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目的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其不安全因素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依据制定的预防对策解决问题,实现护理工作的有效优化。对比2组患者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以及护理满意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 篇1:

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并评价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心血管内科在时间段201 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共收治各类疾病患者200例,将其作为观察对象。200例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观察组中分别纳入患者10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干预。以护理总有效率为观察指标,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护理期间护理总有效率为95.00%(95/100),对照组为76.00%(76/1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的实施对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护理有积极效果,可显著提高护理有效率,值得推广实践。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评估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严重,中老年人群作为心血管内科各类疾病的高发人群,如何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已成为临床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由于心血管内科收治病种多且复杂,患者在治疗期间面临极高的护理风险,护理难度大,护理人员是否能够掌握各类护理风险的评估与预防方法已成为影响临床护理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分析并评价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中将在时间段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各类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200例,随机分组下展开对照研究,相关数据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各类疾病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200例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为:对照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2.3±3.5)岁;观察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53.6±2.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對照组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应用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干预。首先对患者潜在各类护理风险进行识别:①多数患者受疾病本身、家庭条件、社会、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②部分患者缺乏遵医意识,依从性差,对治疗护理相关操作的配合度低下;③多数患者年龄大,且合并存在其他并发症,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摔伤、坠床、跌倒等意外风险事件。针对所识别潜在护理风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包括:①与患者进行耐心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纳入患者家属共同普及心理辅导相关知识,使患者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并发挥家属力量,正确引导患者心理状态;②普及心血管内科相关疾病的康复保健知识,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各类疾病的康复保健要点,使患者及其家属形成对疾病的重视,提高依从性与配合度;③根据患者病情特点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如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对BMI的控制,适当降低三餐总摄入热量,注意降压类药物与饮食间的相互作用,如服用帕吉林类药物的患者在用药期间不得同时使用含酪胺食物(如啤酒、酸奶等);而冠脉硬化心脏病患者则应当注意限制碳水化合物、脂肪一类摄入量,以帮助患者控制体脂。

1.3观察指标

以护理总有效率为观察指标,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差异。护理效果判定依据为:①优:指患者接受护理期间无任何并发症以及护理风险事件,患者遵医嘱性高;②良:指患者接受护理期间未见任何并发症出现,面临少许护理风险但未产生严重事件,患者遵医嘱性较高;③可:指患者接受护理期间有轻微并发症,面临部分护理风险但未产生严重事件,患者遵医嘱性一般;④差:指患者接受护理期间有合并任何并发症,面临较大护理风险且产生严重事件,患者遵医嘱性差。护理总有效率=优+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护理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护理期间护理总有效率为95.00%(95/100),对照组为76.00%(76/1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是涉及到血管、心脏的循环系统疾病,既往报道中认为心血管内科相关疾病的发生与血管粥样硬化病变有直接关联性。加之本科室患者多存在合并症,且年龄偏高,因此在治疗期间潜在大量护理风险,包括焦虑抑郁、遵医依从l生差、以及意外风险高等。针对上述风险,本研究中观察组10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还实施风险预防措施,结果显示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的实施对改善护理总有效率有确切价值。提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且细致的风险评估,为患者制定具有个性化特点的高校护理方案,以改善满意度,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的实施对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护理有积极效果,可显著提高护理有效率,值得推广实践。

作者:刘芳青 陈玉倩

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 篇2:

心血管内科护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摘要】目的 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其不安全因素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依据制定的预防对策解决问题,实现护理工作的有效优化。对比2组患者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较低,获得的护理满意度高。并且,在组间对比中,均与另一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联系心血管内科的不安全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可将护理风险有效控制,而且,护理质量、安全性均能提高。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获得明显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有更高的标准。但是,因为心血管疾病本身具有的特殊性,还有相应因素的作用,在临床中,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还是存在一定不足,有不安全因素,护理风险高。因此,在开展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中,需要针对不安全因素分析,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为患者提供安全性、可靠性更高的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研究中,共选择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按照时间以每组80例划分。对照组患者男性与女性分别为41例、39例,年龄为42-77岁,平均年龄为(63.1±5.2)岁。观察组男女患者相同,都为40例,最小年龄是41岁,最大年龄为76岁,平均年龄为(62.9±4.8)岁。对2组患者在年龄等多方面基础性资料比较,并未发现明显的不同。所以,可对比分析。

1.2方法

针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采取常规心血管内科护理方案予以干预。并且,对于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应不安全因素全面分析,确定产生因素的成因。并基于此进行解决方案的制定。在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中,应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已经优化以及完善的护理方式开展具体工作。

1.3观察指标

调查2组不安全因素发生情况,并对比。

运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开展调查与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研究中,运用SPSS19.0软件开展对数据的分析、整理,计数资料通过%表示,以X2检验,计量资料运用(±s)表示,以t检验。并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不安全因素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为13.75%,对照组为28.75%,后者明显更高(P<0.05)。具体见表1。

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中,观察组高达97.5%,对照组为83.7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討论

在临床实践中,心血管疾病的病程通常相对较长,患有此类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也很繁重,在护理工作中还有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于护理人员在能力、素质方面有着一定要求。为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成效,需要将工作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展开综合分析与思考,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

通过研究可发现,在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为饮食习惯不当、长期用药、不遵循医嘱以及经济条件受限等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不遵照医嘱的主要表现是药物剂量太多或者是过少、不按时服用药物以及当病情出现一定改善后就停止用药,致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会产生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威胁。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对其身心都造成一定的伤害。在护理工作中,能够发现患者很容易就会产生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甚至还有些患者出现了放弃治疗的状况。但是,也有些患者有着过于乐观的情况,并因最终的治疗效果未达到预期而失望。此疾病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用药,若是随意的停药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复发。此外,饮食习惯的不正确也很容易产生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在基于不安全因素优化护理措施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详细的为患者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等。并且,也利用微信、讲座等等不同方法开展宣传教育。对于患者的监管需要加强,有效提醒患者依据医嘱服药,避免发生更改剂量、不服药等等情况的产生。也要加大与患者以及其家人的沟通,了解其实际需求,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因疾病等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在饮食方面,需要正确进行指导,让患者逐渐达成饮食习惯的调节,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也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需要正确引导患者保证端正的治疗态度,与医护人员达成有效配合,通过积极心态面对疾病。另外,医院也需要做到制度方面的完善,将护理人员的相应行为进行规范,使其保持严谨态度面对每位患者,让所有患者都能够得到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总之,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推动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使护理人员及时的了解患者需求。并且,也要实现环境的改善,对于在护理实践中有可能产生的相应不安全因素明确,对其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措施,将护理风险有效降低。达成对不安全因素的科学预防,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治疗成效,也能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对于疾病治疗与改善预后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玛莉娜·努尔扎提汗. 心血管内科护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350-351.

[2]李惠芳.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 智慧健康,2019,5(16):121-122.

[3]孙丽红,杨艳.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相关预防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9):262-263.

作者:刘宁 王海波

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 篇3: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中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对事件的情况和隐藏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在这250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为14.4%。经过统计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主要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有坠床、跌倒、药物配错、标本送检错误、护患纠纷和其他,其中跌倒的概率最高,发生率为38.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为跌倒,在导致风险事件发生方面,护理人员要占主要责任,因此医院要加强此方面的风险控制,对护理人员多进行加强教育,以期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相关对策

前言

心血管内科所收治患者的病情都是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1-5]。而临床护理是心血管内科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从而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主要是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所收治的2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都完整,其中有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在42-76岁,平均年龄为(56.3±5.9)岁。疾病类型如下:高血压35例、心脏疾病41例、心律失常29例、冠心病21例、心肌梗死24例。

1.2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中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对事件的分布情况和隐藏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运用 t 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 χ2 进行检验,以 P < 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护理风险事件分布情况

通过对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36例患者出现护理风险事件,主要的护理风险事件是8例患者出现压疮、8例患者出现坠床、14例患者跌倒、3例患者药物配错、3例患者出现护理纠纷、4例其他风险事件,其中跌倒的发生率最高,38.9%。详见表1。

2.2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医院管理因素这三个方面,其中护理人员因素是主要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占41.6%。详见表2。

3结论

3.1护理风险分析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心血管内科中主要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有坠床、压疮、跌倒、药物配错、护患纠纷等,在这几项中跌倒的发生概率最高,发生率为38.5%,压疮的发生率次之,发生率为22.2%,由此可以看出跌倒和压疮是心血管内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风险事件。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主要是年龄较大的中老年群体,其身体素质较差,且还伴有各种基础疾病,甚至有部分患者活动不便等;再者心血管内科基本都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这类患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头晕、乏力等,血压容易升高导致跌倒的情况;最后也有可能是药物作用所导致患者跌倒。而对于药物配错等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是这一类风险事件的后果是较为严重。

在这36例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临床资料中,经过分析得出主要的护理风险因素有护理人员因素,占比为61.1%、患者因素占比为22.2%、医院管理因素16.7%,由此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因素是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不够,对于工作不够认真所导致的。而患者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部分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认识不足导致出现跌倒等事件。

3.2风险预防控制对策

(1)完善相关制度

完善的护理规章制度是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保障。因此医院要根据以往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所出现的风险事件和隐藏的风险事件进行制定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执行。通过制度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2)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素养

护理人员是实施护理工作的经手人,其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因此医院方面要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和提升。首先可以先从思想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提高患者的责任心;其次可以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更新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最后还要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沟通是拉近护患关系的桥梁,好的沟通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护患纠纷的概率。

(3)健康宣教

在患者入院后,医院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手册、宣传走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对于出现风险较高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重点对其进行教育,叮嘱患者在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安全,同时要求患者家属实时陪伴患者。

(4)环境管理

在病房区和患者活动区内,护理人员要加强环境管理,在这些区域内要避免放置可能导致患者摔倒的物品、设备等。另外可以多设置一些警示标识,保持地面干燥清洁,避免患者在活动过程中滑倒。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人员因素和患者因素是导致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而在众多风险事件中,跌倒是最常见、发生几率最高的护理风险。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患者的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才能进一步的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慧,沙凯贤,黄燕. 护理质量敏感指標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3):123-125.

[2]颜厥春,陈生立,李丽丽. 基于风险评估表的管理制度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实践[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01):78-79.

[3]李淑华. 案例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 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5):129-130.

[4]宋建华. 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 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1):101-103.

[5]唐梅梅.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心理护理和优质护理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J]. 心理月刊,2020,15(18):123-124.

[6]蒋娟妹,蔡静,付翠,陈娜.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因素分析与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4):86-88.

[7]谢呈惠,米波,于珠珠.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272-273.

作者:屠燕

上一篇: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国际竞争工业设计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