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29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备受广泛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1:

知行合一,系统推进水生态修复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用“四个一”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快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保持战略定力,就要知行合一,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修复水生态系统,既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修复水生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就治水而言,经过持续多年治理,我们用改革措施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水问题。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好环境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旧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江苏都有所表现,这些问题是当前江苏水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难点问题。一是水环境污染较重。江苏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密度高、产业集聚度高、污染排放强度高,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值,加之江苏地势低平,境内河湖成网,水动力不足、自净能力弱,导致河湖水污染较为严重。当前,江苏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轻度污染。二是水生态损害较重。受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影响,在过去一段时期,河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一些河湖被侵占、甚至被填埋,一些区域水系连通性较差,不仅影响行洪排涝供水,而且导致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这些也是江苏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三是水灾害隐患较重。江苏地处江淮流域下游,10.7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承载着上游200万平方公里流域的洪水下泄,汛期80%的国土面积处于洪水威胁之下,特别是随着上中游省份治水力度的持续加大,流域造峰时间更短、泄洪流量更大,加之局部极端性气候灾害趋强增多,防洪除涝压力仍很大。洪涝水旱灾害,仍然是影响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威胁。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修复水生态,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调整人的行为、修复人水关系,做到知行合一,构建人水和谐的良好格局。
修复水生态,必须强化系统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目标要求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江苏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研究提出生态河湖行动计划,成为在全国较早开展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的省份。通过对河湖水生态系统实施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实现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重大转变。

一方面,坚决护好“盆”里的水。按照中央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部署,江苏全面构建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河湖长这一特殊身份在水治理中的统领作用,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第一,打造清洁的水。实施生态优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截污纳管,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实施清淤疏浚,提高水环境质量。近两年江苏国考水功能区达标率提升了6.7个百分点、国考水质断面优III比例提升了7.7个百分点,均超过国考目标。第二,打造灵动的水。完善跨流域、跨区域调配水工程体系,实施水系连通工程,促进水体流动,实现长江与淮河、太湖之间的互调互济;实施退圩还湖工程,恢复92平方公里自由水面;建成47个省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实现清水长流。第三,打造安全的水。完成101个城市饮用水源地达标创建,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双源供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水源地长效管护,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另一方面,坚决管好盛水的“盆”。江苏率先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全面实现了由“见河长、见湖长”到“见行动、见成效”的实质性转变。省级河湖长带头巡河巡湖,带动全省5.7万名河湖长履职尽责,全省河湖健康恶化状况得到遏制并不断好转。第一,严管河湖水域空间红线。率先完成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5.8万千米的管理范围线坐标上图,范围明确、权属清晰、责任落实的河湖管护责任体系基本完成构建。率先开展河湖乱占乱建乱排“三乱”专项整治,率先启动河湖违法建设和违法圈圩的“两违”整治,逐步修复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河湖综合功能。常态化开展河湖遥感监测与巡查检查,强化涉河建设项目监管,及时发现并查处各类违法行为。长江采砂秩序总体可控,洪泽湖、骆马湖禁采实现非法采砂船和非法采砂行为“双清零”。第二,严控河湖资源开发上限。严格用水总量控制,优先通过水资源节约保护,实现水资源供给保障,全省万元GDP和工业增加值水耗均达到国控目标,年度用水总量稳定在500亿立方米以内,国务院考核连续2年全国第一、连续5年蝉联优秀。率先划定地下水位红线,苏锡常地区实现全面禁采,其它地区逐步压采,地下水位普遍回升。加强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开展河湖岸线保护规划编制;制定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强长江岸线及洲岛岸线开发总量控制,完成长江干流1749个开发利用项目登记和信息入库,推进违法违规利用项目清理整治,逐步恢复增加生态岸线。第三,严守河湖水生态底线。全覆盖监测规模以上排污口,全面排查规模以下排污口,分类整改违规设置排污口。推广江阴市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经验,指导沿江地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建设30处、30千米长的生态隔离带。江苏全省河湖围网养殖规模大幅减小,太湖全湖实现禁止围网养殖。9个设区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数量全国第一,试点经验全国推广;累計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8家、水美乡村1615个、美丽库区·幸福家园115个。据对32条流域性河道、11个主要湖泊的调查,省内公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修复水生态,必须实施重点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就治水而言,就是要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现实水问题,把治理水污染作为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让河湖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放心的水。

一方面,要抓住“找准病根”这个要害。河湖水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源头在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不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快解决水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实现江苏水环境的尽快好转,关键要在精准治污上发力。目前,氮、磷和耗氧有机物是江苏水体污染的主要因子,必须强化生活污染、工业排污和农业化肥等的治理,把减氮降磷作为主攻方向,按照绿色发展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另一方面,要抓紧“河湖长发力”这个关键。水污染治理是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主体、多部门、多区域,治理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充分发挥河湖长的主导作用、推进河湖长“实职化”,通过河湖长“任期目标化”,进一步压实河湖长责任。2019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江苏省总河长令》,部署在全省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就是要通过河湖长发力,加快解决水污染问题。总河长令强调,要坚持河湖长总抓与部门负责相结合,突出抓好水功能区达标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强化河湖水域和岸线保护,加快河湖违法圈圩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维护河湖生态健康。总河长令指出,要全力推进“一河(湖)一策”落地落实,以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和河道污泥治理为重点,强化上下游共治、左右岸同治,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把河湖水质达标、违法圈圩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作为河湖长工作重点,力争通过河湖长发力,全面清理影响行洪安全和水生态、水环境的各类经济活动,从根子上解决突出水问题。

作者:陈杰

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2:

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备受广泛关注的特殊弱势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分析此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幼儿园教育力度不足、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淡薄、社会力量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中的参与力度不足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农村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伴随着城乡水平的贫富差距日趋明显,导致农村大量的青年劳动力流失,青壮年们大都不愿意留在原本生活的农村,选择外出务工,以改善自己的家庭经济结构状况,但是他们的子女大多数还留在农村,因而产生了大家所认知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存在于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虽然国家在意识到了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条件下,城乡贫富差距逐渐增大,也对此问题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出台了各种农村扶贫政策,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在相关农村留守儿童惠利性政策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各部门、幼儿园及社会在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还在处于弱势。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将留守儿童问题落于实处,政府各部门还需得认真思考,寻找源头,抓住机遇出台并落实相关留守儿童福利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及时止损。

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

根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下文称《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各地也建立和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到实际实施却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政府各部门的低效沟通和统筹不到位。各部门之间会因为各种资料的不及时互通或者信息误差,增加了统筹工作安排的困难,所以会存在着“都在管,又都不管”的现象;二是未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根据走访了解,幼儿园和家长对当地的相关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惠利性政策缺乏了解,园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机制也还不成熟,同时,教师对留守儿童的信息了解主要來源于走访或监护人叙述;三是没有及时关注政府新的政策,未能根据现实状况及留守儿童需求做出具体调整措施。四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保障机制,导致上有政策,下无可行之路。近几年虽然发行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政策,但是却没有成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导致出现政策到真正实施的时候,发现却没有资源、没有人力、没有组织。

(二)幼儿园教育力度不足

从目前地方财政投入来看,学前教育资金投入与实际运行需求有较大差距。在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中,学前教育占比偏低,与国家未来投入比例水平差距较大;学前教育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一定程度上导致园舍建设达不到标准,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幼儿园里,教师起着一个很大的作用,在与幼儿日常接触中,教师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轻幼儿负面情绪的,弥补政府、家庭等其他力量在幼儿关爱方面的不足。但是农村的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很多教师都不是专职教师,往往有忽视幼儿主体性、个体差异性的行为,忽略幼儿的情绪情感问题,并且在部分幼儿园由于条件限制任然没有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配套设施,即使有,但是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和“儿童之家”等关爱服务由于缺乏专业人员而运行较少,宣传工作也没有做到位,许多幼儿不知道有关爱服务。幼儿园在这一方面没有很好发挥心理咨询和“儿童之家”的功能,没有解决到儿童实际关爱需要,不能对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地实施心理教育和关爱活动。

(三)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太过陈旧,他们无法认识到幼儿时期父母的陪伴对于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关注和讨论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以外的东西,例如孩子的品德、心理和行为习惯等其他方面的问题。父母的关爱方式出现了错误,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导致幼儿的情感严重缺失,性格孤僻内向,难以完整塑造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隔代教育也表现得力不从心。根据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父母外出务工,大部分家庭都将孩子给祖辈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而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没有时间监管孩子,有的年老多病无力监护孩子,还有的是一人监护多个孩子,加之没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物质生活需求,缺乏道德品质、心理上的教育引导,进而导致他们和孩子缺乏情感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四)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有政府、幼儿园、社区、社会工作者及志愿组织机构等,但如何整合这些力量并统筹发挥合力作用实现丰富与优化关爱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社会力量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中参与程度还不够广泛、关爱服务内容还不够全面,社会各关爱服务组织是否发育成熟直接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能否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方向发展。同时在农村社会治理改革中,理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需要多重社会角色的多元参与和协同管理,并严格按照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整体推进。1但在现实中,各主体间并未分清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因而导致各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未能实现有效的关爱服务职责及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价值。就目前而言,关爱服务依旧以政府为主体,而其他社会组织还是没能充分参与其中,即使部分组织参与,也因受限于角色定位不清、责任意识淡薄、自身资源不足等因素,进而未能真正履行其在关爱服务中的角色及责任,关爱服务内容与形式一成不变,缺乏创新,组织成员间缺乏协同合作,进而导致部分社会力量流失,社会力量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中参与度不够的情况。

二、支持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基本对策

(一)强化政府职责,积极落实政策引导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留守儿童关爱帮扶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的民生工程,由党委带领,各级政府通过一规划领导,整体部署。2因此,各地政府要统筹兼顾,协调各部门,建立相关的部门机构,负责具体业务。例如,下到基层去走访调研,深入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真实情况,针对实际从而制定对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切实落实到每一个农村乃至每一个幼儿园,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对于幼儿园、社会团体、社区、家庭等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解决政府在组织上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3

其次,建立健全的关爱与帮助留守儿童的专项部门,团队等,协调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领导作用,清晰的定位每个部门的职责,再将相关工作细化到每个部门。在当地教育机构建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工作组织机构,并建立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让组织之间能够做到有效的沟通、整体的统筹规划,发挥每一个机构的作用,真正的做到将资源投放到需要的地方。

最后,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通过财政的加大投入和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的加入,通过多方途径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一个人力、资金的支持,为培养专业的教师团队、建立完善的关爱体系、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服务、情况反馈和资源投放的及时和精准。

(二)发挥幼儿园优势,加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各级财政部门要多措并举,大幅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可以根据农村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加以调整。幼儿园有一定的充裕资金,在园舍建设、基础设施方面会让幼儿有更好的充足资源,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教师在工资待遇上有一定的提高,就会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更加有动力投入到教学中,幼儿也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

第二,幼儿园应建立并完善学前留守儿童成长电子档案。组织人员对学前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争取每所幼儿园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心理信箱,鼓励学前留守儿童释放自己的情绪。4教师要经常关注留意下留守儿童,及时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利用好幼儿园的资源和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让其发挥最大的优势,幼儿园也可以开展高校与农村幼儿园实行帮扶连接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帮扶以及其他帮扶活动来帮助留守儿童,减少幼儿消极情绪,让幼儿从公益活动等方面得到愉悦的心理情绪。

第三,幼儿园要加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在每学期的教师培训中添加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课程,并鼓励教师承担“代理家长”角色,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情感交流等。同时要健全各项关爱服务配套设施,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留守儿童解答内心的情感疑惑,帮助克服性格孤僻等问题。5还可以发挥信息化社会网络优势,运用班级微信群、家校通、QQ群等通信工具帮助家长与幼儿建立联系,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家长及时能够关注幼儿的成长,同时,教师加强对家长及监护人提供更多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三)提高家庭监护责任意识,形成家庭教育合力

一是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要意识到对孩子的关爱不只是局限在物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对孩子负起教育责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想法,少严厉多民主、少指责多鼓励、少封闭多开放,并将正确的理念通过日常的电话交流慢慢渗透到幼儿的身上,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发展。

二是提高家庭教育主动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要合理利用好中秋、国庆、春节等节假日,常回家看望孩子,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喜悦和悲伤。要经常与他们打电话、视频了解他们的近况。主动与孩子的幼儿园、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园的成长动态,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微信家长群主动向其他家长学习、积累优秀的教育方法,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三是慎重选择监护人。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家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将幼儿交给祖辈抚养,祖辈的教育观念有着时代差距,容易使幼儿“畸形”发展。家长要选择品德良好和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亲戚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好的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阶段的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很好的塑造作用。6幼儿阶段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强,很容易模仿身边亲近之人的行为,如果选择的监护人是一个每天喜爱打麻将、喝酒、吵架的人,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危害。家长要经常和监护人交流沟通,形成正确、及时的家庭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服务,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社会共识

社会公益事业是弥补政府、幼儿园及其他组织关爱服务不足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关爱服务工作中的基础优势,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7社会各组织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困难儿童服务类的社会救助、公益慈善基金和志愿服务等组织的培育与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落实具有普惠性的福利措施,提升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质量和环境。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二是完善关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政府、幼儿园、社区等长效合作机制,开展各类关爱服务活动,让农村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关爱的温暖。三是加强相关单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使用,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通过开发设置岗位、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源,其社会工作的专业程度及在社会服务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价值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社会力量在关爱服务工作中的参与状况和社会组织的基础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A].郑州大学学报,2009:09.

[2]崔晓虎,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助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2021(29).

[3]刘少惠,陈建翔.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18(02):116-141.

[4]刘少恵,陈建翔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18(02):135.

[5]吴霓.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政策、实践与对策研究[J/OL].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05):32.

[6]雷盛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一 以江西安义县为例》,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卢雅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现状探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20(10):45-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大学生研究项目“关爱与支持农村3~6岁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编号:Jyxydxs-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熊会敏 李娇 姚燕菊 张恭南 张红丽 邓家英

农村关爱工作中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3:

精准扶贫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关爱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本研究重点探索社会工作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关爱能力的培养策略,建立以自我关爱能力为主体的系统化、可持续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关爱

基金资助: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关爱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XJSK201901003 )。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优势

(一)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高度耦合

自“精准扶贫”概念提出以来,党和政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准发力,从输血到造血再到精准扶贫,实现了我国扶贫方式和扶贫理念的重大转变[1]。社会工作职业化由扶贫发端,其“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等专业理念与精准扶贫高度耦合,二者在对待贫困的价值观、工作方法、工作过程、目标追求方面具有同构性[2]。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一样,相信人们有运用自身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自2012年民政部启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以来,又相继组织实施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计划,引导和推动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3]。农村留守儿童是贫困地区与农村留守现象的叠加体现,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对象,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对象。2017年,民政部等部门相继发布指导意见,明确将“参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六大服务内容之一[4],并提出社会工作人才在精准回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社会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方面具有积极作用[5],这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工作者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信心,相关行动加速展开。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关爱”能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关爱”能力概念界定

本研究以重庆市忠县为研究地,深入农村高山地区S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走访调研以及对该地中心小学校留守儿童集中访谈,结合自我关爱的相关理论,将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关爱能力界定为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接纳自己所处的困境,友善地对待自己,并给予自己无条件的关爱。自我关爱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改善其身体、心理、学业、关系等各方面的综合状态。

(二)自我悦纳、自我照顾、自我调节与自我珍视

本研究将自我关爱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本土化重构,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关爱包括自我悦纳、自我照顾、自我调节与自我珍视。自我悦纳是指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接纳自我,挖掘未知的潜力;自我照顾是指自我生活料理能力,基本生活能够自理,保护自身生命安全;自我调节是指情绪调节能力,能够识别情绪,正确面对逆境中的压力,有效处理人际关系;自我珍视是指爱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具有独特的价值,能够做到敬畏生命和热爱生活。

三、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关爱能力的重要性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

如今,不少爱心人士关注、关爱留守儿童,但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需求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的,依靠他人帮助和关爱是不够的,也是不及时的,因此自我关爱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尤为重要,我国扶贫工作将重点放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上。本研究认为自我关爱能力就是一种自我发展能力,而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关爱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介入思路转变的需要

以往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研究及相关服务实践中并未提及自我关爱这一概念,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自我关爱能力是一项被忽略的重要能力,缺乏自我关爱能力会使其在遭遇困境时难以正确应对。社会工作将人的优势和资源作为服务设计和服务实施中所关注的焦点,相信留守儿童自身具有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潜能,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这一能力。

(三)服务效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随着项目和社会工作者的撤离,服务效果在可持续性上将大打折扣。培养自我关爱能力能够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内生动力,突破社会工作服务效果难以持续的局限性,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关爱能力培养的策略

本研究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依托,项目旨在培养服务实施地留守儿童的自我关爱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项目以系统视角为指导,不仅为农村留守儿童自身提供服务,同时在其生活环境——家庭、学校、乡镇方面着力,为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不竭动力。

(一)以儿童为中心,提升其自我关爱能力

项目团队与该地中心小学合作,确定每周一到周五为社工驻校常态化服务时间,专业社工进入学校,作为“成长陪伴者”走近留守儿童;周末与假期开展家访与社区活动。项目服务内容设计从自我关爱的自我悦纳、自我照顾、自我调节、自我珍视四个维度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并辅以心理咨询,具体以个案、小组工作坊、社工小屋、社工课堂、律动校园等形式开展。

1.自我悦纳——认识自己,喜欢自己

自我悦纳维度上,社会工作者组建了“发现最美的自己”小组,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優点和独特性,提供勇敢展现自我的平台,增强儿童的自我认同感,激发其潜能和创造力。项目链接儿童心理咨询师,开展绘画心理分析,通过投射出的心理“自画像”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察觉当下,接纳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有利于社会工作者识别潜在的个案服务对象。在自我悦纳部分,还开展了“人与己”绘本阅读主题班会。

2.自我照顾——自我保护,自我发展

自我照顾维度上,社会工作者开展了“生活小主人”小组、防溺水主题教育班会。

在“生活小主人”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带领孩子们学习生活小常识、生活照顾技巧、自我管理技能等,回应儿童的实际需要,帮助其学会自我照顾,一起进行学业与未来的规划,有利于儿童在自我照顾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发展。

防溺水主题教育班会不仅为孩子们讲解安全知识,而且组织儿童自主策划、绘制《防溺水宝典》,让孩子们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更有获得感。

3.自我调节——缓解压力,寻求帮助

自我调节维度上的服务内容包括“轻松之旅”小组、“人与人”绘本阅读主题班会、素质拓展和趣味运动会。

在“轻松之旅”小组活动中,通过认识情绪、放松训练、身体调节术、情绪处理贴士等引导儿童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在绘本阅读主题班会上,引导儿童感知他人、了解社会。素质拓展和趣味运动会,主要帮助孩子们减压,并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4.自我珍视——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在自我珍视维度,开展“我爱我自己”小组和“人与环境”绘本阅读主题班会,社会工作者引导儿童练习自我拥抱、探索生命之美、写下自我关爱成长日记等,不仅仅是悦纳自己,更是对自我独特性的重视,把每一次困难都视作成长的经历,使儿童更加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二)参与整合,多方联动,共建培养自我关爱能力的支持系统

人在情境中,即人与社会环境各要素间常常处于交互状态,社会工作服务必须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使是自我关爱也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因此,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关爱能力还需从家庭、学校和乡镇这三个儿童的生活场域中寻找策略。

1.家庭层面

社会工作者每月定期走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其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自我关爱能力,并与隔代抚养者沟通交流教育方法。同时,社会工作者链接、整合公益资源,为特困家庭成功找寻公益资助人为其提供帮助,并向相关部门申请学费减免。

2.学校层面

一是设立社工信箱。社工信箱定期开启信件接收,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在来信中所分享的快乐与困惑进行逐一回信,为儿童提供可倾诉的渠道,有利于其进行自我调节。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二是培育能量老师。培育数名老师参与服务,能量老师与社会工作者同行,就如同种子般在学校生根发芽,可持续运用社工理念在当地开展服务。

三是建立志愿者队伍。社会工作者通过招募成立校园组织,建立“校园禁毒小卫士”“校园平安小卫士”“校园环境小卫士”“校园文化小卫士”四支小卫士队伍,招募成员,一同开展“禁毒知识”“环境保护”“文明礼仪”等主题班会,提升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感和校园归属感。

3.乡镇层面

社会工作者与乡镇共同开展宣传活动,对儿童绘制的作品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以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与当地政府、民政部门、教育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他们的支持和推动下,共同为留守儿童创设更好的生活环境。

五、项目成效与实践经验

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关爱能力,使其能够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准确察觉需求、积极整合资源、及时处理问题来应对困境,是对建立以自我关爱能力为主体的系统化、可持续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有益探索。在实施过程中,得出以下经验与启示。

(一)提供有意義的参与机会,最大限度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在开展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应始终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不仅要提供可视化的服务,而且要注重搭建成长平台,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如在该项目中,组织儿童自主策划、绘制校园文化衫及《防溺水宝典》,制作完成后在学校和乡镇发放。

(二)提高项目可持续性,巩固服务成效

项目服务思路是“相信并培养能力—预防问题”,而非“发生问题—解决问题”。助人自助,授人以渔,就是要求项目服务成效具有可持续性。能量老师的培育,服务手册的汇编,可持续培养学生的自我关爱能力,增进家校、行业间的交流,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

(三)去标签化

社会工作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社会工作者要将理念融入服务开展的微小细节。如在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中,避免使用带有“留守儿童”字样的横幅等宣传物品,避免群体标签化。

六、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获得极大提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深入一线、扎根乡村、精准发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奋力耕耘,同时用长期陪伴破除部分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过于严重化的失真描述。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他们质朴、善良、坚强、充满力量;他们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我悦纳、自我照顾、自我调节、自我珍视发现自我之美,生活之美,拥有更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肖鹏.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胜法宝[N].学习时报,2020-10-07(001).

[2]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3):3-9,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进在脱贫攻坚路上的社工力量[EB/OL].(2018-10-16)[2021-01-25].http://www.mca.gov.cn/article/xw/ mtbd/201810/20181000012209.shtml.

[4]民政部 财政部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 财政部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EB/ OL].(2017-06-27)[2021-01-23].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id=14223&mtype=1.

[5]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J].中国民政,2017(17):51-52.

作者:何萍

上一篇:和谐社会规下师德建设分析论文下一篇: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