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手机银行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便捷的生活方式。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目前还正处于发展中,并且农村地区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相对薄弱。本文阐述了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基于农村地区的视角分析了该地区所具备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指出在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益处以及需要面对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手机银行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论文 篇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交易规模存在巨大增长空间,加上移动支付浪潮的推动,手机银行将借助移动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构建手机银行移动端金融生态。农村电子支付业务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蓝海。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对农村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118

1 研究背景

1.1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近几年,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互联网相关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技术进步催生出众多新兴行业,新兴行业在为社会注入活力的同时不断挤压传统行业的生存空间。如今,互联网技术又与金融相结合,从而以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形式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兴盛,使得传统商业银行服务差、效率低、收益低的缺点更加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的转型变革势在必行。

1.2 移动支付的兴起

伴随着无线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商务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它利用手机将消费者和商家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未来,移动支付将成为各大金融服务机构的必争之地。[1]目前,阿里、腾讯分别借助支付宝钱包、微信开始抢占移动支付市场,商业银行也必须借助现有的移动金融创新的工具抢占该市场,而手机银行正是最好的工具之一。

1.3 农村手机银行的兴起

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年末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2.76亿户,当年业务笔数31.49亿笔,金额13.68万亿元。农村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年末,农村地区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3.56亿户。[2]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即将成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另一片蓝海。

2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推出手机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数量、交易规模不断增长。但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并未达到商业银行的预期。针对特有的农村用户,手机银行并未针对其客户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体验和服务策略。

2.1 安全问题

由于手机银行涉及的大多是用户资金的交易,且处于发展初期,是否安全必然成为用户最关心、银行最关注的问题。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对“中国网民现在为什么不愿意使用手机支付业务”这一问题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远远超过其他因素。《2014年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关于“不方便使用手机银行原因调查”数据也显示,在调查对象中,有55.8%的用户最关注安全问题,有36.8%的用户担心使用过程中网络或手机功能不稳定,这实际上也是对安全性的担忧。安全问题对农村手机银行的使用满意度影响将会占更大的比重。

2.2 操作体验问题

由于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比较晚,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特别是针对农村用户这一特殊群体在操作和体验方面还没有进行个性化定制。菜单冗杂、分页设置不合理、功能不够丰富将会是制约手机银行业务满意的重要因素。[3]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对象中,有21%的用户认为当前手机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功能偏少,无法满足用户的金融需求,希望未来手机银行的功能更加丰富,真正为用户提供全方面个性化的金融服务。56.6%的用户认为公交卡、校园卡、城市卡等小额充值服务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手机银行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希望未来手机银行能添加该项服务;30.8%的用户希望手机银行能够增加更多的应用场景,真正实现手机购物支付,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快捷、更方便的日常生活服务。

2.3 宣传营销问题

我国多家银行都已向用户开通手机银行服务,但是总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意识有待加强,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广未形成一个完善的营销体系。而大多数用户对手机银行业务不够了解,认知度十分有限,真正愿意接受并且使用的用户群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例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有34.4%的用户希望未来可以仅凭手机号码进行转账,省去输入账号的烦琐步骤,有27.5%的用户希望手机银行能够实现预约ATM取现功能,实际上,这些功能手机银行已经实现。而且调查数据还显示,手机银行贷款管理的使用率仅为4.9%,手机商城的使用率为9%,投资理财的使用率为28.8%,这些服务功能的使用频率均较低,这也与宣传营销不足有关。[4]

3 农村手机银行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优化界面设计,推出专属客户端

针对农村客户的特殊性,为满足其便捷性、界面简洁性的使用需求,有必要推出一款专门针对农村客户使用的手机银行客户端。因此要做好市场调研,挖掘农村客户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将其功能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符合绝大部分农村客户的使用习惯。

方便易操作还要保证客户与银行的沟通渠道畅通,客户在操作手机银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和帮助,与客户沟通渠道的建立,也有助于及时收集客户的使用反馈研究他们的消费行为和规律,以设计更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2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手机银行认知度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宣传方案,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通过多形式、多层面、多角度的宣传活动,积极向农村客户介绍手机支付的业务特点、优势和使用流程等,提高农村客户的使用意愿和普通商户的受理意愿。另外,还要针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农村客户从技术、服务等方面了解到手机银行的安全措施,打消客户心中顾虑,从而为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更好的推广做准备。

3.3 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

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上银行,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5]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建立并维持一种令客户信任的环境和机制。此外,还应细分不同的客户群体,设定不同的支付交易限额,加大安全系数,在客户规范操作前提下承诺保证其资金安全,从而有效地减低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

4 结 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接受金融服务的习惯也开始发生转变,手机银行势必成为一种趋势。虽然手机银行的发展存在阻力,但只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手机银行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檬.去中心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运营致胜法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34-36.

[2]鲁小兰,王鹏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金融,2015(4):39-42.

[3]张忠永.从国际经验看中国手机银行发展[J].银行家,2013(4):127-128.

[4]王小燕,庞素琳,罗伟其.消费者对移动银行初始信任模型的建立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09(7):98-99.

[5]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TAM、可靠性和使用能力对用户采纳移动银行服务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9(1):59-66.

作者:赵月 孙红亮 涂汉中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论文 篇2: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便捷的生活方式。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目前还正处于发展中,并且农村地区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相对薄弱。本文阐述了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基于农村地区的视角分析了该地区所具备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指出在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益处以及需要面对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手机银行 农村金融 动金融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自然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心。农村支付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有着积极的影响。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丰富支付服务的主体,并鼓励推进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2013年底,人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示应该尝试在农村地区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从而使得农村地区能够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手机银行即以手机为媒介来完成各种金融服务交易,其业务主要包括查询、转账、理财和消费支付等。近两年来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城市地区已经逐步体会到了手机银行业务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是否真的能够延续至农村地区并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地区呢?目前看来,我国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而手机银行的低成本优势使得其恰好能够缓解这种现象,它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需要,还能够为农民提供生活的便利,因此,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手机银行使用规模逐年增长(见图1),近两年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在2012年一年内,使用规模增加了450%,直接从5000万人左右跃升到2.9亿人,而2013年在2012年的2.9亿人的规模基础上又增长了59%达到了4.6亿人。我国手机银行的交易规模也高速增长,在2011年时交易规模仅1.2万亿,2013年就增长到了12.7万亿的规模,而2014年又继续突破达到了28.7万亿。从使用规模和交易规模来看,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近两年来的发展得到一定的突破。

根据《2014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59.7%(误差率在5%以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使用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并且手机银行业务使用主要集中在转账汇款和投资理财等方面。手机银行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也为银行拓宽了客户规模,降低了服务成本,增加了银行的收入。从整体实际情况看来,我国手机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较低,手机银行市场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三、农村地区已具备发展手机银行的业务条件

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支付体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并且在2012年开展了农村手机支付试点,农民的支付环境开始逐步得到一定的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这也将有助于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改善。

1、手机使用率逐年升高,已经基本实现手机普及化

据工信部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户,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4.5部/百人。而且早在2011年我国农村手机普及率已经近90%。截止到2015年3月底,即使4G网络刚刚推行5个季度,其用户总量也已达1.6亿,占手机用户比重达12.5%,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农民用户,可见我国手机的使用已经实现高度普及。

2、网络发展较快,手机上网接受度较高

一方面,我国移动网络覆盖率在2013年底就已经达到98%,基本完全覆盖。在2013年底移动运营商又相继推出4G技术,且4G网络覆盖率也正在逐步提高,以湖北省为例,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所有城区乡镇和部分发达农村地区的4G网络覆盖,可见以这种覆盖速度持续下去,我国农村地区4G网络覆盖的时间也不会很久。在这种逐渐完善的网络环境中,农民的手机上网接受程度也较高,据工信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网民中手机上网率高达83%。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使用网络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现在的无线网络备受人们青睐,有部分农村家庭已经实现手机连接家中的WiFi而不是通过数据流量上网。

3、农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的习惯也逐渐有所改变

2014年我国农村常驻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过万,即便是除去价格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增长速度仍达到9.2%。而且目前农村地区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所占比例较高,这就满足了手机银行的推广要求,因为手机银行业务并不是十分复杂的程序,只要通过适当的讲解及演示,其可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接受网上交易,虽然农村地区发展较晚,但可以看出其有开始转变的迹象,这样,手机银行业务的普及相对也会容易得多。

四、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益处

1、手机银行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益处

(1)缓解金融服务空白现象,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需求。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对基本金融服务的需求很高,然而,农村地区的网点数目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一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这些情况限制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一般都为微观金融,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恰巧提供的就是微观金融的服务,这就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中国农业银行手机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还于2009年末在广西、河南进行了初步尝试,并为农民提供了贷款便利。因此,如果农村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成功的推广,那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现象就会得到缓解或者彻底消除,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满足。

(2)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降低农民享受金融服务成本。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所以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就不需要农民到附近的网点才能实现,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相关业务,也不需要有路费的支出。一般的银行都能够提供基本的手机银行业务的全天24小时服务,网络受理业务的速度也比较快速,这就允许农民在银行的非营业时间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务,在春种秋收等比较忙碌的季节也不需要为获取必须的金融服务而浪费宝贵时间。目前各个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在手机银行的服务方面一般都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转账手续费优惠或免除转账手续费等服务。因此,通过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有效降低农民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2、手机银行发展给银行带来的益处

(1)手机银行能够降低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目目前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在农村地區建立实体网点并且提供人工服务往往要花费相当高的成本,因此银行都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建立机构网点。就西部地区而言,其地多人稀的特殊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数目,因为其高成本是无法通过有限的收益来弥补的。据统计,我国柜台业务每笔成本约为4元,而手机银行仅仅需要0.6元,这就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优越性,商业银行不需要在为不能建立足够的物理服务网点而苦恼,通过手机业务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还能为已经建立网点的农村地区降低经营成本。

(2)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近年来,我国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增长缓慢,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抵押物的问题,贷款业务在农村地区发展遇到瓶颈,甚至有缩小的趋势,我国部分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服务的范围就能够延伸到农村地区,能够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部分收费的金融服务就会形成银行收入的来源,从而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

五、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1、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手机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虽然我国各类银行几乎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更多的是偏向将网上银行业务通过手机来操作,这并不是业务创新,而是一种操作设备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主要提供包括查询、转账和汇款等业务。业务创新的程度的低下,导致我国手机银行的服务种类有限,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农民的接受度,普通的转账汇款业务虽然满足了部分农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简单的业务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户的多样化需求。

(2)手机银行业务接受度有限,限制了农村客户规模。手机银行业务收入要有客户规模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然而,我国农村地区接受手机银行业务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有转变的迹象,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固守现金结算的观念,在这些农民眼中,只有通过现场交易他们才感觉到踏实。农民缺乏安全感,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部分农民总是担心一旦发生网络故障而使得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此外,手机银行业务宣传度不足,我国农村地区仍有很多农民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的存在,更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能够为他们提供多大的便利,缺乏手机银行业务相关信息,业务的接受也就无从谈起。

2、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风险

(1)法律缺失风险,导致农民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涉及到手机银行业务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为《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与《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二者都没有对手机银行业务做出具体规定。而其他有关规定也只是针对风险提出框架性的规定,没有具体配套实施方案,没有对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清晰的划分,也没有对法律责任的承担者进行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农民的索赔权和隐私权等权利在进行手机银行业务交易的过程中暴露在风险之中,一旦农民财产发生损失,其受到的损失很有可能需要自己承担。法律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概率。

(2)网络风险和操作风险增大了农民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的黑客攻击和网络传播的病毒都可能给农民带来损失,而且有些农民的手机系统安全度不高,更加容易遭到攻击,还有部分越狱、root以后的手机更加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一旦农民在进行手机业务操作遭到攻击发生损失之后,势必会影响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银行的业务开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或者银行内部人员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不熟悉或者对业务了解不透彻,很有可能发生操作失误,而农民就要承担财产损失的风险。

六、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1、积极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业务种类

业务种类的开发应该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在我国农村地区更多需要的还是存贷款、结算、支付等业务。为了让农民能够通过手机银行业务实现基本业务需求,我们可以借鉴菲律宾的经验,通过第三方中介作为代理点,来为农民提供小额现金服务。银行还可以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开发适合农民的业务,例如通过与当地农资供销网点合作,当农民购买需要的物资时,可以使用手机银行结算,从而免去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另外,银行应该积极到农村地区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农民具有强烈需求的业务,进而通过专业人员设计出符合农民需要的手机银行业务。

2、加大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接受手机银行业务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宣传,让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可以考虑以奖励的形式引导已经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民向其他人进行宣传,通过自己熟识的人推荐往往会使农民有安全感。另外,手机银行业务可以尝试为农户提供关于惠农、农产品产销等信息,引导鼓励农民尝试使用手机银行,在试用的过程中,农民的观念也会渐渐改变,其对手机银行业务的接受程度也将有所改变。

3、完善法律体系,使手机银行业务具有规范性,充分保障农民的权利

应该尽快建立《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使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处理具有规范性,并且要对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清晰规定,还要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定。其中首先应该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只有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农民才会增加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其次,銀行应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并且对农民具有风险提示义务,银行积极履行义务有助于提升农民对业务的满意程度。最后,要对法律责任进行细化,当农民财产遭受损失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明确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4、银行和农民都需要对网络风险与操作风险防范做出努力

银行应该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定期对安全系统进行检测,防止存在可以被黑客攻击的漏洞,还可以推行电子签名和语音验证的防范方式,这需要客户在银行系统中预留自己的数字签名和声音信息以及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具体方式是先进行数字签名,然后再接受随机验证码,以语音形式进行预留声音匹配验证,考虑到客户声音因感冒等原因可能与预留不同时,客户可以输入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再完成相关交易。在操作方面银行应该制定详细完备的操作流程,并对相关规章制度做出明确规定,落实操作风险责任追究,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执行能力。农民应该培养安全防护意识,尽量不对手机系统做出更改,并每天对系统安全进行检查,养成在交易前先查毒的习惯,谨防欺诈。在农民开通手机银行业务时,农民应该积极了解手机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有不确定的操作步骤时应先通过电话向客服咨询相关步骤,然后再进行业务操作,避免盲目随意完成操作。

(注: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安徽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根源、监管以及路径选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10378073。)

【参考文献】

[1] 刘海二: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吗──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应用[J].财经科学,2014(7).

[2] 王修华、郭美娟:金融包容视角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9).

[3]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R]. http://b2b.toocle.com/detail--6212581.html.

[4] 刘海二等:信息化时代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手机银行[J].观察思考,2013(2).

[5] 刘锡良等:手机银行、农村金融与移动运营商[J].武汉金融,2013(10).

(责任编辑:熊亚)

作者:范文静

农村手机银行发展论文 篇3:

居民手机银行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基于对江苏省泰州市居民选择手机银行行为的调查,收集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对影响居民手机银行使用行为的显著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育程度、周围人使用情况、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认知、对手机银行界面美观操作舒适的认知对泰州地区居民选择手机银行行为有显著影响,并从银行和政府职能角度提出建议,以期对手机银行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影响因素; Logistic模型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4G时代的来临,移动支付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手机银行,也可称为移动银行,是移动支付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移动通讯运营商之间通过跨行业合作,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平台,以手机作为终端,向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1]。

手机银行不仅以其高度差异化、具有贴身体验的服务模式成为吸引高端客户的利器,更是节约经营成本的好帮手[2]。未来银行的规模不再以网点数、员工数衡量,凭借低廉的上网成本、先进的手机终端以及开放的客户优势,手机银行将驱动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发生新的转型和变革,也势必将成为中外银行争夺的焦点[2]。

为了能更好地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并推广,该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对影响居民选择手机银行的因素进行描述分析,并通过Logistic模型研究其影响结果和程度。同时,从银行角度提出建议,以期对手机银行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用户带来便利。

1 样本描述

1.1 样本获取 调查地址为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共发放450份问卷,收回问卷408份,其中有效问卷372份。

1.2 样本基本情况与手机银行使用情况

1.2.1 性别。由表1可知,样本中,男女性人数各占50%,男性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稍大于女性。

1.2.2 年龄。由表2可知,样本中,22~45岁的受访者最多,占75%;22岁以下受访者占12.90%;45岁以上受访者占12.10%。45岁以下受访者使用比例都在60%以上。

1.2.3 受教育程度。由表3可知,样本中本科及以上人数最多,占44.09%。小学与初中学历受访者使用手机银行比例相同,随着学历的提高,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从不识字到小学,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专,有比较明显的跨度。

1.2.4 户口。由表4可知,样本中农村户口占比36.29%,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为51.11%,非农户口占比62.90%,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为57.69%。非农比农村户口受访者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略高。

2 对手机银行的认知和使用情况

2.1 手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软件(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使用情况对比

2.1.1 使用频率。由表5可知,手机银行普及率不及第三方支付软件,受访者中未使用比例达到42.74%,而第三方支付软件未使用比例仅为15.59%。从每月平均使用次数来看,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次数普遍多于使用手机银行。可以看出,手机银行普及的广度、深度都不及第三方支付。

2.1.2 交叉统计。由表6可知,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的301人中,有62.8%使用手机银行,没有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的71人中,仅有21.1%选择手机银行。虽然第三方支付对手机银行有一定替代性,但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的受访者会比不使用的选择手机银行的可能性高很多。因为使用第三方软件的受访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与学习能力较强,对移动支付的需求也较强。

2.2 周围人使用情况 由表7可知,周围使用手机银行人数多的受访者有168人,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为75.60%,周围使用人数不多的受访者有128人,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为50.78%,周围没有人使用手机银行的受访者有76人,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为30.02%。

2.3 家距最近银行的距离 由表8可知,家距最近银行0.5 km以下的受访者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为48.06%,家距最近银行0.5~2.0 km的受访者与家距最近银行1~2 km的受访者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大致相同,分别为60.74%与60.00%,家距最近银行2 km以上的受访者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为47.46%。

3 手机银行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分析

调查分析表明,许多因素对受访者使用手机银行产生影响。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户口、个人年收入、家距最近银行的距离、使用的手机网络、是否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对手机银行安全性认知、对手机银行便捷性认知、对手续费用认知、对手机银行功能完善程度认知、对手机银行使用简易度的认知、对银行推广和使用指导的认知。

根据数据的可用性和因素的有用性选择了9个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受访者使用手机银行有显著影响的因素,Logistic模型建立如下:

式中:Pi=P(Yi=1)Yi=1选择了手机银行0 没有选择手机银行,Pi为选择则手机银行的概率,因变量Y是一个(0,1)的虚拟变量,Y=1表示选择了手机银行;Y=0表示没有选择手机银行。β0是常数项,ββ2,…,β9为各自变量参数。自变量Xi服从逻辑分布,包括性别(X1)、是否经商(X2)、年龄(X3)、教育程度(X4)、个人年收入(X5)、周围是否有人使用手机银行(X6)、对支付安全性的认知(X7)、对支付便利性的认知(X8)、对手机银行界面美观操作舒适的认知(X9)9个变量。运用计量软件SPSS20.0建立数据库,对9个变量分别作条件Logistic单因素分析,然后运用Wald概率统计法,向前逐步选择自变量进行回归,得出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模型各变量赋值见表9。

首先,将调查表中的所有因素强行进入方程作Logistic分析,在90%或95%的置信区间下,其中P(也就是Sig.)<0.05的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周围是否有人用手机、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认知及对界面美观操作舒适度的认知4项,由于方程中包含了性别、年龄、是否经商、个人年收入、对支付便利的认知程度5项不显著的解释变量P(也就是Sig.)>0.05,因此应以如下方法重新建立模型(表10)。

再运用Wald概率统计法,向前逐步选择自变量进行回归,在90% 或95%置信区间下,最终进入方程的因素有受教育程度(X4)、周围是否有人使用手机银行(X6)、手机银行安全性(X7)、界面美观操作舒适度(X9)。OR的值分别为0.651(95%可信区间为0.518~0.819)、1.325(95%可信区间为1.020~1.723)、0.768(95%的可信区间为0.610~0.965)、0.371(95%的可信区间为1.861~3.019)(表11)。从整体方程的显著性来看,-2对数似然值分别为423.911、408.922、403.145、398.655,得出最终总体方程显著,拟合优度也较好(表12)。

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的模型系数为-0.429,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手机银行的可能就越大。这与之前的假设一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越强,越容易选择手机银行。在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专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分别为0、16.67%、49.12%、63.37%、63.41%。

周围是否有人使用手机银行这一变量的模型系数为0.282,周围使用手机银行的人越多,人们越有可能选择手机银行。选择“有,但不多” “有,较多” “没有” “不知道”的受访者中,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分别为50.78%、24.40%、13.04%、16.98%。周围人使用手机银行,受访者通过“眼见”“耳听”,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更加容易选择手机银行。但是通过数据统计也可以看到,使用和未使用过手机银行的受访者中,选择“有,但不多”的人分别占50.78%和49.22%,相差不大,说明这种影响可能是在周围使用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才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

手机银行安全性模型系数为-0.264,人们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认知越高,越有可能选择手机银行。符合之前的假设。选择“很差” “差” “一般” “好” “非常好” “不知道”的受访者中,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分别为40.00%、14.29%、59.50%、25.00%、80.00%、16.67%。

手机银行界面美观操作舒适度的模型系数为0.863。虽然不符合之前假设“对手机银行界面美观操作舒适度认知越高,选择手机银行的可能性越大”的假设,但是对手机银行界面了解的人,会比对手机银行界面不了解的人选择手机银行的可能性高。选择“很差”、“差”、“一般”、“好”、“非常好”、“不知道”的受访者中,使用手机银行的比例分别为50.00%、57.14%、31.86%、80.18%、74.29%、3.03%。

4 结语

通过LOGIT模型分析,受教育程度、周围人使用情况、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认知、对手机银行界面美观操作舒适度的认知对受访者选择手机银行的行为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受访者选择手机银行的可能越大;周围有人使用手机银行的受访者,更有可能选择手机银行;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在周围使用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才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受访者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认知越高,越有可能选择手机银行。对手机银行界面美观操作舒适度了解的受访者,比对手机银行界面不了解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手机银行。

综上所述,建议银行:加强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宣传推广力度,尤其是在附近银行营业网点较少的社区加强宣传,并且充分发掘农村潜力;不仅让客户接触客户端,更要加强各种功能的推广与使用指导;同时进行安全性的宣传,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在该基础上推进安全认证无设备化,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做到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平衡与统一;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及数据统计,完善手机银行的各项功能;在客户端界面设计方面加大投入,提升用户体验与满意度;与商家合作,深入居民生活,提供只有手机银行可以享受的优惠福利,促进人们生活高效便捷与安全化,进一步降低手续费用;做好用户最常使用功能的维护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手机银行的新功能。建议政府:从政策职能角度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减少网络犯罪,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从经济职能角度对发展互联网投资,与运营商联合,提升网络速度与安全性,为移动支付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社会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庾力,陈继明,王瑱.中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部金融,2012(3):13-23.

[2]熊俊,陆军.国内和欧美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实践与创新[J].金融论坛,2011(3):64-67.

作者:桂心驰 张雪 解娅婷

上一篇:电脑教学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信息平台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