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规划思想方法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新时期的经济竞争压力很大,人口大幅增加,改革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成为一条必然的发展路径,不仅从长远的角度去探索,而且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平衡该地区的优势和劣势。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巨大,但有相当一部分资源需要得到充分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動态因素的影响进行灵活调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利规划思想方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水利规划思想方法研究论文 篇1: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摘要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规划担负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持耕地面积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规划实施评估是判断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将耕地质量等级、单位建设用地GDP等指标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对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评估,为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泰兴市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Implementing evaluation; Taixing City

新型城鎮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1]。推行新型城镇化的目的,一是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二是分析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并弥补损失;三是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四是促进未来我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

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向保护型、存量型和空间型规划转变,必须坚持耕地保护、生态优先、边界管控和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方向。规划实施评估是考量规划的实施效果并对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的前提,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和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评估方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以定性为主、单一指标计算的评估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下规划评估的目的和要求,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将能体现新型城镇化要求的耕地质量等级、单位建设用地GDP指标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体系,构建量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力求对规划执行力、规划控制力、规划效益和规划效力进行综合系统的客观评价[3]。笔者以泰兴市为例进行规划实施评估实证研究,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研究结果对新形势下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东岸,地处119°54′05″~120°21′56″E,31°58′12″~32°23′05″ N。东接如皋市,南界靖江市,西濒长江与扬中、常州相望,北邻泰州市姜堰区,东北与海安县接壤,西北与泰州市高港区毗连,土地总面积1 170 km2。

近年来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并保障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得到整合优化,“一区四园”(经济开发区、黄桥工业园、虹桥工业园、城东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集群集聚优势显现,同时土地规划的实施推进了市域城乡统筹发展,优化了城乡资源配置,地区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加速期。

1.2 数据来源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经济数据来源于泰兴市人民政府和各部门提供的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统计资料。基于上述数据对《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进行评估。

1.3 研究方法

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始于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初期,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最初的评估理论以工具理性思想为指导,单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之后逐步由这种单一的“结果评判”转变为关注多元“过程检测”的理性评价[4],注重从不同视角来审视规划实施的情况。新形势下评估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评估方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以定性为主、单一进行指标计算的评估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规划评估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在传统的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综合评估方法。

该研究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反映规划实施情况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计算量化结果。对规划空间布局进行定位分析,并分析规划与未来发展趋势的适应程度。从细节看,评价时按照各种地类进行分类说明。评价农用地时,分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2个部分,分别从总量和质量两方面综合考虑;评价建设用地时,分别从建设用地总量、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4个方面分别评价。建设用地作为评价的重点,将各项指标同规划目标相比,并对产出效益进行分析,运用偏离系数、单位GDP建设用地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

该研究采用的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综合分析,不仅克服了传统评价的单一性和局部性,而且创新性地提出从生态角度分析2009~2013年泰兴市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举措及存在的问题,力求优化配置城乡生态空间,发挥生态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用地规划实施评估

2.1.1 耕地保有量。

2.1.1.1 耕地保护量实现程度。

规划实施期间,泰兴市通过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等措施,稳定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至2013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为70 126 hm2(其中耕地66 887 hm2、可调整耕地3 239 hm2),比2009年增加了2 230 hm2,目标任务全部实现。当前,为完成耕地保护任务,耕地保有量目标已经远远大于实际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仍然旺盛,耕地保护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2.1.1.2 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泰兴市耕地质量变化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全市耕地按利用质量等划分涉及5等地和6等地,分别占全市耕地的28%、72%。根据泰兴市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采用利用质量等计算耕地质量等级的变化情况,将2013年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耕地图层与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数据库中的县级耕地质量分等单元图层进行叠加分析,计算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并分析规划实施期间耕地质量变化情况。经分析2013年耕地中5等地面积增加了11 hm2,比重比2009年上升了0.03%,2013年耕地中6等地面积减少了43 hm2,比重比2009年减少了0.03%,总体来说近年来泰兴市耕地质量略有提高,这得益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和推进。

2.1.2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1.2.1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实施期间,泰兴市严禁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各类土地整治活动,确保了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至2013年末,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3 259 hm2,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增强沿江圩区的防洪排涝能力,改善高沙土地区的灌溉能力,实现了耕地产出效益的提高。

2.1.2.2 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实现程度。依据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至2013年末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2 951 hm2(其中耕地62 226 hm2,可调整地类721 hm2)。与规划目标相比,多划基本农田74 hm2。从这一数据上看,基本农田保护这一重要任务在规划实施期间中得到了较好地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成效较好。

2.2 建设用地规划实施评估

2.2.1 建设用地总量。

规划核定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25 203 hm2,2013年阶段目标为(阶段性目标=2009年现状+(2020年规模目标-2009年现状)×评估时长/11)

24 657 hm2。规划实施至2013年末,建设用地规模24 984 hm2,与规划目标比值为99%,与阶段目标比值为101%。从其执行效果看,2013年建设用地规模超出了阶段目标324 hm2。若以偏离阶段性目标±2%作为评估规划执行是否与规划预期吻合的标准,则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基本处于预期范围内。

規划实施期间,泰兴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337.07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610.61亿元,单位建设用地GDP由2009年的138.46万元/hm2上升到2013年244.40万元/hm2。泰兴市GDP与建设用地面积关系见图1。依据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建设面积随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呈显著的对数型增长。即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全市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长[6],但单位GDP建设用地增长幅度逐步趋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实现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2.2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泰兴市建设用地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结果见表2。

规划2020年核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2 203 hm2,2013年阶段目标为22 098 hm2。规划实施至2013年末,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2 663 hm2,与规划目标比值为102%,与阶段目标比值为103%。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超出规划目标,其主要原因一是规划实施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加大;二是二调中城乡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锐增,城乡建设用地由2008年的19 758 hm2突变至2009年的22 038 hm2,增加2 281 hm2,导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超预期。

当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支撑[7]。但全市新增城乡建设用地上图指标已使用1 241 hm2,仅剩余453 hm2,按年均使用310 hm2计算,剩余规模仅可支撑全市1年多的用地需求,规划发展空间显得尤为不足。在城乡建设用地利用中,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仍显不高,尤其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标准,因此规划后期应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

2.2.3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规划2020年核定城镇工矿用地规模5 899 hm2,2013年阶段目标为4 821 hm2。规划实施至2013年末,城镇工矿用地规模4 748 hm2,与规划目标的比值为80%,与阶段目标的比值为98%。从其执行效果看,2013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核定规划目标范围内,也在阶段目标的偏离度范围内,执行效果良好。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以及城乡统筹的加速发展,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需求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较高水平。

2.2.4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规划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3 000 hm2,2013年阶段目标为2 559 hm2。规划实施至2013年末,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2 321 hm2,与规划目标的比值为77%,与阶段目标的比值为91%。从其执行效果看,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控制在规划目标范围内,执行效果良好。

2.3 生态用地规划实施评估

规划将部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地区划定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并列入禁止建设区。区内主导用途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逐步退出[6]。规划实施期间,结合全市河道整治优化主要河道生态环境,重点加强对如泰运河等城市水源地的保护和开发管制,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加强河道两岸绿化建设,改善全市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

但是,由于过去几十年间高强度的开发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强的干扰,生态系统自净和修复能力降低,泰兴市已经出现了类似“城市热岛”的现象。因此泰兴市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3 结语

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思路,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更加全面、科学地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估。改进的指标体系,更加符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的要求。

经评估,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规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面对未来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建设用地需求较大的矛盾,应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管控,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促进节地水平和用地效益双提升。

规划实施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规划,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已逐步演化为规划实施和土地管理的重要保障机制。作为规划编制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规划实施评估与适时修改将纳入规范的工作程序。这种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有利于为规划调整完善提供定量化的论证基础,促进了地区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蒋仁开,张冰松,肖宇,等.土地利用规划要引导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8):93-97.

[2]田大德.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关于滨州市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5,204(3):202-204.

[3]洪武扬,刘永学,李满春,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5(10):68-70.

[4]郭丽英,胡业翠.东南沿海山地城市土地资源综合开发模式探讨:以温州乐清市为例[J].山地学报,2005,23(1):121-125.

[5]田帥,刘秀华.量化模型用于动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8-11.

[6]余向克,邓良基,李何超,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1):32-36.

[7]陈银蓉,梅昀,代兵,等.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01-107.

作者:祝萍 胡睿 徐园园

水利规划思想方法研究论文 篇2:

从土地利用规划角度浅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

摘要:新时期的经济竞争压力很大,人口大幅增加,改革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成为一条必然的发展路径,不仅从长远的角度去探索,而且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平衡该地区的优势和劣势。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巨大,但有相当一部分资源需要得到充分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動态因素的影响进行灵活调整。中共中央提出,到2025年,要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使用控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如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建设;分析研究

1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有许多需要考虑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我国国土面积和区域地质研究进行分析,并结合研究成果制定国家空间规划模式,从而避免国家空间规划问题,确保国家空间规划条件下的工程建设避免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这一问题。二是在新时期发展条件下,应结合新时期发展对国家空间规划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并以创新模式为支撑,优化国家空间规划过程,向有关部门按照规范程序开展国家空间规划,增强国家空间规划的成果和实效,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国土资源利用和综合规划的实际要求。三是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信息收集工作,突出基础信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同时,利用相关信息确定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效果和现实作用。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优势和现代化,减少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在实际实施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最后,要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培训,确保他们在兼顾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做好工作,防止人为干预国土空间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水平。

2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和流程

2.1调查和分析。这是一个彻底调查和“筛选”数据的过程。规划单位应当根据规划区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尽可能多地收集规划区开发建设信息。主要包括:根据“三个调整”的结果,形成统一的工作基础;通过分析大数据信息手段获取的各种数据,可以推断规划区域在未来规划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预测和分析发展的优缺点,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

2.2主题发展。这是一项多目标、多任务的领土空间计划。要认真落实国家发展规划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要求,协调农业、生态、城市等功能空间布局,划定并落实“三条控制线”在此基础上,开展现状分析、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城市发展、空间发展战略、农村振兴、区域协调、生态保护与恢复、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和水利将根据需要进行。

2.3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包括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格局、规划用地的布局、结构和使用控制要求,是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的。该规划主要包括规划报告、规划图纸、相关表格和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一张地图”。规划报告,即规划手册,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总体规划、详细控制计划和各种相关专项计划。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应相互协调,并与详细规划相衔接。三者在规划编制顺序上,必须横向、双向传导、同步推进。同时,规划必须遵循“开放式规划”的原则,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公开意见,征求群众意见。

2.4监督实施。在实施国土空间政策和规划时,要对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进行长期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预警,对负责实施国土空间政策和规划的人员进行绩效评估。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机制。上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下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各项边界、约束性目标和其他控制要求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将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纳入对自然资源法实施的监督。规划监督机制以“多规合一”为基础,协调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推进“多审批合一”和“多证合一”的一体化。优化现行建设项目用地审批、规划选址、建设用地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和监管服务水平。

2.5动态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到一定阶段后的动态反馈。科学准确的评估结论是新一轮规划的重要依据,也需要新的规划评估流程。动态评价应紧紧围绕空间规划的内容展开,包括战略目标、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土地整理、分解实施、政策措施和平台体系。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包括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长期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城市体检和国土空间规划定期评估制度。定期评估是指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空间布局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对下级政府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为监督规划的实施提供支持。

2.6科学修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城市体检和规划评估的结果,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果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级别的国土空间规划将得到动态调整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全过程监督制度。

3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视角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方法

3.1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法

在土地利用改善阶段,要研究当地自地质环境和原有运行系统,防止问题的发生,在后续开发阶段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具体研究中,可以采用多种新的技术模式升级现有的管理方法,比如利用GIS技术对当前管理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进行观测,并对数据进行全面创新,比如在农业用地观测阶段,发现某一区域的农业用地是变化较大的工业用地,GIS技术能及时将信息提交给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使各部门研究变更的形式获得,经该部门批准,当发现问题非法占用时,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强制非法占用农用地,在规定的期限内恢复土地使用。此外,土地利用率维护工作还应根据自身用途,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季节变化,制定本区土地的开发利用率,完善今后土地利用率的方法体系。

3.2土地配置形式升级方式

在土地配置形式升级阶段,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和资源配置体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研究具体的配置模式。例如,发现该地区工业用地总量较大,但生态绿化用地总量较小。因此,有必要研究此类土地资源的管理形式。在具体形式的配置升级过程中,将土地嵌入工业用地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广场和生态绿化系统,完善城乡居民日常休闲生活空间,通过运用这种方法,使土地形式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使有限的建设用地资源使用权发挥最大效益。

3.3土地规划表格的更新方法

在土地规划形式的升级阶段,核心思想是防止对原有土地资源系统的过度干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土地规划形式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例如,当发现某一地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且水资源丰富时,应防止对水资源的过度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后续的规划和系统建设工作。例如,在用水阶段,在防洪系统周围的原有水系中建立了工作方法的专业化,同时在建设用地水库和地下蓄水设施上种植了大量植物,自然降水的运行阶段可以进一步蓄水,从而建立了完善的水利运行体系。

3.4土地整理形式升级方式

在土地兼并形式的升级阶段,一方面要研究现有经营体制的兼并形式,另一方面要研究现有经营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使土地兼并形式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例如,在某一区域的运营和发展阶段,发现某一区域的土地类型相对简单,仅包含工业用地。后续的整理方法是在国土空间规划阶段,将部分工业用地划分为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态绿化用地,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结论

在新时期,国土资源和空间规划将在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鉴于此,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源空间系统的研究,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原则,根据区域资源和有目的的情況,有计划地扩展空间系统集成和资源利用的规划目标,为保证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为区域生态文明和法制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艳芳,刘治彦.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着力点[J].城乡规划,2018(05):21-26.

[2]林常春,张迎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4):12.

[3]赵广英,李晨.基于立法视角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思路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8(05):37-45.

[4]许景权,沈迟,胡天新,杜澍,张晓明.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J].规划师,2017,33(02):5-11.

作者:刘玉芝

水利规划思想方法研究论文 篇3:

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本文作者分析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探讨了几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施工技术方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为水电、农业、防洪等领域做出更大贡献。而庞大复杂的水利工程施工系统若要能够有条不紊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就离不开高效合理的工程管理和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

1 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从细节来看,很多地方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也反应出了我国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将这些问题分为了以下几点:

1.1 工程設计标准较低,质量控制管理不到位

我国是一个拥有诸多江河的国家,因而需要修建的水利工程也相对较多,以满足农业灌溉、防洪治旱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建造了多座大型水利水电枢纽中心,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水利建设水平。但从数量上来看,更多的水利工程是中小型工程,这些工程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堤坝工程的设计标准相对较低,堤身较为薄弱,堤基渗漏严重,远远不能满足防洪排涝的基本需求。

1.2 重视建设而忽视管理维护

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上,很多地区仅仅只重视建设,而忽视了建设完成后对工程的维护与管理,或者管理水平较为落后,使得水利工程在长期的运行中,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职能作用的发挥,也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寿命,给当地经济建设带来较大影响,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1.3 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很多诸如三峡大坝的水利枢纽工程,但其实还是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防洪调控方面,更是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使得北方干旱缺水而南方出现涝灾。除此之外,现代工业与城市建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污水排放问题也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中应当考虑的问题,以保护我国已经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

2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作,其意义重大。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宣传和领导,统一思想,为工程管理和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持和组织保障。各有关部门需将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依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形成建管并重的科学思想。作为管理主体的水管部门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依靠经济、技术等手段进行管理上来,摆脱行政思想的束缚,强化经济主体地位,着力研究和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新模式。在注重公益效益实现的同时,更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刺激管理思想的转变与成熟,全面实现工程的整体效益,水管部门与政府应加强合作,大力宣传水利工程的长久效益,并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统一地区认识,形成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正确认识,为工程的持续运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 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

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水利工作者应该从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行业特点出发,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策略,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的基层工作,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利工程施工的基层工作,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创造出质量优质的水利工程,为水利事业发展服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技术与科技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完善,这些给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已经较为先进,管理模式也在逐渐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管理,并很好的适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水利工程管理需求。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水利行政管理体系,颁布了一些力的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与法规,逐渐促使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实践证明,除了要做好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发展对水利工程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较为落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必须要进行改进与完善,以确保水利工程在关键施工环节中所采用的施工技术水平能够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以下笔者就来简要介绍几种较为关键的施工技术:

3.1 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

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

3.2 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

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3 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

3.4 水利工程监测技术

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设计参数的分析,强度、变形及稳定计算分析,高速及超高速水力学研究。

3.5 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

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

3.6 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网络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

4 结束语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能够引导水利建设向着正确、高效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力发展新的施工技术,积极创新,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做好水利建设发展规划,从而促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梦君,刘强,王传兵,张永昌.规范水利工程建设与探讨[J].建设与管理,2012,(04).

[2] 卜宏文,牟霞.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

[3] 梁宏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09,(05).

[4] 许百立.中国水利水电技术发展与成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作者:姜卫民

上一篇:植物保护城市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继承及创新的园林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