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方向的变化,税收的相关政策也在逐渐调整,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由于“营改增”的税征收政策的变化,使得以前所固有的经营模式在当前政策环境中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改变现有经营模式,通过对日常运营方式的调整减小税收政策给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筑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筑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篇1:

加强集约化管理 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摘 要: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我国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3.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4%,实现利润总额4818亿元。随着新一轮的城镇化的启动,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会更加凸显。

关键词:建筑业 集约化管理

1、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但另一方面,当前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方式落后,技术进步缓慢,人员素质总体水平不高,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艰巨。建筑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因此,如何改变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做好行业发展工作,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我国建筑业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业也必然跟着演化、升级,以适应更高级别的经济形态,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必然的。根据发达国家建筑业发展的经验,今后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向着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管理型企业转变。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产生的流动性、季节性、受环境影响性等特点,使建筑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和机械化程度低,因此,建筑业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技术进步较慢的一个行业。由于上述原因,施工老板这种小生产者组织形式还会在一定时期继续存在,但这种生产方式毕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首先,这种小生产方式不利于技术管理经验的积累。挂靠人所组建的项目管理班子是围绕项目组建的,项目一旦结束,这个项目班子的成员就解散了,去寻找另外的雇主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义务、也没兴趣去总结项目管理的得失,好的经验得不到传承,不成功的教训得不到很好的汲取,而企业的经营是持续的,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总结项目管理的各方面的经验教训。而由于以包代管现象的存在,企业的管理技术优势也无法在挂靠项目上得到应用的发挥。其次,挂靠项目的工程利润被挂靠人赚取了,被挂靠企业仅仅收取管理费,使得企业资金积累较少。没有资本的积累就没办法吸引到合适的人才、无法承揽的合适的项目,建筑企业之所以接受挂靠,缺少资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因此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得不到发展,没有实力,也就只有继续接受别人的挂靠,这是个恶性循环,转型升级也就无从谈起。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工程建设的总体规模和单体规模都在不断增大,建筑业又必须跟随时代特征,逐渐向集约化、大规模化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型,向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变。

阜阳市地处皖西北,以传统农业为主要产业,全市户籍人口1014万人,居安徽省首位,其中农业人口846万人。外出务工人员254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占到30%。2011年阜阳市GDP850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4.38亿元、房地产投资76.9亿元。

2012年阜阳市城区(不含下辖5个县)已签订的工程合同金额为28.5亿元,每个企业平均合同额仅为1938万元,而其中外地进境施工企业拿走了合同总额的60%(数据来源:阜阳市建筑业管理处业务台账),过度竞争特征十分显著。

3、对策和建议

3.1、加强银企合作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资金匮乏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而由于各种各样的保证金、工程垫资等因素影响,使得建筑业企业的资金压力就更大。政府能为中小建筑业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资金有了保障,建筑企业就可以自己直接承揽工程项目,采取集约化的项目管理方式,也采取BT、BOT等经营模式,变生产建筑产品为经营建筑商品,为建筑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加强项目管理

针对施工企业项目分散,各个项目部距离总部比较远以及项目现场复杂、流动性大、涉及的关联环节较多,不可控风险多,企业集中管理难度大等业务特点,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优势,对工程项目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提高项目施工的综合配套管理能力,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进度、质量等的控制能力,以及对合同、变更、支付、资金等的管理能力,有效的解决施工企业分散作业与集中管理的矛盾,解决工程项目管理的委托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为实现公司直营项目搭建信息平台。

3.3、建立信用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自发的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当前信用缺失已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障碍。市场经济是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还是原始的一对一的交换时,信息是充分的、确定的,而当市场规模扩大以后,信息就变得不那么充分了,不确定性增大了,人与人在进行交换时就会产生不信任感。这时就需要建立一定形式的信用体系,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第一步,要靠政府推动。我国有明目繁多的行政许可,政府各部门掌握着大量的企业信息,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市场行为信息、人员信息、项目信息等等,目前在我国政府部门有权威、有能力、有条件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库。建立诚信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我国的政府官员的权利受到的约束较小,他们往往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进行寻租,因此,要整合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把信息收集、整理、发布规范化、法制化。

第二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政府也会失灵,政府一旦失灵,破坏力会更大,纠正起来会更困难。因此,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更多地要依靠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

当一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以后,企业诚信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违背诚信所获得收益时,企业自然就会有动力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当全社会形成守信受奖、失信受罚的机制后,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长期化,自然会注重自身信誉的建立,在产品质量、增值服务、售后服务等等各方面都会信守契约,并会通过积极创新,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就建筑业来讲,企业自然就会自动杜绝转包、挂靠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从而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薛扬

建筑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篇2:

关于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的纳税筹划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方向的变化,税收的相关政策也在逐渐调整,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由于“营改增”的税征收政策的变化,使得以前所固有的经营模式在当前政策环境中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改变现有经营模式,通过对日常运营方式的调整减小税收政策给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在当前的税收政策中,如何根据现有的资源整合现有的经营模式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相关政策是建筑企业在现有市场下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通过分析“营改增”政策对于建筑企业纳税的影响,提出纳税筹划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企业;纳税筹划

对于现行的对于“营改增”政策,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实行方案也在实时的调整。对于当前的税收政策来说,有利于建筑企业避开相关的纳税问题,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现象。在“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实行过程中,间接地对当前建筑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了改善作用,并使得企業的日常经营模式和纳税所进行的纳税筹划方案都出现了重大的调整,在合法的前提下实现减少税负并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营改增”政策的变化对于建筑企业在纳税方面的影响

在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之后,“营改增”政策方案的实施,对建筑企业关于税收筹划方面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面对这些政策上所带来的影响,企业的税负和对于纳税方案的选择有了诸多的改变。

(一)营业税到增值税的变化

“营改增”政策方案的实施和调整,改变了建筑企业现有的税制,而税制的改变,对企业的税负和建筑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税收政策对于建筑企业所征收税率为3%,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建筑企业的增值税率更是达到了11%。而将营业税改变为增值税,使得企业之前使用的计税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行的“营改增” 的政策方案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主要分为四个档次。在对建筑企业的税收额度加以确定的过程中,应当对建筑企业的销售税额和颈项税额进行确认,并在销售税额和进项税额确定之后,将得到的数值相减,从而有效地计算出建筑企业应该缴纳的增值税额。企业销售税额与企业相关产品息息相关,而企业成本又影响着进项税额的大小,进项税额的增加与减少决定了建筑企业抵消税款的数量,扩大建筑企业的进项税额有助于企业避免重复缴税,从而降低建筑企业的税务成本。

(二)税负的增加主要源于进项税额的难以取得和相对提高的税率

对于建筑企业所有的成本支出来说,人力资源的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据了极大的比例,而对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应当计入建筑企业的进项税额中。想要减少建筑企业的纳税金额,扩大进项税额的额度,提升其在企业总经济业务中占有的比例无疑是十分好的选择。但就我国当前的税务相关政策来说,由于人力资源使用的成本往往没有办法获得增值税的发票,因此对于进项税额的增加来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减无法对其产生影响,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进项税额的增加,并且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增加,还会促使建筑企业整体税务成本的提高,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现行的税收政策与之前的税收政策相差较大,原有的税收政策对于建筑企业所收的税率为3%,在“营改增”政策方案实施之后,建筑企业的增值税率更是达到了11%。而将营业税改变为增值税,对于企业纳税筹划方面的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税务管理模式的改变

自从调整了建筑企业相关的纳税政策之后,面对“营改增”政策调整后给企业税务成本带来的巨大影响之后,我国建筑企业的税务管理体系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不断地做出适应性改变,以更好的降低当前税收政策环境下建筑企业的税负。在“营改增”政策调整下发实行之后,建筑生产经营企业需要依照着国家现有的关于税收的税务管理标准和政策的要求,进行具有适应性的关于建筑企业缴税的方案和其缴税模式的管理和研究,从而需要开发和推出新的企业税务政策和管理体系。建筑企业想要尽快开发和推出新的税务政策和管理体系需要建筑企业根据当前的政策对自己的人力和财力以及资本的来源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合理的安排,而在调整过程中,会极大提高企业的投入成本。并且在目前我国现有的企业税收政策下,依据国家相关的企业税收管理政策和标准,要求所有纳税企业必须配备有着专职的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人员和增值税的发票,从而有效保障了增值税的实行和效果。与此同时,由于增值税管理的复杂性,使得想要进行其增值税管理程序的流程异常复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想要在新政策环境下更好的开展相关的税收管理活动,建筑企业需要招募更多的税收相关的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的大量招募,无疑会给企业的带来巨大的资金负担,而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由于无法开增值税,也就无法抵消部分税务,在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无法获取更多的减税事项,从而给建筑企业在日常的运作中带来负担。

二、“营改增”政策调整下建筑企业纳税筹划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于税收政策的认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税收规划

在以前的税收政策中,由于增值税所占据的税金比例较低,因此,建筑企业往往更为重视对于营业税的税收管理,而忽视了较少税金的增值税。在长久的政策影响下,建筑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对增值税相关的税收管理模式没有足够的认知,从而使得财务人员在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中,对于政策的选择和使用技巧没有相关的灵活性。想要更好地保障建筑企业在日常运营中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增值税相关的政策选择和使用技巧的培训,从而加强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对于增值税的认知,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的税收规划。

(二)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的增值税管理体系

伴随着政策的变化,企业原有的纳税政策和税收筹划方案已经不能再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因此,根据“营改增”政策的调整对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其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素质培养,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的增值税管理体系是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纳税筹划效果的方式;为适应新的政策,增加相关的岗位和资金支持以及招募适应新税收管理要求的人员,在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同时,开展相关的工作,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对于企业材料供应商的管理,深入开发进项税抵扣环节的方案

想要提高进项税额的抵扣比例,就应进行合理的成本管理。企业材料供应商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对象,在进行材料的购买时,应当规范其经营行为,在核实纳税人身份的同时,签订有效地合同,并让其提供其所能提供的发票种类。在挑选企业材料供应商时,应当根据合同的情况和其所能开具发票的种类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最符合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材料供应商。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当根据材料供应商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建立材料信息数据库。而材料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建筑企业实现对材料供应商的规范化管理,在票务基础上,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进项税额,从而更好地制定建筑企业的纳税筹划的方案,根据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实际、材料供应商的相关管理以及现行税务政策对于建筑企业的要求和规范对纳税筹划方案进行确定,从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建筑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柱,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营改增”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建筑企业要想更好地保障自身的持续性发展,就需要对当前的税收政策进行深入而有效地分析,找出其对于建筑企业现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建筑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进行调整,通过合法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在尽可能降低纳税金额的同时,避免建筑企业出现重复缴税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高勇.“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纳税筹划的应对策略[J].纳税,2020,14(08):1-2.

[2]孙晓锋.“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探讨[J].纳税,2019,13(16):30-31.

[3]周易.“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J].纳税,2019,13(12):22.

作者:王佳楠

建筑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篇3:

2011东京UIA大会纪实

2011年9月26~28日,在日本3·11东部大地震6个月后,以“设计2050:跨越灾害、精诚团结、面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24届UIA大会,在东京举行。

三场大会主题报告被安排在每天下午5点至7点,这时东京国际会议中心主报告厅向城市完全敞开;不需要任何注册证件,任何一位东京市民、建筑学爱好者或建筑学学生,都可以进入会场聆听。三位报告人依次为安藤忠雄、SANAA、桢文彦,他们分别从“建筑师与社会”、“建筑实践”、“日本的现代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个人的职业经历和经典的建筑作品铺陈了作品背后的价值取向与思考方式;其中,对过往经验的梳理、对当下问题的忧思。以及对未来建筑发展的展望,折射出日本建筑师群体的整体职业素养与文化品格。

《建筑创作》杂志社采访组对这三场主题报告进行了记录,并试图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还原当时的场景。为了使读者对报告的背景和内涵有更加完整、深入的了解,我们以附注的形式,对报告内容中的相关人物、事件进行了补充说明。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在题为“环境与建筑”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SANAA事务所11个建筑作品。本刊在2011东京U1A特稿之后以专辑的形式对其中5个经典作品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附以2011年6月《建筑创作》杂志社对妹岛和世的专访,以便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SANAA的作品和创作思路。

对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的结构设计师渡边邦夫的访问,是《建筑创作》杂志社东京之行的弥足珍贵的收获。从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客户与优秀建筑作品的关系、建筑行业内各专业的合作统筹。直到建筑媒体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每一个讨论话题都与建筑师每天真实的生活息息相关。渡边邦夫的观点所蕴含的启示,令我们深思中国建筑行业的未来。

上一篇:防火监督高层建筑论文下一篇:沿海石屋建筑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