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21世纪初,武汉市开始进行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钻石模型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这关键四要素是促进武汉市都市农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却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武汉市都市农业要想克服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形成都市农业强大的竞争优势,必须通过集群式发展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都市农业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都市农业研究论文 篇1:

衡阳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 当前,衡阳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着宣传力度及扶持力度不够、都市农业缺乏科学化管理、都市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和都市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开发层次低等问题。为促进衡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都市农业,需要政府、市场及农户和企业三方面通力协作,加强对都市农业的规划和支持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倡导“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拓展都市农业的功能。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区域经济发展 多功能农业

一、都市农业能促进衡阳农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的生产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都市农业应运而生。在我国都市农业概念提出之前,大多采用“城郊农业”的概念(包永江,1991),但当今城郊界线越来越模糊,“城郊农业”概念就不确切了,使用“都市农业”的概念更加合适(张占耕,1998)。卢启程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满足城市功能完善的需要和居民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城乡融合,共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都市农业集高效、高质、产业化、科技、生态为一体,可满足都市多种需求,是一种多功能农业。都市农业具备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主要特征有:功能多元化、无城乡边界性、高度集约化、市场一体化、生产科技化。

区域经济发展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都市农业正是对原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作为农业新形态的都市农业是促进衡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都市农业发展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开辟农业经营的新模式,进而促进衡阳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大城乡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增加农民的就业率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对于农业大市衡阳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衡阳市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衡阳市是湖南省的农业大市,发展都市农业有较好的经济基础。2012年,衡阳实现农业增加值347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2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2家。衡阳市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企业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积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优质高质都市农业,目前其产值逐年增高,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然而,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其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都市农业的扶持缺乏力度

衡阳有关部门在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时,扶持手段欠科学,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难以落实,特别是扶持资金申请条框过多,受益面窄。同时,缺乏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对开发都市农业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迄今为止,在衡阳有关部门的农业投入中,用于都市农业产品项目建设的很少。

2、发展都市农业缺乏科学化的管理

衡阳市现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个,农民专业协会313个,累计成员19.707万个,占总农户数的13.61%,带动农户26.56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7.65%。衡阳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数比例偏低,大多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农户,要求相关部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此外,都市农业专业化生产要求新型的种养殖模式、创新农产品加工手段,因而原有的种养殖技术和经验已跟不上都市农业的要求,农民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3、都市农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

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持,衡阳市从事都市农业的人员大多是原有的传统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方式落后,难以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休闲山庄、观光公园的从业人员也大多是由原有的农户转型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4、都市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开发层次低

当前衡阳农业的旅游与休闲观光产业还处在发展期,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衡阳都市农业旅游休闲产品不丰富,大多局限于蔬果采摘、钓鱼、赏花和农家菜品尝等活动,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休闲消费市场;二是衡阳市旅游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缺乏相应的规划与指导,农业企业和农户盲目跟风,项目雷同;三是部分观光农业主题园区特色单一,缺乏一个有效的可持续经营的规划,季节差异、淡旺季差异明显,大部分园区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四是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宣传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

三、衡阳市都市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都市农业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高

衡阳有关部门在都市农业的认识上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决策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农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都市农业发展没有很好的长远规划;二是片面强调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因都市农业在经济上的贡献不高有可能还需要反哺,因而易被忽视;三是片面地强调了经济功能而弱化了其他功能,只注重农业的产量的提高,没有认识到都市农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都市农业宣传力度弱

衡阳有关部门对都市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都市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都市农业产品缺乏了解,对农业公园、观光山庄、休闲山庄、教育公园等的认识不够深,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都市农业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都市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只有真正地了解并认同都市农业,才会支持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消费中来,从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3、农户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近年来各地关于都市农业发展的探索不少,但交流不多,很多好经验、好做法无法及时共享和借鉴,影响了全国都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衡阳市没有构建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特别是与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市农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同时,也没有制定好农户和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导致市场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

四、基于区域视角的衡阳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都市农业的规划和支持力度

一是制定衡阳都市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都市农业的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但规划应立足于衡阳的实际情况,重点应放在功能定位上,深化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文化、社会功能,拓展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逐步实现都市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统一。二是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投资。一方面衡阳有关部门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道路、农业排灌系统;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对都市农业进行投资,并在资金遇到瓶颈时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加强对都市农业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教育是为引导人们对都市农业的消费,强化消费者对都市农业产品消费的积极态度,应积极宣传发展都市农业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意义及都市农业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扩大都市农业的影响。

2、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根据衡阳市农业用地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的经营收益权转移到种田能力强的农户或在农业经济领域能力较强的农业企业手里,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兼业化的生产力式,向产业化生产转变。通过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发展,实现都市农业的产业化生产。

3、加快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

一是要积极引进、开发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的技术。“都市农业”的发展与相应的农业技术分不开。如种苗培育技术,各开发景区、农场(庄)的整体布局与规划所需的工程技术等。二是要提高行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都市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都市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积极引导农民开展都市农业的生产和都市农业农产品的深加工,对从事服务型都市农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

4、拓展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一是都市农业是农业的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渗透的一种城乡融合的复合型产业。都市农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鲜、优质的农副产品、绿色生态屏障、优美的生态与生活环境,还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农业体验等提供场所,它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因此,衡阳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必须是发展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二是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要倡导“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这对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对发展都市农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要重点扶植都市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拉动力带动都市农业行业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逐步实现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市场销售一体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5、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开拓衡阳农产品市场

发展都市农业要坚持比较优势原理,因地制宜地挖掘衡阳本地资源特色。如衡阳市的黄花菜是一大特色,可发展成集采摘、餐饮、精品博览、黄花知识长廊和观赏等为一体的黄花菜产业链;依托衡阳油茶,可发展集观赏、栽培、传统压榨工艺为一体油茶产业链。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积极调整衡阳农业结构,增强其农产品的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做大做强衡阳市都市农业产品品牌,增强都市农业产品的社会公信力。需要在已有基础上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框架整合资源,做大做强都市农业龙头企业,打造衡阳的区域品牌,以增强都市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社会公信力,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对品牌都市农业产品的信任度,从而实现企业、农民和消费者的“双赢”,最终达到促进衡阳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注:基金项目:衡阳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1B(F)035)、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编号:CX1101)和湖南省软科学项目(编号:2011ZK310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包永江:中国城郊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 张占耕:都市农业是城乡工农融合过程中的农业形态[J].学术月刊,1998(11).

[3] 卢启程: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的协同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10).

[4]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关于都市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12(5).

[5] 张文胜:日本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及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2009(12).

[6] 邓妍婷:长沙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皮修平 周一平 周镕基

都市农业研究论文 篇2:

武汉市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摘要:21世纪初,武汉市开始进行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钻石模型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这关键四要素是促进武汉市都市农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却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武汉市都市农业要想克服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形成都市农业强大的竞争优势,必须通过集群式发展模式。

关键词: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武汉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和北京等特大城市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21世纪初,武汉市也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探索。根据《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的定义,都市农业是指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依托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发展起来的,并与大都市发展紧密融合的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武汉市都市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都市农业的竞争优势却不明显。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的产业能持续创新与升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四个方面的条件: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这四个关键因素形成一个菱形结构,形似钻石,所以又称该理论为钻石体系或钻石模型。钻石模型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各要素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成为一国产业竞争力的源泉[1]。此外,还有两种要素也可能影响产业的竞争优势,即政府和机遇。

一、武汉市都市农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的四要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指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源;高级要素指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

基本要素方面的优势,首先表现在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截至2006年底,武汉市存有耕地309万亩,宜林地160多万亩,荒地、滩涂近10万亩,水面320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80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境内山川、湖泊众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农业生产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次,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陆路和水路运输具有天然的优势。另外,武汉市现有农民277.76万人,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初级要素方面的劣势主要表现在都市农业从业劳动力整体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不高。

高级要素方面的优势是,武汉是华中地区科教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科教强市之一,全市拥有大专院校52所,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52家,两院院士4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农科高校(包括涉农院系)、科研院所20多家。这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另外,总体而言,武汉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级要素方面的劣势,首先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其次,虽然有强大的科研机构支撑,但却存在“产学研”严重脱节,大部分成果存在转化难的问题。

(二)需求条件

从我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对都市农业的需求是巨大的。如北京2006年农业观光采摘园发展到1 230个,总收入达到10.5亿[3]。从武汉市都市农业的需求条件来看,武汉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人口有818.84万人,2006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 292.33亿元,居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以上城市前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360元,市民生活水平已开始向全面小康过渡,对农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高档化,对旅游休闲、体验农业文化等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现代都市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不仅具有传统的产业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的生态平衡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科普功能,等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满足于农业提供的产品,而且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对农业的休闲和文化教育功能的渴求与日俱增。

(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现代都市农业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产业体系。不论从产业的垂直一体化还是水平一体化来看,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具体来说,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转化、农业旅游开发和农业生态建设,等等。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的问题是:(1)都市农业的农业生产资料业。武汉市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中心之一,发展重心一直偏向于重工业。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则一直未加以重视,导致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严重滞后,大多数农业生产资料主要从周边地区和国内其它省市输入,不但运输成本增加,而且影响了农业整体的竞争力。(2)交通和物流业。武汉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近几年来,武汉市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交通和物流业,建立华中地区的交通和物流中心。但是,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都市农业的交通和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其它产业,导致农产品损耗过大,农产品运输成本过高。交通网络延展区域小,也是发展观光休闲都市农业一个主要存在问题。(3)涉农服务业发展滞后,如各类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

(四)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

1.武汉市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结构特征。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但是也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分散和小规模。武汉都市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过小,目前武汉市平均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不到4亩,属于超小型农业。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不仅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低成本、高效率等作用,而且不利于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其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足,难以形成聚集的产业链和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2.经营战略和竞争方式。武汉市都市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目标局限性大,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市场主要局限于武汉地区,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不大,更缺乏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实践。这是由武汉农业龙头企业的整体数量和质量决定的。由于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处于初步阶段,都市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品质参差不齐,缺乏特色和创新,大多数农业组织仍处于低水平的恶性竞争状态。

二、提升武汉市都市农业竞争力的途径-集群式发展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武汉市都市农业要想克服发展的不利因素,形成都市农业强大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集群化的发展模式。

(一)集群式发展是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对比了众多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后,笔者比较赞同尹成杰的观点,他认为:农业产业集群通常是指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4]。具体而言,农业产业集群通过其具有的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分工和协作效应、区域效应和品牌效应等为都市农业创造巨大的竞争效应,提高都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HJ1.8mm]

钻石模型的四个关键要素是促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四要素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波特指出,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构建武汉都市农业产业集群能够促进要素改善,提升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竞争力。

(二)集群式发展对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形成规模经济,节约成本。资料表明,郊区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周遍地区[5]。都市农业的集群式发展使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积聚,如人才、销售网络、市场份额、资金和技术等都市农业所必须的要素,都形成积聚,达到一定规模时,形成都市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降低了空间交易成本。并且集群使得都市农业具有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得到更大程度发挥。农业产业集群可以克服武汉市都市农业组织分散和小规模的缺陷。

2.提高效率。首先,农业产业集群能够促进都市农业生产的分工,分工促进都市农业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都市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农业产业集群中的生产经营主体的协作和竞争同时作用,不仅能够通过竞争加快企业创新,又可以通过协作互补促进都市农业生产和交易效率。另外,集群能够确保有序竞争,避免由于过度竞争产生低效率的负面作用。所以,集群式发展可以克服武汉都市农业生产力低的不足。

3.外部经济。马歇尔认为,产业的聚集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农业产业集群能够通过组织的规范作用促使都市农业标准化生产,从而使集群内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按照同一标准进行,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克服了食品质量问题。产业集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形成“区位品牌”。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相对于产业集群,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相对短暂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而区位品牌效应则更持久,知名度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客户,提高了产业的竞争优势。目前武汉市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农产品品牌塑造方面发展不足,集群式发展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性产品来创建农产品品牌,从而提高都市农业竞争优势。

4.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条件[1]。农业产业集群能够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特色农业板块。武汉市都市农业依靠自身特色,农业的多功能性有了初步的开发,如生态保护、生物质能源、观光休闲和文化教育功能,等等。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将开发农业多功能性。

5.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首先,农业产业集群通过衍生一批农业关联企业,并且使这些企业在特定区域大量积聚,使大量劳动力涌入,不但繁荣了当地的农业市场,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与之配套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建立,为某些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市场繁荣和城镇化水平[6]。最后,农业产业集群的建立,会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打好基础。

三、推动武汉市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的措施

(一)拓展都市农业产业链,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要推动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应尽可能拓展都市农业的产业链,形成规模化生产。拓展农业产业链,一是延伸产业链的长度。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殖;二是增加产业链宽度。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大多数农产品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应尽可能提高综合利用程度。三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即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7]。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带动并创造了另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发展产业链的过程中,要选择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和品牌。通过产业链的发展,建立较为完整的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改善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并利用该载体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扶持,稳步推进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无形的手”,政府是确保经济发展的“有形的手”,两者缺一不可。首先,发挥都市农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将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武汉市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农博会等。其次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鼓励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以财政、金融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农业支持体系,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政府还应当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进而稳步推进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

(三)营造利于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的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集群的发展。目前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人们对环保的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耕地化肥施用量过多、土壤物理性质变差、工业和生活“三废”处理不到位、农村水体污染,等等。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既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又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好坏与否,关系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都市农业发展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应注重发展循环农业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与集群经济是有本质联系的,这也是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四)培育龙头企业,优化都市农业组织形式

在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集群内需要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户和中小企业可以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市场和经营,形成与龙头企业相关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实现市场价值。同时,龙头企业也可以带动农户、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筑产业集群效应。另外,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打造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延长产业链条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国内外经验证明,龙头企业带动和在此基础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是打造农业产业链的中心环节[5]。优化都市农业组织形式,在 “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均衡价值链,使农业组织中各方受益,使分散的农业组织趋向集中,为都市农业集群式发展提供支撑。

(五)选择合适的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要根据武汉市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多样化的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模式,注重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根据武汉市农业发展的条件,武汉市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依托农业资源的都市农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要发展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带,成为农产品生产集群和加工集群。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和规划中,确定了发挥武汉的水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大力发展水生菜、水产养殖、水禽、水上休闲娱乐等,形成产业成块、基地成片的资源依托型产业集群。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利用交通便利,接近城市和市场,用宜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等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农业集群。三是依托市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利用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形成围绕市场展开的产业集群。如武昌的白沙洲、武汉舵落口、蔡甸八达通三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带动了周边的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四是依托农业科技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如依托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园和湖北省农科院的生物育种工程和良种培育的农业集群,聚集了大批农业企业。

参与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 包建华,方世建.安徽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6):65-68.

[3] 雷德才,郑渝,喻绍春.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4):8-11.

[4] 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4-9.

[5] 孔祥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4):20-27.

[6] 刘建鹏,高峰,王学真.农业产业集群: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7-19.

[7] 洪艳,洪彬.论湖南现代农业的集群式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546-549.

(责任编辑:石树文)

作者:盛国勇 夏厚俊 胡振虎

都市农业研究论文 篇3:

促进都市农业规范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都市农业不仅是城市食物供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创造绿色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都市农业;多功能;准公共产品;实现机制

文献标识码:A

在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环境,对人类同地球及其生态系统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世纪的城市状况将决定人类的命运,也将决定生物圈的未来,而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实现得好与坏对城乡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都市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人类社会开始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们已认识到,如今城市消耗了过多的自然资源,同时制造出了过多的废物。城市经济的发展正在践踏、破坏着许多物种的生存环境。城市对环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它的自然边界。都市农业是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在城镇、城市或大都会边缘)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都市农业区别于乡村农业的首要特点是:它融入了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中。并不是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将都市农业同乡村农业区分开,区别两者的事实在于都市农业深深植根于城市生态系统,并与其相互作用。都市农业不仅是城市食物供应系统的一部分,而且是创造绿色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都市农业的其他贡献还包括它能够挖掘城市有机废料和污水的回收利用潜力,为邻近的消费者供应新鲜食品而节省能源消耗。都市农业使城市中的空地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处理并循环利用城市中的固体和液体废弃物,不仅可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而且可使淡水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都市农业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好的小气候,它能够保持水土、将城市废物减少到最小、改善营养循环及改善水管理、生物多样性和氧气——二氧化碳平衡,并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与多数乡村农业不同,都市农业在地理上更接近城市,资源流通更快,生产和销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更强。都市农业把那些小型分散的生产单元组成了一个广泛且均匀的供应系统,并满足了他们所处的庞大的消费市场需求。

都市农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联系的农业。它是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促进都市农业更和谐地融入到城市机体中,这不仅将使城市更适宜于居住,而且也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的本质在于强调农业生产与城市发展及与人和自然环境诸方面的和谐。它充分利用和依托都市圈,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对土地、森林等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寻求一、二、三产业融合,目标是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都市消费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稳定增长,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和谐统一,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都市农业是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多功能农业

都市农业是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多功能农业。所谓多功能是指农业除向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特定产品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基本需求之外,还应承担环境保护、国土整治、水资源管理、保持生态平衡、维系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扩大就业、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因此,多功能都市农业同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性农业相比较,从内涵到结构均已发生重大变化。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概念体现了农业与环境、经济和社会领域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农业功能多元化的实现依赖于农业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支撑。利用农业多功能理论和分析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农业不同功能间的协调和平衡问题,有利于取得农业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即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农业对保护文化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和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并用来指导实践有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都市农业多功能性一般分为商品性功能和非商品性功能。农产品生产属于商品性功能,而国土资源保持、水资源养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形成、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属于非商品性功能。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有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都市农业的非商品性功能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都市农业本身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当然,农业也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如水土流失、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农用化学品污染、采伐森林等,但这些可以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害虫综合防治、养分综合管理等措施解决。

多功能农业不但使都市农业内部活动的内涵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使都市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出现重大改变。多功能都市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涉及农业活动内涵及其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与变换。农业的多功能性发挥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平衡人口分布、吸纳劳动力就业、保障农村的生存与发展等,因而拓宽了农业发展的视野,将有利于吸引社会上各相关部门参与农业开发,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对农业的参与度。都市农业作为一个社会事业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性农业,多功能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这就意味着农业问题不再是或首先不是一个简单的微观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事业部门,而作为一个产业经济部门的属性在不断弱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市农业的发展的确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支持。

三、促进都市农业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1.通过补助金制度促进都市农业的正外部性。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是公认的属于外部效应范畴的。按照“外部性内部化”经济分析原理,结合都市农业技术和经营上的差异性、作为多元价值产业所具有的非经济特性和地域上的特性,市场机制并没有提供对都市农业的多元价值进行等价支付或补偿,长期以来所要求的只是“作为产业的农业,作为商品的农产品”,这体现了经济至上主义的农业观的本质。都市农业具有与公路、电信等相同的公共品特性。基于都市农业的特性,必须依靠政府财政来进行资本的二次分配,并通过税收制度来减少农业的负外部性,通过补助金制度促进农业的正外部性。同时,在基本上承认市场原则的同时,通过政策手段将遭到市场原则排斥的那部分重新纳入市场机制。

2.将都市农业发展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一是要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对都市农业重新定位。建立一个较科学的农业多功能性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农业的地域

性、外部性、动态性等特点,及农业技术、政策等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影响,对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等效益进行全面评估。在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多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二是确保都市农业的土地使用。土地和水资源的获取、使用者权益的保障及土地租金水平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关键因素。要使都市农业健康发展,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把都市农业规划纳入整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当中。要强化城市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保护与管理,保证已建立的农田保护区、蔬菜基地、副食品基地、休闲农业用地的正常运行,保证都市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法规对都市农业的项目结构、技术范围、空间布局加以规划约束,禁止在城市污染区从事食品类农业生产,禁止在城市从事有碍观瞻、有污染的农业项目和农艺操作。鼓励具有环保、绿化等生态效益的农业项目发展,使都市农业在发展的空间、时间和功能的选择上能紧扣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在城市不同区域的规划中,管理部门要决定哪些作物或哪些操作在城市的哪些区域是许可的。将半城市化地区的农业作为“绿化带”的一部分纳入城市规划,以防止城市无限制地扩展。

3.培育分散的、多渠道的销售市场。高度分散的新鲜食品定点销售市场是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更多地区开辟更多的销售市场是重要的出发点。通过多渠道的投资以建设更多市场和相关的维护措施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其他方法还有税收刺激、价格支持和与国家分配系统签订固定合同。农民组织可以同地方机构合作以获得特许的合同,如学校午餐计划及与医院、自助餐厅和其他企业的合作项目。

4.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和城市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都市农业既有改善小气候、降低城市温度、防风和降低噪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正外部性,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都市农业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同时抑制其负面影响:一是鼓励农民采取安全措施再利用有机废物和废水,包括:加强有机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通过促进垃圾堆肥和有关技术的应用性研究,都市农业可以通过循环使用固体或液体垃圾来帮助减少环境污染;对经过二级处理的污水灌溉作物给予优惠价格,指导农民正确处理和使用废物和废水等。二是鼓励使用有机耕种法。都市农业特别要注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广有机生态技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对农民的培训,促使农民之间就有机耕作方法(如无化学元素的病虫害整治、生态土壤肥力管理、土壤和水分保持等)进行交流;鼓励对城市中使用生态化种植的安全食品使用“绿色标签”;限制城市地区和郊区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等。

(责任编辑:李 琪)

作者:单吉堃

上一篇:项目管理建设论文下一篇:闽台有机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