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中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治疗工作中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我院儿科收治的存在护理风险的72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来分析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结果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与社会因素,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因素,患者依从性缺乏,法制观念淡薄,环境设施因素等密切相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危险因素中儿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危险因素中儿科护理论文 篇1: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 要】目的:为了深入的探究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应对策。方法:对我院儿科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出现的90例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提出对应的对策。结果: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占到80%,其次是患儿与家属因素占到13.33%,环境因素占到6.67%.结论:增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进行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打造更加舒适良好的就医环境可以更好的减少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出现几率,应该获得高度重视。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护理安全就是指在整个的护理工作的过程当中,患者不产生法律与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之外的生理、心理以及机体结构或者功能上的障碍、损害、死亡等等。儿科护理对象主要是心理行为发育不全的患儿,沟通有障碍,医护很难对患儿的病情充分了解,操作配合比较差,无法有效落实健康指导。造成护理工作当中存在非常多的危险因素,所以文中将对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行之有效的对策,减少不良事件出现率,降低护患纠纷,有效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此次研究当中将对我院儿科产生的不良事件90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具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儿科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出现的90例不良事件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为1.5-10岁,平均年龄为(5.6±1.5)岁;病程为3d-1.4个月,平均病程是(25.0±2.0)d。所有患儿都诊断为儿科疾病,并未出现有肝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严重病变。临床依从性良好。将存在特异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年龄高出14周的患儿排除出去。

1.2 方法

利用回顾性的方式深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从而提出对应的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当中,所有数据都是应用了统计学软件SPSS16.0来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计数资料要利用百分比进行表示,同时组间比较要利用卡方实现检验,P<0.05来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中,首先是护理人员因素具体包含: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服务态度差、业务水平不高,占到80%,其次是患儿与家属因素具体包括患者与家属的认知水平不高、护理工作者与患儿与家属之间的沟通不到位,占到13.33%,最后是环境因素占到6.67%,见下表1。

3 讨论

3.1 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3.1.1护理人员因素

(1)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儿科收治患儿多,护理人员人数少,护理工作量庞大,日常工作当中,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新知识与技能,护理技能不高。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当中,态度不正确,并未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护理,填写患儿护理记录过程中,字迹不清晰,直接给护患纠纷留下了安全隐患。另外,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同,护理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对儿科疾病的有关知识并不了解,实际操作当中,无法熟练使用有关药物、护理器械以及方法,护理质量低。

3.1.2患儿及家长

有些家长对医学知识并不十分了解,对医院缺少信任,被网络信息以及其他人的意见所干扰。患儿年纪比较小,操作时间太久,患儿会哭闹很久,让家长产生比较烦躁的情绪,给护理工作人员带来比较大的心理负担。

3.1.3环境因素

受到医疗机构规模的约束,儿科病房数量以及病床都无法将逐渐增长的患儿就诊需要满足,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被安排到一个病房当中,空气流动传播作用下,大多数致病菌大面积扩散,导致医院感染率逐渐升高,直接给患儿治疗与护理工作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2 儿科护理安全的有效对策

3.2.1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1)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医院有关管理者要定期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参加到学习培训当中,学习新技能与知识,将儿科疾病的有关知识进行掌握,保证有效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提高。与此同时,医院要关注对护士整体队伍的建设,利用多种手段、方法、途径来培训护理工作人员,定期办交流会,保证年轻的护理人员可以从经验丰富的护理者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保证将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时进行更新,对儿科疾病可以正确认识,同时按照患儿的实际疾病情况,及时有效的利用护理措施,保证自身的护理专业水平提高,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此同时,医院要进行讲座或者发放宣传资料的方法,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保证护理者对有关法律有正确的了解,加强护理者的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者快速高效处理护患纠纷的能力,为顺利进行护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保证。

(2)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医院要严格根据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实现弹性排班的制度,这样可以更加良好的避免护理者因为工作疲劳而产生的不安全事件的出现。护理部各科室要将本科的临床护理工作特点作为依据,投入中午与夜班的人力资源,保证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而且要特别关注节假日的护理管理工作,有的值班人员在节假日容易放松警惕,而且对患者护理也容易出现失误,不详细的观察患者病情,这样就无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更多的护理安全事件产生。护理管理者要不定期的到病房当中进行检查,保证连续性的监控节假日的护理工作,可以让临床护理工作者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出现率。

3.2.2护患之间要加强沟通

儿科护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保证患儿家长之间进行良好沟通,对护理工作是否顺利开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通过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让护患心理差距有效缩减,作为护理工作当中的基础,可以更好的避免产生医患纠纷。有效沟通就是接受者收到信息与发出者所表达的意见统一,有效沟通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护患双方不但可以实现相互影响,还可以形成一定的联系。护理人员要对患儿主动关心,体贴患儿,同时与患者家长进行主动沟通,同时要谨慎耐心进行安慰。进行沟通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重视每一个目标,科学合理使用语言,对患者和家长所表现出来的多种暗示和反馈要尤为关注。

3.2.3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

具备良好条件的医院要开辟出更多的就医途径、为儿科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帮助患儿可以随治随走,保证将病房、病床的周转率提高。如果不具有上述条件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强消毒措施,每天要定时对儿科病房的空气进行消毒,从最大程度上将致病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儿科病床和病床间利用病床隔帘进行隔离,不但可以减少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产生交叉感染的几率,另外比较封闭的空间也可以为患儿带来心理安全感,提高护理依从性。

总之,因为儿科科室的特殊性,儿科护理工作当中,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有效增强,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减少意外出现。所以儿科护理工作者需要将护理安全当做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1):2990-2991.

[2]刘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06):93-94.

[3]胡楠,胡穎,尚楠.探讨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205-206.

作者:舒东颖

危险因素中儿科护理论文 篇2:

儿科护理输液治疗当中存在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治疗工作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我院儿科收治的存在护理风险的72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来分析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结果 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与社会因素,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因素,患者依从性缺乏,法制观念淡薄,环境设施因素等密切相关。结论 采取加强护患沟通,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素养,规范化培训,严控院内交叉感染,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改善住院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儿科护理治疗中潜在的危险性因素,确保患儿住院的安全。

【关键词】儿科护理;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建康意识普遍提高,对医疗质量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患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儿科医疗护理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因此有必要对儿科护理输液治疗中存在的危险性因素做一详细的分析,改善工作质量,以尽量降低患儿的痛苦,控制和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住院患儿共2430人,其中新生儿920例,PICU 480例,小儿内科840例,小儿外科190例,其中存在护理风险的为614例,占患儿总数的25.27%。

1.2 方法

对新入院患者发放住院满意度调查表,等出院时由患儿家属填写后交由儿科部门,以此来了解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治疗和住院环境的评价和建议;每周定期进行护理质量安全控制检查;护理部调查处理纠纷的记录;对三种方式所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

2.结果

2.1 社会因素

最近这些年医患矛盾特别突出,有些甚至引发出恶性的刑事案件,相关媒体报导时多从患者立场出发,突出患者的弱势群体地位,而且这些媒体从业人员很多并不懂得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管理制度,因此在这些事件报导时都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且多有夸大,对医务工作者以负面报道居多。这些造成了社会上普遍对医护人员印象恶劣,信任度低,医患之间俨然形成了对立的关系[2]。

2.2 护理人员因素

在引发儿科护理输液治疗危险的因素中,有一部分是护理人员造成的,原因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态度不严谨。一些护理人员工作随意,不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或者走形式,没有上心。二是技术不过关。一些医护工作者动脉和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进针角度、深浅度等出问题,造成穿刺失败或穿刺部位出血等现象,给患儿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三是感染预防意识淡薄。医疗护理一直是个容易发生感染的环节,儿科病房由于患儿的体质和生理原因,医院感染的概率更是高于其他部门。一些护理人员缺乏预防感染的意识,没有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预防,给患儿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3患者依从性差,医患沟通不畅。

儿科患者由于生理及心理特点,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这种情况在首次入院和年龄小的患儿身上最常见。同时患儿由于生理发育不健全的原因,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准确地描述疾病的感受和变化,不利于了病人信息的及时搜集,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法制观念淡薄,忽视病人权益

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患儿家属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持续高涨。与此相对应的,现阶段很多医护工作者只重视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对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所知无几,因此往往忽视了患儿和家属们的权益,并且在患兒家属们指出时,仍然采取漠视的态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患矛盾[3]。

3.防范措施

3.1 加强媒体的客观报道。

医护工作风险大、压力也大,媒体在报道医疗事故、医患纠纷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不应为了吸引眼球而可以夸大或捏造事实,给医患双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麻烦。

3.2 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化解一些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理解偏差等造成误解和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的前后要主动多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掌握必要的治疗和护理信息,一方面可以改善双方的关系,增强双方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护理治疗的进行。

3.3 规范化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医护人员的素质问题一向为人所诟病,新闻上也时不时进行曝光。面对这一突出问题,医院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尤其是新上岗及技能不熟练的护理人员的培训,待培训通过后才准予上岗。同时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按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不得存在马虎、侥幸的心理,毕竟一不小心,造成的可能是使患者失去生命的严重后果。

3.4 严控医院感染

儿科由于患者的特殊性,一直是医院感染的一个重灾区。针对这一情况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加强对病房、空气和人员的消毒,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等。

3.5 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针对医护人员普遍法律意识差,法律知识欠缺的情况,医院鼓励和组织医护工作者多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条例,提高法制意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患者及其家属以及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理顺医患关系[4]。

4.讨论

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一个很重要同时又很难做好的环节。护理人员除了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丰富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能力,还必须懂得必要的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实际护理治疗时,要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加强对儿科护理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排查,同时在出现护理问题时要能够及时介入,采取适当地措施进行处理,尽快使患儿稳定下来。科学、安全的护理可促使患儿疾病痊愈或好转,保证医患关系的和谐,必须引起护理工作者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红波,韦祁山,徐素娟.儿科护理纠纷及其防范对策[J].甘肃科技,2010,26(13):166-168.

[2]刘恩娟,栾继霞,李春平.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2,16(9):309.

[3]邵惠明,蒋晓彬,周燕群.儿科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6(3):127-128.

[4]王秋菊.浅谈儿科输液过程中细节管理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2):568-569.

作者:石庭仙

危险因素中儿科护理论文 篇3:

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时体温、伴随疾病、发病次数、首次发病年龄等。结果:初发年龄<2岁,体温≥39℃,伴有感染者,高热惊厥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临床上应认识到高热惊厥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护理对策。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小儿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儿科急症,其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高热惊厥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惊厥持续时间较长,可导致脑细胞供氧不足,引起脑组织损伤。高热惊厥复发越多,小儿癫痫的发生率也越高,惊厥时间越长,复发次数越多,起病年龄越小,大脑所受到的损害就越大。因此,对于高热惊厥的患儿,探讨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儿科门诊和住院的首次FC患儿共95例,其中男54例,女41例,年龄6个月-5岁。符合FC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年龄在6个月~6岁,一年发作两次以上或持续性发作30 min以上,体温在38℃以上,发热后惊厥呈全身抽搐,伴有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发作后很快清醒,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遗传性疾病或其他脑损伤,多伴随呼吸、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均正常。

1.2 方法对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观察指标: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时体温、伴随疾病、发病次数、首次发病年龄。

2、结果

95例FC患儿中复发48例,复发率50.5%,其中24例复发1次,12例复发2次,12例复发3次或>3次(最多的复发6次)。95例患儿中年龄<2岁71例,年龄≥2岁病例24例;首发体温<39℃,首发病例26例,体温≥39℃,首发病例69例。

3、讨论

高热惊厥的年龄特点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有关。小儿的脑组织发育不全但耗氧量高,神经细胞结构简单,皮层分化不全,髓鞘生成缺乏,抑制功能差,兴奋容易扩散,这些因素均可造成惊厥阈值的降低。因此,了解FC的危险因素以及采取及时的护理对策对于减少高热惊厥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1 小儿高热惊厥相关因素

3.1.1 FC与高热的关系 FC是属于由高热诱发惊厥的特殊综合征,本资料中病例发生在发热后24h内者89例,占94%,惊厥发生时高热者87例,占92%,说明发热导致惊厥,是惊厥的条件,且惊厥的发生与发热程度密切相关。首发体温<39℃,首发病例26例,体温≥39℃,首发病例69例,说明高温对惊厥是危险因素。

3.1.2 FC与感染的关系

感染发热可使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发生惊厥。在感染性因素中以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最多见,呼吸道感染51例、肠道感染22例,两者共占77%。

3.1.3 FC与年龄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95例患儿中年龄<2岁病例71例,年龄≥2岁病例24例。首次发作年龄小容易复发,原因可能为婴儿大脑皮质功能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神经传导分化不全,冲动易泛化,对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惊厥阈值降低。

3.2 护理对策

3.2.1 基础护理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避免过多的刺激,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

3.2.2 高热的护理由于感染导致患儿体温>39℃,加之惊厥时产热过多使体温稽留在39℃左右,此时要准确测最体温,遵医嘱肌注安痛定或用30%~50%的酒精擦浴及冰敷降温,冰袋要放置在颈旁、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冰敷时严防冻伤。30min后复测体温,至体温恢复正常。

3.2.3 药物护理据医嘱准确迅速用药:对持续频繁抽痛患儿可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止惊药物首选10%的水合氯醛0.5mL/kg灌肠,也可用地西泮0.2-0.3mg/kg静脉注射。

3.2.4 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针对个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健康指导,讲明惊厥的各种诱发因素,提供详尽的护理对策,使家长能够了解疾病的过程、治疗、安全措施及预后。

4、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初发年龄<2岁,体温≥39℃,有感染者,其高热惊厥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及时给予止惊、降温治疗,做好心理疏导,可有效避免抽搐时间过长,造成不必要的脑损伤。

参考文献

[1]蒋莉,蔡方成,高热惊厥预后与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14(1):5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56

[3]章秀,陈丽,黄斌,首次热性惊厥患儿的复发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6):461

[4]张静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与护理现代护理,2010,10(19):153

作者:李清华 贾丽芳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文化发展论文下一篇: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