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有效途径的探究

2022-09-11

1 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含义

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在一定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指导下, 对高校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统筹教学需求, 配置教学资源, 协调教学活动, 规范教学行为, 整合教学要素, 维护师生利益, 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

2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2.1 教学体制陈旧滞后

教学管理机构设置的刚性。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 高等学校拥有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各高校规模迅速扩大, 专业剧增, 内部结构日趋复杂。但很大部分高校仍旧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权的教务分级管理模式, 学校的管理实务集中在学校一级的职能部门, 于是教务处成为问题与矛盾的焦点, 常常要直接面对数以千计的学生、数以百计的教师, 常常因此造成管理渠道堵塞, 运行不畅, 工作上顾此失彼, 动辄出错。

专业设置的刚性。对一名大学生来讲, 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很难在专业方面具有选择性, 我们往往会问一个学生“你是哪个专业的学生?”, 而很少涉及“你的兴趣在哪个领域, 你打算攻读什么专业?”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讲, 专业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也存在很大的障碍。

考核方式设置的刚性。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的课程考试在形式、内容上与素质教育要求是不相符的。在考试形式上总是刻板的笔试, 缺乏其他考试形式的配合, 试题总走不出“选择、改错、填空、问答、计算、论述”这样类似的模式;另外, 人们总希望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试题库, 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和独立思考习惯的发展。

2.2 教学过程僵硬被动

课堂“满堂灌”的教学组织形式仍然处于绝对的地位, 其他自学、讨论、调查研究、自由发言、实验实习仍然处于绝对的次要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和从属的地位, 并无益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过多强调标准化、规范化, 忽视人格化、柔性化。有的教师甚至管理人员认为如果没有“规范的”课堂教学, 对教师来讲是“不务正业”、“不负责任”;在管理导向上, 教师评先的标准是课堂教学。

2.3 教学质量控制受限

一是现时的教学质量控制是缺乏控制目标, 也就是缺乏可供操作的质量标准, 没有明确的质量目标, 那么就不可能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 因为实际的教学表现要与某些质量标准相比较。

二是教学质量控制局限于教学过程管理, 并以制度化的模式对参与教学的各因素进行监督和控制, 得出的管理结论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要教师认真进行课堂授课、学生认真听讲, 那么按现时的质量控制模式可以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事实上, 单单针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做法是对“教学质量”检验标准的误解, 这种控制是低效的, 仅仅依据过程的反馈来衡量质量标准是有问题的。

三是现行的教学质量控制模式忽视了教学质量控制过程的“时滞”。由于学生的质量表现在实际的就业, 这样就有学生就业表现与实时控制之间的时间差, 需要教学质量有一个面向未来的控制方法, 即前馈控制。

四是现行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 信息反映迟钝, 部门职责不清, 造成对质量控制的失效。

2.4 教学计划功能失效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是培养的重点, 但是目前僵硬的、固定的教学计划安排却无法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相适应。教学计划应是体现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反映, 现行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设置框架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构成。这种框架实际上已经沿用了几十年, 没有多大的改动。尽管在不断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实际上并没有脱离专业性、狭窄性和不可选择性。

3 优化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3.1 教学体制管理

管理理念创新。改变“制度淡化、管理弱化、手段老化”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 从以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转变为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 从以行政为主的管理转变为行政与学术相结合的教学管理, 从少数部门的教学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机构创新。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 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以目标管理为主, 院、系以过程管理为主的整体优化协调, 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形成一个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需要的机制保障、政策保障、条件保障的现代教学制度体系。

学习制度创新。建立以弹性学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 放宽招生和入学的限制, 允许学生更加灵活地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安排学业进程, 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以发展学生特长与个性培养为特色, 进一步推进因材施教, 增强办学活力, 提高教学质量, 创造一种学生可以按照自我特点和自愿自主设计方向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3.2 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要以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 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而系统化运作。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作相应制度, 有效地控制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 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营造学术民主、自由、交流的育人环境, 把教育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 其中包括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权利;把教育的参与权交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和发挥学生创造潜质;学生管理由“管”为主变为以“理”为主, 重在对学生的疏导。积极探索学生公寓社区管理的模式, 既管学生思想教育又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 同时搞好服务工作, 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

3.3 教学计划管理

科学的教学管理, 应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要求, 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学制度体系。只有规范的教学计划, 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学管理的随意性, 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程度。因此在所有关于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中, 有一条基本的链: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与考试管理制度, 这一链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有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目标化。在教学考核中, 要加大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 并与教师的奖惩、提职、涨工资挂钩, 只有这样, 才能树立教学计划的权威性, 也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摘要:本问通过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的调查, 分别从教学体制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计划管理几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过程,质量,计划

参考文献

[1] 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 刘邦奇, 齐平.现代教学管理系统[M].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3] 金含芬.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4] 冒荣, 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 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6] 孙宗禹.跨世纪的探索——2000湖南省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

[7] 茶世俊, 廖才英.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01 (1) .

上一篇:谈在听力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语言的有效性下一篇: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方法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