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矛盾化解

2022-06-25

第一篇:创新思维矛盾化解

创新矛盾化解机制 促进矛盾化解

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为此,中央政法委将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列入“三项重点” 工作之一, 本文就当前社会矛盾的现状和规律,如何探索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进行探究。

一、社会矛盾现状与成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进入了易发 、多发、高发期,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涌现出较多的社会矛盾。其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有:

二、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

当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基本特点看,表现为“五个交织”:即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利益诉求与政治权益诉求相互交织;合理要求与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织;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相互交织;群众的自发行为与敌对势力恶意渗透操纵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利益产生的矛盾,因此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核心内容。当前的利益矛盾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因建设需要征占集体或个人财产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征用土地补偿费偏低,补偿政策欠平衡,征用费分配和使用不公等造成的矛盾。二是因历史原因发生的身份、处境、待遇改变,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经济困难或心态不平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下放人员、军转人员、农婚知青、民办教师等提出待遇要求造成的矛盾。三是因不同人群的经济待遇变化程度不同,互相对比而造成的利益矛盾。如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调资的对比,在职和退休经济待遇之间的对比,社会特殊人群补助标准变化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层收入对比而造成的矛盾。四是因个人或群体的权益遭遇外来因素侵害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规划实施方案与居民的相邻权发生冲突,企业排污和道路噪音影响居住,产品侵权或劣质产品侵害,经营权期限随意变更或垄断经营等引发的矛盾 。五是因生产经营或管理不善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土地、山林、水面权属纠纷,债权债务、房屋宅基地、边界坟山纠纷,以及村级财务混乱、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不平等造成的矛盾。六是因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医疗事故、人身伤亡事故等一些突发事件而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的利益矛盾。主要是涉及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赔偿的标准尺度问题,由于法律规定和现实之间赔偿标的实际差距,以及事故认定的复杂性和处臵的可协商性等原因引发的利益矛盾。七是农村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各种工程建设用地补偿过程中因补偿标准不合理、不一致、不到位;城镇拆迁过程中侵害居民利益等原因引发的利益矛盾。八是企业改制或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 职工的医疗保险及社会保险一时难以落实;复元转业军人就业安臵及有关待遇问题,;建设工程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民营企业职工相关福利待遇问题产生的利益矛盾 。九是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新型案件引发的利益矛盾。这些案件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极易在少数人的串联或煽动下发展成群体性事件。十是一些涉法涉诉、群体性上访事件等等。少数人的诉求未得到完全解决,便缠诉缠访。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格外复杂,处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这些矛盾不断升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处理内部矛盾时方法不当,造成矛盾上升激化。近年来,由于干群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笔者列举三起因小纠纷而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

三、社会矛盾增多的原因

社会矛盾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敌对势力的干扰和渗透,使社会矛盾加剧。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际敌对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他们长期操纵支持“藏独” “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极力培植反党反社会的骨干力量,频繁插手利用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尤其是近年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政局动荡,境内外敌对分子和重点人员借机煽动仿效,企图制造事端。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领域由于国家的直接调控,意识形态领域集中于搞阶级斗争,人们的收入差距不大,利益冲突不明显,物质矛盾被淡化或处于隐性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局面,而且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追求自己的实际利益。三是网络舆情的炒作,有些群众不明真相,跟着起哄闹事。随着现代通讯、信

2 息、网络的发达,给社会带来进步,也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舆情进行恶意炒作,颠倒是非,混淆视听,使事态扩大,矛盾升级。四是地方有些干部不作为或乱作为,引起群众不满,造成矛盾激化。乱作为表现为,搞官僚主义,任意侵犯群众利益,造成群众不满,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声誉。不作为表现为,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发现问题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以致事态扩大,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前述几例,都是因小纠纷,酿成大事件。

四、社会矛盾表现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利益主体的群体性。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致使社会内部形成多元利益群体。他们深知团体力量的强大,往往采取结成群体的方式诉求利益,他们小则十几人,多则几百人,希望以人多势众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从上访和闹事的情况看,群体的人数增多、规模扩大,互相串联企望形成声势的迹象时有出现。二是相关矛盾的连锁性。各种利益矛盾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对矛盾的发生可以引发另一对矛盾。有时一对矛盾的解决,甚至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矛盾。由于政策的不平衡,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客观上的差异,带来连锁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复元转业军人就业安臵、企业破产改制等有关待遇问题。三是利益矛盾的复杂性。各种利益矛盾中,既有应该解决但因条件不具备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也有因情况变化而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既有客观、直接的利益矛盾,也有因工作滞后造成群众利益损失的矛盾。既有群众的要求合理,但按现行政策难以解决,也有群众不了解政策或期望过高造成的矛盾,甚至也有为要挟政府而移花接木、混水摸鱼的诈访等。四是表现形式的激烈性。以往上访的群众情绪比较温和,多为找有关部门讨个说法不同,现在上访群众的情绪往往表现为容易失控。不少上访人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观念,采取群体围攻、拉横幅、喊口号、拦车、堵门等方式以期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诉求。动辄赴省或进京上访,有时甚至出现打骂国家工作人员、扬言跳楼、服毒自杀、爆炸等极端做法,呈现出对抗性加剧的态势。五是事件出现的偶然性。有些突发性事件偶然发生,真是令人防不胜防。如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医疗事故、人身斗殴伤亡事故等一些突发事件,稍有不慎,处臵不及时,被一些人幕后指使,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成为群体性事件。六是媒体炒作的影响性。每一事件出现后,迅速被有关媒体炒作,成为爆炸性新闻,加上网友

3 跟贴,转入互联网后大肆炒作,西方一些国家也大做文章,大肆指责我国人权制度、社会制度等等。严重影响我国的尊严和国际地位。

五、探索工作新思路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发展中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矛盾能得到妥善化解的社会。从性质上来说,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绝大多数是涉及利益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既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用民主的方式,针对矛盾的不同特点和规律,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化解。就目前而言,政法部门仍然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是职能部门,但政法部门处理社会矛盾都是事后处理,有其局限性,而且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单靠政法部门几家之力已难以应对。因此,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的态势,应建立以下几种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

(一)尊重民意,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决策前听取民意。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出台有关政策时,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减少和防止政策决策的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畅通便利的诉求表达途径。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从源头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出台一些让更多民众受益的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三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按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改革实施和重大建设项目,应先期调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预案,特别对影响民生、危害生态的项目更应慎重考虑,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掌握动态,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快报机制。各级政法委、综治办对辖区内敏感的热点纠纷及时收集信息,第一时间上报,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在敏感时期实行“零报告”制度,掌握情报信息,把握工作主动权。按照警示在前、关口前移、防范在先的原则,不断完善矛盾纠纷预防信息体系,发挥好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村企业综治工作站(室)作用,充分发挥镇(街道)驻村干部、派出所民警,村居、社区各类调解组织、调解员及信息员扎根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健全和落实矛盾纠纷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对典型性、突发性、影响大的重大民间矛盾纠纷随时报告,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

4 住,处理得了。

(三)及时调研,落实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各级政法委、综治办要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定期分析预测辖区稳定形势,重大不稳定情况随时上报,提高防范和处臵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将矛盾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快速反应,建立重大矛盾纠纷应急机制。为了应对重大矛盾纠纷引起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要成立以各级政法委员会牵头,由政法各部门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应急领导小组,指导各类调解组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法,积极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对于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及时准确决策,及时掌握信息,审时度势,准确定性事件,确定处理的基本原则和调控手段,及时控制局势。同时善于充当协调者,善于做出有理有节的妥协,对现场群众和有关媒体进行公开,适时反馈,特别是牵涉到群众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以不拖延、不推诿、不搪塞的态度给予落到实处的答复,引导群众合法有序地表达意愿和诉求。

(五)防患未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各地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超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主动出击,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准确掌握影响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做到早发现、早掌握。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性质和特点,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妥善加以解决,把重大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坚持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县级每月排查一次,村居每周、乡镇每半月一次大排查制度。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季节,组织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重点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对象,进行重点排查,逐一建立台帐,逐一解决。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处臵,变被动调处为主动调处。

(六)形成合力,落实矛盾纠纷调解联动机制。许多矛盾成因比较复杂,涉及面广,一旦发生,仅靠个别部门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特别是已上升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要充分发挥“三调联动”作用,必须由事发地的县一级党委政府负责统一指挥处臵,党委政府主

5 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上级主管部门协助并参与处臵。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应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统一指挥调度,既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又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七)注重实效,完善矛盾调处工作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矛盾调处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其在综合考核和综治维稳考核中的比例;各乡镇(街道)、各有关单位每年也应对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因排查调处不力使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应责任。

(八)强基固本,落实调解组织及经费保障机制。大多数矛盾纠纷源于基层,疏导化解的成效也体现在基层。要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理念,形成“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保障往基层倾”的工作导向,做到力量、责任、措施、经费“重心下移”和优先落实。要按照“五有”(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必要的办公设施、有精干的调解队伍、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规范的工作台账)的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切实壮大基层调解队伍,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和调解技能,确保矛盾纠纷在基层有机构管、有专人办。要在矛盾纠纷相对集中的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建立健全专业性调解仲裁组织,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各级财政要切实落实调解组织经费保障,每年在制订财政预算方案时就应将此项经费列入预算,以确保此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这样,从根本上确保此项工作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落实。总之,只要我们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第二篇: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迫切任务,又是对党员干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从近年来解决纠纷的实践看,一味强调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不仅会影响行政功能的发挥,背离依法解决纠纷矛盾的初衷,而且最终会损害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党的十八大对矛盾纠纷化解策略和维稳思路进行了及时调整,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因此,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维稳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同时也是领导干部在维稳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

一、法治思维方式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

(一)法治思维方式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践中有着不同思路和做法。有的强调运用行政手段化解矛盾,有的主张采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化解社会矛盾,还有强调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纠纷。实践证明,偏离法治轨道的维 - 1 -

稳,越维越不稳。为追求暂时“稳定”而牺牲“法治”的被动式维稳,看似解决矛盾,实则回避矛盾、积累矛盾,最终只能陷入“信访不信法”的怪圈。正如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最佳路径。

(二)法治思维方式有利于维护法治权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法律是人们行为不可逾越的最后底线,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复议、诉讼等法治手段是经过长期历史检验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的成果,是纠纷解决制度的高级形态,具有公开透明、公正可信等形式正义的基本特征,是解决纠纷的最终也是最权威的渠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相结合”。一方面,政府作为公权力主体必须依法办事,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在矛盾化解中,要融法、理、情于一体,将民众的诉求及各类争议的解决引导到法治轨道上依法维权、理性维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公信力不断增强,同时广大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不断巩固,法治权威才得以进一步树立。

(三)法治思维方式是维护稳定的根本保障。法治的精髓在于公平性和正义性,只有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才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必须受法律约束,统一在法治原则之下,社会才会有长治久安的和谐。正如十八大报告强调的:“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

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二、当前领导干部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还不擅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没有树立牢固的法治理念。由于对法律知识掌握的少,部分领导干部在遇到问题时不能习惯性形成法治思维,不会第一时间考虑到能不能引导诉求群体通过司法手段维护权益、解决问题,特别是在面临多种问题或是棘手问题时,不能首先研判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治精神,不能正确灵活运用法治方式、依法依规处理问题,不懂法、不知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在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

(二)缺乏积极主动的责任意识。一是不重视基础工作。对

于影响稳定的问题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出了问题也不能正确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查找原因,不分析总结,不去积极做基础工作,而是被动应付,哪儿漏哪儿堵。二是推、拖思想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地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沉下心来倾听群众的呼声,而是采取能推就推给其它部门,能拖就拖着不管,能躲就躲得远远的,表现出严重的不负责任,严重的不作为,使矛盾纠纷越演变越复杂,从而越来越难以处理。三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有的领导干部把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认为摆平就是水平,动用一切手段平息事态纠纷,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一味强调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不仅影响了行政功能的发挥,而且背离依法解决纠纷矛盾的初衷,损害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还容易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个别领导干部为了促使当事人息诉罢访,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一味迁就上访人员,从经济上满足其无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他人的攀比思想,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同时为依法处理矛盾问题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具备了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促进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

(一)必须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化解矛盾、处理问题必须把法治意识摆在第一位,形成习惯性思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治培训制度,对党员干部定期开展法治培训,提高法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培养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逐步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必须树立依法维稳的意识。依法维稳就是要按照法制化、制度化的要求,坚持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做到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特殊公民。尤其对于私欲膨胀,无理取闹的人员,不能总是以息事宁人、花钱买平安的办法来对待,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决依法予以处理。姑息、纵容这样的行为只能破坏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三)必须加强维稳机制建设。目前,维稳工作一般以政法机关为主,公安机关是主力军。而实际上,在解决社会矛盾工作

中,事事都把政法机关、政法干警摆在前面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极易导致矛盾升级,冲突扩大。通过行政方式解决的纠纷缺乏合法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纠纷会无休止地拖下去,既不能真正解决纠纷,又增加了社会成本。所以,要想彻底终结各类纠纷,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同时,媒体要多宣传依法解决纠纷的案例,将信访群众引导到诉讼、复议、仲裁等理性的维权渠道上。

(四)必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要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已建立起来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能够在监督合力和实效上不断增强。要加强问责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工作,进一步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保证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力有效。要将“法治状况”引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之中,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第三篇:坚持制度创新努力化解矛盾

坚持制度创新

努力化解矛盾

2006-2009年立山区政府行政复议工作总结

立山区政府法制办公室

2006年以来,在市政府法制办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坚持复议为民、定纷止争的工作原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行政复议案件的基本情况

2006年以来,我们共收到行政复议案件2件,都因调处而终止行政复议。从申请人的情况看,公民提出行政复议申请1件,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行政复议申请1件。

二、努力创新和完善行政复议工作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于2007年8月1日生效施行后,我们积极行动,与时俱进,按排了一系列新举措,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在我区的贯彻实施,确保行政复议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一)健全行政复议工作制度

我们在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及《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逐步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提高行政复议工作质量。一是在国

1 务院法制办已有示范文书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办案经验。二是在对原有制度进行清理、完善的基础上,对行政复议工作中的职责界定、案件办理程序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着重从内部规范行政复议机构及其办案人员的办案程序和办案行为。制度的完善,使行政复议工作有章可循,保障了业务规范化、流程科学化、质量高效化,有效的提高了行政复议办案效率。

(二)加大行政复议听证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施行后,按照其规定,我们加强了对疑难案件或影响力较大案件的听证。2008年8月份,在立山工商分局召开了拟作出许可决定的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办案人员充分了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质证,也听取了旁听代表群众的发言,基本查明了案件的事实,达到了听证的预期目的,取得较广泛的影响力。

(三)加强行政复议调处力度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指引下,本着复议为民的原则,我们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时,增加了调解程序,并逐步将其规范化(06年以来,案件以调解、和解方式结案,和解率达90%),大大提高了复议工作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典型的就是行政拆迁案件。行政拆迁工作对于立山区来说并不陌生,经过几年的磨练已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拆迁模式,但是对于被拆迁人来说依法拆迁、合理

2 拆迁、平稳拆迁,显得尤为重要。在拆迁的实施过程中,市民对拆迁的程序、行为,仍然有许多法律上的问题不得其解,结伴来到区政府上访,区政府法制办对于这样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的解答,对于在拆迁过程中迫于时限压力,规避程序的行为,多次与拆迁办及有关部门进行调处,给予了及时的纠正。针对农村集体土地征占、拆迁补偿,我们以市政府10号文为依据,出台了补充办法,细化了补偿细则。针对原鞍钢十一幼两年不能拆迁的疑难问题,法制办受命于区政府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理顺了各种法律关系,启动相应的法律程序,实现了依法拆迁、以理拆迁。无一人次越级上访,成为拆迁的范例。区政府把民调工作做为依法行政运作机制来抓。积极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及时制定出台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相关规定,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和解、调节方式结案,努力促成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有利于将纠纷化于无形,确保“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今后行政复议工作建议和打算

几年来行政复议工作虽有了一定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行政复议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今后将着手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和机制,规范行政复议行为

3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推进行政复议工作,离不开制度的完善。我们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新建立的听证、调处、调查、监督等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并及时总结办案实践经验,结合行政复议实际情况的需要,逐步健全行政复议制度,规范行政复议行为。

(二)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增强法治意识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要求,从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区一级法制机构的能力建设。

第四篇:创新事故调解机制 推进矛盾纠纷化解

——在推进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动员会上的讲话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金利华

同志们:

推进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是公安部、司法部、中国保监会继公安部交管局推出轻微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后的又一便民举措,是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多途径解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重要实践。为有效推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要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利益问题日趋突出,特别是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拦车堵路、聚众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时常发生。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头脑,深化认识。一是要讲政治。推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三项重点工作”部署、落实岳阳市“两个维护”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司法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项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是一种既能迅速化解纠纷、及时防止矛盾激化,又能有效降低执法成本、节约警力资源、解决矛盾纠纷的新模式。二是要明职责。推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参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创新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有利于充分

发挥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进一步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引发的矛盾纠纷,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全县各部门乡镇、村委会及社区,特别是交警、司法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并结合工作实际,扎实稳妥地推进此项工作。三是要强领导。全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各乡镇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乡镇由分管政法和综治工作的负责人任组长,司法所长、派出所长、交警中队长、村委会(社区)及乡镇所属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直单位由分管政法和综治工作的领导负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工作制度。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是一种机制创新,必须有一支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优秀队伍作保证。为此,队伍建设上,县司法局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要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员的培训纳入司法行政队伍培训计划和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培训,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并定期组织调解业务指导和工作绩效考评工作。制度建设上,交警、司法等部门要

指导乡镇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纪律、工作要求,统一工作标准、工作规程、建立工作台账,规范制作案卷文书。凡是受公安交警部门委托所调解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一律实行一案一档,案卷文书包括调解申请书、调解受理登记表、权利义务告知书、调解笔录、调解协议、送达回执或回访记录等,经调解后达成协议的,一律向受理该事故的公安交警部门报告、备案。

三、要明确操作规程,大力加强部门协作。

操作规程上,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实行人民调解制度,主要适用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和轻微人身伤害的交通事故,也就是交警部门适应简易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但必须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以当事人自愿接受人民调解为前提,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生效后,当事人可以申请交警部门调解,也可以请求人民调解。各方当事人自愿接受人民调解的,可以不经过交警部门调解,由人民调解组织直接调解。人民调解民事损害赔偿纠纷,一般应当有一个月内调结。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书面调解协议,人民调解组织应当督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当事故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交警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部门协作上,公安交警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及乡镇和村人民调解组织要在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

偿人民调解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组织、指挥下,加强联系、配合协作;同时,各派出所要协同配合、大力支持。保险部门要完善人民调解与保险理赔工作环节的程序衔接,并配合交警、司法部门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使人民调解员掌握相应的保险理赔业务知识和赔付原则。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组织主持下达成的、并经公安交警部门审核备案的人民调解协议,被保险人据此申请赔偿保险金的,保险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赔偿。

四、要创新交管模式,群策群力预防事故。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交警部门孤军奋战,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畅通”活动为抓手,真正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工作机制。并通过统一协调、层层管理人,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社会化、法治法、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交警部门要以“广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创新交管理念,坚持内部挖潜,外部借力,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综合分析研判,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同志们,推进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任重而道远,大家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人民调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度;要

让我们的工作实效,赢得广大群众认可人民调解工作。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努力,我市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就一定能够在化解社会矛盾、服务发展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五篇:化解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理经验做法

以真情解心结以实招促和谐

XX是江苏的“北大门”,因其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就像一幅“微缩版的中国版图”。丰富的资源禀赋,造就了XX既有市民、农民,也有山民、渔民、盐民。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社会治理的差异化。面对诸多矛盾,我们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社会治理,以“解扣子”方法抓矛盾化解。今年以来,进京访、到省访数量同比下降33.7%和65.1%,安全生产事故下降29.2%,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上升到96.3%。重点抓了四项工作:

第一,进村头抓源头,派驻民情助理,变上访为下访。了解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弄清症结才能化解矛盾。今年初,我们按照省委的部署,扎实开展“大走访”活动,聚焦30个经济薄弱村、42个沿海渔业村、767家工业企业,梳理出贫困群众“六大类”需求,需要就地打工7719户、医疗救助7084户、助学贷款1887户、小额贷款6654户、改造房屋4547户、技能培训4501户,企业需求1695件。针对这些问题,区、镇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做到件件抓落实、事事有回音。目前,我们正在对全区34.8万户家庭开展家家到走访活动。为推进“大走访”活动由集中走访向常态走访延伸,我们选调优秀机关干部全覆盖到全区463个村(社区)担任民情助理,推行“五五”民情工作法,重点关注“弱势群体、边缘地带、真空部位、薄弱环节、矛盾焦点”,做到“贫困户、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外来租房户、社区矫正对象、工矿企业”必到,“突发事件、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重点人头异常情况、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必报,动态掌握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推进工作阵地前移、管理重心下沉。为“发现在萌芽、处理在及时”布下“千里眼”“顺风耳”和社情民意“体温表”。我们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民情”APP,搭建民情收集、跟踪处理、结果反馈平台,把

民情工作做实。

第二,建平台搭舞台,强化多元调处,变单打为混打。多用真情沟通,少用强制手段,是我们的一条基本理念。我们高度重视多元化调处在化解矛盾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访调结合、法调结合、纵横结合,织密“369”立体调解网,纵向建立以区级调处中心为龙头、以镇级调处中心为主干,以村级调解委为基础的3级调解平台,横向强化综治牵头、司法为主、公检法访6部门衔接联动,派驻调解工作室,全领域推动医患矛盾、交通事故、劳动争议、住宅建设等9个专业调解委员会,通过公调对接随警调、诉调对接配合调、检调对接筛选调等制度,在各个阶段嵌入调解元素。目前,全区设立基层调解组织534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903名,实现了区、镇、村调解网络全覆盖,近三年累计成功调处案件近2.2万件,一大批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为此,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法官”姜霜菊、“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卢干景、钱鹤飞等一批“金牌调解员”、“专家调解员”和“草根调解员”。

第三,化怨气解怒气,夯实基层基础,变治标为治本。县里不抓村,工作没有根。基层矛盾纠纷大多是由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引发的,不抓好村级治理,就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我们在全区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主体,村民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委三会”村级治理模式。开展以“三资管理、三调联动、三线齐抓”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基础工作专项行动,比如“三资管理”不规范、不公开是造成干群之间相互猜忌、关系不和的一大焦点,对此我们坚持“把资产资源理清楚,把财务管理抓紧实,把产权交易统筹好,把‘三资’明细亮出来”,让群众做明白人,达到解惑、释疑、顺气的目的。我们还学习省委举办“县委书记工作讲坛”的做法,在区里开办“村支部书记讲坛”,让村支部书记轮番打擂台、赛做法,在全区深入开展学习钟佰均、争做“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活动。我们还将中组部部署的“主题党日”活动延伸到村级治理,把“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日、村民议事日、矛盾调解日”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村务活动早知道、村级工作规范化。

第四,化民风树新风,弘扬乡贤文化,变他律为自律。乡风好,矛盾少。钝化矛盾、构建和谐,一方面靠治理,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春风化人。今年,我们把“新乡贤文化建设”与抓“工业项目”一样列为区级重点工程,开展新乡贤荐评、示范、传承等“六大工程,评选出爱乡睦邻、勤劳致富等1100多名新乡贤,编印《XX乡贤录》,深化“晒家训、比家风、讲传承”等活动,村树乡贤榜、

镇建乡贤广场、区设乡贤馆,建立80多个乡贤会,组建纠纷调解“和事团”、乡风文明“督导团”等群众组织,开展“凤还巢”系列活动,有效实现了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让“东南飞的孔雀筑巢家乡”,拓展了乡贤人士“乡情粘合剂”“和谐疏导阀”“发展新引擎”的空间,较好地发挥了新乡贤在乡村治理的“桥梁”、乡村发展的“智库”、乡风文明的“榜样”作用。26年如一日扶贫助困、教化乡邻的方敬教授正候选全国道德模范;不忘初心、创业富民的好支书钟

佰均荣获江苏“时代楷模”称号。

我们深知,社会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矛盾化解不可能一劳永逸,服务群众、化解民怨、维护稳定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新的动力,认真贯彻落实李书记、吴省长讲话精神,动真情、用细功、重实干,切实抓好社会治理,不断化解各类矛盾,扎实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全面建好“江苏北大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

十九大胜利召开。

上一篇:创先争优活动策划下一篇:出院病历回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