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学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地方综合性大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充分认识当前形势,正确应对挑战,紧抓历史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向高水平大学迈进,是转型时期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化大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化大学教育论文 篇1:

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既缩短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教育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自身变革不可避免的趋势。大学如何在全球化大进程中提高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大学发展的现实和挑战。

一、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障碍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各不相同,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大学教育国际化也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国际化。IAu(国际大学协会)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从特征上看,大学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观念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观念的国际化主要包括确立现代化的改革观、发展观、质量观、价值观、人才观、合作观等;教学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国际化,应该着力于人才知识和市场观念的掌握、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心理状态和沟通能力的拓展上。从外在含义上来讲,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地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是移植西方大学制度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学的发展就是在交流和开放中对西方大学某种标准的择取。面对新一轮的教育国际化,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讨教育国际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方法等议题。我们在借鉴西方大学国际化经验的同时,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总结我国大学国际化的不足,挖掘国际化潜力和优势,制定教育国际化策略。但是,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我们也面临层层障碍,这其中既有组织层面的也有来自个人层面的因素。例如,国家和学校没有独立的针对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政策和策略支持,缺乏国际合作的沟通机制和共享国际资源的平台,教师和学生缺乏参与国际化所必需的兴趣和热情等。那么,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发展体制,我们究竟该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推进教育国际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教育国际化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教育国际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国际化。培养通晓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并能把握国际大势的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才,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学生国际化就是指国际大学间的学生流动,包括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前往他国就读。其中有长期留学和短期留学,前者一般是为了取得学位或因课题研究,后者则多属于校际交换或短期研修,主要在于获得文化经验和语言能力。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共同战略,也愈来愈成为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次应该考虑的是教师国际化,也就是引进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另一重要因素,教育的国际流动也成为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发展。教师可以到外国进行一些前沿的高深研究,从事某项特定的研究项目或钻研某种专门的学科,可以有助于充实教师的经历,提高其技能,进而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大学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或交流,汲取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感受新的技术,学习使用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最后是课程体系国际化。要做到课程国际化,首先是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国际适应能力,大学应将课程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构建体现国际教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如开设世界哲学、艺术、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开发与建设并重,在现有课程中加入国际元素,如国际教育、国别研究、国际网络课程等。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开展普遍关注的国际重大课题研究等。只有在国际化课程观念指導下开展课程建设,才能紧跟时代和世界的步伐,大学课程国际化才能顺利进行。然后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应与国际通行课程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接轨,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在任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往往会变成加快这一发展的催化剂。高等教育只有走向国际化,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优质资源,更新理念,拓展视野,提高社会和人们相互依赖的意识。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作者:赵昕宇

国际化大学教育论文 篇2:

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地方综合性大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充分认识当前形势,正确应对挑战,紧抓历史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向高水平大学迈进,是转型时期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 教育 国际化

[作者简介]尹志国(1966- ),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12013)薛艳(1977- ),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0JDSZ3054)、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模型法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880126)和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SZJ11104)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转型标志,交流与合作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题,改革与特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源。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面临着国际挑战和国内竞争的双重压力,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综合性大学因其所处地域环境、办学水平、学生认知、国际化氛围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国际化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并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及跨国公司开展更加频繁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充分认识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形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这为我国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与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与配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教师、学者、学生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加快国际化进程成为大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广泛接受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成立于1994年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之所以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跃居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其创新举措之一就是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聘请全球最优秀的教授,1998年以来就涌现出了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样,成立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也采取从全球聘请最优秀教师的策略,几乎所有教师都拥有世界名校博士学位,也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一举跻身世界最佳200所高校的第39位,书写了大学跨越发展的传奇。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倡导各国教育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生存与发展。这方面,欧洲国家给我们率先做出了榜样。大学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国际化水平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积极投身高等教育国际化,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步伐,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全面服务国家总体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使命和需要着力完成的艰巨任务。

2.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需求。一所大学要成为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世界学术分享和科学文化交流的中心,都普遍把国际化程度作为自身学术实力的体现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就必须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水平等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平台上加以评价,查找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先进的理念和经验,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之间深层、高端合作的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所以,加快国际化进程是学校实现新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国际化工作进程,就是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面临严峻挑战

1.观念认识上存在差距。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来讲,大部分师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国际化是相关部门和专业以及部分老师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有个别干部、教师和单位领导觉得国际化太麻烦,是额外附加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也有部分学院、教师国际化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存在“小富即安”“小胜即喜”的倾向,缺乏将自己的工作置于全球背景和国际同行中去考量的更高要求,尚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国际化既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自身能力水平提升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还缺乏出国留学深造的意识和理念。

2.国际化师资与学生队伍方面均存在差距。国内一流大学如清华大学每年出访的教师达到三千多人次,学生两千多人次,外国留学生两千多人,留学生生源国一百多个。清华大学的目标是让30%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到海外进行一段时期的学习或交流。新加坡国立大学也有25%的本科生有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在国外学习。复旦大学出国深造的应届毕业生也超过了20%。但对于大部分地方综合性大学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队伍,均存在很大差距。最近,教育部发布了《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江苏则进一步提出要把江苏省建成为全国教育开放先进省份,也就是到2015年,在江苏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要达到3万人,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比例要达到3%(目前北京大学的比例为3.07%,南京大学为2.66%,浙江大学为1.27%),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要达到5%以上,外国留学生在100~1000人规模的高校,规模年均增幅要达到20%。所以,面对当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状况,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面对国家和江苏省强劲推进留学工作的大好形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加快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也是很大的。

3.机制上存在差距。适应国际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以及支撑国际化建设的管理和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和加强,如学校的英文网站内容简单,更新周期长,各学院、学科和教授的英文网页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反映内涵特色,不能引起外国专家和留学生的兴趣,不少学院的英文网页国外还无法访问。吸引世界知名学者加盟、国际学生来校学习的机制缺乏,服务、引导、激励教师、学生参与国际化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游学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创造,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齐心协力推进国际化工作的合力尚未真正形成。

4.教育国际化能力上存在差距。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和名教授,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还比较弱,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亟待提升,具有开阔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教育的管理队伍缺乏,校际间签署的合作协议不少,但有实质性内容和能够落实的不多,外国留学生规模小,学科覆盖面偏窄,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英语授课体系,许多国际化指标与高水平大学的要求相差甚远,学校的国际化工作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1.牢固确立国际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必由之路的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把学校事业发展置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下去思考和谋划,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在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同时,更要将它作为提升事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桥梁和纽带,把加强学生国际流动、教师队伍国际化、教学与课程国际化、国际合作研究以及合作办学等作为学校各方面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的加速剂和推进器,并着力在观念上、行动上、体制上解决影响、制约国际化工作推进的突出问题,不断推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由自发向自觉、被动向主动、借鉴向创新的转变。只有从根本上把握国际化战略对各项工作的内在要求,把国际化理念贯穿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当中,使国际化真正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国际化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才能不断提升。

2.认真做好学校和学院(科研单位)国际化工作两级规划。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意味着高校竞争的全球化,从这一层面上讲,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所以,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目标,从战略层面科学制定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规划,明确学校国际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在国际人才培养、高水平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科研合作和平台建设、办学机制完善、国际化环境营造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并做出时序安排。各学院和科研单位要在学校规划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挥教师在国际化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制定与学校规划呼应衔接的国际化工作推进规划,并细化形成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做到工作推进上有责任人、方法步骤上有“路线图”、任务落实上有时间表,确保学校国际化工作系统有序地加以推进。

3.完善三项工作机制,确保国际化工作有序推进。第一,完善教育国际化工作推进机制。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学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定位要求决定的,是学校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动车”之所以又快又稳,关键在于它不同于传统的靠一个车头拉动所有车厢的单一动力结构,而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火车行进时所有车厢都在使劲。学校国际化工作要又好又快地推进,必须要引入“动车组”的概念,建立起“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学校重点是加强国际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国际化推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国际化工作的加快推进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方向指导,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完善教育国际化工作激励机制。要明确学院、科研单位在国际化推进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学校要把国际化作为一项基本评价指标纳入学院和科研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着力形成校院(科研单位)两级互动的国际化工作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学院、科研单位在学校对外合作框架下,主动走出国门,开创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同时,要制定政策,落实措施,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切实让参与国际化的单位、团队、老师和学生在国际化中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要通过科学谋划和大力推动,努力形成学生出国留学、游学热情充分激发,各专业学院、科研单位都有外籍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每个学院至少与国外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相关学院、学科建立起实质性合作关系的国际化工作新格局。

第三,完善教育国际化工作保障机制。一是在经费保障方面。设置国际化推进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重点支持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相关事项。加强与海外校友的联系,鼓励广大校友、企业、社会力量为学校国际化建设贡献力量。校友及社会捐赠资金原则上优先用于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研究生出国进修学习。大力拓展海外专家聘用经费,精心组织申报外国专家局、商贸部、工信部等部门聘专项目,主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尽可能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大力鼓励青年教师、学者申报和利用国家和省公派访问学者基金、国外著名高校合作研究资助经费项目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赴国(境)外著名大学进修深造。二是在人员保障方面。根据国际化工作开展的需要,优化岗设位置,保证国际化工作推进必需的人员配备,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纪律严明的国际化工作队伍。按照“专兼职辅导员结合、教学班和活动班结合、与本国学生趋同管理和单独集中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对留学人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管理服务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中外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外国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新模式,促进中外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在氛围保障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大力营造有利于国际化工作推进的浓厚氛围。积极创办“海外名师讲堂”,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学校国际化形象设计工作,加强学校英文网站和各学院、科研单位特色英文网页建设,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学校形象。要将各学科的研究特色、研究内容以及各位教授、博士的学术背景、研究成果、研究兴趣等按国际惯例全面展示,要让外国专家和留学生方便地检索了解相关信息。积极探索多元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梳理学校外事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规范,切实将有利于国际化工作推进的思路和设想落实到制度层面上,为国际化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切实做好对外交流合作中的保密与安全工作,提高学校外事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教育国际化赋予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地方综合性大学只有不断强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并付诸实践,其办学空间才能得到更大的拓展,自身也才能具有生机与活力,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勇,智协区.关于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王斌,江贝,王琦.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工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

[3]周远清.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4]尹立鑫,李正熙.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问题研究——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作者:尹志国 薛艳

国际化大学教育论文 篇3:

关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走向国际化的对策与思考

【摘要】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学院之一,现在正朝着世界一流学院的目标迈进。建设世界一流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學院在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应该与国际接轨,突破当前教育发展瓶颈,研究新对策,才能走向国际化。

【关键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化  合作

一、当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国际化现状

1.教育学院在国际教育组织中承担重要角色

2014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在杭州成立,并落户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洲是创业教育联盟的主席。教育学院负责创业联盟的组织与创建、对分支机构的领导和协调等工作。教育学院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APEID)浙江大学联系中心。

2.教育学院教师在国际教育组织的话语权提高

汪利兵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授,在2012年汪利兵教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P5级高级官员,主管高等教育和亚太地区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计划(APEID)。

3.教育学院学生海外交流频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生每年暑假都有海外游学活动,来自学院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机会被选拔到韩国和泰国等国进行访学活动。访学活动以学生作为主体,锻炼了教育学院学生参与国际外事活动的能力,学习东南亚东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当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国际化面临的困境

1.教育国际化模式缺乏多样性

教育国际化不应只局限于国与国之间的人员的流动,还应包括课程和学位等方面的国际化。当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国际化,更多的局限于人员交流,深层次的与国外合作办学,“双学位”等还未建立。

2.合作的国际教育组织和层面较单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都是重要的国际教育组织,利用这些组织的不同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化。当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更多的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而与其他组织如世界银行等组织合作较少。并且,教育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创业层面。

3.学院国际师资不足和国际学生来源地分布不均

美国是教育国际化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国的高校学生和教师大多都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有利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当前,教育学院来自欧美国家的国际优秀师资还相对缺乏,另外,当前教育学院留学生更多的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还相对较少。

4.处在被动“引进来”阶段,缺乏国际化的主动性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还未与海外知名院校建立合作机构,还未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分属研究机构。学院还未成立研究推动教育国际化的专门决策组,与国外院校进行学位合作还处于构想阶段。

三、推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走向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1.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该积极吸引更多的基金对学生国际交流进行赞助,加大对贫困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费用补贴,使更多的学生有条件有能力出国。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该加快落实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双学位”合作计划,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该计划后,后续的升学、就业和学位等问题。

2.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2014年11月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推动国际创业教育发展,加强我国高素质创业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创业型社会与经济建设,促进创业教育、科学、文化交流与合作。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该继续举办类似国际会议,提升教育学院在国际的学术声誉。当然,学院应尽力避免国际会议的形式主义,会议必须得有成果体现。

3.培养国际化的教师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充分利用浙大“长江学者”“求是特聘教授”等引进人才计划,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名师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任教。另外,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每年应派遣学院教师进行出国访问或者进修,学习西方国家优秀的办学经验。

4.拓展合作对象和拓宽合作领域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除了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以外,还应加强与OECD等国际教育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不同国际组织的特点,实现合作空间的最大化。

5.尝试在海外建设教育学院的下属研究机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该大胆走出去,学习孔子学院办学经验,尝试在海外建设教育学院的附属研究机构,让世界各地的学生不出国,也可以学习到教育学院的相关课程,提升汉语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四、结语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尽管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学院,但是其国际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存在国际师资和国际课程还相对缺乏,合作国际教育机构相对单一等困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该吸取与教科文组织合作经验,努力实现课程和教学模式等与国际接轨,推进学院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实现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成为世界一流学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小洲:走向国际化:浙江大学的经验与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4

[2]浙江新闻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教育创新计划创业教育会议举行. http://edu.zjol.com.cn

作者:段世飞

上一篇:文化全球化探讨论文下一篇:成本责任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