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

2022-10-13

第一篇:本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研究概况

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镇体系研究综述与...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理论比... 暂无评价 3页 2.00元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8页 免费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8页 1财富值

国内外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 3页 1财富值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处... 暂无评价 8页 2财富值

国内外小城镇绿地 47页 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欧洲代表性著名小镇研究 60页 1财富值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 4页 免费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 5页 1财富值

国外小镇案例研究 31页 2财富值

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 15页 1财富值

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国内外小城镇研究961人阅读

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隐藏>> 的发展规划,都会向本市、镇的居民发送规划宣传稿征求意见。

虽然以上几个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中都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但从其特点及建设模式来看,还是反映了生态规划思想。

综上所述,国外的小城镇的生态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注重公众与政府机构的共同参与; ②强调生态规划方法的地区差异性;

③一般通过实际工程推动规划进行,具有可操作性; ④规划注重与各方面的协调,并具备法律效应。

在小城镇生态建设方面,国外采用了适合当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如位于太平洋海岸的Bahiade Caraquez 是一个人口不到5万人的小城镇,该城采用了与当地自然系统紧密结合的生态规划方法,并通过几个具体工程来实施: ①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②绿化上采用当地品种的草、树木进行护坡以达到雨季防洪目的;③使用可循环材料建造一所公园;

④通过宣传册对当地居民、学校和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⑤可再生能源计划等等。

英国早期的生态小城镇建设实际上称之为花园城市,主要是受霍华德思想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有四个[8]:格拉斯格附近的纽兰纳克(NEW LANNARK),利兹附近的索太利(SALTAILE),伯明翰附近的鲍尼利(BOURNILLE),利物浦附近的阳光城(SUNLIGHT) 。这四个花园城市的共同特点都是依托一个工厂或企业,严格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尤其是阳光城,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齐全,她的建立和发展对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都有类似的花园城市出现。

德国是一个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国家,二战后,大力推进小城镇和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出 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作为空间构造的一种模式,取得极大的成功。1965年,1—2万人的小城镇只有351座,到1985年已经发展到652座;2—5万人的小城镇,1965年为190座,1985 年有347座。城市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向心结构模式,而小城镇则成为城市居民和产业扩散的理想场所。如只有2万人口的小镇姆斯特,巧妙利用了近旁的森林、墓地、建设了商业街,大量使用天然石块,色彩朴素,与大自然和谐一体,市民在购物、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到鲜花盛开的草地或森林中去散步。

纵观世界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不同,但最终都认同并遵循一个发展趋势,那就是: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规范化”;“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并以科技为支撑;小城镇建设还必须遵循“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另外,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城镇规划中,强调保持小城镇原有特色,建筑物的布局、外型尽可能保持古朴的、为居民所熟悉的传统风格,充分反映历史的延续性。 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上,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并与本地历史、地理环境充分融合。

2.2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早在80年代中期,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有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文章,并提出了对小城镇“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的十字研究题目。从此我国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涉及到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小城镇的生态规划研究主要综述如下:

袁中金 [10]等(2002)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一书中,介绍了城镇生态规划的产生与发展、城镇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小城镇的生态困境,从小城镇人口与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水系统规划、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区域生态规划及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管理角度阐述了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内容。

理论研究方面,王勇[11]将城镇看作复合生态系统,并把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态 位理论引入小城镇发展中,将小城镇比拟成生态元,将城镇在城镇体系及其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比拟为城镇的生态位,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生态规划理念上,焦胜[12](2003)分析了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及产生原, 在考虑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小城镇生态规划中,提出“弹性”规划的构想,将小城镇生态规划目标和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案不确定化,同时把握“弹性”规划的范围以及时空性原则,为小城镇生态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李迪华[13](2002)提出可以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镇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或者在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请生态学者参加。

在规划方法上,唐秀丽[14](2002)等提出将景观学理论应用于小城镇规划,立足于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生态为导向,以人本为目的,以特色为目标,从基质类景观要素(包括标志性景观区、历史性景观区、功能性景观区)、廊道类景观要素(生态景观轴、 人工景观轴)和镶嵌类景观要素(绿化系统、广场、节点建筑)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

在城镇发展模式方面,蒲俊杰[15](2003)等提出了园林式小城镇的模式。

龙小华等[16](2003)则从城镇规划理念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思考,认为应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小城镇。周百灵[17](2003)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走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规划设计上要结合自然三个方面出发来建设生态城镇。

空间布局上,王敬华[18](2000)提出小城镇布局形态应充分考虑环境容量,控制乡镇企业布局与数量,避免环境容量超负荷;在土地适宜度及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和布局。钱文荣等[19](2003)以浙江海宁市为例,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把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城乡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生产要素要向市区集中,人口向中心镇集中,逐步构建一个“工作在市区,生活在小城镇”的格局。王冬[20](2000)提出在土地利用上应更加聚集和集中,以使城镇空间环境更为紧凑合理;尊重当地城镇原有的空间结构体系和城镇肌理,形成多样化与特色化的空间模式;在总体布局及规划中,应考虑为将来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预留用地。

在生态功能分区上,王冬[20](2000)提出要注意绿色产、农业、旅游业等在布局上的功能 分区。王敬华[21]等(2002)通过分析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自然本底状况、土地利用、绿化状况、环境污染等基本情况和产业结构,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原则, 对大河镇镇域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并指出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基础。

在城镇人居环境上,王冬[20](2000)在对云南小城镇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进程的特征及发展取向:要重视镇区内部的环境质量与绿化建设,如增加绿色廊道和绿色板块;要重视产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的治理与循环利用;重视传统文化及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延续;建构人际之间和谐文明的社会关系等等。

指标体系方面,王如松[22] (1991)提出了生态县的指标体系。周静海[23](2001)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综合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出发,研究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规定了36项建设指标。这些指标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健康、高效发展以及为制定我国小城镇中县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指标依据。

在 小城镇生态规划实践方面,1985年,黄光宇等在四川万源官渡山区集镇综合示范试点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在生态退化、废弃的破碎荒坡地上,通过自建公助和自建自助的方式规划建设贫困山区小集镇[4]。近年来,苏南一些小城镇也在进行生态规划,2003年6月,吴江市七都镇“苏南水乡高科技工业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建设部联合专家组的评审

。而在未来2至3年时间内,七都镇计划投资1.8亿元用于该项目建设,为苏南地区小城镇发展探索新的模式。重庆市璧山县环保局提出了创建生态小城镇的对策:一是大手笔规划生态城镇,规划要有整体性、超前性、连续性;二是合理化发展区域产业,要突出生态特色, 突出规模化,突出生态化;三是高起点打造人居环境,讲究实用性、观赏性、舒适性;四是高品位营造人文环境,优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五是全方位建设生态环境,切 实维护生态平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共同创建生态型园林式小城镇。绍兴市新昌县(2004)从重点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县城、生态村镇、污染防治和生态文化八大领域进行了生态县的建设规划。

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针对小城镇生态规划,国内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详述如下: ①小城镇作为一个小尺度的生态系统,与大城市相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在生态规划中针对二者的不同如何进行有重点的规划,在目前所查阅文献中,对此方面尚未涉及。 ②小城镇与乡村紧密相连,人口由乡村流向小城镇,促进了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乡村又为小城镇提供了发展腹地:提供粮食等物质资料,同时消纳城镇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等。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如何体现乡村的作用,如何促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也是目前 生态规划研究中所欠缺的。

③小城镇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自然组成的子系统。其中自然子系统构成了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生态支持系统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是小城镇可持续的发展的关键。如何辨识、定性、定量地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发现小城镇生态系统平衡与否的基本前提,此方面目前还没有进行针对小城镇的研究。

④随着对小城镇发展中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目前对于小城镇生态问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规划方法建立高效、和谐的城镇生态关系是急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⑤城市生态规划中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编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小城镇而言,其生态规划也刚刚开始,如何根据小城镇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哪些内容又是生态规划所要求的基本编制内容,是编制规划中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⑥鉴于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将来势必有更多的人口拥入小城镇, 从而造成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那么是任其自由发展,像大城市那样“摊大饼式”的蔓延下去, 引发一系列问题,还是借鉴目前大城市中由于“蔓延”发展存在问题、教训,合理控制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这也是小城镇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⑧国外的小城镇规划注重公众的参与,并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国内的小城镇聚居人口多为当地人,在多年的生活中已经具备当地建筑 文化、历史风貌,在规划中,如何体现原居民的意愿,如何体现这种风貌,也是将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体而言,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在我国还才开始,仍有很多值得融合、提升的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雨村. 小城镇总体规划.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堂林著 . 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 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沈清基编著 .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 同济

.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 .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 . 当代美国小城镇特征及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 . 城市开发, 1999

. 加拿大小城镇规划:内 容、方法与管理构架 . 国外城市规划, 2004(1)

英国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 小城镇建设, 2004

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小城镇建设,2001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 . 小城镇布局形态与生态建设初探 . .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资源系统配置—浙江省海宁市实证研究

. 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探析

. 小城镇镇域生态功能分区规划浅析—以鹿泉市大河镇为例 . . 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家界市小城镇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现状调查

张家界小城镇生态规划的目标与重点内容研究

张家界小城镇生态功能区划划分

张家界市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案的提出

完成张家界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

你可能喜欢

国外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浅谈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旅游小镇规划 旅游地产策划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4页 免费 2页 免费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3页 免费 2页 2财富值

国外中心村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3页 5财富值 更多与“国外小城镇建设”相关的文档>>

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广西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小城镇建设的思考25 更多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相关的文档>>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

4页 免费

浅谈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7页 免费 浅谈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4页 免费 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更多与“浅谈小城镇建设”相关的文档>>

重庆市小城镇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更多与“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相关的文档>>

龙湖旅游风情小镇概念规划项目说明 旅游小镇的规划 普者黑旅游小镇规划说明

13页 免费 3页 免费 20页 1财富值

21页 免费 11页 1财富值 10页 免费 3页 免费 9页 免费 3页 免费 6页 免费 11页 免费 8页 免费 13页 免费 江苏沿海开发与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思考 6页 免费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二)——福建... 3页 免费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_以金门金湖镇为例 7页 2财富值 %ba%91南安宁温泉旅游小镇概念规划文本2353... 11页 10财富值 更多与“旅游小镇规划”相关的文档>>

海西森林旅游文化地产概念策划0919 32页 免费 旅游地产策划规划设计的土地价值链 31页 免费 芙蓉古城旅游地产策划报告 旅游地产策划的定位方法

更多与“旅游地产策划”相关的文档>>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创新

40页 免费 3页 免费 5页 免费

酒店管理会所 观光休闲旅游地产策划 23页 免费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专题研究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 城郊旅游房地产开发思路与模式探讨 更多与“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相关的文档>>

96页 免费 5页 免费 10页 免费 CRIC:远洋地产旅游地产开发模式专题研究 91页 免费

第二篇: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教育内容及其京城的一种课程形态。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在进行了认真的大量相关文献的收集和研读发现,目前国外道德教育注重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注重个性化教育,在道德实践中,认为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是开放的、多样的,生活体验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外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给我们的德育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我国1992年国家教委首次将活动课纳入学校课程,1993年开始了实施,但把活动课程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不多见。我省早在1995年,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始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编辑出版了《德育活动课概论》和《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丛书》,“丛书”围绕“明理、知事、激情、导行”等环节,宏编而撤成。教材贯穿小学、纯种、高中三大学段,包括12个年级24个学期。课本共24册。如此恢弘的活动性德育课程教材工程,国内实属罕见。在“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学院综合研培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发起的“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的实践研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省“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实验研究”的延续和深化。 2000年,我们青冈县开始在小学生中进行《实事实做、实话实说、实情实写”(已下简称“三实”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黑龙江教育》2000年12期全文刊登了教育局长王东阳撰写的《开展“三实”活动,办出青冈特色》和实验教师韩诗哲撰写的《扎实开展“三实”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素质》二项研究成果,2001年至2003年,青冈电视台、绥化日报、黑龙江省少儿电视台、黑龙江日报要闻版,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主题搬到了该项试验成果,2013年《黑龙江教育》7·8期刊登了芦河中心小学《努力实践、积极开创“三实”活动新局面》的经验。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利依据。

德育教育重在体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重视体验。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所以,德育体验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研究“活动课设计”,强调体验的生产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传统德育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低下,“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学习方法,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德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通过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是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

一、 “活动体验式”教学与结构

体验是指个体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在对情境或事件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获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的活动。所谓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学生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才能获得。学生总是以亲历、想象、移情将自己溶入、沉浸于认识对象之中,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去反思。这是一种直观性、灵感性、猜测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师对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关于体验式道德教育,我们的同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深入的探究,例如:“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体验式教育策略的研究”、“情景体验教育法研究”、“情感体验教育的研究”等等。我们的课题是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与探索。首先,我们将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验式德育教育资源,即围垦教育资源。其次,这些教育资源开发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围垦精神,通过体验之后,拥有的是这种精神。最后,由这种精神主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明显转变。 问题提出(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而深远。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德育教育的过程脱离学生的主体发展;德育教育的形式脱离学生的现状实情;德育教育的结果与学生的行为严重脱离;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题班会和主题德育活动也有着零乱,随意,即时、低效、无序等问题。实践证明,现有德育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已难以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急需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道德成长需求,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序列性的德育特色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以最新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钻研支撑性文献,有针对性制订研究方案。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中,注重对德育对象的常态研究,采用活动观摩、活动设计、课程开发等形式获取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

3、经验总结法。

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通过各阶段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及时了解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成败,及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随时撰写经验文章。 研究的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筹划阶段 2012年3月—2012年7月

(1)组建课题组,设计、申报课题实施方案。

(2)制定学校本课题研究计划。

(3)进行德育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培训、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3年12月

(1)对各种校本德育资源进行归类分析,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因素。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探索、总结,编撰校本德育教材,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组织开展相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尤其是课题组成员的校本课观念,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提高总结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7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收集德育论文、德育案例、音像资料等,整理课题研究成果。

预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本着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分三个阶段进行,预计三年完成。

第一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课题准备阶段:

1、制订方案和组织筹备,申请立项,准备实验研究工作,主持人负责。

2、主持人指导,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德育工作和主题班会相关知识的定向培训。

3、课题组长负责确定实验班,课体组全员参与对实验班进行摸底调查,完成实验初期基础资料。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4年7月)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开展实验班工作,根据初期基础资料,设计系统性的主题班会,并按计划开展,每节课课题组全员参加,听评结合,强化总结提升作用,形成统一意见后,可被其他实验教师引用,组长负责评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汇总结题阶段:整理个案分析及研究论文,准备结集。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将研究成果形成具本土特色科学、系统、实效,可操作性强的校本教材。实验教师对个人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论文,并结集。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改变以往的学科研究为主题班会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理解接受程度,确定设计方案,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更利于学生对主题班会深度的挖掘,强化教育功效。

主题班会是既成熟又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教育形式,对主题班会的探究也无止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并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麦克菲尔曾说过:“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才能被体察和领悟。” 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情感是不能命令的。它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如果在教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道德观点,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在传统主题班队会基础上按照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它是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它是主题班团队会的拓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德育实践活动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创设情景为方法,诱发感悟;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引导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它既破除了传统德育的灌输,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种种弊病,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

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实效性差的原因

现阶段,德育实践活动课这种教育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教育功能,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很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那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目前德育工作所面临的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状。好多校长拿德育撑门面,但骨子里却认为没有什么用。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天枰上还是倾向于学业成绩。

二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功能的认识还有欠缺、还需深入,没有认识到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时间被挤占是常见现象。

三是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原有班会课的层面上。班主任教师没有掌握组织好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专业技能。好多老师一种倾向完全放手推给学生做,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握不好,起不到真正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种是没有摆脱原有形式上说教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实效性很差。

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上多下些功夫去研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如何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德育实践活动课从主题的确立到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德育实践活动课从整体的结构上来看最基本的清晰的大环节就应该是提出问题(或者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

德育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我们都能想象出是从实践出发,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而课只是所有活动的最终端呈现。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德育教育重在体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应重视体验。

德育体验有利于克服“说教式教育”的弊端,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都是以说理为主,我们往往把学生当作“美德袋”、“德育容器”进行灌输。这实质上就是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的“说教式教育”。它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所以,德育体验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体验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国家课程标准既包纳了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德育课中的体验式教育改革了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体验的生产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德育活动课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该课程的提出是对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模式的批判;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校德育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目前,开发德育活动课程、更好地实施德育活动在各学校已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在德育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层次性与序列性的吻合是德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开发的德育活动类课程往往都是根据组织者的经验,教师的意志或学生中情况即时安排的,其内容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零散性。一些学校甚至把高层次的目标当作低层次的起点,德育活动的随意性,层次性与序列性错位等时有发生,这些情况值得我们反思和引为鉴戒。就本校而言,过去“一锅煮”、“一刀切”、“清一色”式的德育管理也长期存在。虽然每学期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但大多不能适应中学生身心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差异和成长需求。德育活动的设计缺乏整体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往往七年级的礼仪教育内容和九年级的完全一样,初中生的感恩教育和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没有区别。然而成功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为活动而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层次,即层次性;要研究每一层次内怎样做到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和系统规范,即序列性。两者互为依托,才能形成学校德育的合理梯度。

第三篇:国内外目前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理论研究、组织及活动概况

一、 志愿者

“志愿者”(英语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就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目的在于改进社会,提供福利。

在香港,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则将“义工”(“志愿者”)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在一定意义上志愿者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社会活力的体现,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力量。由于“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在世界各地,在有战争、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出现的地方,便可见到志愿者的身影,见到志愿者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凭借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为无数有困难的人们提供志愿服务,其中不少志愿者更为志愿事业奉献出宝贵的生命。

二、 青年志愿者

现时,青年志愿者是志愿者群体中的主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志愿服务第一线上,起着主导作用的就是青年志愿者。他们带动着整个志愿者事业快速向前,所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青年志愿者,发挥青年志愿者们的聪明才智,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志愿者事业。

何谓青年志愿者?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参照外国对于义务工作者所下的概念而制定出来的,而狭义的概念则是根据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总体情况而总结出来。广义上来说:是泛指任何志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社会服务的青年人。狭义上讲,则是指志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青年人。青年志愿者是一个新生的社会角色,不受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种族、宗教及政治背景所影响。故有其自身与其他社会角色不同的概念,理解好青年志愿者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尺度,更好的开展和设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更合理的安排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弥补现时社会的不足,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青年志愿者主要有热心于志愿服务的青年人组成,青年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主体,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目前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成员有中学生、大学生、在职人士或无职人士。各类青年志愿者自身有着一定的特点,故在志愿者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青年志愿者是一个新生而暂时性的社会角色,只有在发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这个社会角色才得到真正的落实,它的实质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因而他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可变性、不稳定性、有限性、可持续发展性几个特点。

三、 青年志愿者活动

青年志愿者动一般是指由青年志愿者组织或参与的,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体现青年志愿者精神的,为达到社会进步和福利的改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作为青年志愿者,必须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概念有一个清楚、正确的认识,方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参加志愿者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石油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青年志愿组织机构的组建活动,青年志愿者的招募活动,青年志愿者的培训活动,青年志愿者的交流活动,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的推广和宣传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大部分类容,是需要青年志愿者认真参与,并在活动当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自身的能力、专长、为各项青年志愿者活动贡献力量。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下,得到顺利的开展,在开展过程中,呈现出时代性、自愿性、无偿性、群众性、实践性、社会性、事业性几个鲜明的基本特征,另外还有专业性、有限性、目的性、组织性、长期性等几个特点。

四、国外志愿者活动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他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是:

(1)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五是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五、青年志愿者活动领域

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把中国的志愿者分为四类;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志愿者、“草亘组织”即NGO志愿者。丁教授说,中国的志愿者主要集中在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各有特色,如北京的国际组织、NGO组织较多,各大志愿组织的总部都在北京,上海则以社区志愿者多,而广州“草根”组织活跃。

中国的志愿者活动领域多集中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社会治安、慈善、国际援助、国际合作、扶贫等方面。从趋势上来看,中国今后在社会发展、公共事务、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

六、社区志愿者服务

(一)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

2001年9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胡春华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说,全国社区青年志愿者从事经常性志愿服务的达到500多万人。他介绍说,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1)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这项计划以孤寡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特困学生、国家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牵线搭桥,在青年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2)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自1994年以来,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受灾地区,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3)为城市困难居民提供服务。根据最近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初步统计,北京、上海及河北唐山市、江苏南京市、辽宁大连市、山东济南市、广东深圳市等城市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已经覆盖了民政部门优抚对象的50%以上。

(4)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各地青年志愿者经常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康复中心等场所,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唐山市团组织针对全市1100多名重点残疾人和520多户孤寡老人的具体服务需求,组织青年志愿者专业服务队,坚持为他们每年提供至少120小时的志愿服务。浙江省从1994年开始实施“敬老工程”,动员了30多万青年志愿者与6万名孤寡老人认亲结队,进行长期包户服务。广东省组建了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总队,组织3000多名青年志愿者经常性地开展助残服务。

(5)下岗职工或待业职工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培训、择业介绍及子女义务家教等服务,开展为离退休困难职工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等服务。煤炭行业的青年志愿者实施了“阳光工程”,全行业有27万多青年志愿者为7万多名离退休职工提供了结对服务。上海市建立了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等三个青年再就业免费培训基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定期举办培训班,为下岗、待业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

(6)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各地青年志愿者纷纷为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维护权益,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7)在大型活动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第三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财富》论坛年会等国际、苏州28届世界遗产博览会等国内大型活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组织青年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已逐步成为全国通行的做法。同时,在几次大的洪涝和地震灾害面前,几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发挥了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在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面前,广大青年志愿者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为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青年志愿者社区活动从青年志愿者活动中独立开来成为一个特殊领域,事实上又与其他领域的志愿活动紧密联系。可以说,社区志愿者活动也包括一部分环境保护、扶贫支教、抢险救灾等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种类在内。自1993年以来,我过各部门志愿者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的特色志愿服务。如共青团维权部门开展的为进城务工青年志愿服务、“保护明天”青年志愿者文化市场监督活动,学校战线开展的大中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行动,青工战线开展的为下岗青年再就业服务,青农战线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植绿护绿”活动,科技部开展的科技扶贫青年知识分子促进活动,以及北京的“为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活动,浙江的“天天青年志愿者行动”、吉林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房屋的“温暖工程”,湖北的为三峡工程综合志愿服务,河南的为见义勇为英雄及其家属志愿服务,江苏江阴、福建漳州的青年志愿者“110联动”,青岛的“周日志愿者行动”,铁道系统的青年职员者“清除白色垃圾”行动等等,都是从战线、地方和行业实际出发,选择党政关注、群众急需、青年能为的项目,持之以恒,创造性的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

(二)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

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是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社区领域实施的长期重点项目。它以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共建、互助、共享”为主题,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为基本形式,通过多种模式普遍创建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立健全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推动青年志愿者成为参与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根据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为残疾人、孤寡老人、部分离退休人员等提供长期结对服务,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技能培训和再就业信息,为全职工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为小区创造优美的环境等。通过开展“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大中专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行动等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通过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设立服务广场、服务基地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为创建文明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出贡献。迄今为止。全国已经建立了一万多个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站,“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已达250多万对。

今后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以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为统揽,努力在主要城市城区50%的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居(家)委会中创建规范的服务站,初步构建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力争涵盖城区中50%的孤老病残等重点困难群众,初步形成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项目体系;以注册志愿者为骨干,建设一支多层次、大规模、相对稳定的青年志愿大军。

第四篇: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X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 1.2项目申报单位:X区财政局、扶贫办 1.3项目承担单位:X区农牧局 1.4项目类型:新建

1.5项目地点范围:X区7个乡镇20个行政村4594户。

1.6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夏季优质蔬菜基地10个,面积12600亩,调运蔬菜良种10个。甜椒、西芹、大白菜育苗1900万株,育苗移栽面积5600亩,直播蔬菜7000亩;建工厂化育苗温室20栋;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

1.7建设期限:2007年3月-10月

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60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50.8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451.2万元。

2项目背景 2.1项目由来

X区露地蔬菜面积年稳定在3万亩以上,蔬菜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甜椒、西芹、南瓜、大白菜、葱头等,年产各种蔬菜1亿公斤,产值4300万元左右;其中已建成日光温室2580栋,1240余亩,年产反季节蔬菜997.6万公斤,产值890.7万元。蔬菜种植业逐步成为X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种植区域分散,种植品种混杂,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程度低,规模化经营效益差,营销组织不健全,导致蔬菜产业发展缓慢。与国内同类地区甘肃榆中县比较,我区蔬菜产业水平差距甚远,榆中县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与我区相当,1997年榆中县蔬菜面积仅有4500亩,采取多点

示范,以点带面引导农民发展种植蔬菜。抓基地建设,建立营销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目前榆中县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值2.2亿元,占农业收入的45%,占人均纯收入的32%,借鉴榆中蔬菜产业发展成功的经验,在X区现有蔬菜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故申请X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运用先进的育苗、良种、生物、微生态工程等技术手段为切入点,全面提升蔬菜示范基地生产水平,采用现代市场化营销手段,打通市场渠道,利用蔬菜示范基地的带动功能,逐步向规模、品种规模、优势品种规模化发展,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促进项目区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2.2.1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战略性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固原市X区是全国贫困县之一,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耕地面积减少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需要,是巩固X区生态建设成果措施之一。加之X区粮食生产没明显的优势,虽然土地面积大,但粮食生产水平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微薄。所以以蔬菜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和种植经济效益,促进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2.2.2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需要。 项目区现有中小型水库7座,因水土流失严重,多年淤积造成库容不足设计贮水能力的三分之一,项目区以机井水来发展灌溉,由于打井缺乏统一规划,机井布局不合理,致使灌区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水位明显下降,“1236”扬黄扩灌成本高;另一方面,种植粮食或胡麻、葵花等经济作物,大田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而种植蔬菜,实施保护地栽培和小畦灌溉技术,合理利用灌水资源,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水生产效益。

2.2.3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培育品牌产品,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X区蔬菜产业虽有长足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温棚总量已发展到2580栋,年产各种蔬菜近1亿公斤,产值约4300万元。但本区蔬菜以初级产品上市,大部分销售在本地市场,没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差,很难占领区外市场。另外,我国加入WTO后,特别是大中城市对农产品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后,给X区蔬菜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强烈的挑战。因此,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培育我区蔬菜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2.2.4提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通过设施提前育苗,在露地气温、地温等条件适宜时移栽定植,可提前上市,也可通过育苗移栽技术达到一年两茬种植,提高经济效益。根据2004年、2005年我区对脱水甜椒、西芹的试验,分别可提前采收上市27天、17天,育苗移栽麦后复种大白菜获得双重效益。

2.2.5自然条件优越

X区年平均气温6.8℃,无霜期145—160天,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较好,果菜类作物能通过越夏延至深秋,叶菜类作物7—8月上市,加之我区属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工业化程度低,化肥施用量相对较少,无土壤污染和灌水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1.3%左右,矿化度1.18g/kg,PH 值7.6—8.3,地下水矿化度0.9—1.1g/L,PH值7.5,符合优质蔬菜生产的要求,具备发展优质蔬菜的优越环境条件。

2.2.6生产过程能够得到较好控制

由于当地土地面积较多,农民多年来广种薄收,靠天而种的习惯,对化肥、农药的投入较低。随着近几年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养殖得到进一步扩大,肥源充足,农家肥投入较高,只要指导农民正确运用化肥,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残留农药,严格轮作倒茬制度,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产出符合部颁标准的无公害蔬菜产品。

2.2.7技术成熟有保障

X区农业技术部门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参照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规范化管理与生产标准》,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总结出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并且根据区内外市场需要,筛选出区域优势明显、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新品种,运用育苗、节灌、微生物等技术,试验成功了西芹、绿菜花、甜椒等无公害化栽培。

X区农技推广中心现有技术干部4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7人、农艺师14人、助理农艺师17人,技术员5人,技术力量雄厚,先后承担过头营马园园区,杨郎蒋河园区,城郊北塬、东红“四位一体”生态项目等较大项目的建设,积累了成功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另外,聘请自治区蔬菜产业化协会姜黛珠农技推广研究员、兰州大学干旱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静教授作高级技术顾问,从技术服务功能、技术先进性上能确保较大规模农业项目的完成。

2.2.8市场前景广阔

固原撤地设市,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依托城市,服务市民,主动抢占本地市场,满足市民对各种新鲜蔬菜的需求,就可销售我区蔬菜产量的50%以上。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粮食主产区省市加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压缩了蔬菜种植面积,这样为我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之X区地处六盘山东麓,气候相对冷凉,大部分蔬菜在本地能越夏种植,并于

7、

8、

9、10月份成熟上市,此时正值华北、华南高温、梅雨季节,蔬菜生产处于淡季。近年来,外地菜商在此期纷纷来X区调运蔬菜,本区的部分蔬菜已进入了大的流通领域,若在蔬菜产品上,进一步抓好品质,做好产地包装和预冷处理,钻市场空档,打蔬菜销售时间差,组织营销人员和农产品经纪人,以高品位优质蔬菜占领外地市场是完全可行的。

2.2.9运输条件方便,区位优势明显

X区是宁南山区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银平公路、兰宜公路、宝中铁路、银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条件十分方便,有利于蔬菜产品快速度流通和外销,有利于外向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2.2.10固原市X区各级党委、政府对蔬菜产业发展特别重视,X区区委2004年初出台了“关于扩大蔬菜产业基地的意见”,要求各涉农部门和蔬菜种植乡(镇在组织协调、资金配套方面给蔬菜生产给予大力支持。加之项目区农民有多年蔬菜种植管理经验,有优质蔬菜生产的投资能力,建设优质蔬菜基地的困难和阻力较小,也是顺利实施本项目的有利条件之一。

3项目区的选择 3.1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在清河镇、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黑城镇、寨科乡、河川乡,涉及7个乡镇的20个行政村4594户,人口22970人。区域内总耕地面积62.7万亩,其中水浇地21.6万亩(详见表1。

3.2基本概况 3.2.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X区北部清水河河谷平川区及东部丘陵区。 3.2.2气候、土壤条件

项目区属清水河谷平川区,海拔1518—1530m,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以西北风为主,夏季干燥温凉,以东南风为主,春季气候多变,秋季降温迅速,年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8℃,项目区年平均气温6.8℃,大于等于0℃积温2750℃,年平均日照时数252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为127.6千卡/cm2?年,生理辐射67.78千卡/cm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380mm,主要集中在

七、

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2%,多年平均土壤蒸发量1316mm,干旱指数2.0,无霜期145—160天,土壤为淡黑垆土及轻度侵蚀缃黄土,有机质含量1.3—1.6%,PH值7.6—8.3,最大冻土层深度1.2m,地下水深度50—130m,地下水量较丰富,以旱灾、雹灾、沙尘暴、冻害等为主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2.3灌水条件

项目区为X区的老灌区,区内有中、小型水库7座,灌溉用机井263眼,单井出水量50—80m3/h,地势平坦,配套有支、斗、毛渠灌溉系统,“1236”引黄扩灌渠穿境而过,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农民有多年灌溉种植的经验,灌溉条件方便,适宜发展蔬菜种植业。但灌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水生产效益不高。

整理3.2.4运输、电力、通讯条件

项目区在银平公路两侧,宝中铁路、银武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加之每个乡村全部通等级公路,已形成以银平、宝中、银武三条国省道为主干线,10多条县、乡公路为分支的运输网络,运输条件非常优越。电力形成了以330KV输变电工程为中心,连接紧密的5座110KV和15座35KV送变电网络,电力供应充沛。程控

电话、长途数字传输、移动电话覆盖全境,可视图像、远程教育、计算机等现代通讯手段和信息设施得到了普遍应用,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条件比较发达。

3.2.5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包括清河镇、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黑城镇、寨科乡、河川乡共20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62.7万亩,其中水浇地21.6万亩,总人口17.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3.8亩,有大家畜4.36万头,羊11.2万只。2003年,项目区农业生产总值1.58亿元,人均有粮380公斤,人均纯收入970元。项目区种植业以粮食(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其次为经济作物(胡麻、西瓜、葵花、蔬菜,再次为林草类。粮:经:饲比例为5:3:2,项目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种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蔬菜、瓜果产业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4项目产品市场供需预测及销售策略

4.1X区的自然条件适合夏季反季节露地蔬菜生产,7—9月份是我国华北、华中及东南沿海地区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大量需求甘蓝、菜花、白菜、萝卜、西芹等蔬菜,而相喜凉蔬菜能够夏季正常生产,茄果蔬菜能够越夏生产。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优势,形成了夏季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加之运用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适期播种、

育苗移栽,可以错开上市,

7、

8、

9、10四个月的蔬菜可源源不断的补给华北、华南等地,可稳定提高经济效益。目前X区夏季瓜果菜面积达到3万亩左右,年总产量8750万公斤,部分瓜果菜如南瓜、西芹、夏季大白菜、胡萝卜、番茄、辣椒等外销陕西、甘肃、武汉、河南等省市,市场前景看好。

4.2宁夏的脱水菜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国内外,近几年出口量平均以30%的速度递增,出品量占世界总量的2/3。目前宁夏脱水蔬菜企业有百余家,年销售脱水蔬菜9800吨,年种植面积约11.5万亩,银南、银北等老种植区因病害严重已无法规模化生产,致使生产原料不足,企业严重受损。2004年宁夏蔬菜产业化协会、宁夏农技推广总站计划将脱水菜基地南移,在我区推广种植脱水甜椒1804亩,其经济效益是其它经济作物收入的1倍以上,而且有利于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4.3无公害化生产是蔬菜产业发展必然趋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国内外市场对蔬菜无公害化严格要求,无公害化将成为蔬菜准入市场的首要条件。X区是传统的农业区,绝大部分地区不存在“三废”污染,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施用化肥、农药的水平较低,完全适合从事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根据区内外市场需求,筛选出具有一定区域优势,适合当地生产条件、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品种,组织无公害化生产,尽快培育出自已的蔬菜品牌,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技术路线 5.1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5.1.1 建设时间:2007 年 3—10 月。 5.1.2 建设地点:X 区清河镇什里、郑磨村、头营镇二营、徐河、马店、马 园村,三营镇马路、孙家河村,黑城镇黑城村,彭堡镇里沟、姚磨、闫堡、吴磨、 河东村,河川乡康沟、寨洼、明川、骆驼河、黄河村,寨科乡蔡川等 20 个行政 村。 5.1.3 建设内容 5.1.3.1 品种:示范品种有甜椒、西芹、辣椒、大白菜、西红柿、保健南瓜、 葱头、夏季萝卜、菊芋、无

籽西瓜。 5.1.3.2 基地面积:建设夏季优质蔬菜基地 12600 亩,主要为甜椒 1000 亩, 西芹 1000 亩、 辣椒 4500 亩、 大白菜 2500 亩(春夏大白菜 1000 亩, 麦后复种 1500 亩、西红柿 1000 亩、南瓜 500 亩、南韩萝卜 300 亩、葱头 1000 亩、菊芋 300 亩、无籽西瓜 400 亩。 5.1.3.3 育苗温室建造:建设日光温室育苗中心,占地面积 60 亩,建温室 20 栋,每栋占地 2 亩,温室净面积 0.8 亩。温室育苗设备、育苗穴盘、喷灌、 基质;甜椒、西芹、大白菜总育苗是 1900 万株,其它蔬菜采取直播。 5.1.3.4 科技培训:年培训农民 1 万人(次)。 5.1.4 建设工期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 2007 年 3 月-10 月。 5.2 项目技术路线 突出抓好蔬菜产前环境质量控制、产中物质投入和栽培关键技术管理,推广 育苗移栽,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平衡施肥,以有机肥源为主,应用生物制剂防治 病虫害等多项综合农艺技术体系。 以优质蔬菜基地为依托, 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 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规范无公害化生产技术规程,扩大社会性宣传,推动全 社会重视和支持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发展。 6 管理机构及运行方式 6.1 组织管理 项目监督单位:X 区财政局、扶贫办 项目管理单位:X 区农牧局 项目实施单位:X 区农技推广中心 项目协作单位:有关乡(镇)政府

技术依托单位:宁夏蔬菜产业化协会 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实验室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由主管农业区长任组长。 项目管理单位负责督促、 检查、 协调项目实施; 项目监督单位负责资金的拨入, 并对实施单位资金使用进行监督、 检查验收; 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内容建设及技术指导;项目协作单位组织协调 所属农户,解决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 6.2 资金管理 资金设专帐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按实施方案进行资金使用, 实行财务报帐制度,按进度定期在 X 区扶贫办报帐,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6.3 运行机制 实行“三位一体”,一步到位的技术推广机制,即由乡镇政府、推广机构与 基地农户共同发展。乡镇政府负责基地面积的落实,使任务落实到实处。技术部 门结合 X 区“科特派“创业行动, 技术人员与农户签订优质蔬菜生产技术承包合 同,建立利益共同体,进行全程技术服务。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要求进行实 施。 政府支持基地农户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化组织和蔬菜产业化协会组织,负责执 行蔬菜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联系技术人员推广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立营销 窗口,联络农村经济

人,真正担负起基地牵动两头的运行机制,即示范生产基地 和市场营销的义务。 7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 项目总需投资 602 万元,其中: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包括蔬菜种子、育苗、 生物肥料、生物制剂、高效低毒农药应用等)费用 514.2 万元;育苗温室建造及 育苗设备配套费用 74.3 万元;技术培训费 11.5 万元,不可预见费 2.0 万元。 7.2 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总投资 602 万元,申请国家投资 150.8 万元,主要用于基地建设 引种、育苗、化肥、地膜等补贴及培训费、服务费投资;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 451.2 万元,主要用于蔬菜基地建设中的化肥、农药、水费等投入(详见建设内 容及投资计划表 2。 7.3 主要支持环节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支持蔬菜种子补贴 34.0 万元、育苗补助 35.5 万元、育苗 温室建造费 38.1 万元、育苗设备(穴盘、喷灌、基质)配套费 36.2 万元、科技 培训 5 万元、不可预见费 2.0 万元,总计 150.8 万元。 8 项目效益评价 8.1 经济效益 2004 年建设 1.26 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可向市场提供各类鲜菜 4505 万公斤, 平均亩产 3575.4 公斤,平均亩产值 1595.3 元,总产值达 2010.1 万元,扣除各 类直接生产费用投入 602 万元,增加纯收入达 1408.1 万元,投产比为 1∶3,一 年内可收回全部投入成本, 项目区种植蔬菜的农户人均新增纯收入 613 元,从而 达到人均纯收入 1583 元,较项目实施前经济收入提高 63.2%,经济效益十分可 观。(详见投资效益表 3) 8.1.1 公斤成本核算 总成本=800 元/栋×20 栋+260 元/亩×1.26 万亩 (人工) +592.5 万元=921.7 万元 单位产品成本 0.19 元 投资估算

78.3+514.2=592.5(万元 产品利润 0.26 元 投资回收期=592.5/1191.3=0.5(年,即 6 个月可收回投资 投资利润率=1191.3/921.7×100%=129.3% 财务净现值=(1191.3-592.5/(1+3.2%=580.2(万元) 财务内部报酬率=3.2%+580.2/(580.2-568.1×2.2%=108.7% 8.1.2 亩成本核算 (亩)总成本=921.7 万元/1.26 万亩=731.5 元/亩 (亩)总投资=592.5 万元/1.26 万亩=470.2 元/亩 亩销售费=1595.3 元×5%=79.8 元 亩锐金=(1595.3-79.8)×5%=75.8 元 亩年纯收入=1595.3-79.8-731.5-75.8=708.2 元

整理 BEP=731.5/(1595.3-75.8×100%=48% EBP=(1595.3-731.5/1595.3×100%=54% 8.2 社会效益 建设蔬菜基地 12600 亩, 进一步推动蔬菜无

公害化生产, 全面提高蔬菜品质,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 吃得放心优质蔬菜,同时也为 X 区蔬菜产业开拓新的市 场。另外,秋季复种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能 解决项目区剩余劳动力 3000 人,提高项目区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对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8.3 生态效益 X 区蔬菜生产均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规模小,随意性大,部分农民种植 蔬菜使用过量农药、化肥来获得高产,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减退。 项目建成后以示范区作为样板, 总结完善无公害蔬菜栽培规程,大力推广无公害 蔬菜生产, 可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 生态效益。 9 结论与建议 项目立项依据充分,技术路线科学,目标明确,完全符合国家发展农业生产 政策和区域经济特色,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实施措施有力,项目实施有基础、有 原料,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 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实施该项目是可行必要的。 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农民收入增加,项目区菜农良种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明 显增强, 栽培管理技术明显提高。 实施本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 经济、 生态效益, 可加速项目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全面发展。 附:

1、X 区 2004 年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落实表 1

2、优质蔬菜基地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计划表 2

3、优质蔬菜基地建设投资效益表 3

4、X 区马园育苗温室建设内容及资金计划表 4

5、日光温室切面图

6、日光温室立体结构图 X 区 2004 年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落实表

第五篇: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概况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0-12-12 16:36:43|分类: 【论文及资料】 |标签:垃圾堆肥焚烧填埋场技术|举报|字号 订阅

1固体废物概述

1.1 固体废物的定义

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中将固体废物定义为:生产、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1.2 固体废物的种类

固体废物的种类很多,如按其性质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按其形态可分为固体的(块状、粒状、粉状)和泥状的;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的、工业的、城市生活的、农业的和放射性的。

此外,固体废物还可分为有毒和无毒的两大类。有毒有害固体废物是指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和传染性的固体、半固体废物。

下面介绍的是关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堆肥、填埋和焚烧3种方式。通过对国内外以此3种方式处理处置垃圾技术的发展状况的阐述,提出提高垃圾回收和循环利用及多种方法并存是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2 国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现状

1996年以前,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填埋法为主。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焚烧法。目前,日本、瑞士、比利时、丹麦、法国、卢森堡、瑞典、新加坡等国采用焚烧法处理垃圾的比例,都接近或超过填埋法,而堆肥法在国外已较少使用。对于生活垃圾中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利用率,在发达国家中平均为25%左右,有的高达50%以上。

2.1.1填埋技术现状

英国最早于1930年,美国于1940年开始采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即有控制的生活

垃圾填埋技术。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垃圾填埋场防渗处理中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作为衬底,逐步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采用约2 mm厚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作为衬底材料,其渗透系数可达10-12~10-13 cm/s。目前,人工合成衬底材料已形成了系列产品,并制定了相应设计和施工标准。

垃圾填埋场作业一般由垃圾推土机和垃圾压实机操作,既可提高场地利用率,又可以减少雨水对垃圾的冲刷。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大多采用单元填埋法,并对垃圾进行分层压实和每日覆盖。

控制填埋沼气的自由转移或扩散是填埋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填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通常采取的方法一是通过石笼等形式将填埋沼气导排;二是通过石笼和收集管将填埋沼气导排并使其安全直燃;三是通过管网系统收集后经过净化处理作为能源回收利用。

2.1.2堆肥技术现状

对堆肥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而高温好氧堆肥技术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采用的。根据工艺流程和运行状况,高温好氧堆肥处理技术可分为静态好氧堆肥处理技术、动态好氧堆肥处理技术和间歇式动态好氧堆肥处理技术3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动态厌氧堆肥处理技术在一部分国家率先得到了应用。早在20世纪的70~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曾建设了大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垃圾堆肥厂,不少国家还制定了垃圾堆肥产品的技术标准,并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生产了多种用途的堆肥系列产品,以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和不同用肥途径(如家庭养花、庭院苗圃、园林绿化、农业种植等)的需求。同时也在提高垃圾堆肥产品质量,扩大垃圾堆肥产品销售和拓展垃圾堆肥产品使用范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垃圾堆肥技术的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的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应用陷入低谷,有不少国家的许多规模较大且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生活垃圾堆肥厂相继倒闭。但即使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国家或城市仍在坚持不断改进垃圾堆肥技术,提高垃圾堆肥产品质量,稳步发展着生活垃圾堆肥技术。

目前,国外生活垃圾堆肥厂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顿。发展较快有两种堆肥方式:一是庭院垃圾堆肥;二是制造有机复合肥技术。

2.1.3焚烧技术现状

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萌芽阶段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期。英国诺丁汉和美国纽约先后采用焚烧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德国汉堡和法国巴黎也先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非常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垃圾中的可燃物和易燃物迅速上升,促进了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电子工业变革后,许多先进技术在垃圾焚烧炉上得到了应用,使垃圾焚烧炉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20多年间,是垃圾焚烧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都建有不同规模、不同数量的垃圾焚烧厂,发展中国家已建有或正在筹建垃圾焚烧厂的也不在少数,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

垃圾焚烧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法。它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效果都比较理想。垃圾焚烧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比较成熟,机械炉排焚烧炉的类型已经基本定型。制约垃圾焚烧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二次污染防治技术特别是废气处理技术的成败。

2.1.4回收及循环利用技术现状

近年来,发达国家把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提高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垃圾资源化已经成为各国谋求的垃圾治理目标。发达国家在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进程中,都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相关法律、规章和各种标准规范。如德国制定了《关于容器包装废弃物的政府令》;法国制定了《容器包装政府令》;丹麦制定了《再循环法》;日本制定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和《容器包装再循环法》;奥地利制定了《包装条例》等等。除法规保障外,发达国家还对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同时遵循“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借助经济手段来保证有关举措的实施,如采取课税制度等。如美国纽约州对使用50%以上再生原料的企业实行减税制度。加拿大的部分州实行在销售过程中对易于再循环的产品课以小额度税金,对不易再循环的产品课以大额度税金。

许多国家对城市居民均实行生活垃圾收费制,不少国家还在商品流通领域实行抵押金制度。如德国规定产品的销售者有义务在一次性容器及包装上加贴标签,并向消费者收取抵押金。挪威规定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要缴一定数额抵押金,在汽车被回收时再连同利息一起返还。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实行政府补贴和建立基金会等方式来鼓励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如瑞士1996年起向建设和管理生活垃圾焚烧厂的企业增加补助金;英国政府给配电公司发放补贴用以购买生活垃圾焚烧厂生产的电力;法国为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事业的发展,政府采取资金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

2.2发展趋势

2.2.1提倡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

对生活垃圾尽可能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最有效的途径是尽可能对生活垃圾实施分类收集。这是发达国家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

2.2.2鼓励有机垃圾堆肥处理

可以预计,垃圾堆肥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但无论如何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今后仍将在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2.2.3稳步发展垃圾焚烧技术

垃圾焚烧处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出现有控制的焚烧(烟气处理、余热利用等)只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与垃圾填埋处理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选址较容易,处理快速、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以及可回收焚烧余热等优点,在发达国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预计将来垃圾焚烧技术仍会继续得到发展。

2.2.4填埋是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

虽然垃圾填埋处理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填埋处理仍是垃圾处理的最终方式。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措施将不断完善,垃圾填埋场将向大型化发展,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含量将有所限制。

3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现状

纵观国内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3种。回收利用技术目前仅在少数几个城市中进行试点工作,应用实例尚不多。

3.1.1填埋技术现状

填埋技术作为生活垃圾的传统和最终处理方法,目前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约占处理总量的95%左右。根据环保措施(主要有场底防渗、分层压实、每天覆盖、填埋导排气管、渗沥水处理、虫害防治等)是否齐全、环保标准能否满足来判断,我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可分为3个等级:简易填埋场(非卫生填埋场)、受控填埋场(准卫生填埋场)、卫生填埋场。严格按标准建设和运营的卫生填埋场数量较少,部分城市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是简易填埋。

3.1.2堆肥技术现状

我国具有传统堆肥技术的悠久历史,但堆肥处理率并不高。目前只有5%左右,在我国常用的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可分为两类;简易高温堆肥技术、机械化高温堆肥技术。

3.1.3焚烧技术现状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八五”期间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仅有深圳、上海等少数城市采用了焚烧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3.2技术发展趋势

3.2.1填埋技术展望

填埋气体导排技术在生活垃圾填埋场得以普遍采用并不断完善,同时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试验范围;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基本上能做到每天覆盖。覆盖材料除粘土外,新型替代覆盖材料的研制工作也取得进展,并在部分缺少覆盖土源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试点应用。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开发出压实机等新一代的国产化填埋专用机具,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并取得较好效果。填埋技术在我国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主导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但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比例将稳步下降,而填埋场中卫生填埋场的比例将明显上升。

3.2.2堆肥技术展望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好氧堆肥技术,在部分示范工程中率先得到应用;在大城市中将逐步提倡经回收利用和堆肥、焚烧等方法处理后的生活垃圾残余物进填埋场作最终处理,生活垃圾堆肥厂的机械化水平和堆肥质量有明显提高;堆肥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和碎玻璃等杂质得到有效控制。国产化有机复合肥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堆肥厂生产有机复合肥和颗粒肥的比例将逐步提高。由于具有良好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效果,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将重新得到重视,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的比例将逐步增加。但如何进一步开拓堆肥产品市场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3.2.3焚烧技术展望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低位热值稳步提高,低热值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工艺研究进一步完善;新一代国产化成套生活垃圾焚烧设备的开发取得成功,并在部分中小型城市形成一定的市场,单台处理能力200 t/d以下的生活垃圾焚烧设备将以国产化为主。生活垃圾焚烧厂的二次污染特别是尾气净化技术取得突破,同时人们对二恶英等污染物的关注程度愈加提高;生活垃圾焚烧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得到提高,发电上网等将继续得到政策和税收方面的支持。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将稳步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比例将逐步上升,未来几年内在部分城市中将建成若干个和国外接轨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但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全面推广的条件目前尚不具备。

3.2.4我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技术展望

生活垃圾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再生资源将逐步得到重视。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方式在我国大中型城市中逐步推行;对一次性物品的限制使用初见成效,同时产品包装行为进一步规范,过度包装现象逐步减少。有关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地方性法规将陆续出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工作将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技术将重新得到重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将逐步增加,并将带动废品回收业和相关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4 结论

堆肥技术适合于处理易腐有机垃圾,焚烧适合于处理高发热量组分的垃圾,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的最终方式。随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易腐有机垃圾成份的提高,金属、纸类、塑料等可回收利用组分的增加,推行分类收集,注重垃圾回收利用,同时建立生化、焚烧、填埋多种技术并存的处理方式,是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必须进行外汇即期交易下一篇:八一期间双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