规划的总体部署下,针对具体情况,结合“桥头堡”建设,突出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特色化”,在云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上作如下构想。

(一)总体思路

1.培养目标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云南省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精通业务,掌握经济贸易、法律、金融、物流、东南亚语言等专业知识,熟悉东盟文化和市场规则,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

2.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服务市场,创新模式;提高素质,国际认证;高端引领,优化结构。

——服务市场,创新模式。把服务云南省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作为会计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解决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并用经济发展成果检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提高素质,国际认证。树立会计教育的国际化理念,以增强综合素质为基础,提升专业水平,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云南省积极推广国际认证的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制度,推动与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互免与资格互认。

——高端引领,优化结构。以财政部着力推进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为契机,在云南省培养一批善于管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以此带动全省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和结构优化,使人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才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上趋于合理。

(二)主要项目

1.建设区域性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云南省各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会计国际化教育,加强与泛亚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共建工程,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训制度。

2.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领军人才

加快完善云南省会计行业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机制,为会计行业走向国际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培养出在国际会计界长袖善舞的高水平会计人才(王军 2007),引领广大财务人员不断提高素质,担当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信心的重要职责。

3.整体提高云南省会计执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

整体提高云南省会计执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不仅熟知我国市场经济的政策和法规,也熟知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南亚各国语言,对市场风险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

4.构建会计人才的市场化国际化配置机制

面向东盟各国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在确立长期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改革用人机制,加快会计人才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发展会计人才合作开发产业、中介服务产业,实现会计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把云南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时间安排

2010—2015年,是实现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10年规划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将全面启动各个规划项目,有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云南省会计人员国际化水平的普及和提高。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上实现跨越发展,在规模上人才资源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20%;在质量上严格准入制度,提高会计队伍整体学历水平,使会计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70%,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达到1 300人,培养和造就2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在2015年使云南省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4:36:60。

2015—2020年: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10年规划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将形成稳定、长效发展机制。到2020年,在规模上使人才资源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40%;在质量上使会计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80%,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1 500人。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70人,力争使云南省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①

三、云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会计继续教育体制,促进会计职业标准的国际化发展

会计继续教育是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安排,按照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要不断修改和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指南,研究制定分层次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据此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纲和培训计划,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形成逐级递进的会计人员能力培养体系和科学的职称定级考核评价机制。会计是承担着社会公众责任的行业,会计师精于业务,恪守诚信等职业标准是与社会公众的一种契约,该契约在委托会计师履行其职能的同时也约定了他们所应具备的资质。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会计师执业能力和培养体制的问题,如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了维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形象,从教育背景、资格准入、继续教育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制。而我国还存在会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严、后续教育随意性大、不规范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继续教育制度和体制需要改革和完善,如改革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积极推动中国与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互免,资格互认。为保证会计后续教育质量,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可定期组织专家对教育机构和培训质量进行评估认证。

(二)整合云南省教育资源,着力建设区域性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基地

云南于地缘优势,可立足东盟、面向世界,依托省内各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发展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国际化教育,打造云南国际教育产业。云南省在与东盟各国开展人才共建工程,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训制度等方面,已有一些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与东盟十国的大学及认证机构紧密合作,在培训方式上通过模块教学,进行对等交流、互认资格,在教育培训质量上取得国际认同。要积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跨国产学研战略联盟,这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云南省一些高校已经着手实施与用人单位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包括为东南亚各国定向培养经济建设人才,与云南省财政厅合作共建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加快领军人才工程建设,优化结构提高会计人才队伍素质

目前,财政部已全面启动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对全国1 200多家上市与非上市公司的调查,对比发达国家CFO的发展趋势,组织研究制定了《中国CFO能力框架》、《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这两项纲领性文件为云南省实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和开展会计国际化继续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的重要任务是着力在云南省会计行业中选拔优秀人才,实施科学培训,通过10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会计领军人才,以担当云南省会计行业领军重任。其中包括:着眼于提高大中型企业管理水平,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加快云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形成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并以此带动全省各级各类会计执业人员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尽快改变云南省会计人才队伍职业类型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布局不平衡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失衡现状,使会计从业人员在人才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上趋于合理。

(四)发展和改革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日益向国际化发展,我国会计职业标准与发达国家职业标准逐步趋于一致,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亟待发展和改革。ACCA课程全面、完善及先进兼备,已被联合国采用作为全球会计课程的蓝本,从一些发达国家对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要求来看,示范课程所涵盖的范围都比较广,包括基础素质教育、管理课程教育和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三大类,培训内容既体现了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体现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强调的是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从云南省的情况来看,与东盟多国毗邻,居于东盟各国多元文化差异,信仰不同,语言多样,币种不一,金融法规参差不齐,贸易结算繁复的执业环境,在组织专家开发和编写培训计划和教材时,要体现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国际化、特色化”,内容除了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外语(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东南亚文化、少数民族学、区域发展史、跨国文化交流、国际商法、国际会计准则导读、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在教学手段和模式上也要有所创新,要积极引入远程网络化教学等现代化培训方式,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参与授课,学员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来实现人才与国际接轨,如与一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公司合作,开展境外实习工作项目,交流经验,切身领悟会计国际化的影响和作用,以尽快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熟悉东南亚国情和文化,具有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会计人才。要打开国门,加强与泛亚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科技文化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在确立长期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与东盟各国会计人才合作开发产业、中介服务产业,通过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会计行业通用执业标准,实现会计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可以采取“走出去”,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拓新的教育培训领域。2006年5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久负盛誉、享誉国际会计界的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启动了“ACA”(英国特许会计师)联合培训项目,为中国会计师取得“ACA”资格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国际教育培训合作范例。云南省一些高校和注册会计师培训机构也已经实施ACCA人才培养项目,以满足向境外开放的会计市场的人才需求。随着教育培训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多,这一事业将会做大做强,把云南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11).2010-09-21.

[2] 陈炜华.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访财政部副部长王军[J].国际人才交流,2007(6).

[3] 郭群.美国注册会计师培养体制及其启示[J].会计师,2010(2).

作者:刘丽华

国际化继续教育论文 篇2:

继续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从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状况入手,对继续教育国际化内涵和实施意义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开展继续教育、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重点交流探讨了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国际化输出的几种形式,旨在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继续教育中的国际教育输出。

关键词:继续教育;国际教育;输出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潮,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继续教育中国际化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国际化教育的引进和输出比比皆是。民航行业,是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特色鲜明的行业,作为民航行业高等职业院校,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了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实践和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与读者交流探讨。

一、继续教育发展状况

(一)国外继续教育发展状况

继续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国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美国的以法律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多元化为格局的培养模式,法国的严格的办学审查管理制度下多元化继续教育办学体系,还是日本实行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人才培养、着力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均是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参照。

(二)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继续教育”概念,目前,国内有学者认为,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着重点是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院校要完成继续教育综合服务,需要建立包括组织体系、资源体系和管理体系等综合服务体系。其中组织体系对继续教育规划与实施计划进行整体规划与组织实施;资源体系对继续教育的内容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础建设进行统筹安排与系统建设;管理体系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进行全面规范与监督执行。因而,继续教育组织体系、资源体系和管理体系构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综合服务体系。

二、继续教育国际化内涵及实施意义

(一)继续教育国际化内涵

继续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继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继续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实施继续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意义

1.促进国内继续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外资和国际教育资源在我国继续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巨大作用,继续教育国际化的空间逐步扩大有利于拓宽我国继续教育市场。近年来,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都在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输出教育资源,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为希望接受发达国家优质继续教育者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建设。

2.有利于提高我国继续教育现代化水平

我国继续教育机构在引进国际优秀教育资源、不断外派学者出国学习的同时,也在走出国门,在海外积极兴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与专业,与此同时引进国外学者来华學习。通过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国际化,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紧密结合。

3.有助于推动我国继续教育改革与创新

多年来,国内的许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向国外派遣了数以万计的继续教育学者,他们学习回国后,带回了先进的科技知识、教育内容、现代教学管理观念、模式及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质量评估方法和考试模式等。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高校的管理者和骨干,引导我国高等教育依据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来进行现代化改革,直接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实施继续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策略

我国开展继续教育应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促进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力

提高继续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实施品牌化战略是推进国际化的战略选择。继续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更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要通过具体的项目、课程和专业化管理模式运作体现国际化。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不断增强开放合作意识,牢固树立国际化品牌的发展理念,在观念上、行动上、体制上解决影响和束缚继续教育对外开放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品牌化、国际化水平。

(二)实施特色化战略,增强民族性、区域性与国际性融合

特色化办学是我国继续教育立足之本。在继续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应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找准自身的定位,突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强调特色办学,把特色化发展作为国际化办学的一个优势,将特色化发展作为自身战略目标来规划和实施。

(三)实施开放战略,寻求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空间

开放战略就是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要注重国际化品牌的引进,更要注重本土化特色的输出,二者相得益彰。丰富继续教育国际化内涵,提高继续教育国际化水平,一是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开放国内继续教育市场;二是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输出性,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强调继续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在教育理念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惯例与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具有国际思维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地域优势,突显行业特色,深化港澳台合作交流,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3年成功申办了国务院台办重点对台交流项目——“台湾青年学生观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岭南文化体验之旅”,接待了由中华科技大学、嘉阳高级中学等学校师生组成的代表团。该交流项目以台湾青年学生观摩全国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技能大赛为载体,结合民航教育特色与岭南文化,组织两岸青年学生交流,促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了解与认识,增进两岸青年学生的感情和友谊,促进交流与合作。学院与我国港澳各地区的交流合作,有利于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有利于走向国际市场,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

(四)实施资源融合战略,在继续教育领域开拓中外合作办学

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就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来说,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有进有退、有取有舍,获得整体的最优。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普惠联合技术的下属子公司,华普航空发动机培训中心开展合作,面向新加坡理工学院大一学生开展飞机内场维护课程的培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作为国际间继续教育的合作项目,将进一步开拓双方合作领域。

四、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国际化输出的形式

(一)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推动继续教育高层化

国际间继续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是继续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合作双方共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开展跨国合作办学,既有利于促进继续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又有利于创造和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实践中外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基于行业标准的国内外通航培训基地。学校与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共建中国贝尔机型培训中心,2016年实现合作培训657人天。通过该项目建设,学校与美国贝尔直升机公司协同服务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同开发国际化课程体系、协同建设国际化双师队伍、协同共筑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二)拓宽合作交流形式,拓展国际化渠道

通过交流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信息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领域国际化合作,促进继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上实现国际化融合。

中国民航定期派管理人员赴香港怡中航空服务公司进行为期12周的机场地面服务培训,包括理论学习和现场跟班。通过学习交流,既丰富了专业知识,又提升了管理理念。对怡中公司的精细化管理、严谨的工作作风、超前的技术理念使参训人员受益颇丰。

(三)发挥行业优势,参与国际竟争

在推进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里程中,坚持发挥我国的行业优势和外方的资源优势,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继续教育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我国某些行业优势提升我国继续教育国际竞争优势,推广我国继续教育品牌项目与特色学科。

缅甸的民航运输业在亚洲地区属于落后水平,仰光机场是其国内最大的民用机场,在过去3年间国际航线客运量增长了近1倍。目前,有更多的航空公司表示将开通缅甸航线运营,因此缅甸民航运输业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亟需大量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广爱空中乘务职业技能训练中心”获得缅甸国家民航局和缅甸国际航空公司的认可证书,成为空中乘务员培训中心。从2011年开始至2014年12月,该训练中心为缅甸国际航空公司现役乘务员做年度初训和复训共162人次、飞行员复训有28人次。通过为缅甸民航业提供培训服务,充分利用东盟国家市场和资源,重点加大力度“走出去”,实现职业教育服务输出,扩大中国民航的影响力,培育和拓展国际培训市场。

(四)引入认证制度,加强国际化教育的质量控制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一些国家发起并开始构筑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国际互认体系,该体系现有6个协议,其内容涉及到工程教育及继续教育的标准、机构的认证,以及学历、工程师资格认证等诸多方面。中国于2016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但目前,在继续教育机构认证制度和课程标准制度方面,我国尚未按国际规则建立相关的认证制度,影响了继续教育总体质量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的份额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我国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质量现状的国际化继续教育认证制度,加强沟通与交流,监控质量保证认证进程,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国际化质量控制。

民用航空运输业属于特种行业,各个部门、尤其是涉及安全的岗位都有严格的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标准。中国民航局规定,从事飞机维修的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并获得CCAR-66部规定的基础执照和有关机型执照,提供培训的机构必须按照CCAR-147部的规定进行认证,在教学场地、实训设备、双师型师资等方面满足要求,开展培训依据的行业标准主要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统一颁发的CCAR-66R1的考试大纲和CCAR-147的职业教育培训大纲。

(五)利用网络优势,拓宽共享范围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快捷、便利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访问世界各地开放的学习资源,得到所需要的资讯,网络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知识共享的范围和程度。目前,“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及慕课、超慕课等将成为学习潮流,“移动互联网+开放教育”也将引领教育新常态。

以北京大学牵头的全国103所普通高校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建设了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及体系,推动了数百所普通高校建立联盟、数千名优秀教师参与、数万门课程开放、数亿人受益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开放应用,逐步建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服务的模式及机制。

(六)借鉴国际范式,构建我国的继续教育体系

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主流,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历教育与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格局尚待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国外继续教育同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教育部近年实施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目的就是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研究并实践高校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模式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远程开放办学与服务模式,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面向行业或区域分层分类开展继续教育,构建我国继续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没有固定模式,尤其是具有行业特色的继续教育的国际化输出,更是具有广阔前景,但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目前,教育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得到强化、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得以深化、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得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阶段。截至目前,经审批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项目和机构1248个,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機构928个。境外办学稳妥推进。截至2016年,我国高校已在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借此发展机遇,国内继续教育机构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注重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与我国特色教育“走出去”相结合,创新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国际化输出形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建设中外合作共赢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吴万敏.终身教育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吴万敏.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论要[J].教育探索,2012(8).

[3]基于行业标准的校企合作型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综合研究报告,2013.

作者:陈文玲

国际化继续教育论文 篇3:

浅析继续教育国际化

摘 要 继续教育的国际化,是对我国高校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要求,加强加快我国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和趋势,有助于学生走出去,同时将提升学校继续教育海外品牌影响力,提升我国继续教育的办学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及国际地位,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发展,也是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

关键词 继续教育;国际化;教育资源

继续教育国际化,是利用国内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及国外高校教育资源,实施教育资源互补、共享的教育模式。从教育开放性的角度来讲,“继续教育国际化是指继续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 继续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因 所谓教育的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随着全球经济的紧密合作与相互发展,世界上不同国家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更加频繁,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更加开放。就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的发展前景而言,随着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留学生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本身要提高自身水平和声誉也必须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

目前,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要求,而且同时要适应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继续教育通常以传统的成人教育培养模式与自学考试培养模式为主,而继续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存在升学与留学的愿望与需求的。由于我国目前这部分学生存在继续教育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理念与求学继续教育的现实情况不符的矛盾关系,我国继续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快教育观念更新的速度,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完成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使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可以持续、快速、高效、稳健地发展。

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外因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全球已经真正进入信息传播的大数据数字化时代,共享信息资源平台已经来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之间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合作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越发得广泛和深入,我国继续教育呈现的国际化进程和标准也在日益加快和完善。地球村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共享全球教育教学资源,而网络大学、MOOC、国际间视频学术会议等新的学习手段的出现,也促使继续教育飞速发展。

2 继续教育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的形式及优势

国内国际双证 这种形式为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内高校国内继续教育的毕业证书,同时颁发海外联合合作院校的毕业证书,毕业即可获得国内国际双证书,学生轻松实现了不出国门的留学。学生多获得一张境外高校的毕业证书,不仅增加就业竞争力,并且为学生开设了一条海外留学直通车的通道。同时这种合作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职场发展奠定良好的外语基础。

本科转本科 该合作模式简称2+2模式。这种形式的合作为国内两年本科后学分对接,进入境外合作大学的本科阶段学习2~3年。完成学业后,获得境外合作大学的本科学位证书。这种模式的合作具有两大优势。

1)前期国内本科段,境外合作大学对我国高校的学分进行互认,同时缩短了学生的留学成本。

2)这种合作模式解决了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本科第一学历的问题。很多学生高考不理想,在国内没有进入全日制名校本科,而通过这种留学模式,考取境外名校并且获得学位,无论留学后回国就业,或是移民海外,都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本科接硕士 该合作模式简称3+1+1.5/2合作模式。这种形式的合作为国内三年,第四年完成国内硕士预科1年,完成相关课程后,学生进入海外联合院校硕士1.5/2年的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模式,被誉为最为经济快速的留学,不仅节约了留学的时间成本,同时节约了留学的经济成本,解决了学生最终学历的问题。选择该留学渠道的学生,获得国内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后,通过项目对接进入海外排名较高的联合院校攻读硕士学位,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市场竞争力。更有部分优秀的学生继续攻读海外名校的博士学位,并学成后返聘国内名校。

海外生源国内培训 该合作模式为海外院校的学生向我国国内输送留学生,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合作一般为短期培训为主。学生在国内高校学习部分语言课程,同时参加技能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为海外学员颁发相关培训结业证书。这种合作模式主要为国内高校更好地提升了国际地位。

以上四种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模式为目前国内主流合作模式。通过国际合作的渠道,不仅为继续教育的学生实现了学历的提升、就业渠道的拓宽,改变了继续教育学生市场竞争力差、薪酬待遇低等很多现实问题,更为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提升了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3 继续教育未来发展之路

我国继续教育国际化是必然发展之路,也是改革趋势所在,是提升办学竞争实力,提高办学层次,增强继续教育多元化发展,融汇各国教育先进理念的综合体现。我国的继续教育没有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早,办学的整体实力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如不能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理念及办学实力的差异性,将制约未来发展之路。

目前阶段,国内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经实现自身的三次产业升级。从成人教育的停办到高端培训市场的转型,是目前一流国内高校已经完成的举措。以苏州大学为例,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助学的模式也已经趋近市场饱和,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培养成教、自考生与国际院校的国际合作之路,是苏州大学这类211院校急需完成的产业升级之路。同时,探索与开发与国外高校的培训合作,也是积极发展留学生,提升海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国际合作之路不仅是对传统型继续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国内国际高校战略合作的新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MOOC课程的盛行,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必须与国际并轨。未来的继续教育,已经是没有国界、没有时间限制的教育,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植入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继续教育发展之路。不想被淘汰,必须尽快完成新一步的产业升级,形成世界高校联盟体。

4 结论

因此,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之路任重道远,院校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举措,加速国际化合作的步伐,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需要坚持充分发挥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与其他国家高校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交流沟通,提升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影响力,提升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创造更美好的前景与未来。

参考文献

[1]卢朝佑,刘应兰.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成人教育,2009(6).

[2]刘晟.欧美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

2012(12).

[3]宋江洪,陈静科,郭锐.浅谈继续教育国际化新趋势[J].继续教育,2008(1).

[4]金万哲.浅析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4).

[5]杨健明.香港大学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作者:丁珏旻 周北

上一篇:民营化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水利局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