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企业文化教学的渗透论文

2022-04-29

[摘要]对中职学校而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就业,这就意味着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密切相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校企业文化教学的渗透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校企业文化教学的渗透论文 篇1: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    互联网课堂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成为混合式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学习,了解学习重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课堂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能在合理的时间安排中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高度活跃,也能是使学生在不同学习渠道中获得更多学习乐趣,从而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基于高职英语的开展价值,教师应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保证混合式教育的有序推进,以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英语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    教学规律    信息技术    英语素质    混合式教学

引言: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当前职校教师正逐渐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桎梏,在课堂中实践与时俱进的学习新思想,不断寻找更加高效的教学形式,希望建立更有时代内涵的多元化课堂。英语学习除了需要学生掌握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语言的不断应用中发挥出语言学科的工具性与实用性。课堂教学活动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学生缺少很多应用的机会和场景。教师应挖掘混合式教学特点,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才能更好地结合线上课程平台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打造更加生动高效的学习环境。

一、英语教学结合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1.1转变“教”与“学”的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之下,教师更注重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讲授,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之下,英语课程进行中有时也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停留在书面中,进而影响学生到交际能力的提升和知识储备的积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被重视,教师“教”的思想也不断转变。互联网的发展和混合式教学的运用,使教师的授课方向发生变化,不再单纯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而是更重视学习需要的满足。教师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与接受能力,通过不同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碎片化时间,使学生自主进行对英语知识的积累。同时教师也会开展相应的实训模块,练习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这样就能使英语学习逐步渗透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不再受到固定课程时长的限制。在课堂之上,教师也能够不再局限于传授基础知识,在学生课前预习和了解的基础之上,将教育重点放在答疑解惑与锻炼综合应用能力中。这样的混合式教学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又能体现出英语学科的实用性与多样性。

英语课程的学习一直是不少学生的学习难点,对于文化课程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职校学生而言更是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语言结构与基础用法的不同,以及缺少语言环境的加持。高职教育侧重专业技术能力的锻炼,相应地学生也将更多的学习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中,因此部分学生并没有对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了解,较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使教育实效性不断下滑。同时,在有效的教学时长的限制之下,学生亦步亦趋的按照书本内容学习知识,缺少应用语言的空间,也容易忽略自主学习意识与交际能力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脑等终端,同时各种类型的语言学习软件和程序能够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英语课程学习的限制,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线下学习结合和互联网課堂有利于学生转变“学”的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创新教育渠道

线下教学可以使师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使教师将知识直接讲解给学生,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进行课堂提问、引导等环节,使双方通过有效的互动,共同推进授课工作的顺利进行。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教师的教育职责也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播出去,还要在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中实现育人等多种目标。很多情况下,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不足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会受到限制。而混合式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教学渠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与学生随时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用视频、文字以及音频等多种方式进行线上教学,不仅极大缓解课堂教育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在知识的整合中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中,保证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有效增强。另外,师生间的关系也可以很好延展至网络中,双方不再依靠短暂的课堂时间进行交际,而是学生随时遇到问题后,都能及时寻求教师的援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越积越多,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沟通,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使更加健全的教育计划,成为助力学生取得全面提升的重要动力。

二、互联网下英语教学结合混合式教学的主要路径

2.1发挥翻转课堂优势

信息技术助力下的英语教育,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尊重高职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在课前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这样就能很好为混合式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助力,使学生通过英语知识深入探究,收获更好的学习成果。由于高职教育侧重技能型人才的锻炼,希望学生能够在健全的就业观中,建立更加明确的发展计划。例如教师可以通过“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的主题设计,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能够主动根据学习主题进行对知识的获取,从而在主观能动性的快速提升中,使学习效果获得保证。教师可以将翻转课堂的开展平台建立在慕课中,并设计随堂检测模块,要求学生根据问题“What employment conditions should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What potential do you think you have?”、“ If there is a good way now, how will you improve your employability?”学生做出回答后,由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学知识掌握情况与学习态度有所了解。教师这时还可以完善课堂教育工作的设计,针对学生参与网络学习活动中的问题,体现课堂教学的独特优势,除了要有针对性的强化学生思辨能力,还需要重视维护学生学习自觉性,使民主化的英语混合式课堂,不再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这样不仅符合高职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为学生拓展思维视野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发挥出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成为保证英语课堂授课质量的助力。

2.2增加交流空间

由于传统课堂给予学生的交流时间不足,所以很难发挥语言类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使高质量的混合式课堂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言环境,使其通过有效的互动与口语练习,成为听说能力高效提升的多元化人才。教师需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难点,比如语言能力缺失、沟通意识不强以及听力不良的情况,充分展现线上课堂的独特优势。例如,教师可以组建网络互动平台,以“Will the existence of campus violence affe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whole society?”为讨论主题,并设计“Campus violence should not exist, which will hinder the social process”、“ Campus violence has a great impact on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lack of education is the root cause of campus violence”等观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相应观点进入交流小组,通过自行搜集资料与同学间的交流,对本组的讨论主题进行论证。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公共交流平台,合理表达自我并倾听其他小组观点,实现信息获取能力、听力以及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这样在课上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总结学生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意识,才能熟练使用英语表达自我的同时,使学习效率得到快速提升。通过互联网的应用,不仅使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学生也能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学习规划,使英语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上,而是在积极使用中,使学生通过学科素养的养成,在混合式教学的帮助下,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又能具有较强语言应用技能的高素质学生。

2.3锻炼自主能力

很多高职学生随着年纪增长,不仅思维十分活跃,而且也已经具备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但比较落后的教育思想,极大限制学生个性发展,使被动的环境成为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不仅正常英语课堂的开展会受到影响,也使错误的学习理念,很难使学生主动对英语内涵进行挖掘。因此教师应重视混合式教学的优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进行对知识传授。这样不仅可以很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使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幫助中,成为学生更好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平板与各种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物品,所以教师需要合理为学生建立学习平台,才能充分利用各种移动设备,引导学生随时开展学习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手机上下载钉钉软件,建立班级群组后进行网络直播授课,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教师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要求其能够与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帮助学生通过交流能力的强化,更好在知识的整合中提升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网络群组中为学生定期发送阅读材料,如《Eugenie Grandet》、《Jane Eyre》、《China Daily》等,使其快速掌握词汇积累的同时,在阅读中提升学习能力。这样在课堂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布置的文字材料内容,设计相应的写作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在读写能力的提升中,可以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而学生也能够抓住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寻求更多语言学习的途径和渠道,并将不会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获得教师的帮助,取得更加高效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落实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多样性与时效性,既保证混合式教学能够在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又能通过不同学习平台的构建,使学生无论课上还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学习时,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这样既能改变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也能很好针对学生线上学习状态,快速改变课堂教育方向,使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始终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参  考  文  献

[1] 伍齐珊.高职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J].  国际公关. 2020(09)

[2] 陈健.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J].  中外企业文化. 2020(06)

[3] 谢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J].  作家天地. 2020(11)

[4] 臧燕妮.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  长江丛刊. 2020(21)

作者:尹梦梦

职校企业文化教学的渗透论文 篇2:

浅谈面向企业需求的机电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  对中职学校而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就业,这就意味着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密切相关。在如今企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双重重压之下,中职机电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就需要做出改变,以面向企业需求为根本,分析企业对机电类学生的要求和标准,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完成课程的改革和优化。

[关    键   词]  中职;机电类专业;企业需求;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经济日益繁盛,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达到企业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就业目的,中职学校必须要做出改变,本文即谈一谈在面向企业需求的背景下,中职机电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中职机电类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

在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中,由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还没有达到更完善的状态,因此教学中暴露出多种问题,在此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统一思考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中职学校中,多数学生只认识到就业的方向和目的,但是却缺乏学习的目标,难以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尤其是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难以把握课程的重点,让学习质量大打折扣。

(二)学生的实训、实践环节较少

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其就业方向决定了需要他们具备充足的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实训和实践的课程较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在就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

(三)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达标

由于师资力量缺乏,难免存在部分教师自身水平较低,工作经验不足,难以帮助学生拥有更高的技能标准,甚至课程教学的水准不够,难以让学生完成高效的学习过程。

(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现在的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不足,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的标准,很容易造成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的情况;同时与学校合作的广度也不够,学校往往与一两家企业进行合作,就会导致部分不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难以完成就业。

二、企业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而是要求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想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一)應用型实践人才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首先就需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能够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工作内容中,在就业的同时,不需要长期的培训和学习,就能完全适应工作的节奏,这就是企业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强烈需求。

(二)创新型技术人才

创新是20世纪最关键的一个词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需要创新,所以学生要想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也必须要学会创新。所以成为创新型技术人才同样是企业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要求。

(三)素质型管理人才

管理人才则是现代企业中最为稀缺的高素质群体,一个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首先要具备实践能力,能够指导员工进行工作;其次要具备创新能力,能不断提出新的建设性意见,带领整个团队前进;最后还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对工作认真,对员工真诚,能够拥有足够的领导力和威信。

三、面向企业需求的机电类课程改革

对机电类专业而言,其课程改革包括理论、实训、创新以及素质管理四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都应该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改进,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

(一)优化课程设计,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传统的机电类专业课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参加实训实践,这样的学习程序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往往对学习的内容和目的不明确,导致理解出现偏差或者遇到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学会使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试验操作,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本质,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实际当中,帮助学生迈出成为应用型实践人才的第一步。

在机电类专业的课程中,制图能力是一项重要且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图纸是每一个工程师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是每一个机电专业的学生在象形思维能力方面的展现,更是空间构思能力与创新思维的综合体现,所以说对机电专业的学生而言,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且基础的一项内容。而学生在学习制图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思想,来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制图的操作相结合。具体可以通过计算机教室教学来实现,教师优先讲解所学的制图理论概念,然后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演示理论的具体表现,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所学的制图过程,并且获得相应的制图和识图能力。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中,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制图中的概念和要求,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印象,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积极组织实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训是中职学校最关键的课程内容,学生必须经过实训,才能获得相应的工作能力,从而拥有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训是他们达到企业需求的最关键步骤,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完善学生实训课程的内容,增加实训课程的时间,扩展实训课程的方向,同时还要符合企业的要求。因而,中职学校就需要扩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孵化基地。

从校企合作的深度上来说,学校应该与企业达成共识,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开展实训内容,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体验学习企业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形式,拥有实际体验的收获和经历,从而在就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通过进入工厂实际体验工作,来提前获得工作的经验和熟悉度,并且让学生对自己做出评判,能否适应这样的工作形式与内容,如果有所欠缺,也可以及时补充和调整。从校企合作的广度上来说,学校应该与不同阶层的企业进行合作,学生能力强弱不一,学校应该将优秀的学生推送至更好的企业当中,而相对落后的学生也要有合适的就业机会。

(三)开展实验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达到应用型实践人才的标准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深度学习,一是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二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他们实验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在实验室的深造,帮助学生成为创新性技术人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企业迫切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对机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具备独立设计小型机电类产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实践中掌握的经验进行整理和改进,挖掘其中的关键要素,从而通过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来进行优化和调整,达到创新目的。

(四)注重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

对中职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教师还应该渗透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品质和德行,对个别优秀的学生,就要增加管理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管理的观念,掌握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向着素质型管理人才的方向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让个别学生管理班级来获得一些管理的技巧,将学生培养成为班级的核心人物,具有一定的领导力和威信度,带领班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機电类专业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几个重要的问题,以保证课程改革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实际效果。

(一)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

在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首先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首先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掌握理实一体化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要有实践的经验和能力,可以在试验和实训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指导;最后要有创新的精神和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验室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实验室教学需要定时更新项目,以追随社会潮流

如今时代发展迅速,为保证学生符合企业的需求标准,在实验室设立项目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考虑是否与时代潮流相符;同时实验室的研究项目也要按时进行更换,以考验学生不同方向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均衡发展的空间。

(三)需要预测机电类行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储备型人才

在机电行业当中,技术发展的速度超乎想象,因此教师还需要拥有预测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根据行业发展的规律,把握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从而提前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机会,帮助学生追随行业的发展趋势,获得更高层次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目前中职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企业对于人才标准的不断提升,中职学校就必须根据现存的问题和企业的需求标准进行课程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实训以及开展实验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应用实践和创新拓展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敬.面向企业需求的机电类课程教育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

[2]桂伟,叶涛,常虹.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机械专业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

[3]刘艳.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校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林区教学,2018(3).

◎编辑 陈鲜艳

作者:严麒骏

职校企业文化教学的渗透论文 篇3: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机制

摘    要: 在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之下,校企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但目前校企间的合作还处于较明显的疏离状态,职业教育的内涵与企业的现实需求之间尚未达到谐调,只有让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双方互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起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校企间的合作才能真正达到双赢的结果。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动机制

1.引言

当今社会,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支撑;同样,高职教育要谋求内涵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学校要坚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国家和地方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构建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人才互动、产学融通、互利互赢”合作机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与区域企业行业合作,共育人才、共同发展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的立足之本。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共赢共发展的办学模式不乏成功之例,究其原因是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双方利益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对此,本文拟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机制的策略。

2.校企合作的优势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人才供给方的学校与人才需求方的企业整合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进行合作。旨在通过教育与产业紧密融合,共享资源、互补优势,促进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资源支持。

2.1校企合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人才的作用必定不能忽视。但是,从当前的情况上看,企业在人才储备和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历普遍很低,大学学历的人比较少;职称很低,主要以初级职称为主;人才流动性很大;人才发展不平衡。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学校共同培养企业所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利用高职院校的智力优势提升现有员工的素质。

2.2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区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支撑,同样,高职教育要谋求大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实践证明,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能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观念与办学模式转变,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地方性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正如一职业学校的校长所说:“职校是鱼,企业如水。如果职业学校游离于企业之外,关门办学,那么必将陷入山穷水尽境地,不要说是发展,就是连生存都谈不上。”

2.2.1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的开发

高职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此,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决定地方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而鉴定学校办学质量由用人单位、社会来判断。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才能算是办学成功。从当前的情况上看,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能逐步紧贴市场需求,能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开发与设置课程。但仍未能完全摆脱学科体系的课程观,在课程设置上仍承袭传统的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用教材仍是本科的压缩版,其内容更偏重较深较难的理论知识。对此,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应以“根据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为指导思想,针对产业与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开发教材,共同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以便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2.2.2促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决定学校是否能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又是影响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不少的高职院校教师拥有的专业知识已经老化,其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服务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已明显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促进教师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和现实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最终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渠道主要有:让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到企业中去,安排他们到企业中锻炼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学校,老教师也应有相应的时间在一线企业进行实践和调研,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标准。从企业中聘请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参与教研活动、在实践技能方面培养青年教师,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3促进资源共享,满足办学需要

能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体系,先进的、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基础和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短缺从来都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建或吸纳其资金、设备,或共享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促进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可利用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促进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提高。

3.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现状

3.1校企合作的实施缺乏法律保障

从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中看出,完善相关法律是保证校企间长期合作的必要措施。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就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保障。在这方面,我国还没有相对完善和健全的政策法规。很多发达国家,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将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国策。比如英国政府所提出的“一切高等教育均和产业、商业进行合作”。这项国策对校企合作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约束,大部分是自愿而随意的,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在我国,高校和普通职业学校都属于教育系统,所以企业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教育责任,而与学校合不合作也就无关紧要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并不愿意冒着风险与学校签订用人合同,而是只愿意招收有经验的员工,对于承担培训学生的负担就更不愿意了。

3.2校企合作实施缺少经费来源

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均由政府拨款实施的,其拨款数额与实际所需数额相差很远,所以经费短缺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一切教育形式所涉及的对象均是学校和学生,而企业却是最终的获益者,不过在此前,它并未作出任何贡献。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与相关资金配套不到位,是较明显的问题,而如何让企业加入教育队伍中,也是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没有资金来源,企业是难以与学校合作的,而学校也无法开展与企业的互动和自身的实践环节教学活动。

3.3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

相关企业需要员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实践操作能力需要花较长时间来培养。当前企业的迅速发展,员工需要不断培训才能适应新的技术和职业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任何企业均以盈利作为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一些企业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需求,不愿意将资金花费在员工的培训上。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企业均乐意招聘有经验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人才。与学校合作不但增加了企业的培训负担,还需要支付培训费,这些支出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3.4现行教材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离

根据调查研究得出,不论是高等教育层面的,还是职业教育层面的,也不论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或是引进先进教学模式的,高校各专业的教材普遍都是一些较老的版本。有些学校在学生新入学之时,就一次性将学校这几年所学的教材发放完全。在实际中,教材从写成到印刷完成需要1~2年的时间,并且到学生手中,学生还需要存放1~3年才学到它,在这几年中,教材的实效性早已没有。并且在知识更新极快的今天,这种现象就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践相脱离。

4.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企业互动机制的构建

4.1校方需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满足企业员工再教育需求

企业员工的再教育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均离不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高职院校应关注企业员工的再教育需求,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根据企业当前的情况,与企业一起制订再教育的计划和方案。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可以专门为某一项目,某一企业量身定做某一方案,当然也可以根据大多数企业的要求制定一些公共培训课,以便能满足企业的各方面要求。以乐山旅游业为例,目前国家鼓励发展低碳产业,乐山属于经济区二级中心城市,但当前的乐山旅游还没有达到低碳旅游的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一起,根据国家对旅游产业提出的要求,为企业员工量身定做一套员工培训方案,以便让企业将旅游产业绿色化。

4.2校方应重视对企业人才资源的利用

企业内的人才大多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这方面的资源。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学校的实践环节中,将学生带到企业中,让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实践工作能力。除此之外,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更通透地理解曾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种方式是让企业的人才到学校来,让他们给学生讲课。这些到学校来的人才,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让他们到学校讲课,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些专业的技能。这两种合作方式效果都会很好,除了能提高企业专家的知名度外,还能让专家在此过程中巩固和升华自己的知识结构。

4.3重视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

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拥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生实训基地。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和时间达到这个要求。为了解决资金和实训基地问题,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现有的实践场地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为了跟企业很好地合作,学校需要同企业有良好的沟通,搭建起一个共享的人才和利益的获取平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不少的好处,比如能使用廉价劳动力,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较高,工作时会积极努力,并且学习能力强,企业在这方面不需要向学生灌输思想道德观念,为此节省了企业的劳动成本。

4.4校企间文化的互相渗透

校企文化在内容上存在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过,重视人才这一点却是始终相同的。既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么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校企文化的互相渗透可以使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使校企间的合作更加长久。比如,让学生到企业或行业等管理比较规范的地方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岗位环境,并进入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形成在企业的工作思维,提前习惯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而企业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从而节省劳动成本。

4.5寻找校企合作的纽带

在中国现有的产业政策下,以及教育政策的框架下,相关人员开始寻找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者的结合点,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以便形成市场经济四方面的合作关系。目前,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是一种联盟关系,联盟的目的是达成观念共识、进行优势互补、争取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双赢。校企战略联盟所形成的不是一种竞争关系,它是以满足多方利益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联盟合作关系。他们拥有合作的理由便是:校方向企业提供人才、企业引进学校的科研成果、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地、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训的地方。在双方利益相互满足的纽带牵引下,校企双方自然能达成共赢的局面。

5.结语

校企合作是一项有利于职业教育也有利于行业和企业的活动,它有利于校方专业的建设和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学校需要构建专业建设与企业互动的机制。在构建机制的过程中,主要从重视企业员工的再教育需求、重视对企业人才资源的利用、重视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重视校企间文化的互相渗透、寻找校企合作的纽带中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才能保证双方的长久合作。

参考文献:

[1]潘利梅,赵保全.构建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互动机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3):114-116.

[2]李勇志,韩萍芳,沈树宝.高校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新举措——以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中心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0-93.

[3]邓志军,范淑娜.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合作机制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2-36.

基金项目:本文系乐山市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规划立项项目——地方性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机制研究(编号J2014-156-679;主持人:黄刚娅)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黄刚娅

上一篇:企业家生长空间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广电采编队伍的建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