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治疗疾病护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目的:在对临床上的心血管老年疾病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分析其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则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影响进行对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血管治疗疾病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血管治疗疾病护理论文 篇1:

探究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94例,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特点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94例患者中痊愈15例,好转77例,无效2例,总显效率为9787%。结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但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还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血管疾病;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13

心血管疾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常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给患者及家属的经济及心理造成很大负担,治疗过程中为患者的提供科学、经济、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我院心内科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和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4例患者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23岁;所有患者经过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等确诊为心血管疾病,其中13例为高脂血症患者,18例为心绞痛患者,29例为冠心病患者,34例为高血压患者。

12方法对所有护士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整体素质,并针对不同患者对各项护理措施进行加强。

121注重培养护士的整体素质,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定期组织护士参加院内及科内的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等培训,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同时注重对护士的道德培养,使护士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对患者充满爱心,对护理工作充满责任心,遵守科室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无菌操作水平,要在护理工作中处处体现出白衣天使的高水平和高素质[1]。

122加强对患者实施的各项护理措施①常规护理:根据病情和医嘱将患者的用药剂量、方法、时间进行调整;合理地指导患者的饮食,嘱其注意控制胆固醇、脂肪、盐分的摄入量;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对其心理状况充分的了解,以对其焦虑、恐惧等心理做出正确的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这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所以要将患者的下肢抬高l5o-30o,并每天定时帮助患者按摩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尽量缩短卧床时间[2]。③预防便秘的护理:顺利排便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为重要,长期便秘会引发腹压上升,用力排便时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甚至引发猝死。所以护士要反复嘱咐患者多饮水,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及粗粮,也可在早餐前饮用少量蜂蜜;护士每天帮助患者顺时针按摩腹部2次以上,使肠蠕动增加,利于排便[3]。④使用微量注射泵的护理: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液是否外渗,如有渗漏,立即停止输注,以避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对于微量泵的运转情况也要密切观察,出现报警时要认真地查找原因,及时地排除故障。⑤防止输液反应的护理:大量并快速的输液会引起血容量的增加,继加重心脏的负和心肌缺血情况的发生。所以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认真遵守三查七对原则,如有异常及时和医生沟通。⑥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要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消心痛、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如果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情况时,要立即就地平卧休息,并舌下含服03mg-06mg的硝酸甘油,或10mg消心痛,同时拨打急救电话;指导患者家属如患者突发呼吸和心跳骤停时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13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停药后病情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停药后又稍有上升,但是在正常范围内;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停药后各项指标上升明显。显效患者数=痊愈患者数+好转患者数。

14统计学处理对所得的数据应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通过制定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9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4例患者中痊愈15例,痊愈率为1596%,好转77例,好转率为8191%,无效2例,无效率为213%,总显效患者数为92例,总显效率为9787%。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漫长的治疗和康复过程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在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特点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临床经验技等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护理不但要对患者的病情、价值观、愿望等进行监测,还要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负担,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指导,从人性化角度关心和鼓舞患者,使其早日康复[4]。

参考文献

[1]杨莹,赵曦,王霞护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85

[2]陈丽萍,吴少琼,王丽娜循证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22-123

[3]吴小红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9):88

[4]陈旭红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口服药物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9):135-136

作者:王静

血管治疗疾病护理论文 篇2: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影响

【摘 要】目的:在对临床上的心血管老年疾病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分析其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则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将可大大的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与生活质量,改善了其预后的情况。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护理干预

文章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的影响,并作如下的分析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男67例,女33例,年龄均在5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岁,且患者的病程均在2~17.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1±1.2年。其中,在所有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有3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脏病患者有30例,高脂血症患者15例,风湿性的心脏病患者8例,心理衰竭患者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被临床上确诊为心血管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被给予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行全程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

1.2.1 心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告知患者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正确的面对疾病,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同时,用亲切的态度告知患者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与相关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改变生活中的一些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并养成多使用蔬菜、水果等这些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的食物,增强患者的信心,在心理给予其鼓励与支持,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心理上的各种需求,以减轻其心理的压力,提高治疗效果[1]。

1.2.2 药物治疗的干预。了解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与使用的相关药物的名称、服用剂量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关不良反应等,从而在服用的剂量以及服用的时间上给予患者相应的指导,且由于该类病症的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记忆较差,故医护人员可制作一些卡片,将药物服用剂量、时间等相关知识记录下来,引导患者正确、及时的服用药物。同时,对于存在并发症的患者,需严格控制其血压与血糖,并在给药后定期的进行心电图、血压以及心率等的检测,一旦出现任何不良反应需及时的告知医生。

1.2.3 出院的指导。在患者出院之时,建立每位患者个人的信息档案,并将一般资料、疾病的类型以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包含进去,定期的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身体状况,并对患者的各种疑问进行正确的解答。同时,督促患者定期的来院复查,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适当的調整康复的计划,告知患者一旦出现不适,就需及时来院就诊。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对比,主要包括考虑病情明显好转、再次入院以及死亡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其中采取X2检验结果中的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有效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病情据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中所有患者对护理均表现为满足,满意度高达100%,而对照组中有40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满意度有80%,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也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年龄的逐渐增长,机体的器官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项功能发生明显的衰退并伴有较多的并发性疾病,而且老年人因生活的环境、社会的角色以及家庭地位等的骤然变化,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加之身体上的各种疾病,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极易出现明显的下降[2]。而心血管疾病就属于临床上一种较为典型的身心疾病,其病程的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其病情的进展,从而使患者的病情长时间的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影响治疗的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均被给予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心理的干预、药物治疗干预以及出院干预等,取得了较明显的治疗效果,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且患者预后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无死亡比例发生(P<0.05)。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人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从心理、生活、饮食、药物服用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引导,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与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

参考文献

[1] 高春红,张英,邢华英.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抗栓治疗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7(21):30-31.

[2] 陈霞.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954-955.

[3] 肖辉英.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 2011,9(25):65-66.

作者:刘知音

血管治疗疾病护理论文 篇3: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方法:抽选2011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患者80例,按就诊编号分成两组(常规组、干预组),常规组患者临床基础护理,干预组患者临床综合性护理,比对护理结果。结果:干预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好转率(95.0%)和常规组(75.0%)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结论:临床给予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患者临床综合性护理干预作用突出,可提高临床生活质量,值得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诊疗;血管并发症

冠心病为临床老年患者常发病,目前介入诊疗为疾病主要治疗手段,该疗法可准确判断出患者血管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对于血管疏通、梗死面积减少来说意义重大。然由于诊疗期间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血管性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因此,疾病诊疗期间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意义重大。下面,本文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抽选2011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患者80例,按就诊编号分成两组(常规组、干预组),常规组患者40例,包括:男性、女性患者各20例,年龄位于30-80岁时段内,平均(42.2±2.2)岁;疾病史位于1-8年时段内,平均(3.1±0.1)年;干预组患者40例,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位于32-84岁时段内,平均(42.3±2.3)岁;疾病史位于1-10年时段内,平均(3.2±0.2)年。两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行临床比对(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临床基础护理,如:病情观察、对症处理等;干预组患者行临床综合性护理,包括:①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经由介入诊疗出现血管并发症后易出现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临床疾病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关心、爱护,多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特点,从而制定针对性措施缓解患者心理,提高疾病治疗依从性;②血肿护理。针对诊疗后出现血肿症状患者行拔管处理,彻底降压血肿后加压包扎[2];拔管患者可先将绷带拆除,压迫出血后包扎;若患者血肿相对较大,应先测量其腿部周径,为避免误差需反复性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变化、温度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后立即通知医师处理;③静脉血栓护理。临床溶栓、抗凝类药物使用期间易损伤患者脏器、加大出血量。所以,药物使用时应充分掌握其剂量、方法等内容,且服药期间减少创伤性检查次数,适当延长穿刺按压时间[3]。对于急性期患者来说,由于新鲜血栓松软易脱落,护理人员应叮嘱其卧床休养,减少患病肢体活动次数,预防血栓脱落,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牙龈、口腔部位出血现象,便于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和时间;④假性动脉瘤护理。借助临床常用彩超设备压迫动脉瘤,持续性压迫30分钟后减轻压力,若压迫过程中仍然存在血液影像,应立即行加压包扎处理,减少出血量。

1.3观察项目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控制情况,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血管功能正常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转变,血管功能逐渐恢复,并发症减轻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血管功能、并发症等均未转变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2<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措施实施后并发症均转变,干预组患者好转率(95.0%)和常规组(75.0%)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临床资料显示,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出现原因相对较多,包括[4]:①临床操作、抗凝药物使用不当,致使患者皮下血肿,穿刺期间选择位置相对较高,加大血管损伤度,又或者压迫时间短等,均导致穿刺出血;②静脉栓塞形成。穿刺部位压迫时间长、患者长时间卧床休养、年龄高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其血液黏度异常,诱发栓塞,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应探讨安全、有效措施护理。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性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好转率(95.0%)和基础性护理组(75.0%)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说明:临床给予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患者临床综合性护理干预作用突出,可提高临床生活质量,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齐晓红.50例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258-259.

[2]李琰.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22-23.

[3]南艳霞.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29-130.

[4]冯明华,郑明霞.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314-316.

作者:刘欣苹

上一篇:民间文学知识产权论文下一篇:粮食直补政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