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研究的探讨

2022-09-10

自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校本教研, 广大中小学校创新方式, 大胆实践, 逐步构建起“实践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 形成了基于学校的学习、研究、培训一体的新课程校本研训体系, 有效保障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本教研工作, 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中小学教学工作、教师专业成长及深化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 笔者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来创新教研方式,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探索得失与同行交流, 旨在抛砖引玉。

一、课例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由“以数量发展为主”过渡到“以质量提高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更加集中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上来。因此, 校本教研的推进工作重心就要更加要关注教学, 聚集课堂教学, 把校本教研的学习、研究和培训等各个环节集中到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夯实基础。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 课例研究能成为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延伸到以校为本的课堂教学改进上来的有效载体, 应该成为下阶段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抓手。

课例研究, 作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受到许多教育研究者普遍关注。课例研究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 实施课例, 检查学生学习结果, 分享教学成果, 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具体地说, 课例研究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改进提高模式。是一种长期的教学实践, 课例研究始终聚焦于学生的学习, 直接围绕着具体的教学情境。课例研究中产生的成果马上可以得以应用。课例研究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通过团体运作的方式改进教学, 相互之间进行启发, 共同提高。推进课例研究, 有利于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方式聚焦于课堂教学实践, 有利于在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培植教育理论, 培养教师的学科教研能力和方法, 有利于增加教师合作学习和研究的意识, 促进教研组成为学习研究实践的共同体。

二、课例研究的内容和形式

“课例研究”通常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 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 找到成功之点或不足之处, 或者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制定课时学习目标?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如何指导小组讨论?作业布置是否恰当有效等。课例研究是要对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 是要弄清一节课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怎样上效果更好。

课例研究的主要形式包括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一人同课多轮的课例研究是指教师针对某个课例, 经过充分备课后, 在多次教学体验中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复修改、调整、完善教学设计, 从而改进教学的研究活动。

2、多人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是指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班讲授同一教学内容, 一般以教研组 (备课组) 为单位, 集体分批次听课, 再统一进行比较分析研讨的活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提供了参照和比较, 让教师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

3、多人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指教研组 (备课组) 选定共同的课题, 采用集体备课, 即共同确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 再由两个或两人以上的教师执教, 以教研组 (备课组) 为单位的听课评课活动。同课同构的课例研究是建立在集体智慧上的教学实践活动, 因此就课堂教学的宏观过程而言, 是否存在问题仍需关注, 但不是关注的重点, 这种课例研究的亮点是对教师执行教学设计能力的对比, 对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化特征的对比。

4、跟踪式听课的课例研究。跟踪式听课是指所有专业教师针对某个具体调查或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的跟踪式听课评课、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它的活动模式是听课一反思一再听课一再反思一……直至问题解决。它可以是针对某个专门问题对全体教师进行的跟踪式调查。

三、课例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课例研究的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计划、上课、课堂效果的评价 (包括同行观察) , 修改课例。课例研究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参与, 主要包括下列要素:清晰而明确的课例目标的叙事描述;评价的描述;学生作业样本;上课活动;教师观课与课堂教学的反思。课例研究的一般步骤为: (1) 研究与准备。授课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认真备课。 (2) 研究课1:实施。由一名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上授课, 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3) 小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 (4) 研究课2:第二次实施 (可选择) 。另一名教师 (或同一名教师) 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 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5) 小组会谈:反馈与存档。随后教师讨论“听课情形”, 并最终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参照下表:

通过课例研究, 教师构建和分享彼此的智慧和知识, 为学生创造值得记忆的学习经历, 相互之间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四、课例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原生态课是课例研究的基础。

课例研究中的案例应该是原生态课, 即我们通常说的常态课, 而不是公开课, 更不是多次演练过的展示课。因为只有把平时教学的真实课堂展示出来, 才能准确地找出问题, 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课例研究才有一定的价值。这样的课例研究总结出的经验、方法, 才适合本校教学的实际, 才具有可操作性。

(二) 全员参与是课例研究的保证。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生活素材、实践经验不同, 在课例研究中, 通过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取长补短、集智广益, 达到共同提高。独自的行动, 封闭的思维, 必然导致知识狭隘, 视野窄浅, 不利于自我的提高与发展。

(三) 为了学生发展是课例研究的目的。

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到课堂就是充分关注、尊重学生, 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加强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成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再赏心悦目的课堂, 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剥夺了学生的主体, 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都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的教学。教学研究中, 教师心中装的应是学生, 而不是自己。

课堂教学就象一面镜子, 课例研究就是不断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照镜子, 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漂亮。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不断改进的过程, 实现了个体对教材的对话, 教师与教师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传统教研无法比拟的, 因此, 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增长和快速成长的最佳方式。

上一篇:试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下一篇:北欧的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