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伦理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着全球伦理的挑战,中国市场经济欲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考虑在学界已建构的伦理体系基础上重构市场经济伦理。重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首要的是合理设计其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其体系框架,准确定位其终极价值追求。同时要注重解决伦理与经济的整合、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还要注重解决建构市场经济伦理与公民社会的契合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制度伦理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制度伦理市场经济论文 篇1: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伦理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研究制度伦理的意义是为了更有效和合理地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减少甚或消除社会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或实际出现的利益矛盾冲突,从而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秩序,使之能够真正维持长久的稳定和效率。本文同时提出了目前我国制度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制度 制度伦理

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变化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社会是高度制度化、理性化的社会,它的秩序基础更有赖于制度力量的整合,而非个体德性力量的发挥。制度伦理不仅与伦理道德的建设密切相关,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社会转型的核心———社会秩序重建的基础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表现为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转型.本质上分析,社会转型实际意味着社会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它既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实现结构性整体性转变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存在方式的现代化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随之而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诉诸制度化法制化和秩序化的需要,更加推动了伦理观念从个体伦理转向制度伦理的诉求.尤其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自由与秩序问题的凸现,制度及其伦理问题应该成为社会科学各学科关注的基本问题.更具体地说,研究和探讨市场经济提出的制度伦理课题,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对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制度的伦理设计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儒家的规范社会方案就是对制度的伦理设计,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制度与伦理的高度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制度创新迫切需要良好的伦理环境,制度和伦理的关系再次凸现。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作为一项崭新的经济制度,其伦理同样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人们对该经济制度是否合理、道德、公正的伦理评价;另一方面又是经济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制度伦理,既是人们对转型经济制度是否合理的道德评价,又是指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

何谓制度?社会学和经济学长期以来一直对其进行研究.有论者在综合两大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了界定: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间接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因而制度具有伦理意义.关于制度伦理,大致说来,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依靠制度力量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体现在制度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强调的是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制度化不单是为了减低经济生产和交易的成本,或者是为了促进和保证经济生产和经济交易的效率增长,它同时也是为了更有效和合理地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减少甚或消除社会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或实际出现的利益矛盾冲突,从而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秩序,使之能够真正维持长久的稳定和效率。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制度伦理的研究之所以会迅速发展成为当代社会伦理研究的前沿课题,根本上缘于社会生活的制度化趋势不断强化。在现代西方,制度伦理的研究直接缘于上世纪70年代初社会规范伦理学的复归,具体地说,就是以罗尔斯为思想领袖的社会正义伦理研究的复兴。在这一理论重心的转移过程中,罗尔斯在1971年发表的《正义论》一书,的确具有“轴心式转折点”(哈贝马斯语)的地位。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美国,正值社会政治生活陷入深刻危机、社会秩序严重失序的严峻时期,反越战、反种族歧视运动、以及随之而起的青年激进“左派”思潮等等,都使得美国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社会秩序重建任务。而当时的欧洲也并未幸免于类似的社会因境。以法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如发生于1968年的著名的“五月风暴”)直接危及整个社会政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时值今日,面临社会生活秩序建构课题的,已经不只是美国或欧洲这样一些西方国家,而是整个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于我们这个正处于社会改革开放前沿和社会现代化转型之关键时期的国度来说,这一课题无疑具有比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更为急迫和显要的时代性、重要性。日见强劲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使得当代世界呈现空前复杂的发展态势。“冷战”时代的两极张力业已消失,原有的两极均衡秩序不复存在。虽然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和平与发展已然且依然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主题,但失却张力均衡制约的世界秩序不是更趋于稳定,而是更趋于失衡和紊乱。民族矛盾、地区冲突、各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别和紧张、诸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化、组合和冲突等等,都在加剧而非减弱。这一切都使得当今世界的生活舞台更像是一个等待重新洗牌的牌局,有待秩序的重构。在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急速转型,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转换,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生活观念,因之使社会生活秩序的重建成为最为急迫优先的社会工作。

西方市场经济几百年的历史表明,即使在运行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无法避免的市场失灵的时候,而相关的政府干预也有缺陷。为了弥补市场经济制度中伦理的上述不足之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化伦理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不仅是经济人,同时也应该是道德人。制度伦理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前提和道德境界提升的标的。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规范直接制约人们的行为,它因具有规范的明示性而成为市场中的一只“看得见的手”。制度伦理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而且它本身还为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发展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期,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变革与创新都需要做出合理性的说明。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的标志是什么?实质上,制度伦理就是关于制度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基本标志。制度的建立与选择、变革与创新是否与人的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本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相一致或符合,就成为制度伦理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也是衡量制度是否合理的根本尺度。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包含了对制度的伦理要求,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生活的社会公共化和制度化程度日趋强化。或者说,它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制度资源的供应。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聚集于社会公共空间而非私人领域时,也就意味着现代生活的社会化或公共性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公开、透明和秩序规范,而能够使其达于公开、透明和秩序规范的惟一有效方式,只能是社会生活的制度化。在政治伦理的意义上,制度即规范、即秩序。事实上,只要人们以社会公民的身份生活于社会公共空间,就会对社会产生秩序、安宁、关系和谐等方面的制度要求。因为只有合理良好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长久地保证他们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保证他们私人生活的安宁,保证他们免除暴力、恐怖、侵犯和伤害。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经济。但同时,市场经济体现出来的各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势必带来经济上的不平等,利益关系和经济不平等加剧了伦理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建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之上的伦理观念和伦理思想已明显不足以协调和整合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度伦理建设涉及到的原则,目前来看,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公平、公正原则。罗尔斯认为社会公平是一个社会制度首要的价值,要通过公平原则来调节主要的制度,从全社会角度来处理这种出发点的不公平。其代表是罗尔斯自由主义公正理论,是想在自由和平等这两方面都做到公正。进一步说,公平包含以下含义:1.法律前人人平等,这是竞争规则的平等。2.机会均等。由于自然与历史原因形成人们对资源占有的不平等,通过国家的干预为每个人提供资源,让他们享有同等机会。3.分配公平,包括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每个人获得与自己投入有效资源相称的收入。4.结果公平,人们在最终消费的平等,也意味国家通过对收入的再分配向每个人提供等量的优质服务。综上所述,公平是一种有关社会成员之间按比例平等的分配的思想和制度,也包括该理想与制度的救济和保障制度。社会制度公正最终要落实到利益分配的公正上。所谓“利益分配的公正”就是在社会制度下,既要追求“共同富裕”,又不能搞“平均主义”;既要创造人人平等的机会,又要给弱势群体一定的社会补偿;既要承认社会差别,又要承认差别必须合理;既要体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又要体现合情合理相适应的社会公正精神。

第二,公平优先效率原则。从制度伦理上讲,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效率与公正。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说过,如果一个经济体系由于无效率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或不能实现人的潜能,维护它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是不道德,至少是不人道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体制一定是合理、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极大的发挥。这就是说效率有助于公平的实现;反之公平有助于效率的提高。然而,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效率与公正没有很好协调,促进社会发展,相反其矛盾性比较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这就陷入“两难”的困境。

第三,平等原则。或者说“以自主为前提的平等原则”。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制度内设,因其对于市场经济能否正常运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又因其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而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但是,理想和美好东西的获得并非易事,它是需要有前提条件的,即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平等性是与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主体是否获得真正的自主权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经济,经济利益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 一位参与市场竞争者,需要某种商品,他不是购买质优价廉者,而是买进了价高质劣者,且并非是上当受骗,这是为什么?原来是出于某种权势的压力或体制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市场参与者完全丧失了选择的权力而成为一种附庸。在这里,没有自主权的一方和交易的另一方并不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没有竞争公平可言,因而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显而易见,平等要以自主为前提,自主能给平等以必要保障,平等性的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特性与自主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活力和效率的现代经济制度。其优越性和道德合理性就在于它能够在制度上保证各经济主体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同时为各经济主体实现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存在自主性、利益最大化冲动、自由竞争、平等交换、以人为本等观念。市场经济制度所坚持的分散化自主经营原则强化了各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平等性原则唤起了人们对公正精神的渴求和有序竞争。制度伦理作为一种新型伦理,它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与传统的以单向义务型关系为特征的修养论道德有质的区别.在由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和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换之中,原来的生活方式的相对稳定与生活空间相对狭窄的情况,已让位于由社会生活空间的高度开放性和生活秩序的高度流动性造成的“陌生人社会”。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以个人行为直接评价和约束对象的个人伦理,其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主导规范的地位就让位于以全体社会成员为评价和约束对象的,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的新型伦理,即制度伦理。这种非个体非情感化的制度伦理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董建新:制度与制度文明[J].暨南学报(社科版),1998(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4页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纲、廖申白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56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红雨

制度伦理市场经济论文 篇2:

中国市场经济伦理重构之初探

[摘 要]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着全球伦理的挑战,中国市场经济欲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考虑在学界已建构的伦理体系基础上重构市场经济伦理。重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首要的是合理设计其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其体系框架,准确定位其终极价值追求。同时要注重解决伦理与经济的整合、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还要注重解决建构市场经济伦理与公民社会的契合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伦理; 重构; 终极价值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完善,近年来,建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已成为学界普遍共识。人们围绕这一问题也开展了不少研究,对于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也提出了不少科学构想。深入思考学界多数观点,感到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到已有的经济伦理体系尚存在一些不足以完善之处,故提出重构之设想。

一、重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的现实依据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证实,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伦理经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现代意义上而言,毫无疑问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经济,在市场经济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而调节这些利益关系离不开伦理规范的作用。正如有些学者所说那样,“社会主义生产力强调人的因素和人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真正成为了社会和自然界的主宰,每个人都作为‘主人’的身份而存在着。同时,不是物质或经济支配着人的素质,而是人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人们的创造性劳动的自觉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1〕这里所谓的“人的素质”,不仅是指人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素质。从一定意义来讲,“人的创造性劳动的自觉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道德素质所决定。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功利性经济,更是道德性经济。

(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伴随着伦理文化的挑战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每个国家,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性越来越强,大家的分工协作也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飞速前进。任何一个寻求经济发展的国家都必须遵循国际经济规则。中国市场在与国际接轨以后,更是迅速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大家庭中。这不仅是一个机遇,而且也是一种新的、全方位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方面,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于伦理文化领域,是一系列的道德挑战。具而言之,主要体现为三大方面的挑战:其一是影响公平竞争的利益壁垒和旧有政策举措受到现代伦理文化的挑战;其二是商品市场服务体系及传统的服务意识受到了现代伦理文化的挑战;其三是企业经营理念受到了现代伦理文化的挑战。面对如此挑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政府以及我们的企业管理制度理念与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最显著的差距是敬业精神稀缺、契约机制薄弱、信誉意识不足,这些都是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大敌。

(二)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伦理重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已初步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伦理。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晚,市场发育不完善,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制不够健全,现实的伦理体系与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极不相称极不协调的。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伦理,主要是指建立在按劳分配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这是由中国现实的公有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按劳分配,即按劳动能力分配,是以劳动能力为尺度,承认个人利益分配差别的存在,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分配相对平等,是生产关系中经济层面上的经济关系与道德规范的统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来调节经济利益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全面而深入发展,单靠按劳分配原则很难解决复杂多变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我国又提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伦理准则。很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经济伦理的重构不仅具有深刻的推进作用,更具有深层次的奠基作用。

(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客观上需要经济伦理作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人”身份决定其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利” 而非为了承担“道义”。 正如西方学者所言,“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只要有可能,就必然有置任何伦理道德于不顾的残酷的获利行为。”〔2〕然而,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市场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制约,人们作为“经济人”的原本逐“利”的欲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规制,不论“经济人”的主观动机如何,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把这种经济行为调整为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最终达到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的目的。其实,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经济内在的运行规律,在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各种经济道德规范应运而生,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具有积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更值得深思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不相适应的现代市场经济遭到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正在悄然形成。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倡公平竞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现象,比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思想的滋生蔓延,信仰危机、诚信缺失等现象产生,将会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经济伦理的重构和支持。

二、重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的总体设想

建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首要的是理清思路和方法,设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伦理指导思想,规划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伦理体系框架,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终极价值追求。

(一)合理设计中国市场经济伦理总的指导思想

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现代特色。也具有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相同的品质,因此,建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不仅要善于吸收借鉴西方经济伦理的精华,更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我们建构的市场经济伦理就要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这在本质上规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伦理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总的指导思想,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基本价值取向。

之所以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的制度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其确立之初就注定了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是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来体现为人民服务目的的。对此,邓小平曾反复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然包括市场经济建设。显然,邓小平是把中国市场经济建设上升到了政治层面,站在政治的高度阐述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实现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既然如此,建立在中国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伦理文化建设理所当然要与其目的保持一致性,因此,将为实现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确立为中国市场经济伦理建构的总的指导思想便是顺理成章了。

(二)科学规划中国市场经济伦理体系框架

就当前我国经济伦理建构的总体框架而言,不外乎就是“三层面”、“四环节”。所谓“三层面”,是指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层面。具而言之,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市场经济伦理应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指导思想;在中观层面上,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心,确立正确的企业伦理及规范,注重将企业伦理作为市场经济伦理的核心内容;在微观层面上,要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和养成良好的经济伦理行为为目的,科学合理地设计市场经济伦理理论体系与规范体系。

所谓“四环节”,是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大环节。要依据各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合理设计相应的经济道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一个科学合理、覆盖全面、逻辑严谨的市场经济伦理体系。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伴随着全球化时代多元伦理文化的渗透融合,市场领域中普遍存在企业与社会、集体与个体、公利与私利等各种伦理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广泛分布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之中,这些矛盾和冲突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能否健康有序发展,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能否平安和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从不同环节所存在的不同伦理问题实际出发,理性而全面地设计各环节的伦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及时建构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特性的消费伦理价值观,提倡节俭、节约的适度消费生活方式。可见,在市场领域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大环节合理设计伦理道德规范和理念,是科学规划中国市场经济伦理体系框架的关键所在。

(三)准确定位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的终极价值追求

建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单有总的指导思想与框架设计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战略性思维。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应当具有终极性理想关怀与价值判断,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我们应当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终极理想关怀和价值追求确立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因经济伦理价值的缺失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频频发生,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有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分化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伦理根源来说,在于其经济发展的终极性伦理价值导向的缺失,在缺乏伦理价值的规范与指引下,经济的发展往往无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陷于急剧膨胀的利欲漩涡之中。如此看来,经济发展的进程其实就是一个利益分化、矛盾纷争的过程。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注重建构其伦理规范,确立其发展的伦理价值归宿,使其自觉遵循道德的指引,实现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伦理中确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实质上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的必然要求。所谓以人为本,在西方社会中,就是主张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追求,在考虑一切问题时坚持人是第一位的。当然,这一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具有着双重的道德价值,它不仅可以规制或矫正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不谋而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一样具有逐利性,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积极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导致人的异化现象的发生。它很容易把人推向另一个极端,即导致人对物的依赖,进而造成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失落。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市场经济的重构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导向,以便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更何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而这正是以人为本精神的直接体现。

建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还要注重研究借鉴西方经济伦理中具有普适性的价值理念。由于社会价值取向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西方的经济伦理不可能全盘照搬,我们只能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有目的有鉴别地学习移植西方市场经济伦理的科学成分,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比如,我们要移植西方经济伦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注重与我国传统的人文道德文化相结合,与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道德人文思想。

三、重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必须注重解决的问题

不言而喻,中国市场经济伦理的重构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反思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因此,在市场经济伦理的重构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关注解决各种问题,概括言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注重伦理与经济的整合

重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解决伦理与经济的整合问题。解决伦理与经济的整合问题首要的是实现市场经济理念和行为的伦理化,而要实现市场经济理念和行为的伦理化,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关注中国市场经济理念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关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国市场经济自身伦理资源的发掘,积极建构极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伦理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的伦理资源,丰富和完善自身经济伦理体系的不足。这样以来,不仅有利于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伦理支撑,也有利于中国市场经济在普适伦理规则的引导下主动与国际接轨。

(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公平与效率是市场经济伦理中至关重要的道德理念。就公平与效率二者的关系来说,二者是互动统一的。一方面公平促进效率的提高,为效率提供制度和伦理的保证。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人们对公平的认识源于对客观经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公平机制的建立源于人们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理性认识和深入思考。人们追求公平是为了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通过社会公平机制的确立,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心等被激发出来,而这些被激发出来的东西正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另一方面效率又反作用于公平。效率是促进公平进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在利益驱动下,任何社会都会注重追求效率的不断提升。而效率的不断提升又会不断推动人们对公平的渴望和追求。考察社会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任何时代社会公平的建立和演变多源自效率的不断提高。效率不但促进社会公平的进化发展,同时还为公平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由此而言,重构市场经济伦理,必须十分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主动与公民社会契合

道德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对此,卢梭曾这样说道:“ 对道德风尚的历史研究使我扩大了眼界, 一切问题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政治, 而且任何民族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使他成为的那个样子。”〔4〕市场经济道德作为伦理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与发展自然也不例外,也在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育成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其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公民社会的形成。市场经济的特有功能造成“社会经济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出现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化与分离,政府作为直接的组织者退出私人生活领域乃至某些公共生活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具有组织能力的个人。”〔5〕正是由于“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具有组织能力的个人”的普遍产生,导致“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建立在一定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得以确立和形成。”〔6〕在现代公民社会里,由于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作用,人的地位、人的关系连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决定和影响,社会伦理观念与伦理秩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的血缘伦理、地缘伦理、亲情伦理等正在向着适合公民社会的方向转变,对于市场经济伦理而言,当然也不例外,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必须主动与公民社会的实际相契合,在伦理内容的设置上,不仅要充分肯定并尊重公民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还要确立“权利”高于“权力”的伦理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所建构的中国市场经济伦理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适应力。

〔参 考 文 献〕

〔1〕 夏伟东.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J〕.新视野,1995,(03).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卢梭.忏悔录〔M〕.范希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 龙兴海.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伦理演变〔J〕.新华文摘﹐ 2000,(11).

〔6〕 龙兴海.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伦理演变〔J〕.新华文摘﹐ 2000,(11).

〔责任编辑:杜 宇〕

[收稿日期]2011 — 11 — 16

[作者简介]胡永广(1976—),男,河南上蔡人。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政治、法治与经济伦理。

作者:胡永广

制度伦理市场经济论文 篇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其中,建立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都发挥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让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制度安排。未来,应该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促进两者更好的结合,从而为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社会探索更加合理的发展道路作出新的贡献。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理想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的目的在于价值增殖,价值增殖在本质上则是无限的,这也就要求最广泛的社会分工、最普遍的人的交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平等自由的市场主体、人类需求的多样化,等等,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人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创造社会财富的强大能力让马克思不由得慨叹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然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和活力并不能掩盖其所存在的严重弊端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破坏力。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基本的特征是生产过剩危机。在一般的商品经济关系下,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价值,全面的生产过剩仍然只是可能。而这种可能性最终转化为现实性,则根本上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

二是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资本积累及其发展,社会财富必然在资本一方不断积累的同时而贫困则在劳动一方不断积累,因而,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趋势。即使在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21世纪资本论》一书用各国统计材料再一次证实了马克思的结论。

三是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仅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作用下的经济社会危机,还存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即生态环境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支配是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反而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后果就是全球出现气候变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总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仅破坏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影响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而且还威胁到人类的永续发展。

四是商品交换原则泛滥成灾。资本的逻辑和市场交换原则主导資本主义社会,这种逻辑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体现在政治、社会、精神文化等各领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社会观念泛滥,人的器官、良心、名誉一切都似乎可以明码标价进行交易。由此带来的是社会道德伦理的滑坡,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以及社会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问题的日益突出。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弊端本质上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只是第二位的,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式,社会生产力在这种方式下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背离其作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

在人们的传统思想认识中,曾长期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这种认识的根本失误在于把基本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混为一谈,没有认识到资源配置方式是从属于社会制度的,社会基本制度的特征规定了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范围、方式和目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即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模式,如强调市场导向的美国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国家主导以及稳定雇佣关系的日本模式以及注重社会协调并发挥市场作用的德国“社会市场”资本主义,这种多样性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场经济是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存在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最主要最基础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探索到建立再到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幅度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综合国力。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000美元,已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活力。但是,一些人往往把这些成功归结于市场经济的成功,而忽视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实际上,从根本上说,这些成功缘于我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优势实现了充分的结合,把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目的融入于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最大可能地避免市场经济自身所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这是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而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苏联东欧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而我国却成功的原因。

从实践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

1.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制度性质,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和深化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形式,既坚持了公有制的基础性地位而没有走向私有化,又最大程度上激发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活力。特别是国有企业,在不断改革中逐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总体上既实现了同市场经济的相融合又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我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激活市场活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就业、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所有制格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优势所在。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市场机制积极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包括稳定的政治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有效的外部规范和监管力量、基础设施,等等,这些属于政府作用的范畴。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府是属于特定政党领导下的政府,执政党的价值理念、执政方式及领导人的能力等等决定了政府作用是否能够充分有效发挥。近年来,西方国家频频出现的财政僵局、政党恶斗、社会骚乱、种族冲突等问题,暴露出了西方多党竞争制度会造成国家能力羸弱的弊病,选举制度沦为由资本垄断集团所操纵的选举,政党为选举而选举,一旦成为执政党则往往导致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偏向本政党所代表的特定利益集团,既不顾社会大众利益也不顾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长期执政,确保了政治环境和社会的稳定,确保了能够促进国家长远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战略规划能够稳定持续地继续下去。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方针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追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不是为了特定利益集团的特定利益。因此,党的政治优势有力地保证了政府是有为的政府,能够有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

3.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资本主义虽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了社会富裕,但是社会财富被少数人所掌握,而且特有的制度安排使得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所谓的涓滴效应结果是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而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来说,则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既最大程度地激发市场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效率和积极性,又有力地遏制可能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公平正义遭到破坏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即以劳动为尺度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对私人剥削和平均主义的否定,能够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消除剥削和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调动各经济主体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二是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高度注重公平。例如,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战略,以保证广大劳动者能够参与劳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转移支付注重對中低收入阶层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均衡发展、协调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发展的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公平与效率并不是彼此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一味追求经济效率而不注重分配公平反而会阻碍经济发展。我国经济长期能够实现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4.通过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有序协调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配置社会资源,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技术成长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方针和产业政策,从而克服市场配置资源所固有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问题。国家规定发展规划,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必要的计划性,政府能够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作出前瞻性指导性决策,合理促进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指导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只关注短期经济波动、调控手段一般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言,我国这种囊括规划、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的宏观调控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和地区之间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在我国的实践中,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规划所确定的方向和行业;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选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技术和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集中突破,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价值链上的位置;实施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特定区域和地区,实现区域之间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

三、开辟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境界

市场经济是高度资本化的商品经济,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仅包括商品运动规律还包括资本运动规律,而且资本运动规律起主导性作用。资本的运动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负面作用,如市场失灵、生产过剩、收入两极分化,等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严重弊端本质上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服从和服务于资本的力量,造成资本逻辑主宰社会的方方面面,资本的负面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展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要让资本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意味着,应该让社会主义制度支配资本的运动,而不是相反,应该提高驾驭资本和运用资本的能力,真正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好。

1.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强大的公有制经济和充满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局面。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确保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意味着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资本牢牢掌握在党和国家手中,成为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遏制私人资本发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重要力量。为此,一方面,要壮大集体经济,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则是按照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要求,深化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把国有企业建设成为既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能够深度融入市场、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力量。强大的国民经济离不开充满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其发展,破除各种阻碍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能够有效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体制机制,有效规避私有资本发展所带来的弊端。

2.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建立政府与市场相辅相成、高效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科学准确定位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能陷入“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思维,也要破除政府可以完全取代市场作用的传统认识,政府与市场并不是互为对立而是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政府与市场上,当前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作用发挥不够好,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并存,既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也导致政府该承担的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等职责没有充分履行好。对此,应该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市场与资本的规律基础上,把政府该管的管起来、该放的放下去,构建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3.构建支撑创新引领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这也就意味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应该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具备更加完备的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体系,具有更强的国家创新能力。历史昭示现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战场是德国和美国,但事实上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大部分都诞生于英国,英国最终丧失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导权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其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法律金融等制度不利于新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而德国和美国却抓住了历史性机遇,建立了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从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正在大幅度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孕育兴起之际,我们应该坚持创新强国战略,坚决打破各种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各种利益藩篱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建设以是否有利于创新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为衡量标准的制度体系,打造一流的培养人才和吸纳人才的体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人民立场和共同富裕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政党和国家之间的根本区别。我国经济社会能够长期处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制度安排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部署工作和制定政策都能够牢牢坚持人民立场,从而妥善处理好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突出;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公共品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要之间有很大差距等。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来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否能够处理好,直接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一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出现经济危机和经济停滞、社会冲突加剧甚至陷入动荡、極端意识形态泛滥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妥善处理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普遍享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我国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具有天然的制度优势。我们应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共同富裕原则贯彻到发展方式和制度安排上,特别是在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上要坚持政府主导而不是市场决定的原则,真正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5.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当前,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国家治理能力衰败境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党治理能力的衰败,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政党,都是党纪松弛、丑闻迭出,商品交换原则大行其道,政党的生机和活力遭到严重腐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党的政治生态实现全面优化,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从思想上和制度上同向发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用风清气正的党内政风引领和带动向上向善的家风民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超越传统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先进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其先进性就在于,它既充分地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优越性,这两种优越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和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不仅将使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继续在全世界保持领先的发展势头,而且也必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红旗文稿杂志社)

责任编辑:尹霞 马建辉

作者:李民圣

上一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论文下一篇:农村小额信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