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集成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2022-04-23

【摘要】以PDCA循环法为工具,以提高网络课程绩效为目的,在分析网络课程开发、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完善四个循环过程,探讨了提高网络课程质量的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关键词】PDCA循环;网络课程;绩效随着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逐渐为各国教育界所接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集成教学改革策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集成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篇1:

高职高专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摘要】目前,高職高专英语教学处于信息化改革的深水区,教学改革策略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分析高职高专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背景和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改革策略,力求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手段的作用,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

【作者简介】龚自娴,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社会对外语技能型人才提出了综合性要求,迫使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在2012年,信息化教学全面推广到高等院校后,各学科开展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充分发挥网络和网络资源优势,补充完善教学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语言技能、交际技能以及职业技能中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也暴露出棘手问题亟需解决。为此,现阶段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高专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高职高专英语是高职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基础,发挥着提升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综合素养的作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渗透到教育行业中,改变着教学系统的方法、结构和环境,逐渐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突破点。同时,当今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进一步增加,更加看重学生英语技能中的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和跨文化应急技能,需要学生能够在多种情景下领会英语语言并做出切当的应答。信息化教学改革为课堂注入了更多的情景案例、交流模拟、自由讨论等新的形式和内容,正好满足这一现实需求。

自2000年以来,高职教育便提出了“实用”和“应用”的两大理念,鼓励教师开放思想,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现代化促进作用。十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开发了数字图书馆、远程教学实验室、电子教学资源以及网络课程等信息化教学产品,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集成化程度,加强了师生之间、院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已经能够在英语课堂借助多媒体进行浏览、学习、交流、下载等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点,使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职业生涯情景,锻炼了语言技能。

二、高职高专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高,专业能力不足。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转变需要较高的专业职业素养,需要全面调整教学资源、师生配合、教学要求之间的关联性,使得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使三者相辅相成,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材料堆积。目前,教师们对信息化课程定位不高,未能及时得与学生沟通,未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学能力。

2.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外关联性差。信息化教学手段给英语教学提供了课程内外关联性学习的机会,完全能够按照“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与拓展”的顺序开展学习。但目前,高职高专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没有意识到教学服务体系的不足,侧重在教学设备和环境的硬件建设,忽略了在信息化资源的服务体系方面的优化,削弱了信息化的优势。

3.课堂教学创新不足,内容缺乏深度。信息化教学并非依赖PPT、视频、音频等开展教学活动,也不主张牺牲内容深度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坚持以“讲听”模式为主,没有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沿着学生的思路和英语需求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使得信息化教学课程内容缺乏深度,缺乏启发性和思考性,影响着教学效果。

4.英语比赛较少,缺乏激励性。高职高专英语的比赛设置相对缺乏,未能发挥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作用。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高专学生在全国性大学生英语比赛中的参与比例较少,且取得荣誉的学生更少。在此情况下,若院校自身仍不举办多样化的英语比赛活动,学生便更加忽视英语基础课程,认识不到英语在应用和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更难以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三、高职高专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

1.培养精品课程意识,提升教学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缺乏对课程定位的认知,没有及时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应培养教师的精品课程意识。首先,借鉴精品课程,明确课程目标。整合高职高专英语内外部教学资源,探讨分析英语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明确课程培养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其次,开通师生交流通道,吸收学生建议。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学生的英语需求、课程设想、学习兴趣以及改革建议,保持师生交流通道的畅通,尽快满足学生的课程需要,补充信息化课程的内容;最后,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从信息化内涵的理解、信息化软硬件的运用、课程改革创新方法等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构建信息化英语课程服务体系,促进教学智能化发展。高职高专信息化英语教学改革缺乏对课程服务体系的思考,无法有效地衔接课内与课外的教学联系,因此,应构建信息化英语课程服务体系,提升教学的智能化程度。首先,电子化教学内容。采用视频、音频、文字的方式将课堂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扩大课程知识的影响范围;其次,整合信息化平台资源。从英语教学软件、教学服务平台、日常社会渠道以及英语学习角场地等方面规划信息化英语课程服务体系,依托网络技术在多个交流平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包括课下微视频、英语小常识总结、情景对话精选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后,衔接多类公开英语学习资源。在教学软件和服务平台向学生推荐多类公开的英语学习资源,包括名人演讲、公开课程、职业英语等,使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相关的英语拓展,丰富个人的英语见闻。

3.丰富信息化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质量。摆脱对传统PPT、视频短片的依赖,以更加新颖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增大师生制作成果的展示和运用比例。在课堂上围绕教材内容展示师生作品,交流各自对教材话题的理解和思考,以互动的形式完成英语知识的传授;其次,优化教学方式,做到课上课下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情景、案例以及教学成果,以动画、视频的方式投放到教学软件中,供学生课下学习准备,课上时间则侧重对英语知识隐含的文化、语言思维以及知识拓展应用等方面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发挥信息化评测优势,检验课堂效果。以教学软件中的课堂检验部分为核心,当堂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既能够提醒学生查漏补缺,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

4.组织信息化英语比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可采取组织信息化英语比赛的方式,弥补激励性不足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依托英语教学平台和师生互动软件,发布英语比赛规则与准备事项,鼓励学生按照个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选择对应的比赛项目;其次,以互动平台为基础,向学生发送比赛项目的练习资源,以“视频+音频+图片”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基础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个人或小组成果进行评比,并为各个项目的学生进行打分并评奖。

四、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精品课堂意识、信息化课程服务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以及组织信息化英语比赛四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措施。这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成果的教学经验,从而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缑慧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2-34.

[2]苗敕.信息化时代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7,35(23):123-124.

[3]任飞跃.高职高专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304-306.

作者:龚自娴

网络集成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篇2:

基于PDCA的网络课程绩效持续改进策略研究

【摘要】以PDCA循环法为工具,以提高网络课程绩效为目的,在分析网络课程开发、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完善四个循环过程,探讨了提高网络课程质量的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PDCA循环;网络课程;绩效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逐渐为各国教育界所接受。而作为网络教育基本载体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网络课程绩效低下。笔者自2006年起即参与网络课程的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学工作。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力图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建立一套网络课程开发、应用新模式,以有效解决目前这一问题。

一、网络课程绩效现状

从管理学角度出发,网络课程绩效可定义为:教学组织中的成员在特定时间内的可描述的学习行为和可测量的结果,以及组织针对各成员在过去学习中的素质和能力,指导其改进完善,从而预计该成员在未来特定时间内所能取得的学习成效的总和[1]。

在我国传统的体制中,教育不太强调效益。具体到网络课程,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其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缺少明确、具体的绩效要求,所开发出的网络课程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难以实现预定绩效。笔者在网络课程使用的基础上发现一些严重影响网络课程绩效的因素。具体包括:

(一)不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绩效理论指导课程设计

课程中出现的一些断续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往往是靠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来完成的,并没有专业的、系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设计步骤。同时也没有将绩效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网络课程开发和实践中,没有寻求低成本、高效益的解决策略。

(二)网络资源匮乏无序

从表面看,目前网络课程中的资源数量很多,但这些网络资源水平参差不齐、重复且不能共享[2]。网络资源的组织相对处于无序状态,部分网络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易诱发不良心理情绪。资源建设时主要关注对显性知识的收集、编码和存储,而回避了对占个体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和利用。

(三)缺少人性化的网络协作活动

首先,在知识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存在着交往动机不足,交往策略欠缺,交往深度不够、频率偏低等问题。其次,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团队成员感情的培养。学习团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等互动关系无法在网上实现,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才能、人品、世界观等也感染不到学生[3]。

(四)缺乏有效的课程管理和合理的评价机制

目前存在网络课程管理难度大,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经调查,网络课程中同步互动模式建设力度不够且管理不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学习障碍增多,学习兴趣降低,使得网络学习很难维持。在评价方面,大部分的网络课程评价手段单一,没有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缺少饱含人情味的评价方式和策略。

除以上方面外,还有一些因素,如教师对网络教学的驾驭能力不强也对网络课程绩效产生重大影响。从整体上看,目前许多高校网络课程质量管理缺乏一个行之有效、持续改进的体系,而PDCA循环恰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PDCA概述

PDCA循环又称质量环,是一种无限循环的质量管理程序。它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博士提出的,后经爱德华兹·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在日本推广应用,使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PDCA是英语单词Planning(计划)、Doing(执行)、Checking(检查)和Action(完善)的首字母。这四个环节相互连接、反复循环、螺旋上升,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过程(图 1)。

图 1 PDCA循环图

PDCA循环共包括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第一阶段:计划(planning),该阶段包括四个步骤。①分析现状,找出质量问题。②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③在影响绩效的诸多因素中,找出主要的方面。④针对主要因素,拟定改进措施和实施计划。措施要尽可能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阶段:执行(doing)。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第一阶段制定的措施去做,并解决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第三阶段:检查(checking),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计划的要求,检查执行的情况,评价活动的绩效。

第四阶段:完善(action),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经验和教训形成一定标准、制度或相关规定,指导以后的工作。同时找出本次循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将其转入下一次循环去解决[4]。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各级目标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它们目标一致,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整体。PDCA循环就像爬楼梯,每经过一个循环项目质量就会提高一步,接着在新的层次上重复之前的工作,不断前进,不断提高。在以上过程中A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PDCA模式在提高网络课程绩效中的应用

按照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针对当前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细致分析、制定计划、分步实施、阶段检查、总结完善的步骤开展绩效改进。利用问题解决法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网络课程绩效改进图(鱼骨图)。该图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及若干改进网络课程绩效的支持因素。

(一)计划阶段(Planning)

该阶段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要将绩效的提高作为网络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首先,我们须通过分析课程开发需求和学生特点以了解目前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课程分析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特点、结构、适合的表现方式等内容。学习者分析则包括学生的一般特征(如年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和学习特征(如知识基础、学习风格、态度、情感、信息素养等)。

其次,考虑各方面可能涉及到的因素,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采取全面的绩效改进措施,制定网络课程建设方案,包括网络课程结构与模块、合理的学习资源、有效的学习环境、恰当的学习活动,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二)执行阶段(Doing)

该阶段是保障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为使开发计划能得以顺利实施,需要对提高网络课程绩效的支持因素进行合理设计。它们是网络课程质量持续改进的必备条件。

1.网络资源开发

学习资源是教学中除教师和学生之外的第三个要素。因此,我们所做一项主要工作既是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资源,可以采用的开发策略有。

1.1基于数据库

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时,要建设教师、学生、各类专家共同参与的动态资源库。其中知识库可以保存诸如文章、课件、教案、视音频素材和学生的学习总结、反思日记、论文、灵感片段等。问题库中保存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案、积累的宝贵经验等[5]。专家库中主要存储一些难于编码的隐性知识,以供学生咨询。

1.2来源于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事实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才更能引起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鸣,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网络课程虽然不能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但却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学生带进虚拟情境,如教学游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

2.学习环境建设

网络学习环境是网络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网络课程中学生与学习资源、支持服务系统之间在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氛围建设是目前网络课程建设上的短板。特提出如下建议。

2.1开放性的平台

应从学生视觉接触的这一刻着手,提高学生和界面的交互程度。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一样,他们对课程的界面风格,如颜色、布局等等的好恶也不同,网络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能够允许学生构建自己喜爱的界面风格,使其更加充满人性化。

2.2真实性的环境

网络课程应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反映真实生活的学习场景,要力求避免使学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所集成的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再现真实生活场景的复杂层次。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社会的虚拟环境。

2.3网络人文建设

将良好的校园和班级文化移植到网络中来,营造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以归属感,克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情感失落[6]。学习时,学生不再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一人,而是学习团体中的一员,能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在师生交流中还可以遵照类似于基督教徒向牧师忏悔一样的保密机制,创造出一种富于安全感的氛围。

3.学习活动设计

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的,活动是学习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层次需要,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督促学生参与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平等的交流是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是为了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贡献进行奖励是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7]。

(三)检查阶段(Checking)

该阶段是指将网络课程使用过程中获得的监控信息与课程开发目标进行比较,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绩效。一般而言,两者会存在一定偏差,我们应分析、找到引起偏差的主次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改进策略。在本阶段,课程建设应注意:

1.多元化的评价

主要包括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上,采用分析报告评价法、指标体系评价法、问卷和实验评价法,坚持多种评价方式并重。同时鼓励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内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突出小组内评价。

2.人文化的评价

人文化是指不仅要评价知识的获取程度,还要对学生分析、应用和创造性思维等高级智力因素,以及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3.开展绩效评价

通过绩效评价可以衡量网络课程所产生的效益和自身的价值。努力以低成本实现高价值的学习绩效,实现学生和课程的双赢。

(四)完善阶段(Action)

此阶段将巩固成绩,制定课程开发和评价标准,同时把遗留问题转入下一循环。随着网络课程的开发与使用,随着不断的反馈与评价,绩效状况和绩效差距也将随之变化,绩效差距的变化必然带来原因、改进措施的变化。课程进入下一轮的建设和使用,随着再次的反馈和评价,新的绩效状况又产生了。如此反复循环,系统必然向良性方向发展,网络课程也将呈螺旋上升趋势。

在整个PDCA循环过程中始终无法离开网络课程建设者与使用者对网络课程持续性的开发和定期管理,包括对网络平台的维护,对网络学习资源的扩充和学习现状、学习经验的梳理与入库等工作。

四、结语

目前,网络教育的质量已成为衡量一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网络课程质量保证成为全球网络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借助PDCA质量控制方法,提出持续改进策略,力图使网络课程质量达到逐步提升。我国网络课程建设正处在调整、发展阶段,我们应该积极进行网络课程质量保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我国网络课程质量的提高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促进网络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琦.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胡剑波.基于PDCA的网络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模型研究[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1,(1):30—33。

[3]袁金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络课程情感交流的设计[D].河北大学.2008。

[4]袁金光.基于PDCA循环的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2,158(6):72—74。

[5]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与学习交往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229(2):23—26。

[6]胡凡刚.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团队集体效能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225(1):24—32。

[7]黄照翠.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效果剖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4):40—46。

基金项目: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2012JX10)。

作者:袁金光

网络集成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篇3:

网络教学主要特性探析

[摘 要] 网络教学是运用支持软件工具、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递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与互动活动。主要特性在于其具有数字化“语言”的多样统一性,非线性结构的深度延伸性,网络教学活动的交流互动性和教学策略、教学资料及教学过程的集约性。明确网络教学的主要特性,对指导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网络教学; 统一性; 延伸性; 互动性; 集约性

[作者简介] 蒲善荣(1955—),男,四川达州人。 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与研究。E-mail:pushanrong55815@163.com。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是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优质网络课程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并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彰显网络教学特性,不仅是时代要求,而且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

网络教学是指根据网络课程的要求,组织教学策略,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运用支持软件工具、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递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与互动活动的总和。网络教学以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符合人类认识记忆规律的知识信息,使具有智能交互特性的教学活动及各种教学手段得到充分发挥,并用多媒体“语言”表达课程思想内涵和层次结构,在网络互动环境中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语言”的多样统一性、非线性网状教学组织结构的深度延伸性、网络教学的交流互动性以及促进资源配置和教学活动实现优化的集约性是网络教学的主要特性。

二、网络教学多样统一性是

网络教学“语言”的根本诉求

网络教学多样统一性是指其将呈现教学内容的众多形态恰当地统一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产生强烈感染力的特性,通过网络教学“语言”呈显出来。网络教学“语言”是利用数字化多媒体传递网络教学内容的载体和交流工具,不仅用于Internet网面向社会的远程教学,同时支持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学习。用丰富的表达方式诠释教学主题、实现教学目的,是网络教学“语言”的根本诉求。

首先,网络教学内容必须通过VB、VC、Java、Sap、Javascript、VBScript高级程序语言、Direct.r、PowerPoint、Author ware等通用多媒体著作工具以及几何画板、作曲等学科专用多媒体著作软件,对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进行设计、调整,制作成教学资源(课件);再用QuickTime、Real Media、Windows Media、Flash多种媒体工具,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数字化“语言”的形式美感统一起来,转为超文本结构组织的、符合联想思维和记忆特点以及图文音像并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1]以配合教师和学生通过应用WWW、E-mail、FTP点播相应教学内容进行教与学的活动,[2]为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前提条件。

其次,网络教学过程,必须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课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诠释概念的框架和创设激发学习者“认知冲突”和“情境体验”的环境;运用图、文、声、像的多媒体,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下,教师通过多媒体数字化内容和网络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课程提供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认知工具,独立探索数字化形态的知识内容,或在网络教学平台和传递通道上与同伴利用“教学模块”进行协作学习。“教学模块”主要内容是用多媒体数字化“语言”汇成的数字化教材,包括课程教学要素和教与学的管理步骤,以此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数字化“语言”和教学手段的多样统一,完成教学结构的重建,为个别化学习、继续教育和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条件。

再次,采用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把用多媒体数字化“语言”展示的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支持学习者通过规定的一个个具体的任务(线索、问题探索),利用可视的、生动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在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平台上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完成意义建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多媒体数字化“语言”既是维护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自愿、自觉和自我指导的学习状态或权利”的重要工具,[3]还是达成“网络教学其根本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目的的基石。[4]用特定的教学任务将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与教学方法统一起来,并通过教学结构的重建行动与过程,为体现学习者的自由精神创造条件。

第四,网络教学现实化。必须充分利用QuickTime在远程系统的各单位内部组织的存储系统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快速而有效地传输大量数据,完成文件的上传与下载,包含实时交互的视频、语音、文字、白板、文档共享等内容,才能实现实时互动式教学环境的愿景。用Microsoft Office、VOD课件库、Real Media、WWW、E-mail、FTP、Quick Time、Windows Media、Flash Communication Server等作为多媒体数字化的“语言”交流工具,将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等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形成视音频教学资源(包括媒体捕获、压缩、流转、回放和支持主要媒体编码、单播和组播等内容),直观地传播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让学习者借助仿真课堂或BBS,通过多媒体数字化工具创设的社会、文化、自然等情境和虚拟实验环境,进行探究、发现学习,获得真实的情境体验并理解事物本质,培养学习者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将多媒体丰富的呈现形态以教学主题为核心统一起来,是网络教学现实化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

三、网络教学深度延伸性是非线性

网状教学结构的本质特征

网络教学深度延伸性是指其借助媒体工具与网络平台,依托非线性网状教学结构,围绕教学主题,组织知识要点,运用图、文、声、像等有质感的多种信息呈现形态和传递方式,构建和扩大可共享的资源体系和教学范围,给“教与学”活动的多样化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呈现方式,致使“人体的延伸”随传递方式多样性发展,为提高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提供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图、文、声、像符号传递知识,帮助学习者熟悉符号系统并解读符号的意义,完成教师的“课堂”讲解以及学生的记忆、思考以及课后书面练习、复习考试过程等。这些被“形象化了”的符号系统及意义是在网状结点上,凭借艺术的“语言”、“典型”的问题、故事、文学和艺术形象与学习者进行精神交流;凭借制定的教学策略,用多媒体数字化“语言”描述社会文化传统和主导价值观念之“关系图”、诠释概念符号和数量关系、反映自然界所存在的“事实”和“事件”,展现和宣扬由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汇而创设的生活场景和人生意义。网络教学能将知识内容按实际经验到形象表征,再到符号性或抽象表征的顺序自底向上,从“实践活动”到“观察事件”、“媒体观察”、“抽象的符号解读”的层级直观地显现出来,“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习者需求。[4]其“动作经验、形象化表征、符号化表征”的层级性所带来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特质,使知识传播通道呈现星形结构(图1中知识通过虚线箭头与诸呈现形态连接),为多媒体数字化陈述“语言”开辟了表达空间并向深度发展。网络教学通过设计,将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表现形式,同传递方式的多样性与内容表征的多样性结合在一起,构成符合人的记忆网状结构体系(见图1),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美感,更能提高教与学的行动效率。

表现结构和传递方式网状结构

其次,网络教学活动能自觉地根据各种教学平台的不同延伸方向,对自身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课程学习任务在内容单元之间,通过网络教学环节,将学习任务组与指导发展性知识、额外练习任务、指导发展认知规则、学习指导、答疑、交流等要素与多元学习形式结合起来(见图2),实现自由航行,让学习者“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而且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5]这种自觉调整特性,促使各学科课程互补性、知识的内容和体系架构得到拓展和向多样化方面延伸,促进教与学主体正收益的提升。

第三,网络教学向深度延伸,引领网络教学活动自身的教学结构向深度发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现与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的有机的整合中,帮助学习者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标,并促进课程的基础信息、内容、测试与评价、组织与管理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络教学特别关注教与学传递通道(虚拟教室、基于Web的课程、视频、电子邮件、电子绩效系统 EPSS 、软件模拟、在线协同、自定步调的e2Learning)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层级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是按简单学习任务组(A1)向困难学习任务组(AN)的认知主线设计教与学进程。在与指导发展认知规则的相互联系和约束下,按规定的学习主题和主流信息线索引导,进行额外练习任务加工,实现学习循环与知识的迁移。二是在“部分任务”达到较高难度的“深度学习任务”之间,通过与多样性发展性知识的引入实现“支架化”,完成有效活动形式的构建。三是通过“程序性信息与循环控制”环节,用“学习指令”、“学习指南”、“教学形式”,帮助学习者与学习任务组B之间架设起桥梁,支持网络教学活动与“完成策略”从多个任务开始走向学习任务组B,以及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组N,直至最后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向深度延伸的过程呈现为复合式网状结构(见图3)。四是复合式网状结构使主流信息线索明确一致,部分与整体任务及分层鲜明,其稳定的层级结构使部分与整体任务、额外练习任务与深度任务“分量的关系更加清晰;所指定的复杂任务与要求在意义丰富情境中所理解的与发展性知识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6]各项被分解的子技能和知识点,按顺次链接在A、B层次所指定的学习任务组及延伸的诸学习任务组之中,既独立自成系列又通过程序性信息与循环控制关系相互联结。这不仅便于与学习者进行精神交流,而且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发展高度具体知识的解决方案。同时,受主流信息线索和分层逻辑组织结构的引导,更易实现帮助学习者构建完成任务的心理模式、提高行动效率等价值目标,达到降低教学成本的愿景。

网络教学的深度延伸性是通过非线性网状教学结构来实现的,为非线性网状教学结构成为发挥网络教学功能的基石提供支撑。

四、网络教学交流互动性是教学主体之间建

立交往、理解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的纽带

网络教学互动是指教师、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教学平台实现交流,使教与学收益最大化的行动。互动是网络教学的主要功能,网络教学不仅仅将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形成各种能力作为目的,而且还为形成的能力创设利用网络学习经验来开拓求知与发展空间的平台。

首先,网络教学“主体”以共同目标结成教学互动关系,使“主体”之间的心理与行为相容性在相互协助时所产生的互动中体现出来。互动的结果有两种:一是由互动过程的动态性作用推动学习过程实现多个互动反复交替运动,帮助学习者完成预期任务,掌握学科课程的系统知识,形成预期的多种能力;二是互动对象的平等性实现了“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主体”之间在教与学过程中,通过相互适应实现知行和态度、价值观念的统一,由此建立一种相互理解、和谐和愉快的氛围,帮助学习者在互动中形成具有“主体间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协作精神。“主体”之间的互动与相容,不仅使学习者获得生命体验、人格完善,更能引导学习者发展、建构自我,实现精神的健康成长。即使学习者在未能完成预期任务,还需为预期的成果努力的情况下,也会在其心中形成从“问题”的实然走向应然的体验,把握“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7]自觉地进行循环往复、合作互动、不断深化的学习运动。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培养学习者能动地从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果→再寻找机会和目标”活动的主观意志,[8]彰显出人与人之间的独立人格价值和以人为本的“学习生命观”。因此,网络教学互动引导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理解形成“成长就是学习,互动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并为成长提供营养,是个体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态度。正确认识网络教学“主体”之间互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对网络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是交互性的主要倡导者,不断增长的互联网宽带访问能力使交互性成为网络教学设计活动的灵魂。教师的活动分为两种,一是将交互性注入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设计环节,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等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形态,组成非线性网状结构,用符合人的视觉、听觉特点的“语言”传达课程思想内涵,便于学习者进行“主动性学习”以及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要掌握的内容之间的沟通活动,以此帮助学习者从人文化了的感性认知起步,逐步上升到理性的应然;二是对课程内容所描述的现象进行归纳、概括,抽象出本质特征,并用“认识规则”和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资讯将师生的需求联系起来建立平等、互动、共同成长的关系,以营造出民主、宽松的交流气氛来引导学习者在由“学习共同体”组成的、包括在线学习在内的各种环境中进行发现和探究活动,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和内化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教学进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实时、双向、灵活、自主、简明、平等”的有效互动原则,编织起增强其个性发展和自主能力的纽带,使学生置身于智能交互特性和精神交流的教学场景中不断成长。

第三,在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学习者处于主客体交替地位,按照“任务导向、目标启发、激励吸引、问题导入、研讨启发、探究引路、自学指导”等规定的学习轨迹,自主运用直观物化操作的学习手段和学习路线,在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完成任务,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和能力。即利用在线学习和远程分布式学习(包括技术)方式,“通过计算机上的各种媒体要素传递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结合”,[9]在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或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中,对设计或选择的主题进行“网络讨论”,包括以聊天、电子邮件、BBS的形式展开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并在互动与反馈等交流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在指定的集中学习环境里,学习者处于客体地位,通过师生和学生之间针对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与教学主体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阅读、理解、记忆、联想、复述等心理活动,以熟悉、获得符号系统的意义的活动,推动主客体不断交替转换角色,成为网络教学活动中的新景象。教学互动是提高学习者专业能力和复杂的认知能力、完成有效迁移的关键环节。

五、网络教学集约性是提高

教学资源效益的抓手

网络教学集约性是指围绕教学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创设学习环境、整合教学活动方案、提高教学效果的性能。网络教学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传播理论和技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远程教学(或在线学习)系统实现的教学活动,还是通过网络环境用“课堂实录”或实时传播方式呈现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环境和形式并非是相互对立的“尺子两头”,而是在教学环节及过程中相互联系、交融实现有机组合,创设出学习者积极参与的环境。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方式在网络教学模式中具有不同的结构、分量和变量(见图4),具有高度的集约性。

图4中,A、B、C、D代表具有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分量的教学方式组合的四种教学结构,四种教学结构又可相互联系和交融构成新的组合。网络教学集约性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网络教学设计中,各种学习理论被关注和运用,充分体现出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的理念。行为主义设计过程是顺序的、客观的和线性的。网络教学设计遵循“自顶向下按规则制定教学计划和严格目标的行动计划”有顺序地组织教学内容,按主流线索展开教学设计。网络教学活动的组织是严谨的,在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层级结构和部分与整体任务的逻辑联系以及学习者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学习的可重复性,强调多媒体信息源对促进学习的强化、沟通作用和进行实时的学习绩效评价的重要性。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所催生的程序化教学技术所带来的“设计严谨、合乎逻辑作用与强调学习者的只是通过教师知识的‘映射’(Map),自己建立对世界的解释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建构主义设计过程是递归、非线性的。在制订计划时概念虽然欠清晰,但随着工作进展而渐趋明细。[10]网络教学在设计时强调,一是用同步讲授、异步讲授、讨论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通过Internet积极围绕问题解决和知识发现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要求学习者完成,不仅使学习者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还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二是在Internet上建立学习社区,并进行“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学习方式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依赖于个人经验背景的知识组织方法、规则和框架,支持自己建立对世界的解释。三是基于Web的学习指南、电子书、模拟情景,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环境和参与的机会,让学习者通过模拟和基于问题求解的学习,理解问题保留记忆,再将亲身体验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实践中形成新经验。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运用认知主义理论,激发丰富、多形态的教学材料和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呈现方式,以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注重用多媒体教学内容信息的多样与重复性帮助学生建立记忆模型和认知策略;强调利用各阶段学习任务结果的信息帮助学生丰富思维并支持学生依靠自己的认知策略进行基于Web学习指南、电子书、模拟情境的学习活动,并用非线性显示信息获得方式、追求学习高效率。

与传统介质资源的有机集成[11]

网络教学非线性网状教学结构中,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的色彩充分显现,相得益彰,不仅强调主流信息线索明确一致、部分与整体任务的分层性以及课程学习重点是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发展理解的这一观点(如图2所示),还强调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记忆模型支持“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被“折中”。

其次,网络教学资料具有高集约性。网络教学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YC无线通信技术,为网上资源的利用和音像媒体及其他传统媒体的合理运用开创了通途和广袤的空间。通过学科专家、教师、传播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和网络教学资料制作,使诸要素实现优化重组。一是对传统媒体(包括文本媒体)进行整合优化,合理运用于教学过程,进一步扩大其效用。二是将教学内容按CD-ROM或流媒体格式高度集成起来,为网络教学提供支撑。首先用Authorware、Director、Flash、Dreamweaver、Frontpage、Visual Basic、Visual等多种软件完成网络教学资料的制作;其次使用JavaScript、VB Script或ASP、JSP、PHP等动态网页技术来实现交互功能并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声效来加强教学效果;然后用Dreamweaver将所有多媒体对象整合起来并选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创建数据访问页,满足网络教学主体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使用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资料。最后,通过运用 SQL Server分布式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与Internet结合,支持Web应用开发和与Windows DNA架构相集成的优点来实现“设计、制作、开发、运用”,完成教学资源的建设,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地调动网络及多媒体资源完成教学设计,包括实时教学活动中(课堂实录)的传统介质资源和在多媒体显示终端及主控设备上任意展示的数字化资源。教学资料的集约性使网络、多媒体等数字化资源以及传统介质资源为网络教学目的实现融合和有机集成(见图5),不仅带来信息存储、检索和传输系统的更新,还使集成化了的教学资料及信息内容的共享、重现特性成为非线性网状教学结构的重要支柱。

再次,网络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两种学习模式的有机整合实现集成,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学的优势,使网络学习环境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具有更新的意义,为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愿景创造了条件。表现在:(1)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奥苏贝尔的认知理论与“活动原理”确定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行为。(2)在教学策略的选择、设计中,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形式等要素被充分利用,人机互动、声音与视觉效果、优质教学资料共享(包括教师的经验)成为教学策略在选择、设计环节中的重要内容。(3)近年来在对e-Learning反思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通过教学信息传递环节、过程和教学指导与“发现”的方法,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成为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网络教学的主要特性清晰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学习理论在网络教学中被“折中”的特点以及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之间和网络教学“主体”之间,以共同目标结成的教学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教学的主要特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和支持问题与情境的教学设计,引导师生利用创设的互动平台和组织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具有积极意义,并为在现代教育理论、传播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不同特点的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行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 蒲善荣.网络课程建设原则与流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63~69.

[3]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美]Sharo E.Smaldino,James D.Russell,Robert Heinich.Michael Moienda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Eighth Edition)[M].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8.

[5] [美]R·A·瑞,J-V·邓普西.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王为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蒲善荣.高校信息化三级指标评价体系设计及测度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849~854.

[7]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 [美]A.J.斯塔科.创造能力教与学[M].刘晓琴,曾守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4~71.

[10] 编委会.师范院校教学模式创新与规范化管理及规章制度务实全书[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7.

[11] Driscoii,Macy P.Pssychologv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2nd ed)[M].Needham Heights, MA:Allyn & Bacon,2000.

作者:蒲善荣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论文下一篇:区域经济合作贸易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