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企业论文

2022-04-25

企业在竞争对手面前不能总是横眉冷对,也不会把橄榄枝一味地抛向它的供应商们。企业间合作已然成为业界重要的行为准则,对于习惯在红海竞争中披荆斩棘的中国企业来说,认识企业间合作并选择和实现适宜的企业间合作方式,已经成为其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条新路在商业的丛林中,企业该选择竞争还是合作?五十年以前,这根本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企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企业论文 篇1:

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的演进

摘要:我国生鲜零售业态从流动摊贩、农贸市场向生鲜超市、生鲜电商以及O2O社区生鲜的演进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物种生态位进化十分相似,可以参照物种生态位进化规律对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发展与演进进行分析。在生鲜零售业态的演进过程中会产生生态位重叠、多生态位共存和生态位进化替代现象,演进的内生动力是业态内部及业态之间的竞争,消费需求则是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引导力;演进的外在诱因包括资源、技术、制度和地理位置,资源是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物质条件,技术是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必备工具,制度是生鲜零售业的保障及助力,地理位置决定着生鲜店铺的优势与劣势。目前我国生鲜零售业态亟待生态分化,提高竞争层次,改善薄弱的冷链基础设施,在生鲜零售业态自身的竞争策略、政策保障策略和技术创新策略方面积极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生态位理论;生鲜零售业态;演进

2017年我国生鲜电商销售额达到1 391亿元,2016—2017年生鲜电商市场大规模洗牌,大量生鲜电商面临倒闭、被收购等困境;与此同时,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携巨资加入零售生鲜战局,构建新型零售模式,使我国生鲜零售业重振活力[ 1 ]。电商对生鲜零售业态的新变革已经开始,但电商介入零售的过程与传统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过程不同,不是一种业态替代另外一种业态,而是各类生鲜零售业态在电商介入后的自我演进。电商介入后各类生鲜零售业态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各流通主体均介入且试图主导所在的零售业态。电商介入生鲜零售业导致的零售业变革将呈现什么样的过程、特征与规律,哪些因素会影响和推动生鲜零售业态变革,变革的动力机制是什么,电商背景下的零售业变革应朝着一种什么方向发展,这都是互联网时代我国生鲜零售业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黄祖辉、吴克象、金少胜[ 2 ],赵晓飞、李崇光[ 3 ],陈耀庭、蔡贤恩、戴俊玉[ 4 ],刘刚[ 5 ]等分析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变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对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个人观点。赵晓飞、田野[ 6 ]认为,鲜活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变迁主要受政策法律、消费者购买模式、新技术与新方式、终端渠道力量等几方面因素驱动。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革过程较为稳定和明晰。汪旭晖、张其林[ 7 ]研究发现,生鲜电商的线上到线下模式不断演进,最终将成为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型生态体系。王胜、丁忠兵[ 8 ]认为,生鲜电商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与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构成了具有协同功能且不断演化的复杂系统——生鲜电商生态系统,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所以基于生态位视角分析生鲜零售业态的演进机理具有很强的共通性,特别是在电商急速变化且涌现出各类生鲜业态背景下更是如此。本文试图对生态位理论视角下生鲜零售业态的演进路径做进一步研究,丰富和完善生鲜零售业态的理论成果,为电商背景下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的生鲜主要包括鲜活水产品,新鲜的肉、蛋、果蔬、鲜奶、熟食等,均具有存储时间短、容易腐烂,需要保鲜、冷藏、冷冻等特征。

二、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演进的阶段分析

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的演进周期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端到高端,生鲜零售业态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争夺也类似于种群间的生态竞争。生鲜零售业态从流动摊贩、农贸市场向生鲜超市、生鲜电商以及O2O社区生鲜的演进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进化有相同之处。哈金森(Hutchinson)[ 9 ]认为,生态位是某类种群在整个生态系统时空中所获得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生物種群间的功能关系,同时表示某种物种生存所需最小资源的阈值。通过以上概念,可定义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的生态位是指某种生鲜零售业态在全部生鲜零售业态中所处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定位及其可依托的资源。本文界定的我国生鲜零售业态演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流动摊贩为主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农贸市场为主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生鲜超市迅速发展阶段、2005—2016年生鲜电商线上发展阶段、2016年由盒马鲜生引领的“新零售”阶段。

(一)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建立阶段

菲利普·科特勒等[ 10 ]认为,顾客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商业模式的演进产生重大影响。在经济不发达、社会发展缓慢时期,我国的信息传播和物流能力较为落后,消费需求层次较低,生鲜大多为初级农产品,一般在本地区销售,生鲜零售业态所占的生态位较小,主要业态为流动小摊贩或农贸菜市场。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生鲜品种数量增多,品质逐年提升。为了满足消费者便利、快捷的需求,生鲜零售终端推出净菜、冷链盒饭等,因此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超市、连锁生鲜和购物中心生鲜区等业态迅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和冷链物流技术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层次进一步升级,产生了C2C、B2C、O2O等各类能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生鲜电商业态。

(二)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重叠与竞争阶段

1.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重叠阶段。自然界中物种生态位与所处生存环境之间的竞争一般是通过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来衡量。生态位宽度是可利用环境资源的总和,生态位重叠是指两种及以上物种共同利用相同资源,即共享相同的生态位空间。生鲜零售业态在构建其生态位后,利用自身优势不断获取资源,在扩展生态位宽度过程中必然与业态内部或其他零售业态争夺相关资源,导致生态位重叠。随着生态位重叠程度不断提高,同类型业态零售者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断加剧,导致零和竞争的出现。我国很多生鲜电商在上游生产采购方面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而是通过传统经销商进行收购;在冷链物流方面没有自己的冷链网络,而是利用第三方外包;在下游方面没有特定顾客,只是进行简单的价格竞争。该类电商并无自身核心竞争力,其生态位与其他业态严重重叠甚至重合。2016年全国4 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盈利,4%持平,95%亏损(其中7%巨额亏损)[ 11 ]。

2.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竞争阶段。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个物种都拥有自身的生态位,如果自身竞争力较弱,其生态位将会被其他物种侵占。即在总资源不足、双方需进行竞争的背景下,竞争力较强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将不断扩大,进而入侵较弱的其他物种生态位,出现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在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当不同生鲜零售业态的生态位相似或重叠时,竞争就随之展开。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生鲜零售业态的生态位宽度变大或二者生态位分离。从生态进化视角看,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不断拓展的过程就是生鲜业态演进的过程,生鲜零售业态系统从低端到高端,从简单到复杂。生鲜农贸市场和生鲜电商等零售业态竞争始终激烈,如在2018年出现的智慧菜场,就是通过有效竞争来替代农贸市场和流动摊贩。2018年初上海的厨易时代、食行生鲜等生鲜公司把自动售菜机设置到社区楼下,居民可直接刷卡买菜或网订柜取,满足了老年人就近购买和白领网上快捷购买生鲜的需求,解决了生鲜电商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完善的冷链配送系统将农贸市场生鲜零售的30%损耗率减低到5%,价格比传统菜市场或摊贩便宜10%。上海市区农贸市场和流动摊贩的生态位被智慧菜场压缩,相应的环境资源等被占据和使用。

(三)我国生鲜零售业态多态位共存阶段

本特森(Bengtsson)等[ 12 ]认为,物种间之所以相互竞争,是因为它们所占据资源的不同,即生态位不同。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存在着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层次,这是我国生鲜零售业多态并存的原因。各生鲜零售业态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从服务水平和价格水平等方面匹配对应消费需求。因此,我国出现了售卖最初级生鲜的农贸市场、流动摊点、社区小店,售卖净菜等的生鲜超市,售卖特色农产品、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的生鲜电商等传统零售业和新型零售业多态位共存的现象,各种生鲜零售业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对手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如社区生鲜店与生鲜电商合作,消费者通过电商下单购买单价较高且较为稀少的进口生鲜,生鲜电商配送至社区生鲜店,并由其冰柜保管,消费者可到社区生鲜店购买日常所需的低值重复率高的生鲜,同时提取相关电商寄存的生鲜产品。不同生鲜零售业态可以满足同一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实现合作竞争下的生鲜零售多态位共存。

(四)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进化替代阶段

生态位法则认为,不同生物种群都有自身的生态位,在面对同种生存资源时,亲缘关系较为接近的种群一般不在同一地区争夺生存资源。在生鲜零售业态中,同种产品或服务的生鲜零售业态在同一地区的竞争是非此即彼的零和竞争。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的演进过程可以用物种生态位进化替代来说明。在初期,生鲜零售业态拥有的资源较为丰富,生存空间较大,同业态的竞争较为缓和。但生鲜零售业态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使拥有同类资源的零售业态企业压力急剧增加,最终导致其生态位重叠或扩展。在这个过程中,生鲜零售业态企业要么弱肉强食任由其所在生态位被蚕食瓜分(如以生鲜经营见长的好又多超市由于经营不善被沃尔玛收购,其所处的生态位被瓜分),要么通过合作拓展空间实现生态位进化,从而分离重叠生态位。如2018年杭州市对传统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市场进出口增设智能触摸屏播放政府通告、平均菜价、生鲜产地、各环节的检测信息等,在每个摊位设置智能显示屏显示摊主的信誉、生鲜价格、摊位二维码等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二维码进行支付和实时评价。每个摊位均使用统一定制的智能电子秤,付款成功后,电子小票会推送到消费者手机上,其购买所有生鲜的安全信息均可通过电子小票进行追溯。信息化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克服了自身信息不对称的局限,拓展了生态位空间,使农贸市场的生态位得以进化。

三、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的演进动力

演进动力是生鲜零售业态通过内生发展需求和外部环境诱导相互协调而产生的一种动力。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内生动力主要是其业态内部及业态之间的竞争,而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是生态位演进外生动力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演进的内生动力

由于生存与发展需要,生鲜零售业态必然极力拓展其自身的生态位,进而形成生鲜零售业态之间的激烈競争,同时生鲜零售业态也在不断自我优化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业态之间的竞争与满足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鲜零售业态不断演进的内生力量。

1.竞争是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原动力。生鲜零售业态的竞争一般是指在同一生态空间不同业态为自身发展而相互争夺所需资源的现象。同一生鲜零售业态间的竞争经常出现在不同流通主体之间,该类竞争为零和竞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细分不断精细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生鲜零售业态经常突破其生态域的容量限制,导致生态位空间的交叉、融合与拓展,将零和竞争转变为合作竞争,通过与产业链中其他主体的合作提升竞争力。

2.消费需求是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引导力。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在特定时期内具有购买能力且有意向购买相关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欲望或需要。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2017年为36 396元,在10年内增加了1.63倍[ 13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升,城镇居民的消费内容逐渐丰富,消费水平从低层次往高层次发展。在生鲜消费需求方面,从以前解决温饱逐渐发展到注重绿色、有机、便捷。同时,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也会影响生鲜零售业态的内容和形式。当前我国生鲜的高端消费人群主要为中青年消费者,其消费理念推动着我国生鲜电商迅速发展。

(二)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演进的外在诱因

博布雷夫和卡罗(Dobrev & Carroll)[ 14 ]认为,技术、地理位置、资源、制度等要素构成商业组织生态位所需的生态环境。

1.资源是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物质条件。蒙哥马利(Montgomery)等[ 15 ]认为,资源能够影响零售业态的发展方向。生鲜零售业态发展需要生产资源、销售场所、运输工具等物质基础,其中资本是零售业态拥有良好物质基础的前提,充足的人力资源或全面的信息资源是零售新业态良好发展的保障。从资源角度而言,生鲜零售业态自身特有的资源基础是业态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因。电商平台经历多次爆发式需求的网络节庆活动后,大多具备了相关服务器扩容、供应链扩展、消费需求预测等技术能力,能够为生鲜电商的发展保驾护航。还有一些电商平台,如中粮我买网,通过企业网络关系资源的扩展,依托中粮集团的生产资源,能够迅速构建生鲜电商的采购体系。2017年前,资本加速进入生鲜电商市场,融资额从2013年的3.98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92.19亿元[ 16 ]。生鲜电商的流通模式不断获得外部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的支持,优化迭代的速度加快,使旧有生鲜电商流通模式吐故纳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全新的生鲜电商流通模式。

2.技术是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必备工具。通过技术的进步和积累,出现了冰柜等存储工具、冷藏车等冷链运输与配送工具以及真空包装、速冻等技术,这均拉长了生鲜农产品的保鲜期。互联网、物联网、条形码、二维码、移动互联网、网络地图、全球定位系统、移动支付等技术推动着生鲜零售业态的演进。

3.制度是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保障及助力。冷链物流问题一直是生鲜零售业态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自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之后,我国冷链物流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2017年的《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2018年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快递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为生鲜零售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4.地理位置决定着生鲜店铺的优势与劣势。店铺选址作为长期投资,非常讲究地利,店铺地理位置的选择多在购买力强、人流多、竞争对手少的地点。如阿里集团北京盒马鲜生小营店的选址就在西小口地铁站附近,周边高档小区较多。北京对居民楼底商铺整治严格,附近居民楼底餐饮等商铺大部分已关闭,而店铺东面又是上班族聚集地。因此,该店铺所在位置人流旺盛,但竞争对手如生鲜餐饮等渗透力较弱。

在地理、制度、资源三个要素稳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和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生鲜零售业态不断演进(参见图1)。

四、影響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演进的主要因素

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的演进。温特和尼尔森(Winter S G & Nelson R R)[ 17 ]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企业自身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适应的过程。菲利普·科特勒等[ 10 ]认为,在一个产品泛滥而客户短缺的世界里,以客户为中心是成功的关键。中西正雄[ 18 ]认为,技术革新是推动零售业态变化的动力。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生鲜电商的C2C、B2C、O2O等各类销售模式层出不穷,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生鲜的交易成本,表明了技术革新对生鲜电商演进的重要作用。

(一)消费需求对我国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性、时代性、层次提升等特点。我国生鲜消费需求多样性影响着各类生鲜零售业态生态位的建立、扩展、重叠、被压缩、退出的循环过程,新的生鲜零售业态不断适应着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进而获得扩展生态位的机会。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各层次的消费者收入差异较大,生鲜零售业态出现了生鲜电商、生鲜超市、农贸市场、流动摊贩等多态位并存的局面。

1.消费者对生鲜需求的多样性,促使我国生鲜零售业态从单一性发展到多样性。在经济不发达时期,低收入水平下的低消费需求促使流动摊贩的产生,但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在保持低价需求的同时又产生了种类丰富性的新需求,农贸市场顺应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产生,并不断扩大自身的生态位空间。在收入继续提升到一定水平时,生鲜安全性、购物环境、一站式购物等又成了消费者的新需求,生鲜超市在生鲜零售业态系统中占据一定生态位空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对定制化、个性化提出了新的需求,生鲜电商随之获得更广阔的生态位空间。

2.消费需求的时代性决定着生鲜农产品零售业的主导业态。华克·史密斯(Walker Smith)等[ 19 ]认为,消费者行为受时代差异影响。消费行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消费需求的差异性推动着生鲜零售业态不断演进。如2017年我国生鲜零售界突然流行的小龙虾,原先并不被消费者青睐,但随着时代发展,小龙虾越来越流行,其原因之一是食用小龙虾在追求健康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具有社交属性和仪式感。首先小龙虾颜值较高,尤其是泛着油光、红彤彤的虾体在大堆辣椒、花椒的簇拥下,显得格外诱人,镜头感十足,适合年轻人餐前自拍并上传朋友圈获得点赞的心理需求。其次在食用小龙虾过程中,壳多肉少满足了消费者消灭食物的快感,而消费者心理上并不会感到暴饮暴食。小龙虾烹饪较为复杂,O2O的生鲜电商外卖零售模式则迎合了消费者对小龙虾的消费需求,并通过销售小龙虾获得了巨大的零售业态生态空间。

3.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引导我国生鲜零售业态演进。在电商主导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传统生鲜零售业态存在着非标准化、农药残留等安全隐患和购物环境脏乱等问题,有鉴于此,2005年易果网推出生鲜电商,此后C2C、B2C、O2O等各类生鲜零售模式层出不穷。2016年,原有的生鲜电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传统线下购买生鲜虽最快能够半个小时内获得,但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选择范围有限;而线上购买虽然可以克服线下的劣势,但必须等待半天到一天的时间。正是在此背景下,阿里集团的盒马鲜生推出下单半小时内配送到家的服务,并提供熟食加工和其他所需百货商品搭配售卖等服务,消除了消费者的选择困境,且能够一站式购物。

(二)技术对我国生鲜零售业态演进的影响

技术创新能够使新零售业态在供应链、信息流、管理框架等方面获得提升,进而在整体上获得新竞争优势。

技术可以强化我国生鲜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促进生鲜电商的发展。我国生鲜电商零售业态演进过程的明显特征是由依托人力资源的投入升级到依靠技术进步。近年来我国生鲜品采摘后的保鲜处理、捕捞后加工环节的低温控制以及在流通过程中规模化包装、一体化冷链、全产业链的温度监测、食品追溯、HACCP、3S、生鲜品质量等级化等技术为生鲜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极大地降低了生鲜的损耗率。盒马鲜生领衔的生鲜新零售业态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及先进设备,实现生产、物流、销售三者之间的最优化匹配,摆脱了旧有生鲜电商主体各自为战而导致的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出现的短板困境,在大数据技术驱动下,上游生产者可以精益生产,中下游经营者可以相互配送,消费者可以实时下单实时送达。以盒马鲜生上海金桥店为例,2016年该店的坪效指标达5.6万元,远超线下传统生鲜超市1.5万元的水平;而线上销售生鲜产品的转化率达35%,远高于传统生鲜电商,同时盒马鲜生冷链物流成本仅为传统生鲜电商的30%[ 20 ]。

五、生态位视角下我国生鲜零售业态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策略

我国的生鲜零售业态在改革开放4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我国生鲜农产品交易规模达1.7万亿元,生鲜线上市场渗透率已经提升到7.9%,但仍然有诸多问题阻碍生鲜零售业态演进。

(一)生态位视角下当前生鲜零售业态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生鲜零售业态亟待生态位分化,各业态的竞争层次有待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生鲜零售业态迅猛发展,但大部分业态仍然在低水平上进行竞争。如在发展初期,生鲜电商大部分是将传统批发市场的生鲜农产品简单地搬到线上销售,然后用传统物流进行配送,生鲜电商相对于传统线下生鲜零售业态在进货价格方面并无优势,第三方冷链物流尚未完全形成体系,导致其腐损率居高不下,且响应速度又远低于社区生鲜小店,因此生鲜电商零售业态与传统生鲜零售业态高度重合,导致生鲜电商大规模亏损。当时生鲜电商企业的毛利率大多在20%以下,但其仓储和配送的成本却超过30%,导致该阶段的各类生鲜电商模式出现销量越高亏损越严重的现象。

2.在销售端,我国生鲜零售异常火爆,但支撑生鲜零售所需的冷链基础却十分薄弱,且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标准都有待提升。在硬件方面,冷链物流企业小而散,无法形成规模,更谈不上对各地冷链仓储进行优化配置。2014年,我国前十名冷链仓储企业的冷库吞吐能力仅占全国市场的10.5%。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仅分别为30%、50%和65%左右。2016年,我国的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仅为11.5萬辆,而日本和美国却拥有15万辆和25万辆;我国生鲜品腐损率仍高达12%~30%,远高于发达国家仅5%的腐损率[ 21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流通主体的标准规范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在全程冷链中经常出现某些环节温度控制等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冷库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冷链所需相关设施建设不达标,生鲜流通信息不通畅,导致各地冷链仓储、运输无法优化配置,无法保障生鲜全程“冷链”。

(二)生态位视角下加快生鲜零售业态发展的相关策略

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生物界中各群落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对生态位空间进行激烈竞争。群落中种群生态位分化得越明显,群落可依托的资源就越多,其发展空间就越大。自然生命无法创造其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空间,但是生鲜零售业态在其发展过程中却没有确定性的形态,生鲜零售业态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有意识地改变、扩充其生态位,即进行生鲜零售业态的生态位空间创新。通过生态位的空间创新可以有效解决生鲜零售业态演进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我国生鲜零售业态自身的竞争策略。惠特克(Whittaker)等[ 22 ]认为,生态位的形成可以有效降低不同物种之间的恶性竞争程度,充分利用周边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让不同物种获得所需的生存优势。如在同一空间中的各类动物错开捕食时间,可避免相互直接竞争。我国生鲜零售业态错开生态位的前提是发挥自身特色,避免与强劲的竞争同行产生生态位重叠。一是时间错位经营。哈尔滨“一生鲜连锁超市”在夜间开展促销活动,满足上班族无法在白天购买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沃尔玛的定时特价通过促销彩页告知消费者,每周七天、每天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生鲜农产品进行特价促销。二是产品错位经营。如果生鲜零售提供的产品在同一经营区内同类同质,极有可能导致恶性价格战。生鲜品的零售业态必须差异化竞争,打造符合自身特征的主营产品。如线下社区生鲜店以提供主流家常菜为主,而需远距离运输配送的生鲜电商平台则应以提供新奇特或相对高端的生鲜产品为主。三是消费需求错位。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到7.18万亿元人民币,生鲜食品网络销售增速超过70%[ 23 ]。虽然生鲜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主要人群仍以中青年为主,老年人购买生鲜还主要集中在线下渠道。但生鲜电商的配送时间大多在白天,与收货人工作时间冲突,而寄货的社区门卫或自助收货柜大多无冷藏设施,生鲜品易变质腐败。因此我国生鲜零售业态应该在自身特征基础上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形成错位经营。如社区生鲜、农贸市场通过互联网升级完善相关信息功能、溯源功能、监测功能,提供摊位信息、供应信息、价格变动信息、检测信息、投诉信息等,在克服自身业态缺点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可见即可得的线下生鲜优势,更好地服务传统消费者。而生鲜电商应与社区合作建立具有冷藏功能的收货柜,充分利用生鲜店冰柜寄存,解决消费者网购不易保鲜的难题。

2.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的政策保障策略。首先是生鲜零售业环境生态位的政策优化。优化生鲜零售业态外部的政策环境,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同时,政府应采取指导和补充的方式防止市场失灵,推进生鲜零售业态良好发展,避免如2018年4月无锡美团、滴滴外卖的无序市场竞争现象出现。其次是生鲜零售业资源生态位的政策优化。各类生鲜背后的地方特色是可利用的资源,生鲜零售业态应充分依托生态位错位发展理论,充分发掘各地具有地理标志性的特色生鲜农产品资源,如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等,避免生态位的重叠。各地应顺应自身地域特色,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本地特色生鲜农产品销售。最后是生鲜零售业市场生态位的政策优化。2017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2018年《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快递暂行条例》等相关扶持生鲜电商的具体措施陆续推出,严格把控市场准入,力争实现生产环节标准化、流通环节分级制、销售环节准入制,规范生鲜农产品零售业市场。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业应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市场,扩宽自身的生态位。生鲜电商的发展不仅仅是线下生鲜的竞争,而是线上线下的融合,通过“互联网+”提升、改造传统生鲜零售业态,最终提高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的整体效率。

3.我国生鲜零售业态的技术创新策略。冷链技术问题是制约生鲜零售业态发展的瓶颈,冷链技术生态位的政策优化是当前我国急需完成的任务。在硬件方面,应多种方式整合生鲜批发市场、冷链运输企业以及分散在冷链链条上的各类冷链物流资源,提高冷链产业的集中度,发挥规模优势,合理配置生鲜冷链资源,减少冷链资源闲置,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大冷链设备的更新和投入。同时发展物联网技术,对生鲜冷链的温湿度、移动路径等全程监控,保证冷链各环节不断链,避免冷链不冷。同时,支持各个地区的冷链设备互联互通,对异地冷链设备查验、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吳丹凤对本文有一定贡献,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王珂.2017年生鲜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近六成[N].人民日报,2018-02-05(09).

[2]黄祖辉,吴克象,金少胜.发达国家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变化及启示[J].学术评论,2003(4):32-36.

[3]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2(3):81-95.

[4]陈耀庭,蔡贤恩,戴俊玉.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演进——从农贸市场到生鲜超市[J].中国流通经济,2013(3):19-23.

[5]刘刚.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变动力机制及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4(1):33-37.

[6]赵晓飞,田野.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4):49-57.

[7]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农产品O2O框架及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8-25.

[8 ]王胜,丁忠兵.农产品电商生态系统——个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15(4):39-48.

[9]HUTCHINSON G E. A treatise on limnology:geography,physics,and chemistry[M].New York:Wiley,1957:11-53.[10]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15版.何佳讯,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2.

[11]席悦.新零售或将助力生鲜电商走出“难海”[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7(11):46-47.

[12]BENGTSSON J,FAGERSTR?M T,RYDIN H. Competi? tion and coexistence in plant communities[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1994(7):246-250.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8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35-37.

[14]DOBREV S D,CARROLL G R. The evolution of organiza? tional niches:U.S.automobile manufacturers,1885—1981[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2):233-264.

[15]MONTGOMERY C A,HARIHARAN S. Diversified ex?pansion by large established firm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91(1):71-89.

[16]佚名.生鲜战国:阿里京东都要“舍命狂奔”[EB/OL].(2018-01-14)[2018-04-10].http://www.sohu.com/a/2165 691371000024592.

[17]WINTER S G,NELSON R 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Boston: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 versity Press,1982:28.

[18]中西正雄.零售吸引力的理论及测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1-23.

[19]华克·史密斯,安·克拉曼.时代行销:消费者世纪大调查[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7.

[20]何承轩.盒马如何成为新零售第一样本?创始人侯毅独家揭秘[EB/OL].(2018-07-03)[2018-07-03].https://www. sohu.com/a/158331316_114930.

[21]智研咨询.2017—2022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运行态势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2016.

[22]WHITTAKER R H,ROOT R B. On the reasons for distin? guishing.niche,habitat,and ecotope[J].American natural? ist,1975(968):479-482.

[23]高峰.商务部:2017年全国网络零售额达7.18万亿增长32.2%[EB/OL].(2018-01-25)[2018-06-24].http://tech. sina.com.cn/i/2018-01-25/doc-ifyqyuhy6320874.shtml.

The Evolution of Fresh Retail Forma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CHEN Yao-ting1and Hua Zhi-qin2

(1.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363000,China;2.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Quanzhou362400,China)

Key words: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Niche;the business form of fresh products retailing;evolution

作者:陈耀庭 华志芹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企业论文 篇2:

企业间合作: 中国企业发展新路

企业在竞争对手面前不能总是横眉冷对,也不会把橄榄枝一味地抛向它的供应商们。企业间合作已然成为业界重要的行为准则,对于习惯在红海竞争中披荆斩棘的中国企业来说,认识企业间合作并选择和实现适宜的企业间合作方式,已经成为其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条新路

在商业的丛林中,企业该选择竞争还是合作?五十年以前,这根本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当时,企业生存的目的似乎都只有一个: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如果说他们也有合作,基本上体现为上下游之间的市场买卖关系。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以某造纸企业来例,在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方面,该企业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形成了租地造林、股份合作造林、订单造林、委托造林、收购青山、吸收合并国有林场和地方林场、林农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合作模式。然而,仅仅是这种合作似乎并不能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规定,“2011年底前,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年产1万吨以下的造纸生产线”,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国内许多造纸企业通过区域性横向并购的方式实现了其避免被淘汰以及快速发展的战略目的。其实,以市场为动力的横向合作也层出不穷。2013年2月25日,全球最大纸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国际纸业公司与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投资6亿美元在南平建立合资公司,共同扩大新闻纸生产规模。可见,合作并不仅仅囿于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同业之间也存在多种方式的合作;并且,同业合作也不仅仅是经由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也来自于市场的直接力量。我们这样定义企业间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企业,出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考虑,在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下,就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等内容而形成的多种方式的往来关系。

企业间合作的类型

伴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新兴科技变革的纵深发展,中间性组织、模块化组织、跨组织大规模协作等新的组织模式与生产协作方式开始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配置机制而广泛盛行,企业间的合作类型也呈现出纷繁共存的局面。如果我们将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间合作视为企业间的链式互补行为,那么,这种互补行为可以理解为企业在技术、资金、人力、信息及其他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或共享,具有并购、互购、合资等形式。或者,就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来看,有可能是为了共同创造外部规模经济,并且,这样的合作既可以来自于同一市场范围内,也可以来自不同市场的企业之间。

让我们站在企业的视角来看待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合作。假如把独立的一家企业看作是一个点,那么无疑“点-点”将形成最基本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之间基于信任与承诺的依赖关系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源泉,而其合作的内容则涉及知识、信息、物质等的双向流动。实际上,以丰田、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纷纷发展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赢得低成本与差异化优势。因此,直观地说,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协作关系外显为“点-链”式的企业间合作关系。此时,以该企业为基点,与整条供应链同时开展着物质与知识的交换。伴随着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出现,企业的运营模式从链条向网络进化。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单个或少数几个核心企业作为模块化系统集成商与规则设计者,占据着“微笑曲线”的价值高端。众多的非核心企业在主导规则的协调下,通过集群式竞争赢得核心企业的合作契约。大量跨企业边界的知识流动强化了模块化生产网络的集群效应,单个企业能够通过集成化平台吸收网络内其他任何企业的知识养分,“点-网”关系因此而形成。进一步地,以岗位、部门为基本管理对象,对组织层面的点、链、网形成的组织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网络互动的复杂系统。

如果我们以合作企业间的关系紧密程度以及知识共享强弱程度为依据考察企业合作群体,将会有更为综合性的合作关系分类结果。目前,业务外包和知识/技术互换等方式在企业间合作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同时,也存在着购买专利以及一方出知识或技术而另一方出资金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方式下参与合作的企业比较宽泛,合作企业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各企业间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并形成一种共享合作的氛围,可以称为“社区型合作”。在集群背景下,管理机构承担了制定相关制度门槛的工作,并主要通过开展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以及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合适的交流场所等方式,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此时,诸企业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企业加入到合作关系中一般是基于更为明确的合作目标,可以视为“会所型合作”。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联合设计、共同研发业已成为企业间合作的主要方式,企业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共享各方资源,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团队型合作”。在该类型合作中,企业间虽然呈现出为了完成合作目标而共同努力、进行知识创新的态势,但彼此间并非完全对称平等的关系,基于不同的关系结构和资源禀赋,合作团队的主导权力会在成员企业间漂移和流动,并包含着向某一企业主体集中的萌芽。当这种集中的趋势使得合作中的某企业充当了合作领导者的角色时,企业间关系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紧密性和正规化趋势,从而使该模式比较接近于组织的内部一体化,此时,企业间已经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可将其称之为“集团型合作”。

其实,由于标准、视角或者行业的不同,企业间合作会有各异的具体类型。例如,以合作关系的耦合程度即紧耦合抑或松耦合为标准,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可以分为联合企业、网络、联营企业、联盟、贸易联合以及董事成员交叉等六种(Barringer B. etc,2000)。或者,根据合作企业之间是否有股权的介入以及双方的联系紧密程度,可以将企业对外合作划分为技术交换协议、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协议、股权投资获取技术、合资企业等四种类型(魏江,2005)。另外,具体到某一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对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也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如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按照物流业紧密程度和物流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基于业务的合作包括延伸型合作、互补型合作、互换型合作,以及基于资源的合作包括基于客户资源的合作、基于结点和网络资源的合作等五种具体类型(张涵,2008)。

选择合适的合作类型

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类型,首先需要明确企业间合作类型的具体影响因素。以系统的角度分析,可以把影响合作类型的因素分为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集群层面。

个人层面上,必须重视员工思想、行为方式的转变。只有熟悉并适应这些转变,才能促进人力资本的良性发展,并进一步促成企业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员工个体的行为路径层次、关系资本强度以及知识共享能力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企业间合作类型的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产生重要影响。但同时,这些方面的影响还具有混合交叉的特征,例如,员工的知识共享能力不仅对合作类型的灵活性产生直接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模式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具有影响。

组织层面上,位置资源差异、组织学习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类型这三个方面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位置资源的差异将直接影响企业间合作类型的选择,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会对合作类的调整发生重要作用,而具体的企业文化则可以催动企业识别和优化现有的合作类型,使得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更适合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有助于沟通和共享过程更加顺畅。同时,由于企业的位置是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不断变动的,这一变动也将带来合作类型的调整和优化;而且,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合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以及具体的文化类型对于合作模式的选择和调整也会产生相应的助益。

集群层面上,集群内部展现出各种企业间的网络关联型态,特别是在这些型态下企业间所具备的知识联系以及利益配置方式,会对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产生直接影响。而集群整体的规划与战略,对合作模式的选择以及合作模式下知识共享的效率有较为紧密的关系。此外,从集群内外部环境角度进行分析,企业间合作模式还受到知识系统运作环境的影响。上述这三个方面对企业间合作模式的收益、效率和功能均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个人、组织以及集群整体三个层面的具体影响因素对企业间的合作类型的选择发挥作用,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决定了各层面进行知识共享、参与合作的意愿与能力。而且,这些因素本身也可以体现出不同企业在知识存量以及积累的学习能力的差别,例如个人的行为路径层次更多地反映其参与合作活动的意愿,而个人的关系资本和知识共享能力则是合作能力的体现;企业的文化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可以看作是组织层面的合作意愿,而其位置资源与学习能力则可以视为合作能力的度量。在集群层面上,系统整体所表现出的网络关系类型、集群整体战略以及系统运作环境等既反映出合作的动力和意愿情况,也反映出为企业间合作提供支撑的能力的大小。此外,企业间共享的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并在可编码程度即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方面不一致,这些也会对企业间合作类型的选择形成影响。

对于不同意愿与能力的企业,面对同样的合作内容,所选择的合作类型也会不相同。例如,当A企业在个人、组织、集群层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合作意愿与能力,而B企业与之相比表现出较低的合作意愿与能力,在合作内容或者知识本身的可编码程度相等的情况下,那么,对于A企业来说,最优的合作类型为团队型,而社区型则为B企业的最优合作类型。此时,A、B两个企业都处于最优意愿与能力边界,知识共享的效果最好。假设在同样的背景下,B企业选择了团队型合作类型,此时,由于B企业各层面的合作意愿与能力均不强,则会出现共享缺口,虽然在表面上B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比社区型合作类型下更为密切,但是这些增加的知识交流的机会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合作交流行为与效果,反而会增加B企业的学习负担,导致合作成本增加,这时的企业间合作类型就会出现合作匮乏现象。反之,最优合作类型较高状态的企业如果选择了较低层次的合作类型,则会出现合作冗余现象,也会导致共享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并影响整个集群的创新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当知识共享对于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时,企业的合作意愿就会增强,在选择合作类型时就会趋向于更高的层次,使企业间的一体化程度提高。当知识本身的可转移难度增加时,面对同等程度的合作意愿与能力水平,企业出于成本收益方面的考虑,更倾向于降低合作类型的层次,从而降低企业间的一体化程度。当然,如果所涉及的知识从长期来看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则尽管知识转移困难,企业也会采取高层次的合作类型以增加企业间的一体化程度并从中满足其知识需求,但这种情况下其实是企业自身的合作意愿增强了。可见,企业间合作类型的选择,是一个由诸多因素影响并且影响力量彼此作用的复杂过程。

企业间合作的实现

要推进并实现企业间合作,需要对企业间合作关系进行系统管理,大体上会历经关系识别、关系构建、关系维护以及关系优化这样几个阶段。

合作类型识别 伴随全球化进程中企业经营方式的外向型转变,企业间合作类型表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清晰地识别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类型,并对企业间合作关系得以形成的要素与能力进行判断和培养。

合作关系构建 企业间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通过物质、信息、知识等的相互嵌入,以一定的规则与作用方式构建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间相互作用的通道、媒介或规范称为界面,它是企业间合作形成与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构成了企业间要素嵌入的平台。

合作关系维护 企业间关系形成以后,以共同的战略目标为主导,对各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专用性资产、知识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共同治理,从而形成企业间共同的默会文化,并通过合同契约机制和关系契约机制,对合作关系进行协调和维护。

合作关系优化 企业需要在合作网络中不断进行调适甚至变革,以寻求各自的位置,即生态位。时间、空间、资源和能力因素是决定企业生态位的主要因子,将不良的或者依然有提升空间的企业生态位确立为要进行优化的对象,优化后所达到的企业生态位将使组织更好地整合内外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并实现各企业的共同进化。

通过上述合作关系管理的四个方面,实现企业间的合作,并降低企业间合作的风险。此外,企业间合作在目标上,追求在交易与协作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机制上,合同契约机制和关系契约机制共同维持企业间合作的运行;在内容上,合作各方从战略目标到组织资源等各个层面,都追求合作的协调一致。

作者:任浩 甄杰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企业论文 篇3:

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生鲜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摘 要:本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对生鲜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在传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添加了若干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指标,一共选取了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了生态效益的指标体系,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建立了评价因素集、评价等级集、评价矩阵和权重系数,从而实现对生鲜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确定权重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最后通过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生鲜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的问题。

关键词:生鲜品;物流供应链;层次分析法;权重;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增长开始逐渐由过去主要依靠牺牲环境和资源的”工业型经济“拉动转向依靠创新和绿色环保的”服务消费型经济”拉动。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会是充满活力的产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生活质量、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在现阶段由于线上消费具有商品种类齐全、价格优惠、交易方式快捷方便等优势,所以人们的消费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线下消费。但是线上消费对物流供应链的要求比线下消费高很多,人们在线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对物流行业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物流服务供应链逐渐成为服务业的生命线。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常态时期下绿色物流供应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运营过程的动态性,即物流供应链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应该通过自身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第二、物流供应链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即不同行业所形成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形式;第三、各物流供应链的节点交叉性强,即不同的物流供应链共同拥有一些节点;第四、与以往相比,新常态时期下的物流供应链更加重视环保效益,在“绿色是发展的底色”的发展理念下,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不再是评价物流供应链绩效的唯一指标;第五、与传统物流供应链相比较,绿色物流供应链更加复杂和开放,因为绿色物流供应链将商品送到消费者后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处理也纳入了供应体系中,从而避免了资源浪费。针对物流供应链随着政策发展出现的诸多新特点,若仍然使用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来考核,这势必在评价上会产生漏洞。因此,将物流服务供应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入评价体系是很有意义的。对生鲜品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否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关乎政府或相关企业是否能做出正确的管理和决策。

国内关于物流服務供应链的研究有很多。倪霖和王伟鑫利用灰色层次分析法结合重庆某整车厂整合汽车物流供应链为例,对影响物流服务供应链績效的因素进行了评价。黄祖庆等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在内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陈虎针对动态变化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状态,利用模糊评价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并根据前期评价结果应用马尔科夫预测法对未来物流服务供应链进行了预测。李耀华在传统效率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尝试加入物流行业作用于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指标,从而构建了基于绿色供应链视角的冷链物流企业效率评价体系。虽然目前国内关于物流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仍然主要以传统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评价研究为主,而对绿色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借鉴了前人关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时所用的部分评价指标,同时也根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完备性原则、可操作原则、层次性原则添加了相关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经过综合筛选后构建了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最后再根据指标体系来设计问卷,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模型应用于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由于模糊综合评价中常用的取大取小算法会导致有用信息的过渡损失,并最终导致分析结果失真(即模型失效)的情况。因此,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模型,从而希望得到一套评价新发展形势下的绿色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模型与数据

在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时,要保证全面性和客观性就必须要对被考核对象从各个方面做出准确的评价,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判者容易受到经验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因此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时经常会涉及到很多模棱两可、边界不清、难以定量分析的情况。结合实际遇到的困难,本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进行实证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它主要是根据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难以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实践证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很成功,它可以促进管理和决策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管理者的办事效率[7]。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时也会遇到确定指标权重的问题,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使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从而使模糊综合评价法更加客观和完善。

1.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模步骤

通常情况下,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都会经历选择评价因素集(即评价指标体系)、选定评价等级集、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评价矩阵、确定权向量、进行模糊合成、做出评价决策等重要操作步骤。下面具体介绍以上几个步骤:

第四步:确定指标权重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因素集中的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所以需要根据评价因素对被评价对象的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权重。如果记评价因素ui的权重为ai,则对应于评价因素集u的权向量可表示为A=(a1,a2,…ap)。对于权重ai,通常要求ai≥0。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有很多,如Delphi法、加权平均法、专家打分评估法等。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系数,该方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可以降低评判者主观性引起的误差。

第五步:模糊合成

在第三步获得了模糊矩阵R和第四步确定了权重向量的基础下,再选择合适的算法将权向量A对模糊矩阵R进行模糊合成,从而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第六步:做出决策

求得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后,B中最大的元素bi表示被评价对象最适合于该等级。这即是最大隶属度原则,使用该原则往往会导致重要信息的损失,导致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与现实不符,因此本文对该原则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使用加权平均来求隶属等级。

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确定权重是综合评价的关键步骤,通常可以将赋权方法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而本文所选用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主观判断用客观的定量形式来表示的赋权法,它特别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用定量指标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一般情況下,层次分析法都要经历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确定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一致性检验等重要步骤。

三、案例分析

1.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数据收集

本文以四川省某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核心的生鲜品物流服务供应链为例,在考虑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基础上,结合评价指标选取中的可操作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围绕顾客满意度、协同能力、综合发展能力、生态环境影响、规范化管理、运营盈利能力这六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由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评价体系,该体系适合新时期下我国生鲜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评价所用的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问卷设计成李克特量表的格式,指标的度量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法,各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4个评价等级:好、良好、一般、差,同时对其进行量化并依次赋值为4、3、2、1,所设计的评价分级标准见表1。

本文采取了发放纸质问卷、电子邮件以及电话访问等调查方式,对研究所涉及的企业中高层负责人、普通员工、日常顾客、相关企业的合作伙伴以及环境管理部门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280份,收回比例为93.3%,因此数据是有效的。

2.层次分析法求解指标权重

通过查表可得RI=1.24,则可以求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一致性比率CR的值小于0.1,可判定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因此对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便可求出权重向量:

A=(0.202,0.156,0.165,0.202,0.109,0.166)

同理,对于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采取和上述一样的方法。最后得到各自的权重系数分别如下:顾客满意度六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183,0.128,0.210,0.174,0.199,0.106)、协同能力四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213,0.321,0.285,0.181)、生态环境影响四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217,0.285,0.246,0.252)、规范化管理两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474,0.526)、运营盈利能力两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429,0.571)。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生鲜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计算出权重向量A和模糊矩阵R后,要将两者进行合成运算从而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其中模糊合成的算法有很多,例如取大取小算法、zadeh算法、加权平均算法、环和乘积算法、有界算法等,选用不同的算法可能会导致最终的评价差异很大。本文采用加权平均型算法来完成模糊合成。其具体算法公式:

其中,bi表示被评价对象从总体上看隶属于等级j的程度,a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rij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等级的隶属度。

将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整理后代入所建立的模型中,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的评价向量经归一化后的结果:顾客满意度的评价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为(0.150,0.459,0.312,0.079)、协同能力的评价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为(0.084,0.226,0.499,0.197)、综合发展能力的评价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为(0.035,0.370,0.511,0.084)、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为(0.032,0.279,0.501,0.188)、规范化管理的评价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为(0.027,0.300,0.496,0.177)、运营盈利能力的评价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向量为(0.020,0.231,0.457,0.292)。最后再对各一级指标的综合评分值进行等级评定可得:

由上述求得的得分结果和表1的评价分级标准可知:被考核对象在“顾客满意度”这个评价指标上的得分为2.68,所以其评价等级应该为S2级(即表现良好);而被考核对象在其余5个评价指标上的得分均小于2.5,所以其评价等级均为S3级(即表现一般)。最后求出总体的综合评判分值为:

说明以四川省某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核心的生鲜品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结果为S2级(即表现良好)。

四、结论

基于新时期下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新要求,本文在对绿色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时既考虑了经济效率又结合了经济发展的“绿色”理念,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分析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问题,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采取了层次分析法,该方法有效的避免了主观人为干扰,使评价过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改进后的模型求解简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将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有利于促进物流行业整体水平和规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媚,姜前昆,唐立新.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評价——以长江中游城市群16城市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

[2]倪霖,王伟鑫.基于灰色AHP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32).

[3]黄祖庆,蔡文婷,张宝友.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5).

[4]陈虎.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4).

[5]李耀华.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4).

[6]李安贵,张志宏,孟艳等.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144-146.

[7]王新洲.模糊空间信息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30-131.

[8]李士勇.工程模糊数学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01-108.

[9]佟春生.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85-186.

[10]李安贵,张志宏,孟艳等.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144-146.

作者简介:莫佳(1983- ),女,讲师,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货运、国际物流

作者:莫佳

上一篇:社会网络分析网络传播论文下一篇:城市交通噪声治理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