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展行业概况研究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会展行业概况研究

我国磷化工行业概况

1、储量居世界第3位

我国磷矿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仅次于摩洛哥和美国,居世界第3 位。截至1999年底,我国共查明磷矿产地395处,探明资源储量132.4亿t, 分布在 全国27个省、市和自治区。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和湖南5 省是我国主要磷矿资源储藏地区,储量达98.6亿t,占全国总储量的74.5%。 我国磷矿矿区和资源储量情况见表1。

2、富矿少,开采难

我国磷矿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与世界有关国家相比,在矿石质量、可选性和磷矿石开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一是富矿少,中低品仕矿多。在已探明的磷矿储量中,P2o5大于30%的富矿仅10.8亿t,占总储量的8.2%,而且主要集中在云南和贵州省。我国磷矿石p2o5平均品位为17%左右,绝大部分磷矿必须经选矿富集后才能满足磷酸和高浓度磷肥生产要求。二是难选矿多,易选矿少。在已探明的储量中,沉积型磷块岩占我国总储量的85%,而且大部分为中低品位矿石,除极少数富矿可直接作为高浓度磷复肥的生产原料外,绝大部分矿石需要经选别后才能满足高浓度磷复肥工业的生产要求。三是磷矿石的开采难度大。由于绝大部分磷矿成矿年代久远、埋藏深、岩化强和矿石胶结致密等原因,无论是露天或地下开采都较困难,造成高损失率、高贫化率和低开采率等问题。(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3、资源分布不均

由于我国磷矿资源分布不均匀和矿石质量的差异,形成了我国“南磷北运”和 “西磷东调”的格局。长距离的运输和较高的运输费,给磷肥企业的原料供给和产品成本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矿山企业生产能力的发挥和云南、贵州等主要磷矿省份的资源开发。

生产发展较快

1、.生产已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增加磷肥生产能力,改善化肥氮磷比例失调的状况,促进了磷矿生产的发展。截至1999年底,我国已形成磷矿生产能力2026万t/a (标矿,含P2O5 30%,下同)。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建成了云南昆阳、 贵州开阳和宏福、湖北荆襄和宜昌、四川金河和清平等六大磷矿生产基地,形成了大、中、小矿山并举,国有及集体和个体矿山共同发展的局面。大中型矿山企业成为磷矿生产的中坚力量,保证了我国磷矿产需基本平衡和重点化肥生产企业原料的供给。

目前我国磷矿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近年我国磷矿产量见表2。

2、生产情况

我国磷矿开采因资源条件不同和矿业开发程度不一,主要开采省份是云南、贵州和湖北三省,四川和湖南次之,上述五省磷矿石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97%,是我国为磷肥和磷化工生产提供原料的主要省份。2000年我国主要磷矿企业生产情况见表3

根据对2000年我国88个磷矿石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矿山企业统计, 共有从业人员6万多人,实现销售收入22多亿元,人均产值3.62万元。

具备先进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

1、.采矿方法

我国磷矿的开采方式分为地下和露天开采两大类。目前我国地下开采出矿量约占磷矿开采总量的以批左右,采矿方法主要为空场法和崩落法,其巾以房柱法和分段崩落法为主。我国露天开采出矿量约占磷矿开采总量的40%,有代表性的大中型矿山是云南磷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晋宁磷矿、湖北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贵州瓮福矿肥集团公司和湖北荆襄大峪口磷矿等。

2、选矿工艺

我国自1958年建成投产了我国第1 座120万t/a的大型磷矿浮选厂——江苏锦屏磷矿选矿厂后,1976年又在河北马营磷矿建成1座30万t/a的中型岩浆岩型磷矿石浮选厂。这2 个磷矿浮选厂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易选的磷灰石型磷矿的选矿富集技术。70年代初,开发了以S8o8为抑制剂的硅钙质沉积磷块岩(胺磷矿)直接浮选工艺,使我国在难选胶磷矿选矿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80年代后期我国在难选胶磷矿的选矿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相继开发了直接浮选、反—正浮选、擦洗脱泥和重介质分选等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

由于我国磷资源的磷矿物和脉石矿物共生紧密,嵌有粒度细,只有采用浮选法才能获得较好的选别效果,因此,浮选法是我国磷矿使用最多的选矿方法。

消费将增长

目前世界磷矿石的消费构成:90%用于生产各种磷肥,3.3%生产磷酸盐饲料, 4%生产洗涤剂,2.7%用于轻工和国防等工业。我国磷矿石消费构成:磷肥约占82 %,黄磷占13%,其他磷制品占5%。

2000年我国消费磷矿石2820多万t,出口磷矿石344.6万t,总消费量为 3164.6 万t。

据农业部预测,今年我国将生产磷肥720万t(折纯),加上其他领域消费和出口,预计今年我国磷矿石的消费量将超过3200万t。

表1我国磷矿矿区和资源储量情况亿T省份矿区/个储量云南省4229.3贵州省5125.7湖北省8518.1湖南省2817.3

四川省308.2其他省区15933.8全国总计395132.4表2近年我国磷矿产量万/t

年份磷矿石原矿产量P2o5含量

19962869.62687.319973210.62752.819982810.90812.919992718.30815.5

20002820.00846.0

表32000年我国主要磷矿企业生产情况万t/a

企业名称生产能力云南磷化学工业(集团)公司320贵州开磷集团公司220贵州瓮福矿肥集团公司250湖北荆襄磷化工集团公司250湖北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100(采选)湖北昌达磷化学工业公司30四川金河磷矿100四川清平磷矿70产量/万t 107.46 235.98 141.6118.6929.7529.8049.6560.22

第二篇:我国建筑模板行业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作者:临沂瑞国圆模板公司 尤开申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量日益增多,促进了模板技术的快速发展,模板工程设计和施工 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品种规格迅速增加。国内建筑模板市场,木胶合板模板占有率超过50%,组合钢模板、竹胶合板模板、全钢大模板、其它模板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全国而言,模板生产企业数量过多,产能过剩,但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人员素质、组织管理等方面整体水平较低,全行业盲目发展的结果是造成市场无序竞争。

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模板(包括支架)工程一般占混凝土结构工程造价的20~30%,占工程用工量的30~40%,占工期的50%左右。模板技术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造价和效益,因此,它是推动我国建筑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火热以及各项工程建设的连连上马,模板行业得以快速发展。2010年全年建筑模板使用量达5.85亿平方米,同比增速为7.3%。业内人士预计,2011年在国内投资力度不降的利好政策的支撑以及国际经济环境逐渐向好的环境下,我国建筑模板行业生产规模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2011年~2012年我国建筑模板行业年均生产规模增速将在15%左右;到2012年底,我国建筑模板行业产量将达2.2亿平方米左右。

据统计,2010年中国钢模板市场规模为1.53亿平方米,同比增速为6.9%。包括钢组合板及全钢大模板在内的钢模板产量为3970万平方米,同比增速为6.6%%。每年新生产钢模折算成重量约为300万吨,相当于43个法国埃菲尔铁塔钢材用量(埃菲尔铁塔钢材用量7万吨),27个北京鸟巢钢材用量(北京鸟巢钢材用量11万吨),3.7座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钢材用量(杭州湾跨海大桥钢材用量80万吨)

业内人士预言,瑞国建筑模板的出现,必将打破目前我国建筑模板行业已逐渐形成的钢质模板、木胶合板模板、竹胶合板模板三足鼎立的局面,将开创一个崭新的绿色建筑模板行业,开启中国建筑施工新境界,实现中国人的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建筑施工梦想。

第三篇:会展经济论文会展服务论文会展管理论文-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会展经济论文会展服务论文会展管理论文-

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的会展业成为一些城市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对于会展业的研究逐渐从定性的对策建议向定量研究分析发展。一套完备有效的会展业评价体系对于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以及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论文的分类和内容分析,找出各体系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效果及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得出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

关键词:会展业 评价体系 研究综述 城市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会展业凭借其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且发展前景广阔等优势,使得我国众多大中型城市相继提出了打造知名会展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扶持会展经济并试图通过会展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也正受到学术界的更多关注。通过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与会展相关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多集中在产业影响及发展对策等定性研究领域,仅有小部分文章运用或涉及数理统计或建立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研究对会展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评价与指导效果。随着会展业定量研究的逐步发展,关于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对于某一城市会展业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益于各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从而认清和把握城市会展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对我国近5年内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分类和内容分析,试图找出各体系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效果及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得出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进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5年至今的论文进行检索,分别以“会展、指标”,“会展、体系”,“会展、评价”,“会展、竞争力”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共209篇。剔除非学术类文章以及内容与会展业评价体系关联度较低的文章188篇,实际涉及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文献为21篇。根据既得文献,主要针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内容等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到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相关内容的一些研究态势和结论。

三、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学者们对于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出发点是多维的,以全面评价城市会展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体系建立为主,但也不乏着眼于会展业人员培训、顾客满意度以及场馆绩效等分支领域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全面的评价体系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作为逻辑顺序对文献内容进行综述。

(一)评价体系的确立过程

目前,关于评价指标的确立方法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德尔菲法等较为多

见。多数学者选择在波特模型、SWOT分析法等定性研究的框架内,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工具结合专家决策咨询来确立最终的指标体系。

王述珍等人在进行《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数学模型,将一些定量、定性混杂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对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量化评价。戚能杰在《层次分析法在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充分运用AHP法,针对会展业及会展旅游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李华敏等人在研究会展旅游发展条件的评价体系过程中,也选择了层次分析法来确立体系指标。在构建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和体系研究中,赵体微提出了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体系,并大量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从而综合建立具体指标。

此外,类似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也是学者们采用较为普遍的一套方法。李海霞将此方法与波特钻石模型结合,对会展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建模和指标体系制定。赵秀芳通过采用这一方法充分考虑影响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体系。李曼等人也在《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主要的指标确立方法,

可见,当前我国城市会展业体系确立的理论框架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是对于通过层次分析法之后的指标处理过程。一部分学者选择结合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决策或打分来进一步筛选及确立指标,如李华敏所著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研究》等:少部分学者则选取通过其他测评方法或经验判断来进行后续工作。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

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具体指标是其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指标的个体和整体特征差异将对体系的架构与评价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我们着重对现有文献已建成的体系指标进行分析。

1.指标数量。在现有的21篇文献中,通过初步汇总和计算共有9篇列举出了体系的全部细分指标,每一体系的指标数由35—50项不等,平均指标总数为41项。指标数量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会展业的较高关联度和较高产业融合度造成的。只有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对于会展业的影响,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会展业的现实状况。

2.指标结构。文献中。几乎全部研究者均采用了多级指标的体系构建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层级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体系指标的针对性和数据收集的精准性。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该体系多采用两级结构。如程建林等人合著的《会展经济发展、会展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功能提升》。李华敏等所著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研究》,吴开军关于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等一系列成果中采用的均为两级指标层级的体系结构。同时,也有进一步将体系细分为更多层次的。王述珍关于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由准则层、细分准则层以及具体指标三级构成。赵体微构建的会展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也为此结构。戚能杰在《层次分析法在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以及指标层构建了完善的四级指标体系。李海霞在相关研究中同样采取了四级指标的体系构造方法。

3.指标类别。作为会展业的评价体系,其必定受到会展产业涉及面广、综合因素多的影响而导致指标涉及领域较为复杂,因此,在建立体系层级的基础上对相关指标进行分类尤为关键。常见的分类主要集中为按照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划分,对会展业直接或间接影响划分以及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分类等几种基本归类方式,

以李曼、赵体微等为代表的研究者仍选取了基于钻石模型的六要素进行指标的分类,即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政府行为这几个相关领域予以指标划分。在涉及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上,采用现实竞争力、潜在竞

争力以及竞争环境支持力这一角度的分类较为多见,如李海霞等人。此外,赵秀芳等人选择直接从城市经济总量、商贸发展水平、会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地理区位及交通和旅游接待力6个方面直接建立指标。吴开军构建了从经济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旅游产业环境和会展企业4个大类的评价体系。李华敏等人从产业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角度人手,进一步将指标分类定位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社会环境、区位与会展需求、会展基础设施、会展政策与体制、会展企业及从业人员6个类别。程建林等也提出了按照基础设施、人才、会展业、环境、区位和结构几个方面的体系结构。

4.指标性质。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城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量化方式呈现出来,但对于产业边际宽泛的城市会展业来说,存在诸多不能或难以量化的指标因素,因此体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混合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具体指标的数据处理和准确度。

关于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比例。对论文中列出完整的指标及具体解释的7个体系进行指标的分类汇总,计算出每一体系的定性指标与总指标的比值,最终得到平均结果为定性指标占总指标的约1/3。从指标性质的比例可以看到,定性指标在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因此,对于定性指标的具体评价将直接关系到评价体系的完备性和评价效果。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定性指标的处理和评价主要有几类做法。

程建林等人采用了客观计分的评价方式,例如对于区位因素指标分为是否沿海、是否有航空中心等进行逐项打分。王述珍、李华敏等人均选择专家打分决策的考量方式,通过集中专家意见从而确定该定性指标的特征。但采用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将定性指标适当转化为可量化因素进行评价。吴开军在所建体系中将全部指标均以可量化标准予以解释,即选取一定量有代表性的指标分支进行定量评价:如自然环境指标通过人均绿地面积和空气质量等进行评价。李曼等人则在研究过程中将以上几种指标处理方式予以结合,最终确立定性指标的具体情况。

(三)实证研究及后续评价

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认识会展业的发展状态并针对现状做出利于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决策,因此实证研究是评价体系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意义之一。在本文检索的21篇文献中,结合实证分析的论文为6篇,数量并不占多数。这些实证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检测和验证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而进行的实证研究,如戚能杰、程建林等人通过权重确定和整体评价等过程证明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并得出一定结论:另一类为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而运用于检验某一城市的会展业发展状况,如李曼等人在《中国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以上海为实例,评价了上海会展业的竞争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王述珍等人通过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北京、上海和广州3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吴开军以广州为例的实证研究运用的是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这些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后续评价过程中发现体系的部分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在此过程中为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实证研究也可以作为体系建立的后续评价环节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评价体系的效果和局限性

对于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局限性,鲜有论文对此予以研究和阐述,仅有王述珍等人在《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提及结合实证研究的评价效果。关于局限性,赵体微在《构建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的研究中明确指出由于会展业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内在逻辑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具体的研究所依托技术的限制,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另外,作为定量研究基石的统计数据,即各指标的权重

还有待获得、应用和证实。

除此之外,纵观这些文献的研究过程和内容,本研究发现,对于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建立问题普遍存在以下几处不足:首先,目前较多采用的层次分析法忽略因素之间的关联,这使得对产业融合度较高的会展业影响因素的评估准确性产生一定偏差:其次,定性指标的量化工作有待完善,通过专家群决策和抽取代表性因素进行指标量化的做法仍存在一定偏差:此外,体系建立与实证研究的关联度不够,这导致指标体系的后续效应发挥有所削弱。

四、结论

(一)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尽管受到了一定关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均较为单一。研究内容尤其是体系指标方面。对于指标分类、指标评价等过程和内涵都具有较为相似的特征,根本性差别不明显。另外,指标体系确立后的后续研究工作也有待进一步深挖和推进。

(二)关于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文献搜索、梳理和内容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做了初步分析,但在此过程中也感到存在以下几类问题需要说明:

首先,研究样本数量不够齐全,在关键词符合条件的文献中仅有极少部分文章与本文研究重点相关,而其中还有部分是针对会展业分支进行的评价体系研究,因此,对于文献内容的分析不能完全反映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

其次,未充分归纳和比较全部样本文献内容。在对全部论文基本内容进行大致分类后,仅抽取部分代表性突出的文献予以综述,而部分文章并未纳入内容分析的范围,

再次,对文献部分内容界定的模糊性和文献研究重点的不完全一致也是局限所在。在对文献体系确立方法和指标分类及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时,对某些理论模型和指标解释归类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不同文献尽管出发点均为会展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但侧重点仍存在差异,从而一定程度影响了研究内容的比较工作。

(三)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发展展望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会展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学术界对于会展业的研究也已从大量的定性指导性对策研究向更加高效和权威的定量研究发展。因此,尽早提升和完善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以及与会展业相关的产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势必对城市会展业的未来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显现会展业对于城市经济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效果。

第四篇:会展概况

中国会展业概况

国际上会展行业已经有了100 多年的历史,我国的会展业是在国家实行 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之后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其会展业的发展也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尽管只走过了20 年的发展历程,但是速度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会展产业,形成自己的会展模式和特点。

中国会展业发展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积累阶段和飞跃阶段。1978年到1989年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建国以来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 会,是1978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标志着中国展览业由起步期的“单国展览时期”向蓬勃发展阶段的“国际展览时期”过渡。而1982年《关于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接待外国来华经济贸易与技术展览会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展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的开端。在这一阶段中,比较重要的时间还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建成以及我国首个商业化展览公司—上海贸促会国际展览公司成立。在这一阶段中国会展业处于萌芽时期,会展数量少,组织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把会展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经营意识尚未形成,会展从严格意义上讲大都不具备现代贸易会展的特征。

1990年到1999年间,中国会展业进入了积累阶段。随着我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目标的确立,随着金融、贸易和现代工业的聚集,我国一线城市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的会展业迅速崛起,中国开始会展业的腾飞。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的会展数量,会展中心和国际展览逐渐增多,颁布了许多新的会展法规,成立了许多展览器材企业,这些条件都为我过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1995年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的会展公司—京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成立,这也标志着我国会展业国际化的开端。

2000年至今,是中国会展业的飞跃阶段。如今,我国会展数量增长快,收益明显;会展方面的研究逐渐丰富;会展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会展师的的资格认证起步。

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会展业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颈。如今的中国会展业仍然产业松散,效益低下,结构失衡,分布不均,市场无序,管理落后,服务之后,人才缺乏。我们就以我国的大型活动和国际会议为例具体分析。虽然我国大型活动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职业化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依然存在着竞争激烈却水平低下,体制不顺多为政府包办,管理无序盲目发展等严重的问题。要克服这些瓶颈,我国政府主导的大型活动必须进行市场化转型。大型活动的举办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由政府包办,注重形式却忽视效益,缺乏文化深度,缺乏专业化和市场规则,应遵循公众参与性原则,地方性与国际化原则,确定性与规范性原则,增加大型活动的吸引力,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来完成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的转型。

国际会议有利于中国科教政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有助于积累国际活动经费,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所以中国政府正大力发展国际会议。如今,我国已拥有具备国际水平的会议机构,硬件设施满足要求,办会质量达到国际水准,会议产业逐渐成熟。然而我国对国际会议缺乏申办经验认识不足,只重眼前利益轻视申办,管理体制转型拨款取消,硬件建设高于软件培育,申办资金严重不足,科技落后缺少吸引力。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适当放宽对国际会议的审批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议管理机构,对会议行业采取优惠税收政策,扶植专业会

议管理机构,对国际会议采取专项资金资助。只有这样,我国的国际会议产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我对展览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内容印象最为深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为展览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的品牌展会也将愈来愈多的浮出水面。尊重知识产权将和品牌展会的声誉休戚相关已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业界的关注。但是无论在国内的来华展览会还是在国外的各类展览会上都存在中国的参展商侵权、损害他人产品专利的事件。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今后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重视。

第五篇:我国乳品行业存在的战略问题研究

乳品安全产生问题有四大主因

当前我国乳品质量安全工作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乳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难以适应奶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是生产经营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奶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三是有些企业自律性不强、诚信度较低;

四是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不利于实施对乳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

从政府层面上讲,

一是抓立法工作,解决立法滞后问题;

二是抓执法;

执法是解决监督、管理的落实问题,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从企业层面看,

包括乳品加工企业、原料奶生产企业、乳制品营销企业以及奶农必须讲究科学和诚信。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是企业对社会、对消费者的责任。需要强调的是,企业之间也要讲诚信,原料奶紧俏时,生产者不掺杂使假;乳制品积压时,不能违反合同压价收购原料奶。企业之间缺乏诚信,互相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最终是两败俱伤,影响到整个奶业的发展。

对于如何确保乳品质量安全问题,

乳品质量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四个层面。在确保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上,作为协会,在行业自律上应紧紧抓住不放,使害群之马无立足之地。同时,消费者也要了解一些科学饮奶和消费维权的基本知识。

近期发生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给婴幼儿的生命健康造成损害,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更使我国奶业发展陷入严重的困难和危机。这起事件的发生,暴露了我国乳品质量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则是我国奶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 一是在奶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

二是对乳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监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存在漏洞;

三是乳制品生产企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争抢奶源,无序竞争,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是对奶站的监管缺失,对掺杂使假、压级压价等行为打击不力,致使奶站运营管理混乱;

五是奶牛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奶农与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利益关系不合理;

六是法制建设滞后,行业指导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上一篇:我国互联网类投资项目下一篇: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