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社会矛盾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化解社会矛盾范文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11年03月18日 10时12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编者的话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怎样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期“本周话题”栏目刊发3篇文章进行分析探讨。

构建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交叉性、复合性、相关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强、权威性高、公信力大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

调解机制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有其局限性,高昂的诉讼费用和较长的时间耗费会使许多当事人望而却步。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新形势下的矛盾纠纷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综合性和敏感性,极易引发群众上访事件。这些新情况,只靠诉讼手段显然是不能应对的。调解机制在解决群体性矛盾、化解群体性纠纷方面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易行、案结事了等优势。当前,需要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通过构建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来化解矛盾纠纷。

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为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多种路径,“整合资源、整体联动”是这一调解机制最显著的特征。在组织架构上,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单位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调解格局;在内涵建设上,融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于一体,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上,努力实现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这样,通过加强各种民间性非诉讼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法院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加强专门性、行业性及行政性非诉讼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行政复议、诉讼程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衔接,整合有关职能部门资源,达到真正化解矛盾纠纷的效果。

完善调解机制的途径

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妥善解决基层调解组织人员报酬、工作经费等实际困难,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活力。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逐步形成“全方位覆盖、多功能调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为此,一方面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作为调解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力量,从办公场所、通讯、交通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人民调解社会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应解决好人员报酬问题。可以按照招聘社区干部的方式招纳贤才,把懂法律、懂政策、有文化、有道德且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年富力强者选聘到人民调解队伍中来,给予社区干部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调解队伍活力。

完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完善排查防范机制。针对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的特点,将调解工作前移,由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健全矛盾隐患通报、纠纷信息反馈、重大情况报告等制度,做到上下联动、快速解决。二是完善调处联动机制。基层司法所应在县区司法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各方力量,重点加强与基层派出所、人民法庭的联调联动,化解辖区内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疑难、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和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重点进行化解。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用表彰奖励先进、总结推广典型的方法,激励广大调解员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解决好司法所的管理体制、立户列编、经费保障等实际问题,增强司法所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

加大对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调解员具有较高素质是确保公正调解的关键。应积极培养专家型人民调解员,建立一支机动性地调处某一类型、某一领域、某一地区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探索实行专职调解员与兼职调解员相结合、调解人员与调解志愿者相结合。同时,通过示范带动、岗位培训、庭审观摩等形式,加大对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技能,使他们成为懂法律、懂政策、懂心理、懂人情以及会预防、会调查、会调解、会制作调解协议的专门人才。

(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克群)

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让人民群众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上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参与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应因势利导,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需要,善于运用民主的手段、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发展基层民主,可以丰富民主实践、健全民主机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推动全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应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引导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使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中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群众团结奋斗的作用,始终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分散化、矛盾纠纷的复杂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短期内很难根本解决,在人民内部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针对各个阶层群众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不断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断凝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注重利用舆论宣传手段做好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注重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宣传引导。应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宣传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保处理问题有法必依、有政策必执行。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集中民智的重要方式。应充分利用好网络,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积极鼓励网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实施监督,并及时回应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又要主动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杜绝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防止因网络炒作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通过不断提高舆论传播力,占领舆论制高点,把握舆论话语权,打造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阵地。

通过满足群众合理要求和愿望做好群众工作。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增进群众的信任感上下功夫,研究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努力满足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李江源 方健)

调整社会结构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原因,也有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原因;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也有发展水平不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都与社会结构问题紧密关联。

结构是事物内部各主要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结构问题直接关系事物内部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结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加剧社会运行的紧张状态。因此,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离不开对各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包括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决策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已经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中等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目前在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趋势;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难度加大;等等。这些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应以新的思路寻找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途径,切实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特点。一是覆盖面广。结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改革越深入,结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二是联带性强。社会问题具有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系统内部或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如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分配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三是不平衡性。某些社会结构转变快、动力大,超过了其他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各社会结构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四是转换慢,持续时间长。结构的稳固性和惯性决定了其调整、转换的难度大。完善一种社会结构,既要考虑其自身状况,又要与相关系统、相关结构调整相适应。

明确社会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准。首先是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比较好地控制来自外部的影响,当遇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力量时又能主动地调整自己,始终与环境保持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率的平衡。二是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和支撑能力。这是对一个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事物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三是有良好的功能输出。按照灵活、高效、平衡的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把自己调整到与社会需要、与系统要求相适应的最佳状态,实现理想的功能输出。

把握社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社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特别需要协调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优化区域结构,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应根据本地优势等区分产业发展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文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深入分析各结构的内涵,正确把握当前社会运行的结构性障碍,揭示各种结构性问题的实质,探索结构优化的途径,科学制定结构调整和转换的策略,创造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第二篇:为确保社会矛盾化解

为确保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公安部党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对2010年公安工作进行了总体布局,确定了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深化“三项建设”的步骤。

连日来,公安部机关各部门、各警种、各单位在认真学习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

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和深化“三项建设”,深入研究贯彻落实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思路、措施。各地公安机关高度重视,迅速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传达学习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措施。目前,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稳步、深入地推进。

一、以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治安管理部门提出,要充分发挥治安民警特别是派出所社区民警触角广、接触面大的优势,组织广大民警深入社区、村庄、企业、单位、学校、家庭,全面了解掌握社会动态,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要积极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在治安案件办理中运用调解手段,努力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经侦、刑侦、治安管理、交管、消防等部门提出,要紧密结合本警种工作实际,切实把接访、走访与下访、回访等各种形式有机结合,认真做好涉及本警种信访积案的消化处理工作,认真做好矛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边防管理部门决定,从1月1日起到2月底,在全国公安边防部队集中开展拥政爱民实践活动,以深入开展“大走访”为载体,集中打一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攻坚战,进一步深化“爱民固边”战略。据了解,公安部三项重点工作暨“三项建设”办公室会同人事训练部门,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爱民模范”评选活动,并将于近期集中推出一批扎根基层一线、排查化解矛盾、服务人民群众的“爱民模范”予以表彰。

二、以公安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提升公安机关对动态社会的管控能力和水平

治安管理部门提出,要把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推进“三项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全面建成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和警务运行机制。大力创新和加强以实有人口管理为重点的治安管理工作;进一步严密对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等危险物品的安全监管;大力推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刑侦部门提出,要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网上作战”工作机制,积极构建打击犯罪新机制。经侦部门提出,要加强与派出所在打击经济犯罪方面的协作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衔接协作机制。出入境管理部门提出,要重点推进外国人纳入实有人口管理工作;加强证件签发工作,严防违法违规办证;全面加强制证中心建设。消防部门提出,要大力加强应急救援机制建设,积极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着力提高应急救援现场指挥能力。交管部门提出,推动交通管理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进一步完善应急指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应急交通保障和应急交通处置能力。

三、进一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法制部门提出,要研究制定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标准;抓好执法规范化培训工作和典型示范带动工作;强化对执法流程的监督管理,制定推行法制员制度和提高公安执法信息化水平的指导意见,落实对重大案件和移送审查起诉、定罪量刑案件统一审核把关的要求;推进执法制度建设,完成“建立完善执法办案质量考评制度”司法体制改革项目任务。监所管理部门提出,要不断创新执法监督机制,扩大监所警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将监管场所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公之于众,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监管民警执法工作

的全程监督。督察部门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对日常执法活动的实时动态监督,下大力气对接处警、调查取证等执法领域存在的执法不规范、不文明和侵犯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督察治理。纪委监察部门提出,要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整治工作和惩防体系落实检查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公安队伍腐败问题的发生。

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经侦部门提出,要在全国开展“廉洁从警、公正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经侦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水平。治安管理部门提出,要大力强化治安系统教育培训,使“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深入警心。

边防部门提出,要加强边防业务基础建设、海上执法基础建设和边检业务基础建设,大力推进教育训练体系建设。刑侦部门提出,要进一步树立“人民群众最亲、犯罪分子最怕”的新时期刑警形象。要大力加强专家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出入境管理部门提出,要将2010年定位为“规范管理年”,努力实现服务更加到位、执法更加规范、保障更加有力。

消防部门提出,要以“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消防队伍”的总要求为统领,全面加强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监所管理部门提出,要加强监管场所保障建设,积极落实将监管场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保障的要求。

交管部门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执法为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督察部门提出,要进一步加大督导力度,全力推动公安部党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五、迅速研究贯彻落实措施,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各地公安机关高度重视,迅速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的意见。各地公安机关以进一步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为载体,抓源头,积极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攻坚战;以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为重点,抓基础,积极推进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创新;以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为抓手,抓根本,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

山东省公安厅以“走进村居(企业)、深入群众、服务民生”为主题,部署全省公安机关开展了“大走访”活动,为群众、企业办好事实事2.7万件,收集意见建议1.6万条。辽宁省公安厅创新接访工作模式,每月10日启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远程视频实时接访,为信访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民意表达途径。广东省公安厅提出,全力推行以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积极探索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出租屋和旅业的管理新机制。

上海市公安局提出,要把完善社区警务管理作为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通过深化责任区警种联动、警民沟通、警社合作、科学考核等四项机制建设。

湖北省公安厅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开展“轮训轮值”工作。江苏省公安厅提出,要在全省推广开展“说理执法”,引导民警在执法中向当事人说明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真正融法理情于一体。

六、切实履行好公安机关职责进一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艰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向我们走来。公安机关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依然重任在肩。

公安部党委审时度势,紧密结合“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对2010年公安工作进行了总体布局,为各级公安机关切实履行好职责指明了方向。深刻领会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公安部党委的工作部署,是当前全国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

切实履行好公安机关职责,进一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首先要统一认识。三项重点工作是在深刻剖析当前形势和政法工作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广大公安民警要认真学习、充分领会三项重点工作的本质要求,深刻认识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公安部的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

切实履行好公安机关职责,进一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必须结合实际。全国公安机关要认真研究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找准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认真谋划具体可行的贯彻措施。近日,公安部机关各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方法,各地公安机关也突出抓源头、抓根本、抓基础,出台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都是很好的开始。

切实履行好公安机关职责,进一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必须狠抓落实。“落实”并非一句简单的套话。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再好的决策和举措,如果没有落到实处,都将成为一句空话。“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短短18个字,却是对当前政法工作要求的高度概括,需要一件一件工作抓落实、一个一个问题去解决、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各级公安机关务必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把各项工作做深做实。

统一认识、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三者是有机的整体。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公安机关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突破口,以“三基”工程建设和“三项建设”为载体,切实履行好公安机关职责,进一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就一定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各族人民安定祥和的美好生活。

第三篇: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2011-10-8 9:20:51来源:本站整理作者:佚名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摘要:实践充分证明,在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今天,采取科学的、综合的、更加注重治本的犯罪治理方略,切实落实宽严相济、注重矛盾化解的社会政策,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犯罪的实际,是完全必要、切实可行的。同时也表明,我们已经探索、并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矛盾化解的正确之路。通过加强刑事审判工作,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是我们的老话题;注重创新刑事审判工作,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是我们的新课题。只有理论上弄懂弄通,实践中才能做好做

实。

关键词:刑事审判 社会矛盾

刑事审判中的社会矛盾化解,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并具创新意义的社会政策。对此,要从治理犯罪的策略选择、社会矛盾化解提出的社会背景和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上来解读。治理犯罪,从古到今,无非是三种手段。一是严惩。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通过严厉的刑罚,剥夺罪犯的自由、财产甚至是生命,使社会成员畏法度,不敢犯。二是预防。扎紧篱笆是预防,满足需要是预防,思想教化也是预防。无疑,最根本的犯罪预防还是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当然就不会实施犯罪。三是打防并举、宽严相济。强调在充分发挥刑罚打击犯罪作用的同时,理性认识刑罚作用的有限性,强调在依法惩治犯罪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切实重视源头预防。通过综合治理,宽严相济,分化瓦解犯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

不和谐因素。

以上三种手段,对于严惩,我们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都没有放松。但实践证明,“严打”是必要的,效果却往往很短暂,也有限;注重预防,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规范的治理才能达到理想境界,非一日之功可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治理犯罪,只有打防并举,宽严相济,才能实现标本兼治。

不论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还是党和国家的基本刑事政策,根本宗旨就是化解矛盾。

通过依法严惩犯罪,使人民群众对严重犯罪的打击要求和人身安全感得到满足,使受犯罪侵害形成的负面情绪得以抒缓,这是社会矛盾化解效果的外观,是“治标”;通过经济发展,完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等诱发、产生犯罪的根源性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于无形,则是“治本”;而

打防并举、宽严相济,不仅通过“严打”犯罪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同时强调依

你不

第四篇: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唐山市政府的重要职责。2011年度,市政府法制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将这一任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依法行政、高效便民的原则,扎实开展各项法制工作,积极为全市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办回顾全年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开拓创新,力求在新时期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一、完善行政调解制度

行政调解是化解行政争议的重要措施,是大调解联动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行政调解可以使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合理的、彻底的解决纠纷矛盾,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我办采取了下列措施:

1、制定指导性文件,开展行政调解指导工作。我办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已作为全市行政调解的纲领性文件印发全市执行,为深入推进行政调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分管领导、调解人员队伍完成行政调解工作。

2、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为解决行政调解在“三位一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调解体系中的“短

板”问题,我办已推动各县(区)市、市直行政执法部门共649个单位完成了行政调解委员会的建立和行政调解室的设立工作。各单位基本设立了行政调解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行政调解专兼职工作人员,全市行政调解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

3、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选用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担任调解员,针对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工伤认定工作中出现的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以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严防矛盾纠纷激化,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对于在复议程序中直接达成和解的,制作行政复议调解书;对于未经行政复议程序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的,积极协助法院做好诉前调解工作,实现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另外积极实现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建立预警机制,对人民调解过程中造成的集体访和大规模不安定因素要及时疏导,对人民调解无法处理的问题,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裁决等方式进行解决,当事人对行政处理结果不满意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再协助法院做好诉前化解工作,从而实现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真正实现三大调解的联动。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行政复议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

动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我办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指导全市县级以上政府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充实行政复议人员,确保行政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审理。开展行政复议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参加国法办、省法办及有关高校举办的行政复议应诉业务培训,提高办案人员理论素养,并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行政复议办案人员实务操作、办案技巧的指导,切实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办案水平。

2、改进和优化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方式。在审查形式上,由原来的书面审查原则逐渐改为公开审查原则,逐步推行听证制度,以增加复议案件办理的透明度,促成一些影响大、涉及面宽、群众关注的复议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在审理方式上,逐步实现书面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对一些案情较为复杂的案件,在书面受理的同时,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案件全貌和实情,辨别证据真伪,客观公正地作出复议决定。

3、狠抓复议案件办理这项基本工作。我办畅通行政复议渠道,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今年以来,共收到复议申请140件。经审查,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决定受理104件;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告知申请人向其他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申请36件。在受理的104件案件中,已办结94件,正在审理及中止审理10件(中止1件)。在已审结的案件中,占比较大的是工伤认定类复议案件,共计76件。究其原因,

一是唐山市经济较发达,周边县区工厂企业较多;二是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增强,新《工伤保险条例》的出台也有利于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外因土地争议引发的行政复议案件也占较大比重。这类案件特点明显,一是争议土地问题产生的过程漫长,有些还牵涉特定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认定难度大;二是争议双方矛盾尖锐,调解难度大。对每个复议案件,我办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办案理念,通过审阅卷宗、现场走访、询问相关当事人等方法,辨别证据真伪,认定相关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法规,从而真正做到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使每个案件都能做到案结事了,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4、建立健全适应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近年来,行政复议案件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行政复议工作面临案件数量多、办案人员少、工作压力大的困难。因此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是圆满完成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措施。对于业务素质过硬、群众评价较高的复议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在选拔干部时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出行政复议的专项费用,以保证行政复议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机制的建立健全能够充分调动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办案积极性,充分保证行政复议工作所需资金及设备,有利于更好的推动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

5、建立行政复议与信访衔接机制。我办在信访接待中心设立专门的行政复议接待办公室,对于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解决的行政争议类信访投诉请求,委派专职工作人员进行接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一律当场立案,对广大群众的诉求做到两个“耐心”:耐心倾听群众困难,耐心解释政策法规。我办与信访中心积极沟通,实现了行政复议与信访工作的对接,有利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

行政应诉工作是我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办对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积极应诉,按规定向法院提交被诉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相关材料。积极推动建立重大行政诉讼案件由主要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制度,尊重并自觉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今年我办共代理行政应诉案件11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应诉案件数量持平。其中一审案件9件、二审案件2件,主要为土地管理类案件。目前法院已审结2件, 1件裁定驳回起诉;1件原告撤诉。我办全力做好

一、二审案件的应诉和与法院的联系工作,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市政府的权威。

总结以上各项工作,我们尤其体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办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进一步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开展,发挥行政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强化行政复议工作,加强宣传、拓宽行政复议渠道,为更好的完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五篇: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是今年政法工作的主题。信访和群体性事件背后反映的大多是因利益诉求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推进科学发展,更多地用教育疏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化解。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好。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而如何科学巧妙地化解社会矛盾,无疑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科学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也是助推社会和谐,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群众利益无小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检验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高低、各级政府执行力强弱,落实到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就是看到底化解了多少矛盾问题,办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事情。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关系全市稳定大局,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当前,安阳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同时,安阳市也同全国、全省一样,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就是要居安思危,不断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进一步巩固全市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局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就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一定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上来,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安阳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我们所担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要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把全市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全面持久地推进下去,确保及时有效地解决突出问题,取得良好效果。

二、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抓好化解社会矛盾的各项工作措施

化解社会矛盾,关键在于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层,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进一步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一场攻坚战,同时也将是一场持久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加大力度、下大力气,集中精力、集中人力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处、大督查,扎扎实实地落实好每一项工作措施,确保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妥善化解。

(一)加强矛盾纠纷排查,确保问题发现得早、解决得好。要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实施意见》的要求,努力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维稳、信访、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健全定期排查、归口调处、督查督办、责任查究等工作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定期全面展开拉网式排查,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把本地、本部门、本系统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全面深入细致地彻底排查清楚,确保不留死角、不出空档,确保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应对、尽快解决。

(二)加强矛盾纠纷化解,确保问题解决得了、解决得好。排查是手段,化解是目的。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其他突出问题,要严格掌握好政策界限,依法依规、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地妥善处理。要本着“重在落实、重在解决”的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定纷止争和停访息诉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属于法律法规政策有明确规定,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认真解决到位;对不能解决或因条件不具备、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和理顺情绪的工作;对于仅靠单一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或报请当地维稳、综治等部门协调解决。要积极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优势,构建政法、综

治、维稳、信访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千方百计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积极探索和规范社会法庭工作,牢固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理念,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执行积案中的作用,从政策、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不断拓展调解领域,规范调解程序,提高调解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在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要坚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千方百计地努力解决问题;要带着感情做好工作,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的过程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过程,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三)加强源头治理,确保问题少发生、不发生。各级党政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发展好、保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决不能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各级政法机关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执法为民,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依法办案、案结事了,从根本上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矛盾纠纷的发生,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大责任查究力度,严格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全面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由决策或者审批部门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评估,并对评估结论负责,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实施的前置程序,力争将各类不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

(四)加强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建设,确保对重大突发事件反应迅速、处置得力。全市要加快建立覆盖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专群结合的维稳工作信息网络,确保信息快速传递、及时处理和资源共享。要落实维稳联席会议和情报会商制度,完善维稳信息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稳定形势和热点、敏感问题的分析预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要完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联合指挥机制,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要完善处置各类不同性质突发事件的预案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情况信息,努力提高处置能力与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培训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判、现场指挥、依法处置和舆论引导能力,确保对各种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能够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将其对社会稳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顺利进行

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大,涉及面广,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沟通,实现整体推动。

一要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项重点工作,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汇报,张广智书记对此项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全市要切实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作为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各自实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研究谋划,周密安排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明确时间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全市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力争每年办成几件大事、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三年收到明显成效。二要健全机构。市委、市政府对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非常重视,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之下,专门设立了社会矛盾化解办公室。各县(市、区)以及市直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研究制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明确阶段性目标,作出相应部署。办事机构的相关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确保人员到位、保障到位、工作到位。

三要明确责任。各地、各部门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具体单位、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每项工作任务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各县(市、区)、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亲自抓、负总责。各项分解任务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统筹协调责任,积极推动、主动谋划,确保

分解任务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各责任单位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任务要求,细化工作责任,制定具体措施,努力完成好相关工作任务。

四要抓好督查。市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办公室要按照工作进度分别深入到各地、各部门进行督导检查,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被动局面,促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落实。各县(市、区)、各部门主要领导也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掌握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切实加强对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扎扎实实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五要严格考核。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将社会矛盾化解作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任期和责任目标的重要内容,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地方和部门,取消平安建设评先资格。同时也把推进这项工作的情况作为评价各地、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纳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各级各部门社会矛盾化解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掌握工作情况,科学设定考核标准,加强组织指导和督促协调,定期开展检查和通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落后,或者弄虚作假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查究责任。要严格落实维稳领导责任制,对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得力,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的,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上一篇:恒大地产集团范文下一篇:护工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