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

2022-04-23

【摘要】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激发中职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创新追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优势、方法、手段,发挥其在培养中职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 篇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了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做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也呈现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自我自主、崇尚平等”、“价值多元、观点多变”等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制改革的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主客体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间的重要纽带,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创新对于教育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采用跨界思维的方式,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

一、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新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环境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另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早已经不适应现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该教育方法的创新,对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今时代的社会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需要。随着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的途径,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一)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方法

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上有很多的缺陷,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正面灌输,如舆论宣传正面事例。但是欧洲西部以及美国地区,对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我国在改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要适当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方法,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

大学教师在传授课堂教育时,要把“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就是把大学生当成思政教育的主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以及其主观能动性,民主、平等地和大学生进行交流。由于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尚未稳定和完善,对社会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在处理实际的问题当中喜欢盲从,致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诸多障碍。如果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被动传授法,而忽视师生间情感互动交流的教育方法,就非常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把大学生的核心作用和个性差异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的效果是好是坏,内容是基础,而方法和手段则是关键。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手段有其必要性。传统单一的课堂上灌输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则极易让自我意识强的大学生有压迫感。因此,必须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方法。比如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给学生们带来崭新的学习环境,让枯燥的思政教育变得生动有情趣。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体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体现发展性和真实性,符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四)完善评估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机制指的是一种为完善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实现功能最大化的创新机制,并且通过对内部要素的价值采取评估判断、选择和合理利用来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发展。例如:考试模式可以更多元化,如小论文、无领导小组讨论、答辩等方式;还可以开卷闭卷相结合;内容方面,减少教材上能找到的内容,增加个人思考的题目,要求学生对给出来的案例旁征博引,系统分析,从而侧重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五)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

总所周知,社会实践作为大学教育中必可少的环节,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了其特殊的优势作用。为了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现实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为毕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活动,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一环而纳入大学生培养过程。创新载体、丰富方法、创新路径,使广大师生更新思想观念,将实践教学置于重要地位,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我国21世纪显著的时代特征,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创新,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最新课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积极面对挑战。要想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型改革落到实处,就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将学生当成教学主体,改变教育理念,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熊林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5,04.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陈慧椅.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作者:徐霞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 篇2:

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要】 中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激发中职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创新追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优势、方法、手段,发挥其在培养中职生创新素质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 中职生;创新素质;思想道德教育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里的重要一环,中职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适应经济建设的高水平的劳动者。中职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量之一,能否具有相应的创新素质,既关系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竞争力的保持。无论从教育功能还是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中职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素质,是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职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激发创新动机和意识

创新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人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无限的,生命因创新而显示出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道德教育在促发人们的创造动机、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激励人们的创新追求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思想道德教育中价值观的教育可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对于人的价值,促进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不在于观念本身,在于它能促进人们的创造动机,让人们积极投身于创造活动以求价值的实现。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期,思维本身就活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新思维的课堂气氛,采取适当的激发手段,激起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意识,使之进入创新状态,充分发挥想象,激发活跃思维。

2.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以新颖独创的方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中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上。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思维领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倡标新立异。通过发散式思维、逆向式思维、比较式思维和批判式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求异思维,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新颖、科学的独特见解,能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本专业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在实践能力、人的个性、观察能力等这些与人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的品格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宣传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等时代精神,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旧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和对由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突破。

3.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健康向上的创新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和创造愿望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激励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追求。职业道德教育可增强学生开拓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一个人高度的创造热情。人生理想教育可为人们不断的探索、创造提供精神上的支柱。心理健康教育能使人明白不能低估和轻视自己的创造性和过分低估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创造需求。

这一系列的教育在帮助学生明白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同时,还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崇高的创新追求。“创新”,是指有利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是一般的标新立异,无论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本身,还是它们的创新成果,都会存在着方向性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对于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进而保证其创新及成果在正确的方向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中职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1.认清系统关系,倡导“大德育”观念

创新素质的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素质与创新素质,都是由各自的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的多维结构,各子系统及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应该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确立系统观念,考虑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规格和特点,搞清楚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并且在动态中协调它们的关系。

从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来讲,要彻底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是德育教师和班主任之“专利”的认识误区,自觉地树立“大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识,即全体教师都是思想道德教育者。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的管理人员;不论是德育课教师,还是一般的专业课教师,都要树立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识,善于在日常工作和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惟有这样,才能在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素质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面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任务,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也要实现转变:一是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师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优势

宽松和谐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不仅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而且能够启迪智慧,激发灵感,有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者来讲,在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要改变“板着面孔说教”的枯燥刻板的印象,要提高亲和力和可接受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创造个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可以促进学生从事创新性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表现,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勇敢地进行思考、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创新潜能一旦被引导或激活,就可能提高创新能力。这不仅发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

中职学校开设的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搞好德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德育课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照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切实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也是培养中职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如开辟网上讨论园地,回答和讨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开辟学习的第二课堂,对学生正确引导,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还可建立师生交流的电子信箱,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及时沟通,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可“一对一”解决,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发展。创新能力来自并形成于实践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应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要出创新成果,必须有创新的人才;要有创新的人才,必须有创造的思维;要有创新思维,必须依赖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在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势在必行。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民族才能在迎接世界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0

作者:李伍枝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 篇3:

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基于心理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领域涉及到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落地,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价值逐步突显出来。因此,本文将着重围绕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以及采取有效应用策略展开全面讨论。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具体应用

前言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师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准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以便于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了解和获取学生的求知需求,然后制订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方案,进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1.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1.1 促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主要是着眼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用教育心理学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征进行深入探查和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个人表现、学习成绩等要素,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突显课堂教学成果。由于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学习能力、领悟能力、理性思考能力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如果教师因循守旧,依然按照一贯的教学风格,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间的学习层次感将越来越强,进而在学习成绩方面出现较大落差,这不仅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负面影响。而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尤其在教学模式上面,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小组合作模式、课堂设疑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在这些教学模式当中,总有一种或者多种模式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因此,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而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开展教学活动,则是一种事先有准备、有计划、有方向的施教行为,即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心理学理论,事前制订教学方案,事前对学情精准分析,然后在实践教学当中能够随时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在设置疑问环节,当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课堂互动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可以自觉的进入到深度思考状态,在这种这状态之下,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摸索问题的答案,而这种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恰恰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形成的重要过程。因此可以说,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释放个人潜力、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创新力的平台,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2.1 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的具体应用

兴趣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也将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長将大有帮助。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背景之下,为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首先与学生亲密接触,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心理活动,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学生的主观求知需求进行分析,并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改良和优化,使其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另外,教师应当牢牢抓住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并结合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及言行举止来分析和判断学生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接受,然后通过课下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来增进师生间的亲密度,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信息。

比如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时,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自然而然可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甚至怀有抵触和畏难心理,可想而知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和学习效果必然困困重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予以了解,同时,将不感兴趣的知识清晰的记录下来,在实践教学当中,当教师讲授到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点时,可以及时转换教学思路,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创新,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通过这种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度将大大增加,而且学习自律性与自觉性也得到切实改善。

2.2 在构建和谐互动氛围方面的具体应用

和谐互动氛围是高效开展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空间上的默契度,老师的教学过程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与积极参与,这对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的提升均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在新课改政策实施以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需始终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在教师队伍中间掀起了一股教学模式的“创新热潮”,而在这股热潮的引领下,教师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对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旨在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情感互动桥梁,进而为学习成绩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首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已经做好了充足的事前准备工作,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师对班级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特征、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入了解与剖析,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一个有效的互动话题。其次,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与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需求,在互动环节,教师能够采取多维度互动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力求让处在每一个学习层级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这种互动方式。最后,教师完全将课堂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的个人潜质与能力得以充分展现和发挥。比如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挖掘当下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积极讨论,像“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热点话题,这一类话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热议,同时,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教育教学氛围,这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3 在促进优秀品质形成方面的具体应用

激励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通过激励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一个优秀的学习与道德品质。但是,在应用激励理论时,切忌不要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奖励,应当把握好尺度和分寸,以达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目的即可。如果一味的实行奖赏,那么,学生也将习惯于这种激励所带来的成就感,一旦长时间得不到这种激励,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也将出现较大的落差。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学习和钻研,以吸取理论中的精华内容,尤其在激励学生方面,可以采取多向并举的方式,即物质与精神奖励结合,奖励与处罚相结合,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时,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如果在某一方面犯了错誤,应当采取适度的处罚,比如承担班级卫生、擦一周黑板等,这样才能促进优秀品质的快速养成。

比如个别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道德品行方面,都表现的极为优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对这些优秀的学生采取变相激励的方法,即把这些学生树立为班级正向典型和榜样,然后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将学生的优秀事迹分享给其他学生,这样,能够深深触动其他学生的心灵,进而对这位同学产生一种敬佩与欣赏之情。与此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其他学生也能够效仿班级里优秀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进而逐渐养成一个优秀的学习与道德品质,这恰恰是榜样的激励与鼓舞力量而引发的群体连动效应。

3. 强化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为了激发和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当前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由传统的讲课形式课堂转变为课堂互动形式,赋予学生主体更多支配课堂的权利,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与教学活动中来,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其一,适当采取直观教学法,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让学生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分辨各个部分,从而达到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目的。直观教学法应用的是心理学的强化视觉功能,调动多种感官联动和全方位感知,从而有助于学生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其二,采取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集声音、影像于一体的动态化教学情境,沉浸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时,既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互动效果。

3.2 采取多元评价,促进全面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应用教育心理理论时,首先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摒弃过去单一的、局限的的评价模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品质、个人言行等各方面均有所改进和提升。比如在教师评价阶段,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念及时发现学生的个人优势与潜能,然后通过正向激励评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能够快速发生转变,进而主动去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在学生互评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合作小组,然后让学生通过对其他小组成员的了解,进行针对性评价,进而帮助学生及时查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在学生自评阶段,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等多方面内容,查找出在哪一方面还存在不足和缺陷,在哪一方面亟需改进和完善,然后为自己量身订制一个学习计划,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总 结:

综上,新课改下,在教师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不仅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向同行。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准,不断汲取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精髓,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积累更多的从教经验,为实现学生全方位、全方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许双成.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1(Z1):69-72.

[2]邱熙.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7(01):51-52.

[3]刘南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0):104-106.

作者:李文翔

上一篇: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论文下一篇: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