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加工企业仓储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业物料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产加工企业仓储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生产加工企业仓储管理论文 篇1:

金融供给如何精准滴灌中小粮食加工企业

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是我国食品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优化金融供给支持,金融供给对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精准滴灌优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现阶段,将中小食品加工企业金融供给问题总结成三个词,即“困难”、“缓慢”、“昂贵”。短期而言,强化干预,进一步加强政策刺激;中期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发挥指导引领作用;长期看,优化制度设计,建立保障性措施。

一、 引言

从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资本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内生融资普遍占比高于外部融资,同时受资本约束的负面影响严重。宏观来看,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在规模上与大中型国有企业相比缺乏市场话语权,因而,在同一时期,由于债权人基于风险不确定性考量,在审批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给予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区别对待。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想实现中小粮食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优化金融供给支持,以期实现对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精准滴灌。

二 、中小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困难及原因

(一)资金供给“缓慢”

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由于其规模和经营特点,具有“小、复杂、长”的资金需求特点,即:资金需求量小、资金需求复杂、资金需求时间长。贷款等金融供给规模较小,但需求多样且持久。问题在于,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股权结构及短视经营模式,进一步增加未来不确定,使得提供者从严评估是否提供金融供给,同时增加一般性限制条款及特殊性限制条款,导致了审批流程繁琐,评估周期长,资金供给缓慢。二是,中小粮食加工企业较国有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更具地方性,由于信息不对称,信心获取成本昂贵,使得金融机构普遍出于风险管理、流程和监管系统化考量,提供标准化资金供给服务,无法满足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缺乏及时性,失去市场机会,进一步影响偿债能力,形成恶性循环。中小粮食加工企业面临流动性、贷款种类、筹资费用、占用费用等巨大考验和压力,这可能对其自身经营状况和恢复生产产生持续负面影响,使其获得资金供应的“速度变慢”。

(二)资金供给“困难”

由于LPR市场利率的实行,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长期面临商业银行经营性贷款利率变动的风险,且由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具有较大经营风险难以保证每年均能纳入粮食收购“白名单”,致使难以获得政策性银行中长期的资金供给支持,多方因素和面临的产品质量压力缠绕在一起,很容易导致其过早死亡。其次,因为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在早期阶段难以提供足够的抵押品或资格证明,无法获取低息保证贷款,信用贷款可能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当期损益产生负面影响,很可能导致利润恶化。

当中小粮食加工企业面临“隐性成本”得不到正规金融认可,难以获得正规金融供给,又面临着巨大的“上市成本”,现阶段资本市场尚难以成为中小粮食加工企业获取资金供给的主要手段。由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地区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和客户的流失等因素,使得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在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时,产品、销售和还款的压力将增大,难以获得资金保证。

(三)筹资费用及占用费用“昂贵”

由于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较国有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仍有不小差距,导致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在获取正规或非正规金融供给支持时,提供者出于风险考量,要求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支付高于其他的国有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筹资费用和占用费用才能获得金融供应,这使得获得金融供应的成本翻了一番。最后,由于我国的金融结构主要是间接的,银行业和其他间接金融机构处于一个竞争市场,其主要逻辑是扩大和加强规模,以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客户信息的碎片化准入、评估、支持的佐证信息筛选更加困难,受制于考核及上级防风险要求,金融机构只能通过提高占用费用来防范风险,这也增加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期间费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影响使市场金融机构难以对其所有客户在短期内的恢复工作和未来发展作出客观评估,而整个链条的影响使它们“忙得顾不上自己”。

三 、中小粮食加工企业金融供给支持的优化建议

(一)适当增加干预和政策指导

现阶段,中小粮食加工企业主要面临持续经营生产问题,一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制定自己的财政补贴方案,确保上下游企业同时复工生产,保证产业链稳定;二是利用财政补贴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自发性,旨在实现降低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筹资费用及占用费用的同时强化金融资本的指导作用,稳定粮食安全;三是结合本地情况适度增加专项债券规模,重点将发行专项建设债纳入增加范围内,用政府信用筹集社会资金。

合理减轻税负,了解中小粮食加工企业“政策感知意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做到因企业而异。首先,对不同地区的中小粮食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待遇,对于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地区,建议中小型食品企业在短期内全部免税或延长纳税期限,旨在修复复产链条,保证供应链稳定性。对其他受疫情影响较小、主要受供应链影响的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适当降低会计年度的税费;第二,调整原有的政策,建议每个城市和地区根据其自身的食品产业结构和疫情影响作出决定;第三,将普遍减税与结构性减税相结合,结合疫情对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影响,制定政策优惠,使两者形成重叠循环,为获取资金供给支持奠定基础。

为实体经济提供精确的“开放来源”。如果发生灾难性的外生冲击(如流行病),在面对通货膨胀和“粮食安全”之间的两难选择下,在短期内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为中小型食品企业提供精确的金融供应支持更为合适。一是向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再融资贷款,确保金融机构不停贷、不撤贷,使低成本资金流向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确保供应链稳定、降低劳动力流失风险,进而稳定地区粮食产业经济;二是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尽快完成对当地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准入、评级、授信,鼓勵金融机构结合LPR市场利率围绕当地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地方性特殊需求,提供特色综合授信、用信方案,同时针对优质中小粮食加工企业提供循环贷款等金融服务,最大程度地降低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筹资费用及占用费用;三是“跑马不吃草”是不可行的,政策需要充分考虑政策针对性和适度宽松监管的匹配度。

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使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适度宽松性和可持续性。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小粮食加工企业金融服务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金融供给支持者面临的收益不确定性高;二是金融供给接受者面临筹资成本高,对经营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有效降低。从金融供给支持者面临的收益不确定性的角度看,一是扩大中小粮食企业(包括应收账款)的担保范围;二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融资担保基金,使政府、银行、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等各方共同承担风险。从经营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有效降低看,一是依靠现有的金融供给关系,明确中小粮食加工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化关系纽带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金融供给中的作用;二是主动识别中小粮食加工企业供应链中的上游或下游企业,主动联系规模较大、风险抵抗力较强的企业;三是实行小麦收购贷款贴息制度。对于国有粮食企业和大型加工企业与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实体签订的小麦种植订单合同,并按照合同履行收购义务,对收购贷款进行利息补贴。利息补贴包括两种方式:财政资源向贷款银行支付利息或财政资源向企业支付利息补贴;四是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粮食收购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信贷融资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粮食收购贷款融资担保业务,引导和支持地方政府融资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收购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粮食收购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粮食收购企业的厂房、土地抵押、存单质押、订单、仓单、应收账款等融资业务。

(二)建立预警,持续引导

首先,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企业和政府的初始债务融资成本,避免债务危机的出现和扩大;第二,利用财务杠杆引导企业生存,设立中小食品加工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第三,完善税收制度,进一步放开企业,包括优化税率,根据行业异质性调整税收优惠,实现长期税收和短期企业减税的双赢;第四,通过政策逆周期调节,对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整体需求,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实现自给自足;第五,推进“龙头”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一方面扩大需求,保持企业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关键生产环节的扶持,提高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六是强化“市场、粮食、流通、产业”的理念,采取“粮食产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产品”的信用模式,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支撑和重点,激活产业链供应链的活力,通过龙头企业倒逼,连接产业链,激活粮食产业集群;七是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运行。银行业和金融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新疆农业粮食经济的特点,促进“产、供、销”链条从种植、收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环节的稳定平稳运行,为企业还款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同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合作,在银行、企业、商品供应链之间建立起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第八,重视订单融资,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畅通。借款人将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签订的购销合同和采购订单提交给受理银行申请贷款,受理银行将款项存入专用支付账户后,由受理银行收回贷款。该模式有利于供应链“产供销”链条上下游的畅通,实现了企业资金流、订单信息流、仓储流、配送流“三流”的全覆盖。

(三)优化制度设计,建立保障性措施

首先,政策导向应导致制度变迁。规范的防疫控制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公共服务改革,还要求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其中之一就是要求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区域平衡,略有盈余”的粮食加工方式,以实现小麦供需的紧密平衡,深化市场化改革,以优质价格供应粮食,最终实现粮食生产链的稳定有效;第二,根据国家振兴农村战略的要求,坚持推进优质绿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三是同等重视小麦仓储制度改革的市场导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要求,取消政府定价,由收购企业自主决定小麦收购价格,建立粮食管理和紧急市场支持机制,引导市场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政府还将建立规范和控制小麦收购的机制,建立小麦收购的应急市场支持机制,引导市场价格达到合理水平。在生产链中,推动“生产、采购、储存、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建立高质量、高价格的生产、分拣、储存和市场交易机制。在生产链条上,推动耕地保护补贴向功能性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大对优质小麦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品种改良,提高质量。在粮食收储流通环节,坚持以质量为本的价格,坚持按品种和等级单一收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粮农种植积极性,促进优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质量总体水平;五是国有粮食企业要带头实施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库,充分发挥储备粮轮作吞吐量的作用,按轮作计划首次进入市场收购,在小麦收购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价格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市场供给中起稳定作用和宏观调控载体作用,稳定市场价格,为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结 语

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是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要严格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做好为地方中小粮食加工实体经济提供金融供给服务的工作,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改革,促进地方实体经济和金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1.新疆科技学院;2.新疆财经大学)

基金項目

新疆科技学院2020年本科校级科研项目(课题名称:《新疆中小粮食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0PT011)。

新疆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编号:19BGL108)。

作者:李凯悦 姜锡明

生产加工企业仓储管理论文 篇2:

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业物料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物流外包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塑造企业形象并提高顾客满意度,但在物流外包中也存在供应商选择、内部抵制、合同签订、信息泄漏及外包服务提供商道德缺失等风险,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农产品加工企业必须在选择外包合作伙伴、改进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物流外包合同条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保密机制及加强市场调研与监管力度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物流外包;风险

作者简介:刘倩(1982-),女,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经营与管理。

自加入世贸以来,面对经济发展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必须投入更大精力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是其未来物流业务的发展方向。通过物流外包,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整合与充分利用外部专业资源,降低成本,强化核心能力。目前来看,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发展并不成熟,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物流外包必然会遇到外部与内部的多重风险。本研究将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外包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各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降低成本

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利用外包服务供应商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通过提高利用率达到节省费用的目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物流外包,在产品采购、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投资减少,并真正达到零库存。另外,第三方物流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和货物载配能力,熟悉物流市场行情,从而可降低运输成本。总而言之,通过和第三方物流合作,利用物流企业专业化的物流水平和信息技术,可提高物流运输效率,节约运输费用,大幅度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成本,进而降低企业成本。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是其主要核心业务,物流是其非核心业务。自营物流业务方式不仅增加投资,分散精力,且不够专业,得不偿失。实施物流外包既能保证物流水平,节约费用,又能使企业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送货是否准时,售后服务质量如何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顾客的满意度。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依靠物流公司的专业化服务,将恰当的产品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数量及时送达顾客,保证货物的完整和准确,从而加强服务能力,完善服务质量,缩短订单的配货周期,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

(一)外包服务供应商选择风险

物流外包是企业实现减少其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外包服务供应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划、外包成本和运输效率,同时会影响企业信誉度和外在形象。错误的选择容易导致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合作中产生矛盾,同时,外包服务供应商大多可以直接接触企业的客户,在了解客户要求上企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抵制风险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享有物流企业将提供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同时,但是企业必须面对原有的自营物流与物流外包之间的冲突。内部组织容易产生抵制情绪,因为原有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不仅在物质资源、资金、内部工作流程还包括人力资源方面,一旦采用物流外包的形式就会对企业的整体管理做出重新的规划,在如何处理企业原有模式和管理制度方面,给企业重新带来了值得深思与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另外,企业物流外包的过程,还涉及到利益再分配,意味着以前员工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会被第三方物流所取代,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内部员工的抵制,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潜在风险。

(三)物流外包合同签订风险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时,由于是两个不同行业的合作,在业务规划、外包实施、外包业务终结阶段都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有完善的合同对双方进行协调和限制。在合作过程中需要企业和外包服务供应商在合作范围、职责、权力、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合作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外包服务供应商作为过失方推卸责任,例如会导致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送、制造等,这样不仅会为企业带来资金物质上的损失,更容易使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从而有损企业形象,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四)企业信息泄漏风险

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至今仍深受农产品加工企业追捧的重要原因在于对本企业信息安全有保障。目前,即使是进行物流外包的企业也大多限于运输的物流外包,而非完全的物流外包。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物流外包必然会向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企业的相关信息,其中不免涉及企业内部的信息。这样,外包商就拥有企业大量的信息和技术资源,从自身角度的利益出发,外包商很可能会把企业的信息资源、核心技术、客户信息、商业机密等泄露给企业的竞争对手,造成企业重大损失,相关信息的提供对于企业来说也具有潜在的风险。

(五)外包服务提供商的道德缺失风险

在物流外包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可能随时监控与管理,这期间就是对外包服务供应商道德的一大考验。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道德缺失更容易产生很多隐患。其一,当客户提出意见时,外包服务供应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及时传达到企业,使企业没有及时根据客户意见做出改进。其二,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具备物流业内部专业认知能力,从而在面对物流业内技术改造、流程创新等问题时,外包服务供应商往往会为保证本身的成本与利润放弃创新改造,导致企业可能损失更多更好的机会。其三,在结算方面没有明确的监管,一般只是由外包服务供应商单方面的提供票据与费用证明向企业要求结算,对于企业来说物流外包成本控制比较被动。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物流外包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选择合适外包合作伙伴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时,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既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应考虑到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长远发展,通过外包来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这样才有利于与供应商的长远合作与持续发展。企业决策者要根据自己企业的模式,选择能够完成企业要求,具有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的外包商。首先,要先对潜在外包合作伙伴进行外部调查、分析、研究、评价;其次,对于外包合作伙伴内部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发展前景、信誉度以及运营经验等做出详细评价;最后,综合内部外部评价后找出在经营理念、前景方面最合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

(二)协调改进内部管理制度

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妥善的处理原有负责物流业务的员工,合理安排内部人员,同时对管理机制做出相应调整。改造后的物流部门独立承担物流外包业务,与外包服务供应商一起负责运输、搬运、仓储等一系列物流业务。在这一过程中调整企业内部人员结构,对于独立的物流部门,需要专门的员工工作。另外,与企业其他部门通力合作,达成使企业总体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的目的。

(三)完善物流外包合同条款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共同制定合作原则与方法,合理选择签约方式,明确权责。首先,要明确物流外包的工作范围;其次,制定解决冲突事件发生时解决的方案,以备发生冲突时,可有据可依。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明确的合约是明确权责以及合作基准的重要内容。在签订合约时,要考虑到两家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以保证双方实现目标。另外,合约不能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预测,因此在签订合约后出现实际特殊情况在合约中未体现的部分需要双方及时磋商。

(四)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保密机制

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外包服务供应商需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保密机制。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可以以网络为平台,分享两个企业的市场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物流资源等。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分享平台,两个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双方的业务流程,业务进展情况,有利于两个企业沟通与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双方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在物流外包过程中,还应该对于信息泄露行为进行防范和限制。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保密机制,合作双方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做到互相保密,一旦泄露对方的商业机密,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加强市场调研与监管力度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加强主动性,加强物流市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信息调研与比对,及时获取物流市场最新信息,对合作外包服务供应商和整体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有详细的了解,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最新动态。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外包绩效评价机制。首先,从时间、数量、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建立企业与客户双方联系网络,以便及时反馈客户信息与对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评价,并以评价标准为基准,对外包服务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 戴玲艳.物流外包风险防范探析[J].经济师,2010,(03):110-111.

[2] 李万春.发展第三方物流是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根本途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6):69-72.

[3] 巩爱凌.物流外包的优势、风险与策略[J].中国市场,2008,(09):18-19.

[4] 王小方.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浅析[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5,(12) .

[5] 郇丽.青岛啤酒:外包物流保鲜速度[N]. 中国经营报,2003-05-26.

作者:刘倩 于婧

生产加工企业仓储管理论文 篇3:

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当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机械产品的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快速找到生产所需的产品,是当前机械制造业面临的难点和重点。对于机械加工企业而言,生产现场管理是原材料、设备、人力、产品等诸多元素有机结合的最关键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现行的加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影响机械加工外协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有望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42

0 引 言

生产现场的管理是以生产经营为主要判断依据的,也是以生产现场为主的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的总称。现场管理是现代机械化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项非常全面的工作,是人类、机械、材料、法律、能源和信用等各种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现场管理的企业制造与生产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现场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甚至与生产安全息息相关。机械制造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产品,机械产品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应用载体。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机械制造,机械加工是机械制造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因此,必须对机械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处理。

1 影响机械加工外协管理水平的因素

1.1 管理理念落后

首先,质量认知不足。目前,我国许多机械加工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认识不足,在很多情况下,把重心放在了产品的经济效益上,忽略了产品质量,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加工生产符合现代生产标准,甚至不能控制加工产品的质量。他们的质量管理体系通常是不合格的,甚至是违背事实的。同时,由于现在很多制造业仍然有传统意识,企业有专门的部门管理产品的质量,所以,产品的质量问题归于质量管理部门,和生产者没有任何关系,这导致一个错误的信念: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人们的第一个想法是质量管理部门而不是生产部门。其次,缺乏创新意识。真正的创新意味着人们可以创造用户无法想象的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在机械加工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目前我国的产品管理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产品的创新依然不够,因此,质检部门必须加强对机械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

1.2 管理缺乏有效性

目前,机械制造企业通过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促进管理体系的文档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企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有着显著的成效,但由于产品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人员的认知依然不足,导致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管理体系的不够完善,因此,这一管理体系的应用在小公司难以成功开展。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也要深化,如果驱动力不够,在实际生产中就会很难运行。尽管我国许多机械加工企业开始重视加工生产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赢得了稳定增长的经济效益,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措施不能科学合理地实现,管理效果不能充分发挥,限制了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许多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力量,保证加工产品的质量,也不能真正把握产品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即使加工生产管理体制得到改善,也不能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管理缺乏有效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缺乏有效的管理计划

目前,在我国各行业中,机械工业占据非常大的比重,一个国家的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而衡量一个国家的机械化水平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高科技逐渐被应用到机械设计业务上,再加上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市场将变得更加开放。但过去计划经济的实施,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企业机械化管理的诸多弊端。因此,制订一个先进科学的生产计划,是目前各机械企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其内部的生产加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机械加工生产中的不断渗透,企业加工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加工企业盲目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加工生产,落后的质量管理理念不能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阻碍了加工生产管理的进程。

2 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优化策略

2.1 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优秀的现场管理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现场管理的好坏,可以确定公司一般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且产品质量是企业协作程度的可信度。由前文可知,制造企业如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提高企业的现场质量管理水平,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特别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中,不能把某些特殊的要求作为企业的管理对象。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质量保证生产,不能根据工人的适应性故意进行质量管理,这要求企业只能要求生产工人以“合格”质量来定义生产,而不是以“适合”生产来定义生产。换句话说,每个企业都需要质量管理部门对整个企业进行全程管理,以更好地保证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

2.2 建立科学的加工质量管理制度

2.2.1 重视机械加工的质量管理

在企业机械加工中,机械生产的现场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现场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業员工的工作效率,也可以为产品质量提供切实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科学管理是指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按照这个趋势,很多发展中的企业就应不断重视生产的质量管理。同时,企业把生产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作为生产工人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质量管理得以有效推广。

2.2.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加强部门人员执行力度,把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管理水平。这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贯彻机械加工和生产工艺,还要通过合同签订的方式,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并对工作实施有效监督,这样才能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也能提高质量管理的运作效率,最终使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都有一定的改善。第二,培训企业的内部员工质量管理意识,目的是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这可以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法规知识,强化质量法制观念。除了对员工进行实际培训,还要对员工进行相关质量管理意识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制化建设理念。另外,对于一些关键职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获得证书后才能上任,不得无证上任。第三,企业应及时调整公司管理结构,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结构。这一举措可以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有力的保证。另外,要使企业信息得到全面、科学的规划,还要加强企业的顶层设计,使企业能够做好信息资源管理,为其他部门提供完整、及时、客观的信息,注重信息技术的同步建设和管理的完善,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使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和计量等方面的数据都能完整、客观且及时。第四,加强对部门体系执行情况的评估,对提高部门整体管理水平和避免同一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预防作用。因此,企业要使经理和经营部门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体系,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2.3 加强机械加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中国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机械制造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机械制造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领跑者和先驱。信息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中具有最完美和最完整的体现,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在制造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技术、制造技术和设计技术离不开信息技术。最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企业中发展良好,可以说,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中,信息技术更是在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全球化趋势下,加强机械加工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要提升信息化水平,尽快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软件产品的开发,积极有效地发展企业电子商务,这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机械加工信息,及时为生产过程提供依据,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也有利于节约原材料的浪费,合理规划原材料的使用和比例,购置和安排好材料的使用,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电商业务的開展能够有效推进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促进企业经济利益长期稳定的增长。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企业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必不可缺的策略。

3 结 语

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是机械加工和生产环节。车间现场是整个企业生产的重心,现场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做出的各项决策的落实,企业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也制约了企业生产加工目标和加工任务的完成。因此,要继续加强机械加工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从而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加工效率,减少物资浪费,保证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声誉,推动企业稳定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明.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45).

[2]杨实禹,葛佳.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5(11).

[3]刘永丽.机械加工生产现场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17).

[4]徐彤,周良明,刘艳君,等.航空制造企业工艺流程优化全过程管理与实践[J].航空制造技术,2015(z2).

作者:谢海

上一篇:智能手持终端仓储管理论文下一篇:财务会计下的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