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及创新的园林建筑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西方建筑的文化及体系不断的渗入,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步入我国大部分城市,其建筑形制有着惊人的一致,高大的方形体块配以霓虹灯的闪烁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建筑格局,充斥着古国浓郁的文化和地域性的特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继承及创新的园林建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继承及创新的园林建筑论文 篇1:

中职园林技术专业建设调研及探索

摘要:通过对园林行业企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园林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工作岗位、岗位能力要求,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以及校企合作等情况,进行专业建设现状和可行性的论证分析,以期为中职园林技术专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园林技术;专业建设;调研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等职业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中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园林行业的中级技能型人才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培养园林专业的技能。为了针对广州市尤其是番禺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本校的实际教学条件,贯彻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促进学校深化改革,更好地准确把握园林专业建设定位,我校于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组织进行了园林行业企业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的调研工作。通过调研,进一步明晰了广州市园林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工作岗位、岗位能力要求、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以及校企合作的方式等情况,通过专业建设调研及探索,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方案。

一、调研的任务、途径与方法

(一)调研的任务

1了解行业发展(侧重广州市及番禺地区)及人才需求情况,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及职业能力要求。

2了解园林相关企业对中职学生能力的期望及需要中职学校调整或强化的课程,对中职学校教育园林教学的建议,了解本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期望和对专业课设置的意见、建议。

3听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出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围绕贯彻中职课程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就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学生就业实习、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调研。

(二)调研途径、方法等的基本情况

1举行园林行业专家的现场研讨会

连续三年召开“园林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有针对性地邀请广州番禺景丰园林、广州尚点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市中森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企业的专家,召开由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代表及专业教师组成的现场研讨会。调研期间,在座谈会之前将设计好的调研提纲、调查问卷等以邮件的方式发给专家。调查问卷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项目:一是广州及番禺周边地区园林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园林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园林技术从业人员的就业岗位、职业素养要求及职业能力要求;三是园林行业、企业对中职学生能力的期望及需要中职学校调整或强化的课程;四是对中职学校园林技术专业教学的建议;五是校企合作意向[1]。

在现场研讨的过程中,主要围绕着园林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工作岗位、岗位能力要求、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以及校企合作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行业、企业专家就园林技术专业的办学思路、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与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展开更广泛的联系。通过调研,了解了广州尤其是番禺地区园林行业的就业岗位和行业现状。

2毕业生就业调研情况

从近五届园林毕业生中,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就业岗位、专业对口情况、稳定程度、薪酬水平、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影响职业发展的专业课程、与就业联系密切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等情况。调查问卷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项目:(1)现从事的行业;(2)月收入;(3)哪些才能最有助于应聘;(4)所学课程与所从事工作的关系;(5)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上最大的问题;(6)最能影响你职业发展的要素;(7)选出最有意义的5门课程;(8)与工作联系最密切的三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调查分前期准备、实施、资料汇总、整理分析等几个阶段。根据调查成本最低化、效用最高化和取得调查结果形式多样化原则,我们确立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本校园林技术专业2007年以后的往届毕业生,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其中,资料调查收集工作主要由往届毕业班班主任负责。通过往届班主任发出书面调查问卷、网上调查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

收回调查问卷后,将问卷结果逐份输入电脑,抽样核查,与网上调查相关数据相加,得出统计结果,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二、区域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一)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广州市地处经济发展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改善极其重视和关注。同时,政府及市政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对广州市番禺区内河涌的改造及绿化;2010年广州亚运会,带动了番禺区的花卉、苗木产业及园林行业的加速发展;岭南园林在番禺区的建筑设计与住宅景观的设计中,也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随着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传统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园林艺术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座谈研讨和毕业生调查,近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思路,准确把握专业建设定位,其启示与建议主要有三点:第一,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二,应开展项目教学及实践性教学课程的研究;第三,中职学生的定位应该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园林技术型人才。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很强的动手实操能力,具备园林植物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吃苦耐劳及团结合作的精神。要强化校企合作,适当引入企业培训、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实现中职的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我校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1—2年后的工作岗位分布情况

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园林相关行业与服务业就业,从事园林及建筑类绘图、园林施工、园林养护管理、苗木销售、监理员、资料员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主要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有:绘图员13.3%、施工员13.3%、监理员4%、园林苗木销售9.4%、资料员10.7%,其他(如升学、当兵等)为24%等(见下表)。近五届园林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分布(样本数:75人)

岗位绘图员施工员监理员文员仓管员计算机操作与维护员资料员跟单员苗木销售安装维修工其他人数10103438437518比例13.3%13.3%4%5.3%4%10.7%5.3%4%9.4%6.7%24%2毕业生对学校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评价

调查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学校所学课程的关联程度,调查得到的结果:认为一般的占58.33%,认为密切相关的占19.45%,认为基本无关的为12.5%,认为完全无关的为9.72%。这说明毕业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总体为一般,也证明了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必须坚持按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3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虽然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结合行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园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认为,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反映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以就业为目标,学非所用”,占38.35%;其次,毕业生对“哪方面的才能最有助应聘”这个问题的回答,有高达38.36%的学生认为动手实践能力对应聘成功最重要,这说明加强学生技能训练非常重要。

4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及专业技能

从调查数据看,毕业生普遍反映重要的课程有: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小品、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含CAD、PS、3DMAX)。对于这五门课程,可以称之为“具有最大实效性的课程”。毕业生认为要获得更好的发展主要应具备利用CAD、Photoshop两个绘图软件进行园林绘图的职业技能及证书。对课程实效性的判断,主要由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可以得出。基础和技术性较强的、难度适中、实用性强的,同时又能适应岗位的课程对他们而言意义是较大的。同时,33.77%的毕业生觉得最欠缺的是语言表达及社交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问卷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为男生,社交能力较弱。二是园林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要求实操性的技能较高。这与“目前最欠缺的素质”和“还想学哪方面的课程”两个问题的反馈结果形成互证关系,学生毕业之后并不单纯从事技术工作,而是在各行各业各种工作岗位中广泛就业,因此就会感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处还欠缺其他方面的素质,所以除加强技能训练外,要特别加强学生交际能力与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方面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园林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我校园林技术专业始建于1998年,多年来专业建设一直紧密结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深化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园林技术专业坚持“一专多能,特长培养,德技双馨”的育人特色,经多年发展,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地方特色,注重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从传统学科型调整为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也彰显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学生参加农业类技能竞赛多次获得市级、省级以上的奖励;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动手能力较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园林技术专业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紧密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应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2)课程体系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整合优化专业课程,开发以项目教学及实践性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实施新型的教学模式和立体多元的学生评价方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3)师资队伍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师资整体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践技能应进一步提升。(4)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推进。实训基地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园林技术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训要求。

四、园林技术专业建设的建议

园林技术专业希望依托广州尤其是番禺区园林产业的背景优势,进一步强化校企深度融合;多角度、多层次探索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成具有地方特色,社会与园林行业认可度高,并对珠三角区域尤其是番禺区的经济和园林行业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专业。具体目标为:

(一)专业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与能力要求

主要培养面向园林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适应园林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敬业爱岗、刻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园林技术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园林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园林行业中的绘图、施工、造价、养护管理、苗木销售、花艺等技术工作,从事园林设计及施工、园林栽培管理、建筑绘图、模型制作、珠宝绘图、花艺、平面设计等行业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技能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为园林植物养护员、插花员、测绘员、制图员、设计员、施工员等。

(二)课程内容整合及课程开发的设想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项目教学的特色。重点依托番禺区园林行业发展的产业优势,开展项目教学课程的研究。充实、完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将职业态度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等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改革的设想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完善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行动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探究和实践并重的项目教学,开展生产性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感。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设想

根据学校“面向市场、为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而设计”的办学理念,按“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结合番禺园林行业发展的背景,构建和实施适合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中等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与园林企业、公司签订协议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使企业能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五)加强专业师资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的建议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考虑聘请园林行业、企业中兼备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加大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的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和能力丰富、教育理念新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其成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核心团队。

加强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训场所建设,根据专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充分地利用校内外可利用的资源(如市内的公园、余荫山房、宝墨园等独家具岭南特色的园林等),尽量使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满足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需要,具有教学、社会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和生产为一体的开放型的园林技术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作者:叶燕玲

继承及创新的园林建筑论文 篇2:

关于王澍建筑作品的艺境研究

摘要:随着西方建筑的文化及体系不断的渗入,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步入我国大部分城市,其建筑形制有着惊人的一致,高大的方形体块配以霓虹灯的闪烁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建筑格局,充斥着古国浓郁的文化和地域性的特色。我国建筑大师吴良镛在《北京宪章》中指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大力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和地域性建筑是建筑界的一个新的方向,文化的传承与地域性特色的发展必将成为建筑发展的新思潮。

2012年,有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首次落户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获此殊荣。王澍获奖,在建筑界掀起巨大浪潮,建筑各界人士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个默默在改建废旧建筑工地上工作长达10余年的建筑师身上。面对获奖,王澍表现淡定,他的国际化视野和对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或许早已告知他获奖必然。普利兹克评奖辞说:"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王澍获奖令人欣喜,但是在其获奖背后的中国建筑界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在西方文化的侵蚀,政府政策不完善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的建筑文化逐步消亡,事态的严峻足以引起所有人的反思,复兴本土,让建筑回家迫在眉睫。作者通过为期1个月的时间,历经8个城市,对王澍的14处已建成的建筑作品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与学习,深深地感受到王澍建筑作品的安静与震撼,以及强大民族感和人文情怀。其建筑的手工匠作与造园的意境让人折服。坚信以王澍为代表的本土建筑师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定会让世界建筑有中国的味道。

关键词:本土建筑;王澍;传统文化;建筑匠作;建筑意境;发展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于传统建筑的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尴尬的境地让人无奈,"千城一面"的格局无法打破。中国的建筑师也已经习惯用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传统的中国美学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师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的是自己的无奈,很多"建筑师"也已经被训练为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无论是北京香山饭店、还是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吴良镛的菊儿胡同,都是少数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发展的思考。2012年,普利兹克奖落户中国,以王澍为代表的建筑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目前建筑创作环境的反思。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王澍作品深入人心,为中国建筑界的发展注入一剂活水。

研究王澍,不仅仅是研究其具象的建筑,而是研究其建筑的思想,建筑情怀,研究其对中国传统营造的继承与发展。场所精神,建筑回归,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2研究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形成同自然和偕共生的哲学观。人们崇尚自然、依赖自然,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看成是至高的境界。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几乎都是直接来源于自然,其形式和结构也以同自然环境迅应协调为主,具有内在的乡士特性。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在全球范围形成了 "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潮,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开始嫌弃自然材料而热衷工业材料,崇尚机器美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下的中国也受到该思潮的影响,开始抛弃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的传统技术,忘记悠久的历史与情感,抹杀地域差异而全盘接受西化。似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生活在这些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感受不到原有城市的脉络,传统文化也失去传承,市民失去了在这个城市应有的时空感应和身份,因此出现了地域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愿望。研究乡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有了历史的积淀,给人以"家园的"稳定感,体现了一种本土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感。

"地域性特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唤醒意义,要远大于具体的中西建筑样式之争。在寻求"地域性特色"的过程中,人们必然会关注到中国传统本土建筑文化中那些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价值的部分,寻找可以用来继续和发扬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建筑语言,使得传统建筑文化精神能够同当下社会发展模式相契合。对于我们而言,参与"当代乡土"的研究实践,既有迫切的现实性,更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2王澍的建筑理念

王澍的设计思想可以用两句话来体现:"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这简短的两句话,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无论是苏州园林还是古代文人诗词歌赋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中西,所以他能用一种比较的手法去感知那远去的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他承接与发展了华夏建筑。王澍的建筑意指在传统中寻求中国艺术之根,把古代"造园"手法融入现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的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学去关注,而他自己只是用古代工匠手法诠释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从建筑外观的处理看王澍设计作品的形态设计王澍的建筑设计作品出发点大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试图利用传统的园林建筑手法解决城市建筑的问题,从而打破城市中建筑形式化的僵局。他的建筑形态简洁明了清晰,但是他的建筑给人带来的感觉却是丰富多彩的,他用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去设计建筑,把人们带入他的建筑中。以宁波历史博物馆为例: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以外,还运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这既体现了环保、节能等理念,也使宁波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初看建筑外观,王澍有意将建筑高度压得很低,边角微跌,这种做法强调的就是向乡野延展的地平线,伸到很远。从外形看建筑本体有如被鬼斧神工般切成数块几何形体,建筑的外墙面也同样形成了不规则的切面,有的在上升过程中突然向外部倾斜;有的从地面开始就向上倾斜与地面形成一个夹角,和对面垂直的墙体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形与形的关系在基本形的集合中属于复叠关系,也就是说,利用了一形覆盖在另一形上造成新的前后关系,这種手法更加凸显出建筑本身的力量感与体积感,同时也使得这座作为博物馆的建筑从外形上更加令人尊重,馆中的展品也更加显得不凡。在建筑的用材方面,刻意使用红砖、灰砖以及瓦缸片随机砌出,在顶端用的暗红色砖偏多,好似将夕阳的光辉引到了建筑上,为建筑本身增添几分诗情画意。建筑的墙面同时还运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制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毛竹随意开裂后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显现,这种特殊的肌理效果与传统的砖瓦在墙面转折处恰好形成特殊的反差,把传统建筑材料与环保竹制混凝土材料在艺术效果上进行碰撞,营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氛围。

从建筑装饰的处理看王澍设计作品的形态设计王澍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会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不会轻易接受这个社会已经用习惯铸成的东西,他往往会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带入设计里,让人感觉是那样、但细细体味一下又感觉有些许不同,不是说完全不一样,表面上看,好像很一样,然而一用就会发现,处处都有点不一样。王澍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也会时不时冒出一些顽念,正是这些顽念使得王澍的建筑中出现了大量极具特色的设计。王澍建筑作品中"门"的形态设计会让大家记忆犹新。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过:"凿户牖,以为室。"门在建筑环境中是连接室内外的分界,门内、门外是不同的两个世界。从形态设计来看王澍所设计的门利用不规则几何形态把内与外用一种活泼积极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这种实体的积极形态依附于消极的建筑形态里,把整个建筑的气氛拉动,可谓是整个建筑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3王澍建筑作品的匠作与意境

3.1王澍的艺匠

在古代,并没有"建筑设计"这样的说法,而是叫做"营造学"。"营造"有"规划"和"建造"两层含义。顾名思义,"规划"是有计划的去做,是要用心用脑的;而"建造",则是必须靠手,亲手去做才行。中国古代没有设计师,主要是园主人和匠人共同完成园林的创造和进一步的调整,修正,完善。中国曾经有很优秀的建筑营造传统,古代的中国,造房子是每一个男人都会干的事情,历史上很多艺术家和建筑师是一身兼具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以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瓦园"就在建设中大量启用传统的手工建造活动,全部由当地工匠完成。王澍从很多工地回收了大量的瓦片进行建造。这两个作品大规模启用传统的手工建筑方式,让农民工展现"砌石头"的精湛手艺,使营造传统有传承下去的可能。全球最著名的美术学院美国罗德岛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看到象山校区的建筑,感到非常激动,认为从这样的建筑工艺中看到的是真正的"中国味道"。

中国建筑文化真正根源性的东西是掌握在工匠手中的。这些建筑工匠通过对营造技艺的传承来继承传统。今天,被不少人视为没有技术能力的农民工,其实都是"砌石头"这一传统营造工艺的大师。因为这种古代流传的工艺只有在农村还有保留。因此王澍一直注重同来自乡村的建筑工匠的交流,通过他们来学习中国传统的营造技艺,尽力恢复中国的传统文化。王澍认为要保持传统文化,并不能单纯的去模仿、复制,否则传统必死。而是应保持传统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在继承的越础上去创新。王澍通过将传统的营造技艺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并尝试将传统营造技艺同现代建造技术结合使用的可能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建筑中得以继承和发扬。而将传统营造技艺运用到当代建筑中的最佳载体就是传统材料,通过对传统营造技艺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也进一步加深了王澍对传统材料的认知。

3.2 王澍的中国意境

普鲁斯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一套回忆理论的说法:"过去的一切都无从回忆,过去的浮现是从一块小马德兰点心的香味开始的, 是从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开始的, 借着某种无名的程序和鲜活贴切的感性, 在一连串的事件场景内聚起生命。" 王澍把建筑设计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寻觅和创造建筑中的"小马德兰点心的香味"上。他把这种唤起人联想的" 香味"理解成空间中事件的激发器, 是一种程序的概念。王澍把空间创造看作是一个程序设计的过程。每一个程序中将会有一连串事件被编写在其中, 這些程序激发了事件, 创造了经验的联想, 与此同时场地产生了意义变为具有某种精神的场所。举一个王澍很得意的作品为例: 王澍在他的自宅中创造了一个"环绕程序"。他将小卧室里的两扇门所形成的空间进行了新的定义, 抛弃了原来作为门的功能而仅仅保留了它们的空间, 把它们当作两个可以穿过的洞。两个门洞和中间一堵不宽的墙, 形成了一个适合绕墙追逐的游戏空间。王澍两岁的儿子特别喜欢这个空间, 绕着那堵墙转个不停, 不知疲倦。王澍精心设计的这个有趣的"环绕程序"赋予了一堵短墙特殊的意义。它成功地打破了原有空间的使用惯性, 叠加了一种新的"曲径分岔"的体验方式。这种换位式的体验方式激发了空间体验者无限的创造力。王澍把他的程序编写方法称之为"造园"的方法。他在自宅中造园, 在顶层画廊中造园, 在文正图书馆中造园, 就是把园林空间的使用方式叠加、融合到这些功能迥异的空间使用方式之中。不管这些空间的功能是什么:居住、展示或是其他, 它们都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游园"。他的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将所给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之中。比如把教堂当作保龄球馆使用时就进行了类型转换。类型转换颠覆了单一的行为逻辑顺序,"异位"的空间起到了诱发事件的作用。王澍的" 造园"正是通过园林这种" 异位"空间来激发起人们在其他类型空间中的特殊体验, 达到意义充实目的。

4 对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展望

认知自己,才能谈发展。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路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再不回归,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即将消失殆尽,发展传统建筑,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建筑界的发展之路,更是发展中国的必然方向。我们不排斥霓虹灯与混凝土的味道,但是决不能让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王澍推崇手工匠作,愿拜手工匠人为友为师;王澍主张中国园艺,愿取法于传统画作,这都是无声的在抨击那些唯利是图,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西化的建筑界人士。王澍作为中国公民第一个获普奖的建筑师,也正是说明了世界建筑界的关注方向。有人认为,王澍获得普奖,就证实了中国建筑也正式登陆了世界的舞台,殊不知无论是王澍、张永和、马清运还是吴良镛也只是中国建筑界庞大人数的凤毛麟角。中国建筑界应该沉痛反思,中国应该重拾历史和记忆。当然,我们不能悲观,我们应该拾起信心,唤醒心中藏匿太久的真实,让世界的建筑有中国的味道。路途艰难,但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城市行走编委会.王澍建筑地图[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李翔宁.穿越曲径迷园-解读王澍.[J].时代建筑,2002(5).

[4]王澍.造园记.[J].建筑师,1999(2).

[5]王澍.保卫城市建筑文化"闪光点"[J].科学决策,2007,(6).

专业:建筑学专业硕士。

作者:强凌波

继承及创新的园林建筑论文 篇3:

泰国风景园林景观的艺术特点

摘要:泰国是世界公认的旅游胜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风景及旅游资源,在并未受到广泛关注的东南亚园林中,却形成了自身独特而较为完善的体系。泰国园林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吸收近代欧美景观规划设计的先进理念,同时特别强调东方文化与精神特质,从而充分展现出自身特有的魅力。笔者利用在泰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广泛游历泰国的各色园林,并结合详实资料分析其先天优势、人文基础、基本状况及总体特色。

关键词:泰国园林;风格流派;特色;独创精神

一、泰国概况

泰国被称为“自由的土地”,又被奉为“微笑的国度”。前者是“泰国”(Thailand)的字面释义,后者是一句美化的口号,两者都很好地诠释了泰国和泰国人民的本质。泰国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国家,其旅游资源丰富,主要表现一是自然环境优美;二是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三是民族风情独特;其旅游收入居国民经济产值的第二位,仅次于农业,但其旅游业的活动境域与生存空间却是以覆盖全国、发育完备的风景园林系统为依托和支撑的。由于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泰国有着风景园林发展所必须的“先天”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区域气候良好,地质地貌丰富,植被林木茂盛,风光旖旎,景色如画。

泰国位于东南半岛,南临泰国湾。泰王国一般分为四个地区:包括曼谷在内的中央平原、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泰国广羡的森林和丰富的植物种类。泰国现有森林面积125,000kin约占其国土面积的24%,泰国的主要森林植被大致可分为常绿林和落叶林两大类(森林植被型组)和热带雨林、山地常绿林、半常绿林、针叶林、红树林、干旱龙脑香林及落叶混交林等七亚类(森林植被型),维管束植物种类约18000多种,有各种果树、竹类以及典型的硬木树种(Tropical Hardwoods),如柚木(Teak,Tectona-family Bignoni-aceae)等。境内拥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海岛等各种地形地貌;还有锡河、蒙河、难河以及湄公河(The Mekong River)(图1)、湄南河(The Chao Phraya River)等秀美多姿的河流。

二、泰国园林现状概述

泰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佛教国家。富饶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致,令人折服的建筑和艺术,以及热情好客的人民都使它成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凭借得天独厚的优美风光,极富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沉淀,加之外来艺术文化的影响以及与民族特色的良好融合,泰国园林成为东南亚地区自然风景园林资源中的一支奇葩。无论是景色绝佳的自然风景名胜区,还是久负盛名的古城故都,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与佛教文化和宫廷文化紧密联系的建筑文化遗产,众多古寺名刹、皇宫别苑和它们的风景园林环境,加上外来文化的长期吸收融会,又构成了泰国园林发展的人文基础。

泰国园林的类型繁多,层次丰富,相互间的联系也较为紧密,主要包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国家公园,体系完善、管理良好的城市园林以及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郊野园林;国家公园又可大致划分为山区型(图2)、滨海型和海洋型(图3)三种类型。

2.1国家公园

根据泰国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66个国家公园和3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9283.5km,约占泰国国土总面积的7.66%。

泰国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泰北清迈的素贴山、中部的考艾山、沙拉武里府抱木山等。其内容与实质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为特色的传统型风景园林,相当于中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其特点是保护区与国家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往往互相穿插交织,形成有机的联系:有的国家公园本身就是一个保护区,有的保护区又是某个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也有位于风景区的保护区域或完全独立的保护区,具体内容有对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陆地或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这种复合型风景资源不仅层次较一般丰富,而且在对既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完善方面是很有意义的实践,拓展了原有对功能的界定与区域的划分。

2.2城市园林

城市园林除了一般的公众园林,即城市公园(如曼谷的暹罗公园与隆庇尼公园)外,主要是皇家宫苑,也包括大城市周边发展起来的一些主题公园(如东芭乐园、北榄鳄鱼湖)。

其特点是借用生态学中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将具有相关区域性的风景园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知,清晰地勾勒出一种共生型的风景园林群落结构形态。多种类型的风景园林充分利用各自的天然优势,发挥其自身特点,在原有的单独存在的基础上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及各种郊野公园,在地域条件与其它自然及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区域性风景园林群落。将风景规划的范围从个体发展到群体,从关注局部发展到协调整体和谐,这是一种颇具研究价值的风景园林建设体系。

2.3郊野园林

郊野园林是泰国园林中又一重要类型,主要是指在区域性风景园林群落范围内或城市以外的中小型公园、天然动植物园、科普性的专题公园和佛教寺庙园林、皇宫离宫别苑。尽管在体量上远不及国家公园那么庞大,也不同于多数城市园林在人造景观方面强势的表现,但由于泰国地跨热带与亚热带气候区的良好自然条件,宜人的生态环境,加之丰富历史的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都使得郊野园林别具特色,让人们身处其中之时,因远离尘嚣而令人产生洒脱释然的心境,使其对园林艺术美境界的感悟更胜一筹,为一般城市公园所不能比拟。

三、泰国园林的风格流派与类型划分

3.1泰国园林风格流派浅析

近代以来,东南亚广大地区纷纷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而泰国则是东南亚地区惟一免于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特例进行了较多的分析探讨。也许正是因为她积极地面对现实环境,在受到外来文化深度影响的同时主动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才使得泰国形成具有独特风格与时代潮流的特色文化及艺术产物。19世纪开始,西方风景园林的风格逐步渗入泰国,尤其在皇宫别苑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与泰国传统民族风格相融合,形成极富特色的文化艺术产物,至今仍吸引着众多旅游者。曼谷大皇宫(图1)就是最具融合代表性的泰国园林,其内不但修建了纯欧式的宝隆皮曼宫,还配上了与之协调的欧式草坪花园以及修剪整齐的园林植物雕塑(图2)。曼谷王朝五世王朱拉隆功大帝的夏宫威拉默宫,无论其宫殿建筑还是整个园林空间都充满着南欧的浓郁情调。而作为旅游热点而闻名遐迩的东芭乐园(大象主题公园)则以园内一隅精心营造的欧式园林而吸引国外游客,公园内另一精彩的景点热带兰草园也是欧洲思维与泰国国情相结合的科技文化产物。

泰国作为著名的旅游国家,在外国游客心目中向来都是

享乐的天堂,而在东方民族民众的意识中,它又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气质的生命体。相对于西方古典园林及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风格定势,泰国园林的风格流派则是一种交融并举,在发展中将自身特质与外来影响不断整合的多元风格进行了集中体现,这使得研究者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交相审视时,会明显地感受到其所表现出的东西方特质的多元融合性,它并没有因为受到外因影响而丧失固有特色,反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与本土文化因素的良好契合点。

从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观点考察,在造园要素上,泰国园林具有建筑、小品、植物及理水等基本园林要素,由于气候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植物造景表现了突出的优势。但相较而言,其理水较为简约,以人工挖凿的湖面及引人的自然河流为主,水岸线柔缓舒畅,在形式上一般少有变化;园林建筑远不如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形式多样,仅有凉亭水阁两种;表现东方传统园林特色造园手法之一的叠山,在泰国园林中并没有明显的表现,体现园林空间组织和变化的地形处理在手法上也比较单一,仅止于一种较初级状态。这似乎与泰国人平和甚至有些慵懒的性格不无关系,这些园林景致更多是对自然的欣赏,其中很少表现出过于明显的人工雕凿痕迹。

从西方造园习惯来看,18世纪末的东风西渐使西方文化艺术风格在泰国园林中也略有表现。以凡尔赛宫苑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特别强调几何规则式造型与中轴对称式布局。而在泰国风景造园中,这种强化人工,改造自然的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在植物修剪造型与体型变化上,泰国园林有较好的表现,加之有利于热带与亚热带植物生长的气候及自然环境条件,造型植物成为泰国造园要素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尽管融合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风格和造园手法,泰国园林的本土特征依旧清晰明朗,大致表现在以池岛构图的园林布局(如素可泰历史公园的金池岛和塔攀通寺);泰式风格的亭阁殿宇(如邦芭茵行宫的湖心亭)(图3);民族风味的佛寺塔阁(如素贴山双龙寺与佛骨舍利塔);热带、亚热带的园林植物(如热带兰草园、五色玫瑰园以及椰子树、热带榕等)。

从现有泰国园林的情况考察,其风格流派有明显的东、西方园林影响。由于受到中国、印度、越南、高棉、锡兰和欧洲文化传入以及二战时期日本占领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泰国园林自身的民族风格反而比较难以明确地总结出来。泰国历史文化受印度和中国影响较深,反映在建筑和园林上也是如此(图4),泰国的皇宫别苑佛寺在建筑布局、绿化花木、雕塑小品及总是园林环境上均有印度、中国建筑园林影响的痕迹,如自然山水的利用与人工池岛的开凿,佛塔殿宇的布置与水阁凉亭的经营,园林小品的运用和奇树芳草的铺陈等。典型的印度影响是寺庙园林中栽菩提树、植曼佗罗、建佛塔;突出的中国情调是宫苑佛寺园林中的中国石刻园林小品(如石狮、武士、牧童、凤凰等)。而本世纪80年代由中国设计建造的泰王宫花园(如智乐园)以及90年代建造的象征中泰友谊的泰国孔敬市中国园,则是原原本本的中国江南园林的直接展现。

3.2泰国园林的类型划分

泰国园林是一个自然与人文条件均很优越并发育完善的有机整体。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民族特色与外来影响互相渗透,东方风格与西方流派多元融合,传统形式与现代观念有机共处。既有与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又有以自然风景特色为主的;既有传统风味浓郁的,又有时代特征鲜明的;有的以名山大川为依托,有的与城市环境相共生;在尺度处理上收放自如,既有上千公顷的宏伟巨制,亦有一、二公顷的精致小品。

若干风景名胜区、众多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各类郊野园林与各种城市园林共同构成了泰国园林的总体架构,并以其各自蕴含的丰富内容,生成了泰国园林这一生机盎然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有机整体又因泰国宏观风景环境的地域区划与各种类型的风景园林的错综交织而分别形成几大群落。这种结构模式应该说是泰国风景园林结构体系的一大特色。

四、泰国园林的特色、流变及其独创精神

4.1泰国园林的特色及其流变

泰国园林的特色可以概括为:

1.充分利用地域环境与自然条件的优势,有计划地、科学地合理开发各类风景园林;风景园林体系发育完善、结构层次丰富,以“群落”为结构特色;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将自然生态的保护与风景园林的建设有机联系、紧密结合;

2.风景园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流派上多元融合、有机共存;风景园林开发建设与旅游事业发展密切配合、互相推进,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3.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将名胜古迹与风景园林溶为一体,使其具有文化内涵;巧于引导民众感情,风景园林规划建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泰国园林既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又面临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泰国园林的风格演变呈现以下几种情况:

1.从传统型到现代型:可以由传统的素贴山、考艾山与普济岛、三岛国家海洋公园等全新类型的比较而得出结论;

2.从小型到大型:可以从过去的城市公园与现在的国家公园的规模比较而一目了然;

3.从文化型到科技文化型:可以从较早的公共园林和现在的野生动植物园、蝴蝶花园、水族馆等比较而窥其端倪;

4.从单一型到多元型:这种情况特别明显,泰国新近开发的风景园林几乎都考虑到了休憩游览、科学普及、体育休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在每一个园林单位中尽量做到内容的综合性与功能的多元化。而深层次的多元化则反映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兼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生和东、西方风格流派的有机共存。

4.2泰国园林的独创精神

发展中的泰国园林最有价值的就是它的独创性。这些独创性体现在对传统遗产的珍视与爱护(图5),更体现在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方面的可贵努力。

前者可以世界闻名、价值极高的素可泰历史公园为例:这座公园历史上是素可泰王朝的都城与泰国政治、文化中心,既是规模宏大的遗址公园,又是形象地展示13至15世纪素可泰王朝时期历史文化的巨型博物馆;根据1969年“国际保护同盟”制定的文件,它还属于文化遗产型保护区。这种以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为主的大型公园在许多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是很难办到的。而泰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积极实现了这一引以为豪的项目。

后一种情况则当推近年来在佛统新建的“佛教文化城”。这座大型郊野公园是泰王国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辰2500周年而兴建的。据2003年7月统计,全国人口6426万,其中主体民族约占75%,非主体民族占25%左右;佛教为国教,全国95%的人信仰佛教,其余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在佛教信徒众多的泰国兴建如此大规模的公园,可以说它开创了新的公园类型——宗教性的文化公园,同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这两组景区设计手法新颖,把古老的宗教文化与别致的

园林风景协调地糅合在一起,与整个公园绿化为主,绿树成荫的大环境有机融合,给人极美的印象。亲临园中,久居城市喧嚣中的人们可以在其中放松心情,融入到自然之中去,对于习惯了在有封闭的公园之中漫步的人们来说,规模如此宏大的一座郊野公园却没有围墙和栅栏,这的确令人心境豁然开朗。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寺庙园林有所不同,该公园更趋向于园林化的寺庙,其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而且,在公园的运营、管理、维护等方面都采取了现代化的模式,使之成为泰国园林旅游开发中新的亮点。

4.3对中国风景园林的思考

相比较之下,我国已经开发的风景资源实在还太少。据统计,我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44个,总面积约为1万km;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立的风景名胜区有667个;目前,我国的国家风景名胜区范围仅为国土面积的0.5%强,加上省级以下的风景名胜区也仅占国土面积的1%。毫无疑问,倘若从整个国土疆域来看,我国尚未开发的风景资源远比泰国丰富得多;即使与美国这样拥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的国家相比,中国也毫不逊色。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中国在风景园林开发的空间和深度方面仍有极大的潜力,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最珍贵的特种资源,它十分脆弱,一旦遭损,无法弥补。也正是因为如此,风景名胜区才能成为吸引游人游览、审美和从事研究、教育、文化艺术等活动的场所。我国应该逐步完善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古迹区、历史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的体系,提高对国土资源的保护。要开发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就必须在着手之前进行科学详尽的论证,本着务实的态度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来对待风景资源的使用。对于政府部门的决策者而言,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本地区风景资源的开发问题,既不能因个人意愿或追求政绩而不顾地方实际,片面追求绿化美化效果造成人为的过分开发;更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项目,有可能因此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加强并完善对风景园林建设和自然资源利用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政策法规上强化源头性管理,提高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破坏的生产者的运营成本,杜绝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自然风景资源的破坏。

五、小结

正如一些学者所述,泰国园林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历史悠久的人文条件而兴,因环境与旅游发展的需要而盛,因具有远见的发展计划与严格先进的科学管理而荣,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国家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的风景园林事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从与经济相关联的角度看,泰国园林的现有特色也是泰国近30年来经济发展的折射与体现;它是过去特色的发展,是进程性的而不是静止性的。随着泰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它还会不断产生新的层面,增加新的内涵。正是由于这种不断发展、积极拓展,使得泰国园林在追随世界潮流的同时也保持着独有的魅力,即使是经历了亚洲经融危机,印度洋海啸等类似天灾人祸,泰国园林依旧绽放出动人的魅力。深入了解泰国园林体系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将把我们的探寻引向更加深人、更加多彩的未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童 欣

上一篇:水利规划思想方法研究论文下一篇:徒手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