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银文化战略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以COSO风险管理框架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当前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在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以风险为导向,改进事后监督工作,构建科学、高效的事后监督体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更有效地发挥事后监督在防范风险中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货币金银文化战略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货币金银文化战略论文 篇1:

县级发行库内部管理控制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县级支行发行库构造内部管理控制出发,从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来实现货币金银内控管理建设,探索一条适合基层发行库内控管理模式,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县级支行发行库管理工作的安全、高效。

关键词:内控管理;规范化

一、发行库内部管理控制的内涵

(一)内部管理控制的含义

内部管理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但我国目前对内部控制研究的侧重点则主要集中于内部会计控制,而内部管理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内部管理控制在发行库管理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内部管理控制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参照、内部控制者为保证相关活动有效性目标所进行的控制过程的总和。内部管理控制的控制者是以管理者为主的组织中各类成员,内部相关活动有效性目标即是组织战略目标,因此,内部管理控制是指管理者影响组织中其他成员以实现组织战略的过程。

加强发行库的内部管理控制,是为了更好提升对货币金银法规制度的执行力水平,建立起目标、标准、任务、流程、控制、考核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的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责任,这是加快规范基层支行发行库管理的优势所在,也是确保货币发行工作的正常操作与运行、避免引起业务事故的重要一环。

(二)内部管理控制的意义

我国目前对内部管理控制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但按同一理论体系对应用理论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尤其是建立起发行库的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且作为管理控制理论中应用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是对整个管理控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将一个逻辑清晰、体系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框架用具体的规范来实行,将会更进一步唤起基层相关人员对管理控制的理性认识,不仅要关注自身业务技能、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情况,更要关注如何提高发行库管理效果和效率。这必然要求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并通过内部管理控制行为不断自我诊断、自我完善,挖掘管理潜力,对于提升基层发行库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基层央行发行库内部管理控制的规范,是内部管理控制理论体系与货币金银法规制度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力地推动两者相互关联研究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特别是将发行库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化的推出能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既有利于维护市场金融秩序,又有利于预防管理控制失效的一系列后果。若带有规范性的内部管理控制一经确立,必将提高发行库管理活动效率,这就使得各责任人将迫于约束,不得不尽全力来提高发行库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减轻发行库案件、事故、业务差错的发生,也有利于维护宏观经济运行稳定的金融市场秩序。

二、县级发行库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行库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内部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设定目标管理及规范化管理实现组织的目标,当前基层发行库管理人员欠缺对目标管理及规范化管理的认识,尤其是在对现钞货币运行的宏观理论范畴的理解、增进对规范化、程序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与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再加上现有为提升发行库业务运行运作的面貌与环境,保障库房、库款安全和现钞货币供给,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货币、商品流通正常运行服务的理解上存在浮浅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现经济发展、货币稳定的整体性目标。其次,现阶段基层发行库管理工作主要依赖原有经验,体现在:重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工作方式;新知识、新理念更新少,开拓创新更少,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使用程度较低。这些不利因素势必会导致库房规范化建设滞后,更不利于长效坚持各项制度。

(二)发行库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不到位,业务操作不规范

现阶段县级支行未独立设置货币金银股,且从事发行工作人员偏少,难以达到规定所要求最低4人配置。再加上反假、综合管理岗由综合业务部职员兼职,人员配备不足,兼职人员串岗突出、工作强度大、工作负荷重等现象较严重。近年来县级发行库岗位招录人员少,多数情况是从其他岗位调整后进入的,从事货币金银工作人员极为匮乏。虽货币金银岗位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但没有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示意图,发行库管理规章制度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深入落实到管库人员的实际行动上。在制定完善发行库管理岗位监督制约机制的过程中难以结合实际,针对发行库业务操作步骤和管理环节更无力制作发行库风险防控一览表和流程图,在确定每一操作步骤与环节中的风险点中难以分析风险成因、程度的标准;库管人员的能动性与主动性欠缺,使得业务操作规范难以克服盲目性、随意性。

(三)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发行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当前环境下,基层中坚业务骨干人员及高学历人员依旧匮乏,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长期得不到补充。这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与其专业技能需求仍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后续培训也极为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基层央行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而基层货币金银业务本身所具有的单一特点,使得货币金银人员无法接触其他业务,难以适应人民币流通、现金管理及调研等工作,再加上发行库人员对管理的认识上仍存在传统模式的误区,以及个人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如职称评定难、职务提拔难、人员总体减少、年龄趋于老化,因此,难以适应发行业务量的增长。货币金银工作所需理论功底、管理能力、政策把握、文字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匮乏,造成了目前发行库管理工作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的不利局面。

(四)发行人员意识淡薄,发行制度流于形式

由于发行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较少,使得一些部门领导产生了麻痹思想,松懈的情绪存在于一些成员工作中,造成了工作上有章不循。比如“先进先出”的原则无法严格执行,动态操作过程中相互信任代盖名章的现象,例行查库存在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缺乏规范有效的现场监督,使监督人员对管理不能形成有效监督机制;特别是有些制度和规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太符合基层支行的实际工作,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补充。

三、提升发行库内控管理的思路及措施

(一)创新理念,为发行业务提供动力

当前对发行工作管理有新的观念和认识,这就要求基层一线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发行库是货币的集散地,是集宏观与微观于一体、体力和脑力于一身的要害部位,是体现央行形象的基础工程,是充分发挥央行职能的重要环节,要用不断发展创新的理念提高发行水平。

其次,提高发行库管理人员对内部管理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领导层特别是基层支库库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吸收国外银行业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在优化业务的同时狠抓内控监督,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以内控优先的观念为导向。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控观念,让他们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进出库业务,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及执行力,使每位员工成为业务运营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节点,贯彻落实制度的执行力。

(二)强化发行库管理,在操作上要有新模式

在业务操作秉承规范化与程序化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基层发行库内部管理有效的、系统的控制创新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在业务运营中时时监控每个部门;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动态监督机制;它是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部门内部和岗位自身的自我约束、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上级对下级的授权控制为内容,科学监控方法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以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总和。

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其次,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内控制真空,产生风险。发行库管理要实行库主任、货币金银部门负责人和管库员三级管理,各负其责。库主任要做到“三到位”:即发行基金调出、调入时必须到位,残损币打包、出入库时必须到位,月末年终查库时必须到位,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三)提高发行库管理水平,在制度上要有完善的内控机制

一是在条件与人员允许的情况下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建立起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专司内部监督检查机构,以达到充分利用内部制约机制促使库管人员形成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二是尝试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并参照目前长沙中支推行的科技基线管理系统建立起发行库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使得提高内部管理控制水平成为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发行库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透过收集基层管理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办理业务中事故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向上级行反映发行库的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日常业务管理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及风险隐患,为预防和处置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货币金银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内部管理机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控监督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管理机制评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内控环境的评价,是指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及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二是内控风险识别的评价,是指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是指执行部门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

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及时反馈的评价,是指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其次,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摆在基层央行面前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立足当前,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长远规划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发展潜力的提升;注重安排各个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注重学习意识的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不仅要求员工成为学习型员工,更要求领导者成为学习型的领导者。领导者首先要重视和参与学习,带头学习,并将内部管理控制的理念纳入基层文化建设体系中转变为员工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框架[R]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年度报告,2003卷2003

[2] 张先治控制环境与管理控制系统[J]会计论坛,2003,(12)

[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4] 丁万里基层央行发行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3

[5] 郭晓峰基层央行发行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06年第二期

[6] 文涛从内审角度看如何加强基层央行发行库管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

[7] 缪玉成、赵宗福规范化管理是货币发行库建设的必由之路[J]金融世界20073

[8] 陈宝山不断创新 加强发行库管理[J]中国金融 1995年06期

[9] BGiglioni and Arthur GBedeianA Conspectus of Management Control Theory;1901〕一1972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1974

[10] Robert NMthonyManaganent Control SystemsNinth EditionGRAW一I}I,LP 31998

作者:曹寅璐

货币金银文化战略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加强事后监督防范风险策略探讨

摘要:本文以COSO风险管理框架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当前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在会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以风险为导向,改进事后监督工作,构建科学、高效的事后监督体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更有效地发挥事后监督在防范风险中的作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 COSO风险管理框架 事后监督 内部控制

当前,人民银行金融新政策新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会计核算、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业务快速发展,核算工具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风险控制和内控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此形势下,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如何克服旧问题,创新监督理念,改进监督手段和方法,构建科学合理、严密高效的监督体系,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以COSO风险管理框架为依托,深入分析现阶段事后监督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加强事后监督工作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一、COSO风险管理框架与运用分析

(一)COSO风险管理框架

2017年9月,美国COSO①重新修订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简称ERM),其对风险管理进行了全新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八个相互关联的风险管理要素。

(二)借鉴COSO风险管理框架,建立人民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可行性

目前,人民银行风险防控体系主要包括:各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内审部门的审计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纪律监督以及事后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的日常监督。从总体上看,人民银行风险防控体系较为健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借鉴COSO风险管理框架,建立适应我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有一定可行性:

一是在管理理念方面,COSO风险管理框架是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业务部门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有助于人民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是在管理方法方面,COSO风险管理框架要求以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法为工具,这与人民银行对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三是在管理文化方面,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实施要求企业各员工认同和支持风险管理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风险管理文化,这与人民银行加强风险防控建设的目标相符。

由此可见,COSO风险管理框架与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建设之间有着较强的可比性,对其借鉴和运用能提高人民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COSO风险管理视角下事后监督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事后监督工作的职能定位及其在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1.事后监督工作的职能定位。事后监督工作包含三大基本职能:(1)监督职能。对支付结算、国库、货币发行等会计核算业务是否遵循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监督,并发现有无问题。(2)反馈职能。在完成监督职能之后,将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被监督部门反馈并定期向行领导报告。(3)分析职能。依据监督结果对核算过程、内部控制、资金流动等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辨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事后监督部门的监督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广泛性,在风险防范中有其独特优势,是其他监督部门所不能替代的。

2.事后監督在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来,不断探索积极有效的监督措施,发挥了三大作用:一是通过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对会计凭证、报表的逐笔核对,以及对会计核算信息的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差错,规范了会计核算;二是相对于各业务部门来说,事后监督是风险防范的第二道安全防线,进一步降低了资金风险;三是事后监督严格依照各项会计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有助于检验和完善会计规章制度。

(二)当前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1.监督管理架构松散。现行事后监督的管理体制是:省级单位事后监督中心是其内设部门之一,直接对分管行长负责;各市中支不再单设事后监督部门,其职能由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部门相关岗位人员担当;不实行垂直管理。一是机构职能弱化。2014年,总行“三定”方案出台之后,从实际来看,各市中支对事后监督的重视有所下降,比如事后监督岗位人数减少;部分市中支货币金银部门已不再设立事后监督岗位,不再进行事后监督这第二道风险防控环节。二是规章制度不完善。总行未设事后监督中心,各级行根据总行最初下发的相关文件,自行制定具体的监督操作流程,缺乏统一性,更勿论制定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

2.监督业务缺乏总行指导。根据总行事后监督办法的规定,事后监督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上级行的会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业务指导。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是业务指导大部分停留在名义上,而没有实际的业务管理行为。各业务部门主要职能是对其条线内的下级机构进行业务管理,对事后监督部门进行的业务指导大部分流于形式,亦会出现忽略和遗漏情况。二是不能适应业务升级发展的需要。会计、支付结算、国库核算系统频繁升级换代,金融新政策、新规定层出不穷,然而监督业务缺乏指导,针对性培训项目偏少,以致事后监督人员难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新政策和新业务,更不足以开展前瞻性业务调研,影响监督质量。

3.风险监督理念缺失。从实践来看,事后监督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合规性监督、发现差错上,不分主次进行重新复核,而没有重点关注风险隐患环节。目前,风险监督标准不仅缺乏可操作性,而且透过表面深入分析业务及其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业务和环节无法得到第一关注,风险监督理念难以实现。

4.监督方式落后。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已经从十多年前的手工核算、单机版计算机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发展到了现行的全国数据集中核算阶段。不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监督系统不完全匹配。事后监督系统与核算系统建设存在不完全匹配现象,总行业务系统都是各司局条线开发,较少考虑到事后监督的需求。ACS、TCBS系统陆续上线运行,虽包含事后监督子系统,但电子化的监督手段也只是替代手工操作。货币发行业务没有配套事后监督系统,仍完全依靠手工监督。监督子系统开发也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并落后于核算业务发展。二是监督模式滞后。核算部门的风险高低不在于传统的凭证要素规范与否,而在于内部控制的严密或疏松,而现今仅重复核算部门复核岗的工作,达不到保障资金安全的目的。三是监督结果运用有限。各业务条线的会计核算各自独立,监督成果分析和工作建议难以及时向上反映到总行各司局,无法及时得到相应答复,监督结果难以发挥更大作用。

三、改进工作,加强风险管理建设,提升人民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水平

事后监督中心作为风险监督部门之一,如何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加强人民银行事后监督职能、防范内控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一)参考COSO风险管理框架,设计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COSO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为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要将单位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参考COSO风险管理框架,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可以做出如下设计:一是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人民银行风险与内控管理的决策执行机构,由行领导负责,研究并确定风险管理相关目标、管理方案和重大风险应对措施。二是设立风险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内审、纪检监察和事后监督等部门,重点负责对风险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在各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岗,制定具体风险管理措施,执行管理方案以应对风险。

(二)以风险导向型监督为主,加强风险管理建设,提升人民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水平

COSO所说的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监督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它强调将风险防范作为监督工作的中心,并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1.改革事后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省级集中事后监督中心。COSO中的内部环境要素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建议建立省级集中事后监督体制,该体制具有以下几项优势:一是监督标准化,考核集中化。由总行制定统一的事后监督操作规则,开发统一的风险监督系统,实现监督标准化;由总行对各省级集中事后监督中心进行绩效考核,并与被监督部门绩效考核挂钩,以此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优化监督方式,注重监督重点。省级集中监督模式将以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作为监督重点,重新识别评估核算过程中的风险环节,根据风险高低安排监督力量和监督资源,确定实施重点或一般性监督。三是实现规模经济,节约人力资源。建立省级集中事后监督将有助于监督人员更获取最新的信息,得到最新的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提供人才保障。

2.完善内部控制,整合会计和监督资源,构建大会计和大监督体系。COSO包含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该标准为如何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了指引。可试行将监督结果引入内控制度,考核业务部门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并对执行情况进行及时客观评价。为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可以整合会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发行和事后监督资源,构建大会计体系;整合内审、纪检和事后监督资源,构建大监督体系。这样的优势有:一是职能互补。各部门根据各自不同的业务和监督重点,充分发挥部门工作优势来加强风险控制。二是成果互补。事后监督部门将日常监督情况、现场检查报告和月度情况分析等定期抄报其他部门;其他部门对涉及业务核算的制度依据、检查结论和意见等应及时通报事后监督部门。另外,定期召开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各部门就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商讨,共同解决问题。三是共享监督资源。事后监督中心对各业务部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并借助其他部门的技术手段和检查方法进行确认,以正确辨析问题的大小、风险程度的高低。在此基础上记录发生的问题,建立案例数据库,共享监督资源。

3.建立风险测评体系,增强风险监督理念。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是COSO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项也是建立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的关键。一是建立风险测评体系,加强风险监测、评估与分析。该体系应包括三大部分:首先,建立差错数据库,将风险具体化,对业务、人员、流程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其次,系统对业务进行自动比对和分析,自发提示异常情况,以预警替代人工经验判断,降低人工监督的误差,将监督关口前移;最后,运用量化的监督数据、风险指标和科学的风险评估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驱动因素分析,深入挖掘监督的信息资源,并予以反馈;二是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会计核算集中监督系统,完善监督手段。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会计核算集中监督系统,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发行等部门的会计业务集中核算,并进行数据自动交叉比对、提示风险,实现分散性监督向集中性监督、实时监督模式的转变。

4.加强信息和沟通,提高事后监督风险管理效能。信息和沟通是COSO风险管理框架提出的风险管理八要素之一。加强信息和沟通,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一是建立信息与问题交流平台。监督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被收集和整理之后能够为防范会计风险和加强内部控制服务。然而,现有的监督信息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对信息的分析不够深入,信息作为防范风险的价值得不到重视;或者信息无法共享,信息使用成本增加,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所以应建立一个信息与问题交流的平台,平台以风险导向型监督系统为核心,包括监督部门和被监督部门在内,具有政策信息发布、经济形势分析、监督问题反馈和解决对策商讨等基本功能。借助平台、监督部门和被监督部门能及时沟通交流,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效能;二是加强岗位轮换交流。岗位轮换交流包括监督部门内部、监督部门与被监督部门之间的岗位轮换。只有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人员交流,才能促使监督双方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分析问题,才能动态知晓本岗位、本部门之外的信息,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增强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共同防范内控风险。同时,定期或不定期轮换岗位也是避免“合谋”行为的一个有效措施,极大地完善内控的有效性;三是加强调研分析。要就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工作,多做前瞻性研究,多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分析被监督部门的相关内控措施是否有效,深入查找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为全行制度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注释:

①COSO是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的英文缩写,于1987年成立,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1992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银办发〔2004〕159号).

[2]《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意见》(银发〔2005〕291号).

[3]李铀.“对强化县级人民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9(7).

[4]全球治理委員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Our Global Neighborhood)”[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5]《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银发〔2010〕306号).

[6]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ing with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2017)[EB/OL].(2017.09.06).https://www.coso.org/pages/ERM-Framework-Purchase.aspx.

[7]钱珍玉.“完善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机制探讨”[J].《金融会计》,2013(4).

[8]张新,邢华,陶颖等.“商业银行事后监督机制的启示与借鉴”.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网站,2012年10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作者:倪平平

货币金银文化战略论文 篇3:

基于SWOT分析的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为提升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依次分析了平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面临的威胁,提出了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发展观念;优化区域布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市场规模;培养和引进文化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实行政策倾斜;多元化金融服务突破发展瓶颈等发展战略,为以后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文化产业;平凉;SWOT;发展策略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1.008

在我国,“文化产业”概念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收益高、吸附就业能力强以及产业连锁正效应大等特点,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全方位”的重要意义。许多国家特别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美国则高达25%。而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明显地增加,如2011-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从2.85%增加到8.5%。

就平凉而言,2015年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18.17%,占生产总值的2.12%,比2014年仅提高0.34个百分点。较多的学者已对平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开展了研究。如王密兰与马建波通过分析平凉特色文化建设现状,提出新形势下平凉特色文化建设思路。邓太来提出平凉市崆峒区在文化产业开发上着力处理的几个关系及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脱少华提出平凉应着力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打造西部文化强市。张璐瑶从崆峒山道教所依据的文化思想中析出其在饮食、音乐、武术等方面的养生道理的精华,从而为崆峒山的养生开发研究提供素材。强进前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总结了平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无论是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角度,关注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平凉市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地分析,并制定出平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

1平凉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s)

1.1.1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它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1.1.2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优势比较突出

平凉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包括“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区)、王母宫——西王母降生处的回中山(泾川县)、西周第一台——古灵台等历史遗址和西周青铜器(灵台县)、南宋银本位货币银合子、“中华之最”佛舍利金银棺(泾川县)。同时崆峒山道教、西王母、大云寺佛教、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平凉也是历史上很多名家的故乡,包括祖国针灸学鼻祖、晋代医学家皇甫谧(灵台县)、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灵台县)等。平凉以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崆峒山为中心,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王母宫、柳湖等为网点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都是寻根访古、避暑休闲的好去处。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是平凉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

1.1.3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旅游产业初见成效

据调查,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490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096.68元,增长9.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1元,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32.6元,增长16.81%。表明平凉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明显,人们的消费意愿空间潜力巨大。平凉旅游重点启动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神奇崆峒·养生平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中远程客源明显增多。2014年底,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0%,接待国内外游客10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6%。

1.1.4后发优势推动明显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后发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政府对市内的交通状况大力整治,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第二,平凉市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促使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和整合力度加大。第三,平凉市文化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如剪纸、民歌、高抬、社火等民间民俗文化。

1.2劣势(Weaknesses)

1.2.1旧的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产业化意识淡薄

平凉市文化管理部门尚未能真正从政府办文化的管理模式解脱出来,文化监管存在着越位和缺位并存问题。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忽视引入市场机制。不少部门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认识不够,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认识不清,产业意识淡薄。这些直接导致文化建设和开发缺乏市场的视角,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如剪纸、民歌、高抬、社火等)不能得到重视。

1.2.2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文化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文化产业人才,不仅是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劲,也是平凉发展文化产业的软肋。总体看来,平凉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匮乏,主要集中在初级和普通,而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同时人才分布很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经济领域缺乏具有研发能力和把握科技创新方向,又能组织实施创新创业的企业家。平凉在工资报酬、职称晋升、养老保险等方面人才外流的现象日趋严重。

1.2.3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产业发展需要集群效应,产业链越长,产业集群效应越显著,产业基础越扎实,竞争力越强。平凉市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没有核心力量带动,产业联动能力差,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1.2.4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我市文化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基本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外部资金注入少,投资主体渠道单一,导致平凉市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目前能够达到国家标准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数量不多。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和山区县镇基础设施更差,一些乡镇文化站几乎没有在编的人员和相应的设施,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十分贫乏。

1.3机遇(Opportunities)

1.3.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的宏观环境

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经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得全国各地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已涌入平凉,拉动平凉市消费增长。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绿色工业”,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1.3.2《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批复成为平凉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契机

2012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规划》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力争到2020年把平凉建设成现代生态文化名城。平凉市作为《规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规划》区经济合作窗口、商贸流通桥梁和文化旅游交流平台,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推动平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3.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批复成为平凉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机遇

2013年2月19日,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批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要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为代表的四大产区,打造包括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等“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平凉市委政府要抓住这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制定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创新举措,特别加大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合作建设。

1.3.4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巨大潜力

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平凉的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2015年平凉人均GDP为16595元(约2562美元),比上年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2∶35.9∶39.9调整为27.1∶279∶45.0。这些数据表明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单纯吃穿等物质性消费会逐渐下降,文化带来的精神性消费随之增长;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由此可以说明平凉市正处在一个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1.4威胁(Threats)

1.4.1省内文化产业环境竞争激烈

由于省内许多市都在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全国文化产业的竞争态势已初步形成。兰州、酒泉、天水等凭借极具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吸引了较多的人才资源。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平凉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挑战。如何发扬本土特色,避免因发展相对滞后被市场边缘化,成为平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1.4.2融资渠道少

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对资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所需资金缺口较大。政府不少部门对文化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认识不够,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认识不清。平凉地处西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外部资金注入少,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

1.4.3关联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关联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文化产业的关联产业包括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工艺设计等。平凉关联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因此,在巩固扩大书画、文学等艺术创作的同时,要支持美术、曲艺、杂技等竞相发展,不断传承、弘扬平凉高抬、社火等民间艺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

2平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通过对平凉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我们对平凉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已有了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用SWOT矩阵图来确定平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见表1)。

对平凉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2.1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发展观念

我市科技人员缺乏创新创业的本领以及自我感觉良好等行为意识,成为制约平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先进省市相比,整个城市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在现代化的建设上还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为此,必须将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观念作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首要问题来抓。

2.2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挖掘特色,增加创意,完善产业价值链

平凉文化拥有众多特色文化,如崆峒文化等,但较为分散,需把分散的文化资源系统化地挖掘、整合。平凉应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不断学习其他省市的经验,强力打造崆峒山道教、西王母祖祠、皇甫谧医学等特色文化品牌。抓好以平凉民俗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区、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以大云寺及百里石窟为龙头的佛教文化产业园区、以皇甫谧为龙头的针灸医学文化产业园等文化示范园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将平凉的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营销等各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价值链条,继而把现有传统文化同观光游、文化游、养生游等黄金文化旅游线完美结合,使文化真正成为旅游业的灵魂,提高城市知名度。

2.3加强与兰州、天水、庆阳等周边城市的横向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凉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经济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要积极与周边地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主动承接其他城市的产业转移,积极加强合作,借助外界力量培养知名度,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平凉的文化实体也应广泛参与全国性的会展,将城市品牌推向国际,带动外部人口的流入。通过横向合作交流增进兄弟城市之间的友谊,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城市文化品牌运营能力。

2.4优化园区化布局,深化文化企业体制改革,扩大市场规模

园区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园区在集聚和引领产业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凉市要依托特色的文化资源,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借机吸引相关生产要素集聚,扩大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对已具备市场化条件的经营性事业单位逐步改制

机会(O)SO战略WO战略

O1 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机遇(1) 实行政策倾斜(1) 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观念

O2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2) 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挖掘特色,增加创意,完善产业价值链(2) 优化园区化布局,深化文化企业体制改革,扩大市场规模

O3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批准建设(3) 重点拓展潜在市场—文化品牌O4 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巨大潜力

威胁(T)ST战略WT战略

T1 省内文化产业环境竞争激烈(1) 加强与毗邻城市的横向合作(1) 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观念

T2 融资渠道少(2) 多元化金融服务突破发展瓶颈(2) 培养和引进文化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T3 关联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为企业或实施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科学灵活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管办分离,营造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5培养和引进文化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平凉市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尤其需要经济和文化兼通的复合型人才。在引进方面,大力引进文化传媒、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策划、管理人才。在培养方面,建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大规模培养人才:一是建立市、县、乡三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中心;二是在现有学校(如平凉崆峒文武学校、平凉宏业双语学校等)开设民俗文化相关专业;三是挑选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人才去国内有关艺术院校深造。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优秀和特殊人才的引培机制,为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2.6实行政策倾斜,多元化金融服务突破发展瓶颈

首先,平凉政府应当为文化产业提供便利和资金投入。一是为放宽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准入标准,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允许企业、个人、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二是为文化产业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包括贷款、税收等方面;三是为文化产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对先进企业和个人,给予及时报道和表彰,积极支持文化界、理论界人士参与文化产业的谋划、研讨和开发。

同时需要多渠道融资来解决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主要方法有:一是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议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资金,支持创新型文化产业和新产品的开发;二是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三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以驻点招商、借机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使文化产业招商同其它产业招商有机结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结语

SWOT分析结果表明平凉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若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地理区位等优势,创建文化产业基地,以市场为导向深度开发,建立资本经营、品牌化运作模式,必能将平凉的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产业优势,平凉文化产业必将能够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肖莉莎,陈成文.基于SWOT法的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07):52-53.

[2]平凉市统计局.平凉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平凉网,http://www.pingliang.gov.cn/zjpl/tjgb/201603/t20160325_89835.html.

[3]王密兰,马建波.对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新思考[J].新西部,2012,(07):27.

[4]邓太来.崆峒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发展,2008,(08):34.

[5]脱少华.论平凉文化在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J].丝绸之路,2012,(08):80-83.

[6]张璐瑶.浅谈甘肃平凉崆峒山道教文化中的养生之道[J].焦作大学学报,2012,(01):23-26.

[7]强进前.试论平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丝绸之路,2013,(10):42-43.

[8]甘肃发展年鉴编纂委员会.甘肃发展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60,60,60,62.

[9]常静.肇庆市文化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南方论刊,2013,(06):14-17.

[10]胥富春.平凉发展的新机遇——市发改委主任白堆仓解读《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N].平凉日报,2012-04-11.

[11]柳娜.平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一[N].平凉日报,2013-04-08.

[12]武锋,郭莉军.发展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实现赶超的最优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2,(18):61-62.

[13]谭伊铭,王国兴.基于SWOT分析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2,(05):85-87.

[14]梁乐,刘一明.基于SWOT分析的洛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108-112.

[15]孙国学,王宏坚等.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松州,2011,(10):26-39.

[16]唐艾.关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04):96-97.

作者:王婧 胡江玲

上一篇:工程咨询企业发展论文下一篇:企业发展产品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