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音乐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的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个学科。因此,音乐教育活动一方面要以充分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完成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地对音乐教育中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使之成果化,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这门学科向着更完善、更成熟的目标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管理论文 篇1: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反思与前瞻

摘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文化熏陶、社会实践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效的制约因素包括教育理念的偏差、教师的文化素质差强人意、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乏力。与通识教育融合、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信息化渠道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反思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肇始于1995年,原国家教委选定50所高校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校,历经试点探索、实施推广和普及提高三个阶段。总结20多年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分析其制约因素,思考未来走向,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1)“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各高校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对话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实行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一定程度上纾解了“两课”困境,增强了“两课”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2)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有的学校是5个基本领域,有的学校分为8大课组,有的学校组建了4大领域,有的学校设立8个系列,有的学校是7个板块,等等。各校因校制宜,彰显特色[1]。五个基本领域,如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与艺术、历史学、哲学与心理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八大课组,如清华大学“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科技与社会、当代中国与世界、基础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四大领域,如南开大学“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社科、艺体与实践”。(3)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方式有: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2]。即在讲授专业时介绍学科专业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照自己;结合科学教育渗透美育;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的行为;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宽容、不唯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教师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专业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真正融合于觉悟、境界的层面。

2.文化熏陶。(1)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沙龙活动、各类竞赛、文化艺术节,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吸引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努力营造浓郁健康的文化氛围。(2)图书馆举办的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如编写指导书目、开辟导读专架、召开读者座谈会、开展书评等;开设“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根据不同板块不同主题,面向大学生开设相关的科技讲座;举办各种主题的读书文化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电影周,影视欣赏讲座,书法展、摄影展、邮票展、油画展等文化展览,在文化广场举办高水平的音乐会,在咖啡廳举办读书沙龙、英语沙龙等。

3.社会实践。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中内化品质,促进自身素质在不断外现中得到检验、巩固与提高。二是与校外单位共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如共建校外爱国主义、国情国力和党员教育基地,为基地提供青年志愿者服务,邀请基地专家讲学、担任客座教授等,采取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三是围绕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西北五省三十多个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和实践,参与人数达400余人次,编纂刊物23本,整理作品、成果集5册,完成调研报告169篇,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围绕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制约因素

教育理念偏差。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观上,偏重知识和专业。学生认为到大学来是学习知识和专业的;部分理工科教师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二是在教育过程观上,重认知。认为只有授业解惑才是教育,忽视“传道”。不少教师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或文科教师的事,其他学科的广大教师游离在外,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教师的文化素质差强人意。一方面,文化素质良莠不齐。部分教师本身就轻人文,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本领不强,一专多能、受学生欢迎、有影响力的教师比例偏低,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熏陶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敬业精神与责任感不强。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忽视育人的责任,在专业教学中较少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去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他们的言传身教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部分教师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注意教学纪律,将一些负面因素带给学生,导致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

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乏力。学校管理层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文化素质教育的中长期规划,考核激励措施未有效落实、经费保障不力。学工、团委、教务处各自为政、单独运作,缺乏统一领导。学工部、团委侧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教务处以文化素质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但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都有待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未能形成合力,降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

三、未来展望

与通识教育融合。第一,开发文化素质教育专用教材。这些教材应体现跨学科、综合性、文理渗透以及学校的专业特色。第二,调整课程结构。合理调整文、史、哲等学科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的结构和比例,对各类课程合理设置;加强学科交叉选修,建立跨学科课程平台,促进学生自主组合知识板块,内化其综合素质。第三,课程群建设。挖掘优势学科中蕴含的通识教育元素,综合各学科精华,形成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和其他专项等模块构成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第四,打造精品课程。出台有效政策,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教师投身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对学科交叉课程予以重点支持,着力打造有内涵的高品质课程。

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广泛开设跨系科、跨专业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扩大文化素质教育的覆盖面,将其作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4]。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要素,促进创新能力提升。三是营造高品位的大学文化。营造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营造学生参与社会、主动实践的氛围;营造鼓励学生质疑的人文环境;营造宽容失败、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拓展信息化渠道。其一,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由文、史、哲、艺术、科技、健康、地域文化等板块构成,构筑一个内容丰富、精品荟萃的网上文化宝库。其二,建设网上文化课堂。由素质讲坛(以拓宽视野为主)和素质课堂(以专业教育为主)构成。素质讲坛涵盖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企业家讲坛、以学校特色冠名的讲堂(如湖北大学“思睿讲坛”、“问津大讲堂”)、素质教育报告、文化名人报告等视频内容,素质课堂包括各学科的精品视频课程。其三,加强网上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加强网上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的监控,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参考文献:

[1]汪霞.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J].大学教育科学,2013,(3):21-27.

[2]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Ⅳ-Ⅺ.

[3]石颖贤,刘瑞明,高媛.农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3,(1):238-241.

[4]梁丽萍,宋艳.浅议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J].中国大学教学,2012,(4):17-19.

作者:赵丽 胡新

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管理论文 篇2: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问题分析

【摘 要】音乐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的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个学科。因此,音乐教育活动一方面要以充分的教学实践来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完成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地对音乐教育中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并通过一定的形式使之成果化,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这门学科向着更完善、更成熟的目标发展。本文就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欠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技术手段滞后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音乐教育;质量;教育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对于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但是作为素质教育有效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现状不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根据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遵循广泛性原则、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目的适切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原则,将为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指導。

一、转变观念,确立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一个可供学生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达到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协调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的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个学科,这就要求高校音乐教育不但要了解音乐学科的新成果、新问题,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音乐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走以质量和特色为主的发展之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音乐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要确立以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理念。音乐的本质是科学的,音乐的内容是哲学的,音乐的表现手法是艺术的,音乐的功能是教育的。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艺术,对提高人们的素质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当前,许多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因为其知识结构不合理,自身人文知识的缺乏制约了他们的全面教育能力,在技术领域有深度但没有广度,以培养所谓的“演奏家”或“演唱家”为其教育目的,这与当前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相悖的,造成在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

其次要彰显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

二、树立全新的音乐教育管理理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是学生体验、建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音乐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树立新的音乐教育管理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方位的音乐素质培养。首先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理念。音乐教学的技能课和理论课都应该树立音乐的美学意识,注重音乐的美学属性,突出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克服“重技轻艺”的不良倾向。把声乐和钢琴等技能课变成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修养。其次要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课程体系,重视“母语”文化教育。一贯制的这种音乐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地忽视中国音乐:本土音乐教育的弊端。音乐教育中的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大有裨益。其三要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应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建设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亦将成为必然。其四要重新认识音乐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工作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事业,这就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善于将音乐理论顺利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主体性创造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

总之,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都巍 王翀

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管理论文 篇3:

实践活动是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重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在师生关系上的人文关爱,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从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角度的再次探讨人文教育实施的有关问题。实践活动是人文教育的直接的、有效的重要途径。艺术熏陶、主题教育活动是人文教育最好的实践活动。活动要重视评价引导,才能发挥最佳教育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有效途径

由于人文教育对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注重,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人文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重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在师生关系上的人文关爱,更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从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角度的再次探讨人文教育实施的有关问题。

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开始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知识日益丰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开始形成。他们独立性增强,不愿意单纯地被他人教导,乐于从与社会和人的接触中感悟人生。所以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感悟是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唯有实践活动的经历才可能诱发足以支撑行为的必要情感。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必须将人文教育从大量概念、事实、原理及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促进个体对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

情感发生的本源在于需要的满足。当需要获得较大程度满足时,就会有积极的情感。需要的缺失与获得,不是单凭想象就能明确感受的。一个没有承受过饥饿的人无法感受食物缺失的滋味。俗语说“感同身受”表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经历过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

一、实践活动是人文教育的直接的、

有效的重要途径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人文知识的内化,亦可谓之“教化”,“教”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对人生意义之“觉”、“悟”的亲切指点,因此,更重视“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验,而不是“他律”方式的谆谆说教。人文教化所倚重的乃是潜移默化,是涵养,是孕育,是启迪,是理解。这是学生个人的自主理解,以各自的“生活世界”为根基去理解,并且又使这种理解回归到各自的“生活世界”之中去提升自我生活与人格的品质,而不是简单识记、机械记忆。僵化的知识累积跟个人的“生活世界”始终相隔离,这意味着最多的知识也难以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而成为人文的“教化”。由感性到理性,始终不能脱离对生活的真实感知;由具体到抽象,永远不能放弃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因此,必须将人文教育的目的从大量概念、事实、原理及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促进对个体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让步的尊严。在人文教育的方法方面,要坚决摒弃那种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这是由人文知识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一种反思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人文知识所期待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而是期望能够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因此,有效的人文教育方法应是“实践”和“反省”。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只有通过这些方法,人文教育才能够克服抽象的、过失的、空洞的和无力的弊端,人文知识才能从“无活力的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才能从“专业的知识”变成“一般的知识”,才能从我们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命和人性的“维他命”。

我校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40%的同学通过参加学校丰富的活动亲身感悟到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并且印象深刻;只有不足20%的学生认为提高人文素质只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地理、历史等文科知识就可以了。具体到各类活动来说,对学生的影响也不相同。

二、人文教育实践活动的类型

1.艺术熏陶活动——让心灵向美和艺术敞开

艺术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艺术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最感性也最有趣味。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如,带领学生去赏听音乐、品味绘画、观摩戏剧、参观博物馆和人文景点等欣赏艺术,感悟人生;再如,组织学生艺术节、庆元旦文艺演出等引导学生积极从事文艺创作的活动,只有大量的实践性的课外艺术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调查问卷显示,80%以上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艺术节等活动,并有近90%的学生认为参加艺术节、观看电影、话剧、文艺演出、参观人文景观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我校两年一届的校艺术节,使孩子们在艺术天地里,变得心灵手巧,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技法,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同学们用悠扬的琴声、诙谐地说唱、健美的舞姿表达内心对美的追求时,也把美的艺术、心中的快乐出递给了同学、老师;艺术节闭幕式上,当同学们将获得的奖状高高举起时,集体荣誉感也在心中油然而生。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85%以上的同学认为参加活动后有很多收获,被残疾人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精神所感动,认为他们真了不起。90%以上的同学在演出现场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参加活动前,同学们对残疾人的态度60%是同情、怜悯,39%是尊重、关爱,5%是认为与己无关。参加活动后,同学们对残疾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90%是尊重、关爱,9%是同情、怜悯,1%是认为与己无关。86%以上同学们还认为如果不参加此次活动,只是看材料介绍,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不会有感动。如今回忆起当天的观看场景,我们的师生还很激动。活动后,“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爱”、“坚强比生命更精彩”等话语久久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涌现。

2.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生活,感受人生

生活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二台阶;人生问题不仅是异常丰富、充满变化的,而且是可以用来回答和解释具体现实生活的。一个人的人生实践,正是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显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在体验感受自我、爱的意义、人性上的弱点、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生态等问题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满的、丰富的、高尚的人。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实际体验,强调以践行促养成,以外在促内化,引导学生个体精神的升华,促进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对于这些拓展训练活动,92%学生认为参加远足拓展训练活动能提高人文素质。在调查中,有70%的队员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30%的队员是作为活动中的主角,是出主意的人,8%的队员是活动的组织者。活动结束后,学生也在不断询问是否能继续组织,以弥补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对于小组合作活动,50%的队员认为自己小组合作非常默契,47%的队员认为自己小组合作比较默契;同时,有83%的队员在小组同学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选择交流协商,13%的选择少数服从多数;在活动中,对落在后面的同学,76%的人会主动帮助他们;在同组中,其他组员情绪不高的时候,83%的同学会选择给他们鼓劲;在遇到困难时,有95%的同学会主动出主意、想办法;在本组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66%的同学会冷静分析原因。在整个活动中,79%的同学认为取胜的关键是团结协作。对于学校的值周管理工作,通过对高一和高二年级21个值周班的调查中发现:100%的同学认为值周工作很辛苦,但是参与值周能得到很大的锻炼:如培养了管理能力、自理能力、应变能力等;还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自身良好的习惯;感受到在管理同学的过程中,自己对校规校纪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自己平时也有了自觉遵守的意识。一位查操员说:“每次站到被检查班级的前面,我都会提醒自己,一定要站直,为大家做出榜样。” 另一位值周生这样说:“我终于成为了值周生,这是我一直盼望想得到的一种光荣。我要用我的真心去体会,用我的努力为校园做贡献。” 76%的同学愿意参与值周管理,43%的同学认为在管理中懂得一点做人的道理。

3.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修养,塑造人生

人文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追求,绝非朝夕之功即可完成的。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中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面对学习和工作的“认真”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顽强”作风与面对挫折的“坚韧”毅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并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通过坚持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抓精、抓细、抓深,真正抓出成效来。我们主要开展了“迈好青春第一步——青春生日庆贺会(爱与责任)”、“迈好人生选择第一步——母校为我骄傲(树立远大理想)”、“老师谢谢您——庆祝教师节”、“让雷锋精神在母校发扬光”、“献出一片爱心,共享美好生活——募捐活动”、“环保从我做起”、“爱我中华——国旗下演讲”等系列人文实践主体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了同学们的人文知识,提高了同学们的人文修养,为同学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国家的栋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青春生日庆贺会,100%的家长认为学校组织的青春生日庆贺会符合孩子成长的需要,68.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是非常积极主动的,69.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并且有所变化,在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变化最大。活动结束后,有84.1%的孩子主动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对于每周一进行的升旗仪式主题教育活动,92%的同学当国歌奏响、国旗冉冉升起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要用心设计、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学生、感动学生。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所以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活动的本质乃是活动双方的全身心投入,是“沉浸”、“吸引”。只有用心设计的、与时俱进的活动才能吸引学生,才可能使丰富的人文陶冶的内涵在充满探索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凸现出来,让师生从中感受到丰富全面的陶冶与教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人文性陶冶才有可能全面实现。

三、活动要重视评价引导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的感受千差万别。有一位高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给家长的电话里说,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什么意思,不过不用上学很开心。家长问他,你在社会实践活动小结里也这样写吗,他说,这样写不是等着给老师批评吗?实践活动固然是德育的必要手段,相对活动来说,对活动的评价更重要。对已经发生的行为的积极评价才可能固化这一行为。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间,自我评价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后的正确自我评价是实践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自我评价也是一种行为,它通过认知和情感的筛选和加工所产生。评价对行为起反馈作用,它将对自己的需要、认知和情感做出调整。如何让学生的这一调整朝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谨慎地花大力气处理。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主编.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人文知识读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石中英.人文教育内涵的延伸和丰富[J].教育理论与实践,

[3]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2(2).

[4]刘铁芳.人文陶冶如何可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丁步洲.试论中小学人文教育的评价.

[6]夏毅辉.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7]刘红叶. 中学生开展人文实践活动的研究.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潘静波)

作者:古良忠

上一篇:高职改革下的会计教学论文下一篇:电影片头字幕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