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几何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7

随着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却鲜有人论述。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几何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改革几何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树立问题意识 掌握研究方法

【摘 要】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几何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使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乐趣;简化复杂抽象的知识,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乐园。本文简述几何画板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对几何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数学知识本身非常重要,但数学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法更重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思考、学会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通过信息技术使我们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去感受、体验知识所承载的本质的东西,体会教与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

【关键词】动态研究几何;信息技术教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

【论文编号】1671-7384(2018)01-0060-04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非常重要,但数学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法更重要,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思考、学会思考。首先我们教师对课程的思维特点、整体的知识脉络及结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然后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种思考、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几何画板辅助教学进入初中数学几何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几何画板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几何习题课、复习课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课型。我们怎样避免操作层面的习题课,而通过习题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形成思维能力呢?通过数学学习不仅得到一些基本数学知识和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这样思维习惯的人,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笔者以一道中考几何题为切入点,借助几何画板通过对正方形为背景的几何图形的分析,把握其图形关系,利用多种方法实现对相等线段及其位置关系的证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通过将点P在边BC所在直线上移动,让学生进行猜想、论证,从运动的角度再次理解问题的本质,进而由正方形转化为菱形,探究结论成立的条件。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方式,进一步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几何问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问题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BD是一条对角线,点P在边BC上(与点C,B不重合),连接AP,平移△ABP,使点B移动到点C,得到△DCQ,过点Q作QH⊥BD于H,连接AH、PH。 探究:AH与PH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展示多种方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这个题目有很多种证明方法,为了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认识图形以及图形关系,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对全等的三角形进行填充,更好地寻找条件;另一方面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进行翻折或旋转等图形变化,让图形动起来,体验图形所蕴含的内在的关系。

题目条件中有这样一个条件:“在正方形ABCD中,BD是一条对角线”,同时隐含了BD是一条角平分线的条件,那么我们可以借助角平分线进行轴对称变换构造全等三角形。我们可以考虑构造与△BPH全等的三角形如图2,利用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将△BHQ沿BD翻折,得到△BHE,我们只需证明△AHE≌△PHB即可;又由于EH⊥BH,很容易证明AH⊥PH。

要证明AH=PH,且AH⊥PH,由于我们不好直接证明△AH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AH或PH作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来证明。此种想法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案来实现,如图3,过点Q作BQ的垂线交AH的延长线于M,连接PM。也可以从结论出发,借助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利用几何画板作线段的延长线(动态演示延长线的形成过程),以及过定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功能,构造所需要的全等三角形,如图4。在证明垂直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四点共圆的知识,利用几何画板作圆的显示隐藏按钮,如图5,从而使问题和图形关系更简洁明了。

以上的引导借助几何画板动态的演示,进行翻折、旋转等功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图形关系,认识图形的生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图形。

刚才通过构造不同的全等三角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构造全等三角形需要对图形认真分析,充分挖掘图形信息,才能构造可能的全等三角形,由于原图中缺失某些全等三角形的元素,需要进行图形还原,而借助几何画板能够动态演示还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图形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对题目完成证明,从而进一步的认识了图形关系。

解决动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利用几何画板中的动画功能可以生动、连续地表现运动效果,形象地描画出运动对象的运动轨迹。而且轨迹的生成是动态的、逐步的,充分表现出轨迹产生的全过程,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與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就为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另外,学生研究几何图形时经常采用从特殊图形推广到一般图形的方法。在几何画板中,只要做一些按钮和动画,比如,我们把点P拖动退回到点B,在这种特殊位置关系下更利于发现结论,也可以将点P拖动到BC的延长线上,或者将点P拖动到CB的延长线,不断进行图形变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可以提高课堂实效性,同时更直观的看到图形所蕴含的本质特征。

随时改变题设条件,进行变式教学

利用几何画板进行习题课教学时,要尽量做到可以随时改变题设的条件,进行变式教学,提供多种情形多种解法,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需要。比较而言,用PPT、Flash制作的课件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几何画板就可以轻松搞定。

当学生对点P在正方形的边BC上(与点C、B不重合),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我们可以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拓展思考:如果点P在直线BC上呢?当正方形变为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呢?又会有怎样的结论呢?所以制作了正方形、菱形可以切换的按钮,进行动态演示,发现图形关系。

问题2: 将正方形换为菱形时,过点Q作QH⊥BD于H,连接AH,PH,AH=PH这个结论仍然成立吗?请画图说明。

当正方形变为菱形仍然满足题目条件时,同学们会发现AH=PH这个结论不成立了。

紧接着给学生提出思考:要使结论成立,那么∠QHB应该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在运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成立的条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直观清晰。教师在教学时若能利用几何画板随时变换图形的运动状态,创造有利于学生的猜想、验证、证明的环境,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动态分解图形,展示问题本质

当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后,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给出了问题3,从而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树立问题意识。这个环节是借助几何画板将原图形进行分解,把蕴含的基本图形单独展示出来。通过这个动态展示,学生发现图形的组合和生成过程,进一步认识图形关系。

问题3:揭示本质——是不是所有具有轴对称的图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况呢?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的本质是两个轴对称图形的组合问题,观察到使问题成立的点P就是这两个轴对称图形的交点,如图6所示。

本节课通过度量、猜测,发现AH与PH之间的数量关系及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并借助几何画板辅助教学,进而将点P在边BC的延长线上运动、若将正方形变为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探究还有无类似的结论?若存在,条件还需做哪些改变?以及到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具有轴对称的图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况呢?进行这样的推广、类比等一系列思维培养,始终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利用几何画板在剖析问题的实质时,可以使学生清楚了解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能形象直观地反映问题,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实验和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的建构。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新课改所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學实践中,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改变以往低效的课堂教学,推动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有效教学。

作为教师,我们教什么?若干年后,知识会被学生遗忘了,留给孩子们的应该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观点。我们上课之前,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讲这节课?通过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思维方法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通过这节课的知识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使原来的几何教学从静态发展为动态,给学生清晰的呈现了图形的生成过程,问题的来龙去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树立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几何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使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乐趣;简化复杂抽象的知识,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乐园。信息技术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给几何课堂教学带来了变化,更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蔡明艳

改革几何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随着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却鲜有人论述。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思考。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对教学观念的改革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发布以后,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数学学科核心价值的内涵、表现、水平及其相互联系,认真思考其在教学中的孕育点、生长点,研究其融入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具体方式和载体。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材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中“1.4.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教学为例。以往的教学基本是先通过单摆实验使学生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通过教师引导(或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尺规作出y=sinx,x∈[0,2π]的图象,再由终边相同的三角函数值相同,得到y=sinx,x∈R图象,最后分析图象变化规律,近似由学生自主发现“五点画图法”。

这样操作最大的弊端是由于缺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遏制。更遑论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这种设计方案还是充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而不注重发展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以本节课为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教师要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思考对象进行整体设计;其次,数学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面对陌生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能力,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上。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应重视文化的渗透

数学是一种文化,这一观念已基本为人们所接受。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名人,往往在数学上有着极深的造诣。比如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泰勒斯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达·芬奇、斐波那契等。近现代以来,著名的文化名人爱因斯坦、希尔伯特、庞加莱、罗素等也都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前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王梓坤先生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等概念的高度概括。”在2018年1月出版发行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特别强调要“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要“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以“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一课为例,对于为什么要引入虚数单位i的问题,在课堂上,大多数老师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在“告知”——将其作为结论直接“告知”给学生,这是不够的。事实上,单位这个概念我们在数学中一点都不陌生,比如实数的表示也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是1。例如数3,意指3个1。在学习向量的时候,有单位向量。同样,为了引入虚数,也需要引进虚数单位。因为任何一个负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正数和-1的积,那么负数的开方,也就可以转化为对-1的开平方,这也是有很多课例引入中要研究方程x2+1=0的根本原因。相当于实数中1为单位,对-1开平方根就相应称为虚数单位。

再如,在椭圆知识讲授之前,有的教师收集整理了关于椭圆中的数学文化。每一个数学概念,从它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应用、与其他概念的联系,都是水到渠成的。通过概念中包含的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自然、亲切的同时能够产生学习数学的冲动。

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将数学文化融入学习内容中,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终身有益。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实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必修3第二章统计之后,教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点梳理总结,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统计章节的实习作业。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获得和解释结论,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完成实习作业的时候,各小组势必要思考下面这些问题: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设计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得到数据以后如何分析数据(分析数据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辅助则寸步难行)?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或规律?你能提出哪些建议?还有哪些改进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是以前仅仅通过阅读教材、几道习题进行反复练习难以达到的。而且,通过此类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強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鼓励创新

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过探索,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更应该注意到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还是不均衡的,甚至个别教师从骨子里就不想改,因为老路好走,不用动脑、不用下功夫;也有的教师改是改了,可改着改着又回去了,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这些教师由于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就被暂时的困难吓倒了,打起了“退堂鼓”。

鉴于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期,可以尝试推广确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通过导学案确定课堂教学各环节及其要求,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力求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这节课,通过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分组学习,自主通过椭圆方程来研究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这一系列性质。

当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情况步入正轨以后,则可以尝试鼓励教师进行创新,以巩固现有的教改成果,不断探索、实践,寻求适合校情的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步伐,为学生发展奠基,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还是以“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这节课为例,既然不管进行怎样的导学案设计,最后都要归类于表格的形式给学生总结,那还不如直接通过课上教师的问题引入,层层递进,在学生的质疑、学习、解惑中生成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要强调学生活动的效率。

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学校可以成立督导小组,也可以请区县教研部门对教改实行跟踪调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教学督导小组围绕教改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督导活动。可以深入课堂听课,与老师进行研讨、与学生进行座谈;同时还可以开展学生问卷活动,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对双边关系的融洽程度;同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向教师提出合理的建议。

以上几条,只是笔者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简单思考。事实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个极大的课题,值得很多团队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

作者:张琦 贾小雷

改革几何课堂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究

摘 要: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重建课堂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课堂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应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和数学科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使数学教学走进一个全新的天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 转变观念 切入点 多媒体

《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多媒体设备优化教学”的新的教学思想,这也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关于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

1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基本是在教师的督促和强制下被动学习。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仍停留在灌输式的陈旧模式上,内容上“一刀切”、形式上“填鸭式”的僵化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自主学习能力逐渐被削弱、消失。再加上教师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为学生布置“海量”的作业,学生疲于应付,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发展自主学习。

高中数学知识与初中数学知识相比较为抽象,难度也更深,理解起来更加困难。学生进入高中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内容,更谈不上发展自主学习。以上两种情况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向。因此,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学生求知方式改变,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2 教师转变观念是课程改革关键

教师的课堂理念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此,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成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各种课表解读材料,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理论和认识上提升自我,从内心感受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级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接受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各地建立的课堂新模式,比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威县人才中学的“3331”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改成功学校课堂模式的学习,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有选择性地接受,避免全盘照搬、死板硬套的机械模仿,造成课堂教学改革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比如,学洋思中学最后只留下利用边角时间,学杜郎口中学只停留在将课桌摆放形式改变,学人才中学只留下一个学习小组形式。这都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而是盲目跟风。而是沉下心观察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授课方式,吸收其课改精髓,以“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课堂改革之“玉”。

3 结合课标寻找课堂改革的切入点

“新课程标准”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最主要依据。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改的突破口,以某种教学理念为把手,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3.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应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转变。这种变化需要教师首先明确新时期的师生课堂定位:学生是学习主体,是知识的获取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明确了师生定位,教师要“舍得”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以适合于自己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可以把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分成几个团队来进行竞赛式的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带着问题进课堂与老师、同学进行有效互动,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还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让学生成为讲授者,教师仅仅进行指导和完善者,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学的主体,也让学生变成教的尝试者,促使学生从“学”和“教”两个角度去思考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逐渐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3.2 改善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改革要以改进教学策略为推手,以确保课堂教学改革能够持续、顺利进行。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改革的第一要务,这也就是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对情感教育忽视,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错觉:数学一个严肃而深奥的学科,需要学习者有严谨的态度、吃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于是很多学生要么不喜欢数学的严肃刻板,要么讨厌数学的深奥抽象,要么不具备以苦为乐的品质,最终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如,设计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愉悦体验;增加课堂活动丰富学习形式;制作PPT的课件,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

采用赏识激励策略满足学生希望被肯定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和赏识,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教师要彻底改变“严师出高徒”的落伍思想,彻底抛弃“批评是学习的动力”的陈词老调,以赏识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发展潜力,恰到好处地给予表扬和点拨,让每位学生的语言中接收到正面的信息和能量,激发出学生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激情和信心,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3.3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另一个主题。很多教师习惯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组织课堂,且长期不变,称之为个人特色。即使山珍海味让一个人每天去吃也会厌烦,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总是对数学课堂充满一种热情和期待。比如,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启发诱导法、师生互动合作法、师生换位法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多彩,且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增加课堂活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4 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课堂的重要标志,也是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思想理念,积极接受、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摆脱“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陈旧课堂模式,积极建设现代化的数学课堂,借助多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扩大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反馈情况,与学生进行及时而有益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声、光、电一体的优势,实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让原本深奥抽象的数学原理变得形象具体,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尤其是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上,有效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李不足的缺陷,以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还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各个学校的优质课件资源。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教师对优质资源的整合、优化,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比如,教师在备课环节,以某一个优质可见为模板,借鉴其它课件中的精彩之处和亮点,将数个课件的优点聚于一“身”,进行教学资源整合,以做大限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没有观众,每一位教师都是参与者和开拓者。教师应视发展教育事业为己任,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去,积极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和新时期的教育发展方向,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手段,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推进高中数学教学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进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蒋永鸿.立体几何新教材例、习题在复习课中的教学设计[J].数学教学研究, 2004(3):21-24.

[2] 孙名符,郑庆全.数学教材中应重视体现能力培养——来自美国数学教材的启示[J].数学通报,2004(3):44-46.

[3] 张定强.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J].数学通报,2003(6):33-35.

[4] 蒋永鸿,朱万举.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甘肃教育,2002(10):36.

[5] 蒋永鸿,王文明.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J].数学教学研究,2000(4):2-3.

作者:王志华

上一篇:数学概念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效益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