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教学反思

2022-07-05

第一篇:几何图形教学反思

7上4.2《几何图形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4.1.1 几何图形(2)

本节课是初一上册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图形》第二节的内容.视图法是画立体图形的常用方法,在生产实际中经常要用到,教科书没有给出三个视图的概念,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更能贴近学生实际.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平面图形.

教科书分层次的安排了这些内容,在本章,学生只要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说出一些简单立体图形以及他们的简单组合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即可.通过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逐渐形成对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区别,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

回顾这一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的地方,为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将本课总结如下:

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我力图体现新《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了学习的主人,素养得到提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其融入到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火花.利用积木展示给学生几何体的组合模型,从多个方向观察它,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体会到观察一个物体要全面地、多角度、透彻地观察,这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本节课我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整合于教学中,使教学锦上添花.纵观本节课我感觉有三大亮点:

(1)创设情景,通过跨越学科界限,让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索新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3)利用多媒体联系实际.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要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我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上述构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解决:

(1)小组没有达到预想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研讨.

(2)三个视图的概念引入时,教师“抛”的痕迹太重,学生对三个视图的必要性的探索还嫌不够.留给学生交流和总结的时间偏少.

常言道:问题是进步的阶梯,缺憾也是一种美.它将激励我继续深入地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益作出不懈地努力.

第二篇: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张丽华

《认识图形》是青岛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21-23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牧童图”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面从体来”,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我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小组活动时,怕收不回来,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讨、研究。

(3)原来设计的课堂练习是让学生贴“牧童图”,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上没有进行。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或随机生成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合理解答。

(4)认真学习新课标,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三篇:图形分类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之前认识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在教材中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举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事例,并设计活动“拉一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我在本课教学中作了以下处理:1.让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图形,揭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点,正确地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把对图形分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思考分类的标准,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图形,形成了清晰的图形分类体系。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对所给的图形进行有效的分类。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既完成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生活建筑中的图形,让学生对今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加深印象,内化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四篇:《图形联想》教学反思

《图形联想》教学反思

一个圆形,在小学生眼里会变成苹果、球、太阳、饼干、盘子、镜子„„小学生是善于想象、长于联想的。但平时学生对各种大小、形状、纹理都不一样的图形往往又是不太注意的。本课编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所观察事物的形状和大小的联想,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找到创作的灵感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什么是图形联想显得太深奥,学生一方面听不懂,另一方面也不知道从何进行联想。于是我就利用书上有两张图片,一张是树上的房子,问学生“这张图片是由什么产生的联想?”引导学生发现是树加房子产生的联想,通过加一加的方法。一张是悉尼歌剧院和帆船的对比图案,让学生找到之间的联系。2008年的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设计灵感就是鸟巢。

2、有针对地设计作业

这节课如果空洞得布置学生画图形联想,学生肯定无从下手。于是在作业设计的时候,我给学生出示一个杯子,然后再给学生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如杯子加眼镜你想到了什么,杯子加菠萝你想到了什么„„有了这些提示学生设计起来不会那么空洞。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来的图案一般都是把那个东西画在杯身上就好了,作业效果不是很好。

课后我在反思这课到底怎么处理,会让学生不仅学得有广度,还有深度呢,于是上网寻找答案,后来我无意间看到一篇教案,觉得他的作业设计更好,之前我就没有想到呢。以一只铅笔为原形,没有让学生直接设计,而是出示铅笔横放、竖放、倒放、扭曲的图片,让学生先展开想象,这样学生创作起来有的放矢。在第二课又让学生创作了铅笔乐园、铅笔森林等全新的画面。如果有以上的教学,学生的作业效果肯定会更好了。

作为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一定能创作出惊人的作品。

第五篇: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称图形》教学设想及课后反思

枣师附小 狄瑞华 2006/10/28

《对称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对称图形的性质。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能把数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够活学活用的一种能力。有点我们觉得很重要,那就是始终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设计这堂课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如何科学合理地定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过高段《轴对称图形》这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再来思考我们二年级学生怎么来学《对称图形》。我们把目标定位在: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的一些简单特点。

2、认识对称轴,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思考二:如何架构生活和数学之间的桥梁。

数学知识总有它的生活原型。数学课堂如何将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引入课堂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或者知识起点?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1、本节课我安排了一个“画耳朵”的课前小游戏。一个简单的游戏,几阵欢快的笑声,拉近的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更多的是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对称思想的距离。

2、开始初步感悟对称图形特点环节,让孩子两次举例。第一次是依据脑子中还较模糊的认识举例,那是一种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的提取。第二次是明确了他们相同的特征后再次有针对性的举例。渐渐清晰今天我们数学学习大致的主题。说的远一点,其实也是在无形中给予他们一种研究过程渗透,一种善于学习与研究精神的初步培养。同时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带着独特的生活学习经验走进课堂,数学课堂合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引导学生从自我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数学建构。

2、剪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既是较为精细化地再次在感性上和理性上来认识对称图形的特征。更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用数学美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最后让孩子欣赏生活中漂亮的“对称”现象。作为数学文化的代表,轴对称图形承载了中华的悠久历史,记刻了自然的美妙和谐,展示了世界的美丽与精彩,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感悟数学的文化特质。给予学生视觉以及心灵上的冲击。

思考三:以怎么的方式学习更有效。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许许多多,本节课以怎样的方式学习更有效。基于对本节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考虑,我们选择了操作体验学习的方式展开教与学。设计了四个环节。

1、在“折”中体验、认识、清晰对称图形的特征。

2、在“画”中明确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看”和“折”结合中了解一个对称图形的多条对称轴。

4、在“剪”中深入地精细化认识对称图形的产生。 上完这节课后的思考: 思考一:关于细节

如果说整节课的设计是骨架的话,那么一个个细节就是整节课的血与肉。 细节一:

提问:这些东西都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边都是一样的。

问:哪边和哪边是一样的?你能上来比划一下吗?(追问和具体的比划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 细节二:

通过对折验证一个图形是对称图形得出“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 提问:那刀和数字1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操作:不同方向对折。

师: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对称图形。咱们把他们放在边上去。(建立正确表象,去除不正确的,在对比、质疑、操作验证下,正方两方面来完善一个数学概念。) 细节三:

提问:长方形的对称轴在哪? 生:两条。(比划)

上一篇:结婚祝福短信四字下一篇:井冈山精神演讲稿

本站热搜