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知识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学音乐知识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音乐知识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小学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社会正在进步,科技高度发展,教学讲究创新与探索,音乐是创造美感、激发人的大脑智力与潜能的重要途径。音乐是感情抒发与表现的主要形式,也是重要的平台。

小学音乐教学是引领小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直接保障。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音乐的学习领悟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兴趣与爱好,同时也为学生的人生路铺下不同的基石。因此,如何搞好小学音乐教学成为我们音乐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将学生耐心领入音乐之门、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场景熏陶音乐氛围、领悟音乐内涵、激发学生巩固推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唱出音乐扬出美感。这就是我多年来从事音乐教学一直遵循的教学之法。下面我浅谈自己小学音乐教学中一点点体会与收获。

音乐教学在从前只是强调书本上的知识性的讲解和传授,死记硬背一些基本概念。一些音乐技能技巧都是机械性的重复训练,有时几个小小的音符要学生反复唱半小时死记它的阶高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最高目标,现在想想,很是机械,教师和学生都很不灵活,为了追求简单的教学目标就让学生做反复训练,机械运动。有时想起来很可笑。通过学习新课改,从前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师开始研究如何把音乐教学寓于学生的乐趣之中,使学生寓教于乐,轻松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但是有的音乐教师也出现了另一个片面的看法,出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学习——想象——浮想联翩”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年轻的音乐教师,只追求了形式,而忽略了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内在美的熏陶。正因为这些教师对音乐教学中新课改的片面理解,一些主要的音乐知识、学生应该掌握的乐谱知识、一些本该由教师学生演唱演奏的技能技巧的练习都没有了,教师的一些指导性过程也都没有了,所以,出现了部分教师对新课标错误理解,这样就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阻碍了新课标的正常诠释与实施。

凭着多年的音乐教学,我觉得当今的音乐教学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略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点体会。

一、小学音乐主要教学内容

音乐知识是人类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的认知与经验的总和,音乐技能是人类掌握、运用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能力。音乐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规定有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乐构、载体;识谱、表演唱、乐器演奏等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音乐底蕴,对国乐的欣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二、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主要是为了探究音乐艺术,架起通乐之桥梁,是带领人们享受音乐艺术的美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以后走入音乐之路铺好基石。音乐知识技能是课程总目标的一个方面。所以,在进行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本着这个目标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研究和探索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好音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1.音乐欣赏——领悟音乐知识与技能。音乐靠听觉 ,是一门听觉功夫。倾听直接进入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音乐的知识技能是从音乐中提炼升华出来的,学习音乐要回到音乐中。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曾经说过:音乐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专门的名词和概念,学生对音乐课本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得到发展与升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欣赏与实践能使他们充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提供了基础。我发现学生在识谱时唱不准音高、节奏。于是,我就让学生倾听一些课本教材以外的音乐,比如一些名曲、民歌等等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更主要的是我通过把学生对音乐的欣赏穿插到其他学科中,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听讲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改变了一些学生的好动好闹的坏毛病。

我曾经建议各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写练习的时候,放上一段轻音乐,即学生爱听而且很轻松的曲子做背景。在此场景下,学生再进行计算、写作,就思路敏捷,计算准确,性情居然大改从前。学生也一致反映学习时有音乐的辅助,效率提高了很多。此时我很高兴,说明音乐是开启人类大脑聪明智慧的重要的钥匙,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了,积极性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明显的成就感,他们对学习、对人生的信心提高了。这不是我们做教师的所求吗?

2.游戏识乐——体会音乐知识与技能。儿童喜闻乐见的是游戏活动,活动中他们兴趣盎然,同时有助于教师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把音乐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伟大的瑞士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既不能单纯的技术训练,更不应该脱离印象的理论知识和规则的传授,它首先应该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必须以音乐与身体运动结合的节奏运动为基础。他告诉我们节奏运动与儿童音乐的天性有着密切联系,音乐与儿童游戏活动中身体运动最容易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和探究儿童本身及周围音乐节奏,尤其是儿童的游戏,稍加整理就可能把它们引入音乐教学中。这对我们做教师的非常有利,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生活的热爱,开启了儿童音乐潜意识。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编排游戏,让学生在趣味的游戏活动中进行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在四年级《月夜》单元中,《萤火虫》歌曲中教给学生下滑音的认识、唱和七度音程的唱法是知识技能的训练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让一部分学生扮演萤火虫随歌起舞,下滑音处,选择下滑动作演示一下,表现萤火虫可爱形象,遇到七音音程处就做一个飞速下蹲的动作来体会从“re”音到“mi”音急剧下滑的难点。此游戏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过程,学会了演唱七度音程和下滑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感受力和敏捷反应力。

3.歌唱乐曲——轻松学习知识技能。歌声是最让人陶醉的,能给人以轻松的心情和乐感。歌唱能使学生了解演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歌唱使音乐教育切实可行,又有实效。歌唱的艺术感受最直接。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足够歌唱内容,学习音乐知识应该在歌唱活动中获得,我们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素材,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音准、节奏、速度这些音乐基本和乐理知识,让学生在歌曲表演创作方面有更好的掌握和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使学生获得音乐的全面发展。

(责编 张宇)

作者:符春红

小学音乐知识教学论文 篇2:

试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定位

【摘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气氛 营造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热情

语言是我们表情达意的载体,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承担起这一重任。我们要用最具体和最明了的语言给学生讲解课文,用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法教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教学语言要形象化,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直接载体,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肢体、表情、动作、眼神等),无论是组织讲解、引导、点拔或评价,教师都要依靠教学语言表情达意,方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自然地将课文里秀丽的文笔,曲折的故事,隽永的哲理,完美地传授给学生,就要求教师用语言艺术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令学生佩服。可以说,语文教师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魅力之源。语文教学要能吸引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形象化,要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不仅能专心地听,而且能激起强烈情感共鸣。但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应是信口开河的,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道”与“授业”同步进行的教书育人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语言势必带有教育性。所以,教学语言首先应该规范且讲究修辞,如果我们只是笼统地把教案中的内容向学生宣读一遍,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参与

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俗语讲,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任何工作必须要有精心的准备。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更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更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反之,凡是在教学上缺乏创造性或出现差错的教师,除了语文基本功不过硬之外,往往是上课前缺乏充分的准备,没有认真设计或不会设计教学方案。于是上课时,或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重点不突出,或教学方法、手段使用不当,或对学生的提问不能准确作答,等等。所以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决定上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该课教学、该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方案。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

三、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思维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在一定情感下诱发产生的,情感是想象的动力,有了它,就能展开想象的双翼。学生有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可以激发、调动和开阔学生的想象。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一个人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丰富,知识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有时会失真。而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对直接和间接生活的大量接触、认真观察。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拓宽生活领域,努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事情:一是多看一看。看各种有益的图片、电影、电视、录象、书籍,看戏剧、小品、文艺节目、体育比赛,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事、景、物,看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看蓬勃发展的现实社会。二是多听一听。听电台的广播,听音乐相声,听英模的报告、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叙谈,老人的忆苦思甜,听讨论会、座谈会、辩论会。三是多访一访。采访英模劳模、明星、先进人物、成功人士,走访亲朋好友,拜访致富能手,寻访名胜古迹,考察乡镇企业。四是多干一干。动手做家务活,参加学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生产实践活动、社区公益活动;搞小实验,小制作,编报办刊,种植花草,收集邮票,喂养动物等。凡此种种,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学生的生活经验越厚实,表象积累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

四、运用多媒体诱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有精彩的开始,还需要有完美的结尾,正所谓“有始”还需“有终”。既要有效导课,也要巧妙结课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疲劳, 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这时,如果老是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来组织教学,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重新进入活跃状态。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姚福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的营造,学周刊,2011年19期。

2、李娟,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

作者:梁靖

小学音乐知识教学论文 篇3: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渗透研究

摘 要:“隐性知识”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来的,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第一种是以书面文字表达的知识,第二种是不能轻易表达的知识,前者被称为显性知识,后者被称为隐性知识。主要以隐性知识为切入点,对其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隐性知识;渗透方法

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改变世界格局、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我国的教育史重视对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这一思想影响着教育行业的发展。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较强,音乐者加大了对隐性知识的关注力度,将隐性知识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对指导小学音乐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的特点

1.实践性

隐性知识存在于学习行动实践过程中,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会在行动中展示出来,要想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重要作用,需要多参与实践活动,强化自身的实践体验和反思能力。隐性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在活动中展现出来,教师会给学生创造获取知识的途径,强化学生的体会能力。

2.情境性

隐性知识在应用中需要伴随特定的情境而应用,脱离了情境,将会导致隐性知识存在的形式发生改变。可以说明隐性知识习得是对特定问题和情境的良好把握,如果不能为知识设置情境,知识就会以信息的形态呈现,无法构成知识。音乐课堂的情景变化性较大,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性的音乐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课前进行课堂主题设定的过程,就是建立教学情境的过程,里面存在隐性知识。在音乐课堂中会涉及新旧知识的结合,在相似度较高的情境下,會运用到更多的隐性知识。教师在運用隐性知识创设教学情景时,需要明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3.个体性

获取隐性知识需要个体的参与,提高对主体技能和理解力的判断能力。隐性知识以高度的个体化存在于实践活动中,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学习者提供示范性的作用,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来获取。隐性知识在课堂中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中,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对教师主观信念、经验和价值观念的展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学生的隐性知识因素与家庭教育和同伴影响有直接关系。

二、隐性知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1.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补

当前,大多数音乐教师已经意识到音乐教学中蕴含大量的隐性知识,对教学行为起到了支配性的作用,音乐教师将“行动”教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大量运用隐性知识,强化了音乐课堂的实践体会。有着丰富隐性知识的音乐教师,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注重对学生表征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的传递方法更具新颖性。教师需要具备善于发现音乐知识的能力,将音乐学习中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建立联系,解决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困惑,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补性,以隐性知识为导引,用显性知识牵引学生,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2.在音乐课堂中合理运用隐性知识

音乐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隐性知识和学生的隐性知识,教师需要充当引导者,强化学生的领悟和挖掘能力,使学生在互动和想象中来感悟隐性知识。音乐教师通过营造互动、情境教学和想象中体验的形式来强化学生感悟隐性知识的能力。在互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音乐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主动融入教学中来,习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在想象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在音乐欣赏课中被广泛应用,是对音乐本身隐性知识的彰显,强化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

3.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合理路径

首先,通过交流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良好的途径,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实现知识共享,对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建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学习欲望。设计小学生喜欢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共享隐性知识。

小学音乐教学中隐藏着大量隐性知识,教师需要对隐性知识进行挖掘,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明确隐性知识在音乐课堂中的特点,重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补性,为隐性知识的线性化探索合理的路径,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李晓岚.情感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大众科技,2015(3):117-118.

[3]杨薇.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识谱教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编辑 薄跃华

作者:杨爽

上一篇:中小企业成本会计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公共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