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论文

2022-04-27

引言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发展战略,这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方式由投资与要素推动转变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这其实是要求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加强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需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论文 篇1:

小议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措施

【摘要】由于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知识产权的足够重视,造成大量的科研成果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这对我国科技发展及参与国际竞争都十分不利。因此,改变这种情况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加强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措施谈谈粗浅建议。

【关键词】科研;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措施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研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知识产权的足够重视,造成大量的科研成果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这对我国科技发展及参与國际竞争都十分不利。因此,改变这种情况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加强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措施谈谈粗浅建议。

1.影响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的因素

1.1科研评价体系不健全

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应该是相互促进的。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科研导向是荣誉和地位的导向,由于这样的导向使研究人员的科研观念形成狭隘地“以人为本”,不考虑科研对国家的经济贡献,而是以论文的数量或者是所谓的质量为主要指标来评价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与否和研究者本人及单位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1.2科研体制改革落后

目前,各种科研经费仍采用计划经济的政府拨款模式,各种“计划、工程”名目繁多,没有实行真正的科研基金制,造成科研资源分配形式上的合理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合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科研管理体制,使科技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们的知识产权工作是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加强的。所以科技体制改革要尽快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真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3管理体制严重脱节

在管理体制方面,各个环节脱节。科研在立项前缺乏知识产权研究分析,重申请,轻转化,授权后如何管理没有规章制度。目前甚至申请费、维护费都由课题组来出,这是很不合适的。属于研究所的职务发明,研究所是专利的权利所有人,让课题组以科研经费的形式来出申请费、维持费是不合适的。

1.4知识产权流失

近年来,我们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是有些科研人员的观点就是保护我自己,而不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如果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氛围,不但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这方面一些科研人员区分不清楚或故意混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把职务发明自己私自转化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广大科技人员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有的科研管理人员囿于成果管理工作的影响,对待专利技术也采取先推广,经过多次试验,广泛验证,待成果完全成熟后才去申请专利。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职称评定制度对科研人员发表多少文章、取得了多少成果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有的科研人员在取得了一项发明创造后,不是立即去申请专利,而是热衷于发表文章,从而丧失了抢先专利注册,保护发明的机会。另外在人员流动、对外合作、技术合同审查等方面,由于科研人手不够或者是意识不强,存在着大量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

1.5缺少利益保障机制

没有利益的保障机制,对侵权行为听之任之,也是造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力的原因之一。因为跟科研人员的利益不挂钩,即便发现侵权了也可以不去关心或者是给领导报告,不主动收集证据,纠正侵权行为。仅仅靠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2.加强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措施

2.1规范科研档案管理

科研档案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也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因此防范知识产权流失,一定要强化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按照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科研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安全。要把科研档案工作作为科研工作的内容之一纳入科研管理程序中,并做到建档工作与科研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即:下达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成果的登记、评奖以及科研人员提职考核与档案部门出据的课题归档情况证明材料同步。课题组应按照科研程序和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做好科研课题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工作,按照科研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及时进行整理和移交归档。课题申请成果鉴定前,向档案管理部门提交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档案管理部门依据申请表进行科研档案验收,会同科研管理部门对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科技成果管理部门据此办理成果鉴定手续。

2.2及时评价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多采用鉴定和认定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实用新技术、新产品一般通过专家鉴定;新品种须先通过省(市)品种审定再进行成果认定;成果评价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成果特点、应用前景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由于科研成果必须具备“新颖性”,授予专利权和新品种权都遵循“申请在先”的原则,因此在科研项目完成时,要及时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防止因为评价(鉴定或申请专利权等)不及时而丧失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对有必要申请专利保护或新品种保护的成果要及早办理申请手续。可以采取先申请专利后发表论文或进行成果鉴定、产品定型、展览、展销等。

2.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知识产权保护最终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实现。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科研单位应充分利用这些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加强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意识。在实施科研过程中,及时对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必须申请专利的项目要及时申请专利,对能开拓国际市场的项目要及时办理涉外专利申请手续。科研成果以产品形式投放市场的,应及时办理商标注册手续,专利产品注册商标相当于给科研成果上了双保险,非专利产品注册商标也能保护成果不被侵权。在合作研究、成果开发转让等活动中要签订保护知识产权协议书,以防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或造成知识产权流失。对科技档案、阶段性研究成果、非专利技术等具有商业价值的科研成果视为单位的商业秘密,主要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保护。

3.总结语

总而言之,科研所要结合专业特色优势,努力争取社会资本参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业优势。同时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科研合作,从源头上解决科研与实际脱离的现象。研究实际生产中提出的问题,这是我们培育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同时,科技成果保护、转化中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贸易和技术问题,不可能要求所有科技人员去全部掌握,科研单位应设立专职机构或人员完成此项工作。这些专职人员一方面要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还应接受系统的经济法,如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经济合同法等的培训。因此,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保护应该突出“提高认识、防范为主”的原则,把知识产权保护贯穿到科研档案管理管理、科研成果评价以及成果转化等过程中,避免和减少知识产权的流失。

【参考文献】

[1]沈长月,刘宇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滥用的法律规制[J].社科纵横,2011,01.

[2]卢秋帆.我国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探析[J].企业活力,2009,06.

作者:曹灿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论文 篇2:

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模式现状分析

引 言

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发展战略,这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方式由投资与要素推动转变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这其实是要求经济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加强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保持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的需要”。教育部曾明确要求,直属高校应将促进知识产权成果有效转化,放在与教学、科研等同样重要地位。最近40年,国外一些高校采取了各种一定的措施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取得一定成果。美国自1980年《拜杜法案》出台后,大多数研究型大学成立技术机构(统称OTL),承担学校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技术评估、风险测评及商品化过程。OTL模式“现已成为当今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经营的标准模式”。日本政府设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作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合作平台,推动“官学研合作”,开展广泛的知识产权推广活动。知识产权通过政府、产业与高校的强劲合作并转化,从而成为国家经济繁荣的“发动机”。相对而言,与中国高校整体的人才、信息等优势相比,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率偏低。知识产权转化和科技、经济投入不平衡。开展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现状及模式的构建,对促进高校知识产权有效转化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模式

高校与产业界之间技术资源流动依赖于知识产权转化模式这个重要平台。调查显示,我国近八成高校已建立了专职或兼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六成以上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权属和利益分配制度。知识产权转化模式的发展是高校依据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技术价值的过程。

高校职能部门模式

高校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趋向社会服务职能。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建有类似技术转移中心的机构,如科研处、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独立机构,负责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工作。但是,由于高校这些机构过于行政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人事关系烦冗,知识产权转化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不熟悉市场,法务人才缺失等,没有构成健全的团队,不能很好地为专利转化、技术转移提供到位的服务,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资金不足是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重要原因。当前,国家拨款是高校科研的主要动力。资本市场和金融环境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速度与水平。知识产权转化制度不健全,欠缺资深专业的人才与长期的发展规划,部分企业介入高校进行知识产权转化,而负责知识产权转化的相关人员大多数承担知识产权统计工作,从而导致知识产权转化效率低,工作开展较为被动。

高校、政府和市场共赢模式

随着高校教工知识产权转化意识的提升以及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的明确,为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而引入外部主体参与知识产权转化,大大提高了科学技术专利的转化而产生良好的效益。高校与政府、企业以及知识产权事务所的协同合作共同促进高校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模式,使知识产权转化参与主体多元化,既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又按照市场的需求,还有强有力的高校的技术、知识产权专业人员领航作保障,有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知识产权转化效率,形成知识产权转化的长效机制。

在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与专利转化依赖政府与市场发展是一个共赢模式。很多案例证明,政府与企业对知识产权、专利、科学研究合作非常重视,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高校进行对接。这种“产学研”对接模式,让高校知识产权、专利发明在原有基础上表现技术实力的同时,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弥补其技术短板,这种高校、政府和市场建立纵横合作关系的共赢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产权技术推广范围。对促进地方经济和提升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高校衍生企业模式

高校知识产权难以转化的影响因素是缺乏知识产权行业的专业人才。高校衍生企业包括高校自办企业和合办企业两种,“是从大学母体分离出来新组建的公司,能推动专利技术等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这些机构(孵化中心、创业中心、科技园)的出现,使专利发明人直接参与技术转化过程,有利于提高转化率。同时,会衍生出更多企业,在此模式下,无论专利的管理所有权是高校还是科研人员,高校科研人员与相关机构一起直接参与衍生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在专业技术方面有绝对的保障,高校衍生企业模式缩短了知识产权与市场的距离。

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高校的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引起从国家到市场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知识产权以多种形式走入市场,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知识产权转化率低依然是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问题和障碍。

其一,高校知识产权缺乏市场竞争力

高校与市场、生产实践脱节,知识产权创造性超越生产实践过高,缺乏社会实用性,存在空中楼阁的缺陷。

首先,高校的部分課题和项目通常用于高校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和项目评估的重要指标。许多科研人员的项目是为完成任务而做,是为职称晋升申请专利,对后续专利转化缺少关心。在预备、研究、产生之前就远离市场导向,“重理论轻应用”的项目研发现象导致大量知识产权在市场上没有清晰的应用领域及产业化思路。

再者,高校部分项目和课题自身存在转化的必要资金或合理方案,所以尽管小试成功,但在中期应用和后期转化时缺乏保障。长期以来,高校知识产权转化面临着创新质量不高、自身认识不足、资金支持乏力、市场意识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障碍。

其次,因为市场竞争,部分企业青睐于短平快的项目,忽略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长的项目,延误了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

其二,高校科研人员缺乏知识产权转化的意识

相对于大型企业,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转化意识薄弱。由于职称评定的导向,高校科研人员更看重论文发表、专利授权、书籍出版、评奖鉴定及课题申报,而忽略了知识产权产业化问题。即使有相关机构负责知识产权专利的转化,相关科研人员和专利代理机构通常只是重视专利的研发和申请阶段,没有能力也无法掌握专利技术应用、推广,从而失去市场方向,弱化了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后期更因为由于专利维护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高校在获得专利权后不能长时期实现专利维护,越来越远离市场,失去知识产权内在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在知识产权转化动力不足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发明人没有尝试与推广的积极性,严重制约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

其三,高校知识产权与地方支柱产业缺乏契合

高校不了解地方企业的技术需求,地方企业也不清楚当地高校所研究的技术问题。当地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互通有无的沟通和联系,双方优势互补的合作形式欠佳。高校在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高校科研重视基础研究而不是根据企业需求规划研究项目,大多是在知识产权研发后才寻找市场拓展。相当一部分是知识产权转化中介机构或企业得到相关专利的发明信息主动与学校联系,学校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和便捷的转化途径,很难做到主动出击。高校的研发项目没有针对性,导致其研发的知识产权的应用性不高,转化效率低。

其四,缺乏运营人才,知识产权转化平台不完善

知识产权的转化,需要专门的运营服务机构,而这个机构涉及技术、市场、法律、财务等多个领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不光要有知识产权转化的教育背景,还要懂得知识产权运营相关法律、财务制度及商业知识。而我国高校设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或转化组织,大多挂靠学校科研组织部门,从业人员教育背景单一,真正懂得知识产权转化、专利运营的人才十分匮乏。

提升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效率的对策

高校科研人员强化自身知识产权转化意识

新时期高校科研创新的基础是理念更新和观念转变。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科研环境越来越好,科研条件逐渐改善。高校要大力鼓励科研人员重视科研与社会的结合,在专利申请时关注项目的市场适应性,通过服务平台了解市场、企业需求,加强“企研”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研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转化,投入到生产中以服务社会。

高校在推进产学结合和知识产权转化的科研氛围的同时,应推动当地大学科技园建设和知识产权产业化。高校主管知识产权的工作人员以及高校科研人员应充分认识提高本校知识产权转化的重要性。唯有高校师生崇尚知识产权转化的理念,才能营造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组织机构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开发机制

近年来,部分高校诞生知识产权转化运营平台,与学科研发方向相关的企业研发中心接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知识产权专利转化提供了信息便利。知识产权转化机构要密切跟踪专利数据库信息,及时把握与本校科研的相关数据;对内要加强组织建设,广纳各路人才,实现本校专利的规范化管理、推广与维护;加强外联,积极与社会和其他高校知识产权部门联系,及时把握政府有关知识产权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平台作用。

充分利用中介机构或运营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有效沟通,实现双赢。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校相关科技成果信息,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可就企业技术需求交流信息。这种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相互结合是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平台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纵向课题(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对于高校影响更大,所以高校科研人员更重视纵向课题的申请。而横向课题一般由企业资助,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是提高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有效途径,以企业需求和市场方向为导向,从企业重视的科研项目入手,才有利于知识产权适应需求,从而完成专利技术成功转化。高校和企业共同研发共享知识产权实现双赢,才能充分体现知识产权的社会效益。

培养知识产权运营队伍

知识产权运营也就是科研技术的转化,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知识产权运营人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培養复合型的知识产权运营人才是完成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关键。

专岗专责:高校要设置专门的岗位负责管理和转化知识产权,同时,也要培养足够数量的专职或兼职人员。这些知识产权运营人才不但要有知识产权转化方面的教育背景,还要有相应的技术素养、法律知识,还要有市场判断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转化的课程培训:高校不仅要组织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科研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让相关人员了解国家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政策;另一方面发挥科技人员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作用。推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的无缝对接,为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储备人才。

发挥政府作用:目前,国家对高校知识产权的转化越来越重视。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这一战略纲领性文件颁布。经过十年的实施,使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得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高校要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在高校增设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课程,建立知识产权运营的培训课程体系,并在高校设立高端人才实践基地,培养出知识产权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曹淑霞

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强化论文 篇3:

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是必要且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思考,探究科研院所进一步提高知識产权管理的发展对策,从而促进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

关键词:科研院所 知识产权 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科研院所是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科研活动和知识产权产出的主体单位[1]。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发展,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已有了长足进步,奠定了较好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未达到成熟的管理状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如何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出知识产权应有的经济价值,已成为科研院所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现状与问题

通过长期以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宣贯引导,各级政策的扶持激励,以及自身管理的不断提升,科研院所已经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进步,建立了适应单位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了专职或兼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落实了知识产权奖励激励和考核制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培训,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产生的知识产权数量逐年增长,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相较于成熟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现阶段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完全体现出知识产权的特点和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知识产权应有的作用,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1]。

1.1 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未能协调同步发展

知识产权的客体包括专利、著作、软件、技术秘密、商业秘密、商标等[2]。一个成熟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是各类别知识产权协调发展,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最大效力地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引导的侧重,以及专利、论文、著作、软件等具有明确统一的确认程序和评价准则,使得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都偏重专利权和著作权的管理,对于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商标等知识产权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甚至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技术秘密,作为科研院所内部专有的知识产权,在促进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保护科研院所技术成果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专利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因其具有很强的秘密性以及法律维权的复杂性,使其不能参加外部各种科技创新的评价鉴定活动,不能体现出明显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普遍不受重视,导致很多技术秘密被忽视或被不适当地公开为专利技术,极大地破坏了其应有的知识产权价值。

1.2 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管理的能力不足

尽管目前科研院所都已意识到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但真正将知识产权纳入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的能力却严重不足,大部分科研院所还是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成果形式进行管理,偏重于用知识产权彰显自身科技创新的能力,而没有深入研究其可能产生的经济行为和法律行为。以专利权为例,虽然目前科研院普遍较好地解决了专利“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却缺乏专利价值评估的方法和制度,没有考查专利技术实施率的具体措施,缺乏积极推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等交易和产业行为,没有进行针对性的侵权风险分析等。

1.3 缺乏知识产权实质性管理的能力

无论在体系建设上还是实际工作中,现阶段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仅仅体现在申报流程、维持流程、奖励工作、数据统计等事务性、流程性管理方面,只是形式上的管理,缺乏实质性的、深入技术和法律的管理。具体表现在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没有很好地实行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没有开展针对科研、产业发展方向的专利布局策划和封锁策划,没有专业人员去检索、分析侵权专利和维权行为,也不够积极主动地与知识产权咨询中介机构合作开展相关业务。

2 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的发展建议

知识产权对于科研院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意义,不仅代表科研院所的创新实力,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保护好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出知识产权应有的经济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完善。

2.1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科研院所要认识到知识产权整体协调发展对于科研院所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无法像有形资产那样被侵害后可以主张返还或赔偿。知识产权一旦丧失,技术进入公有领域,往往难以收回,或者收回代价极大[1]。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首要的就是同步建立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的管理保护制度,严格控制技术秘密确定的程序和标准,在职称评审、奖励激励等方面与专利一视同仁,将技术秘密与专利技术放到同等甚至更重要的战略地位上,保证技术秘密及其发明人受到同等的尊重与重视,避免技术秘密的泄露公开。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长,带来的管理成本也愈加庞大,因此应当建立合理适当的知识产权评估措施和放弃流程,重点对质量高、价值高的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和保护。

2.2 加强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管理

知识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无形财产权[3],应当与有形财产一样纳入财产管理之中。首先应该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准确性,细化无形资产核算的依据[4]。同时,探索研究可行的、分层分类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明确知识产权自行实施、转让、许可等转化行为产生、创造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将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显性化、规范化,既不能只看到知识产权的管理成本而完全抹杀知识产权潜在的作用,也不能没有依据地胡乱判定或夸大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益。

2.3 制定符合单位自身实际的知识产权战略

获取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使用、保护和收益,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要申请专利,也并不是所有的专利都适用于实施或转让。美国一些大型公司制定专利战略的做法是:对约占10%的关键技术采用技术秘密保护,不公开申请专利;20%左右的按重大专利管理,只在风险小、回报高的情况下转让;50%的为一般专利,只要费用合理,就可以用于转让许可;20%为科研副产品形成的专利,很容易发放许可证[1]。科研院所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定位和战略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明确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方向和重点,针对不同需求、有层次地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既不是一味的“为专利而专利”,又要有的放矢地申请一些外围专利来构建专利池,甚至可以通过主动公开、发表文章的方式披露一些不能或不愿申请专利的技术,全方位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充分协调好知识产权的技术属性和经济属性。

3 结语

我国已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产出越来越多,管理已初见成效,但仍处于管理保护的初级阶段。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如何管理好知识产权,切实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使知识产权转变成经济效益,是一个长期课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英,刘玉霞.国防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4(12):40-42.

[2] 中国航空工业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实务[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2.

[3]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1.

[4] 王书娟.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7):8-9.

作者:郭晋佩

上一篇: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企业集团现金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