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市场秩序越来越趋于稳定,金融行业已然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监管力度不断增强,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体系中,农村商业银行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进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提高业绩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存贷款市场份额。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论文 篇1: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对于信贷风险管理非常关键,所需要的管理时间最长,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会比较多,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风险预警与监测的方法不科学、贷后信用风险识别工作形同虚设、风险评估技术落后以及风险评级过于简单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缺乏等,然后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贷后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接着研究了国外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经验借鉴,最后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贷后风险管理 风险评级

一、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贷后检查、风险预警以及贷款风险分类、资信系统管理等,对贷后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就很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的发生。

(一)风险预警与监测的方法不科学

最主要的原因是对风险预警以及监测的方法不科学造成的,没有系统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控体系,现有的体系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比較困难[1]。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多而且零散,信息的搜集比较困难,有些信息不能够反应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对其贷后的风险也就无法确定。

(二)贷后信用风险识别工作形同虚设

由于贷款人员有限或者其素质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存在盲目拉业务,重贷轻管的现象,很多信贷人员都没有实时的跟踪和实地的调查,与贷款人员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无法准确了解贷款人的真实经营状况,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风险评估技术落后

对于风险评估的技术也比较落后,一般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定性分析操作比较简单,管理人员一般靠企业提供的表面数据以及个人的直觉来进行风险的判断,缺乏定量分析,我国银行的风险计量水平还处于由传统的经验主义向科学化过渡的阶段,信贷管理无法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四)风险评级过于简单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缺乏

贷后信用风险评级以及贷款的分类过于简单,没有动态化的评估系统,我国银行的贷款大多数是中长期的,只要其能够正常周转,并且能够归还利息就会被归为正常类的或者关注类的,中长期贷款的风险在短期内无法得到预测,相对来说掩盖了真实的贷款状况。我国对贷款级别的分类过于简单,在每个级别上的风险大小不一致,但是贷款余额在每个风险级别上都比较集中,没有对风险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监控[2]。对于风险的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以及成套的措施,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理缺乏有效性,现在主要的处理手段有重组、清收、核销以及扩大贷款总量等,并且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也比较低,重制度建设、轻落实,存在有章不循的现象。对贷后信贷风险的激励机制不足[3]。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后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重贷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贷款的利息收入,为了最求最大的利润,银行会放宽贷款的条件限制,将主要的人力资源都用于贷款的投放上面,存在盲目放贷的行为,但是忽略贷款发放之后的后续管理,没有跟踪的调查研究,实地了解贷款人的经营状况,也没有后续的跟踪服务,更没有帮助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措施。

(二)信贷资金的监控难度增加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准入制度,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放宽了授信标准,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增加了贷后风险管理的难度。企业部门为了躲开银行的监管,会在多个银行开户,从而增加了银行监管的难度。

三、国外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经验借鉴

信贷业务必然伴随着风险,商业银行要获得收益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也需要加强贷后风险的管理。国外的贷款审批机构是独立于行政机构的,具有完全自主性,定期对信贷人员进行综合的考核,确定信贷管理等级,并且授予相应的审批权限。加强对人员的激励作用,实施市场化薪酬制度以及等级薪酬制度,关心员工的生活,让它们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做好贷后检查工作,避免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要有完善的检查制度以及统一的检查标准,对于检查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非常高,检查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心。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建立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避免银行的行政色彩过于浓厚,银行也要实现市场化。

四、加强贷后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对商业银行来说,应该加强对借款人的考察和管理,随时随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风险预警体系一般含有指标体系、预警阀值、数据处理以及灯号显示,其应该首先符合国际标准,并且根据本国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和调整,要选取切实可行的定量指标以及定性指标,指标的选取不能够过于繁琐,要尽量简化,并且选取关键的指标。

(二)完善贷后检查工作

要加强贷后检查工作的力度,建立纵向监管机制,并且要设立责任追究和制度,有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贷后检查。检查的内容要具体,并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对于检查工作要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应该细致,将检查工作落到实处。贷后的检查工作要实施定期管理,对于一定的项目,在定期要进行检查,检查工作应该做到全面具体,有一定的时效性,对出现的风险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

(三)强化信贷风险分类管理

对于信贷风险的级别应该做好分类,应该做好规范化的管理,不能模糊不清,通过分类可以确定对资产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对信贷档案也应该加强管理,其记载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银行进行风险分析的重要依据,确保所收集的资料是完整的、真实的,要尽量反映企业的详细信息。加强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保障管理的效率。对于风险要全面了解才能够对风险进行分类,对风险进行正确的分类也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何彬.我国商业银行贷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2]岳川,云鵬.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监控[J].商,2015(26):177-177.

[3]王敬羽.S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

作者简介:刘健(1985-),男,山东青岛,硕士,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作者:刘健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论文 篇2:

试论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路径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市场秩序越来越趋于稳定,金融行业已然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监管力度不断增强,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体系中,农村商业银行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进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提高业绩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存贷款市场份额。同时,风险防控能力弱、贷款投放难以及创新能力差等问题日益严峻,要求农村地区的各商业银行能够积极依照自身的发展现状,设计有效的战略转型方案,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

本文索引:陈燕烽.<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5):-144.

近几年,随着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商业银行的数量均有所攀升,为提高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银行建设相对迟缓、创新性不足以及银行企业文化相对落后等局限,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在缺乏差异化转型战略的情况下,很难为当地的农民提供高效稳妥的经济类型服务,抑制了地区经济的有序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1 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意义

1.1 有利于营造轻松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2189元,完成了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虽然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至三季度,累计实际增速为负,但是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采取多项保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终于在2020年的第四季度实現实际增速转正。其中,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实际增长3.8%,比城镇居民高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到2.56,比上年缩小0.08[1]。在这样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下,随着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宏观环境,使农村居民、农民组织以及农村企业对农村金融产品和相关银行业务的需求逐渐攀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一体化战略持续推进,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实施,农村的生产力、农村社会福利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的资金,这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从而确保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更加精良。

1.2 有利于最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有效执行

《2021—2027年中国农村商业银行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实现了大幅增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监管的压力。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从 2015年的15.23万亿增长到 2020年的33.4万亿元,总负债从 2015 年的14.03万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30.83万亿元,净利润由2015年1487.4亿元增长至2020年1952.8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新政策,也得到了发展和更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中,明确要求删除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比例不能超过75%的规定,这条规定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及时应对变化和挑战,并促进转型发展。而《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要求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并坚守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在有效提高农村自治能力的情况下,完善服务农村企业的内部机制,并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效能和有效性[2]。

2 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遇到的瓶颈

2.1 外部驱动瓶颈

第一,基于外部驱动瓶颈的角度来讲,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转型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政策的逐渐调整,再加上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发展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农村商业银行依然沿用传统的业务模式和信贷体系,没有积极应对并推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然会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丧失众多机会。

第二,各类型监管部门监督形式的变化。依照相关制度的规定,我国银保监会依照国际惯例及相应的政策要求,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以及动态拨备四大监督工具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新要求。这些监管形势的变动会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能,而且也会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盈利能力、资产扩张能力以及资本管理能力做出一系列变化[3]。

第三,货币的不断虚增,使得背后巨量的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尤其是银行理财、衍生产品等杠杆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张,使得银行体系的信用系统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大量累积,再加上农村商业银行本身就是风险敞口,如果没有严密布防、高度警惕,势必会降低风险防控能力,诱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第四,移动金融、网络金融等新金融产品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客户传统的银行服务方式和金融消费模式。伴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个体家庭以及农村企业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客户的金融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以往单纯的银行存取款业务无法满足这些主体的要求,因此部分互联网企业利用所搜集到的用户数据,逐步将移动支付渗透到基金供应链、金融资产管理、现金管理以及小额信贷,甚至大额转账汇款等领域,这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出现,使农村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2 内部战略机制问题

第一,部分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业务发展战略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已经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定位被逐渐弱化,甚至与当地的大中型银行趋同,垒大户放小户成为普遍现象。再加上一些银行的经营模式中信贷管理误区增加,出现了风险化、脱农化,甚至长期化的倾向。近几年来,部分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更多地将贷款投放于商业贸易、房地产,甚至煤炭等非农业产业,贷款风险直接翻倍。在此过程中,如果农村商业银行对内外环境没有进行科学考察,那么就会滋生风险,导致后续的战略规划能力持续减弱[4]。

第二,缺乏差异化的转型战略。部分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但是部分已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的时候,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不仅同质化竞争严重,而且内部机制的建设也不够严谨,导致相关业务的操作依然沿用传统的规章制度,甚至沿用农村信用社的做法,使得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模式缺少精细化设计,资产管理方略也没有涉足。这种短期化的经营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差异化转型,为后续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5]。

第三,金融创新动力严重不足。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迅猛发展,传统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例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的涌现使得金融产品无论是在设计升级还是机制渠道建设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度不足,势必会影响到后续的财务成本,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竞争力持续弱化,难以满足农村个体户以及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6]。

第四,农村商业银行的流程建设十分缓慢,部分农村商业银行无论是业务更新还是部门职责的划分,都存在空白区,银行内部各个工作流程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模式、风险防控机制、部门合作沟通渠道以及内部组织框架建设方面比较落后,没有集中资源实现精细化的资本管理和资产运作。再加上农村地区从事专业银行管理的人才相对匮乏,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内控执行力不够等问题,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建设不到位。

第五,农村金融法制和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受农村商业银行所处地域环境的限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大中型城市中的银行所遇到的问题大为不同,如支农支小等监管要求的指导文件难以落实,建设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无法跟进等,都难以为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内容的更新提供可靠的保障[7]。

3 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路径

3.1 建立健全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框架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由董事会承担最终责任,主要任务是要清晰地界定董事会的职责边界,并明确经营战略和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防止出现会议型董事会或经营型董事会的情况。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要有效切合并执行董事会的意图与决策,将决策内容贯彻执行下去,赋予管理层一定的经营权限和管理职责,并为之设立合理可靠的绩效评估体系。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公司法》的实践要求,一方面落实内部职能机构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求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做好把关人的工作,有效地行使监督管理权,并依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或法律规定,例如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等。

3.2 有效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

农村商业银行在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下,积极落实战略转型的发展目标,继续开拓农村或县域的金融市场,有效挖掘农村各组织以及企业的潜在发展空间,使市场定位更加细化和精准。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参与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培育相应的优势业务,以特色经营、特色产品服务、特色领域挖掘以及特色业务定位来造就新的突破口,使错位竞争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从而实现差异化发展。例如,要开辟“智扶”的全新信贷思路,把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规模化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市场信息的反馈效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确保外包管理到位和风险可控,使商业银行的贷款更加可靠、稳妥。

3.3 强化金融创新的力度

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农村商业银行想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降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经营冲击,另一方面则从数字转型的角度促进渠道的建设,使银行的服务更加便捷。例如在农村或城镇地区设置便民服务点、pos终端设备以及自助银行设备等,使农户以及相关的责任主体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农村金融服务。同时,继续挖掘深度客户,围绕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民,在风险可控的背景下,向他们推广涉农信贷特色化产品,通过资金委托和理财等形式,帮助他们的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为农户增加收入。除此之外,农村商业银行可积极探索强化业务合作,在有限资源合理利用的情况下,使各类金融机构以及信息科技企业与商业银行达成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包括业务外包、战略联盟以及引进战投等业务,在节约技术成本的情况下,形成商业银行业务性的互补优势,从而提升银行产品的品牌形象。

3.4 加快流程银行的建设

一是全面有效地梳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积极转换经营机制的情况下,以客户为主体。二是积极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创新流程银行的建设方向,使全面风险机制的建设和公司治理相结合,确保内部控制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组织框架机制的有效协同,并提高各机制的匹配度。三是强化集约化和垂直化的条线管理模式,使各条线在横向、纵向协同配合的情况下,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加快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步伐,使梯度培养计划和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协同并进,以文化创新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全体员工参与到战略转型的执行力和内生动力[8]。

3.5 强化资本的有效约束

农村商业银行以更新资本管理方法为契机,强化风险资本量化水平,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来讲,首先应确定精细化资本管理模式,制定经济资本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同业资产、债券投资等资产的合理配置,有效促进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其次对成本和定价实施精细化管理,借助互联网系统,提高农村商业银行风险量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成本控制和主动负债管理纳入内控机制的建设当中,例如提高风险定价标准核算体系。

4 结语

银行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和全局性的工程,农村商业银行想要实现战略转型,除了要依托相对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创新内部控制机制之外,更应该贯彻落实最新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框架,确立差异化的战略目标,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快流程银行的建设,在强化资本有效约束力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金融法治建设,为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提供保障,进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彭召来.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0(18):25-26.

马超.浅析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之战略转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1):20-21.

苏绍鉴.广东A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王凤泽.SY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孙兴波.试论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路径[J].全国流通经济,2018(12):89-90.

赵洪瑞,李克文,王芬芬.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理论、路径与实证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9(5):47-69.

李萌.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31):221-221.

李念文,岳婷,卿超红.金融科技驱动下商业银行转型路径和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651(31):120-121.

作者:陈燕烽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论文 篇3:

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

摘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领域重要的金融支撑,其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然而,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不优、资源投入较少、人才支撑不够、数据治理困难、数据共享不畅等困难。本文提出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快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速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资源投入,培育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实行差异化金融监管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数字化转型 数据共享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重要的金融支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在乡村产业发展、新型农民主体培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都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也势必带来巨大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近年来,随着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更是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为满足当前的农村金融需求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开始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转型,农村商业银行不仅解决了传统业务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问题,而且简化了业务流程、拓展了业务场景、增强了风险控制、降低了经营成本、创新了服务模式,为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

(一)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

自2003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以来,原先的农信社系统已经趋于商业化运营,如今农村信用社系统的金融机构占据了我国农村信贷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拥有了区域业务份额的比较优势。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农村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可以克服传统金融成本高、利润小、风险大的问题,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为农业主体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技术,助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衔接;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选择扶贫对象提供精准金融服务,破解金融机构商业经营和扶贫双重目标矛盾,有效推动两者的有效衔接。

(二)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

2015年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指出普惠金融的要素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小微企业、低收入群体等人群获得价值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后,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產品的附加值和服务黏性。

(三)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农村金融领域。2016年,蚂蚁金服战略入股中国最大的公益性小额信贷专业机构中和农信,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并且启动了“谷雨计划”为大型种植户提供金融服务。2015年,京东集团提出了3F战略,通过农村电商服务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互联网企业正利用其小额分散、跨越时空、灵活多变、响应快速等优势给予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巨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大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重心也在不断下沉,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的目标,大型商业银行正利用其资金及多元化服务优势在城市近郊和部分农村地区抢占市场。由此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互联网企业和同业竞争的双重挤压,数字化转型是其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不优

一是农商银行缺少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不够。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省联社本身的科技实力也不够强,大多采取跟随战略,边学边干,亦步亦趋,导致数字化转型缺少顶层设计,未制定科学系统的战略规划,或规划缺乏可落地的技术实施路径。此外,市场上缺少对农商银行有深度理解且能提出专业建议的咨询公司,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将数字化转型同线上化、IT、电子银行渠道建设混为一谈。从实践看,部分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目标模糊、思路不清,有的仅注重传统业务产品开发,而忽略了数字化营销、风控、管理等多场景建设;有的采取“急用先做”策略,尝试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而不注重数据治理等基础设施和数据能力建设;有的将线上化作为转型方向,致力传统线下业务向移动终端app迁移;有的关注大数据等成熟技术的应用,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未开展研究和应用;有的将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当作转型重点,认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传统网点的智能外设是未来数字化的主要模式。

二是缺少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部分农商银行数据治理组织和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大都为上升到公司治理范畴,缺少总行层面的强力组织领导和推进。调研中发现,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牵头部门往往千差万别,多由科技、业务、统计或者电子银行等部门负责,部门间协调机制也不完善。

三是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不完善。从大数据应用到数字化转型,具有探索性的特征,对目前农商银行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项目执行方式、绩效考核和人才使用模式形成挑战。比如,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转变为未来生产力的激励机制也未形成,对科技人员及数据专家缺少相应的容错机制,难以加快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沉淀,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更加市场化的选聘机制相配套。

(二)资源投入较少,人才支撑不够

一是多数农商银行对数字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更注重短期业务绩效的提升,从而忽视了金融科技的长期投入对业务创新的重要作用,导致农商银行整体创新能力薄弱。如果比照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税前利润的比例,农商银行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相对较少,制约了业务的数字化、线上化创新应用,迟滞了人才队伍、数据平台、数据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舍不得高薪聘请数据专家及高端复合型人才,导致了后发劣势。

二是农村商业银行系统面临“小银行+大平台”的特殊体制结构,省联社在资金投入、人才布局、数据集中、基础建设方面,往往众口难调,无法协调和统一所有银行的意志,需要经过充分的事前沟通和必要的法定程序。对于多数农商银行而言,新的投入将增加预算和维护费用,而在不良贷款“双升”、利润增幅全面下滑的情况下更制约着这些投资,以致省联社推进数字化转型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数据治理困难,数据共享不畅

一是多数农商银行数据管理制度流程不健全,组织架构和责任体系未建立,数据产生、使用、迁移、清理、归档和销毁的运维和管理不规范,数据标准、数据字典、数据共享、数据安全、资料存储、应急预案等管理内容缺失,数据源头管理处在自发状态,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仍为“概念级”,生产系统数据规模难以合理控制,数据访问效率低,无论是数据治理或成熟度,还是数据质量,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较大,总体上“谁来管”“怎么管”问题没有解决。安徽省联社为摸清数据治理底数,探查十大基础主题5亿条数据,仅客户主体144个关键字段就有111个字段缺失或存在逻辑错误;个人客户信息“九要素”不全等问题仍然突出,账户信息及反洗钱数据质量问题严重,存在大量的久悬户、零余额账户、“一人多户”和“一号多人”现象。此外,数据标准不统一,省联社部分业务系统和农商银行自建渠道系统对基础类数据标准仍未贯标,加上各类指标名称、定义及业务口径不统一,产生大量非标准化数据,而企业元数据、主数据、数据生命周期等领域管理机制未建立,新建的系统可能形成新的“数据烟囱”,新增数据质量问题未得到解决,也制约监管数据报送质量,增加了监管处罚风险。

二是数据加工和服务能力不足。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新增数据呈几何数增长,但数据资产管理能力不足,数据平台整合能力不强,缺乏统一的数据清洗、加工和服务,对行内外部数据难以按照数据标准进行整合和复用,既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也给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存储和治理压力。省联社大数据平台和共享服务能力建设不足,数据管控体系不健全,难以为农商银行提供个性化、特色化数据服务,也难以提供专业的指导、规划、咨询、培训等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行业服务能力提升面临挑战。

三是数据价值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协同能力不足。由于数据平台未按主题进行加工整合,既难以为下游应用提供一体化的数据服务,也不能无缝嵌入業务处理流程或分析管理流程。价值挖掘和创新变革能力不足,缺少统一的建模分析工具,图谱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能力弱,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匮乏。目前农商银行数字化产品主要依托省联社大平台服务,应用开发侧重于客户画像、精准营销、管理驾驶舱方面,对风险防控、内部管理、渠道整合、产品创新服务、监管报送和管理决策等应用场景建设相对较少。

三、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数字化转型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速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结合不同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发展目标、地区特色,合理规划农村商业银行数字转型方案,将大数据发展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引擎。二是加强对数字转型的认识,组织农商银行董事长、行长等到知名高校进行金融科技专题培训,统一思想认识。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要在省联社层面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分工职责,统筹协调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同时,可以建立敏捷性组织,如事业部组织和特色支行,在体制机制上形成农村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相互促进的“试验区”。适当放开农商银行的经营区域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相邻地区开展金融服务,利用数字技术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市场竞争。此外,为释放农村商业银行活力,省联社也可以转变职能,成为专门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科技服务和市场投融资服务的技术平台。

(二)加大资源投入,培育引进复合型人才

一是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据统计,截至2019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占比超过2%,其中建行金融科技投入占比为2.5%、工行为2.2%,而部分地区省联社金融科技的投入占比还未超过2%,应加大在金融科技上的研发力度。在研发模式上,可以借鉴广东省联社“外部合作”模式与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从系统建设方面开展数字化转型。也可以借鉴安徽省联社“自主研发”的模式,引进数字化人才和技术,通过自主研发搭建数字化平台。二是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加大投入。加大农村商业银行和高校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农村商业银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可以通过科技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奖励等政策,给予具有研究潜力人才更多资金支持。也可以实施柔性人才引进政策,为农村商业银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设岗位。

(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共享

一是要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通信和光纤宽带的覆盖面,推动农村地区5G基站建设。加大数字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推动数字移动支付从农村生活服务业向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以提升农村地区数字移动支付服务水平。二是农村商业银行数据库要充分对接政府平台数据,特别是土地、房屋、气象、农产品进出口数据等,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挖掘、分析能力,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三是要搭建三农数据共享平台,提供对相关数据接入、清洗、管理、共享交换等服务,实现涉农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

(四)保障数据安全,实行差异化金融监管

一是要保障农户、企业等金融信息的数据安全,推动信息数据市场有序发展。要完善金融数据监管的法律法规,健全全流程管控制度,对数据泄露等不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二是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根据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建立差异化的农村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允许各地监管部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制定具体的监管要求。例如,在农村金融需求相对旺盛的东部地区,可以试点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企业的准入条件,加强对外开放引入外资企业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通过“鲶鱼效应”激发农村金融机构活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现状与发展[N].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07-21(001).

[2]段文杰. 农村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发展转型之路[J]. 银行家,2019,No.213(07):120-123.

[3] 卫新江. 农商银行如何打赢数字化转型之战[J]. 中国农村金融,2019(20).

[4]尹海峰. 疫情影响下农商银行数字化的“危”与“机”[J]. 银行家,2020,No.227(04):110-112.

[5]朱坤乐.农村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探索[J].经济师,2020(05):120-121.

[6]张正平,王子源,陈杨. 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实践和发展思路[N]. 金融时报,2020-12-28(011).

[7]钟园. 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农村金融,2020(1):73-75.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规划青年项目“数字经济驱动我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批准号:AHSKQ2019D005)。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

作者:吴寅恺

上一篇:司法鉴定体制完善探讨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视觉素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