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矛盾化解论文

2022-04-20

中国股票市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买壳卖壳现象?主要是因为供求关系所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股票市场矛盾化解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股票市场矛盾化解论文 篇1:

对中国股市的认识及建议

一、1997年:痛失历史良机

经济发展需要股票市场,中国的发展和改革需要股票市场,摆脱目前的通货紧缩预期,更需要一个持续走牛的“跨世纪大牛市”。可以说,目前刚刚启动的中国股票市场能不能持续走出一个五年左右的“慢牛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前途。

1999年5月18日,上证综合指数从1059点开始启动,到6月30日上升到1756点,32个交易日竟然上升66%,平均每天上升107%。上升过快本身就使信心下降,至7月1日,在某些传闻影响下突然暴跌,至7月7日跌破1500点,四个交易日下跌145%,平均每天下跌1033%。

股票市场的大幅涨跌,反映了中国股票市场不健全,居民信心不稳定,职能调控部门调控不成熟,理论认识不到位。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方式,在6月15日进行公开的政府托市,这一方式本身就容易引起争论;在时机上也有问题,当时股票指数已经上升很快,不必要以评论员文章加以刺激;且该文所提出的一些判断和根据也不能够服人,比如说,目前股市属于恢复性增长,基础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向好。众所周知的是,中国企业效益改善乏力,与突然飙升的股价形成明显的对照。评论员文章促使股票市场过度攀升,反而打击了股民信心,造成暴跌,将中小股民刚刚入市的1500亿资金套牢,这对于下一阶段股市的发展,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政府对于股票市场调控的动机虽好,但结果往往并不如愿。如1997年5月政府对于股票市场的打压。当时的股票市场上升过高过快,主要是在“香港回归””题材下被国际投机资本拉高香港股票市场而将国内A股市场带动起来的,这的确不正常。但是既然已经被拉了起来,中小股民已大批入市,且不顾政府一再警告继续蜂涌而入,从积极方面说明,股民有积极性,为国有企业重组上市造就了天赐良机。当时1元钱的国有资产,可以溢价发行15元,如果能够采取加快国有资产重组上市的办法,逐步降低股票价格指数,中国国有企业可能早就从整体上摆脱了困境。国有资产并没有流失,而是将实物资产以高价拍卖掉,收回了货币资产。当时国有资产的无形价值真的很高,但是被错误地当作“过度投机的泡沫”给“清算”了。

历史机遇,稍纵即逝。短短三个月过去,当政府以行政手段强行将股票市场打压下来,又在党的十五大上宣布“发展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融资”的方针时,马上成为重大利空,中国股票市场陷入一年多的熊市。国有企业并没有能够通过股票市场摆脱困境。

二、驳“过度投机”论,以所得税调节股市收入

关于股票市场的功能,教科书上说,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场所,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人们是根据股票的“市盈率”来购买股票的,通过长期投资获得利润分红,市盈率等于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税后利润。股票市场总的市盈率,大约在30~40倍之间,等于平均收益除以利率。换手率应该在每年2~3次,多了就是“过度投机”。

对于这些理论模型和数学指标,笔者从来不敢恭维,越看越象计划经济的指标,笔者真的不知道市场经济的“清规戒律”和教条,怎么比计划经济一点也不少?笔者没有在美国炒过股票,但是也不能相信,美国的股票市场就是书上描绘的那个样子。从7000点就说有泡沫、要崩盘,现在到了11000点,居然还能稳得住,不知道“市盈率”是多少?如果把利率降低为零,或者对存款征税,股票的市盈率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大的。很难说,股票价格涨到什么点位是“合理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更是大相径庭。首先,笔者不相信什么“过度投机”之说。股票收入有两种,一是投资收入,即长期投资获得股息分红,如每年每股分50%,分红最高的“五粮液”,也不过如此,比存款利息要高。但是,几乎所有的新兴股票市场,在建立初期都是股票供不应求,必然“溢价发行”。当你花费40元买1股“五粮液”,而不是1元买1股时,你每年每股的分红,就是50元投资分1元股票的红利,平均1元投资只有2%的利润率,远远低于存款利率——人们为什么不去存款来“长期投资”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几乎所有的投资者所看重的,都是“投机价值”,即股票在买卖中所增殖的价值。我之所以愿意以50元购买1股“五粮液”,是因为我预期能够以60元把它卖出去。可以说,在股票市场上,就动机而言,人人都是投机者。但是就客观效果而言,必然有一半人因预测错误而被“套牢”,成为被动的“长期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贬低投机而抬高投资,是没有道理的。投机和投资随时在互相转化——成功的投资会马上抛出而成为投机,不成功的投机会被套牢而成为长期投资。

有人说,股票市场是一个赌场,输赢相抵,社会总财富没有增加,这是不对的。股票市场能够创造的社会财富称为“风险收益”。风险收益首先来源于交易成本的降低。经济活动本身具有风险,具有良好的组织的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国库券市场,在交易过程中,将人的冒险嗜好设计成为系统的交易活动,去抵消经济风险,将交易成本转化成为风险收益。还有一种“财富净创造”,就是人所具有的“冒险偏好”。大部分人具有通过承担风险获得收入的天性,称为“风险中立者”;小部分人只求刺激,不问输赢,称为“风险偏好者”;另有一部分人是“风险回避者”,他们只能存款和买国库券。当人的冒险嗜好得到满足时,他要支付报酬;冒险活动成功时可以得到超额利润,失败时则付出超额损失。这里不仅有财富转移,也有财富创造。如果说物质性财富来源于体力劳动,精神性财富来源于脑力劳动,那么风险收益就是来源于人们的预测和冒险活动,这需要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高强度的智力和感觉能力以及敢于承担不确定性的魄力。股市和其他第三产业一样,应该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否则,国家对股票交易征收的07%印花税,证券公司扣除的07%手续费,以及派生出来的大量收入:证券报刊、股评、电话电脑操作的委托费用及软件费用等,又将从何而来?至于股票市场能够起到的对于人的业余时间的利用、精神的寄托、社会安定等社会效益,还没有考虑在内。股民入市,是从纯粹消费者向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转化,股市交易中产生的巨大压力,对于股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

给股票市场的“投机性质”正名,有利于加强股民的投资信心。中国的股票价格,与企业经济效益没有“正相关”的关系,至少在短时期是如此,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股票市场过度投机的结构和大户操纵,也可能是股票市场的一般特性。说美国股票市场规模大,大户就难以操纵,未必如此。美国股票市场大,但是大户也比中国的大户大得多,即使无法左右总股指,但想操纵个股应该是易如反掌。

确认股票市场天然具有投机性和垄断性,有助于采取符合实际的办法限制垄断。垄断性的投机表现为“大户吃小户”。对之,规范股票交易,加强信息披露,确立停板制度都是必要的,但是都不能有效防止大户操纵和垄断。如果一定要把股票市场管理得非常规范,恐怕会损伤股市活力。在中国,大户联手操纵,依靠内幕消息,一年可以将投资翻倍;中小股民只有30%能够赚钱,这是一个难以改变的现实,必将加剧不公正的社会财富再分配,这是证券股票市场具有的天然副作用。有效的调节方法,应该是对股票收入征税,如10%。

目前中国A股总市值达10000亿元人民币,按照平均年利润率30%计,有利润3000亿,按照10%所得税率,国家可以每年收税300亿,将之用于建立专项“股市调节基金”,可在“崩盘”时救市。这项基金,五年之内可以积累1500亿,加上经营利润,可以达到3000亿,完全可以调节股票市场。我们必须把主张发展股票市场,与为少数人在股票市场图谋暴富相区别,要反对“管死”和“乱搞”两种倾向。政府的股市政策应该立足于:鼓励信心,保持活力,调节收入,限制垄断,保护中小股民利益,保障股票市场有一个大的发展。

至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是否可以刺激消费,启动内需?短时期内不可能:如果是牛市,赚了钱的股民一般会再买股票;如果是熊市,大家被套牢,如何消费?只有预期股票市场长期走牛,股民收入颇丰,才可能转向消费。笔者预计,大牛市的第三年即2001年以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有可能表现出来。

三、驳“劣质资产上市导致股市崩盘论”

无论是股市的悲观派还是乐观派,都把中国股票市场搞不好的原因归咎于国有资产上市,因为含有一部分劣质资产,没有业绩支撑,必然导致股票市场“崩盘”。他们主张国有企业上市,必须剥离掉坏的资产。这是一种以理想主义和教条主义否定中国股票市场特殊功能的看法,不对之进行公开的批驳,我们就无法建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信心,并寻找可行的道路。

在中国,政府发展股票市场的动机:第一是为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第二是引导居民存款入市,将银行风险转化为股市风险,两种风险比较,股市风险在理论上和法律上是股民自己承担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把国有企业看成是经济命脉和体制基础,只要能够搞得好,一定不会出售。只有当国有企业已经亏损,又没有别的办法解困,政府才肯以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股票市场发展,若不符合这个目的,政府是很难大力支持股票市场的,这首先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一个实证判断。能够把国有企业“好坏搭配”、进行资产重组后的上市,已属不错。让国有企业享有这样“首先圈钱”的特权,是因为历史包袱太重,又没有办法详细计算,优先上市等于为一部分国有企业摆脱了历史包袱。

说含有部分劣质资产的国有企业上市会导致本公司破产,一部分可能如此,一部分也可能在摆脱了历史包袱以后搞好,关键在于真正改制。如果说有半数上市公司在五年之内会成为“ST”,而被非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注入,“买壳重组”,应该视为正常。有什么逻辑可以证明,每年100家上市公司破产、重组,就一定会使股市总体崩盘?

退一步说,假若在股票市场崩盘与银行货币崩溃中,我们必然要选择一个,那么我们宁可牺牲股票市场而保证银行安全。如果害怕股票市场崩盘,而不敢向股票市场大胆分流居民存款和保险基金,那么在全球和中国通货紧缩背景下,这些“泡沫”也只能在银行里憋死。货币崩溃比股市崩盘的危害要大得多。我们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选择“次优方案”。

有人说,让股民承担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太不合理。笔者一直认为应该按照改革收益来承担改革成本,包括对股票收益征税。非常严峻的事实是:改革成本归根到底总要老百姓承担一部分或大部分,无论什么形式,总是如此。坦白承认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正是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承担了特殊的为国有资产融资的功能,所以需要大力度的政策来保证股票市场在今后五年内持续走牛,只有这样,股票市场所创造的效益才能抵消国有资产融资的成本。

四、中国五年跨世纪大牛市发展蓝图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政府有没有能力造就一个五年左右的跨世纪大牛市?笔者所描述的指标如下。

每年增加4000万股民,每人平均带25000元资金入市,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每年增加10000亿。上市公司每年筹资4000亿元是需求,但是要扣除30%作为社会保障基金,重新加入股市,再加上其他基金,每年可有1200亿基金入市。这样,每年资金供给将多出7200亿,相对于10000亿的总市值,股票价格指数可以增加72%。相对于50000亿的总市值,可以增加144%。就是说,大牛市的概念是:股票指数从1800点开始,平均每年递增20%。如上证指数从1999年底的1800点上升到2003年的3772点,五年之内翻一番。

证券从业人员,目前100万人,增加到500万人。

股民收入每年5000亿,如果有50%投入消费,即有2500亿。一个小股民,如果有10万元在股票市场,每年收入20%,即20000元,前两年可能继续投资,第三年就可能以60000元利润,或者加上10万元本钱,参加住宅和汽车的分期付款。笔者估计,在2001年,股票市场的繁荣即可能全面启动消费。

美国道琼斯股票指数,突破1000点用了76年,突破2000点用了15年,从6000点到7000点用了四个月,最后一个1000点,即从10000点到1999年5月3日的11000点,只用了35天。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五”,道琼斯指数暴跌到2000点以下,以后持续十年的牛市,美国人在1992~1997年通过共同基金投入股票市场8020亿美元,外资流入数千亿美元。1998年8月,美国共同基金亏损,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动员36亿美元紧急救助;各方面预测,道琼斯在7000点已经属于泡沫经济,欧元出台后美国资金回流欧洲,股票市场即崩盘,等等。但时至1999年7月,道琼斯竟然奇迹般地上升到11000点以上。无论以后会不会崩盘,能够把股票指数维持这样长的时间、这样高的点位,已经是奇迹,几乎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样的结果。持续上升的股票市场吸引了全世界巨额资金流入,带动了美国的消费繁荣和经济持续增长。香港当局1998年8月最困难的时候托市,不惜增发1300亿港币,并改变上百年的“积极不干预”方针,变为积极干预,甚至改变了游戏规则,坚决顶住了极其强大的国际投机资本和中小股民的共同抛压,将股市稳在7000点。是举,遭到国内外“市场经济派”一致指责。但是结果如何?一个月后,美国长期投资基金崩溃,美元贬值。十个月以后,香港股票市场已经上升到14000点。难道中国股票市场,就真的连五年翻一番都做不到吗?

五、如何造就跨世纪的“大牛市”?

上列图表,无论是不是“神话”,也值得一试。六万亿元人民币,每年增加一万亿,在银行出不来也是憋死,何不冲出来一搏?

面临重重困难,陷入通货紧缩中难以摆脱的中国经济,需要的不是在“科学计算”面前哀叹的技术派方案,而是具有大手笔、大智慧、有逆向思维的战略思想以及能够鼓舞人民信心的果断措施。这样的大措施笔者已经提了八条,包括采取低成本的反腐败措施,以国债调动劳动积累,开展国土整治,全面降低住宅、汽车和教育成本,也包括将上市公司国有股直接转化成社会保障基金加入股市,为3000万退休职工一次性解决养老金和医疗费用,这个办法还可以迅速改造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结构,并将股票上市“利空”的20%,转化为“利多”。

能否在1800点的基础上,维持股指年增20%的五年牛市,许多人没有信心,他们以为“利好”出尽,股票市场就会崩盘。笔者认为,事在人为。如果还没有干,就先画一个“崩盘”的曲线,那么中国股市现在就会崩盘。政府一定要下大决心,集中资源,维持五年大牛市。在股票市场过热的时候,加快股票上市;在股票市场连续三个跌停板的时候,进行托市。笔者把托市措施分为四个能量级:

第一级:一般性鼓励政策:降低利率和印花税;现有基金入市。

第二级:特殊性转换政策:1将上市公司30%的国有股,直接转化成社会保障基金入市,这就将“利空”自然化解成“利多”,同时可以迅速改造过度投机的股市结构。2征收股票所得税每年300亿人民币,建立股票市场风险基金,必要时救市。

上述两项,涉及对国有资产、上市公司和大户利益的转换,是笔者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保持股票市场良性循环的最关键措施。

第三级:紧急性救市政策:必要时以财政资金救市;在股票市场大幅度下挫时,将人民币大幅度贬值。

有人问:五年后怎么办?笔者想,道琼斯恐怕坚持不了五年。我们最后一手,就是当美国股票市场开始大幅度下挫时,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竞换,将A、B股合并,使国际资金进入中国股票市场。

从国际资金流动角度看,90年代中国资金严重外流,而美国成为全世界资本集中的热点,也是其繁荣的根源之一。美国在80年代遇到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双重矛盾,摆脱困境的根本措施就是收缩海外投资,以20%的高利率吸引国外资金。90年代以股票市场大牛市,成功地利用“货币游戏”,将全世界的资金“玩”到了自己国内。在泡沫经济面前,美国政府没有搞什么“提前引爆”,而是尽力维持泡沫不破灭,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全面繁荣。即使日后破灭,美国政府也有办法救市,并使全世界和他分担危机,这对于美国是一件很合算的事。

有人说,人民币利率已经低于美元,如果没有外汇管制,资本一定公开大量外逃。这是他们不炒股票不懂资本流动的结果。决定资本流动的,是预期投资收益率、汇率预期变动率和股票市场收益率。1998年的资本外流,主要是预期人民币贬值、出口企业推迟结汇造成的,用人民币贬值即可以解决;至于人民币利率大幅度降低,之所以没有造成人民币黑市过度紧张,主要是因为股票一级市场还有几成利润可得,吸引了巨额资金。如果股票二级市场保持年30%以上的利润率,海外资金就会内流。

中国人不能总是消极地等待人家转嫁危机,而应该主动营造自己跨世纪的大牛市,尽快完成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并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我们可以等待道琼斯下挫,不失时机地对外资开放A股,对中国居民的800亿美元存款开放B股。那时,就不是什么“崩盘”的问题了,而是中国股市辉煌的“特大牛市”。

当然,也必须认识到,玩货币游戏,归根结底不能解决中国的深层次问题。为此,笔者论证的上述救市措施,已经包含了以股市为中心的外汇、投资、消费及利率的连锁改革和互相促进;同时我们必须尽快清除腐败,健全市场经济的民主和法制,否则即使道琼斯下挫,国际资本也不会进入中国,届时中国可能已经没有股市可以“崩盘”,所剩下的或许将是货币和国民经济的“崩盘”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作者:杨帆

股票市场矛盾化解论文 篇2:

“壳”公司交易应该规范

中国股票市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买壳卖壳现象?主要是因为供求关系所致。西方股票市场有上百年的历史,一方面意味着他们的市场成熟,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企业在发展早期就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相当于企业在小学、中学时就可以上市融资.国内股票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建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太多,从1958年成立时间的企业,到80年代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以及90年代才创立的企业,而股票市场承受力不足,上市节奏受到发行审核制度控制,没有实现市场化,上市的供求矛盾突出。同时,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早期上市的企业缺乏竞争能力,连续经营亏损,达不到监管机构设定的再融资条件,或者说丧失了上市的价值,加上退市政策的实施,以及稳定股票市场等因素,形成了保壳的压力和上市资格的壳资源供给。一些不愿经历漫长和严格审核的IPO过程的企业,选择买壳方式获得上市资格。因此,买壳实际上是替代直接上市。当然,也有一些企业买壳是因为自身达不到上市标准。

壳公司交昌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只要上述客观环境没有根本变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上市供求矛盾仍然存在,买壳卖壳还将继续出现。境外股票市场同样存在壳资源买卖行为,毕竟买壳给企业提供了上市捷径。不少企业通过买壳上市,获得再融资资格,实现丁主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非流通股定价规则、信息披霹,内幕交易、缺乏对壳公司交易相关机构的人士的问贵机制等因素,加上地方政府往往主导壳公司交易,国内壳公司交易利益复杂,一度成为一些人营私舞弊,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而不仅仅是直接替代上市这样一种正常和简单的商业交易。例如,由于买壳双方了解交易进程信息,给一些并不是真心实意经营企业的买壳者提供了利用信息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这类交昌者往往以资产价值高估进行置换,以市场价格融资,高价收购买壳方的资产。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在二级市场获利。新的控股股东置换入新业务后,如果经营不佳,再次损失融资能力,还可以再卖“壳”。买壳者把企业搞砸了,不必承担责任,反而可以通过各种段获利。一些壳公司多次交易。

2003年,监管机构制定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置组审核制度,加强对壳公司卖方经营能力的审查,以及对壳公司交易过程中的股票交易的监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以往壳公司交易中出现的问题。但壳公司交易中仍然存在非正常合理的商业行为,突出寝现在壳公司买卖方式和定价机制。境外卖兜往往是直接按照壳公司市价收购控股权,然后向市场增发新股收购买壳方的资产。类似于以市场化方式重新上市。但由于上市公司股权存在流通性分割,壳凸司买卖双方交易的住住是居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通常以资产抨估事务所评估的净资产账面价恤或重置价值直接置换双方资产。而且往往以壳公司资产价值为标准,确定买方资产置换规模。在这种交易方式下,经营业绩和能力真正强,有形资产少的买方吃亏,而经营能力和业绩差,但有形资产多的公司得益。例如,有些买壳方自身规模小,盈利水平低,以土地使用权价值顶替。其次,买光方并不能直接获得融资。需要在业绩达到再融资条件时,申请再融资。第三,以壳公司卖方净资产价恤为标准,来确定买方资产规模,可能导致买方的全部经营性资产不能进入,形成关联交吻甚至同业竞争。此外,壳公司交易中,地方政府往往起主导作用,例如,近期,山东省政府对济南市上市公司强制重组。很多地方政府以“化解风险”介入上市公司重组,使资产置换价值更加扭曲,弱化了退市压力,激励了投机行为,也给壳公司卖方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营私舞弊行为提供了逃避追究的机会。因为壳公司交昌后,股民往往又迫炒新题材,不再追究原公司责任。因此,所谓化解风险,实际上是化解原壳公司这类人士的风险。

有必要改善交易规则,使壳公司交易成为正常规范的商业交易.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有必要要求ST公司对持续亏损提供尽职调查报告,其他公司可以由独立董事提出:引入交易双方各聘财务顾问制度,而不是独立财务顾问,合理评估交易双方的资产价他:按照IPO条件审核买壳公司,同时允许增发股票,收购买壳方的资产。现在上市途径增加。比如很多企业选择海外上市,NASDAQ,香港、新加坡等。也许海外上市定价会低一些,但海外股票市场的全流通对很多民营企业家很有吸引力。真正的好企业不一定会选择在国内买壳。

买光卖壳是否创造了价值?国内壳公司交8大多数是以业绩好的资产替换业绩差的资产,因此,买壳只是一种价值转移。

作者:朱武祥

股票市场矛盾化解论文 篇3:

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分析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发展,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随之重要起来,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关系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及合理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货币政策及其工具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变量的波动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市场经济改革之中,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结构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将结合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的理论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资产价格概述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常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一般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效果四个部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二)资产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资本市场本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且自身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速度不同步。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创造流动性

资本市场可通过流动性来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存在对资本的长期需求,另一方面储蓄的所有者不愿意失去对其储蓄的控制权,两者之间存在矛盾。资本市场能使投资者获得一种资产,而且在需要时调整资产组合,是投资者可以迅速转化头寸,公司则通过发行股权获得永久的资本融资。

2、提供多元化避险工具

资产价格的波动和衍生产品的开发,为社会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套期保值的手段来化解怨气风险。还提供了资产组合多样化的手段来分散风险。还可以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融资,从而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提供资源分配的价格信息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资产价格的波动反映了信息的流动与传播。所以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利用资产价格的变化来套利的机制,鼓励投资者加大对公司经营的研究和监督,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4、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有效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消除委托——代理的问题。资产价格的波动反映了公司的经营情况,详细的披露制度又将管理者调节利润的空间压到最小,可以有效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多元化的股权使上市公司成为公众公司,促使其决策将更加科学和完善。

二、证券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但是,由于市场起步较晚,与成熟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制度性的缺失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将严重制约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挥。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对于稳定货币政策目标框架提出了挑战。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不仅仅是由于基本面的变化引起的,还可能是由于低效率的监管体制以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造成的,资本市场可能处于一种“非理性繁荣”之中,像羊群效应、过度自信以及短视行为都可能吹起资本市场的泡沫,加之资本市场的监管不力、透明度不高,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一步加强,更是助推了资本市场泡沫的产生。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将会破坏整个金融体系,严重威胁到实体经济的稳健运行。货币政策要防范于未然,就应当加大对资产价格的干预与调控。货币当局很难判定由于基本面因素引起的股票价格变动对实体经济产生多大影响,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受到严重干扰。

(二)我国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过小,公开市场操作平台有限,形成的债券收益率曲线亦与成熟市场的收益率曲线存在差别,同时由于市场小的原因,作为资金成本的收益率曲线波动不足以影响全社会的资金流动,这样的事实极大的限制了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

债券市场的发展的进程中推动了股票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已趋于均衡,两个市场的均衡发展会导致收益率的均衡变动,增强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利率传导,逐渐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股票市场发展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情况下的收获,也反映了我国央行在面对外在困难时能化险为夷、变避为利的调控能力。随着股票市场股改的完成,市场启动优胜劣汰机制,从而反过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传导。

三、改进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入机构投资者,建立成熟的股票市场

要完善股票市场制度,严格按照《公司法》规范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外部监督与独立审计,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入机构投资者必须建立在对机构投资者有效监管的基础之上,加强股票市场立法,严格市场监管体制,建立有效的市场对冲机制,严惩市场违规操作行为,对于消除股票市场泡沫,增强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保持市场稳健运行,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间联系

投机色彩浓重、操纵市场、“羊群效应”等几乎伴随着中国股票市场,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要体现全面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的原则。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还包括对市场监督主体的监管以及对信息提供中介的监管,这需要完整的制度设计和较低的制度本身运行成本。我国应加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沟通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联系,引导资金适时、合理和合法的流入股票市场,真正发挥利率的价格信号机制,形成金融系统内部有效配置的有效路径。

(三)加快利率体制改革,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由于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利率的传导渠道还不顺畅,货币政策传导赖以存在的灵敏的利率基础不复存在。利率的管制使得资产价格的变化与实体经济脱节,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因而,加强利率的市场化机制改革,提升利率作为资产价格的灵敏性。金融机构尽快完善自主定价机制,更好地发挥利率渠道的传导作用。以收益与成本对称原则为基础,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防范能力。

(四)谨慎采取货币政策,合理干预股价波动

中央银行干预股价波动要谨慎。当股价上行时,股票价格脱离经济基本面因素或者出现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就是所谓的“泡沫”。熨平股价不合理波动,预防由于“泡沫”破裂所带来的恐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谨慎行事。加快发展多层次的直接融资市场,拓展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允许企业自主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更为直接。鼓励实力雄厚、资信情况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签发商业承兑汇票,丰富票据市场供给。继续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解决证券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

作者:张滢

上一篇: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论文下一篇:减负教学模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