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自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有计划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以后,农业保险持续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十年时间,中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保险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保险研究论文 篇1:

基于农户视角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

[摘要]2013年,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该法规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迈入法律体制规范发展道路,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规对于农业保险的定位表现出明显的政策性导向,将指导我国农业保险未来的发展性质和道路走向。那么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否适应当前我国国情,是否能够成为农户的最佳选择,又能够为农户带来怎样的福利呢?各方主体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职能角色,又该在实践操作中如何运行呢?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农业保险性质定位的分析之后,从数理角度分析农户在商业性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之间的理性行为决策,采用福利最大化分析法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民产生的福利效应,并从农户的角度提出适合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议,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民福利;政策性

1引言

2013年,我国第一部专门性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出台启用,填补了我国在农业保险法律法规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进入到有法可依的阶段,国家以法律形式规范农业保险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曲折中前进,究其原因,我国对农业保险缺乏明确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定位是一个主要方面。我国先后对农业保险尝试了公营农业保险制度、私营(商业性)农业保险制度、公私合营农业保险制度等多种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和试点经验的积累,我国在第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中,提出“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该法规对农业保险性质定位的政策导向性明显,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性质道路,保障农业保险在法律框架下的蓬勃发展。

对于农业保险性质的理论研究中,早期使用福利经济学分析农业保险的代表Hazell(1981)提出农业保险具有收益外溢特点并存在正外部性:农业保险使得产出增加并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生产者的平均收入则会降低,消费者将全部占有农业保险带来的收益。也有学者认为农业保险属于私人物品,Siamwalla和Valdes(1986)使用图形表示农业保险通过影响作物曲线,进而影响社会福利的过程,计算出农业保险补贴所得到的社会福利增加小于补贴本身,通过对比农业保险与农作物种子生产、农业科研活动的不同,得出农业保险私人物品的属性,不应该被补贴。印度学者Mishra(1996)以印度农业保险的现实情况得出即使农业保险不是公共品,但是也同样有收益溢出现象的结论。国内学者李军(1996)提出由于农业保险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公益性明显,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应当属于准公共产品。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提出农业保险存在利益外在性,在经营过程中农户和保险公司需求双冷,因而不能够相交的观点。冯文丽(2003,2004)认为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通过农民购买农业保险、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使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农业稳定发展带来的好处。张跃华和施红(2007)采用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方法探讨农业保险和农业产量增加之间的问题,认为农业保险社会外部性的说法并不严密,这是由于农产品交换在市场条件价格机制下进行,农业保险对农业的作用仅仅取决于它相对于其他支农工具重要性的程度。

2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民理性的行为选择

农业保险存在的经济意义是集体分散农业风险的成本小于农民自己分散风险的成本,农业风险较一般风险而言,造成的损失程度大,系统风险严重,定损及理赔过程更为复杂,且易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而农业保险纯保险费和附加保费都远远高于自然费率和其他险种,是普通商业财产保险费率的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农民无力承受高额的农业保险费用,致使保险需求不够旺盛,商业农业保险难以开展。下面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力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农民在存在农业风险情况下购买保险的行为决策,从而进一步考察农民的投保行为。

作者:郭赛男

农业保险研究论文 篇2:

新环境下山西省农业保险研究

摘 要:自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有计划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以后,农业保险持续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十年时间,中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本文首先概括了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新环境下山西省发展农业保险发展状况,提出了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农业保险自身、农业保险主体及相关政策三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以期为有关部门和其他省市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政策;农业保险;新环境

Study o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Shanxi Province under New Environment

JIA Jingqi1, LI Fuzho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 Trad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 030801, China; 2.College of Softwar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 030801, China)

Key words: policy;agricultural insurance; new environment

1 新環境下农业保险现状

十年时间里,农业保险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升,正是因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才使得农业保险迅速发展。

1.1 我国农业保险现状

农业保险是一种以农业产品为保障对象的保险类型,一般意义上,可将其理解为农业生产者为减少自身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遭受可能出现的灾害而对农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有效规避方式。目前我国共有农业保险险种约200种,各类相关产品800余个已基本覆盖所有省份,其中三大口粮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承保覆盖率超过65%。

表1显示,2007—2016年十年时间里我国农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至417.1亿元、参保农户数从4 981万户增至2亿户、承保农作物面积从1 533万hm2扩大至1.15亿hm2,提供风险保障金额也从1 126亿元增至2.2万亿元。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过渡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现代农业在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于传统农业的同时,所要抵御的经营风险也更多,因此农业生产者也释放出更多对于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1]。

1.2 山西省农业发展概况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带,复杂的地形和气候的变化在农业种植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同时使得农业生产者在生产经营中承担更大风险,这也导致了山西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据统计,仅2016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72.08万hm2。粮食种植面积达324.14万hm2,其中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2.48万hm2和67.29万hm2;油料种植面积达11.47万hm2;蔬菜种植面积则达到25.7万hm2。全省全年粮食产量为1 318.5万t,相较2015年增产4.7%。

2016年全省全年由各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1.2万hm2,其中包含7.6万hm2绝收面积。农户积极参与农业保险能够有效补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所遭受的损失,也能规避相关风险冲击,提升自身效用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保险自身,对增强山西省农民抵御自然等风险的能力、健全灾害防范与救助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得以成功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

1.3 新环境的特点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这一有力保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持续稳健的农业保险助力现代农业发展。2017年计划在河北、辽宁、山东等13个粮食主产省的部分县市通过提高相应保险理赔标准、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对符合要求的部分规模经营农户实施大灾农业保险等手段不断健全我国农业保险体系。

作为农业经营主体规避农业风险的有效手段,农业保险在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也将起到强大助推作用,推动贫困户在脱贫路上加速跑。一方面,农业保险为贫困户生产经营兜底,通过灾后补偿的功能,有效降低农民出现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可以发挥主体信用增信功能,通过支持信贷扶贫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家庭开展“种养加”等,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有效缓解贫困户资金短缺问题,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保障。

2 当前农业保险运营的存在问题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保障环节,其在开设规模与险种等方面都与山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较多且对风险抵抗较小等特性不相符,农业保险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2]。

2.1 保险自身种类较少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虽然已经取得一定进步,但是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为农业保险产品结构还不合理,不能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再加上我国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失现象严重,由此导致产品研发能力弱、更新换代速度缓慢,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强大的市场需求。

当前山西省农业保险只有为数不多的地区推出了存有试探性质的试点农业保险产品,但这些具有因地制宜特色的保险产品只能在试点地区或土地承包面积较大区域实现承保,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小农进行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广阔的经济作物保险市场,仅仅是针对某些地方的个别农作物有保险产品,这些利润较高的农作物往往风险也多,农民对农业保险产品的需求相应也更高。农业保险产品范围也比较单一,因此使得农民选择范围较小,对农业保险主体构不成吸引力。例如在设施农业保险当中将拖拉机交强险只针对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发生的意外事故进行保险,而对因拖拉机在农耕过程中受损的农作物并未做出明确的保险规定。

2.2 农民自身道德风险

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由于产品信息不對称,个人道德风险所引起的农户自主逆向选择现象长期存在。据相关报道指出,仅在农作物保险赔付中农业保险主体自身道德风险比例就高达20%,而养殖业中发生骗取农业保险赔付的情况则更为多见。比如在能繁母猪保险方面经常出现用没有购买相应保险的患病母猪骗取保险公司赔付款这一情况,一定程度来说,这也是农业保险市场中能繁母猪赔付率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3]。同时由于猪肉价格波动较大且相关预警机制尚未完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若当季猪肉价格较低,养殖户就会在是否对生病的能繁母猪进行治疗与否方面做出判断,因为在某些条件下相关保险赔付价格远高于其本身价格,由此而导致有病不治等现象大量存在,农户道德风险存在保障难题。

由于自身经济状况落后,加之文化水平限制缺乏对农业保险的正确理解,所以农业保险的参与主体在对保费较为敏感的同时意识不到投保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参加农业保险的部分农民认为,一旦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灾害发生,相应经济损失便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从而忽略了在风险发生前可预防的措施;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骗取保险理赔款情况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出现,才会一定程度导致了山西省农业保险经营环境较差,阻碍了全省农业保险的发展。

2.3 政策仍待加强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户转嫁生产过程中产生风险的手段,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灾害救助具有“市场运作,自主自愿”、降低政府财政负担、补偿水平较高等特点。为了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激励农户主体参与农业保险的行为,政府通常会对农户参与农业保险所需保费提供一定比例的补贴,这也是从政策角度出发较为重要的惠农与支农手段。

农户对是否参与农业保险的判断受政府相关补贴政策影响,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越大、范围越广,一定程度上就越能促使更多农民参加农业保险,从而有效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4]。然而,在实际中财政补贴预算极其有限,如何“花钱花在根节上”,将财政资金补贴给真正有需要的农户,使其积极主动参加农业保险,是相关部门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这也就要求政府有必要对农户参保需求进行有效分类。而由于农业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小且需要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大多处于财政较为紧张地区,财政压力的存在同样制约了保险业务进一步的发展。

3 针对问题的相应解决办法

3.1 积极扩大保险种类

我国正在施行的农业保险制度采取的是普惠式补贴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将农业保险主体所享受的政策划为一类,也就是说,同一省份里进行相同类别农业生产的农户除考虑其农产品大类品种及区域范围以外,忽略在生产规模、风险类别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获赔付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但随着近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其经营规模普遍较大,所受风险较为集中,所以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为强烈。至此应部分参照美国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做法,并在坚持农业保险市场化的同时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给予部分支持,再依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属性定制出能满足其需求的保险产品或提供多档次农业保险产品选项以供其选择。农户之间由于生产要素甚至个人喜好都存有一定差异,所以对农业保险需求也存在多样化,如若在设计相关农业保险产品时不能充分考虑主体需求的异质性,盲目采取“一刀切”的补贴方式,财政资金对农户参保的正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2 用制度规范农民行为

农业保险经营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参保农户合法权益是否能实现及我国保险市场的秩序稳定。笔者认为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参保主体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比例过大等问题,应该通过健全相关制度来进行规范。例如承保公司建立对农业保险专项内审制度,做好对农业保险发生过程中数据变更的监管;政府在认真区别农业生产者生产条件、资源之后再依据现实情况进行相关补贴;还可以通过宣传相关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鼓励农业保险正确参与方式。要通过制度设计等有效措施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监督与管理,不遗余力地打击农业保险中所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反相关条例规定的参与主体应加大对其处罚力度,通过适当提高违规经营成本的办法来倒逼农业保险有序经营。

逐步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同样重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进乡镇里“农业保险服务站”建设,逐步完善以县、乡、村为支撑的相应管理体系来促进农业保险合法合规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选育农业保险业务员,在规范农业保险流程的同时确保承保与理赔“两到户”,持续提高相关业务水平。

3.3 多面提升政策影响

政府在制訂相关经济补贴政策时,应该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针对各地不同的情况完善度量现有的经济补贴力度,从而制订更为合理、适用的经济补贴政策。在农业保险的实际运营中,同样存在因为政策宣传不到位所导致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对农业保险进行推广过程中由于相关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不够、农民自身预防风险意识较差造成了部分地区投保参与性普遍不高,因此出现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中央有关政策性补贴资金而忽略农户意愿强制其参与相关农业保险,农户对强制方式产生抵触的同时使得原本利国利民的优惠政策脱离本意[6]。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与提升农户参保积极性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承保公司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大对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让农业保险参保主体能在充分了解当前农业保险类别及产品特征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为适合的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在鼓励农户参保时都要在符合“自主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其主体意愿,参保流程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得出现强制行为。

4 结 语

伴随着国家对2020全民小康目标的提出,山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我国农业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到关键性时刻。针对目前山西省农业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在消除各种障碍因素干扰的前提下,确保农业保险能够真正做到利国利民,在保障广大农民利益的同时,助力现代化农业实现、助力我国大步迈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朱延辉.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2] 白玉培.以再保险为基础的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16(7):96-98.

[3] 李杰.山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支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4.

[4] 刘志斌.云南省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优化研究——基于财政补贴视角[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5] 赵长保.美国农业保险政策新动向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4(6):103-109.

[6] 张三梅.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当代农村财经,2016(6):62-63.

作者:贾璟琪 李富忠

农业保险研究论文 篇3:

普惠性金融背景下的农业保险研究①

摘 要:农业产业具有基础性以及支柱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弱质性产业,产业风险也极高。客观上就要求政府和社会为分散农业风险、转移农业危害作出更多支持。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风险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转移农业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保险的作用,以及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普惠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性金融 农业保险 风险管理

1 前言

1.1 研究综述

农业是人们生存之本,又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曾令秋,2008)。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求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创新农业保险是一项重要举措。金融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艾巧艳,2016)。金融服务能力和信贷支持力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杨婉婷,2017)。然而,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刘红耀,2015),以及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使其不能单靠市场支持,亟需外部力量介入指导(申蕙,2017)。建立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让广大农村实现普惠金融(王占峰,2014)。协调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是保证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环节(徐黎明,2016)。其中,政府推动发展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途径。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性的支农惠农的重要措施(罗立,2016)。農业保险能为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遭受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王威,2014)。投保补偿对其他非农业部门也可形成乘数效应,促进国民收入再分配,增加社会福利(程丽媛,2016)。此外,农业保险既能稳定农业生产(王保玲等,2017),还能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温鸿飞, 2016)。但目前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缺位、政策扶持与市场营销不到位,造成了供给不足的现状(姜芳,2012)。再保险机制与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仍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业保险业务的数量和质量(冷晨昕,祝仲坤,2017)。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金融支持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农业自身的脆弱性使得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保险的发展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

1.2 农业保险的作用

(1)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加强农业风险管理。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经常性的带来较严重的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也具有种类多、季节性强的特点,地区之间的差异化较为明显,造成的损失也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农业具有的弱质性,表现出了对于自然的高度依赖性。普惠性农业保险能够有效的将这种风险转移,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2)使得农民的农业收入趋于稳定。

农民收入的增长与趋稳是“三农”问题和精准扶贫的核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均需要农业保险参与其中,降低其收入的不确定性,稳定农户收入并促进农业与农户的增产增收。

(3)提高农户的信贷能力与经济能力。

农业产业是弱势产业,具有风险较高,所以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也比其他贷款会有更高的风险。农业保险能够弥补这些问题,有效转移部分风险,促使农民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其信贷意愿也进一步提高,促使商业银行加大涉农信贷规模,农业保险在其中相当于充当了“抵押物”的作用,提高农户的信贷地位与经济地位。

(4)减轻政府救灾资金压力。

农业产业涉及的部门众多,农业灾害一旦发生,政府的救灾资金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农业保险在灾后进行补偿,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政府的救灾压力,使得灾后救灾与重建加快,切实保护农户的利益。

2 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2.1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依然是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导、政府进行农业保险补贴的经营模式。保险公司就可能会为了追逐经营利润最大化,没有真正让农业得到相应的风险保障。同时,政府主导的经营模式会使得政府过度参与农业保险市场降低市场运行效率降低。

目前,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对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部分权责利区分不够明显,也缺乏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地方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也缺乏有效的约束。

2.2 农业保险的“供需矛盾”的情况凸显

小微经营的传统农户具有经营规模较小、投入的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较少的特点,所以对比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户,他们的风险也较小。传统农户对于风险保障的意识较差,购买相应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也会较低。

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农业保险的需求较大。但是现有保险往往只针对明确存在的农业物质成本,而对于人工等成本考虑不足,部分灾害损失也未纳入保障的范围。没有考虑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运输、储存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风险,使得不能实现其多维度的风险管理,缺少风险的分散方式。

农业保险也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农户在购买农业保险过程中有正外部性,使得农户的个人获益低于社会效益,从而面临社会最优化需求不足,体现出了政府在其中引导的重要性,进而说明由政府引导的普惠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重要意义。

2.3 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不完善

农业保险存在最大的风险是自然风险,很难人为控制,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危害面较广以及较难预测,风险也高于普通的财产保险。保险公司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巨灾农业保险不愿意全方位的承保。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不同、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也差距较大,所承保的风险具有受灾面广、破坏烈度大的特点,集中区域内农户的风险呈现高度密集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很难做到分散,无法构建整体性协调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2.4 农业宣传服务欠佳,农户知情程度低

在实际的农业保险推广过程中,农户可能会存在着风险意识上的欠缺,使得自己主动购买的意愿不强烈,在政府的引导购买的过程中也较为被动。自然灾害的小概率性与突发性,也会使得部分农户存在着侥幸心理。部分保险公司受制于经营效率和灾害发生地的偏远性,在灾害发生时未能及时地现场勘察定损,引发理赔过程中的纠纷。传统农户多属于弱势群体,纠纷处理并不占据优势,这又会降低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参保积极性。

3 普惠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

3.1 构建农户、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利益共同体

由保险公司对农户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再由风险等级和被保险资产的资产规模确定保费的多少,这种差异化保单有利于维护农户的利益,尤其是减轻中小农户的负担。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一定程度补贴,实现利润增长与社会责任双目标,减轻农户的保费压力与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经营压力。保险公司再将受到的保费和政府的补贴款项集中起来,利用“险资入市”的政策成立相关的农业保险基金,进行专业理财投资,获取更多的时间价值收益,达到进一步减少农户投保保费数额和政府补贴款额度。

在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从农业保险基金中抽调资金以及政府救灾援助共同组成对农户的灾后补偿,有效地对农户进行风险保障。同时将构建起监督管理机制,农户将起到公众监督的作用,政府有关方面尽到监管的职责,使得保险公司对资金筹集与运用能够形成良好的规范,如图1所示。

3.2 资产证券化引入农业产业生产模式中

资产证券化是以标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依托,发行依靠现金流所带来的收益并具有资产性质的证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时期与自然灾害发生时赔付的时期往往不一致,存在着一定的资本管理风险,不利于保险公司稳定发展。而通过将以保费收入为基础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能够使得保险公司一次性获得一笔融资,有利于解决这种时间错配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资产证券化能够促使保险公司的流动性增强,扩大保险公司的风险边界并优化资产管理业务。

农业保险资产证券化中应当进行专业的评估,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与人员,针对性地对标的资产未来现金流以及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同时也应当对项目风险性进行评估,形成对整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的信息完善掌握。

参考文献

[1] 曾令秋.农业基础地位唯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2] 艾巧艳.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 杨婉婷.支持现代农业:金融机构怎么做[N].金融时报,2017-04-20.

[4] 刘红耀.浅析农业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J].现代农村科技,2015(23).

[5] 申蕙.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贵州茶产业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7.

[6] 王占峰.金融创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攻堅力量[J].中国银行业,2014(11).

[7] 徐黎明.中国农业保险的政府行为、利益巧弈及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8] 罗立.政府参与、农户风险感知与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基于农户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9] 王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保险立法的重要性[J].宁夏农林科技,2014(9).

[10] 程丽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6.

[11] 王保玲,孙健,江崇光.我国引入农业收入保险的经济效应研究[J].保险研究,2017(3).

[12] 温鸿飞.关于农业保险影响农业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6.

[13] 姜芳.中国农业保险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2.

①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一般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四川省农业保险业务创新研究”(17SB0374);雅安市社科联2018年社科研究规划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雅安市普惠性农业保险创新研究”(YA2018025);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成都平原经济区乡村产业融资支持策略研究”(2018528);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科研兴趣培养计划项目“成都市普惠性农业保险供需市场优化路径研究”(2018527)。

作者简介:李金钟(1998-),男,四川广元人,资产评估师、助理会计师,2015级资产评估和金融学双学士在读,主要从事资产评估、金融学方面的研究;张雯嘉(1999-),女,四川成都人,2017级资产评估本科在读,主要从事资产评估方面的研究;周浩楠(1999-),女,四川自贡人,2017级资产评估本科在读,主要从事资产评估方面的研究。

作者:李金钟 张雯嘉 周浩楠

上一篇:证券刑法研究论文下一篇:死亡品质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